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探究性教学中的作用”验实施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文献综述举例1:题目: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一、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国内外研究现状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就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问题,从历史逻辑上看,其实我国古代更早就涉及到这个问题了:孔子的乐学说就涉及了人的兴趣与情感。
到了现代,非智力因素已被许多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并开展了不少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1、深入广泛研究了非智力因素的组成要素数学的个性品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
目前对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成分已经达到了共识。
从广义上来讲,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
从狭义上来讲,则主要是指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自信心和学习方法等。
在心理学研究中所涉及的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故多指狭义的非智力因素。
2、探讨了学习动机的意义、作用及如何激发和培养动机是数学学习的一种内驱力,它对数学学习有如下的功能:第一是激活启发功能;第二是指向和选择功能;第三是维持增加或弱化学习的反馈强化功能。
许多学生也提出了激发培养动机的方法:提高学习的志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反馈等等。
西方心理学家有关动机对学业影响的研究经历了由情绪反应型到动机向价值取向型动机的转变。
5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注意动机的认知成分。
90年代以来,动机的实证研究逐步加深。
在学生自我效能感和习得无力感方面,在成就需要、失败焦虑、控制和归因倾向的个体差异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而且越来越重视动机与环境间的关系。
3、广泛研究了数学学习兴趣许多学者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眼,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范先友在《数学学习情感和情感教育初探》一文中认为美育因素在数学教育中十分重要。
数学的简洁美、奇异美、对称美、和谐美、统一美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学习情感和学习意志与成绩的关联西方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情感与学生的成绩关系研究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浅谈生物实验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非智力因素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一个初中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关。
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下面结合生物实验教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利用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
充分发挥生物实验的魅力,做好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多做开拓探究式实验,可直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七年级新生刚刚进入初中学习生活,活泼好动,对什么都感兴趣。
我们充分运用这一特点,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活动中,指导学生按要求实验,当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完成实验时,会高兴地感到:我一进初中也能做实验了。
在“显微镜的使用”活动中,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好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装片,让学生亲手按要求在自己的口中取出口腔上皮细胞做好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
当学生用显微镜第一次看到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口腔上皮细胞,都感到惊奇,都感到激动万分。
我们此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观察细胞结构,把学生“看”的兴趣,转化为知识,从而收到了“学”的效果。
另外,教师应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二、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生物学教材中有些实验活动难度较大,有的还很麻烦,需较长时间,还要细心观察,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如七年级教材活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准备实验需两天,正式实验也需3小时左右。
植物的嫁接从开始到成功的时间更长,且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有效性策略研究》设计方案一、课题提出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是很大的,但非智力因素如理想、信念、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其影响更大。
达尔文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热爱,对事业的勤奋。
学生获得好的学习成绩,需要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
许多专家研究证明,学生创造性才能高低往往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学生的兴趣、荣誉感、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等非智力因素。
如缺乏情感、、抱负、信念等非智力因素,好逸恶劳,往往学习学不好,工作也没成就。
因此,要积极培养与开发中学生非智力因素,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早日成为四有创新人才。
二、课题研究要实现的目标转变学生学习态度:从厌学变成我爱学三、课题研究问题及思路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改变单一接受性学习方法,提倡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培养非智力因素。
2、营造了和谐宽容的教育教学氛围。
改革了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在学习中走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思想得到解放,创新活动得以开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培养和发展。
3、采用“五勤”办法:即勤诱导、勤点拨、勤沟通、勤发现、勤鼓励,使他们“跳一跳,摘到桃”,让其成功,用成功唤起自信,形成“成功——愉悦——再成功——再愉悦”的良性循环。
4、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增强其学习信心。
高尔基说过:“人最凶恶的敌人是意志力薄弱”四、预期成果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组织课题成员,进行分工,广泛收集有关课题的相关材料、实验数据等。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按制定方案,边实施边写总结、反思及撰写阶段性论文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分析整理、归类研究资料,写好总结,签定结题。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非智力因素摘要: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
新课程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非智力因素。
近几年来,培养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重要性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
至于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非智力心理因素,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一些浅见。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语文教学情趣陶冶一、情境刺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新异、宜人的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兴奋度。
1、实体情境。
指有形的、实在的物体、物况情境,如课堂里展现的各种的实物、标本;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组织学生游览自然风光,参观工厂、新村、矿山、街道的各种现场等。
这类情境实感性强,易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2、模象情境。
指根据相似原理,运用语文教学各种模拟手段栩栩如生地再现事物形象。
如模型展示、图画再现、音乐宣染(配乐诗或配音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把文字形象化,句子趣味化,学生学习起来便会兴味盎然。
3、语艺情境。
指通过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绘形、绘声、绘色地描摹情境,把学生带入意境,以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想象、联想。
4、问题情境。
指通过语文教师的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语文的热情。
如,通过语文教师提出激疑性问题,引起学生产生疑问,然后带着解疑的欲望去学习新课,以激起其对学习的求知欲。
二、情感因素的培养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那么,什么是情感?卢家楣等主编的《心理学》中说道:”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情感相对成熟,但时常处在矛盾状态中,虽然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但时常易于冲动。
因此,加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调节学生不良的情绪、情感是十分重要的。
而语文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千姿百态的文学作品,饱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教学是新课标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而非智力因素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兴趣、意志、情感、性格、习惯和动机等心理因素以及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
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承,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可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学生的智力水平差距一般不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非智力因素的优劣引起的。
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物理实验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的效果。
那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一、发挥物理实验的魅力,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
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魅力,做好学生实验,多做开拓探究式实验,可直接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激发学生兴趣,首先要做好第一次物理实验,有了好的第一次,学生就会对第二次、第三次……产生兴趣效应。
八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什么都感兴趣。
我们充分运用这一特点,在探究“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活动中,指导学生按要求实验,当学生完成实验时会高兴地感到:物理实验很有趣,也一定会感到惊讶——猜想和实验竟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一听说要做物理实验都感到兴奋,都要参加。
可见,做好第一次物理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次,要强化学生兴趣,应尽可能把每一次物理实验有做出新意,能吸引学生。
第一次物理实验做好了,学生有了兴趣,但这个兴趣是否永恒呢?还要看我们对每次的实验是否有创意,能吸引学生“要参加实验”。
如做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后,我们再指导学生用挡光板遮住凸透镜的一半,学生仍能观察到烛焰完整的像,能不兴奋,能不感兴趣吗?教师此时只须适当引导,就很容易把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学习和创新的动机。
看来教学中不断的创新也能不断强化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有效措施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教育时代,智力因素只是一个成功因素,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非智力因素,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老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勤奋好学的精神应对课堂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次,课堂教学还应充分发挥好自我实现认知的作用,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去开拓认识、进行思维建构,让他们有自主思考、有发现规律、有认知构建、有科学探究、有思维综合等能力。
同时,老师还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开放性课堂,激发学生的主观思考,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学会持续学习的能力。
此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尝试在学生的学习计划中设置一些积极的激励因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有效学习时间,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并在兴趣的引领下提升学习的效率。
最后,老师还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展示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在学习中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从而推动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发展。
通过以上措施,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良
好学习习惯、自我实现认知、自主思考能力、调研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以及积极激励因素、师生关系等,这些因素都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大学录取率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优秀生培养措施优秀生培养历来是学校教学中的一个重中之重,我们中丁中学为达到“以点带面”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为将优秀生培养工作落实到实处,我们将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任何人对表扬和肯定都是很敏感的,其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一个高智商的学生如不注意强化意志、鼓励鞭策等非智力因素,也成不了优秀生,因此尤其要重视自信心的树立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二、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要加强自理教育,要教育学生做到“生活自理、人格自主、学习自信、交往自尊、行为自律”,就是要建构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健全人格。
对优秀生的培养在做好自理教育基础上要对他们自主学习这个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下更大功夫。
培养他们追求卓越,乐观向上的人格品质,使他们能客观地认识自我,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优秀生养成良好习惯是优秀生成功的保证。
由于情商水平(如意志力水平、情绪的自我调节、心理健康水平等等)制约和影响着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情商的培养和发展。
一个具有高水平的情商同时又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正是我们要培养的目标。
从初一开始对优秀生的各个方面提出要求,而且比一般学生标准要更高,让他们自觉养成,老师不断督促检查。
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习惯。
特别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及时复习的习惯,练后反思的习惯,积极应考的习惯,总结归纳的习惯,动手实习惯,积极探究的习惯等。
四、在教学中渗透课外的知识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学有余力,不满足于课内的知识,对掌握课外的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
他们常会有些课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根据这一特点,可结合课本的知识,适当插入相关的课外知识,并与课内知识融会贯通。
使他们在熟练掌握课内知识的同时,扩大知识面。
尽量满足优秀生的求知欲望。
五、给予优秀生个别的具体指导优秀生每人的情况不同,学习上各有特点和长处。
生物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现在的中小学生由于接触社会的各种媒体多,因此接受来自各方面讯息的机会也就多,大大地扩大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这是他们学好各门功课的智力基础。
如果他们能具备爱学习生物,而且还掌握了学习生物的整套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话,那么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学好生物的好学生。
因此,作为当前的生物老师,就必须顺应学生的这种形势,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去引导学生爱学生物,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生物的整套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为了提高生物的成绩,必须深入研究生物教学中有关的非智力因素问题。
我们应按照非智力因素的特点进行生物教学。
也要通过生物教学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一、学习动机的激发人们的各项活动都是在动机的驱使下进行的,而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
可以说,目的是动机指向的对象,而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前提,学习动机是在学习目的和学习需要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1.要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
目的是决定、制约学习行为的,是活动的统帅和灵魂。
目的既时心理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要使学生将学习生物学与未来需要联系,进而产生自觉的学习动机,例如重视利用绪论课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在七年级上册“致同学们”中,可向学生介绍现代生物学与生产生活的重要联系,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生物现象。
同时还应向学生指出现在许多迅猛发展的高科技领域,如基因芯片、人工智能、转基因技术等,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而这些领域的发展都需要生物学做基础,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
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应当了解并关注这些领域的发展,也需要参与有关问题的讨论。
通过这样的讲述,可使学生明确学习生物的重要意义。
2.学习动机的激发还必须唤醒和强化学生的学习需要。
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需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尊重的需要,即学生希望取得好成绩,以求得同学的尊重、老师和家长的赞许;二是求知的需要,即学生想了解和理解掌握的知识、阐明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欲望;三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学生想通过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力,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欲望。
2024初一历史教学计划2024初一历史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
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
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三、教材分析1、教材特点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岳麓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
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4课。
3、教材重点、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
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
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
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进度这套课本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构成,以课为单位。
谈历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及其培养策略摘要:本文分析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历史和教师教学历史中的作用,探讨了教师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运用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潜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培养策略;历史教学作者简介:林贵扬,男,广东省博罗县博罗中学高中部历史教师,教育硕士,中学一级职称,主要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和研究。
如今的学生,多数都具有优良的先天素质,具有聪明的头脑,这为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那么,是不是有了聪明的头脑就能取得好的成绩呢?不一定。
心理学研究证实,人类的任何智慧行为,归结起来都有两种心理因素参与:一种是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的智力因素;一种是包括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的非智力因素。
学习的过程正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
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智能以外又同智能活动效益发生交互作用的心理因素,如兴趣、情感、动机、意志、习惯、性格等等。
从人类智慧行为的心理结构看,非智力因素属于非认知性心理机能系统,即动力系统,在学习上发挥着动力、定向、强化和创造等方面的功能。
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的高涨与低落,感情的丰富与贫乏,动机的明显与模糊,意志的坚强与薄弱等,都影响着学生智能的发展,成为影响学生学业困难的重要因素。
消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导致学生智能的衰退,思维的萎缩,造成学生学业的困难;而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则会促进学生认知的活跃,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学业。
古人说:“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意思是不是不会做,是不肯去做。
“能”即智力因素,而“为”就是非智力因素了。
“不为”则无以成才。
其实,在智慧活动中,人的智力因素如果要发挥到最大效能,必须有优良的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事实上,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几分的勤奋,他的天资就发挥几分。
即使是有十分天资的人,也必须加以十分的努力,才能使其天资充分得到发展。
一个人,如果连一分勤奋也没有,他的天资再高也等于零,他注定不能成为学习中的佼佼者。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探究性教学中的作用”
实验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部于1999年5月启动建国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在这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摆在首要的位置,各地各校各种方式的课改犹如雨后春笋,探究性教学开展得更是如火如萘。
我校作为一所农村中心小学,为了适应本次课改的教学革命,在尝试中进行着探究性教学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学生非智力因素对探究性教学的开展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学困生更是如此。
我们调查发现,非智力因素系统是学生自身的控制系统,只有充分调动,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我们把探究性实验的突破口瞄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确定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探究性教学中的作用”的实验课题。
二、课题的涵义和主要内容
探究性学习:华东师大教授张华指出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五种基本心理因素构成;非智力因素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五种基本心理因素构成。
两者关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拓展对于搞好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关系最为明显。
而在学生进行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远大的动机、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无时不在、无时不影响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效。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范围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拓展,对
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促进作用,主要内容从五个方面入手:
1、远大的学习动机——学生萌发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内部动力。
教育心理学指出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内在原因。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它可以唤起、维持、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需有远大的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影响。
2、广泛的学习兴趣——提高探究性学习效果的前提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注意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性和情绪状态,发展新的能力。
兴趣能激发人的求知欲望,使整个认识活动积极化、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观察变得敏锐、想象变丰富、思维变活跃、情绪变高涨,使探究活动有生气、有成效。
3、热烈的学习情感——学生探究性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
情感作为行动动力,有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探究性学习前进中的障碍的作用。
4、坚强的学习意志——学生持之以恒搞好探究性学习的保证
心理学指出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
探究性学习结果如何需有坚强的意志素养作保证。
5、独立的性格——塑造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在因素
心理学指出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独立的性格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学生在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三、实验的目标
我们把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确定为:通过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拓展,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小学阶段初步概括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一定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进入初中、高中仍至大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打好基础。
具体细化为:有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十二种良好非智力因素,即
“在个短语”: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
“三心”: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
“三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
“三性”: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
四、实验的理论依据
教育心理学把人的心理因素划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方面,观察、记忆、想象、思维、注意等五种基本智力因素为学生学习系统的主体子系统。
而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五种基本非智力因素是学生自身的控制系统,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人。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起着促进作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五、实验的步骤及措施
(一)实验的组织实施步骤:根据本课题的特点,我们把实验放在2002年秋季开学的三(1)班、四(2)班实验班进行,三年为一轮,定于2005年总结。
第一阶段(2002年9月至2003年8月)准备学习,初具模式阶段。
1、采用上课、观察、访谈、调查、研讨等方式,重点研究五种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影响,并进行非智力因素在探究性教学中地位和作用的分析。
2、初步构建非智力因素培养模式,并在探究性教学中进行尝试、验证。
第二阶段(2003年9月至2004年8月)调整发展,构建模式阶段。
1、进一步完善,并构建出非智力因素拓展的模式、途径,并指导语文教学实践,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
2、利用公开教学,探究性活动课成果展览等的形式,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扩大本实验的影响,带动其他教师参与实验。
第三阶段(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全面总结,形成理论阶段。
1、完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探究性教学中的作用”具体操作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实验中的教学规律,寻找理论依据,使实验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
2、整理三年来实验材料和数据,写出实验总结报告,并将论文等成果汇集成册。
(二)实验的人员分工
1、熊木荣、尧冬阳负责课题组组织工作;
2、蔡胜祥、万锋勇、尧冬阳负责调查研讨;
3、熊木荣、蔡胜祥负责课题操作模式的设计;
4、蔡胜祥、万锋勇、周爱萍负责实验设计操作,可行性论证。
(三)实验的方法
实验的方法采用对比实验法、诊断法、调查研讨法、激发法、习惯改变法,实验班级为2002年秋季开学的三(1)班和四(2)班,对比班级为三(2)班和四(1班。
一年一次实验班与对比班进行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对比,总结实验班学生素质发展的缘由。
六、预期实验成果
第一阶段:对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探究性学习中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诊断,初步提出非智力因素在探究性教学中影响和作用的论述。
成果形式:形成调查学习笔记、图表数据、研讨论文指导。
第二阶段:形成非智力因素培养模式,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成果形式:示范课、成果展览、活动展示、论文。
第三阶段:构筑“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探究性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学模式,论文汇集成册。
成果形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探究性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学操作模式、论文集、成果集。
临川区罗湖镇中心小学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