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脑结构及功能
- 格式:ppt
- 大小:2.53 MB
- 文档页数:22
一、间脑的位置二、间脑的分部核。
背侧丘脑内侧面游离构成第三脑室的外侧壁的一部分。
在正中矢状切面标本上观察,可见丘脑内侧面的中部有一连接两侧背侧丘脑的灰质块(丘脑间粘合)的切面。
在丘脑间粘合前下方有一从前上斜向后下的浅沟称为下丘脑沟,是丘脑与下丘脑的分界,丘脑的外侧面邻接内囊后脚(见端脑),下方则与底丘脑相续,并以底丘脑与中脑相接。
2.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前下方,在脑矢状切面标本上观察,可见二者以下丘脑沟为界。
从脑的底面观察时可见下丘脑包括视交叉,自视交叉向后外侧延伸绕大脑脚上份的视束,视交叉中部后方向前下突出并逐渐缩细的漏斗,漏斗前下方与之相连的圆形的垂体,漏斗根部后方略隆起的灰结节,以灰结节后方的一对半球形的隆起乳头体。
在正中矢状切面标本内侧面观察,可见视交叉前上方向上与一薄板状结构相连,称为终板(属端脑)构成第3脑室的前壁。
3.上丘脑:包括位于第三脑室顶部后上份周围的一些结构,多与嗅觉及内脏活动有关,其中较重要者为在上丘上方的一个锥形小体即松果体,它既是上丘脑的组成部分,也属内分泌器官。
4.后丘脑:包括内、外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是视觉的皮质下中枢,位于丘脑枕的外下方,沿视束向后追踪在其终端处略现膨大的部分即是。
在丘脑枕下方,上丘外侧的界限比较清晰的卵圆形小隆起即内侧膝状体,借下丘臂同下丘相连,内侧膝状体是听觉的皮质下中枢。
三、背侧丘脑四、后丘脑视觉的皮质下中枢是()五、下丘脑(三)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下丘脑和垂体的联系有两种联系方式。
一个通过神经纤维来联系,叫做神经垂体,主要是垂体的后叶;还一种通过垂体门静脉系统联系,叫做腺垂体。
视上核 (加压素)视上垂体素 神经垂体室旁核 (催产素)室旁垂体素 神经垂体漏斗核 (促激素释放激素)垂体门脉系统 腺垂体(四)功能下丘脑的功能很广泛:它是神经内分泌的一个中心,因为它与脑垂体关系非常密切,二者相互作用对激素的分泌进行调节。
下丘脑还参与体温的调节,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在下丘脑以下横切脑干后,其体温就不能保持相对稳定;若在间脑以上切除大脑后,体温调节仍能维持相对稳定。
论述间脑的构造位于中脑与大脑半球之间,大部分被两侧大脑半球所覆盖。
其外侧部与大脑半球的实质愈合,因此,间脑与两半球之间的界限不如其它脑部明显。
间脑中央有第三脑室,即两侧丘脑之间的扁腔隙,下接中脑水管,上经两侧室间孔通向两侧大脑半球间的侧脑室。
间脑主要分为丘脑、后丘脑和下丘脑三部分。
1.丘脑位于间脑的背侧部,是一对卵圆形灰质块,被“Y”形的白质纤维分隔为前核、内侧核和外侧核三部分。
(1)丘脑前核在内髓板分叉处的前方,发出纤维与大脑皮质的内脏活动区联系。
与内脏活动有关。
(2)丘脑内侧核位于内髓板的内侧,与丘脑内其他核团,如下丘脑、大脑皮质及脑干网状结构均有密切联系。
可能是躯体和内脏感觉冲动的整合中枢。
(3)丘脑外侧核在内髓板外侧,其腹后部有腹后外侧核与腹后内侧核,是一般躯体感觉的中继核。
发出的纤维到达大脑皮质的中央前回,是传导小脑的冲动到大脑皮质的重要中继核。
2.后丘脑位于丘脑的后外侧,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
内侧膝状体是外侧丘系终止核,是听觉传导通路上的中继核。
外侧膝状体是视神经的终止核,是视觉传导通路上的最后中继核。
3.下丘脑位于丘脑的前下方,其外形从脑底面观,从前向后可看到视交叉、视束、灰结节和—对圆形的乳头体。
根据内部的构造,下丘脑的细胞形体大小不等,布的核团界限明确,如视上核、室旁核、乳头体核,但较多的核团是弥散分布的,缺乏一般神经核的特征。
下丘脑的结构和功能较复杂,与一些激素的分泌、水的平衡、糖和脂肪的代谢、体温调节、睡眠以及情绪性变化均有关系。
所以,下丘脑被认为是植物性神经的较高级中枢。
论述间脑的构造脑包括大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及延髓六部分。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一下间脑的构造。
人的间脑位于中脑和大脑之间,大部分被大脑半球覆盖,其外侧部分与大脑半球的实质愈合,因此,很难从外部把间脑和大脑严格分开。
间脑分为丘脑和下丘脑两部分。
(一)丘脑丘脑位于间脑的背侧部,由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块,借助“Y”形的白质纤维分隔为丘脑前核群、丘脑外侧核群以及丘脑内侧核群。
论述间脑的构造
人类的神经系统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演变而发展起来的,在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起着主导的调节作用。
它既能保证各器官系统间的活动协调一致,使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又能通过各种感受器接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刺激,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机体与多变的外界环境经常保持相对平衡和统一。
间脑位于中脑和大脑之间,大部分被大脑半球覆盖,其外侧部与大脑半球的实质愈合。
因此,很难从外部将间脑与大脑严格区分。
人的间脑可分上丘脑、背侧丘脑、腹侧丘脑、下丘脑4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