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学(总论)
- 格式:ppt
- 大小:316.00 KB
- 文档页数:73
《知识产权法总论》(General Theories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考试大纲
一.课程编号:
二.课程类型:必修课
课程学时:32学时/2学分
适用专业:知识产权专业
先修课程:民法学
三.概述
1、考试目的: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检查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情况。
2、考试基本要求:
(1)知识产权及知识产权法概论
理解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法及其特点等概念,掌握知识产权法基本原则、性质,熟悉其外延;会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的加以理解。
理解知识产权的定义、特点、性质,掌握其本质。
(2)知识产权的客体、权能、效力与分类体系
掌握知识财产的概念,理解其特点、本质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了解知识产权的权能现状,理解其理论探析,掌握核心权能。
理解知识产权的效力,并能运用来分析现实问题。
掌握知识产权的分类体系。
( 3)知识产权的变动
理解知识产权的变动模式,掌握其取得方式等。
理解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行使。
(4)知识产权的限制、滥用与侵权救济
掌握知识产权的限制制度,理解其正当性。
掌握知识产权滥用的表现和克服办法。
理解知识产权侵权的类型与表现,掌握其救济制度。
3、考试形式:闭卷
四.考试内容及范围
1)知识产权法的概念、特点、渊源、效力与基本原则。
2)知识财产的概念、特点、本质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3)知识产权的权能、效力、行使、分类体系、变动、限制与滥用、侵权与救济。
五.考试对象
所有必修本课程的学生。
《知识产权法学》总论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就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而言,具有法定保护期的限制是其一个基本特征,但并非知识产权中每一项财产权都具有时间限制。
根据知识产权法的有关规定,正确的说法是()。
A、厂商名称权、商业秘密权、商标权均有法定保护期限B、厂商名称权、商标权有法定保护期限,商业秘密权无法定保护期限C、厂商名称权、商业秘密权和商标权均无法定保护期限D、厂商名称权、商业秘密权无法定保护期限,商标权有法定保护期限2、以下诸选项中不属于知识产权范围的是()。
A.经营权 B.产地标记权; C.商号权 D.商业秘密权。
3、知识产权具有时间性的特点,但下列各项知识产权中,( )不具有法定的时间限制。
A、著作权B、商标权C、专利权D、商业秘密权4、关于知识产权,以下不正确的说法是()。
A、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无形的B、知识产权有人身权与财产权的属性C、知识产权是一种民事权利D、知识产权仅保护创造性智力成果二、多项选择题1、在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自然人(包括特殊自然人主体)可以享有的权利有()。
A、著作权B、原产地名称权C、专利权D、动植物品种权E、商标权2、知识产权法调整智力成果、商业标志和其他信息的( ABD)关系。
A、归属B、利用C、创造D、交换3、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有( )。
A、客体无形性B、专有性C、地域性D、时间性4、知识产权的范围除包括著作权,邻接权、商标权、专利权外,还包括( )。
A、商号权B、商业秘密权C、产地标记权D、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E、反不正当竞争权三、判断改错题1、所有的信息都能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
()2、知识产权都具有财产权和人身权双重属性。
()四、辨析题1、创造性智力成果与非创造性智力成果2、创造性智力成果与工商业标志五、简答题1、简述知识产权的特征。
2、知识产权的性质3、知识产权的对象六、论述题1、试述现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作用。
2、试述知识产权与其他民事权利的关系。
知识产权法律基础第一章知识产权法概论知识产权法是指对与人类创造的智力成果相关的权利进行保护和调整
的法律规范体系。
知识产权是一种由法律授予的权利,以保护创新、创造
和发明所产生的智力产权。
知识产权的核心目标是鼓励创新和创造,促进
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知识产权包括多个领域,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版权等。
每个
领域都有各自的法律规范和特点。
专利权是对发明者为实现技术进步而创造的技术解决方案的一种专有
权利。
通过专利权的保护,发明者可以获得一定期限内的市场独占权,使
其能够获得经济利益并获得技术投资回报。
知识产权法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也要依法平衡各方的利益。
例如,在专利法中,除了对发明者的专利权进行保护,还对公众的使用权、竞争
权等进行限制。
在著作权法中,除了对著作权人的权利进行保护,还对公
众的合理使用权、学术研究权等进行保护。
总之,知识产权法是重要的法律领域,涉及到各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
调整。
它在促进创新和创造、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知识产权法研究生考试之——
《知识产权法总论》考试范围
一、考查目的
《知识产权法总论》作为知识产权法学专业的核心学位课程,主要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知识产权的概念与范围、知识产权法的地位与作用等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理解与运用情况。
二、考查要求
专题一、知识产权概论
1.掌握
知识产权的概念与范围、知识产权制度演变
2.理解
知识产权与商品化权等有关概念的区别
3.运用
可以判断知识产权客体的范围
专题二、知识产权法概述
1.掌握
知识产权法的概念、知识产权法的调整对象、知识产权法的渊源、知识产权法的地位与作用
2.理解
知识产权法的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脉络
3.运用
可以充分论证知识产权法的作用
专题三、知识产权的侵权与救济
1.掌握
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认定、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知识
产权侵权的法律救济途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诉讼程序
2.理解
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计算方式、我国知识产权法院的设立背景与发展历程
3.运用
可以判断知识产权诉讼案件的管辖法院
专题四、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新趋势
1.掌握
知识产权制度的主要发展阶段及特点、当代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新特点、知识产权制度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知识产权制度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
2.理解
知识产权制度与当代政治、经济贸易的密切联系
3.运用
能够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化、一体化等新特点。
知识产权法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知识产权法是法学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等多个领域。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产权法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掌握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权利内容、保护期限等基本要素,并能够运用相关法律法规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1、掌握知识产权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律规范;2、理解知识产权法的国际规则和国内法规;3、学会分析、解决知识产权法的实际问题;4、培养创新意识和法律素养。
三、教学内容1、知识产权法总论:知识产权法的概念、性质、法律关系等基本问题;2、专利法:专利的申请、审查、保护等;3、著作权法:著作权的产生、内容、保护等;4、商标法:商标权的产生、内容、保护等;5、其他知识产权制度:如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植物新品种权等;6、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涉及TRIPS协议等。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理论知识,配合案例分析;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相关案例,提出解决方案;3、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知识产权保护机构,了解实际操作流程;4、模拟法庭:模拟知识产权案件审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法律素养。
五、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教材,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2、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在线答疑和资料下载;3、实验室资源:配备先进的法律实验室设备,进行模拟实验和数据六、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等给予平时成绩;2、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
知识产权法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专利法的保护范围?A.发明B.实用新型C.外观设计D.商标2、以下哪一项不是著作权的特征?A.专有性C.地域性D.时间性3、根据商标法,下列哪一项是无效的注册商标?A.与他人注册商标相似的商标B.侵犯他人著作权的商标C.不合符注册条件的商标D.未经许可使用的商标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哪些行为属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A.未经许可复制他人的作品B.未经许可表演他人的作品C.未经许可修改他人的作品D.未经许可发布他人的作品2、根据专利法,下列哪些情况会导致专利权的终止?A.专利权人主动放弃专利权B.专利权期满C.专利权人没有按照规定缴纳年费D.专利权人以非法的手段获取专利权三、判断题1、一旦获得了专利权,就可以永久地享有该权利。
《知识产权法学》教案第一编知识产权法总论第一章知识产权概述第一节知识产权的定义、分类、范围一、知识产权的定义(一)几种方式我国民法理论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称之为智力成果权,该术语最早出现于规范性的法律文件是在《民法通则》。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知识产权属于民事权利,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
对于知识产权的概念,主要有如下几种表述方式:1.列举式这是国内外通常的做法,如传统知识产权包括工业产权和版权,或者将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统称为知识产权。
2.下定义这是国内教科书和学者最常用的方式。
具体的定义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如“智力成果说”,以郑成思教授为代表,“知识产权指的是人们可以就其智力创造的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又如刘春田教授认为“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性劳动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
张玉敏教授则认为“知识产权是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支配创造性智力成果、商业标记以及其他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
”3.完全列举知识产权包含的内容这是国际知识产权组织习惯采用的方式,后面在讲到知识产权范围的时候我们将详细介绍。
(二)本教材采用的定义知识产权是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
二、知识产权的分类(一)传统分类:工业产权和著作权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和商标权,著作权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被称为版权(二)智力成果类与商业标识类该分类将商标权、商号权独立出来,而将专利权著作权等都视为智力成果类的知识产权(三)人身性质类与财产性质类依知识产权是否有财产性内容将其进行分类,前者是知识产权人享有的人身权利或精神权利,后者是财产权利或经济权利。
从权利比重来看,财产类的知识产权远远大于人身性质类。
(四)其他分类三、知识产权的范围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揭示知识产权的外延。
正确认识知识产权的范围,有助于大家更具体、更感性地理解什么是知识产权。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产权的内涵在不断变化,外涵也日益扩大。
《知识产权法》重点知识总结第一章知识产权法概论第一节知识产权概述一、知识产权的概念知识产权:民事主体对其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成果、商业标志及其他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含义:主体——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知识产品的创造者不一定能拥有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拥有者不一定创造了知识产品客体——智力活动产生的非物质性成果。
发明创造、商业标志以及其他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等内容——直接支配和获取利益的专有权利。
知识产权与知识的关系:知识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有知识不一定有知识产权,有知识产权一定有知识。
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对象是知识产权,不是知识本身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的重要资源,而知识不是。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财富的标志不同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二、、知识产权的特征(一)是一种民事权利。
私权,产生、行使和保护适用民法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二)主要是一种无形财产权权利客体具有非物质性,不发生有形控制的占有,不发生相关有形物的消耗和转移,标的具有可分别利用性侵权判定难(三)具有财产权和人身权双重属性(四)知识产权须经法律直接确认(五)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专有权利,权利有效期内,权利人的垄断权利受法律严格保护,无法律特殊规定,他人未经许可不得利用,排斥特任的非法仿制、假冒和剽窃。
权利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受权能方面的限制,权利的排他性,同一智力成果不允许两项或两项以上同一属性的知识产权存在,专有性将特定知识产品与公有领域的知识产品区分出来(六)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知识产权没有域外效力,各国知识产权保护相互独立(七)时间性第二节知识产权的主体、客体、内容一、知识产权的主体含义广义——知识产权法律关系中,依法享有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和除权利人以外的对知识产权人权利负有不侵犯义务的义务人狭义——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包括著作权人、专利权人、商标权人等范围:原始主体、继受主体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本国人、外国人二、*知识产权的主体制度的特征1、原始取得以创造者的身份资格为基础,以国家认可或授权为条件(1)创造者一般是直接从事创造性智力劳动的自然人(2)创造者身份是智力创造这一事实行为的结果,又是取得知识产权的前提。
第一编总论部分一、填空题1、将一切来自知识活动领域的权利概括为“知识产权”,最早见于17世纪中叶的法国学者()的观点,后为比利时著名法学家()所发展。
答案:卡普佐夫;皮卡第2、“知识产权”的英文为“intellectual property”,简称“IP”。
在我国,“知识产权”曾长期被称之为()。
“知识产权”作为正式的法律用语,最早出现在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中。
在我国台湾地区,称之为()。
答案:智力成果权;智慧财产权。
3、广义的知识产权,包括()。
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
答案:著作权及其邻接权、专利权、商标权、商号权、商业秘密权、地理标志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
著作权及其邻接权、专利权、商标权。
4、狭义的知识产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著作权及其邻接权;另一类是(),主要包括专利权和商标权。
答案:文学产权;工业产权。
5、1474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
该法相当简单和粗糙,带有浓厚的封建特权色彩。
1624年,英国颁布的(),被人们称之为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专利法。
(注:本教材认为该法为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答案:威尼斯;《垄断法规》6、1709年,英国颁布的(),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权法。
答案:《安娜法令》(全称:《为鼓励知识创作而授予作者及购买者就其已印刷成册的图书在一定时期内之权利法》)。
7、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商标制度的国家是法国。
1804年法国颁布的《拿破仑法典》第一次肯定了商标权与其他财产权同样受保护。
1857年法国又颁布了一部系统的《商标法》,该部法律的全称为()。
答案:《关于以使用原则和不审查原则为内容的制造标记和商标的法律》二、判断题1、知识产权的性质属于公权。
(×)2、知识产权的发生、行使和保护,适用于民法。
民法的精神和制度,决定着知识产权的面貌。
(√)3、把知识产权置于何种法律中,是在经济法中,还是在民法中,或者在行政法中,甚至在国际经济法、国际法中,使用民事的、行政的、刑事的或者国际法的手段来解决知识产权问题,这些属于不同的立法技术或处理手段以及法律编纂问题,并不能改变知识产权的民事权利属性。
第一章 知识产权总论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知识产权的概念1.知识产权的由来将一切来自知识活动领域的权利概括为“知识产权”,最早见之于17世纪中叶的法国学者卡普佐夫的著作。
后来,这一概念被比利时著名法学家皮卡第所发展。
1893年,欧洲部分国家为了统一对各国知识产品的界定和保护,成立的保护知识产权联合国际局(BIRPI ),成为首个统一在国际上使用“知识产权”的国际组织。
自此,知识产权作为国际通行的概念,开始在各国普遍使用。
知识产权的由来 知识产权的概念 知识产权的定义 知识产权范围的扩张 知识产权的私权本质 知识产权的性质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 知识产权的本质特征 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 知识产品范畴的确立 作品及其传播媒介 工业技术 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 知识产品的类别 工业标志 经营性资信 知识产品的基本特点:创造性、非物质性、公开性 知识产权制度 知识产权制度的体系 知识产权名义下的非物质性财产 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的权利构成 知识产权法的地位 知识产权制度的民法定位 知识产权制度的立法体例 主张在民法典中规定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总论知识产权在我国立法中的确立,始于1986年的《民法通则》。
2.知识产权的定义(1)知识产权的定义方法①“列举主义”通过系统地列举所保护的权项,即划定权利体系范围来明确知识产权的概念。
“列举主义”方法的优点在于,表述清楚、明确,但用以说明概念则失之烦琐;此外,由于知识产权是个动态的、开放的法律制度体系,列举式难免有遗漏之处。
②“概括主义”通过对保护对象的概括抽象的描述,即简要说明这一权利的“属加种差”来给出知识产权的定义。
(2)概念①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②知识产权是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③知识产权是民事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支配其与智力活动有关的信息,享受其利益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
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是指因调整知识产权的归属、行使、管理和保护等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知识产权法的综合性和技术性特征十分明显,在知识产权法中,既有私法规范,也有公法规范;既有实体法规范,也有程序法规范。
但从法律部门的归属上讲,知识产权法仍属于民法,是民法的特别法。
民法的基本原则、制度和法律规范大多适用于知识产权,并且知识产权法中的公法规范和程序法规范都是为确认和保护知识产权这一私权服务的,不占主导地位。
知识产权法总论是关于知识产权法的一般原理。
知识产权法总则为各门特别知识产权法共同适用的基本规则,知识产权法总论是关于知识财产、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法的一般原理。
知识产权总论确定了知识产权法总则所必备的一系列基础概念,如完全知识产权、定限知识产权、知识产权行为和知识产权请求权,并做出了明晰的界定,为知识产权法总则的形成奠定了概念基础。
其次,知识产权法总论应构建完整科学的知识产权法总则的理论体系;再次,知识产权法总论应构建具有操作性的知识产权法一般规则,充分体现理论对实践的高度指导价值。
齐爱民教授的《知识产权法总论》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关于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和基本制度的原理书籍。
比较而言,各科具体的知识产权法,如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比较完善,然而遗憾的是,在全球知识产权法迅猛发展的今日,成熟的知识产权法总论始终并未出现。
知识产权法总论的形成其意义不可谓不大。
没有总论,知识产权法就没有灵魂,也就无法完成自身的体系化,也就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法典。
齐爱民教授所著的《知识产权法总论》是关于知识产权的一般规定,其内容除了什么是知识产权法以及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理念、宗旨外,还在总论领域实现了以下的重大突破:第一,第一次回应和创建了知识产权法的原则体系。
知识产权法的原则体系一直就是知识产权法的难解之谜。
总的来看,横跨于知识产权法的原则可以分成民法的基本原则、财产法的基本原则和知识产权法的特有原则。
知识产权法学■ 总论•第一节知识产权的概念・第二节知识产权的性质•第三节知识产权的特征•第四节知识产权法的概念、地位、体系第一节知识产权的概念定义“知识产权”的两种方法: 概括式:概念•二、列举式:范围• ■.一、概括式(一)概念• IPR :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知识产权:指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智力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经营在记)、信誉(经营资信)崔注享有南叔利»相关术语:智力成果权智慧财产权知识所有权精神产权无形(体)财产权(二)沿革•(1) 17世纪中叶,法国学者卡普佐夫最早将一切来自知识活动领域的权利概括为“知识产权” O •(2)比利时法学家皮卡第开展了这一概念,认为知识产权是根本不同于物权的特殊权利范畴(时间性,无限共享性)。
•(3) 1967年《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WIPO的签订,使“知识产权”概念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
•(4)在我国,“知识产权”作为法律用语首见于《民法通那么》,台湾地区称之为“智慧财产权"。
二、列举式•迄今为止,诸多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国内立法并未给知识产权作出统一定义,大多通过划定知识产权范围来明确知识产权的概念。
(一)广义知识产权的范围•广义知识产权:•指一切在文学、艺术、科学、产业领域内由人类智力活动而产生的权利。
・其范围由两个国际公约认可:•《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WIPO•《知识产权协定》/TRIPS•1、著作权•2、邻接权•3、专利权•4、商标权•5、商号权•6、商业秘密权•7、地理标志权•8、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
(识记)1、著作权著作权(版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因创作作品而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MTttXJfcXOftS COTErXEgTUiMX JAMESJOHNTXLjuc HST5WN«¥TSTT .r -M> —MELGQSK JM¥ R t 一二一 ' —二OPENS WEDNESDAY;2、邻接权(Neighboring rights)又称传播作品者权、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是指民事主体因传播作品而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