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12《梅岭三章》学案(1)(无答案) 冀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94.51 KB
- 文档页数:3
《梅岭三章》教学目标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检查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
旌旗jīng 腥风xīng 丛莽mǎng 烽烟fēng捷报jié 取义成仁rén 诸君zhū2.解释下列词语丛莽:大片茂盛的草。
莽,密生的草。
旌旗:气质的通称。
课文中指部队。
取义成仁:本课中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为真理、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
旋:不久。
3.熟读这三首诗,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三、整体感知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谈谈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
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试填表说明。
4.提问: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讨论并归纳: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
翼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2课《梅岭三章》教案一、简介作者并释题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有一位解放后被授予元帅军衔,曾先后担任上海市市长、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同志,他一生酷爱文学,被誉为“元帅诗人”。
他就是:陈毅(板书)。
郭沫若在《赠陈毅同志》一诗中这样评价他:“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板书)陈毅同志于1935年至1937年曾在梅岭开展过三年游击战争,经历了革命斗争中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
作为军人,他以自己的行动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支不可战胜的伟大革命力量;作为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像《登大庾岭》《赣南游击词》《梅岭三章》等气壮山河的诗篇。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梅岭三章》(板书)。
梅岭: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
三章,三首。
《梅岭三章》就是在梅岭写的三首诗。
二、明确训练重点(见教材,齐读)三、听课文录音指导语: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字形结构,初步了解诗人的感情。
四、引读小序1.讲述:这段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呢?1936年冬,敌人得知梅岭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就对此山实行残酷的围剿。
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立即返回梅山,正遇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
敌人放火,巧逢大雨,山火被淋灭。
天黑时,敌人佯装撤走,半夜时又折回搜山。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丛莽间。
敌人搜山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西安事变”发生,才慌忙撤走。
可见“伤病伏丛莽间”,讲处境艰难。
[请注意“莽”字的意义和读音(出示正音牌)。
]“虑不得脱”,讲情况危急,也是“得诗”的原因。
“得诗”(完成诗)显示态度从容镇定,“留衣底”说明作诗目的在于留下遗言。
2.由此可知,诗题后小序的作用是什么呢?明确:时间、地点、经过和写作情况。
(或有说明写作时代背景、原因等作用。
)五、引读第一首诗1.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声音要响亮。
)2.出示正音字牌:旌jīng,明确意义和读音。
3.设问:“断头”,意即牺牲生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教课方案教课方案教法学法 : 在指导学生娴熟朗诵全文的基础上 , 指引学生自主学习 ,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 经过合作 . 议论等方式领悟作者所托之志 , 培育学生累积优美语句的兴趣和习惯 . 辅之以多媒体教课 . 下边回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 , 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1.频频朗读 , 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和自由献身的革命精神以及乐观豪放的革命情怀 .2.领会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教课要点领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革命精神和激情壮志.教课难点借代与借喻教课过程一. 介绍作者 , 背景陈毅 . 名世俊 , 字仲弘 , 中国共产党员 . 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 政治家 . 军事家 . 外交家 . 诗人 . 在仇敌围追堵截的危难时辰 , 深陷窘境的陈毅写下了英气冲天的《梅岭三章》这组诗解说了为理想而牺牲生命的革命精神 , 这组诗赞誉了为自由而奉献头颅的豪放情怀 ,诗歌学习 , 朗诵为本 ._34 年 10 月, 红军开始长征 .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 , 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_35 年春 , 陈毅同志率队伍在仇敌要点围攻陷从中央苏区突围 , 转移到赣南地域进行游击战争 , 坚持了快要三个年头 . 这三年游击战争 , 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辛最困难的阶段 ._36 年冬季 , 陈毅同志在梅山被仇敌包围 .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 20 多天 . 考虑到难以脱身 , 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 不久 , 仇敌一无所得 , 便悻悻而去 .二. 频频朗诵 , 掌握感情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诗 , 要求借助说明理解字词 , 读准字音 , 读通句子 .1.联合朗诵指导品读 .一千个读者 ,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在掌握全诗感情基调一致的基础上, 每个同学的朗诵体会是不同样的.生自由读 . 齐读 .2.竞赛读 .下边我们来一段朗诵竞赛. 我们班朗诵最好的女生和男生各出一名. 我们女士优先吧 !女生读 . 男生读 .三.认识内容 , 领会革命精神1.这几首诗的前方有一段小序 , 写了哪些内容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诗前小序交代了写诗的时间 . 地址 . 经过和写作缘故 , 从〝旋围解〞能够看出小序是陈毅同志以后补记的 , 这三首诗是在〝虑不得脱〞的绝境中作为绝命诗而留下来的 , 〝留衣底〞是为了鼓励战友 , 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2.每首诗各写了什么 ?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何的精神 ?(1)解读第一章 :——这首诗侧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 , 回想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 , 声明今生若不见革命成功 , 死后也必然要召集旧部英灵持续战斗 , 表现了存亡不渝 . 誓与反动统治者苦战究竟的革命精神 .(2)解读第二章 :——这首诗侧重写十年征战 , 大业未成 , 诗人抱恨终天 , 鼓励幸存者努力作战 ,以成功喜报来告慰死者 , 表现了关怀国家命运 . 期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诗中哪些要点词语能表现这类精神?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教课方案二教课目的 :1.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献身革命的崇敬精神 .2.认识诗歌语言的精练 . 压韵和节奏的特色 .教课方案 :1.课前 , 学生仔细预习 , 扫清阅读阻碍 . 查词典 . 看说明 , 读准字音 , 理解词 . 句的粗心 , 培育自读能力 .2.依据教材特色 , 采纳朗诵教课法 , 重申朗读 , 教师范读 . 学生朗诵 . 齐读 , 读出气概 , 读出感情 , 直至娴熟背诵 .3.教课安排 :1课时教课内容与步骤 :一. 导语设计 :陈毅同志是我国优异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 他在戎马生涯的空暇 , 写下了很多优异诗篇 , 此中许多是反应他刚毅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革命理想的 . 《梅岭三章》就是此中很闻名的一篇 . 今日 , 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它 .( 板书课题 . 作者 )二.导读设计 :1.先听一遍课文朗诵录音 , 请学生批准字音 , 赏识朗诵 , 整体感知诗歌境界 .2.发问 : 这三首诗饱含着如何的感情 ?朗诵时 , 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掌握 ?明确 : 这三首诗 , 饱含着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杀身成仁的壮烈情怀和对成功的坚定信念 .诗歌的感情基调 : 诚挚而深邃 . 豪放而悲壮 .3.再听一遍朗诵录音 , 请学生轻轻跟读 , 进一步领悟诗歌感情 .4.齐读小序 . 发问 : 小序里表现诗人上述感情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 : 〝虑不得脱 , 得诗三首留衣底〞表示诗人冷静. 镇定 . 杀身成仁 . 重申小序不只告诉我们诗作的时间. 地址和事件的缘起 , 更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诗作的时代背景 , 这对我们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是很有帮助的.( 板书 : 〝小序——时代背景〞 )5.男生朗诵第一首诗 . 发问 : 诗中哪些诗句表现诗人上述感情 ?明确 : 〝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斩阎罗 . 〞能够说 , 为革命 , 诗人鞠躬尽瘁 ,死尔后已尚嫌不够 , 他是死而不已 , 由于他到了阴曹地府 , 还要〝招旧部〞 . 〝斩阎罗〞 . 〝招〞 , 旌旗鲜亮 , 有阵容 , 有感化力 . 〝斩〞力度强 . 速度快 , 坚决干脆 , 有居高临下的气概 , 腔调也剧烈高亢 .[ 板书 : 〝一 . 杀身成仁 ( 招 . 斩) 〞]6.女生朗诵第二首诗 . 发问 : 哪些诗句表现诗人上述感情 ?明确 : 〝此头须向国门悬〞 . 〝喜报飞来当纸钱〞 . 前句出自汪精卫的《狱中杂感》. 有时袭用古人成句 , 在旧体诗的创作中是能够的. 用春秋时吴将伍子胥眼悬东门典故 , 意为诗人也像伍子胥同样抱恨终天. 他寄望以后人多多努力 , 成功的喜报早日飞传 . 〝飞〞 , 轻快 . 欢乐 , 联翩而至 , 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 .[ 板书 : 〝二 . 死不瞑目 ( 飞)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教课方案三教课目的 ?1.领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练 . 委婉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想新奇 . 想象奇异的写作特色 .?要点 :?(1)领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练 . 委婉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想新奇 . 想象奇异的写作特色 .?教课时间 : 一课时 ?教课过程 ?一.导人?_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 那时 , 陈毅同志身负重伤 , 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 并主持政府工作 ._35 年春, 陈毅同志率部在仇敌要点围攻陷从中央苏区突围 , 转移到赣南地域进行游击战争 , 坚持了快要三个年头 . 这三年游击战争 , 是他们在革命斗 ?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辛最困难的阶段 ._36 年冬季 , 陈毅同志在梅山被仇敌包围 .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 20 多天 . 考虑到难以脱身 , 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 不久 , 仇敌一无所得 , 便悻悻救围而去 . 今日 , 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即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二. 课文剖析 ?1.朗诵这三首诗 ( 教师范读 , 学生朗诵 . 齐读 , 读出气概 , 读出感情 , 直至娴熟背诵.)?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 , 说说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议论并归纳 : 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 . 地址 . 缘故和写作背景 . 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 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 表现了作者革命究竟的决心.?3.这三首诗各侧重写什么 , 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何的革命精神 ?试填表说明 .?┌───┬─────────────┬──────────┐?│?.....│内容归纳 ?.................│表现的革命精神 ?.. ... │?├───┼─────────────┼──────────┤?│第一章│身在必死险境 , 回首艰 ?....│表现了存亡不渝 . 誓与│?│?..... │难创业的征战路程 , 申.....│反动统治苦战究竟的革│?│.....│明今生不见革命成功 ,?.....│命精神 .............│?│?.....│死后必需召集旧部英 ?.......│?...................│?│.....│魂 , 持续战斗 .?...........│?...................│?├───┼─────────────┼──────────┤?│第二章│十年征战 , 大业未成 , 诗?.. │表现了关怀国家命运 . │?│?.....│人抱恨终天,鼓励幸存?. ....│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者努力作战,以成功捷?.....│神.?...........?....│?│.....?│报告慰死者.?...........?..│?...................│?├───┼─────────────┼──────────┤?│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 以革命 .....?│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教课方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和自由献身的革命精神以及乐观豪迈的革命情怀。
2、体会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教学重点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借代与借喻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背景陈毅。
名世俊,字仲弘,中国共产党员。
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
在敌人围追堵截的危难时刻,深陷困境的陈毅写下了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这组诗诠释了为理想而牺牲生命的革命精神,这组诗赞扬了为自由而奉献头颅的豪迈情怀,诗歌学习,朗读为本。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二、反复朗读,把握情感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诗,要求借助注释理解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结合朗读指导品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一致的基础上,每个同学的朗读体味是不一样的。
生自由读。
齐读。
2、比赛读。
下面我们来一段朗诵比赛。
咱们班朗读最好的女生和男生各出一名。
我们女士优先吧!女生读。
男生读。
三、了解内容,体会革命精神1、这几首诗的前面有一段小序,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诗前小序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地点、经过和写作缘由,从“旋围解”可以看出小序是陈毅同志后来补记的,这三首诗是在“虑不得脱”的绝境中作为绝命诗而留下来的,“留衣底”是为了勉励战友,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2、每首诗各写了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1)解读第一章:——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12《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冀教版第一部分:1、解释下列词语在诗中的意思:⑴意如何:⑵阎罗:⑶泉台:⑷旧部:2、用“/”划分下列诗句的节奏,用“·”标出重音: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3、填空:《梅岭三章》的作者是,三章的“章”就是,从古体诗的角度看,这三首诗可称之为。
4、用四字短语概括《梅岭三章》每首诗的内容。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5、诗中运用借喻手法来表现共产主义理想得以实现的诗句是。
6、诗中表现诗人至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两句诗是。
7、下列诗句中起到统领全篇作用的一项是()A、断头今日意如何B、南国烽烟正十年C、投身革命即为家D、创业艰难百战多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这三首诗在形式上独立成篇,内容上却是一个整体。
B、这三首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引用阎罗的典故和取义成仁的传说。
C、“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典故表明心迹: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
D、这三首诗把现实与想象、理想完美地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
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诗前小序说明作者在身临绝境时用诗的形式留下了自己的遗言。
B、小序和三首诗是作者在“虑不得脱”的艰难环境中一气写成的。
C、三首诗可看成一个整体,又各表达不同的意思。
D、“血雨腥风应有涯”、“人间遍种自由花”、“取义成仁今日事”这三句分别运用了借喻、借代、引用的修辞手法。
10、请将左右两边意思相同的诗句用线联结起来:①此去泉台招旧部,a、王师北定中原日,旌旗十万斩阎罗。
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后死诸君多努力,b、生当作人杰,捷报飞来当纸钱。
死亦为鬼雄。
③取义成仁今日事,c、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人间遍种自由花。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读选文,回答问题: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11、“断头今日意如何?”从全诗看,这句起何作用?12、“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第12课《梅岭三章》教案(冀教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教学目的1.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2.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本课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鼓舞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
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概磅礴,壮怀猛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决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
引导学生体会这组诗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1. 由开始教学诗歌单元,引出«梅岭三章»〔板书课题〕。
指出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2. 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揭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3.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小序和诗篇,明白得词义、句意、小序和诗篇的大意。
4.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旌〔旗〕:jīng悬:xuán当〔纸钞票〕:dàng应〔有〕涯:yīngyá〔遍〕种:zhòng5. 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分析它的作用。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明确: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
〝伏丛莽间〞的〝伏〞,埋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
〝得脱〞的〝得〞,能够;考虑到不能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
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小序写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讲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板书:创作背景必死险恶处境〕。
6. 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板书:英勇面对险境〕。
初中语文河北大学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梅岭三章》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河北大学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梅岭三章》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体会作者豪迈的革命情怀。
2.比喻、借代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标
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三)情感目标
1、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2、坚定的节操表示出的情操美和远大的理想表示出的思想美。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朗读能力比较差,组织语言能力差,不善于表达,在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
1.总领全篇的一句话:“断头今日意如何”是怎样把全诗组织起来的? 疏通全诗,让学生理解作者从眼前写到未来,即使牺牲仍要革命——头悬国门不忘革命——取义成仁换取革命胜利这三个步骤来组织全诗,从而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重点讲解借代。
让学生了解“旌旗”、“烽烟”、“自由花”、“取义成仁”等词在诗中特殊的含义。
3.朗读诗歌时的节奏。
以第一首诗为例,找出韵脚和朗读节奏。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韵脚用“△”符号,节奏用“︱”间隔) 学生参照第一首诗的节奏,找出第二、第三首诗的朗读节奏。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
河大版七年级下语文《梅岭三章》学案1【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分析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
4、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
、【学习重点】1、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2、分析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
【学习过程】一、作者陈毅(1901-1972),四川省乐至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之一。
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市长、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务。
他一生酷爱文学,被誉为“元帅诗人”。
郭沫若在《赠陈毅同志》一诗中这样评价他:“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著有《陈毅诗词选集》等。
二、写作背景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同志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才离开那时。
这三首诗就写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
三、释题:梅岭: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
三章,三首。
《梅岭三章》就是在梅岭写的三首诗。
四、基础知识积累1、字音旌旗jīng 悬 xuán 当纸钱dàng 应有涯yīng yá莽mǎng遍种zhòng 腥xīng 阎yán 悬 ( xuán ) 即为家( wéi )2、词义丛莽:树丛草莽。
旌旗:旗帜的通称。
这里借指部队。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
这里指1927年以来的国内革命战争。
血雨腥风:含血的雨,带腥味的风。
这里指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血腥镇压。
五、课文内容1、小序部分的作用:(1)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2)交代了环境、背景。
是“绝命诗”。
(3)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主旨第一首诗: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要召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发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梅岭三章是第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本文旨在介绍优秀的教案教学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授课。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并能够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2.感受文章氛围,理解梅岭三章的意义与价值;3.学会对比分析,了解修辞手法的使用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性格特点;2.理解梅岭三章的意义与价值;3.掌握对比分析的方法。
教学难点1.学生能否发现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梅岭三章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1.讲授法:先讲后练,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并认识修辞手法的使用与作用。
2.指导法:通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体验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感受文章的氛围,进而理解梅岭三章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内容课前导入在课前,可以通过播放视频、阅读相关材料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山村毛遂自荐”的传说故事,为学习梅岭三章做好铺垫。
理解人物性格特点1.讲解梅岭三章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村长的势利心、周五的聪明机智、毛遂的耿直和憨厚等。
2.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等细节来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感受氛围1.通过朗读梅岭三章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的氛围,并在朗读中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价值。
2.引导学生探究文章背后的思想与感情,了解梅岭三章的深刻内涵。
对比分析修辞手法1.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如:比喻、象征、对偶等。
2.通过对比手法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领悟修辞手法的作用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课堂练习课堂讨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章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进行讨论。
小组表演给予学生一定时间准备,让学生一同表演梅岭三章中的经典片段,在表演中更深入地理解梅岭三章。
写作演练引导学生根据梅岭三章的内容,自主撰写一篇文章,并在文章中运用对比手法,锻炼学生的写作技能。
《梅岭三章》
题解:
梅岭:即大庾岭,在江西和广东交界处。
大庾岭(图片)
投影地图,请你找到“大庾岭”
章:乐曲或诗文的段落。
陈毅元帅照片(1901-1972)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郭沫若陈毅手迹
陈毅简介:1901年生于四川省乐至县。
曾留学法国。
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
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
“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
解放后,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
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背景: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
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
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
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
学习小序
1936年冬,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注释:
丛莽:树丛草莽。
莽,密生的草。
虑:估计,担心。
得:能。
得诗:作诗。
旋:不久。
诗前小序,交待了什么?──交待写作背景及缘由。
判断:小序是当时写的,还是后来补写的?──“旋围解”说明是补写的。
学习第一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注释:
意如何:想什么。
泉台:阴间。
旧部:过去的部下,指牺牲的同志们代部队。
阎罗:借指反动势力
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面对死亡,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示死后也要招集旧部英魂,与“阎罗”血战到底。
哪是实写,哪是虚写?──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最能表现作者视死如归气概的是哪一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旗旗十万斩阎罗。
“斩”与“杀”同义,把“斩阎罗” 改为“杀阎罗”是否可以?──不可。
“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
“杀”太一般化了,且褒贬不分。
这样好的诗,要大声朗读、背诵
学习第二章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注释:
南国:南方
烽烟:战争,战火
正:恰好
国门:城门。
诸君:各位同志。
君,对人的尊称
“此头须向国门悬”出处: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
春秋时期,吴越争雄。
楚人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
后来吴王夫差举兵攻齐,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
夫差听信谗言,疑子胥谋反,逼他自杀。
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的人说:“抉吾眼悬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
”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
“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在本诗中表现什么?──死不瞑目,要亲眼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
表现革命必胜的信心。
“南国烽烟正十年”指哪十年?──1927~1936。
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且又有民族特色的诗句是──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大声朗读、背诵
学习第三章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注释:
血雨腥风:借喻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血腥镇压。
应有涯:应该结束了。
取义成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表示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典故:取义成仁
1. 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2. 杀身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血雨腥风”呼应前文什么内容?──呼应前两章“百战多”和“南国烽烟正十年”。
“人间遍种自由花”是什么意思?──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表示决心献身革命事业,预言敌人必然失败,人民自由幸福必然实现。
大声朗读、背诵
归纳练习
下边的词语,原来是什么意思?在这首诗中指代什么?属于什么修辞方法?
旌旗:原是古代旗帜的通称,这首诗里指代军队。
阎罗:是传说中阴间的最高统治者,这里代蒋介石。
烽烟: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战争。
这三首诗抒发感情各有侧重,试指出各自的侧重点。
1. 面对死亡,回顾创业历程,表示死后也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革命。
2. 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作为对自己的祭奠。
3. 表示甘为正义牺牲,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社会理想必将实现。
指出这三首诗之间的内在联系──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怀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
《梅岭三章》中显示的为民族解放、为理想和自由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在古今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裴多菲《自由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配乐朗读
配英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