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糖尿病日】你应该知道糖尿病的10个事实
- 格式:doc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5
糖尿病健康教育宣传知识3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它是因先天性或后天体内胰腺分泌胰岛素缺乏,或因胰岛素功能失调所致。
糖尿病危害巨大,它可能使人产生肾衰、失明、足部疾病等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并导致高死亡率。
每年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
糖尿病的类型糖尿病的种类很多,主要有I型和II型。
I型糖尿病主要是缺少胰岛素,II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抵抗。
I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10%,多发生于青少年,但也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甚至80—90岁时也可患病。
病因是由于胰岛素受到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破坏,自身不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
目前主要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
II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人总数的90%,多见于35岁以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 在II 型糖尿病病人中约60%是体重超重或肥胖。
长期的过量饮食,摄取高热量,体重逐渐增加,以至肥胖,肥胖后导致胰岛素抵抗,血糖升高,无明显酮症倾向。
多数病人在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治疗后可稳定血糖;但仍有一些病人,尤其是非肥胖病人需要外源胰岛素控制血糖。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1、“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消瘦。
2、典型症状的发生有快有慢,有轻有重,这些症状在每个病人表现不同,可能某项症明显,其他症状不突出。
Ⅰ型糖尿病起病时症状常较明显。
Ⅱ型糖尿病起病时.医药文档交流2症状出现比较缓慢,不易引起注意。
什么人容易患糖尿病①与糖尿病患者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
②女性有分娩巨大胎儿史(即新生儿出生体重大于4公斤)者或曾患妊娠期糖尿病者。
③肥胖者。
④高血压、高脂血症(主要指高甘油三酯血症者)。
⑤曾有过高血糖或尿糖阳性历史者。
⑥40岁以后,体力活动少,营养状况好,工作负担重或精神紧张者。
这些受到糖尿病威胁的高危人群,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非常容易发生糖尿病。
如何预防糖尿病怎样才能使自己得糖尿病的危险降到最低水平呢?国际上公认的预防糖尿病的措施就是至少要做到"四个点儿":"多学点儿,少吃点儿,勤动点儿,放松点儿"。
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组以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de)代谢性疾病群,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血糖过高时可出现典型(de)“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减轻,常伴有疲乏无力,有时尚可伴有视物模糊.严重者可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且易合并多种感染.长期血糖升高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血管及心脏等组织器官(de)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本病可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寿命缩短,病死率增高,应积极防治.糖尿病有哪些危害糖尿病在全世界(de)发病率有逐年增高(de)趋势,在发达国家已被列为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之后(de)第三大疾病.目前糖尿病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de)是在动脉硬化及微血管病变基础上产生(de)多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性肢端坏疽、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神经病变等.因糖尿病引起失明者比一般人多10~25倍,目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已成为四大主要致盲疾病之一;糖尿病性坏疽和截肢者比一般人多20倍;糖尿病较非糖尿病者心血管病(de)死亡增加~倍;糖尿病导致肾功能衰竭比肾病多17 倍;自主神经病变可引起胃肠道、泌尿生殖系及心血管等症状与性功能障碍.总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对人类健康(de)危害是十分严重(de),已引起全世界医学界(de)高度重视.糖尿病有哪些临床症状许多患者无任何症状,仅于健康检查或因各种疾病就诊化验时发现高血糖.典型(de)糖尿病有以下临床症状:(1)多尿.糖尿病患者因血糖过高,肾小球滤液中(de)葡萄糖又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故糖尿病人尿量增加,每日可达3000~6000mL,甚至10000mL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加,每日排尿十余次或数十次.一般血糖越高,尿量也越多,从尿中排出(de)糖也越多.(2)多饮.由于多尿,使体内丢失大量水分,引起口渴,故出现多饮,糖尿病人喝水很多,饮不解渴.(3)多食.由于尿中失去大量葡萄糖,需从体外补充,加上体内葡萄糖利用障碍,引起饥饿反应,故出现多食,多食又致高血糖,高血糖又致多尿、尿糖增加,如此形成恶性循环.(4)消瘦.由于体内胰岛素不足,葡萄糖不能充分利用,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结果体内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均大量消耗,使体重减轻或出现形体消瘦.(5)疲乏.主要为肌无力,与代谢紊乱、葡萄糖利用减少及分解代谢增加有关.(6)其他,可有皮肤瘙痒,尤其外阴瘙痒;血糖升高较快时可引起眼屈光改变而致视力模糊.哪些人群需做糖尿病筛查应在下列重点人群中加强糖尿病筛查,以尽早发现糖尿病.1、年龄≥40岁,特别是≥45岁伴超重或肥胖,以往有空腹或餐后血糖异常者.2、有糖尿病家族史者.3、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35mg/dl即L)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2 50mg/dl,即L)者.4、有高血压(成人血压≥140/90mmHg)和(或)心脑血管病变者.5、年龄≥30岁(de)妊娠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曾有分娩巨大儿(出生体重≥4kg)者;有不能解释(de)滞产者;有多囊卵巢综合征(de)妇女.6、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者.7、使用一些特殊药物者,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糖尿病诊断(de)实验室检查项目有哪些(1)尿糖测定.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de)重要线索,提示血糖值超过肾糖域(大约10mmol/L),尿糖阴性不能排除糖尿病可能.(2)血糖测定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de)主要依据,又是判断糖尿病病情和控制情况(de)主要指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指给病人口服75g无水葡萄糖(或100克标准面粉制作(de)馒头),然后测其血糖变化,观察病人耐受葡萄糖(de)能力,正常人口服葡萄糖后,迅速由胃肠道吸收入血, 30-60分钟时血糖值达高峰,但一般不超过l(160mg/l).这是由于血糖升高迅速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迅速下降,2小时血糖接近正常,3小时恢复空腹正常水平.而糖尿病患者则不同,始终为高峰值,持续时间过长.(3) 糖化血红蛋白(GHbA1C).反映患者近8~12周总(de)血糖平,为糖尿病控制情况(de)主要监测指标之一.(4)胰岛素释放试验.是让患者口服葡萄糖或用馒头餐使血糖升高而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通过测定空腹及餐后1小时、2小时、3小时(de)血浆胰岛素水平,了解胰岛β-细胞(de)储备功能,从而有助于糖尿病(de)早期诊断、分型和指导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其基值一般在5mu/L 以下,服糖刺激后其胰岛素释放也不能随血糖升高而上升.常呈无高峰(de)低平曲线,有些病人甚至不能测得.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可正常,或稍低于正常,但往往高峰出现(de)时间延迟,如在服糖后2小时或3小时出现,呈分泌延迟高峰后移.(5)C肽释放试验.方法同胰岛素释放试验,但C肽不受血清中(de)胰岛素抗体和外源性胰岛素影响.糖尿病(de)诊断标准有哪些糖尿病(de)诊断标准:1.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l(200mg/dl)或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l(126mg/dl)或3.OGTT试验中,2小时PG水平≥l(200ng/dl)糖尿病诊断是依据空腹、任意时间或OGTT中2小时血糖值.空腹指8~14小时内无任何热量摄入;任意时间指1天内任何时间,与上次进餐时间及食物摄入量无关;OGTT是指以75g无水葡萄糖(或100克标准面粉制作(de)馒头)为负荷量,溶于水内口服(如为含1分子水(de)葡萄糖则为).糖尿病症状指多尿、烦渴多饮和难于解释(de)体重减轻.糖尿病分为哪些类型根据目前对糖尿病病因(de)认识,将糖尿病分为四大类,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又分为免疫介导性和特发性2个亚型.而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群(de)主体.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de) 90%左右.糖尿病(de)治疗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由于糖尿病(de)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糖尿病目前还不能根治,但可采用多种方式综合治疗,减少或延缓各种并发症(de)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强调须早期和长期、积极而理性以及治疗措施个体化(de)原则.治疗要点主要有5个(通常称为“五驾马车”),分别是:饮食治疗、运动疗法、血糖监测、药物治疗、糖尿病教育.糖尿病治疗(de)目标主要为纠正高血糖和高血脂等代谢紊乱,促使糖、蛋白质和脂肪(de)正常代谢;缓解高血糖等代谢紊乱所引起(de)症状;肥胖者应积极减肥,维持正常体重,保证儿童和青少年(de)正常生长发育,保证糖尿病孕妇和妊娠糖尿病产妇(de)顺利分娩,维持成年人正常劳动力,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de)生存质量;防治酮酸症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和防治心血管、肾脏、眼睛及神经系统等慢性病变,延长患者寿命,降低病死率.注射胰岛素是否有依赖性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建议使用胰岛素治疗时,许多患者对注射胰岛素有各种各样(de)顾虑,认为一旦用上胰岛素就不能离开,会像吸毒一样上瘾,所以干脆拒绝胰岛素治疗,或者等病情稍有缓解,就擅自停用.这是对胰岛素治疗(de)误解.目前最有效(de)降糖药是胰岛素,用胰岛素后不会产生依赖.因为胰岛素是一种人体必需(de)激素,正常人也是胰岛素来参与血糖(de)调节,是否需要用胰岛素治疗应根据患者情况来定,首先要了解患者(de)血糖水平、胰岛功能、胰岛素抗体、有无并发症等情况,才能制定出具体(de)胰岛素治疗方案.1型糖尿病患者是由于自身免疫引起(de)胰岛β-细胞破坏,造成体内不能或极少分泌胰岛素,所以需要终生使用胰岛素替代治疗,不可随意停用,否则有发生酮症酸中毒甚至威胁生命(de)危险.2型糖尿病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也需要胰岛素治疗,例如在充分(de)口服药物治疗不佳;合并严重急性并发症或慢性并发症;手术、妊娠和分娩、合并感染、外伤时,以及偏瘦(de)糖尿病患者、新发生(de)2型糖尿病等都应该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一般待血糖控制平稳,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后,可逐步停用胰岛素.部分新发生(de)2型糖尿病(de)患者,如果进行胰岛素(de)早期干预,患者(de)胰岛功能可恢复正常,仅控制饮食,再配合合理(de)运动就可以了.糖尿病治疗中出现低血糖反应怎么办血糖低于L则称为低血糖症.常见(de)糖尿病低血糖有以下两类:(1)反应性低血糖:少数2型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初期由于餐后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可出现反应性低血糖,大多发生在餐后4~5小时,尤以单纯进食碳水化合物时为主.(2)药物性低血糖:糖尿病患者最常见(de)低血糖症与药物治疗不当有关.胰岛素治疗中低血糖症常见.口服降糖药物中磺脲类药物主要刺激胰岛素分泌,故各种磺脲类药物用法不当时均可导致低血糖症.发生低血糖反应时可出现交感神经兴奋(de)表现,如心慌、出汗、饥饿、无力、手抖、视物模糊、面色苍白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定向力下降、吐词不清、精神失常、意识障碍、直至昏迷.部分患者在多次低血糖症发作后会出现无警觉性低血糖症,患者无心慌、出汗、视物模糊、饥饿、无力等先兆,直接进入昏迷状态.持续时间长(一般认为>6小时)且症状严重(de)低血糖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甚至不可逆转.如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生低血糖反应应立即给予葡萄糖,轻者口服,重者静脉注射.如无葡萄糖,可予口服甜果汁、糖水,要观察到患者意识恢复.长效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氯磺丙脲等)导致(de)低血糖症往往持久,给予葡萄糖在患者意识恢复后有可能再次陷入昏迷,需连续观察3天,以保证患者完全脱离危险期.如何预防低血糖1、预防低血糖(de)关键是糖尿病患者要知道正在使用(de)降糖药物有发生低血糖症(de)可能性.2、患者应熟悉低血糖(de)症状以及自我处理低血糖症(de)方法.3、外出时随身佩带病情卡,万一发生低血糖昏迷时能及时得到他人帮助.4、糖尿病患者家属及照顾(de)人员要充分了解患者使用(de)降糖药,监督患者不误用或过量使用降糖药物.5、老年患者血糖不宜控制太严,空腹血糖不超过L(140mg/dl),餐后血糖不超过L(200mg/dl)即可.6、病情较重,无法预料患者餐前胰岛素用量时,可以先吃饭,然后再注射胰岛素,以免患者用胰岛素后尚未进食而发生低血糖.7、初用各种降糖药时要从小剂量开始,然后根据血糖水平逐步调整药物剂量.8、1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时容易发生低血糖,为了防止低血糖,患者要在每餐前、后测定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L为宜,餐后血糖<10mmol/L,晚睡前血糖~L,凌晨3时血糖不低于4mmol糖尿病知识讲座总结今年11月18日我院组织相关人员在清河村进行了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共有三十余人参会,邱院长就多年(de)行医经验和扎实(de)理论基础,以通俗易懂(de)语言采取了居民提问,现场演示等方式,介绍了糖尿病(de)概念,糖尿病(de)分类,糖尿病有哪些危害及诱发因素,饮食等知识.讲座现场气氛活跃,听课(de)居民多次报以热烈(de)掌声.通过此次讲座,进一步提高了糖尿病患者及家属(de)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使老年人更加了解如何科学合理健康(de)生活.赢得了广大群众(de)好评.长寿镇卫生院2016年11月18日通知为了提高农村居民(de)健康意识,让农村居民了解糖尿病(de)概念,糖尿病(de)危害等,树立健康(de)生活理念,我院决定举办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现将通知如下:一、讲座时间:2016年11月18日二、讲座地点:长寿镇清河村卫生室三、讲座题目:糖尿病防治知识四、授课老师:长寿镇卫生院副院长邱德祥五、参会人员:辖区所有居民六、本次讲座将向参会者发放纪念品,欢迎大家踊跃参加.长寿镇卫生院2016年11月10日长寿镇卫生院关于开展糖尿病防治知识讲座(de)计划为了提高农村居民(de)健康意识,让农村居民了解糖尿病(de)概念,糖尿病(de)危害等,树立健康(de)生活理念,我院公共卫生科准备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一次糖尿病防治知识讲座.现将计划如下:一.讲座主题:糖尿病(de)防治二.时间:2016年11月18日三.地点:长寿镇清河村四.参会人员:辖区所有居民五.内容:1.知识讲座材料:糖尿病防治2.公共卫生科人员到清河村发放宣传单六.组织,分工1.公共卫生科人员认真搞好宣传,资料发放.2.认真总结,及时上报讲座情况.长寿镇卫生院2016年11月10日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填表人(签字):贾丽萍负责人(签字):填表时间:2016年11月18日。
尿病日宣传内容
1.糖尿病的症状和危害:宣传内容可以包括糖尿病的症状,如多饮、
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等,以及糖尿病对身体的危害,如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神经病变等。
2.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宣传内容可以包括如何通过饮食、运动、
药物等方式来预防和控制糖尿病,以及如何定期监测血糖和进行自我管理。
3.糖尿病的误区和谣言:宣传内容可以包括一些常见的糖尿病误区
和谣言,如“糖尿病可以根治”、“胰岛素会上瘾”等,以帮助公众正确认识糖尿病。
4.糖尿病的自我管理和支持:宣传内容可以包括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和支持,如保持积极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注意饮食和运动等。
5.糖尿病的医疗资源和支持:宣传内容可以包括如何获取医疗资源
和支持,如咨询医生、参加糖尿病教育课程、购买糖尿病相关用品等。
在编写糖尿病日宣传内容时,应该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和语言风格。
同时,应该注重科学性和准确性,避免使用过于夸张或错误的信息。
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日的由来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 WDD)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1991年共同发起的,定于每年的11月14日,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和醒悟。
这一天是为纪念班廷(Frederick Banting,加拿大生理学家、外科医师。
与C.H.贝斯特等一同从动物胰腺中提得可供临床应用的胰岛素,为临床治疗糖尿病作出贡献,因此获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诞辰而设立的。
Frederick Banting 和 Charles Best 以在1921年发现胰岛素而著称于世。
历年糖尿病日主题一览1992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一个与所有国家所有人有关的健康问题1993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儿童与成长1994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与老年1995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和教育,降低无知的代价1996年糖尿病日主题--胰岛素与生命1997年糖尿病日主题--全球的觉醒:改善生命的关键1998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人的权利1999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的代价2000年糖尿病日主题--新千年糖尿病和生活方式2001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与社会负担2002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与您的眼睛: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2003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损害肾脏2004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与肥胖2005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与足部护理2006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与脆弱人群2007年糖尿病日主题——关心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2008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和儿童青少年2009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预防与教育2010年世界糖尿病日的口号是: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缓!2011年世界糖尿病日的口号是:应对糖尿病,立即行动!(2011年的世界糖尿病日活动将突出传达5个关键信息:糖尿病是致命的:每8秒钟就有一人因糖尿病丧生,每年有400万人因糖尿病死亡糖尿病“一视同仁”:不分年龄、无论贫富、不分国家糖尿病已不容忽视:每年400万人丧生、100万人截肢、数百万经济收入和生产力的损失治疗糖尿病、挽救生命,是人人享有的权力,而不是部分人的特权:教育、药品、技术选择健康:要求健康食品和环境,坚持运动,良好饮食。
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内容:
标题:共同关注糖尿病,共创健康未来
正文:
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
这个特殊的日子旨在唤起全球人民对糖尿病的关注,加强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它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全球有数亿人患有糖尿病,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糖尿病可以导致许多严重的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失明和截肢等。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行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方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减轻压力等,都可以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定期进行体检。
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和身体检查,可以及早发现糖尿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积极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按时服药,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定期复查等,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加强社会支持。
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应该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支持和帮助,提供必要的医疗保障和社会服务。
在联合国糖尿病日到来之际,我们呼吁全球人民共同关注糖尿病,共创健康未来。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贡献力量。
糖尿病健康宣传知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影响着全球庞大的人群。
为了控制疾病的发展和减少并发症的风险,以下是一些有关糖尿病健康宣传知识:
1. 糖尿病的类型:糖尿病可分为1型和2型。
1型糖尿病是由
自身免疫破坏导致的胰岛素不足,而2型糖尿病则是由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
2. 饮食控制:糖尿病患者应遵循低脂、低盐、低糖的饮食原则,合理控制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建议多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类食品,少食用高糖、高脂肪食物。
3. 运动锻炼: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步行、游泳、瑜伽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4. 控制体重: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保持适当的体重能够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5. 定期监测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以了解自己的控制情况。
准确测量血糖水平有助于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
6. 合理用药:药物治疗是控制糖尿病的关键。
糖尿病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嘱托,按时服药,并定期复查病情。
7. 避免吸烟和饮酒:吸烟和大量饮酒会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避免这些不良习惯。
8. 定期就医: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就诊,接受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治疗建议。
及早发现并处理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有助于控制疾病进展。
通过普及这些关于糖尿病的健康宣传知识,可以增强公众对疾病的认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素养,促进疾病的有效控制和预防。
糖尿病科普小常识1.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内分泌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指的是以血糖慢性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其发生机制复杂,与胰岛素分泌不足合并免疫、遗传、抵抗以及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
当前临床上将糖尿病划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后者比较常见,症状表现有体重下降、多尿、多食、多饮以及乏力等。
在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胰岛细胞功能障碍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可减少胰岛素分泌,并且合并作用缺陷。
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发病后,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高血糖代谢紊乱,损伤多器官功能,严重的情况下,还会诱发诸多并发症如高渗昏迷、酮症酸中毒等,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1.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通常情况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有两种,分别是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具体如下:(1)可控因素,包括环境、药物、轻体力活动、高热量饮食、抑郁、肥胖、超重、代谢综合征以及糖耐量异常(餐后血糖升高和空腹血糖损伤);(2)不可控因素,包括多囊卵巢综合征、巨大胎儿生产史、妊娠糖尿病、早产、宫内发育迟缓、遗传倾向、家族史、种族以及年龄等。
1.糖尿病的治疗药物有哪些?3.1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当前临床上运用较多的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有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通常服用时间为饭前15min,其与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的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能够使胰岛素分泌量增加。
但是与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不同,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具有半衰期短、起效快的特点,在进餐后可以快速降低血糖水平,并且对于一些患者来说,也能调整用药时间至餐前即可。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类药物也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以胃肠道功能紊乱为主,偶见体重增加、短暂性视力障碍以及轻微低血糖等。
3.2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在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格列美脲、格列喹酮、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本脲以及甲苯磺丁脲等都是比较常见的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一般服药时间为餐前20-30min。
世界糖尿病日是每年的几月几日世界糖尿病日是每年的几月几日 1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即联合国糖尿病日,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合会于1991年共同发起。
其目的是唤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觉醒。
同时,糖尿病日还呼吁世界各国政府加强对糖尿病的宣传、教育、预防和监测。
2006年底联合国通过决议,从2007年起,将“世界糖尿病日”正式更名为“联合国糖尿病日”,将专家、学术行为上升为各国的政府行为,促使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糖尿病的控制,减少糖尿病的危害。
联合国糖尿病日的前身是1991年由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和世卫组织发起的“世界糖尿病日”,自1992年起在每年的11月14日举行庆祝活动。
纪念Frederick Banting诞辰,他与Charles Best一起于1922年在发现胰岛素(用于拯救糖尿病患者生命的疗法)方面发挥了作用。
联合国糖尿病日的意义在于使世界各国加强对糖尿病的宣传、教育、预防和监测,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更加关注糖尿病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加强对糖尿病预防措施和治疗的研究,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世界糖尿病日是每年的几月几日 2背景前身是1991年由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和世卫组织发起的“世界糖尿病日”,自1992年起在每年的11月14日举行庆祝活动。
纪念Frederick Banting诞辰,他与Charles Best一起于1922年在发现胰岛素(用于拯救糖尿病患者生命的疗法)方面发挥了作用。
意义联合国糖尿病日的意义在于使世界各国加强对糖尿病的宣传、教育、预防和监测,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更加关注糖尿病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加强对糖尿病预防措施和治疗的研究,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通过世界糖尿病日纪念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糖尿病的危害,改善生活中的不良行为,提高自身和家人的预防意识,控制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患者与家属更加明确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应做到1.防治糖尿病,从儿童和青少年做起。
2.运动健身、避免肥胖,减少糖尿病危害。
糖尿病健康知识宣传内容一、糖尿病的定义和症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
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神经病变等。
糖尿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等。
二、糖尿病的成因和风险因素糖尿病的成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包括家族史、基因变异等。
环境因素包括年龄、肥胖、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
糖尿病的风险因素包括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不良饮食习惯等。
三、糖尿病的预防和日常管理预防糖尿病的方法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合理饮食等。
日常管理包括定期监测血糖、控制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
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以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四、糖尿病的饮食治疗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包括控制总热量摄入,保持营养均衡,避免高糖、高脂肪、高盐、高胆固醇的食物。
应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
糖尿病患者应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调整。
五、糖尿病的运动治疗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应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运动时应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在空腹时进行运动。
建议在餐后1-2小时进行运动,以保持血糖稳定。
六、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目标是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常用的药物包括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等。
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并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七、糖尿病的监测和随访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和随访,以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建议糖尿病患者在家中定期监测血糖,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需要定期检查其他指标,如血压、血脂等,以便全面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八、糖尿病的心理健康护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
【世界糖尿病日】你应该知道糖尿病的10
个事实
目前全球共有超过4.5亿人口受糖尿病困扰
对于一些高发地区来说
糖尿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甚至可能大于所谓的“世纪瘟疫艾滋病”
我国糖尿病患者以2型糖尿病为主
约占糖尿病总数的90%以上
多见于体型超重或肥胖的中老年人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糖尿病列为三大疑难病之一,并把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世界防治糖尿病日”。
关于糖尿病,每一个普通人应该知道这10个事实。
有四种类型的糖尿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糖尿病分为四大类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的糖尿病。
其中发病最多的是1型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主要由自身免疫损害,使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所致。
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妊娠糖尿病指女性妊娠期间发生的糖尿病。
该病多发生在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龄的孕妇中。
特殊类型糖尿病主要包括遗传性β细胞缺陷(如早年发病的成人糖尿病)、胰腺疾病(如胰腺切除)、内分泌疾病(如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肢端肥大症等)。
以及药物因素(如糖皮质激素、某些利尿剂等)所致的糖尿病。
2型糖尿病与营养不良和生活方式有关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这意味着身体不能使用由胰腺产生的胰岛素管理血糖水平。
它通常出现在年龄超过40岁的成年人,特别是那些超重人口,占全球糖尿病病例的90%。
胰岛素(注射)对患者至关重要
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极差,因而必须使用胰岛素替代治疗,否则将会反复出现酮症酸中毒,甚至导致死亡。
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治疗及口服降糖药治疗后可稳定控制血糖,但病程较长、已出现胰岛功能衰竭的2型糖尿病患者,同样也需要补充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糖尿病的症状和体征
糖尿病的症状常被忽视,尤其是早期症状不明显的2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症状和体征包括过度饥饿、干渴、尿频、体重变轻、容易疲劳以及伤口愈合缓慢。
2型糖尿病可以完全逆转
如果是早期诊断和治疗,2型糖尿病可以完全逆转的。
2型糖尿病治疗需健康饮食和增加锻炼相结合。
最畅销的糖尿病药物
最畅销的糖尿病药物是赛诺菲的来得时(甘精胰岛素[rDNA origin])和默克公司的捷诺维(磷酸西格列汀片,Januvia),这两者在2015年的销售额依次为在69.8亿美元和38.6亿美元。
自21世纪初问世以来,来得时和捷诺维被列为治疗糖尿病方法上的重大突破。
针对同一种糖尿病有多种治疗方法
畅销药物来得时通过模仿人类胰岛素,调节体内的葡萄糖代谢,而速效胰岛素产品Novolog(门冬胰岛素)用于皮下注射或经胰岛素泵给药用于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通过结合肌肉和脂肪部位的胰岛素受体调节葡萄糖代谢,从而控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
世界上的第一颗人造胰腺在2016年9月28日被美国FDA批准的
2016年9月28日,FDA批准了来自美敦力的MiniMed670G组合闭环系统,适用人群为14岁及以上的I 型糖尿病患者。
其优点在于它能最理想地模拟人体内胰岛β细胞的工作程序,迅速控制高血糖,稳定性较好,血糖波动较小。
警惕糖尿病并发症
两种类型的糖尿病并发症包括心脏病发作、中风、截肢和失明,所以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多重呵护是至关重要的。
(来源:搜狐健康)
今天是世界糖尿病日
这些和糖尿病有关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
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