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防螨助剂,防螨虫过敏助剂,针织品防螨虫剂,防螨虫过敏整理剂,防螨抗菌除臭剂
- 格式:docx
- 大小:28.22 KB
- 文档页数:5
纺织品防螨检测标准纺织品防螨性能是指纺织品对螨虫及其卵的发育繁殖产生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能力。
纺织品防螨检测标准通常根据产品的用途和防螨性能指标制定,以下是一些参考内容:1. 螨虫种类与检测方法:纺织品防螨检测通常针对常见的螨虫种类,如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和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等进行检测。
检测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法、培养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2. 螨虫生长阻断率:纺织品防螨性能通常通过测定螨虫生长阻断率来评估。
检测标准中可以规定螨虫在一定时间内的生长阻断率要求,比如72小时内阻断率应达到80%以上。
3. 螨虫死亡率:纺织品防螨性能也可以通过测定螨虫的死亡率来评估。
检测标准可以规定纺织品对螨虫的死亡率要求,比如24小时内死亡率应达到90%以上。
4. 抗螨虫卵的孵化率:除了对成虫螨虫的发育繁殖能力进行测试外,纺织品防螨性能也应该考虑对螨虫卵的抑制作用。
检测标准可以规定纺织品对螨虫卵的孵化率要求,比如72小时内孵化率应低于10%。
5. 抗菌性能:纺织品防螨性能评估标准中也可以考虑添加抗菌剂的防螨纺织品。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纺织品进行抗菌性能测试,以评估防螨效果。
常见的抗菌性能测试方法包括菌斑抑制法、菌落计数法等。
6. 螨虫抗拉强度:对于纺织品防螨性能有较高要求的场合,还可以通过测试纺织品在螨虫的作用下的抗拉强度来评估其性能。
标准可以规定在一定螨虫工作时间内,纺织品的抗拉强度损失不超过一定限度。
7. 化学物质含量:纺织品防螨性能测试标准中,还要指定纺织品中某些化学物质的含量。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是用来增加纺织品的防螨性能的添加剂,检测标准可以规定其含量要求,以确保其安全性。
8. 装饰性能:纺织品防螨性能评估标准中,还可以考虑纺织品的装饰性能。
这包括纺织品的颜色、质感、手感等因素,以保证纺织品不仅具有防螨功能,还具有较好的装饰性能。
功能性纺织品功能性面料包含功能性服装用面料、功能性产业用面料、功能性装饰用面料等。
其中,功能性服装面料是指具有超出常规纺织产品的遮盖、美化、保暖等功能的特殊功用和超强性能的面料,这些功能是不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
如功能性外衣用面料,根据不同的服用场合可赋予其不同的功能,如休闲类服装具有防静电、抗紫外线、防电磁波、洗可穿(免烫)防缩等功能,社交类和职业类服装具有三防(防水、防油、防污)、抗皱、抗起毛、抗起球、自清洁、防辐射等功能,运动类服装具有抗菌除臭、吸湿快干、防蚊、抗紫外线等功能,防寒类服装具有防水透湿、防辐射、高韧性、耐水洗等功能。
功能性内衣用面料具有防蛀、防螨、远红外、发热、负离子、高吸湿、抗菌除臭等功能。
这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纺织品,有的具有单一功能,也有的具有几种功能的叠加,使其成为多功能复合功能的纺织品。
功能性装饰用面料和功能性产业用面料具有耐高温防火、阻燃、耐腐蚀、高韧性、防霉抗菌、抗静电、防红外、防油拒水、亲水、抗老化等功能。
相比较功能性面料,具有随外界环境变化而进行对人体有益的变化的面料称为智能性面料,如能够通过加热等外部刺激手段使织物恢复初始形状的形状记忆性服装面料,还具有防皱、耐洗、免烫的功能,能够随着光线变化而变化的光敏面料,主要用于军事及航海领域,能够随着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调温面料,主要用于军事隐身和温差较大的环境,能够阻止海水向衣服内部渗透的抗浸透湿面料,还具有很高的透气性和吸水性1.抗菌纺织品抗菌卫生整理是应用抗菌防臭剂处理织物(天然纤维、化学纤维及其混纺织物),从而使织物获得抗菌、防霉、防臭、保持清洁卫生等功能。
生产方法:共混纺丝法—在纤维生产聚合阶段或纺丝原液中加入抗菌剂,制的抗菌纤维。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无须进行后整理,成本较低;功能整理法—使用抗菌整理剂进行后加工处理的方法将抗菌剂与纤维结合。
抗菌卫生整理织物广泛用作医院、宾馆、家庭的床单、被套、毛毯、餐巾、毛巾、鞋里布、沙发布、窗帘布、医用职业装、食品和服务行业的工作服、军队的服装以及绷带、纱布等,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纳米远红外加工剂FRN396远红外线的频率与构成生物体细胞的分子的振动频率相近,其能量易被生物细胞吸收,使分子内的振动加大,活化组织细胞,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机体代谢,加速新陈代谢, 增加免疫功能,增加微循环血流量,有很好的温热疗效等作用。
纳米远红外整理剂FRN396为纳米远红外陶瓷粉与成膜性良好的阳离子聚合物的特殊加工剂,适用于棉、毛、腈/毛、T/C 等织物的远红外整理,经其处理后的织物可以吸收外界的能量,再向人体反馈发射远红外线,使体感温度上升,从而使人体有温热感。
多家权威检测机构一致证明: FRN396整理后的织物远红外发射率高达85%,具有很好的保暖性,并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洗涤60次后远红外发射率高达84%,对人体安全,对皮肤无刺激、透气舒适。
HERST公司主要产品有:防紫外整理剂、抗紫外线整理剂、抗菌整理剂、抗菌助剂、纺织抗菌剂、纳米银抗菌处理剂、吸湿排汗整理剂、吸汗速干加工剂、纳米香味微胶囊整理剂、香味加工剂、织物面料抗菌剂、纳米维生素微胶囊加工剂、阻燃整理剂、防火整理剂、纺织阻燃剂、阻燃涂层胶剂、阻燃助剂、甲壳素整理剂、防螨抗菌整理剂、抗菌防霉防螨整理剂、皮革防霉抗菌剂、防霉整理剂、抗静电整理剂、防静电剂、防蚊加工剂、防虫加工剂、防油防水整理剂,含氟拒油拒水防污整理剂、芦荟丝素胶原保湿剂、无甲醛免烫整理剂、纳米银抗菌剂、羽绒抗菌除臭剂、纺织品防霉剂、纳米负离子加工剂、纳米远红外加工剂、远红外负离子发生剂、高发泡印花浆、珠光印花浆、金粉印花浆、银粉印花浆、仿活性印花粘合剂、富锗整理剂、天然物(丝素蛋白、绿茶、艾蒿、卵磷脂、仙人掌)整理剂、舒适性(凉感、调温、唐辛子暖感、自发热)整理剂等精细化工产品。
韩笑远红外保健纺织品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广州市纺织工业研究所李达才刁伟军杨建国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卢永辉刘宇平【摘要】本文总结了采用远红外辐射体与特种印花和新型油墨印花相结合的丝网印花加工方法的新工艺技术,使纺织品不但有明显的远红外保健效果,能有效地局部改善人体的各种有关症状,而且有特种印花的立体感、弹性胶感等外观效果。
探索化纤制印花被罩的创新技术:防螨虫和抗菌功能随着人们对居家环境和卫生的日益重视,印花被罩作为一种常见的寝具,也在不断发展创新。
近年来,一种名为化纤制印花被罩的创新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主要体现在其具备防螨虫和抗菌功能上。
化纤制印花被罩是指利用化学纤维材料制作的,具有印花图案的被罩产品。
相较于传统的纯棉被罩,化纤制印花被罩具备更多的创新特性。
其中,防螨虫和抗菌功能是目前较为突出的特点。
首先,防螨虫功能是化纤制印花被罩的重要特点之一。
螨虫是一种微小的寄生虫,它们喜欢生活在寝具中的温暖、潮湿环境中,成为引发过敏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
传统的印花被罩很难阻止螨虫的滋生,而化纤制印花被罩通过在纤维材料中添加特殊的防螨剂,能够有效地抑制螨虫的生长和繁殖。
这不仅可以提高被罩的卫生水平,还能够减少用户的过敏反应,提供更为舒适的睡眠环境。
其次,抗菌功能也是化纤制印花被罩的创新亮点之一。
在日常使用中,被罩很容易受到各种污渍和细菌的侵扰。
而化纤制印花被罩在生产过程中会添加一定量的抗菌剂,具备抑制细菌滋生的能力。
这种抗菌功能不仅可以提高被罩的卫生指数,还能够减少细菌滋生带来的异味,提供更为清洁和健康的睡眠环境。
此外,化纤制印花被罩还有其他一些创新技术和优点。
比如,它们通常具备更好的快干性能和耐磨损性能,这意味着它们可以更快地干燥,更耐久地使用。
同时,化纤材料通常还具备较高的柔软度和透气性,给用户带来更加舒适的触感和环境。
然而,尽管化纤制印花被罩具备众多创新优点,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其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
一方面,化纤材料可能对某些特殊人群的皮肤敏感,引发过敏反应。
因此,在购买时需要注意选择对皮肤友好的产品。
另一方面,添加的防螨剂和抗菌剂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应该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化纤制印花被罩的创新技术给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满足了人们对寝具卫生和舒适的需求。
其防螨虫和抗菌功能的特点使得被罩在保持卫生的同时,也能够提供更好的睡眠环境。
产品用途抗菌防臭整理剂ATB9200适用于处理直接与皮肤接触的纺织品。
例如:运动装、工作服、内衣、袜子、鞋衬里、毛巾、地毯、过滤材料、装饰用布、家纺产品等。
抗菌防臭整理剂ATB9200是一种非溶出型持久抗菌整理剂。
它的主要成分为有机硅季铵盐类化合物。
它是含有3—(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丙基二甲基十八烷基氯化铵30%的乙醇水溶液,其化学结构式为:CH3⊕(CH3O)3SiCH2CH2CH2—N—C18H37 ClΘCH3其中—Si(O CH3)3使水溶性的季铵盐抗菌化合物可化学性地结合到织物上,又可自身缩聚成膜。
它的抗菌机理是带有正电荷或微弱正电场的ATB9200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带负电的细菌,使细胞壁破裂,细胞内物质漏泄,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SGS、Intertek等全球多家权威检测机构一致证明:用ATB9200抗菌防臭整理的织物具有很高的抗菌、防臭作用;防止织物霉变;持久耐洗涤;无毒,对皮肤无刺激,不含甲醛和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符合环保要求;对预防汗臭、脚臭、皮肤骚痒有显著效果。
ATB9200处理的面料符合美国AATCC-100标准及日本JIS L 1902-2008标准。
抗菌防臭整理剂ATB9200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和酵母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这些有害微生物举例如下: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霉菌和酵母菌MRSA 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枯草杆菌肺炎杆菌絮状表皮癣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黑曲霉菌基本性状组分有机硅季胺盐类化合物外观淡黄色液体P H 值 6.0~7.0闪点﹥100℃密度(20℃) 1.02~1.05g/cm3离子性阳离子溶解性溶解于水相容性与阳离子、非离子产品有良好的相容稳定性,在实际大生产前须根据具体的配方进行试验牢度优异的耐洗牢度,及干洗,熨烫和汗渍牢度毒性、环保无毒、对人体安全。
不含酚类和重金属化合物。
本产品的贮藏、操作和使用应遵守化学品贮运的一般卫生安全规定,不得吞服皮肤刺激性 20%水溶液对皮肤无刺激性,商品原液对眼睛有刺激(戴护目镜)。
除螨抑菌的成分
一些除螨抑菌的成分包括:
1. 红杉酚:这是一种天然的杀虫剂,具有杀死螨虫的能力,并可通过阻断它们的生长和繁殖防止其再次出现。
2. 茶树精油:具有杀菌和除螨的功能,可用于清洁和消毒床上用品、毛巾、地板等。
3. 丙酸氢钾:是一种酸性化合物,可杀死螨虫并解决可能引起皮肤过敏的蛋白质残留物。
4. 紫外线:紫外线可以杀死细菌和病毒,并减少它们在家中的生长。
5. 酒精:消毒酒精可以去除家具表面的螨虫,并可以清洁地板和窗户等表面。
6. 氯己定:是一种防螨剂,可在洗涤和干燥床上用品时添加。
总之,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除螨抑菌成分,使用时需谨慎,避免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后整理剂的生态环保问题分析陈荣圻上海纺织印染职工大学【摘要】纺织品后整理加工是一个典型的化学处理过程,后整理剂中有一些品种有可能危及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
本文对已经知晓化学结构并经安全性试验的后整理剂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安全的后整理品种。
1 引言纺织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化学品,特别是后整理加工种类繁多的后整理剂,它们很有可能或多或少地含有或产生对人体有害物质或破坏生态环境。
当人们使用和穿着这些纺织品和服装时,残留在纺织产品上的有害物质就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崇尚绿色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消费浪潮,生产和销售能够满足人们健康安全要求的产品不仅成为业界的共识,也已成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大力发展生态纺织品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生态纺织品虽然目前尚无确切的定义,也无国际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但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其中一些安全技术要求己经成为合同的基本条款。
因此,从法规对纺织品提出安全方面的基本技术要求,使纺织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能够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就显得十分必要。
1·1 国际国内主要生态纺织品法规概述国际生态纺织品法规众多,但以欧洲为主,最为知名的是“国际生态纺织品研究和检验协会”的Oeko-Tex Standard l00和欧盟的Eco-Label中的生态纺织品。
前者是国际性民间组织,其技术标准是商业性的,后者由欧盟委员会发布,各成员国作为本国政令,属政府行为。
Oeko-Tex Standard l00自1992年公布第一版以后,历经1995年,1997,1999年和2002年2月9日的2002年版本,框架已定型,2003年,2004年和2005年作了部份修订[1,2]。
Oeko-Tex Standard l00主要是限制纺织品最终产品的有害化学物质,由于考虑得较全面,因此有较高的知名度。
它的技术要求和检测项目有十四个。
功能性纺织品功能性面料包含功能性服装用面料、功能性产业用面料、功能性装饰用面料等。
其中,功能性服装面料是指具有超出常规纺织产品的遮盖、美化、保暖等功能的特殊功用和超强性能的面料,这些功能是不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
如功能性外衣用面料,根据不同的服用场合可赋予其不同的功能,如休闲类服装具有防静电、抗紫外线、防电磁波、洗可穿(免烫)防缩等功能,社交类和职业类服装具有三防(防水、防油、防污)、抗皱、抗起毛、抗起球、自清洁、防辐射等功能,运动类服装具有抗菌除臭、吸湿快干、防蚊、抗紫外线等功能,防寒类服装具有防水透湿、防辐射、高韧性、耐水洗等功能。
功能性内衣用面料具有防蛀、防螨、远红外、发热、负离子、高吸湿、抗菌除臭等功能。
这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纺织品,有的具有单一功能,也有的具有几种功能的叠加,使其成为多功能复合功能的纺织品。
功能性装饰用面料和功能性产业用面料具有耐高温防火、阻燃、耐腐蚀、高韧性、防霉抗菌、抗静电、防红外、防油拒水、亲水、抗老化等功能。
相比较功能性面料,具有随外界环境变化而进行对人体有益的变化的面料称为智能性面料,如能够通过加热等外部刺激手段使织物恢复初始形状的形状记忆性服装面料,还具有防皱、耐洗、免烫的功能,能够随着光线变化而变化的光敏面料,主要用于军事及航海领域,能够随着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调温面料,主要用于军事隐身和温差较大的环境,能够阻止海水向衣服内部渗透的抗浸透湿面料,还具有很高的透气性和吸水性1.抗菌纺织品抗菌卫生整理是应用抗菌防臭剂处理织物(天然纤维、化学纤维及其混纺织物),从而使织物获得抗菌、防霉、防臭、保持清洁卫生等功能。
生产方法:共混纺丝法—在纤维生产聚合阶段或纺丝原液中加入抗菌剂,制的抗菌纤维。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无须进行后整理,成本较低;功能整理法—使用抗菌整理剂进行后加工处理的方法将抗菌剂与纤维结合。
抗菌卫生整理织物广泛用作医院、宾馆、家庭的床单、被套、毛毯、餐巾、毛巾、鞋里布、沙发布、窗帘布、医用职业装、食品和服务行业的工作服、军队的服装以及绷带、纱布等,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纺织品防螨检测标准
目前常用的纺织品防螨检测标准有以下几个:
1. ISO 20743:纺织品抗菌活性和防真菌活性评估方法-染色纺织品和抗菌和防真菌活性涂层纺织品。
此标准规定了一种通过浸渍染料或涂层来实现纺织品抗菌活性和抗真菌活性评估的方法。
2. GB/T 36969-2018:纺织品防螨效果评价。
此标准规定了纺织产品防螨效果评价的方法和要求,包括螨虫数量测定、防螨附加剂的释放量测定、纺织品对螨虫的抑制效果评价等。
3. GB/T 2912.1-1998:纺织品试样的制备和染色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通用原则。
此标准规定了纺织品试样制备和染色性能测定的一般原则。
4. GB/T 2912.2-2009:纺织品试样的制备和染色性能测定第2部分:纺织品试样的制备化学染色性能。
此标准规定了纺织品试样制备和化学染色性能测定的具体方法。
这些标准主要涵盖了纺织品在防螨方面的评价和测试方法,帮助消费者了解和选择符合防螨需求的纺织品产品。
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有各自的相关标准和法规。
抗菌整理剂ATB9800适用于处理与皮肤直接接触的纤维素纤维、蛋白质纤维及含有胺基纤维的纺织品,如棉、毛、丝、麻、腈纶等织物。
是一种具有良好安全性的非溶出型持久抗菌整理剂。
它可以高效完全去除织物上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霉菌,并能防止细菌再生和繁殖,从而防止运动装、内衣、袜子、鞋衬里、毛巾、地毯、过滤材料、装饰用布、家纺用纺织品等的霉变和臭味。
SGS、Intertek等全球多家权威检测机构一致证明: ATB9800符合美国AATCC100标准及日本JIS L 1902-2002标准等。
赫特公司提供世界著名的HERST吊牌,并免费提供织物抗菌性能测试。
韩笑织物抗菌整理及抗菌整理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赵广明霍瑞亭顾振亚天津工业大学【摘要】文章介绍了织物抗菌整理的机理、抗菌整理剂的种类、织物抗菌整理的加,方法以及抗菌整理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抗菌整理剂抗菌整理发展1、前言在日常生活中,微生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每天都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有些微生物对人类有益,而很多微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有害微生物在合适环境条件下会迅速生长繁殖,并通过接触传播疾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纺织品非常容易滋生病菌,是疾病的重要传播源,所以纺织品的抗菌整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永平的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进一步提高,抗菌纺织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抗菌纺织品应用范围广泛,如家用纺织品、内衣、运动服、室内装饰品、医院、食品加工和制药工作服、病号服、包装材料等。
2、抗菌整理的机理2·1 织物抗菌整理的机理织物抗菌整理基于三种机理:有控制的释放;再生原则;障碍或阻塞作用[1]。
2·1·1 有控制的释放:经过抗菌整理的织物在一定的温度、湿度下有控制地释放出抗菌剂,其速率足以杀死或抑制细菌或真菌的生长。
2·1·2 再生原则:经过特殊抗菌整理剂整理的织物在洗涤或射线照射下,织物上整理剂与纤维的共价键断裂而不断地再生出杀菌剂,从而达到持续抗菌的目的。
2·1·3 障碍或阻塞作用:通过在织物上形成惰性的物理障碍层或涂层,阻止微生物穿过织物;或在织物上涂敷具有直接表面接触活性的膜,当细菌与抗菌整理剂接触后,通过吸附等作用破坏细胞壁的代谢作用,阻止细菌的生长。
2·2 从细菌学的角度上看[3],抗菌整理剂可通过以下途径达到抑菌或杀菌的目的:1)与细菌细胞内的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破坏其机能;2)使细菌细胞内各种代谢失活,从而杀灭细菌;3)抑制袍子生成,阻断DNA合成,抑制其生长:4)破坏细胞内的能量释放体系;5)加快磷酸氧化还原体系,打乱细胞正常生长体系;6)通过电荷吸附作用,使细菌的细胞壁破裂,从而杀灭细菌;7)阻碍电子转移系统及氨基酸转酯的生成。
3、抗菌剂理想的抗菌剂必须是安全、低毒的,具有广谱抗菌性,抗菌作用强,用量小,不引起皮肤过敏反应或损伤,不能影响织物的服用性能,对纺织品性能和外观影响小,不影响通常的纺织品染整加工。
抗菌剂多种多样,总的来讲可分为溶出型与非溶出型两类[2];溶出型抗菌整理制不与织物发生化学结合,耐久性较差;非溶出型抗菌整理剂能与织物形成化学键结合,耐久性好[3]。
目前,常用的抗菌剂主要有以下几种:3·1 无机抗菌整理剂无机抗菌整理剂是利用银、铜、锌等金属离子所具有的抗菌能力,通过物理吸附或离子交换等方法,将这些金属离子结合在载体(硅、磷灰石、泡沸石、磷酸铅等无机化合物)上制成抗菌整理剂。
在无机抗菌整理剂中,银系抗菌整理剂抗菌效果最好,银的杀菌作用与其价态有关,银离子杀灭或抑制病原体的活性按下列顺序递减:Ag+3>Ag+2>Ag+1,其最大优点是耐热性达500℃以上,而且非常稳定和安全。
3·2 季铵盐类抗菌剂3·2·1季铵盐季铵盐抗菌剂为脂肪族季铵盐或聚烷氧三烷基氯化铵。
细菌通常带负电荷,季铵盐带正电,当季铵盐抗菌剂与细菌接触时,其阳离子吸附带负电荷的细菌,抑制了细菌的呼吸功能,使细菌接触后死亡。
由于其与纤维的结合力差,一般与反应性树脂并用,以提高其耐久性[5]。
3·2·2 有机硅季铵盐类有机硅季铵盐的有机硅组分具有偶联特性,通过硅醇与纤维上的-OH基偶联结合,在纤维表面形成不溶于水及一般有机溶剂的高分子膜,使整理剂具有较好的耐久性。
目前有机硅季铵盐抗菌剂品种较多,如日本东洋纺的BIOSIL、日清纺的Peachfresh、美国DowComing 公司的DC-5700[活性成分为3-(三甲氧基硅烷基)丙基二甲基十八烷基氯化物]都具有耐久、安全性好及广谱抗菌的特点[4]。
3·3 双胍类双抓类抗菌整理剂最早是由ICI公司于1980年开发成功。
常用于纺织品整理加工的双胍类抗菌剂为1,1-六亚甲基双胍[5-(4-氯苯基)]的盐或葡萄糖酸盐[6]。
双胍系抗菌整理剂是通过阻碍细胞溶菌酶的作用,使细胞表层结构变性而破坏细菌的,毒性较低,杀灭细菌效力很高,耐热性良好,但对真菌的抗菌性能较差,耐洗性也不理想。
3·4 天然抗菌剂3·4·1 植物类天然抗菌剂植物类天然抗菌剂是从桧柏油、艾篙、芦荟、甘草、蕺菜、茶叶、石榴果皮等提取得到,其中很多抗菌剂像芦荟等已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和保健食品中。
3·4·2 动物类天然抗菌剂最具代表性的动物类天然抗菌剂如甲壳质和壳聚糖,它们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能力。
从昆虫中分离出的抗菌蛋白约有150种以上,具有抗菌性广,耐热性好等特点[7]日本东丽公司的差别化Macspec纤维使用的抗菌剂就是来自自然的甲壳质。
壳聚糖是很好的动物类天然抗菌剂,其衍生物也具有很好的抗菌性,曾有人对壳聚糖进行季胺化,得到了比壳聚糖更好的抗菌剂。
3·4·3 矿物类天然抗菌剂矿物类天然抗菌剂如胆矾对化脓性球菌、痢疾杆菌和沙门氏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雄黄对多种皮肤真菌、肠道致病菌有很强的杀灭作用。
3·4·4 微生物天然抗菌剂微生物天然抗菌剂如氨基葡萄糖苷ST-7是一种由放射线菌发酵而得到的抗生物质,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及革兰氏阴性杆菌都有效。
4、抗菌织物的加工方法抗菌织物的加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采用抗菌纤维制成各类织物,所得织物抗菌效果持久,耐洗性好,但对抗菌剂要求高。
另一种是对织物进行抗菌整理加工来获得抗菌性能[8]这种加工方法简单,但耐洗性及抗菌持久性较差,存在穿着安全性问题。
4·1 抗菌纤维抗菌纤维采用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复合纺丝及把抗菌剂添加到纺丝液中纺出纤维的方法制取。
化学改性技术分为接枝法、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制得的纤维,由于金属离子与纤维的离子交换基团形成离子键,所以它具有持久的抗菌效果[2];纺丝液中添加抗菌剂是开发抗菌纤维的主要手段,该方法已获得多项发明专利,这种方法加工的纤维织物具有抗菌效果好、持久等优点,但此方法控制整理剂颗粒的粒径较困难;复合纺丝是将抗菌剂制得的抗菌母粒和原料通过复合纺丝的方法制成皮芯结构的纤维。
以抗菌母粒为皮层,原料为芯层。
此法所得的抗菌纤维,抗菌剂只分布于纤维的皮层,因此与纺丝液中添加抗菌剂法相比,所需的抗菌剂少,从而可以减少因抗菌剂的引入对纤维物理力学性和服用性能的影响,如日本东丽公司开发的防螨聚酯纤维Kepach-f与具有防螨功效的床垫CLINICFUTON及其系列产品,缺点是生产技术复杂,成本较高。
4·2 后整理加工法后整理加工法是在纺织品印染、整理过程中,采用浸渍、浸轧、涂层等方法将抗菌剂施加在纤维表面,并使之固着在纺织品上而具有抗菌效果的一种方法,优点是加工简单,缺点是抗菌剂只存在于纤维表面上,不耐洗涤,初期溶出量大,存在穿着安全性问题。
主要采用浸渍法(浸轧法)、表面涂层法,近几年,也有将抗菌剂制成微胶囊处理到纤维上,使抗菌织物的耐洗性有所提高。
5、抗菌织物的测试方法抗菌纺织品测试方法主要有两种:5·1 将一定浓度的菌液接种在试样上,在一定的条件下接触一段时间,然后比较接触前后试样的相关参数(菌落数、pH值、颜色、强力等)的变化来评价抗菌性能如:AATCC l00试验法;5·2 将试样置于(或埋入)一定浓度的菌液(或接种菌液的平板、土壤)中,在一定条件下接触一段时间后,通过一定手段比较接触前后试样的相关参数(菌落数、阻带宽度、强力等)的变化值来评价抗菌性能。
如HALO法(又称晕圈试验法)、土埋法、振荡烧瓶法(参照美国道康宁公司开发的振荡烧瓶法Shake Flask Method)等[9]。
6、抗菌剂及抗菌整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6·1 研究现状近年来由于人们对服装舒适性,功能性要求越来越高,抗菌织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据报道,功能性纺织品占全部纺织品的比重日本为39%,欧洲为21%,美国为28%,而抗菌纺织品在功能性纺织品占有很大的比重。
日本抗菌剂的开发及应用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日本抗菌剂生产厂家目前已达100家以上,尤其是无机抗菌剂,据资料统计日本使用的无机抗菌剂占世界的98%左右,石冢硝子、品川燃料、东亚合成、锺纺和松下等几大制造商的抗菌剂日本市场占有率为80%,欧美地区开发的抗菌材料主要是以有机抗菌剂为主,如瑞士汽巴,美国ARP,而中国生产的无机抗菌剂比例不到1%,今后我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目前,对于抗菌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天然及纳米抗菌整理剂上,天然抗菌剂以壳聚糖居多,壳聚糖为天然抗菌整理制,容易取得,抗菌效果好,它的抗菌性是通过壳聚糖的阳离子来实现的,能够和细菌及真菌的阴离子交联达到抗菌的目的[10];Ming-Chien Yang在涤纶纤维上首先嫁接丙烯酸然后再嫁接壳聚糖的办法使壳聚糖整理到织物上后,发现经过整理的涤纶纤维具有良好的抗菌性[11];樊李红等通过溶液纺丝法制备海藻酸盐/羧甲基壳聚糖(CMC)共混纤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可用作新型伤口敷料纤维[12];崔胜云,池善女研究用碘化钾对壳聚糖进行碘化改性,杀菌速度明显加快[3];日本富士纺公司利用甲壳素或脱乙酰甲壳素先后开发了基特塞尔和基特波利两种产品,使甲壳素或脱乙酰甲壳素均匀地分散到纺丝液中,在酸性条件下纤维上的NH3+与细菌细胞壁所含的硅酸、磷酸脂等解离出的阴离子结合,使细菌的自由活动受阻,从而阻碍细菌的大量繁殖。
相对于壳聚糖,一些纳米离子的抗菌性更好,耐洗性也更好,很有发展前景,也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科研人员对其机理和产品的开发进行研究,HOON JOO LEE对纳米银进行了抗菌及对皮肤的影响的测试,抗菌率达99.9%,对皮肤无毒无害[14];日本各合成纤维厂商正在推进应用纳米技术的涤纶与尼龙的开发研究,天津大学目前正在研究粘胶基及载银、载碘活性炭纤维的抗菌性能,赵姊等利用载银纳米氧化锌抗菌剂与涤纶共混制得PET抗菌母粒,通过复合纺丝制得皮芯型抗菌涤纶纤维,实验证明抗菌剂在抗菌涤纶纤维中均匀分散,抗菌涤纶纤维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率均达99%以上[15];张海斌等利用复分解反应制备了氟磷灰石载银和锌两种金属离子的氟磷灰石,通过低温干燥、1O00℃烧结所得到的银和锌复合离子的氟磷灰石比单纯载银离子的氟磷灰石具有更优良的抗菌性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