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自我的浪漫主义追求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7
浮士德——纯粹的浪漫主义悲剧《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
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写他探索人生要义的一声。
《浮士德》的基本情节,可归结为:一幕序曲,两个赌赛,终生追求,五幕悲剧。
《天上序曲》是剧作的开端,也是全剧的思想总纲,同时也预示了全部作品的故事线索;第一个赌赛是天帝和魔鬼关于“对世界和人的看法”的赌赛——人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人生理想的问题;第二个赌赛是魔鬼梅菲斯特关于“浮士德是否会对生活产生满足”的赌赛;一生追求,五幕悲剧:知识的追求和知识的悲剧;感官的追求和爱情的悲剧;权势的追求和从政的悲剧;美的追求和寻美的悲剧;事业的追求和事业的悲剧。
剧情梗概如下:魔鬼靡非斯特与上帝打赌,认为人类无法满足的追求终必导致其自身的堕落。
上帝却以为尽管人类在追求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打到真理。
于是由魔鬼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此时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学者。
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以求洞解自然奥秘。
然而至此垂垂暮年,他才恍然悟到这些知识毫无用处,而自己处身其中的书斋实在形同牢狱,使自己与大自然隔离了。
他痛苦得想要自杀,到另一世界去寻求出路。
复活节的钟声唤回了他生的意志,把他引到郊外,在万物欣欣向荣的大自然和自由欢乐的人群中,他深受鼓舞。
回到书斋翻译《圣经》时,竟然与"泰初有道"的思想发生抵触。
这时,他从效外带回的卷毛犬化为书生出现在面前,浮士德问他的真实身份,他说自己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其实他就是魔鬼靡非斯特的化身。
魔鬼答应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重新开始人生有历程,条件是一旦他感到满足,灵魂便归魔鬼所有。
浮士德与魔鬼订立契约。
魔鬼带浮士德来到魔女之厨,饮下魔汤,使他变成了翩翩少年,恢复了情欲。
蒙德里安:三原色里的纯粹作者:刘梦月来源:《小资CHIC!ELEGANCE》2018年第41期“生活本质上是简单的,它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但它不能失去这种简单性。
”作为一个纯粹的独身主义者,蒙德里安将自己的生活简单化,将精力投入创作,天才的人生自有追求,终生独身也罢,丰盈的灵魂不孤独。
如果你来荷兰海牙旅行,随处可见的红、蓝、黄的矩形墙壁涂绘一定会让你印象深刻,让人不得不联想到法国时装大师Yves SanitLaurent设计的那件著名的“蒙德里安裙”。
无论是平面、建筑还是时装领域,一说起“黑白格子+红黄蓝”,蒙德里安总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皮特·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一个以垂直线条和三原色来作画的艺术家,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他为当代艺术构起了通向未来的桥梁,借用抽象的语言形式挖掘绘画更深层次的含义和人类的精神世界。
蒙德里安留给世人的艺术作品足够丰富,但关于他的个人生活,资料并不多,且众说纷纭,至今仍面目不清。
但不可置否的是,他是一位纯粹的独身主义者,在蒙德里安好友的回忆中,他是一个把所有精力都投入了艺术创作的艺术家。
蒙德里安在荷兰一个教师家庭长大,父亲是加尔文派的信奉者,他在成长中学会了自我约束,和家人一起过着清教徒式的生活,他的叔叔是海牙画派的职业画家,因此他得到了写实浪漫主义的真传,并在艺术与宗教的氛围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而往后他更是与艺术和宗教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1909年,37岁的蒙德里安进行了自己的宗教革命,加入了“荷兰通神论者协会”并接触了新柏拉图主义,他从中受到启发,并且开始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新柏拉图主义对有别于世俗艺术的美的追求怀有极高期待,艺术家们希望通过艺术来升华人生,蒙德里安亦是如此,他摒弃了对物体的写实,转为思考事物的“内在的永恒的本质”,在他后期的创作中我们只能看到直线和三原色。
通神论认为,色彩的种类只有三原色:红、黄、蓝。
《拜伦诗集》中的浪漫主义与个人情感1. 引言1.1 概述拜伦诗集无疑是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中融汇了浓郁的个人情感和浪漫主义的元素。
本文旨在分析拜伦诗集中浪漫主义与个人情感的关系,并探讨其对当时社会和后世文学的影响及其时代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展开内容。
首先,在第二部分我们将回顾拜伦诗集的背景与特点,包括浪漫主义运动的简介以及拜伦诗集中突出的浪漫主义特征和个人情感表现。
接下来,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具体选取几首诗歌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如何表达了浪漫主义思想和个人情感。
在第四部分,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拜伦诗集对后世文学影响之深远性、对当时社会和文化变革的反映以及对个体情感表达与自由主义精神的推动作用。
最后,在第五部分,本文将总结拜伦诗集中浪漫主义与个人情感的关系,并引申讨论浪漫主义在当代的价值和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拜伦诗集中浪漫主义与个人情感的研究,深入探讨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潮与情感表达方式。
同时,分析拜伦诗集在后世文学中的影响力以及其对社会和文化变革、个体情感表达与自由主义精神的推动作用,以揭示其在时代背景下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最后,本文还将引申讨论浪漫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影响,思考其对于现代文化乃至我们每个人生活方式的启示与指导作用。
2. 拜伦诗集的背景与特点2.1 浪漫主义运动简介浪漫主义是19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和艺术运动,强调个人情感、想象力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一运动追求超越理性,将追求内在真实和情感表达视为重要目标。
2.2 拜伦诗集的浪漫主义特征拜伦(Lord Byron)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拜伦的诗集反映了浪漫主义思潮,在其中展现了许多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
首先,他的作品常常围绕着对自然界、宇宙以及人类存在方式等问题展开探索。
其次,拜伦倾向于突破传统形式,尝试使用独特的手法和语言风格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
此外,拜伦还将个人生活与创作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描述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来打动读者。
从《少年维特的烦恼》看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与经典形象1. 引言在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是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它强调个人情感、理想主义和对自然的狂热追求。
而《少年维特的烦恼》这部由德国著名作家歌德创作的小说,则被视为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通过分析《少年维特的烦恼》,来探讨浪漫主义文学在这部作品中所体现的特点以及塑造出来的经典形象。
2. 特点一:强调个人情感浪漫主义文学追求真实、纯粹和直接表达个体情感体验。
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维特这个主角深受爱情和内心挣扎所困扰,他对于爱情、友谊和自我价值的反思都在书中得到了详细展示。
小说通过描写维特内心世界展现了他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变化,使读者能够共鸣并感同身受。
3. 特点二:理想主义追求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体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寻找和追求理想的境界。
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维特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和失望后,开始追求自由、美和完美的理想世界。
他放弃传统规范和束缚,追求心灵的彻底解放,并通过行走、旅行等方式来追寻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
4. 特点三:对自然的狂热追求浪漫主义文学崇尚自然界的美和力量,并将其作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
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自然被描写成一个无与伦比的存在,给予了维特以安慰、启示和快乐。
他在大自然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灵感,并通过与自然融合来治愈内心深处的伤痛。
5. 经典形象:维特《少年维特的烦恼》中,主角维特是一个极富有魅力和复杂性格的形象。
他既具备着深沉的情感和文艺气质,又承载着对爱情的痴迷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维特的内心世界表达了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个体思维和复杂性格特点,使他成为许多读者眼中不朽而经典的形象。
6. 结论通过对《少年维特的烦恼》这部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展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几个重要特点,包括强调个人情感、理想主义追求以及对自然的狂热追求。
同时,《少年维特的烦恼》通过刻画出维特这一经典形象,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极其复杂而真实的人物。
070文化纵横北村透谷国内研究综述整体研究数量和层次目前利用知网和超信期刊搜索北村透谷相关研究论文,共有33篇,其中2篇为硕士学位论文,其余为学术论文。
相比日本明治时代其他代表性的作家,例如夏目漱石,森鸥外,岛崎藤村,国内研究者并未给北村透谷以充分的关注。
虽然研究数量寥寥可数,但其中不乏优秀的成果。
在31篇学术论文中,有5篇发表于核心期刊,10篇作为省级研究课题。
特别地,张剑在湖南省教育厅课题“中日文学比较视域中的北村透谷研究”下,完成了《论北村透谷与周作人的文学关系》(2011),《纯粹自我的浪漫主义追求——北村透谷文学观初探》(2011)等文章,是近年来北村透谷研究的代表人物。
透谷研究的年代分析对北村透谷研究按照年代作以划分,20世纪80年代总共有5篇,其中以兰明为主要代表,完成了《“透谷文学世界”的基本构成》(1988)等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及2000至2009两个时间段分别为2篇和3篇,其余研究均为2010年及以后,可以说是以2010年为分界,国内北村透谷研究开始迎来高峰, 研究视角也相对多样化。
北村透谷生于明治元年,1894年自缢身亡。
在兰明的《人类“做的是同一个梦”——写在北村透谷的《蓬莱曲》之后》(1986)发表之前,仅有周作人在1918年的《日本近30年小说之发达》中对北村透谷做了简要介绍,可以说,国内研究者们把目光投向北村透谷是比较晚的。
而这和他本人的经历和创作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透谷的处女作《楚囚之诗》发表于1889年,距离透谷离世仅有6年,其创作生涯同透谷的生命一样短暂,属于昙花一现的作家,未能以更长的创作周期持续展现作为作家的魅力。
另外,透谷的作品形式基本为诗与文学评论,中村光夫曾评价透谷的作品不具有“大众性”。
从内容来看,透谷的文学评论多讲述对人生及生命的思考,其受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也露于笔端,但这些多是在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阶层产生话题与讨论,例如,北村透谷曾与山路爱山就“文学是否应干预人生”展开论证,透谷极力反对文学的实用主义及功利主义。
英美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经典作品欣赏"文学是灵魂的窗口,经典作品是那扇引领我们进入美好世界的大门。
在英美文学中,浪漫主义作品无疑是探索人性、情感和社会的重要篇章。
通过欣赏这些经典作品,我们可以领略到浪漫主义的精髓和魅力。
本文将带你深入探索英美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作品,一同品味这些文学瑰宝的情感和思想的奇迹。
"引言人类灵魂早在文明的破晓时就向往着美好和浪漫,人们对于理想和遥远的东西总是充满着向往和渴望。
于是,浪漫主义文学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以个人感情、自然界的宏伟和人性的完美为核心,追求纯粹、真实和渴望的情感体验。
英美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作品通过其丰富多样的情感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引领读者走进了那个神秘而奇妙的世界。
下面我们将深入探索英美文学中的浪漫主义经典作品,一同欣赏这些文学佳作。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精神。
他的悲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被誉为浪漫主义文学的象征之一。
这部作品以两个年轻人的爱情为主线,表达了对于纯真爱情和个人意愿的追求。
爱情的力量《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巧妙的情节、精彩的对白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爱情的力量。
无论是罗密欧还是朱丽叶都为了爱情不顾一切,他们的爱情不仅战胜了两个家族之间的仇恨,也超越了物质和社会的束缚。
这种对爱情的追求和牺牲精神让人们对纯美爱情充满了向往和渴望。
个人意愿的对抗《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揭示了个人意愿与社会压力之间的冲突。
罗密欧与朱丽叶来自两个敌对的家族,他们的爱情必然会遭遇到巨大的阻力。
然而,他们勇敢地与社会的规范和家族的期望作斗争,坚持自己的爱情,最终选择了共同的悲剧结局。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声音,坚持个人意愿,而不是被外界的压力所左右。
简·奥斯丁(Jane Austen)简·奥斯丁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受欢迎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浪漫主义情感为基石,以描绘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为背景。
现当代视野下文艺理论中浪漫主义的三重定位浪漫主义与人类的生命和生存息息相关,是一个非常悠久的生命存在话题。
在人类社会诞生以来,生物生命这个本原就在自身的存在和延续中与浪漫主义并驾齐驱。
人类生活空间中处处充满着浪漫的色彩,因为“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层面,他还有精神的层面和社会的层面。
”真正将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古典主义遭到人们的反叛,在强调主观情感,追求热情奔放的情感力量驱使下,浪漫主义文学代替了古典主义文学,进而成为一种文学思潮,被人们逐渐重视和接受。
对人的生命而言,浪漫主义往往表现为生命的超越常规,进入一种崇高的境界。
从文艺创作的角度而言,浪漫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方法之一,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极其夸张地塑造形象。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浪漫主义已经作为文艺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和接受方式,深入文艺的各个分支领域。
人类经过无数不同凡响的洗礼走到今天,形形色色的浪漫风格作品充塞在人类生活的各个空间领域,让人类从身心上都受到启迪,也让人类的接受速度都有点应接不暇。
长期以来,人类由于受到情感的驱使,对待浪漫主义,人们的心态和眼光往往只注目在儿女情长上,认为浪漫主义就是爱情,就是男欢女爱。
显然,这样对浪漫主义的认识是极不全面的。
如果仅仅以儿女情长的眼光来审视浪漫主义,那么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人定位则无法让人信服;如果以优柔寡断的情感来诠释浪漫主义,那么普罗米修斯的英雄浪漫主义形象就显得苍白无力;如果以男女互动的爱情信号来感知浪漫主义,那么庄子的《逍遥游》也就让人无法品出其中的铺张之妙。
今天,面对各种不同浪漫主义风格的文艺作品,读者只能以感知上的某种嗅觉来定论其浪漫的成分,但要具体认为是什么层次的浪漫主义,就显得有些含糊其辞。
为能对浪漫主义作较系统的认识,必须对浪漫主义作合理的定位,才能让浪漫主义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境界的表现更加让人明晰。
浪漫主义的分类可以定位为英雄浪漫主义、心理浪漫主义、情感浪漫主义义三种层次。
浪漫主义者的爱情观
浪漫主义者的爱情观是一种热烈、激情、浪漫的爱情观。
他们认为爱情是一种神圣的感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在浪漫主义者的眼中,爱情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是一种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真谛和意义的力量。
浪漫主义者的爱情观强调的是感性和情感的体验,而不是理性和逻辑的思考。
他们认为爱情是一种直觉和感觉,是一种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的力量。
在浪漫主义者的眼中,爱情是一种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真谛和意义的力量。
浪漫主义者的爱情观强调的是个人的感受和体验,而不是社会的规范和道德。
他们认为爱情是一种自由和独立的感情,是一种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自由和独立的力量。
在浪漫主义者的眼中,爱情是一种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自由和独立的力量。
浪漫主义者的爱情观强调的是个人的情感和体验,而不是物质的利益和权力。
他们认为爱情是一种无私和纯粹的感情,是一种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无私和纯粹的力量。
在浪漫主义者的眼中,爱情是一种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无私和纯粹的力量。
浪漫主义者的爱情观是一种热烈、激情、浪漫的爱情观。
他们认为爱情是一种神圣的感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在浪漫主义者的眼中,爱情是一种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真谛和意义的力量。
纯粹自我的浪漫主义追求作者:张剑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3期[摘要]19世纪后半叶的日本处于传统与变革的骚动期。
面对西欧浪漫主义的冲击,北村透谷自觉地吸收了主情和个性自由的观点。
在一系列的文学实践中,北村尤以评论见长。
北村的创作特点与日本浪漫主义主情的一面是完全相同的。
他的文学实践极大地丰富了日本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扩展了浪漫主义的文学视野。
[关键词]纯粹自我;浪漫主义;北村透谷;文学观[中图分类号]1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0)03—0103—04一、问题的提起浪漫主义(Romanticism)文学思潮和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在欧洲发生、发展、繁荣并走向没落,共经历了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近百年的历史,一个世纪后的20世纪,当这股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风潮波及到日本时,虽然已经是强弩之末,但却出现了以北村透谷为代表的、追求自我、向往自由、讴歌青春之美的“精神界之战士”。
他们接受了德国感伤型和英国“湖畔派”的浪漫主义影响,形成了以告白自我、抒发主观情感为特征的日本浪漫主义文学性格。
北村透谷的纯粹自我的文学表现论就集中地凸显了这些性格。
要研究日本近代浪漫主义文学,就必须要对北村的文学观进行深入地探讨。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研究界对这方面的研究从现有资料来看,相关文章仅五篇。
这些论文或论述其与屈原的异同,或探讨其文学世界的构成要素,或阐释其生命文学论。
而在日本国内,早期的诸如岛崎藤村、唐木顺三、色川大吉和谷秀昭等主要进行的是一些入门性研究,后来的盐田良平和平冈敏夫等大家的论著也大都是从日本的传统文学观或者欧美文学理论的范畴对北村透谷进行研究和评价,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局限。
明显的缺憾是,中日两国研究界对北村透谷直接或间接地给予中国现代文学中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重视不够、认识不足、论述也不充分。
尽管如此,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先期成果。
为了进一步深挖北村透谷的浪漫主义文学内涵,本文将以此为研究视域,分析其纯粹自我式浪漫主义理论和文学追求。
二、纯粹自我的文学表现论和《内部生命论》纯粹自我,在这里不同于胡塞尔的现象学中所谈到的现象学意义上的“纯粹自我”,这里指北村透谷的纯粹的自我的主观世界;文学表现,可以说是作家的主观意志依托于作品,来选择一种最为恰切的表达方式。
表现的好与坏,在北村看来,不在于表达的外在形式,而在于作者所要给读者展示的内在的主观纯粹世界。
这里的主观纯粹世界,就是指在尊重个性自由和扩充自我的基础上,寻求不受外界约束,可以由作者主观感受来编织的纯粹的、主观的理想世界。
于是,北村在“文学表现”的前头加了一个“纯粹自我”的前缀。
显然,他是在反对文学的有用论,而极力主张文学的纯粹性。
文学的纯粹在于作者只在乎自我内在世界的展示,不受各类外界因素的干预和影响,不用华丽的辞藻和乖张的表达形式来讨巧,迎合读者,以达到作用于读者的目的。
这就好像如今的商业影片和艺术影片的差异,获奖的艺术影片往往叫好不叫座,如果只用票房来衡量影片的好坏,那么纯粹的文学只能存在于透谷所构筑的理想世界了。
北村所要强调的文学的纯粹自我表现,恰恰是针对文学如何才叫有用这个问题所提出,正如银质的筷子为何逐渐被竹筷所取代而得到广泛应用一样。
如果从造价上来看,竹筷显然更为经济;从使用便利上看,竹筷方便携带、不担心丢失,而且耐用度决不亚于银筷从美观上看,银制的筷子也比竹制的筷子更加精致,却叫人担心时刻会被他人窃走。
那么,文学的有用在这里就好比竹筷,具有实用性,可是为什么具有多种优势的竹筷的价值始终都不能超过银筷呢?在村看来,文学的价值显然不等同于文学的有用,而在乎它自身所包含的特质。
换句话说竹筷的特质是竹材,银筷的特质是金属银,其自身特质所决定的价值自然就不同了。
那么,在文学表现上所要体现的就是作者个性的张扬和自由的追求,一种纯粹的内在张力。
而他的这种要求“纯粹自我”的纯粹自我文学表现论,在《内部生命论》中得到了集中的阐述和论证。
自我的扩充,是纯粹自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对自我生命存在形式的肯定和张扬。
具体说,其实就是强调自我主体的真实,最根本的就是树立人的内部权威,将人的灵性绝对化。
自我的内部生命作为绝对的真实,而所谓真实的基础是人在本质上的自我满足、是爱欲,强调的是自我主体的绝对崇高。
这在《内部生命论》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内部生命论》创作于1893年,并在当年5月31日的《文学界》第五号上发表。
而在之前的4月15日的《圣书之友杂志》第64号对65号的预告中,该作品的标题为《生命北村透谷》,可以想象,北村本来是要发表在《圣书之友杂志》上的。
而在《文学界》发表时,题目的下方标有(第一)的字样,文章的末尾标有“此论未完”.结果编辑者不得不在《文学界》第六号刊登了道歉文:“本来应该刊登的《内部生命论》续稿,由于作者身体的原因,不能实现刊登的约定,特在此告知,以示歉意。
编者。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北村最初发表时为文章定下的题目是“生命”,这就突出地强调了他对生命本体与文学关系的极度重视,只是后来转移到《文学界》发表时改成了现在的题目;其二是透谷创作本意里的《内部生命论》第二部分最终没有面世,这成了文学史上永久的遗憾,也可能透谷自己也写不下去了,因为文章发表后的同年12月28日,也就是说半年之后,他在家中割喉自杀未遂,又在半年后的1894年5月16日拂晓在家中自杀,使得《内部生命论》几乎最终成为作者的遗作。
这部作品发表在其辞世的前一年,发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只是1905年在他的全集出版以后,才得到社会的重视。
其主要原因就是,他的文学观第一次扎根在人性的自我解放和人本身的内部生命之中,探究人生的最终极的取向。
北村有很多论述生命的文章,但最突出的是《内部生命论》。
北村生命文学论的宗旨是:文学要揭示人类生命,塑造人类生命。
他指出:“就文艺或者纯文学而言,揭示内部生命是一切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全文共20个自然段,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
开篇提出人心与自然的对比,自然是亘古不变的。
然而人心却千差万别。
进而指出人心是自由的,人类是有生命的,并强调东西方思想的最根本冲突在于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
最后,归于文艺上,从戏剧、道德、理想、灵感等方面阐述了文艺也是有生命的,是内部生命的本质体现。
在《内部生命论》中,北村提出作家要“主观地观察内部生命”,“主观地观察内部生命的百般显象”,强调“灵性只不过是对人的精神,即内部生命的一种反应”,而“这种感应成为再造人的生命,这种感应成为再造人的内部经验和内部自觉”,即文学存在的根本目的是表现人的“内部生命”,从个人内部来把握作为平等的人各自要求的自由和解放。
自我主体的真实,最根本的就是树立人的内部权威,将人的灵性绝对化。
可以说,日本浪漫主义的文学理念是将自我的真实、自我的内部生命作为绝对的真实,而所谓真实的基础是人在本质上的自我满足,是爱欲。
所以,日本浪漫主义的特点之一就是脱离外部生活,超越物质、现实和理性的境界,依靠内部生命即精神生活来理解人的本质,这奠定了日本浪漫主义自我主体形成的基础。
日本浪漫主义的自我扩充,还表现在艺术上就是对艺术自由的追求。
所谓艺术自由,是自由而直接地表现观念上完全解放被时代和现实压抑的自我,自由而直接地表现生活感情和表白个性实感。
所以,在北村纯粹自我表达的文学观指导下,日本浪漫主义文学多从主情性出发,尊重感情的因素和感情的开放,始终尊重人的感情的真实,并通过艺术纯化人的内部生命。
在尊重自我和自我扩充上,北村都将日本的浪漫主义推上了一个彻底实现自由主义的新高度。
在哲学思想上实现彻底的自由主义,在精神上追求自我的完全解放,而在艺术上则强调人道主义及其本身的价值,试图通过内部生命的发展深层之发现,来肯定人类生存的意义,同时在主观和空想中着力美化现实,在自我内心世界中创造一个虚构的现实世界,一个超越现实的、比现实更高的、理想的艺术世界。
在《内部生命论》里,北村把生命思想和非生命思想相对立,而主张生命思想,并将其与宗教、哲学相提并论,认为生命与非生命是东西方宗教、思想上的重大差异。
他认为:我相信人类是有生命的。
与其说当今思想界是佛教思想和耶稣思想之间的竞争,毋宁说是生命思想和非生命思想之间的战争。
……我是想以生命思想消灭非生命思想。
……生命与非生命,此乃东西思想之一大冲突。
东西两大文明的要素,只是存在着有宣讲生命的宗教和无宣讲生命的宗教的差异。
优胜劣汰的起因便存在于此。
平民道德的先驱者、社会改良的先觉者、政治自由的倡导者,有谁不是向斯民宣讲生命的人?……即使不讲宗教而若讲生命,也已是出色的宗教,即使不谈哲学而若谈生命,也已是出色的哲学。
在这里,他从是否宣讲生命的角度来判断宗教的优劣。
从而认为耶酥教思想(西方文明)优于佛教思想和儒教道德(东方文明)。
同时,他还认为:伦理道德和生命密切相关,生命(内部生命)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人性人情的根源。
他说:“所有伦理道德必然或多或少的与人的生命相关。
与人的生命相关多的东西多有益于人,而与人的生命关系少的东西则少有益于人。
”“善也好,恶也好,原本不是道德学上的制作物。
善恶正邪的区别最终不能脱离人的内部生命而独立存在。
…生命!此语中包含有何等深奥的意义啊!宗教的源泉在于此,没有它便无从有宗教,没有它便无从有道,没有它便无从有法。
……若无内部生命,天下怎么会有人性、人情呢?”但是,他又强调文学与宗教、哲学是不同的,文学应该是思想与美学的统一:文艺是思想与美学的结合,有思想而无美学不是文艺,有美学而无思想也不是文艺,惟有华文妙辞难以达到文艺之上乘,同样惟有思想也决不能成为文艺。
北村的“思想”在此不仅仅是某种哲学思想、宗教思想、自然观或是民权思想,他所强调的正是一种由多种不同层次、不同体系的思想观念杂糅在一起的“内部生命”思想,无须抽丝剥茧,更不需要互相独立而自成体系,而是以一种原始的状态,用最自然、质朴的文字加以表达。
文艺也不外乎于此,全身心地体验人与自然的神秘感应,诚如他在《内部生命论》中所认为的:自然与人心是相互作用的;人的意志有很大的自由度;自然与人心是相统一的。
他说:“造化不变,但因与之相对的人心有异,故造化亦会出现不同的意趣。
”“造化支配人类,但人类亦支配造化,人类中存在的自由精神是不肯默从于造化的。
造化之力甚大,但人类之自由亦甚大。
”不过,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存在着一种于现象之外支配现象的根本性东西,那便是“法”、“根本之法”、“宇宙精神”、“神”、“实在”,这在他的《万物之声与诗人》一文中也有所提及。
而在《内部生命论》中,“造化亦是宇宙精神的一种表现,是神的形象的显现。
”也就是说,透谷心中的思想(内部生命)是在“宇宙精神”的支配下,用文字的方式将“神”的形象展现出来,在这里,人性的自我解放与表达变成了“神”的驱使,在本文中他又认为自然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