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第一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84.50 KB
- 文档页数:9
第1卷(共36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8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A.蛮横(héng)青荇(xìng)ìn)百舸(gě)争流B.隽(juàn)永弄(lòng)堂浪遏(è)飞舟C.江渚(zh)()à)风云D.浸渍(zé)长歌当(dàng)哭2、下列句子错别字的一项是() A.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刻毒 B.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微:假如没有。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没:没收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购:悬赏 D.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置:准备 大行不顾细谨 行:作为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的运用,正确的一项是()《记念刘和珍君》选自《》,作者鲁迅。
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杂文作品,共有杂文集16本。
另外还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野草》、散文诗集《朝花夕拾》。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代表作,小说自始至终采用第一人称叙事 微博的东风,不仅吹来了“微”观念的普及,也催生出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等新鲜事物。
一方面,寥寥数语并不妨碍一篇微小说完成人物的塑造与情绪的表达,90秒的时长同样可以演绎一个情节紧凑的电影故事;另一方面,手机、电纸书等阅读终端,让人们得以充分利用各种时间“碎片”,微小说、微电影等恰好在“体型”上契合了人们即时消费的诉求。
第一篇微小说出自何人之手,答案莫衷一是,但今年以来,一些网站举办的微小说大赛、微电影节,着实激发出网友们的原创热情。
草根力量的参与,让这些传统文艺形式的“微缩版”在语言和内容上与当下社会靠得更近。
无论是反映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传递某种情绪,微小说、微电影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扣动一些人的心弦,引来共鸣。
有人由此认为,微小说扩大影响范围是不可阻挡的,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的文学“地图”。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寒暄 别出新裁 横绝峨嵋 张灯结彩 B.驽马 蜂涌而至 唉声叹气 嬉皮笑脸 C.盅惑 甘败下风 人才荟萃 坐收渔人之利 D.厮打 相形见绌 各行其是 委曲求全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阳光不但有色,它也有声,一有了阳光,一切活泼蓬勃的声气就从四边 ,和阳光的活泼打成一片。
每逢好天气下了百叶窗,你简直可以听见阳光在外面抵门,你闭着眼不理,眼前只见一片红,再闭紧一点,就是一片绿,窗外的温暖随着颜色的诱惑透进来, 得你不能不开窗,于是一片耀目的白光从外面直 进来,毫不客气地占领了每个角落,活泼泼闹营营的把室内的 之气都赶跑了。
A.腾身而起? 逼?泻?肃然 B.弥漫开去? 使? 闯? 温馨 C.雀跃欢呼? 迷? 照? 宁谧 D.蜂拥而上? 闪? 射? 闭塞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莫言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建构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B.以本土品牌做好本土市场,既能历练国际化团队,让国外社会认识到中国人不是威胁,而是一起发展的朋友,还能向当地政府贡献税收,促进就业。
C.中国政府的态度就是,日本必须取消钓鱼岛“国有化”决定,或者采取其他相应改正措施,否则两国在此问题上的矛盾可能旷日持久。
D.这套教材一反传统做法,只是指点学生自己从范文中去体味、领悟写法,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有所裨益的。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简明扼要,但内涵却很丰富。
现在人们用“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知命”指五十岁,“耳顺”指六十岁,便是由《为政》中孔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示理想人格成长过程的话语而来。
语文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8分,共6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而绝江河B.蚓无爪牙之利C.以为轮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官府的横暴和百姓的苦难,深深刺激着杜甫的心灵,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的“三吏”、“三别”,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B.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
C.在今年的“排队推动日”活动中,虽仍有凤毛麟角的几个“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
D.老王一直热衷于收藏,每当得到心仪的藏品,喜悦的心情总让他如坐春风,夜不成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A.新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业遭受了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博弈局面,传媒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
B.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C.“感动中国”将镜头对准生动的现实生活,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解读了平凡中的伟大。
D.目前,我国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这一成绩主要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
这也就是和谐。
①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灰色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遍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
长阳一中2016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 命题人:李兴圣 审题人:李兴圣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1、下列各组加点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3分)A.青冢.(zhǒng ) 崔嵬.(wéi) 呕.哑(ǒu)一模.一样(mó)B.砧.木(zhēn) 幽咽.(yè) 商贾.(gǔ) 朔.(shuò)漠C.咀嚼.(jiáo) 纨.绔(wán ) 炮.烙(páo) 吮.血(shǔn)D.宵柝.( tuó ) 飞湍.(tuān) 石栈.(zhàn) 拗.他不过(ào)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但人们常常用它向外看,欣赏外面的风景或者专盯别人的毛病,很少有人把它翻转过来向内看自己,用心之光向心中看,用智慧之光观照..自己的心灵。
B.军报文章称,中国直升机逐步形成从1吨级到13吨级多平台系列机型的产品构架,创造出中国以致..世界直升机发展史上多个第一。
C.几位海外留学生的加入,使我们的技术力量大为增强,我们正可以因人成事....,做一番大事业。
D.最近一篇名为“一位父亲给梦鸽女士的一封信”的文章被各大网站转载,该文并没有谈耸人..听闻..的“李某某案件”,而专门剖析了梦鸽女士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共鸣。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A.青年旅行社的导游详细地给我们介绍了阿坝州的风景名胜,羌、藏民族的历史变迁,民风民俗,饮食习惯和服饰特点等。
B.为了杜绝交通拥堵不再发生,相关部门建议增收拥堵费。
对于“拥堵费”的作用,不该一味否定,也不能过分夸大,更不能有依赖心理。
C.由于《古文观止》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自问世以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
D.在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人人希望在拥有良好体魄的同时,也拥有健康的精神生活。
湖北省长阳一中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命题人:李兴胜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
《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本试卷共29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请上交答题卡。
1.在下列句子的括号 ①托尔斯泰的眼睛不会放过任何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时也能全面揭示广袤( )无yín( )的宇宙。
——选自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②李可染先生以他深邃( )的艺术思想和精zhàn( )的艺术技巧,深深地感动着我。
——选自范曾《我的自述》中,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 2.汉字的偏旁部首有表意功能,组合再生能力较强。
请用“拮”和“诀”这两个汉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成两个新字,然后分别给两个新字注音并解释。
(2分) ①新字( )注音( )解释: ②新字( )注音( )解释: 3.成语的构成方式多样,妙趣横生,数词在成语中有非常丰富的运用,如“三心二意”、“五颜六色”等,请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数词。
(2分) ①( )通( )达 ②驽马( )驾 4.尽管我国的法定文字早已变成了简体汉字,但在书法欣赏、典籍阅读和对外交流中,仍会经常碰到需要认读繁体字的情况,因此,适当地了解一些繁体字常识,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请将下列繁体字与简体字对号入座。
(2分) A. B. C. D. ①宝 ( ) ②凤( ) ③观( ) ④笔( ) 5.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中国花积蓄叫吃老本 一、观初春之景,享出行之乐。
(20分) 【甲诗】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文】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
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携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启明中学高一年级2015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第I卷(共70分).....填涂到答题卡对应的题号处,请将主观题与多选题答案.........填写到答题纸对应的题号处。
一、基础题(共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zhònɡ绳槁.ɡǎo暴.pù参省.xǐnɡ知.zhì明跂.qǐ而望B.崤.xiáo函雍.yōng州窥.kuī探拱.gǒng手合从.zòngC.孟轲.kē数.cù罟.ɡǔ洿.wū池庠.xiánɡ序饿莩.piǎoD.嗟.jiē乎句读.dòu 阿.ē谀.yú苌.cháng弘郯.dān子2.对下面各句中的“于”,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而耻学于.师③其皆出于.此乎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⑤不拘于.时⑥学于.余⑦青,取之于.蓝⑧而青于.蓝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⑩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A.⑤⑩B.④⑧C.②③⑥D.①⑦⑨3.与下列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忌不自信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C.不拘于时,学于余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外连衡而斗.诸侯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A.①⑤/②⑦/③⑥/④B.①③⑤/②④/⑥⑦C.①③⑤⑥/②⑦/④D.①⑤⑥/②⑦/③④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孔孟毕竟是两家孔孟被“硬捏合拢”说,是施蛰存先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20分,共10小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河畔(pàn)青苔(tāi) 屏(píng)息 解剖(pōu) B、浸渍(zì) 咒(zhòu)语 饲(sì)养 拎(līn)着 C、绯(fēi)闻 沼(zhǎo)305篇,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多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楚辞》收集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具有楚地的语言特色,且大都具有神话色彩,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源头。
后人将它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B、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他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集中体现了他的“美丑对照”的审美原则。
卡西莫多虽然丑陋不堪,但是心灵高尚,为了爱斯梅拉达的幸福,他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C、《论语》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核心思想就是“仁”。
孔子很重视周礼,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
“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致”,只有不断反省,循礼而行,就能达到“仁”的境界。
D、爱情和婚姻纠葛是《家》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小说写了高家三兄弟在爱情婚姻上的不同遭遇。
觉民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的典型,他参加学生运动,向婢女表示爱情,帮助觉慧逃婚,他的反抗以至最终出走,表现了新一代青年精神上的成长。
二、古诗文阅读(共21分)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
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
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
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
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
总督蒋攸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
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
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葛,豁然一清。
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
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
语文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8分,共6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而绝江河B.蚓无爪牙之利C.以为轮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官府的横暴和百姓的苦难,深深刺激着杜甫的心灵,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的“三吏”、“三别”,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B.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
C.在今年的“排队推动日”活动中,虽仍有凤毛麟角的几个“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
D.老王一直热衷于收藏,每当得到心仪的藏品,喜悦的心情总让他如坐春风,夜不成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A.新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业遭受了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博弈局面,传媒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
B.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C.“感动中国”将镜头对准生动的现实生活,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解读了平凡中的伟大。
D.目前,我国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这一成绩主要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
这也就是和谐。
①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灰色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遍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
③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④多彩保证了活力,而灰色提升着品位。
⑤因此,灰色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
⑥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A.①②⑤⑥③④B.②⑤①⑥③④C.②⑤①④⑥③D.①②⑤④⑥③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大一统:诸葛亮人格的文化属性诸葛亮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导,这是古今学人的基本共识。
洪迈《容斋随笔》就曾言道:“诸葛孔明千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这种对诸葛亮的评价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主流观点。
除了仁义礼智信等一般的儒家人格特性外,诸葛亮人格中其有鲜明的儒家大一统的文化禀赋。
三国时代是一个政权分裂的时代,亦可以看作是各个文化集团都在进行着的国家统一事业的时代。
以此视角观之,诸葛亮的南征与北伐则格外引人注目。
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既表现对于君王的忠诚,更表达对于江山一统的渴望。
前《出师表》强调:“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统一意志坚决。
后《出师表》一开篇就说:“王业不偏安!”并表达为了一统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
儒家大一统的社会理想,一是理论观念的表达,一是实践行为的表现。
而打通儒家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重要环节,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典籍《礼记·王制》既记述了天子诸侯及其公侯伯子男的纵向的结构体系,也描述了东西南北中的空间格局,这是据于天下太平语境的规定。
诸葛亮处在一个乱世,天下并未一统。
诸葛亮的治国平天下,就是实现国家的统一。
其于乱世的治国平天下之策,就是天下一统之策。
大一统之于诸葛亮,是长时段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塑造。
无论是作为意识、观念,抑或传统,甚至是一种基因,都是被历史一再肯定的结果。
这种文化基因,在前轴心时代即形成胚胎。
黄帝行德政,诸侯皆归之,“抚万民,度四方”,“监于万国,万国和”。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和谐局面的形成,这种一统是制度上的统一,黄帝也因此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夏商周,这种大一统的文化一脉相承,为中华文化大一统思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轴心时代,诸子百家竞相提出自己的文化主张,以应对周代国家体制危机。
无论是儒家的一统于道德仁义,法家的一统于帝王专制,还是道家一统于自然尊奉,他们对于天下“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的主张却是整体认同的。
大一统是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历史主题。
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战争,稳定了大汉江山;另一方面则通过一系列策略,解决了封国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统一局面下,董仲舒等人以《春秋》公羊学为基础的大一统思想出笼了。
他强调作为帝王统治者,向外施恩,就是仁;作为远方的族群,向中央的职贡就是义。
国家这样的施恩越多,其领属的天地就越宽广辽远,而远方的职贡也就越多,与大一统国家的关系就越近。
这时,族群关系被纳入了大一统的国家意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豪并起。
”威胁一统的因素再次明显地凸显出来。
过去的史学家往往关注的是魏、蜀谁为正统问题。
假如我们放弃正统说,而改为大一统说,则曹魏和蜀汉都是天下统一的追求者,同样都是大一统的天下观的实践者。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对于乌桓和匈奴,采用了武力征服与和亲的双重形式,维护了晚期东汉王朝的基本稳定。
可以说,这是据乱世、求一统之曹操的方式。
而诸葛亮主导下的蜀汉,强调“王业不偏安”,则具有更强的统一欲望。
对于民族关系,诸葛亮始终采取的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和平策略,主要不是武力的征服,这与曹操以征伐为主的策略大为不同。
诸葛亮在尊重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强化了西南区域的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
诸葛亮在南中,“即其渠帅而用之”,用当地的领袖治理,南征后不留兵,保留其自治权,体现出对于南中各族的信任。
同时,这种地域化尊重不能排除对于共同文化的尊崇。
据《华阳国志》载:诸葛亮“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
这是一种以图像文献对于民众进行国家与地域关系的教育行为,即地方文化隶属于主流文化的教育,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十分必要的。
诸葛亮南征及其对西南边地的治理,与北伐一样,可以说是对大一统天下的儒家理念的践行。
(节选自2013年7月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7.下列对“大一统”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儒家典籍《礼记·王制》通过记述天子诸侯及其公侯伯子男的纵向的结构体系及东西南北中的空间格局,最早对大一统的社会理想进行了规定。
B.黄帝“抚万民,度四方”,“监于万国,万国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和谐局面,这种制度上的统一,是中华文化大一统思想的发端。
C.大一统是轴心时代的时代精神和历史主题,诸子百家为应对周代国家体制危机,提出了相同的文化主张:“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D.董仲舒等人把族群关系纳入了大一统的国家意识,为汉武帝征服匈奴,稳定大汉江山,解决封国问题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强调“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王业不偏安!”既为了实现其统一江山的社会理想,也是为了实现其儒家的人格理想。
B.诸葛亮的大一统,作为一种意识、观念,是长时段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塑造的结果;作为一种基因,则是被后代历史一再肯定的结果。
C.曹操和诸葛亮都是天下统一的追求者,同样都是大一统的天下观的实践者;但曹操因“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被认为是正统。
D.对于民族关系,诸葛亮始终采取的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和平策略,强化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像曹操那样采用武力征服的策略。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洪迈认为诸葛亮除了仁义礼智信等一般的儒家人格特性外,其人格中具有鲜明的儒家大一统的文化禀赋,他对诸葛亮的这一评价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主流观点。
B.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豪并起”,威胁一统的因素再次明显地凸显出来,三国这个政权分裂的时代,也是各个文化集团都在进行着的国家统一事业的时代。
C.在轴心时代,诸子百家虽然整体认同大一统的观念,但他们主张一统的方式却大相径庭:儒家一统于道德仁义,法家一统于帝王专制,道家一统于自然尊奉。
D.诸葛亮对待西南区域的策略是尊重地方文化,“即其渠帅而用之”,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其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以独特的方式践行了儒家大一统的理念。
三、古诗文阅读(35分,共6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共19分。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曾祖依艺,位终巩令。
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
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
天宝末,献《三大礼赋》。
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
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
明年春,琯罢相。
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
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
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
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
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
既至而适卒。
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
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
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玄宗奇之,召试文章奇:认为……奇妙B.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宵:在夜里C.严武过之,有时不冠过:指出过错D.自棹舟迎甫而还棹:用桨划11、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杜甫凄苦人生的一项是()(3分)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②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③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④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⑤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⑥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A.①③⑤ B.②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