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80例临床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84.73 KB
- 文档页数:4
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师 2008年7月第5卷第7期 W orl d Hea lth D ig e stM edica l Peri odica l临床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疗效分析■张富山 李松岩 孙国喜(河南省西平县人民医院 463900)【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的效果。
方法:选择50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
观察组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单用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88%,有效率为12%,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6%和36%,总有效率为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乙肝,中西合璧,相得益彰,较单用西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乙肝;中西医结合;疗效【中图分类号】51216+2 【文献标识码】A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情迁延难愈、无特效治疗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我国是一个乙肝大国,乙肝病毒感染率达半数以上,乙肝病毒携带和乙肝病人有113亿人左右,而真正接受治疗的不足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从目前的医学临床实践来看,单纯给予西药或者单纯应用中药治疗往往达不到理想的临床效果。
我院尝试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乙肝,并与单纯西药治疗作了对比,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1 研究对象 50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或门诊病人,其中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龄19~50岁,平均31岁;病程1~20年,平均10年;均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排除合并其他疾病如肺结核、糖尿病、高血压等。
112 研究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患者。
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05),具有可比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于我院内科进行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内科治疗的方式,口服550mg/次的替比夫定,2次/d。
治疗组患在进行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药治疗,规定5周为一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在显效和有效标准上的人数均大于对照组。
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治疗组(74%)远高于对照组(64%),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1.2 病例入选标准1.2.1 纳入标准按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来判断患者是否符合入选标准,患者在未经任何治疗前alt的值要超过正常值两倍以上,且要依据hbv-dna大于拷贝/ml以及hbeag(+)、hbsag(+)的要求,要保证患者没有采取过任何的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方式。
1.2.2 排除标准对于合并甲、丙、丁、戊型肝炎都不纳入乙型肝炎范围。
对于有肝癌倾向以及在一年内接受过其他病毒治疗的患者排除在外,还存在自身免疫性肝病或酒精性肝病的患者也不能参与此次治疗。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内科治疗的方式,口服550mg/次的替比夫定,2次/d。
治疗组患在进行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药治疗,中药主要成分为:25g板蓝根、25g黄芪、25g金钱草、20g党参、20g五味子、15g焦三仙、10g半枝莲、10g白术。
对于肝郁脾虚的患者可以加入15g栀子和25g茵陈;药剂中加入15g干姜和10g附子对治疗脾肾阳虚有良好效果;针对寒死困脾的患者可以在原有药物中加入15g厚朴和10g干姜进行煎服。
2剂/d,3次/日。
规定5周为一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依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来制定疗效标准。
患者经过治疗后原先的症状得到大幅度的改善或者完全消失,对总胆红素和alt的检查已经恢复正常,患者血清hbv-dna已经呈现出阴性,并且hbeag/抗-hbe血清已经发生了转换即可判断为显效;对总胆红素和alt的检查已经恢复正常,患者血清hbv-dna已经呈现出阴性,但是hbeag/抗-hbe血清转换失败即可判断为治疗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情况并未得到任何改善,甚至出现加重的现象即可判断为治疗无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0例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病理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措施。
方法:对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30例临床初诊的慢性乙型肝炎与实验室(检验、病理)诊断全部符合,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痊愈15例,治愈率50%,有效5例,总有效率67%。
结论:临床诊断结合检验、病理等实验室检查,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是简便有效、社区实用的治疗护理措施。
关键词乙型肝炎中西医治疗护理资料与方法2007年4月~2008年3月选取30例临床初诊并经检验、病理实验室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年龄18~66岁,平均35岁;男24例,女6例;以农民为主,25例(83%),居民3例,干部2例;病程05~35年,平均15年。
均无合并症。
病原学检查:有以下任何1次阳性,即可诊断为现症hbv感染:①血清hbsag阳性;②血清hbv、dna阳性;③血清抗-hbcigm阳性;④肝内hbcag和(或)hbsag阳性,或hbv、dna阳性。
临床符合慢性肝炎,并有1种以上现症hbv感染标志阳性者为慢性乙型肝炎。
病理学检查:肝脏病理检查对肝炎尤其是慢性肝炎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本组30例均进行肝脏穿刺活检。
病理变化主要为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间质增生、炎性细胞浸润等变化。
但肝脏活检属于有创检查,技术要求又高,应用尚不普及。
治疗方法:均采用小柴胡汤加减及抗病毒治疗为主,辅以保肝降酶和减轻肝脏炎症、防止肝纤维化等综合措施。
方剂组成:柴胡9g,半夏9g,人参3g(或党参9g),甘草6g,黄芩9g,大枣3枚,生姜9g。
30日为1疗程。
2次/日,早晚分服。
若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全瓜蒌;腹痛去黄芩,加芍药;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咳嗽,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联苯双酯滴丸10粒/次,3次/日,连服3个月,alt正常后改为5粒/次,3次/日,连服3个月。
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型的疗效摘要:目的:分析(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行中药西药联合疗法效果。
方法:118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型)随机分成观察与对照两组,分别实施中药西药、西药治疗。
结果:治疗优良率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
组间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和HBV-DNA转阴率比,均有差异显著性(P<0.05)。
结论:给予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型)患者中药西药协同疗法,所取得效果较为满意,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型;中药西药结合治疗前言:慢性乙型肝炎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起病较为隐匿,发病初期未见典型症状,体检时可见转氨酶升高。
该病以肝区疼痛、乏力、腹胀、恶心为典型症状,需积极治疗,减少肝源性糖尿病、脂肪肝等并发症发生。
纵观临床,在该类患者中肝胆湿热型占比较高,针对其治疗,多予以西医药物治疗,如拉米夫定,但该药物停药后疾病易复发,由此可知,需采取其他治疗方式辅助治疗增强治疗效果。
此次研究,即对本院部分患者应用中药西药结合治疗方式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9年12月-2021年3月118例取本院118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型)患者,随机分两组。
两组一般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一般资料比较(n,%)级别观察组对照组X2/t P例数59例59例--男/女39/2041/180.1550.694年龄46.05±4.7646.09±4.700.0460.482病程 4.06±0.724.09±0.680.2330.4081.2入选和排除标准入选标准:(1)均为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2)伦理委员会批准。
(3)患者知情研究。
排除标准:(1)合并肝癌者。
(2)精神疾病者。
(3)对研究药物过敏者。
1.3方法对照组西药治疗。
给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抗病毒治疗,给予甘草酸制剂(注射用复方甘草酸单铵S、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熊去氧胆酸胶囊以及双环醇片实施保肝、利胆治疗,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用药,持续治疗8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