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理科老新教材对比表
- 格式:xls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数学新老教材的比较蒋巷中学数学组优点:1、课本样式的创新高中数学新教材课本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新教材的课本上文字间的间距比较大,文字内容相对比较少,而且有很多的漫画和图片,使得原本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数学书显得很有童趣和生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布局的改动老教材的知识难度呈直线式上升,知识体系一步到位,但新教材知识难度呈螺旋式上升,层层深入。
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这一内容的完整章节是放在必修5里的,但事实上在必修1《集合》一章中必定会遇到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甚至是绝对值不等式的问题,所以在必修1中,只需要简单地介绍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要求学生只要会解简单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即可。
在必修5中再具体的分析二次函数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和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关系。
以“滚雪球”的方式积累学生的知识量,让学生有较大的空间去理解和接受。
3、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的不同新教材对比老教材虽然有很多相同的知识点,但是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上却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新教材中对复合函数的要求是不高的,但是老教材里基本上是把复合函数讲得比较清楚的。
对《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要求是突出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也不必推广到三个变量以上的情形。
4、知识点及部分例题的增减新教材删减了老教材中很多的知识点,比如说三角函数里的一些半角公式和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公式都是在习题中出现。
同时也增加了函数的奇偶性等一些知识。
另外在例题的选择上也是对老教材的例题做了深刻的研究,保留了很多好的、经典的例题,也补充了一些更合适的。
缺点:1、时间安排不合理高中数学新教材要求在较短时间内(文科一年半;理科二年)便要完成所有教学任务,时间紧迫,没有过多的师生互动,否则内容无法完成。
造成普通学校的学生的解题能力的下降2、量大,难度高高一上学期就要完成必修1,4的学习,课程很紧,难度大,造成学生没有学习信心,对以后的学习很不利,另外考试题不难,但是练习册和参考书却依然以高考要求出题3、因为不按教材编排顺序,造成有些章节的知识的严重脱节。
人教版初中阶段数学新旧教材内容对比旧教材指:《代数》(1992)、《几何》(1992)/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教材指:《数学》(2007-10)第3版 / 人民教育出版社附一:新版教材详细目录附二:旧版教材详细目录图例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附一:新版教材详细目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一章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阅读与思考: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1.2 有理数1.2.1 有理数1.2.2 数轴1.2.3 相反数1.2.4 绝对值1.3 有理数的加减法1.3.1 有理数的加法实验与探究:填幻方1.3.2 有理数的减法阅读与思考: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1.4 有理数的乘除法1.4.1 有理数的乘法1.4.2 有理数的除法观察与猜想: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1.5 有理数的乘方1.5.1 乘方1.5.2 科学记数法1.5.3 近似数第二章整式的加减2.1 整式阅读与思考: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2.2 整式的加减信息技术应用: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1 从算式到方程3.1.1 一元一次方程3.1.2 等式的性质阅读与思考:「方程」史话3.2 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实验与探究: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3.3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与去分母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4.1 多姿多彩的图形4.1.1 几何图形4.1.2 点、线、面、体阅读与思考:几何学的起源4.2 直线、射线、线段阅读与思考:长度的测量4.3 角4.3.1 角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4.3.3 余角和补角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开关的包装纸盒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5.1.1 相交线5.1.2 垂线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观察与猜想:看图时的错觉5.2 平行线及其判定5.2.1 平行线5.2.2 平行线的判定5.3 平行线的性质5.3.1 平行线的性质5.3.2 命题、定理信息技术应用: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5.4 平移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6.1 平面直角坐标系6.1.1 有序数对6.1.2 平面直角坐标系阅读与思考:用经纬度表示地理位置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6.2.1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6.2.2 用坐标表示平移第七章三角形7.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7.1.1 三角形的边7.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7.1.3 三角形的稳定性信息技术应用:画图找规律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7.2.1 三角形的内角7.2.2 三角形的外角阅读与思考:为什么要证明7.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7.3.1 多边形7.3.2 多边形的内角和阅读与思考:多边形的三角剖分7.4 课题学习镶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8.1 二元一次方程组8.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阅读与思考:一次方程组的古今表示及解法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9.1 不等式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9.1.2 不等式的性质阅读与思考:用求差法比较大小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阅读与思考:水位升高还是降低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阅读与思考: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1 统计调查实验与探究:瓶子中有多少粒豆子10.2 直方图信息技术应用:利用计算机画统计图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版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11.1 全等三角形11.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阅读与思考:全等与全等三角形11.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第十二章轴对称12.1 轴对称12.2 作轴对称图形12.2.1 作轴对称图形12.2.2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信息技术应用:探索轴对称的性质12.3 等腰三角形12.3.1 等腰三角形12.3.2 等边三角形实验与探究: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第十三章实数13.1 平方根13.2 立方根13.3 实数阅读与思考:为什么说√不是有理数27.4 课题学习镶嵌第十四章一次函数14.1 变量与函数14.1.1 变量14.1.2 函数14.1.3 函数的图象信息技术应用:用计算机画函数图象14.2 一次函数14.2.1 正比例函数14.2.2 一次函数阅读与思考:科学家如何测算地球的年龄14.3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14.3.1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14.3.2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14.3.3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4.4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15.1 整式的乘法15.1.1 同底数幂的乘法15.1.2 幂的乘方15.1.3 积的乘方15.1.4 整式的乘法15.2 乘法公式15.2.1 平方差公式15.2.2 完全平方公式阅读与思考:杨辉三角15.3 整式的除法15.3.1 同底数幂的除法15.3.2 整式的除法15.4 因式分解15.4.1 提公因式法15.4.2 公式法观察与猜想:x2 + ( p + q ) x + pq型式子的因式分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版第十六章分式16.1 分式16.1.1 从分数到分式16.1.2 分式的基本性质16.2 分式的运算16.2.1 分式的乘除16.2.2 分式的加减16.2.3 整数指数幂阅读与思考:容器中的水能倒完吗16.3 分式方程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17.1 反比例函数17.1.1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17.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信息技术应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17.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阅读与思考: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第十八章勾股定理18.1 勾股定理阅读与思考:勾股定理的证明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第十九章四边形19.1 平行四边形19.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9.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阅读与思考:平行四边形法则19.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9.2.1 矩形19.2.2 菱形19.2.3 正方形实验与探究:巧拼正方形19.3 梯形观察与猜想: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特殊四边形19.4 课题学习重心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20.1 数据的代表20.1.1 平均数20.1.2 中位数和众数20.2 数据的波动20.2.1 极差20.2.2 方差信息技术应用:用计算机求几种统计量阅读与思考:数据波动的几种度量20.3 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阅读与思考: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版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21.1 二次根式21.2 二次根式的乘除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阅读与思考:海伦—秦九韶公式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22.1 一元二次方程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22.2.1 配方法22.2.2 公式法22.2.3 因式分解法*22.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阅读与思考:黄金分割数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实验与探究:三角点阵中前n行的点数计算第二十三章旋转23.1 图形的旋转23.2 中心对称23.2.1 中心对称23.2.2 中心对称图形23.2.3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信息技术应用:探索旋转的性质23.3 课题学习图案设计阅读与思考:旋转对称性第二十四章圆24.1 圆24.1.1 圆24.1.2 垂直于弦的直径24.1.3 弧、弦、圆心角24.1.4 圆周角24.2 点、直线、圆和圆的位置关系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4.2.3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24.3 正多边形的圆阅读与思考:圆周率π24.4 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实验与探究:设计跑道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25.1 随机事件与概率25.1.1 随机事件25.1.2 概率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阅读与思考:概率与中奖25.3 用频率估计概率实验与探究:π的估计25.4 课题学习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版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26.1 二次函数26.1.1 二次函数26.1.2 二次函数y = ax2的图象26.1.3 二次函数y = a ( x — h )2+ k的图象 26.1.4 二次函数y = ax2 + bx + c的图象*26.1.5 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6.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信息技术应用: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26.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实验与探究:推测植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第二十七章相似27.1 图形的相似27.2 相似三角形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7.2.2 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27.2.3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观察与猜想:奇妙的分形图形27.3 位似信息技术应用:探索位似的性质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28.1 锐角三角函数阅读与思考:一张古老的三角函数表28.2 解直角三角形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29.1 投影29.2 三视图阅读与思考:视图的产生与应用29.3 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附二:旧版教材详细目录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代数第一册(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本书数学符号第一章代数初步知识1.1 代数式1.2 列代数式1.3 代数式的值想一想:你能很快算出来吗1.4 公式读一读:谈谈储蓄的利息1.5 简易方程第二章有理数一、有理数的意义2.1 正数与负数阅读与思考: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2.2 数轴2.3 相反数2.4 绝对值二、有理数的运算2.5 有理数的加法想一想:填幻方2.6 有理数的减法读一读: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2.7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读一读:实际中的正负数2.8 有理数的乘法2.9 有理数的除法读一读:求平均数2.10 有理数的乘方2.11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12 近似数与有效数字2.13 平方表与立方表第三章整式的加减3.1 整式想一想3.2 同类项想一想3.3 去括号与添括号想一想3.4 整式的加减读一读:内容丰富的数——0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一、等式和方程4.1 等式和它的性质4.2 方程和它的解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4.3 一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法读一读:同解方程4.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读一读:关于代数的故事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代数第一册(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版本书数学符号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组5.1 二元一次方程组5.2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5.3 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5.4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举例5.5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想一想读一读:关于中国古代的一次方程组第六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6.1 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6.2 不等式的解集6.3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读一读:同解不等式6.4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它的解法第七章整式的乘除一、整式的乘法7.1 同底数幂的乘法7.2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1. 幂的乘方2. 积的乘方7.3 单项式的乘法7.4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7.5 多项式的乘法二、乘法公式7.6 平方差公式7.7 完全平方公式想一想读一读:关于( a + b ) 2的推广7.8 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三、整式的除法7.9 同底数幂的除法7.10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7.11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想一想读一读:关于多项式除以多项式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代数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版本书数学符号第八章因式分解8.1 提公因式法8.2 运用公式法1. 平方差公式2. 完全平方公式3. 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8.3 分组分解法1. 分组后能直接提公因式2. 分组后能直接运用公式8.4 十字相乘法想一想读一读:用配方法分解二次三项式第九章分式9.1 分式想一想9.2 分式的基本性质想一想9.3 分式的乘除法1. 约分2. 分式的乘除法9.4 分式的加减法1. 通分2. 分式的加减法(1)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2) 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读一读:从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想起的9.5 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9.6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及其应用1.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2. 分式方程的应用第十章数的开方10.1 平方根想一想10.2 平方根表10.3 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单计算10.4 立方根读一读:n次方根和n次算术根10.5 立方根表10.6 用计算器求数的立方根10.7 实数读一读:怎样用笔算开平方第十一章二次根式11.1 二次根式11.2 二次根式的乘法1. 积的算术平方根2. 二次根式的乘法想一想读一读:比较二次根式的大小11.3 二次根式的除法1. 商的算术平方根2. 二次根式的除法想一想11.4 最简二次根式读一读:二次根式应用举例11.5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11.6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想一想11.7 二次根式√的化简a2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代数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本书数学符号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一、一元二次方程12.1 一元二次方程1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 公式法想一想2. 因式分解法读一读:我国古代的一个一元二次方程12.3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想一想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2.5 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用公式法)12.6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二、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和无理方程12.7 分式方程12.8* 无理方程读一读:简单的高次方程的解法三、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12.9 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12.10*由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和一个可以分解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第十三章函数及其图象13.1 平面直角坐标系13.2 函数13.3 函数的图象13.4 一次函数13.5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读一读:二次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13.6 二次函数y = ax2的图象13.7 二次函数y = ax2 + bx + c 的图象 1. 二次函数y = ax2 + bx + c 的图象 2*.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想一想13.8 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第十四章统计初步14.1 平均数想一想14.2 众数与中位数14.3 方差14.4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14.5 频率分布读一读:怎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14.6 实习作业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几何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版引言做一做读一读:图案第一章线段、角一、直线、射线、线段1.1 直线想一想1.2 射线、线段做一做1.3 线段的比较和画法读一读:长度单位二、角1.4 角1.5 角的比较1.6 角的度量1.7 角的画法第二章相交线、平行线一、相交线、垂线2.1 相交线、对顶角2.2 垂线2.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二、平行线2.4 平行线及平行公理2.5 平行线的判定想一想2.6 平行线的性质做一做2.7 空间里的平行关系三、命题、定理、证明2.8 命题2.9 定理与证读一读:观察与推理读一读:有关几何的一些历史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几何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三章三角形一、三角形3.1 关于三角形的一些概念1.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2. 三角形的中线想一想3. 三角形的高3.2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3.3 三角形的内角和二、全等三角形3.4 全等三角形想一想读一读:全等变换3.5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3.6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3.7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想一想3.8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3.9 角的平分线三、尺规作图3.10 基本作图1. 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2. 平分已知角3. 经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4. 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3.11 作图题举例读一读:三等分角四、等腰三角形3.1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想一想3.13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读一读: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3.14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3.15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五、勾股定理3.16 勾股定理想一想做一做:勾股计算尺3.17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读一读:勾股定理的证明第四章四边形一、四边形4.1 四边形4.2 多边形的内角和想一想读一读:巧用材料二、平行四边形4.3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4.4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4.5 矩形、菱形1. 矩形2. 菱形做一做4.6 正方形读一读4.7 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三、梯形4.8 梯形4.9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做一做4.10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做一做第五章相似形一、比例线段5.1 比例线段1. 比例的基本性质2. 合比性质3. 等比性质5.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想一想读一读:黄金分割二、相似三角形5.3 相似三角形5.4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5.5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5.6 相似多边形读一读:位似变换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几何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六章解直角三角形一、锐角三角函数6.1 正弦和余弦6.2 正切和余切做一做: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和由锐角三角函数值求锐角二、解直角三角形6.3 解直角三角形6.4 应用举例读一读:中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6.5 实习作业1. 测量倾斜角2. 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第七章圆一、圆的关有性质7.1 圆1. 圆的有关性质2*.点的轨迹7.2 过三点的圆1. 过三点的圆2*.反证法7.3 垂直于弦的直径7.4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7.5 圆周角7.6 圆的内接四边形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7.7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7.8 切线的判定和性质想一想读一读: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7.9 三角形的内切圆7.10*切线长定理7.11*弦切角7.12*和圆有关的比例线段想一想三、圆和圆的位置关系7.13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7.14 两圆的公切线7.15 相切在作图中的应用做一做四、正多边形和圆7.16 正多边形和圆想一想7.17 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7.18 画正多边形1. 用量角器等分圆2. 用尺规等分圆想一想7.19 圆周长、弧长1. 圆周长2. 弧长7.20 圆、扇形、弓形的面积1. 圆面积2. 扇形面积3. 弓形面积想一想想一想读一读:关于圆周率π想一想7.21 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1.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2.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高中数学新旧教材知识点的主要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整式与分式:新教材中,整式与分式的概念更为明确。
通过引入多项式和有理式的概念,建立了更系统的数学框架。
在旧教材中,对于整式和分式的概念可能没有这样清晰的界定。
2. 三角函数:新教材对于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进行了较大调整。
例如引入了反三角函数和任意角的概念等。
而在旧教材中,可能没有涉及到这些内容或者不够详细。
3. 函数与导数:新教材中更加注重函数与导数的几何意义和应用。
引入了函数图像、导数的物理意义等内容。
旧教材中可能没有这样强调几何意义和应用方面的内容。
4. 空间几何与解析几何:新教材中空间几何的内容较旧教材有所增加,同时解析几何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扩充。
在旧教材中,可能对于空间几何和解析几何的内容没有这样全面和详细的介绍。
5. 概率论与统计学:新教材中加入了概率论与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配套了相应的统计软件工具。
这在旧教材中可能没有涉及到或者没有这样重视。
6. 数学建模:新教材在数学建模方面有了明确的要求,强调数学与实际问题的应用结合。
而在旧教材中可能对于数学建模的内容没有这样明确的要求和指导。
需要注意的是,新旧教材知识点对比还存在一些细节方面的差异。
具体以各个地区的具体教材为准。
同时,不同学校和不同地区对教材
的选用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学校所采用的教材为基准进行教学。
旧版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修订)·数学》第一册(上)目录供一年级第一学期用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1.1 集合1.2 子集、全集、补集1.3 交集、并集1.4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1.5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6 逻辑联结词1.7 四种命题1.8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小结与复习第二章函数2.1 映射2.2 函数2.3 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2.4 反函数2.5 指数2.6 指数函数2.7 对数2.8 对数函数2.9 函数的应用举例2.10 实习作业小结与复习第三章数列3.1 数列3.2 等差数列3.3 等差数列前n项和3.4 等比数列3.5 等比数列前n项和3.6 研究性课题: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小结与复习《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数学》第一册(下)目录供一年级第二学期用第四章三角函数一、任意角的三角函数4.1 角的概念的推广4.2 弧度制4.3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阅读材料:弧度制的由来4.4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4.5 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二、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4.6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4.7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三、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4.8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图象4.9 函数y = Asin(ωx + φ)4.10 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4.11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阅读材料:同频率正弦电流相加,频率不变小结与复习第五章平面向量一、向量及其运算5.1 向量5.2 向量的加法与减法5.3 实数与向量的积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5.5 线段的定比分点5.6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5.7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5.8 平移阅读材料:向量的三种类型二、解斜三角形5.9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5.10 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5.11 实习作业阅读材料:人们早期怎样测量地球的半径5.12研究性课题: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小结与复习《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数学》第二册(上)目录供二年级第一学期用第六章不等式6.1 不等式的性质6.2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6.3 不等式的证明6.4 不等式的解法举例6.5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小结与复习第七章直线和圆的方程7.1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7.2 直线的方程7.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7.4 简单的线性规划7.5 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7.6 曲线和方程7.7 圆的方程小结与复习第八章圆锥曲线方程8.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8.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8.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8.3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8.4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8.5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8.6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小结与复习《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数学》第二册(下A)目录供二年级第二学期用第九章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一、空间直线和平面9.1平面9.2空间直线9.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9.4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9.5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9.6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二、简单几何体9.7棱柱9.8棱锥阅读材料柱体和椎体的体积研究性学习课题: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阅读材料欧拉公式和正多面体的种类9.9球小结与复习第十章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10.1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10.2排列10.3组合阅读材料从集合的角度看排列与组合10.4二项式定理小结与复习第十一章概率11.1随机事件的概率11.2互斥事件有一二发生的概率11.3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阅读材料抽签有先有后,对各人公平吗?小结与复习《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数学》第三册(选修Ⅱ)目录供三年级全学年用第一章概率与统计一、随机变量1.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1.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二、统计1.3抽样方法1.4总体分布的估计阅读材料累积频率分布1.5正态分布1.6线性回归阅读材料回归直线方程的推导小结与复习第二章极限一、数学归纳法2.1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阅读材料不完全归纳法与完全归纳法2.2 研究性课题:杨辉三角二、极限2.3 数列的极限2.4 函数的极限2.5 极限的四则运算阅读材料无穷等比数列(|q|<1)的和2.6 函数的连续性小结与复习第三章导数与微分一、导数与微积分3.1 导数的概念3.2 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阅读材料变化例举例3.3 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3.4 复合函数的导数3.5 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导数3.6 微分的概念与运算阅读材料近似计算二、导数的应用3.7 函数的单调性3.8 函数的极值3.9 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小结与复习第四章积分4.1 不定积分4.2 不定积分的运算法则4.3 定积分的概念与计算4.4 定积分在几何上的应用阅读材料长度、面积与体积4.5 定积分在力学上的简单应用4.6 微积分建立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4.7 研究性课题: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小结与复习第五章复数一、复数及其四则运算5.1 复数的概念5.2 复数的向量表示5.3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5.4 复数的乘法与除法二、复数的三角形式5.5 复数的三角形式5.6 复数的三角形式的运算阅读材料复数系是怎样建立的小结与复习。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下册新旧教材、课标内容对比旧教材指:《代数》(1992)、《几何》(1992)/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教材指:《数学》(2007-15)第3版 /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教材旧教材不同之处新课标旧课标不同之处代数部份几何部份代数部份几何部份四、图形认识初步一、代数初步知识六、线段、角多姿多彩的图形直线、射线、线段、角代数式列代数式代数式的值、公式简易方程直线射线、线段线段的比较和画法角(比较、度量、画法)一、有理数五、相交线与平行线二、有理数七、相交线、平行线正数与负数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的加减法有理数的乘除法有理数的乘方相交线平行线及其判定平行线的性质平移有理数的意义(正数与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近似数与有效数字、平方表与立方表)相交线、垂线(相交线、对顶角、垂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平行线(平行线及平行公理、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空间里的平行关系)命定理证明二、整式的加减七、平面直角坐标系三、整式的加减八、三角形整式整式的加减平面直角坐标系坐标方法整式同类项去括号三角形(有关概念、三的简单应用与添括号整式的加减边关系、内角和)全等三角形(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解的平分线)尺规作图三、一元一次方程四、一元一次方程从算式到方程合并同类项移项去括号去分母实际问题从算式到方程合并同类项移项去括号去分母实际问题六、实数五、实数平方根立方根实数平方根立方根实数八、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九、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苏教版初中数学原教材与新教材目录对照表原教材新教材七(上)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1.1生活数学1.2活动思考第一章数学与我们同行1.1生活数学1.2活动思考第二章有理数2.1比0小的数2.2数轴2.3绝对值与相反数2.4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2.5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2.6有理数的乘方2.7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数学活动算“24”第二章有理数2.1正数与负数2.2有理数与无理数2.3数轴2.4绝对值与相反数2.5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2.6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2.7有理数的乘方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数学活动算“24”第三章用字母表示数3.1字母表示数3.2代数式3.3代数式的值3.4合并同类项3.5去括号数学活动正方体涂色第三章代数式3.1字母表示数3.2代数式3.3代数式的值3.4合并同类项3.5去括号3.6整式的加减数学活动正方体涂色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4.1从问题到方程4.2解一元一次方程4.3用方程解决问题数学活动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调查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4.1从问题到方程4.2解一元一次方程4.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数学活动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调查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5.1丰富的图形世界5.2图形的变化5.3展开与折叠5.4从三个方向看数学活动设计包装纸箱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5.1丰富的图形世界5.2图形的变化5.3展开与折叠5.4从三个方向看数学活动设计包装纸箱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题学习制作无盖的长方体纸盒6.1线段、射线、直线6.2角6.3余角、补角、对顶角6.4平行6.5垂直数学活动测量距离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题学习制作无盖的长方体纸盒6.1线段、射线、直线6.2角6.3余角、补角、对顶角6.4平行6.5垂直数学活动测量距离七(下)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7.3图形的平移第七章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7.2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7.3图形的平移7.4认识三角形7.5三角形的内角和数学活动利用平移设计图案7.4认识三角形7.5三角形的内角和数学活动利用平移设计图案第八章幂的运算8.1同底数幂的乘法8.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8.3同底数幂的除法数学活动生活中的“较大数”与“较小数”第八章幂的运算8.1同底数幂的乘法8.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8.3同底数幂的除法数学活动生活中的“较大数”与“较小数”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9.1单项式乘单项式9.2单项式乘多项式9.3多项式乘多项式9.4乘法公式9.5因式分解(一)9.6因式分解(二)数学活动拼图·公式第九章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9.1单项式乘单项式9.2单项式乘多项式9.3多项式乘多项式9.4乘法公式9.5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一)9.6乘法公式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二)数学活动拼图·公式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0.1二元一次方程10.2二元一次方程组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0.4用方程组解决问题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0.1二元一次方程10.2二元一次方程组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0.4三元一次方程组10.5用方程组解决问题数学活动算年龄第十一章图形的全等1.1 全等图形1.2 全等三角形1.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数学活动关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十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11.1生活中的不等式11.2不等式的解集11.3不等式的性质11.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11.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11.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数学活动一元一次不等式问题的调查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周围12.1普查与抽样调查12.2统计图的选用12.3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第十二章证明课题学习丢弃了多少塑料袋12.1说理12.2定义与命题12.3证明12.4互逆命题数学活动由已知探求未知课题学习丢弃了多少塑料袋第十三章感受概率10.1 确定与不确定10.2 可能性与概率数学活动掷图钉八(上)第一章轴对称图形1.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1.2轴对称的性质第一章图形的全等1.1 全等图形1.2 全等三角形1.3设计轴对称图案1.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1.5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1.6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1.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数学活动关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二章勾股定理与平方根2.1勾股定理2.2神秘的数组2.3平方根2.4立方根2.5实数2.6近似数与有效数字2.7勾股定理的应用数学活动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第二章轴对称图形2.1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2.2 轴对称的性质2.3 设计轴对称图案2.4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2.5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数学活动折纸与证明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一) 3.1图形的旋转3.2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 3.3设计中心对称图案3.4平行四边形3.5矩形、菱形、正方形3.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第三章勾股定理与平方根3.1勾股定理3.2神秘的数组3.3平方根3.4立方根3.5实数3.6近似数3.7勾股定理的应用数学活动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第四章数量、位置的变化4.1数量的变化4.2位置的变化4.3平面直角坐标系数学活动确定藏宝地第四章数量、位置的变化4.1数量的变化4.2位置的变化4.3平面直角坐标系数学活动确定藏宝地第五章一次函数5.1函数5.2一次函数5.3一次函数的图象5.4一次函数的应用5.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数学活动温度计上的一次函数第五章一次函数5.1函数5.2一次函数5.3一次函数的图像5.4一次函数的应用5.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解法5.6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数学活动温度计上的一次函数第六章数据的集中程度6.1平均数6.2中位数与众数6.3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八(下)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7.1生活中的不等式7.2不等式的解集7.3不等式的性质7.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7.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7.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六章分式6.1分式6.2分式的基本性质6.3分式的加减6.4分式的乘除6.5分式方程数学活动分式游戏7.7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第八章分式8.1分式8.2分式的基本性质8.3分式的加减8.4分式的乘除8.5分式方程数学活动分式游戏第七章反比例函数7.1反比例函数7.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7.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数学活动反比例函数的实例调查第九章反比例函数9.1反比例函数9.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9.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数学活动反比例函数的实例调查第八章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8.1图形的旋转8.2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8.3设计中心对称图案8.4平行四边形8.5矩形、菱形、正方形8.6三角形的中位线数学活动网格——图案第十章图形的相似10.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10.2黄金分割10.3相似图形10.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0.5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0.6图形的位似10.7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第九章数据在我们周围9.1普查与抽样调查9.2统计表、统计图的选用9.3频数与频率9.4频数分布图和频数分布直方图数学活动心率的调查第十一章图形与证明(一)11.1你的判断对吗11.2说理11.3证明11.4 互逆命题第十章感受概率10.1 确定与不确定10.2 可能性与概率数学活动掷图钉第十二章认识概率12.1等可能性12.2等可能性条件下的概率(一)12.2等可能性条件下的概率(二)九(上)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1.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3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1.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1.5中位线第一章二次根式1.1 二次根式1.2 二次根式的乘除1.3 二次根式的加减数学活动画画算算第二章数据的离散程度2.1极差2.2方差与标准差2.3用计算器求标准差和方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2.1 一元二次方程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3 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差题数学活动矩形绿地中的花圃设计第三章二次根式3.1二次根式3.2二次根式的乘除3.3二次根式的加减第三章对称图形——圆3.1 圆3.2 圆的对称性3.3 确定圆的条件3.4 圆周角3.5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3.6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3.7 正多边形与圆3.8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3.9 圆锥的侧面积数学活动平面图形的镶嵌第四章一元二次方程4.1一元二次方程4.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4.3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第四章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4.1 平均数4.2 中位数与众数4.3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4.4 极差与方差4.5 用计算器求方差数学活动估计时间第五章中心对称图形(二) 5.1圆5.2圆的对称性5.3圆周角5.4确定圆的条件5.5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5.6圆与圆的位置关系5.7正多边形与圆5.8弧长及扇形的面积5.9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第五章认识概率课题学习制作“动画片”5.1 等可能性5.2 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一)5.3 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二)数学活动调查“小概率事件”九(下)第六章二次函数6.1二次函数6.2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6.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6.4二次函数的应用第六章二次函数6.1二次函数6.2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6.3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6.4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6.5二次函数的应用数学活动第七章锐角三角函数7.1正切7.2正弦、余弦7.3特殊角的三角函数7.4由三角函数值求锐角7.5解直角三角形7.6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第七章图形的相似7.1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7.2 黄金分割7.3 相似图形7.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7.5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7.6 图形的位似7.7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数学活动第八章统计的简单应用8.1货比三家8.2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第八章锐角三角函数8.1正切8.2正弦与余弦8.3特殊角的三角函数8.4由三角函数值求锐角8.5解直角三角形8.6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数学活动第九章概率的简单应用9.1抽签方法合理吗9.2概率帮你做估计9.3保险公司怎样才能不亏本第九章统计和概率的简单应用课题学习探究等周长图形的最大面积9.1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9.2货比三家9.3统计分析帮你预测9.4抽签方法合理吗?9.5 概率帮你做估计9.6保险公司怎样才能不亏本数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