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调控会否开始?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天马行空官方博客:/tmxk_docin;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 2011年楼市十大猜想:房产税改革势在必行?新年楼市十大猜想“年年岁岁房相似,岁岁年年价不同”。
送别刚刚过去的房地产密集调控之年,新一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走向更加备受关注。
从政策动态到市场走向,元旦前后,不少业内人士梳理了楼市脉络,并对十大热点问题进行“猜想”。
有人表示,在政策持续“给力”之下,今年广州楼市将极可能是量价趋于稳定的一年。
文/记者赖伟行、何颖思1房产税改革势在必行?房产税改革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到底什么时候落下?前段时间风传是房产税改革试点的上海和重庆都会在去年底出台房产税方案。
不过直到昨日下午,两地官方都没有发布相关消息。
不过,一位关注重庆“高端房产税”的人士对本报记者分析指出,重庆两会之前出台房产税方案的可能性不大。
2限购令继续可能性大?目前在十多个限购城市中,厦门、福州、海口三个城市曾明确表示限购令到去年12月31日到期,而温州去年10月启动限购政策时,也提出限购政策有效期为半年,其余城市则为“暂行”。
但据最新的报道,厦门、温州和海口三地已明确表示“限购令”将在新的一年继续执行。
北京、深圳、广州的国土房管部门也都在近日表示暂时没有取消限购令的计划。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限购令目前不宜退出。
杨红旭指出,抑制投机性需求的限购令今年将继续执行。
若今年房价继续上涨,不仅会有更严厉的调控措施出台,实行限购的城市还将继续增多。
3今年会有第三轮调控?从年初到年末,过去一年堪称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之年。
历经两波调控之后,第三轮调控会不会在今年到来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经纬行研究中心经理朱欣苑分析,从近期国土部、住建部等部委的密集表态看,第三轮调控在今年出台的可能性很大,而出台的时点估计在“五一”前后,新一轮调控可能还是会从抑制需求方面入手,例如进一步提高二套房贷的首付比例,同时政府也会加大打击土地闲置的力度。
“虹吸效应”即大量资金涌向和追捧热点城市就在这个周末,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大幕开启,上海打响了第一枪。
上海的收紧政策包括外地户口买房资格需缴纳社保,年限从2年改为5年,而且不能是单身;二套房首付比例普通住房为50%,非普通住房70%;而且,购房人在申请贷款时还应承诺首付款为自有资金,违反承诺则作为失信行为纳入信用平台。
同一天,深圳也连夜发文,主要政策包括二套首付由三成提高到四成。
比上海好的是,首套是“只认贷不认房”,也就是只要没有房贷,就算首套;非深圳户口购房,社保缴满年限由1年提高到3年。
除了北京已有严控政策,上海深圳又新出台最严房价调控措施之外,武汉南京苏州等二线城市也来凑热闹了,包括公积金最高额度由60万下调为50万等。
多年没有听说过的房产调控突然之间又回来了。
去年还在说救土地市场、救开发商、救商品房市场、救地方财政,要出台“强刺激”政策保护房产这一支柱产业,现在突然之间,国家又开始出台政策,限制你买房了。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2016年开年以来,一线城市房价上涨过快,引发决策层对后续房价断崖式下跌的担忧,这是引发新一轮调控的原因之一,毕竟对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城市房价,已经高得离谱,大大超越居民购买能力。
香港被认为是房价泡沫最高的,但它的房价收入比也才15.6倍,纽约和伦敦也不过是10倍、12倍,东京是8倍,但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收入比分别是44.4、42.3和33.7倍(中金公司数据)。
但你必须认识到,在中央决策者视野中,肯定不会只有房价这么简单,一线城市房价调控背后必须配合其他更重要的国家战略意图;甚至在地方主政者眼里,房价问题也不会成为最核心的事情。
但这一次草哥发现,两会之后,上海市和深圳市的主要负责领导都三番五次出来表态,表示要拥护中央的“因城施策”的要求。
上海相关负责人说,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全国房地产市场“因城施策”的管理要求,按照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特大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上海实际出发,加强调控力度。
2024年国内经济政策解读与趋势随着2024年的到来,国内经济政策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重点解读2024年国内经济政策,并对未来的趋势进行预测。
一、宏观调控政策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2024年国内经济政策将继续实施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
首先,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中性,既注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又防止金融风险的积累。
其次,财政政策将进一步加大力度,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减税降费等措施,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此外,社会保障政策将加强,为民众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
二、扩大内需为促进经济持续增长,2024年国内经济政策将进一步加大扩大内需的力度。
首先,将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居民消费能力。
此外,将积极推动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同时,加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拉动内需。
三、改革开放2024年国内经济政策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
首先,将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市场竞争力。
其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技术进一步流入。
通过改革开放,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四、绿色发展在2024年国内经济政策中,绿色发展将成为重要的方向和趋势。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国内将加大绿色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力度。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促进清洁能源的利用,降低环境污染排放。
此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
五、科技创新在2024年国内经济政策中,科技创新将继续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
将进一步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科技创新专利的保护和运用。
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培育创新人才,提高国内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六、数字经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将在2024年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房地产预售是一项伟大的发明董藩(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北京,100875)因为一则取消商品房预售的假消息,加上“国务院派出了多路督查组会诊房价,不排除会有新一轮调控政策出台”的舆论背景,导致昨天股市中地产板块出现明显的下跌,多只基金浮亏巨大。
任志强说自己的手机被探听消息的人打爆,我的手机也被全国各地业内人士打得重新充费。
于是关于是否应该取消预售的争论重新泛起。
支持者认为,“预售是房地产万恶之源”,“预售导致质量问题等违约行为无法控制”,“预售将风险转移给了买者”,“预售是空手套白狼”,“取消预售房价会大跌,会合理回归”,“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
网上一些理性的声音完全被否定的斥责声淹没,谁为预售辩护立即就被“兴师问罪”的舆论包围。
从2日晚11点开始,本人决定放弃休息,再次冒天下之大不韪,回击一些错误甚至愚蠢的观点,为预售辩护——预售实在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在帮助开发商大大提升了开发能力的同时,也帮助千家万户较早实现了居住梦想,并降低了购买支出。
它是房地产融资和销售方式的巨大突破,对全世界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居住水平的提升做出了卓越贡献,它的价值象房地产按揭贷款一样巨大、一样璀璨夺目!我必须明确地告诉大家,预售绝不是如很多网民甚至很多专家教授所说,是中国特色的“坑害买房者”的方式,而是市场化国家常见的房地产融资与销售方式。
关于预售方式的起源地点和时间,我没有去仔细考证过。
但有人说起源于香港,中国大陆也是从香港学来的,则只对了一半。
国外早有预售制度,香港地产界也只是学生身份而已。
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房子在设计图纸获得审批后就可立即预售,一般预售到相当数量以后才允许建造。
新西兰、新加坡、迪拜的很多房子也都是通过预售方式卖掉的,怎么可以说这是“中国独有”的东西,必须尽快取消,以便与国际接轨呢?预售的存在,有其客观原因,也有充分的必要性。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否有必要预售,是由供求状况决定的。
房地产新政分析国内的房地产调控,起始于2004年。
这期间,一直以来的现象就是调控一下,房价略作调整(2008年房价调整幅度较大),然后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那么此次房地产调控,是否会重蹈覆辙?此轮房地产调控,一至四月陆续有政策出台。
但真正有份量的,应该是从新华社连发6篇评论痛批高房价开始。
从3月28日到4月2日,新华社以《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为开篇评论,连续六天播发评论,解读房地产,抨击高房价。
评论内容涉及楼市投机、腐败、土地招拍挂、土地财政、税收杠杆等等各个方面。
矛头直指地方政府,痛批当前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以及腐败所酿生的高地价高房价。
3月28日《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2009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较上年增长16.1%,商品住宅投资增长14.2%,远高于GDP8.7%的增幅。
透支未来的卖地财政,决定了房地产市场难以持续,更意味着依靠这种方式拉动经济发展难以持久。
3月29日《不能让楼市成为投机者的乐园》当楼市投机活动盛行,催生了房地产市场火爆,营造供不应求的“繁荣”景象,但随之而来的房价飞涨、空置率不断增加、信贷风险迅速累积等问题,无论是早些年的日本,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海南,都说明:房地产市场一旦成为投机者的乐园,投资者面对的必然是噩梦。
3月30日《坚决清除房价中的“腐败成本”》从掌权者直接受贿后为开发商提供便利转为较隐蔽的“权房交易”,低价购房、转卖套利,继而更隐蔽地以权力为“干股”,幕后参与房地产开发。
3月31日《疯狂的房价叫板土地招拍挂》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现有的土地招拍挂属于供给垄断和需求竞争型。
这种供给垄断与需求竞争并存的模式,必然造成需求方恶性竞争,导致地价不断暴涨。
4月1日《“土地财政”还能维持多久》疯狂拿地、推高地价房价的背后,总能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的影子。
把出让土地作为地方的主要财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一荣俱损”的短期行为。
4月2日《税收杠杆应发挥更大作用》房地产市场健康与否,关乎经济全局,房价高低更关乎百姓利益。
新一轮调控会否开始?
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记者罗宇凡、何雨欣、华晔迪)房地产市场无疑是2010年中国经济当中最受关注的部分。
面对高速上涨的房价,从当年1月起,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就始终在加力。
“国11条”“国10条”、当年9月底多部委联合出台措施调控房地产……楼市成为政策和资本角力的舞台。
面对时下依旧高企的房价和被政策短期抑制的需求,预期中更严格的调控措施还会出台吗?保障性住房如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短期限购政策将走向何方?
一系列待解的悬念留给了已经到来的2011年。
稳房价:新一轮调控会否开始?
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难度的增大,来自通胀压力、汇率压力、投资渠道匮乏等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也越来越多。
2010年末中央和各部委的表态和举措传达出了中央对房地产继续调控的坚强决心。
2010年1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次重申稳定房价的决心和承诺不变,国家将从两个方面继续加大力度以稳定房价:一方面,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继续抑制投机。
在年末的最后几天里,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在住建部年终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在既有的调控政策之外,还将进一步细化已经有的调控政策,并会同有关部门储备调控政策。
对于未来的房地产调控,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认为,就行业本身而言,只要调控政策大方向不变,调控的效果就会逐渐显现,市场关系会回归到正常的状态。
但是,“房地产调控已经不再是房地产行业本身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因素的变化,这是目前房地产调控需要格外关注的问题。
”
房产税:试点改革何时启动?
2010年末房地产市场的反弹引发了人们对新一轮调控的强烈预期。
根据此前释放的政策信号,房产税试点是否会在不久之后正式启动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关于房产税的话题,在整个2010年都处于一种持续升温的状态。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房产税试点已是箭在弦上,在2011年正式推出已是大势所趋。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部部长杨红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作为首批试点城市的重庆、上海已经明确表示做好了相应的政策准备,只等国务院的一声令下。
一直以来,以房产税为代表的对房屋保有环节征税一直都被很多业内人士看成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一大利器,是根治“炒房”与“土地财政”两大房价推手的“杀手锏”,但房产税改革真的能够立竿见影地让房价降低吗?
“从短期看,房产税试点的推出对市场预期肯定会形成打压,对短期内抑制房价的上涨有利。
”陈国强表示,不过由于试点的范围有限,其向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时间更是漫长,因此不能指望试点的推出就能对市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在采访中,很多专家表示,从长远意义来看,房屋的保有环节征税肯定是有利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但房价最终还是由供求决定的,当前最重要的依旧是通过诸如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内的综合政策措施,让老百姓“安居”。
保障房:能否左右来年楼市?
就在不久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明确,要在2010年开工建设580万套的基础上,2011年全国将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的决心空前。
2011年,是否会成为一个保证性住房大规模入市进而左右房地产市场的年份呢?
“由于2009年开工建设的很多保障性住房在2011年会竣工入市,其对中低端市场的分流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杨红旭分析指出,由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周期,而中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大规模开展主要是在2008年底9000亿元安居工程计划出台之后。
虽然去年的建设速度比较快,但保障性住房整体大规模进入市场很可能还是未来3到5年之内的事情。
“保障性住房能否在今年,甚至在未来成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最关键的问题仍然在于政府在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时的执行力。
”陈国强认为,面对今年提出的,如此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中央和地方政府如何在土地、资金等各方面保证其实施将是一个严峻而现实的考验。
限购令:权宜之计走向何方?
2010年9月底,年内房产调控进入一个新高潮。
2010年9月30日,深圳市首先出台政策,继北京之后开始限制居民购买多套住房,随后国内10余城市先后出台了不同版本的“限购令”,虽然具体要求不同,但目标无一例外地指向了以投资、投机为主的多套房购买。
“限购令”的不断出台引发了市场的强烈反应。
作为调控楼市的“权宜之计”,“限购令”在2011年还会走多远,这些有的规定了期限,有的没有明确期限的限购政策对未来楼市还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杨红旭表示,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其实都清楚地知道限购政策这种直接干预市场的调控方式只能是一种中短期政策。
何时退出,主要取决于调控的目标和效果是否能够达到预期。
“厦门、福州等城市,限购的政策已经继续延期。
反之,如果调控效果明显,也不排除一些限购的城市会逐渐淡化限购的政策。
”杨红旭说。
“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特殊手段,限购政策的实行短期内在调节市场、抑制投机购房方面肯定会有明显的效果。
”陈国强说,“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如果长期实行,肯定会扭曲市场关系。
”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调控作用之外,限购政策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不要怀疑中央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决心。
土地价:高价地会否再现?
2010年,土地市场持续升温,在年初京沪等地不断涌现出楼面均价创新高的高价地之后,年末,多个城市再次出现高价成交地块。
根据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截至2010年12月23日的统计数据,2010年北京土地市场成交的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共计252块,土地出让金累计超过15亿元,是2009年全年的163.4%。
同时,上海全年的土地出让价格也创下了新高。
专家分析指出,由于201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会发生变化,地方政府以土地出让的方式获得财政收入的动力不会减弱。
杨红旭表示,土地价格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推高,地价高涨自然难抑房价,这就为国家调控房价制造了更大的障碍。
在这一背景下,2010年的最后几天,国土部高调披露了全国8省26宗住宅闲置土地情况,并强调要对住宅闲置土地的开发企业“严肃追究责任”。
2010年12月19日,《国土部关于落实房地产用地调控政策通知》出台,对招拍挂出让中溢价率超过50%,成交总价或单价创历史新高的地块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监管与限制,虽未明确提出禁止高价地,但政策施压的态度十分明显。
“短期的行政干预,肯定能起到作用,然而要解决土地财政这一老问题,还需健全多领域的机制和体制,比如财税体制方面的改革。
”杨红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