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
- 格式:docx
- 大小:344.17 KB
- 文档页数:5
最新:晚期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专家共识(全文)一、EGFR突变EGFR基因突变是非鳞状NSC1C最常见的突变类型之一,EGFR突变阳性率在高加索人群中约为10%,在东亚人群中约为50%o对于伴有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NSC1C患者,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为EGFRTKIs,包括第一代EGFRTKIs(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埃克替尼\第二代EGFRTKIs(阿法替尼和达可替尼)和第三代EGFRTKIs(奥希替尼、阿美替尼和伏美替尼入研究证实,与传统化疗相比,EGFRTKIs显著改善了ORR和PFS o但随着治疗的推进,不可避免的面临耐药问题。
免疫治疗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发挥肿瘤杀伤作用,并可获得持续的疾病控制。
共识意见1不推荐ICIs用于晚期初治EGFR敏感突变NSC1C患者(推荐程度:一致不推荐IEGFR突变与肿瘤免疫原性低及非炎症性微环境有关,且早期临床研究表明,IQs单药或ICIs联合化疗治疗初治EGFR敏感突变患者疗效远不及标准EGFRTKIs靶向治疗,然而,在EGFRTKIs基础上联合ICIs的疗效提升有限,且存在较大安全性风险。
共识意见2推荐耐药的EGFR突变患者再次活检,同时检测肿瘤耐药基因和免疫微环境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推荐程度:一致推荐工基于EGFRTKIs治疗会影响肿瘤特征和及肿瘤微环境(TME),建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再次活检,为后续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检测标本优选肿瘤组织,组织标本无法获得时可以采用其他类型标本替代;检测范围优选高通量检测以获得全面的耐药信息,包括肿瘤相关和免疫微环境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共识意见3对于EGFRTKIs耐药后发生广泛进展的患者,且在缺乏有效靶向治疗的情况下,推荐使用ICIs(推荐程度:一致推荐\对于ICIS的方案选择,应结合患者的体能状态和疾病进展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其中IC1s+化疗+抗血管治疗方案的临床证据较为丰富(推荐程度:强推荐);IQs+含粕化疗方案在多项早期研究中均显示良好的治疗活性,且耐受性方面ICIs+含粕化疗方案较ICIs+含粕化疗+抗血管联合方案具有一定优势(推荐程度:强推荐);ICIs联合抗血管治疗(推荐程度:弱推荐)的证据主要针对多线耐药的患者或体力状况较差不耐受高强度治疗的患者,疗效获益有限。
《中国肺癌脑转移诊治专家共识》要点一、概述原发性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之一是脑部。
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差,自然平均生存时间仅1个月~2个月。
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和分子靶向治疗等新疗法的迅速发展,为晚期肺癌脑转移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手段和更多的期待,手术、放疗及化疗等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地改善了生活质量。
肺癌脑转移的治疗已经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之一。
二、流行病学脑转移性肿瘤包括脑实质转移(brain metastasis,BM)和脑膜转移(leptomeningeal metastasis,LM)。
脑实质转移瘤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大脑半球,其次为小脑和脑干。
脑膜转移较脑实质转移少见,但预后更差。
近年来,随着肺癌发病率上升,诊疗技术不断发展,使患者生存期延长,肺癌脑转移的发生和诊断率也逐年升高。
肺癌脑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黑色素瘤、乳腺癌、肾癌及结直肠癌,20%~65%的肺癌患者在病程中会发生脑转移,是脑转移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
三、临床表现(一)脑实质转移脑实质转移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共性的颅内压增高、特异性的局灶性症状和体征。
1. 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
2. 局灶性症状和体征大脑半球功能区附近的转移瘤早期可出现局部刺激症状,晚期则出现神经功能破坏性症状,且不同部位肿瘤可产生不同的定位症状和体征,包括:①精神症状:②癫痫发作:③感觉障碍:④运动障碍:⑤失语症:⑥视野损害:丘脑转移瘤可产生丘脑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小脑转移瘤的临床表现:脑干转移瘤大都出现交叉性瘫痪(二)脑膜转移脑膜转移患者的临床表现常因肿瘤细胞侵犯部位不同而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
脑膜转移的主要临床表现有:①脑实质受累及脑膜刺激表现:②颅神经受累表现:③颅内压增高表现和脑积水压迫脑组织引起的进行性脑功能障碍表现等;④如同时伴有脊膜播散则还可出现脊髓和脊神经根刺激表现。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为中国的医疗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权威的指南,以便他们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方案。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NSCLC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能够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阻断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然而,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些药物,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
本文基于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结合中国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NSCLC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
共识内容涵盖了药物选择、剂量调整、不良反应管理等多个方面,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治疗建议。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发布,能够推动中国晚期NSCLC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为我国的肺癌防治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我们也期待与广大医疗同仁共同学习、交流,不断完善和更新这一共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学环境和患者需求。
二、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分类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切断肿瘤的营养供应,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
这类药物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和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
VEGFR TKI:此类药物通过抑制VEGFR的活性,阻断VEGF与VEGFR 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常见的VEGFR TKI包括帕唑帕尼、舒尼替尼、阿帕替尼等。
抗VEGF单克隆抗体:这些药物通过与VEGF结合,阻止其与VEGFR 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贝伐珠单抗是最常用的抗VEGF单克隆抗体之一,已经在晚期NSCLC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进展王中泰;吴芳;颜彬桔;屈晶晶;张永昌;杨农【摘要】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accounts for 85% of total cases of lung cancer, which has the highest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Most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present with advanced stage disease at the time of diagnosis. With the limited develop-ment of cytotoxic chemotherapy for NSCLC therapy, median overall survival in patients receiving platinum-based doublet chemothera-py has been less than one year in several trials. To date, anti-angiogenesis agents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small molecule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 and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were commonly applied in NSCLC instead of purely chemotherapy, which makes a great breakthrough in NSCLC therapy. This review summarizes 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anti-angiogenic therapy in ad-vanced NSCLC.%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肺癌总数的85%,大部分肺癌患者初诊时即为进展期.目前,细胞毒化疗在进展期NSCLC治疗的进步较为有限,多项研究中含铂二联方案化疗治疗下的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未超1年.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出现打破现状,治疗策略由单纯的细胞毒化疗转换为抗血管生成与化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的综合治疗模式.本文将对进展期NSCLC 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应用现状进行探讨.【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18(045)019【总页数】7页(P973-979)【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作者】王中泰;吴芳;颜彬桔;屈晶晶;张永昌;杨农【作者单位】南华大学研究生院,湖南省衡阳市421001;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肺胃肠内科;南华大学研究生院,湖南省衡阳市421001;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肺胃肠内科;南华大学研究生院,湖南省衡阳市421001;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肺胃肠内科;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肺胃肠内科;南华大学研究生院,湖南省衡阳市421001;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肺胃肠内科;南华大学研究生院,湖南省衡阳市421001;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肺胃肠内科【正文语种】中文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第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肺癌总病例数近85%[1]。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李 凯(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天津,300060) 关键词: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内皮抑素 中图分类号:R 73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Ο2353(2008)07Ο0005Ο03 上世纪的Meta 分析结果证实化疗可比最佳支持治疗带来更多临床受益,故其一直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主导治疗。
但一线化疗有效率仅25%~35%、1年生存率仅30%~45%。
多西紫杉醇(Doctaxel )、培美曲塞(Alimta )等毒性更低二线药物的有效率也仅约10%、1年生存率约30%[1]。
严酷的现实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化疗的局限,结果发现稳定瘤灶同样可带来临床受益、延长生存[2],WHO 也提出“将肿瘤变成慢性病”的目标。
抗血管生成治疗即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手段之一。
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是针对新生血管形成各个环节(靶点)的治疗、属于广义靶向治疗。
如:靶向VEGF 通路药物、细胞外基质降解抑制剂、内皮细胞抑制剂、信号传导抑制剂等。
当EGFR -TKI 联合化疗失利时,抗血管生成药物却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
在贝伐单抗治疗NSCLC 观察中,单纯化疗(TP)和联合贝伐单抗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10%和27.2%、中位生存时间(MST )分别为10.2和12.5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44%和52%,将NSCLC 的MST 延长到1年以上[3]。
G C 方案联合贝伐单抗治疗复发NSCL C 的试验也明显延长了疾病进展时间(PFS )[4]。
V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ZD6474治疗经含铂方案化疗后进展NSC L C 的研究显示其疾病进展时间比吉非替尼(G efitini b )更长[5]。
国内以NP 方案±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治疗NSCLC 的结果显示与单纯化疗比较,联合治疗能明显提高初、复治者的临床受益率(76.5%比65.0%和65.2%比61.7%)、TTP (6.6个月比3.7个月和5.7个月比3.2个月)及生存时间(15.16个月比9.77个月和14.67个月比10.00个月)[6]。
共识一:可切除的IB-IIIA期NSCLC患者可考虑术前使用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含铂双药化疗或新辅助单药免疫治疗自1994年Rosell和Roth分别发表两项经典的IIIA期NSCLC新辅助化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至今,多项研究已经证明早期NSCLC新辅助化疗后进行手术与术后进行辅助化疗疗效相似,均较单纯手术提高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
由于新辅助/辅助化疗毒副作用明显,患者耐受性较差,无论新辅助还是辅助化疗较单纯手术,患者5年生存率仅提高5%左右。
因此迫切需要耐受性好、有效的新辅助和辅助治疗可切除肺癌。
与传统化疗相比,免疫治疗有更好的耐受性,同时与治疗相关的毒性对手术切除的影响较小,从而免疫新辅助/辅助治疗应运而生。
PD-1/PD-L1抑制剂杀伤肿瘤需要肿瘤细胞提呈抗原,然后被宿主T细胞识别。
经抑制性抗体阻断免疫抑制的PD-1/PD-L1相互作用后,活化的T细胞能够释放细胞因子,并杀伤肿瘤细胞。
因此,从机制上讲,当肿瘤体积较大时,抗原提呈细胞承担较大的抗原负荷,从而表现出更强的抗肿瘤T细胞应答。
因此,新辅助免疫疗法将优于辅助免疫疗法,患者可获得更大的生存益处。
同时多项临床前研究发现也证实了上述观点,在动物模型中,免疫新辅助治疗较免疫辅助治疗有更长的中位生存时间和更高的生存率。
虽然目前免疫新辅助治疗暂未有大型III期临床试验数据公布,但是现有多个II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新辅助免疫治疗在早期NSCLC的综合治疗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Checkmate-159是一项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I-IIIA期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接受两个周期纳武利尤单抗的新辅助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这项单臂研究招募了22名患者,其中20名患者接受了两个周期的纳武利尤单抗的单药治疗,该研究表明术前接受两个周期纳武利尤单抗新辅助治疗安全可控,主要病理缓解率可达45%,中位DFS和OS尚未达到。
另一项II期临床试验TOP1501,旨在评估IB-IIIA期NSCLC患者术前接受两个周期帕博利珠单抗的新辅助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该研究表明术前接受两个周期帕博利珠单抗新辅助治疗安全可控,主要病理缓解率可达28%,病理缓解≥50%的患者可达80%。
关于抗⾎管⽣成药物,还有你不知道的事2018年全球肺癌新发病例⾼达209万余例,肺癌造成的死亡⼈数⾼达176万余例[1]。
⽽⾮⼩细胞肺癌在肺癌病例中占⽐超过80%[2]。
以铂类为基础的双药化疗⽅案是治疗晚期N S C LC 的传统标准⽅案,但对应的5年⽣存率依然不⾜5%[3]。
越来越多的实验数据表明,新⽣⾎管⽣成在多种实体肿瘤的⽣长、增殖和转移中发挥着关键作⽤[4]。
对于近年来在肿瘤治疗中越来越重要的抗⾎管⽣成药,你了解多少呢?科普君今天就带⼤家来聊⼀下,关于抗⾎管⽣成药你不知道的事。
肿瘤要想⽆限增殖需要从周围的微环境中汲取充⾜的养分,这就需要瘤块内形成⽑细⾎管⽹形成,为实体瘤的后续⽣长及转移提供物质基础。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良性肿瘤⾎管稀少,⾎管⽣长缓慢;⽽⼤多数恶性肿瘤的⾎管⽣成密集且⽣长迅速。
抗⾎管⽣成药物是⼀类可作⽤于肿瘤微环境,使现有肿瘤⾎管退化,同时抑制肿瘤新⽣⾎管⽣成的肿瘤治疗药物。
抗⾎管⽣成药物就是阻断⾎管长进肿瘤⾥,这样肿瘤就⽆法获取养分,就会“饿死”。
⽬前国内已有3个抗⾎管⽣成药物获批⽤于治疗晚期N S C LC 患者,包括⾎管内⽪⽣长因⼦抑制剂贝伐珠单抗[5]、重组⼈⾎管内⽪抑制素恩度[6]和⼩分⼦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安罗替尼[7]。
这三种药品均已进⼊国家医保⽬录。
贝伐珠单抗[5]适应症:贝伐珠单抗联合卡铂与紫杉醇(化疗)⽤于不可切除的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鳞状细胞⾮⼩细胞肺癌患者的⼀线治疗(诊断以后的⾸轮治疗)。
禁忌症:贝伐珠单抗禁⽤于已知对中国仓⿏卵巢细胞产物或者其它重组⼈类或⼈源化抗体过敏的患者。
不良反应:肺出⾎/咯⾎、动脉⾎栓栓塞、⾼⾎压、疲劳或乏⼒、腹泻和腹痛等。
抗⾎管⽣成药物是什么同样是肺癌患者应该选择哪⼀种药物?No.1恩度[6]适应症:长春瑞滨和顺铂(化疗)联合恩度⽤于治疗初治(诊断以后的⾸轮治疗)或复治(⼀线治疗后,患者再次出现肿瘤进展后的治疗包括⼆线和三线)的Ⅲ/Ⅳ期⾮⼩细胞肺癌患者。
《中国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要点1 前言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据2018年全球肿瘤统计分析报告显示,全球肺癌的男女发病率分别为:年龄标化率(ASR)1.5/10万和14.6/10万;死亡率为ASR 27.1/10万和11.2/10万。
按照病理组织学分类,肺癌可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两大类。
其中NSCLC作为最常见的肺癌组织学类型,占到所有肺癌的85%,其5年生存率仅为16%。
含铂双药作为驱动基因突变阴性的晚期NSCLC患者的传统治疗方案,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与中位总生存期(mOS)分别为5个月-6个月和11个月-12个月,患者的远期疗效亟待提高。
免疫治疗,特别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作为一种全新的抗肿瘤疗法自20世纪90年代末问世以来,已在包括肺癌在内的多个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13年被《Science》杂志评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而发现免疫疗法的James P Alison和Tasuku Honjo也因为在肿瘤免疫领域的突出贡献,荣获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然而NSCLC的免疫治疗特别是ICIs的临床应用,在国内刚刚起步,在如何选择优势人群、确定治疗方案、疗效评估、不良反应的处理以及药物使用禁忌症等方面尚缺乏经验。
2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2.1 机体正常的免疫监视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免疫系统具有识别“自己”抗原和“异己”抗原的能力,在识别了“异己”抗原后,免疫系统将会被激活并杀伤“异己”。
2.2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和相应的治疗策略正常情况下,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累积众多突变,这些不同的突变会编码众多“异己”抗原,使得产生突变的肿瘤细胞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
但是,肿瘤细胞在与免疫系统的抗争过程中,可以获得多种逃脱免疫系统监视的方法,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
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T细胞活化时,相应共抑制信号通路的免疫检查点(CTLA-4, PD-1/PD-L1)的表达会增加,而ICIs通过阻断上述检查点恢复或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
安罗替尼抗血管生成联合放化疗治疗屮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李真斌1陈轩s易悟强2汤晓梅1张莉1易向军11.江西省胸科医院肿瘤科,江西南昌330010;2.江西省新建区中医院内科,江西南昌330010[摘要]目的探讨安罗替尼抗血管生成联合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耀2020年5月江西省胸科医院收治的80例晚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20例。
A组采用安罗替尼抗血管生成+放化疗方案,B组采用安罗替尼抗血管生成+放疗方案,C组采用安罗替尼抗血管生成+化疗方案,D组采用单纯化疗方案。
比较四组治疗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A组治疗缓解率高于B、C、D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三组治疗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渊P>0.05)遥四组发热、乏力、恶心呕吐、骨髓抑制、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遥结论安罗替尼抗血管生成联合放化疗能提升中晚期NSCLC患者肿瘤局部控制效果,且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多西他赛;安罗替尼;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9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21)4(a)-0057-04Clinical effect of Anlotinib anti-angiogenesis combined with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middle-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LI Zhe n-b in1CHEN Xuan1银YI Wu-q iang2TA NG Xiao-mei1ZHA NG Li1YIXiang-jun11.DeparLmenL of Oncology,Jiangxi ChesL HospiLal,Jiangxi Province,Nanchang330010,China;2.DeparLmenL of In-Lernal Medicine,Xinjian DisLricL TradiL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Lal,Jiangxi Province,Nanchang33001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LigaLe Lhe clinical effecL of anLiangiogenesis wiLh AnloLinib combined wiLh radioLherapy and chemoLherapy in Lhe LreaLmenL of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Methods A LoLal of80paLienLs wiLh advanced NSCLC admiLLed Lo Jiangxi ChesL HospiLal from January2019Lo May2020were selecLed as Lhe research subjecLs,and Lhey were divided inLo group A,B,C and D according Lo random number Lable meLhod,wiLh20paLienLs in each group.Group A was LreaLed wiLh AnloLinib anLi-angiogenesis+chemoradioLherapy,group B was LreaLed wiLh An-loLinib anLi-angiogenesis+radioLherapy,group C was LreaLed wiLh AnloLinib anLi-angiogenesis+chemoLherapy,and group D was LreaLed wiLh chemoLherapy alone.The remission raLe,L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Lions of Lhe four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remission raLe of group A was higher Lhan Lhose of group B,C and D,and Lhe differences were sLaLisLically significanL(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L difference in Lhe remission raLe among B,C and D groups(P> 0.05).There were no significanL differences in Lhe incidence of fever,faLigue,nausea and vomiLing,bone marrow suppression and radiaLion pneumonia among Lhe four groups(P>0.05).Conclusion AnloLinib anLi-angiogenesis combined wiLh radioLherapy and chemoLherapy can improve Lhe local Lumor conLrol effecL of paLienLs wiLh middle-advanced NSCLC,and iL has high safeLy and is worLhy of promoLion.[Key words]DoceLaxel;AnloLinib;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SafeLy肺癌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其中[基金项目]江西省卫生健康委科技计划项目(20204743)[作者简介]李真斌(1974-),男,江西九江人,硕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肺癌的诊断与综合治疗银通讯作者:陈轩(1982-),男,江西南昌人,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肺癌的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80%叫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是目前临床控制晚期NSCLC进展的主要手段,在手术、放疗及化疗联合等治疗模式下,肺癌的5年生存率仍不足15%罠大部分NSCLC患者就诊时已处于癌症晚期,因此,放化疗仍是目前治疗NSCLC的主要方法[3]遥多西他赛是临床常用的标准二线化疗方案,CHINA MODERN MEDICINE Vol.28No.10April2021|57但其总有效率不足10%,中位生存时间也仅有5~8个月罠因此,如何提升NSCLC二线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是目前临床关注的热点遥有研究认为冋,肿瘤血管形成是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的关键,阻断血管形成可阻断肿瘤赖以生存的营养和侵袭转移的通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来遏制恶性肿瘤生长。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
以铂类为基础的双药化疗方案是治疗晚期NSCLC的传统标准方案,但对应的5年生存率依然很低,不足5%。
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其他NSCLC系统治疗药物(包括化疗、小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联合应用,表现出更好的的抗肿瘤及延缓耐药作用。
抗血管生成药物已成为晚期NSCLC患者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之一。
基于此,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血管靶向治疗专家委员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专家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组织专家撰写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以指导我国肺癌治疗相关的临
床科室合理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进一步提高我国肺癌规范化诊疗水平。
方法学
本共识的撰写是通过分析整理2018年9月25日之前,PubMed、EMBASE、万方医学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相关的系统综述、荟萃分析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英文
227篇,中文286篇),经46名指南撰写专家组成员经过5轮专家组会议的讨论
和修改,最终确定。
本共识推荐内容参照“CSCO证据级别”(表1)。
表1 证据级别
晚期NSCLC的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发展现状
1.当前NSCLC的抗血管生成治疗主要包括三大类:
(1)靶向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 receptor, VEGFR)的大分子单克隆抗体。
①贝伐珠单抗是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被
批准应用于晚期NSCLC一线治疗的VEGF单克隆抗体。
②雷莫芦单克隆抗体是另一
个已获批用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的药物。
(2)靶点包括VEGFR的多靶点
小分子TKI。
安罗替尼是国内目前唯一一个获批用于晚期NSCLC治疗的VEGFR-
TKI类药物。
(3)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我国自主生产的重组人血管内皮
抑制素恩度已获批应用于肺癌临床。
NSCLC抗血管生成药物临床应用推荐
1.一线治疗(1)贝伐珠单抗用于晚期NSCLC一线治疗。
①在驱动基因突变阴性、PS 0分-1分的晚期NSCLC患者中,推荐贝伐珠单抗联合含铂双药方案作为一
线治疗选择[1A]。
②有EGFR敏感型突变的晚期非鳞NSCLC患者(含无症状脑转移
患者)中,一线可选择使用厄洛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2A]。
(2)重组人血管内
皮抑制素用于晚期NSCLC一线治疗。
对于驱动基因突变阴性,PS 0分-1分的晚期NSCLC患者(包括鳞状NSCLC和非鳞NSCLC),可一线使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长春瑞滨和顺铂治疗2个-4个周
期[2B],在可耐受的情况下,可适当延长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使用时间[3
类]。
(3)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肿瘤免疫治疗将成为未来NSCLC一线治疗的新方
向(4)一线治疗后的维持治疗对于驱动基因突变阴性,PS 0分-1分的晚期非
鳞NSCLC患者,贝伐珠单抗联合含铂双药一线治疗后达到缓解或疾病稳定,推荐使
用贝伐珠单抗单药维持治疗,直至患者不可耐受或出现疾病进展[1A]。
如患者一线
使用贝伐珠单抗+铂类+培美曲塞方案,可选择贝伐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维持治疗直
至患者不可耐受或出现疾病进展[2A]。
2.二线治疗贝伐珠单抗联合多西他赛作为二线或三线治疗。
既往化疗失败,且未使用过贝伐珠单抗治疗的晚期非鳞NSCLC患者,可选择贝伐珠单抗联合多西他赛用于二线及以上治疗[2A]。
3.三线
及以上治疗对于驱动基因突变阴性以及EGFR突变阳性的复发性晚期NSCLC(包
括鳞癌和非鳞癌)患者,推荐安罗替尼作为三线及以上治疗。
对于存在EGFR基因
突变或ALK突变阳性的患者,应在接受相应的靶向药物治疗后进展且至少接受过2
种系统化疗后出现进展或复发后使用安罗替尼[1A]。
特定人群的治疗推荐
1.老年晚期非鳞NSCLC患者①对于晚期老年非鳞NSCLC患者,一线治疗可选择含贝伐珠单抗方案[2A]。
②晚期老年NSCLC患者(年龄>70岁),三线治疗可选择安
罗替尼[2A]。
2.伴脑转移的晚期非鳞NSCLC患者对伴脑转移的晚期非鳞NSCLC
患者,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良好,可作为一线选择方案[1A]。
3.
伴恶性胸腔积液的晚期非鳞NSCLC患者伴有恶性胸腔积液的晚期非鳞NSCLC患者,可在全身治疗的基础上局部使用贝伐珠单抗或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2B]。
不良反应管理
1.NSCLC抗血管生成药物临床应用注意事项①了解用药风险因素;②注意增加出
血/咯血的风险;③三个月内出现肺出血/咯血(>1/2茶匙的鲜红血液)的患者不
应使用;④有动脉血栓栓塞史,房颤、血管支架植入术后或糖尿病的患者使用时应
慎重;⑤有临床重度心血管病的患者使用时应谨慎;⑥重大手术后至少28 d之内
不应使用,需进行择期手术的患者也应暂停使用;⑦贝伐珠单抗可能损害女性生育力;⑧妇女在采用贝伐珠单抗进行治疗时停止哺乳; 2.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临床管理策略。
见表2。
表2 不良事件的临床管理策略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NSCLC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总结见表3。
表3 推荐意见汇总
总结与展望
从传统的含铂双药化疗到近10年间得以应用的分子靶向治疗以及近四年来逐渐兴起的肿瘤免疫治疗,晚期NSCLC的治疗理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与包括NSCLC在内的实体瘤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且贯穿肿瘤进展的全程,因此抗血管生成药物可广泛的使晚期NSCLC患者达到治疗获益。
相比欧美人群,东亚患者可从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获益更大。
3个抗血管生成药物已在我国获批,用于晚期NSCLC患者,这类药物在我国肺癌临床已实际应用了近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真实世界数据,其疗效和安全性已在中国晚期NSCLC患者中得到了强有力的证实。
同时,对于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NSCLC患者中的应用,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如最佳的联合治疗新方案、最佳给药模式、确定疗效生物标志物等。
参考文献: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血管靶向治疗专家委员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专家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2019版)[J].中国肺癌杂志.2019,22(7):401-412.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