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第十章浮力
- 格式:doc
- 大小:456.71 KB
- 文档页数:5
1.浮力定义: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托力。
2.浮力的方向:或3.浮力的施力物体:体(体)4.称重法测浮力:F浮=*称重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2)把物体浸入液体中,记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3)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G-F示知识点2:浮力产生的原因1.(1)将乒乓球放入瓶内,向瓶里倒水,乒乓球 ;将瓶口堵住,乒乓球。
这是因为液体内部存在着,前后左右所处四面压力相互抵消,而上下表面的压强是下表面压强比上表面压强 ,作用在两个表面上产生压力,其中上表面受的压力F向下比下表面受的压力F向上要 ,故两表面受到的合力是 ,这个合力的方向是 .而这个合力就是。
(2)把一块石蜡的底部磨平后置于烧杯底部,使它们之间密合(如图所示),用手按住石蜡将水缓缓倒入烧杯中,直到水面淹没石蜡块后放手,则石蜡,因为。
如图所示,在容器中放一个上、下底面积均为10cm2、高为5cm,体积为80cm3的均匀对称石鼓,其下底表面与容器底部完全紧密接触,石鼓全部浸没于水中且其上表面与水面齐平,则石鼓浮力。
(填“受”或“不受”)知识点3: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法)人在水中会下沉,但是在含盐量很高的死海中却能漂浮在水面。
我猜想浮力可能与有关;人慢慢走向水中,人在水中越深处就感觉所受的浮力越大。
我猜想浮力可能与有关;木头在水中是漂浮的,但是铁块在水中会下沉。
我猜想浮力可能与有关。
总结以上猜想,我认为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浮力可能与这些因素有关。
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应该 .探究的方法是:探究的实验器材有:探究浮力与物体浸没后深度的关系(1)测量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2)把物体浸没在水中不同深度处,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3)计算物体所受浮力。
物体的重力G/N物体上表面浸入液体的深度h/cm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N实验结论:。
探究浮力与物体浸在液体中体积的关系(1)测量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2)让物体浸在液体中体积逐渐变大,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3)计算物体所受浮力。
浮力定律的内容1.浮力及产生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原因:液体对物体的上、下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
(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3.浮力计算公式:F浮=G-F=ρ液gV排=F上、下压力差4.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且ρ物<ρ液当物体悬浮时:F浮=G物且ρ物=ρ液当物体上浮时:F浮>G物且ρ物<ρ液当物体下沉时:F浮〈G物且ρ物>ρ液浮力F浮(N) F浮=G物—G视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浮力F浮(N)F浮=G物此公式只适用物体漂浮或悬浮浮力F浮(N)F浮=G排=m排g=ρ液gV排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m排=ρ液V排ρ液:液体的密度ρ液=m排/V排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m排/ρ液(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当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下沉。
(直至悬浮/沉底)当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上浮.(直至悬浮/漂浮)当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悬浮.浮力公式的推算F 浮=F下表面-F上表面=F向上-F向下=P向上•S-P向下•S=ρ液•g•H•S-ρ液•g•h•S=ρ液•g•(H-h)•S=ρ液•g•△h•S=ρ液•g•V排=m排液•g=G排液稍加说明:(1)“F 浮=F下表面-F上表面”一般作为浮力产生原因,在同步学习(平时的考试)中,考一道填空或选择。
在中考中不常出现,如果出现也只是考一道题。
还要注意在最后一道浮力计算题中——不会做时,别忘了想想它。
(2)“F 浮=F下表面-F上表面”与“F浮=ρ液gV排=G 排液”的联系,明白就够了,不会考.(形状不规则的物体,不好用“F下表面-F上表面",所以不考。
)(3)“F浮=ρ液gV排=G排液”最重要。
但这也没有什么可“推算”的-—直接由阿基米德原理把文字表述变成式子就行了:浮力=排开液体所受重力-—F浮=G 排液=m排液•g =ρ液gV排(4)给出浮沉条件(实心物体)ρ物>ρ液, 下沉,G物>F浮ρ物=ρ液,悬浮,G物=F浮(基本物体是空心的)ρ物<ρ液,上浮,G物=F浮(静止后漂浮)(5)给出“露排比公式”——解漂浮题的重要公式如果漂浮(这是重要前提!),则:ρ物∶ρ液=V排∶V物。
八年级物理浮力知识点一、浮力的定义浮力是指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
当物体完全或部分浸没在流体中时,流体对物体施加的压力差产生的力就是浮力。
这个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二、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是描述浮力的基本原理。
原理表述为:任何完全或部分浸没在流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该物体所排开的流体的重量。
三、计算浮力的公式浮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F_{浮} = \rho_{流体} \cdot g \cdot V_{排} \]其中:- \( F_{浮} \) 是浮力的大小;- \( \rho_{流体} \) 是流体的密度;- \( g \) 是重力加速度,地球表面约为 9.8 m/s²;- \( V_{排} \) 是物体排开的流体体积。
四、浮力与物体的沉浮条件物体在流体中的沉浮状态取决于物体的密度与流体的密度。
以下是沉浮的条件:- 如果物体的密度小于流体的密度,物体会上浮;- 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于流体的密度,物体会下沉;- 如果物体的密度等于流体的密度,物体会悬浮在流体中。
五、浮力的应用浮力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 船只和潜艇的浮力设计;- 热气球和飞艇的升力原理;- 救生圈和潜水装备的设计。
六、浮力的实验测量浮力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常见的实验方法有:- 使用弹簧秤测量物体在空气中和在流体中的重量差;- 利用浮力等于排开流体重量的原理,通过测量排开流体的体积和密度来计算浮力。
七、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物体的形状会影响浮力的分布,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流体中的表现也不同。
例如,扁平的物体比尖锐的物体更容易浮在水面上,因为扁平物体排开更多的水,从而产生更大的浮力。
八、浮力与流体密度的关系流体密度的变化也会影响浮力的大小。
例如,当温度变化导致流体密度变化时,物体在流体中的浮力也会随之变化。
九、浮力的计算实例假设有一个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水的密度为 1000 kg/m³,重力加速度为 9.8 m/s²,物体排开的水体积为 0.05 m³。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知识点总结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韩愈《送灵师》师院附中李忠海10.1浮力(F浮)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3、产生原因: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运用10.2阿基米德原理1.实验: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1,小桶所受的重力G2;②把物体浸入液体,读出这时测力计的示数为F1,(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G1-F1)并且收集物体所排开的液体;③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总重力G3,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G排=G3-G2。
2.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3.公式:F浮=G排=ρ液gV排4.从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的只决定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液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形状、密度、质量、体积、及在液体的深度、运动状态无关。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1、物体的浮沉条件:2.浮力的应用1)轮船是采用空心的方法来增大浮力的。
轮船的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由于水的密度变大,轮船浸入水的体积会变小,所以会上浮一些,但是受到的浮力不变(始终等于轮船所受的重力)。
2)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或下潜。
3)气球和飞艇是靠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来实现升空的;靠改变自身体积的大小来改变浮力的。
4)密度计是漂浮在液面上来工作的,它的刻度是“上小下大”。
4、浮力的计算: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称量法:F浮=G物-F拉(当题目中出现弹簧测力计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漂浮悬浮法:F浮=G物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G排=ρ液gV排(当题目中出现体积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素材积累】1、成都,是一个微笑的城市,宁静而美丽。
第十章浮力第一节浮力知识点1 什么是浮力1.概念: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叫浮力。
注意(1)“浸在”包括部分浸入和全部浸入(2)浮力的施力物体为液体或气体,受力物体为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
(3)浮力方向:竖直向上2.称重法测浮力(1)先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重力(2)再把物体侵在液体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3)弹簧测力计两次示数的差就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即F浮=G-F拉力大小知识点2 浮力产生的原因1.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即F浮=F向上-F向下。
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与重力方向相反。
2.两种特殊情况(1)当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时,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液体压力为零,则F浮=F向上(2)力是由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下表面和容器底部紧密接触,则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F向上为零,物体将不受浮力的作用,只受向下的压力知识点3 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1.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在液体密度不变时,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小,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小。
第二节阿基米德定律知识点1 阿基米德的灵感1.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就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根据密度可知,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一定时,排开的液体的密度越大,由m=ρV可知排开液体的质量越大,则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就越大。
2.影响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的因素是排开的液体的密度与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即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有关。
知识点2浮力的大小1.测浮力的实验(1)思路分析:用称重法测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同时测出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然后比较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2)实验结论:小石块所受的浮力等于溢出的水所受的重力。
(3)阿基米德定律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4)公式:F浮=G排=ρ液g V排,式中ρ液表示液体的密度,V排是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不作说明时,g取9.8N/kg。
⼋年级下册物理第⼗章第⼀节浮⼒,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浮⼒》知识点第⼀节、浮⼒知识点⼀:浮⼒1、浮⼒的定义:⼀切浸⼊液体(⽓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叫浮⼒。
2、浮⼒⽅向:竖直向上3、浮⼒的施⼒物体与受⼒物体(1)施⼒物体:液体(或⽓体)(2)浮⼒的受⼒物体:浸在液体(或⽓体)中的物体。
◆4、浮⼒的测量⽅法⼀:称重法(1)⽤弹簧测⼒计测出物体的重⼒G(2)将挂在弹簧测⼒计下的物体浸在液体中,读出弹簧测⼒计的⽰数F(3)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F浮=G-F【拓展延伸】称重法测物体所受浮⼒的原理将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对物体进⾏受⼒分析,如图所⽰.当物体静⽌时,由图知F浮+F=G,即F浮=G-F.因此,只要测出物体的重⼒G和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计的⽰数F,即可根据公式F浮=G-F求出物体浸在液体中时所受浮⼒的⼤⼩。
◆5、浮⼒的测量⽅法⼆:浮⼒产⽣的原因(实质)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于向下的压⼒,向上、向下的压⼒差即浮⼒。
F浮=F向上-F向下【关于浮⼒的⼏个问题】①浮⼒的⽅向总是竖直向上的.②⼀切浸⼈液体或⽓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论物体的形状如何,怎样运动,只要是浸⼈液体或⽓体中(除物体下表⾯与容器底紧密接触的情况),都会受到竖直向上的浮⼒。
③注意“浸在”包括“部分漫⼊”和“全部浸⼊(浸没)”两种情况,也就是说浸在液体内部和浮在液体表⾯的物体都受到浮⼒的作⽤。
当然浸在⽓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浮⼒的作⽤。
④浸没在液体中的长⽅体六个⾯受到液体对其的压强和压⼒情况:6、两种特殊情况下的浮⼒1、当物体部分浸⼊液体中时,物体上表⾯受到液体对其向下的压⼒为0,此时F浮= F向上。
2、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下表⾯和容器底部紧密接位置深度压强压⼒前、后两个⾯相等相等F向后、F向前是⼀对平衡⼒,合⼒为零。
左、右两个⾯相等相等F向左、F向右是⼀对平衡⼒,合⼒为零。
上、下两个⾯上表⾯深度⼩于下表⾯深度上表⾯所受压强⼩于下表⾯所受压强F向下F浮=F向上-F向下触,则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F向上为0,物体将不受浮⼒的作⽤,即物体在浸没且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的情况下,只受到向下的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浮力知识点
总结
本文介绍了物理第十章《浮力》的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浮力定义为液体(气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竖直向上的力。
浮力方向为竖直向上,施力物体为液(气)体。
产生浮力的原因是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即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为浮力。
第二节介绍了阿基米德原理,即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浮力公式为F浮=ρ液V排g液体,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第三节介绍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和比较ρ液与ρ物。
漂浮问题有“五规律”,其中规律一是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规律二是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表明了同一物体在不同密度的液体中浸入的体积是不同的。
当物体在密度较大的液体中浸入时,其浸入的体积会
相应缩小。
规律四则指出,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与其总体积之比等于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之比。
根据规律五,当漂浮物体完全浸入液体时,需要施加的竖直向下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这个规律可以应用于一些实际问题中。
例如,在轮船设计中,可以利用浮力原理来支撑船体,使得船能够浮在水面上。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规律只适用于液体中的漂浮物体。
对于沉没物体,其浮力会变为向下的重力,因此规律五不再适用。
另外,规律三和规律四也只适用于在液体中浸入的物体,对于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则不适用。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知识点总结10.1浮力〔F浮〕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3、产生原因: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运用10.2阿基米德原理1.实验: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1,小桶所受的重力G2;②把物体浸入液体,读出这时测力计的示数为F1,〔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G1-F1〕并且收集物体所排开的液体;③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总重力G3,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G排=G3-G2。
2.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3.公式:F浮=G排=ρ液gV排4.从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的只决定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液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形状、密度、质量、体积、及在液体的深度、运动状态无关。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1、物体的浮沉条件:2.浮力的应用1)轮船是采用空心的方法来增大浮力的。
轮船的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由于水的密度变大,轮船浸入水的体积会变小,所以会上浮一些,但是受到的浮力不变〔始终等于轮船所受的重力〕。
2)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或下潜。
3)气球和飞艇是靠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来实现升空的;靠改变自身体积的大小来改变浮力的。
4)密度计是漂浮在液面上来工作的,它的刻度是“上小下大〞。
4、浮力的计算: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称量法:F浮=G物-F拉〔当题目中出现弹簧测力计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漂浮悬浮法:F浮=G物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G排=ρ液gV排〔当题目中出现体积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第1节质量1、质量:〔1〕定义:叫做质量。
用字母表示。
质量的国际单位是,1t=kg,1kg=g=mg .一个中学生的质量50〔2〕实验中常用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浮力知识点总结物理第十章《浮力》知识点总结第一节 浮力1、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3、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
第二节 阿基米德原理(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 浮 = G 排 =ρ液V 排g 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第三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ρ液<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ρ液 >ρ物说明:①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分析:F浮=G则:ρ液V排g =ρ物Vgρ物=( V排/V)·ρ液= 23ρ液③悬浮与漂浮的比较相同:F浮=G不同:悬浮ρ液 =ρ物;V排=V物漂浮ρ液 >ρ物;V排<V物④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与G或比较ρ液与ρ物。
⑤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浸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示数为F则物体密度为:ρ物= Gρ/ (G-F)⑥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液面不变的原因是:∵漂浮∴F=G F1=G冰+G木 F2=G水+G木(熔化后的)又∵G冰=G水∴F1=F2 即V排=V ∴液面不变液面下降的原因:∵漂浮∴F1=G冰+G铁冰熔化后,铁块沉底,∴F2<G水+G铁∴F1>F2, 即V排>V∴液面下降漂浮问题“五规律”: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所受浮力相同;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知识清单01知识梳理1.浮力(1)浮力的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____________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有关.2.阿基米德原理(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________的浮力,浮力的大小________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2)表达式:F浮=________=m排g=________.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1)物体的浮沉条件:对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若浮力________重力,物体将上浮,最终漂浮在液面上;若浮力________重力,则物体可以浸没在液体中的任一深度处,处于________状态;若浮力________重力,则物体下沉.(2)浮沉条件的应用:轮船采用________的方法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潜水艇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实现上浮或下沉的;气球和飞艇是靠充入密度________空气的气体上浮的.02知识对比压力差法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液体对它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F浮=F向上-F向下称重法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示数G物和物体浸入液体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两者之差即为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F浮=G物-F示公式法F浮=G排=ρ液V排g.这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得出的,适用于所有浮力问题,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平衡法F浮=G物.只适用于漂浮或悬浮.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漂浮和悬浮时,F浮都等于G物,但是物体在漂浮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即V排<V物;而悬浮的物体V排=V物2.判断物体浮沉的方法浮沉F浮与Gρ物与ρ液浮沉情况悬浮F浮=Gρ物=ρ液下沉F浮<Gρ物>ρ液上浮F浮>Gρ物<ρ液漂浮F浮=Gρ物<ρ液03实验突破实验一: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1)实验设计:如图所示将圆柱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测出圆柱体所受的重力;将圆柱体逐渐浸入水中,同时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直到完全浸没,记录所看到的现象和圆柱体浸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圆柱体浸没在水中的不同深度处,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圆柱体浸没在盐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录所看到的现象和数据.(2)实验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有关,与浸没在液体里的深度________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越________.(3)交流讨论:控制变量法在该实验中的应用:①探究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体积的关系,用测力计提着同一物体,浸入同种液体中,改变________________;②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用测力计提着同一物体,分别浸没于________的液体中;③探究浮力与浸没深度的关系,用测力计提着同一物体,让它分别________于同种液体的________深度.实验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1)实验设计:如图所示(2)实验过程:①测出空杯的重力;②测出物体的重力;③将物体浸没在装满水的溢水杯中,用空杯接排开的水,读出测力计示数;④测出杯子和排开的水的总重力.(3)实验结论:浸入液体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________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04人能漂浮在死海上1.如图所示,人之所以能浮在“死海”水面上,是因为人体密度________海水密度.人静止时,人所受的浮力________人的重力.浮力的大小2.如图所示,用手把空的饮料罐缓慢地按入水中,在饮料罐浸没之前,越往下按感觉越费力,验证了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的________有关.盐水浮鸡蛋3.如图所示,将同一鸡蛋分别放入水和浓盐水中,鸡蛋静止时分别沉底、悬浮.若鸡蛋在水和盐水中所受浮力分别为F1和F2,则F1________F2(填“<”“>”或“=”).密度计4.如图所示,密度计越往上示数越________,密度计放入液体中后,处于________状态,其浮力等于________.根据:F=G即ρ液gV排=G物,当ρ液变小时,因为G物不变,所以V排变大,即密度计浸入到液体中的体积变大.潜水艇5.如图所示,潜水艇能够上浮和下沉是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的;潜水艇在上浮过程中,未露出水面之前,所受的浮力将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051.(R教材P56T2变式)(2017·衡阳)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盛有不同浓度的盐水,将同一个鸡蛋先后放入其中,当鸡蛋静止时,两个杯子中的液面恰好相平,鸡蛋所处的位置如图所示,则( )A.甲杯中的盐水密度较大B.乙杯底部所受的液体压强较大C.甲杯底部所受的液体压力较大D.鸡蛋在乙杯中受到的浮力较大2.(R教材P52T3变式)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下面挂着一个重为3 N的物体,浸没并静止在水中,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N,物体所受浮力为________N.3.(R教材P60T5变式)一个飞艇充入气体后的质量是1.5 t,体积为1 500 m3,空气的密度为1.29 kg/m3,当装入________kg货物时,飞艇能够悬浮在空中,此时飞艇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N.4.(R教材P60T3变式)一木块体积为1×10-4 m3,密度为0.6×103 kg/m3,g取10 N/kg.(1)当用手把它全部按入水中时,木块受到的浮力为多大?(2)松手后,木块静止时受到的浮力为多大?参考答案知识清单知识梳理1.(1)竖直向上(2)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 2.(1)上等于(2)G排ρ液V排g 3.(1)大于等于悬浮小于(2)空心改变自身重力小于实验突破实验一:(2)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无大(3)①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②不同③浸没不同实验二:(3)等于图片展示1.小于等于 2.体积 3.< 4.小漂浮重力 5.改变自重不变教材变式1.B 2.1.2 1.8 3.435 1.935×104 4.(1)木块全浸入水中时,V排=V=1×10-4m3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排=1×103 kg/m3×10 N/kg×1×10-4 m3=1 N(2)木块的质量为m=ρ木V=0.6×103 kg/m3×1×10-4 m3=0.06 kg 受到的重力G=mg=0.06 kg×10 N/kg=0.6 N<1 N所以松手后小球上浮,最终漂浮在水面上,故静止时受到浮力F浮=G=0.6 N。
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中装有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将体积相等的实心小球1、2、3 分别放入两个容器中,放入小球后两个容器中的液面高度相同,且 1、3 两球排开液体体积相同,2 球在甲液体中悬浮,在乙液体中下沉。
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1、3 两球所受的浮力相等B.甲液体比乙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大C.三个小球中密度最小的是 2 球D.把 1、3 两球对调,1 球在乙液体中不会下沉2.重为5牛的小球轻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溢出重为4牛的水。
若将该小球轻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已知ρ酒<ρ水,则溢出酒精的重力大小()A.一定小于4牛B.可能等于5牛C.一定等于4牛D.可能大于5牛3.将一小石块和小木块抛入一杯水中,结果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而石块却沉入水中,就此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木块受到浮力,石块不受浮力B.石块沉入水中,所受浮力小于自身的重力C.木块受到的浮力一定大于石块所受的浮力 D.木块浮在水面上,所受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4.边长为0.1m的正方体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时,有五分之二的体积露出水面,如图甲所示。
将木块截去一部分后,再用少许粘合剂(其质量和体积忽略不计)固定上与截去部分体积相同的合金材料后,投人某种液体中仍漂浮,如图乙所示,此时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压强为1×103Pa,合金材料的密度2.6×103kg/m3,g取10N/kg。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①木块的密度是0.6×103kg/m3②木块被截去部分的体积为2×10-4m3③乙图中木块和合金材料受到的浮力为10N④合金材料受到的重力为4NA.只有①②③正确 B.只有①②④正确C.①②③④都正确D.只有①③④正确5.如图,将装有适量水的小玻璃瓶瓶口向下,使其漂浮在大塑料瓶内的水面上,拧紧大瓶瓶盖,通过改变作用在大瓶侧面的压力大小,实现小瓶的浮与沉.则()A.用力捏大瓶,小瓶不能实现悬浮B.用力捏大瓶,小瓶内的气体密度变大C.盖上小瓶瓶盖,捏大瓶也能使小瓶下沉D.打开大瓶瓶盖,捏大瓶也能使小瓶下沉6.如图是甲、乙两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图象,将相同的木块分别放入盛有甲、乙两种液体的容器a和b中,木块静止时,两容器液面相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容器盛的是乙液体,b容器盛的是甲液体B.木块在a容器内排开液体的质量较大C.a、b两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相等D.a、b两容器中木块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相等7.一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实心圆柱体,将圆柱体从盛有水的烧杯上方离水面某一高度处缓缓下降,然后将其逐渐浸入水中,如图已经给出整个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圆柱体下降高度h变化关系的图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圆柱体的高度为4cmB.圆柱体的重力为12NC.圆柱体所受的最大浮力为8ND.圆柱体的密度为3×103kg/m38.某深海探测器利用“深海潜水器无动力下潜上浮技术”,其两侧配备多块相同的压载铁,当其到达设定深度时,抛卸压载铁,使其悬浮、上浮等,并通过探测器观察窗观察海底世界.这种深海探测器在一次海底科考活动中,经过下潜、悬浮、上浮等一系列操作后,顺利完成任务.如图所示为该探测器在理想状态下观察窗所受海水压强随时间变化的p t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探测器在AB CD 、两个阶段,在竖直方向的速度大小关系是AB CD v v <B .探测器在CD 阶段处于上浮过程,探测器所受的浮力逐渐增大C .探测器在BC 阶段处于悬浮状态,受到重力、浮力和海水对探测器的压力D .探测器在AB BC CD 、、三个阶段,所受重力的关系是AB BC CD G G G <<9.水平桌面上有甲、乙两个相同的溢水杯,装满不同密度的液体。
第十章浮力知识要点1、流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的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其方向是竖直向上。
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的下上表面产生的压力差。
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及液体的密度有关,与浸没的深度无关。
2、探究浮力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①测出物体重力G,②测出空桶的重力G桶,③把空桶放在溢水杯的出水口下并测出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④测出溢出的水和桶的总重力G桶+水。
F浮=G-F,G排=G桶+水-G桶,计算发现F浮= G排。
得出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
用公式表示F浮= G排,推导公式F浮= G排=m排g= 。
这一原理对气体也适用。
3、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沉浮由它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F浮与其重力G物的大小关系决定。
沉浮条件:①当F浮>G物时,物体上浮;②当F浮=G物时,物体悬浮;③当F浮<G物时,物体下沉。
实心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液体密度的关系:①当ρ物<ρ液时,物体上浮;②当ρ物=ρ液时,物体悬浮或漂浮;③当ρ物>ρ液时,物体下沉。
沉浮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轮船、潜水艇、热气球。
4、浮力的计算方法及公式:①称量法:F浮=G-F ;②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③平衡法:F浮=G物(漂浮或悬浮);④公式法:F浮= G排=m排g =ρ液gV排,此法也适用于气体,F浮= G排=ρ气gV排。
第十章浮力知识点总结(一)本章词语解释1.上升 : 物体在液体中向液面运动的过程.2.下沉 : 物体在液体中向容器底部运动的过程 .3.漂浮 : 物体独自静止地浮在液面上,有一部分体积在液面下为V 排,有一部分体积在液面上为V 露 .4•悬浮:物体独自静止地悬在液体中任何位置,此时V排=V物.5.沉底 : 物体在液体中沉到容器底,容器底对它有一个支持力.6•浸没:物体全部浸在液体中,此时V排=V物•7•浸入:物体部分或全部浸在液体中•8•浮体:凡是漂浮或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二)重难点分析1•浮力的三要素2.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F浮=G排或F浮=p液gV排)A.原理中浸入液体里的物体”指两种情况B・能区分G物与G排;V物与V排;p物与p液的意义•C・明确此公式的适用条件:既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D・由此式理解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即: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液体(气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气体)的体积有关,而跟物体本身的体积、密度、形状以及物体浸没在液体(气体)中的深度等无关•因此,在用F浮=p«gV排计算或比较浮力大小时,关键是分析液体的密度P液和排开液体的体积 V排的大小•3.怎样判断物体的浮沉及浮沉的应用A・物体的浮沉条件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若只受重力和浮力的作用,由力运动的关系可知:当F浮祐物(液>p物)时,物体上浮T漂浮(F'浮=G物)•当F浮=G fe ([液= p物)时,物体悬浮•当F浮<G物(液<p物)时,物体下沉T沉底(F'浮+F支=G物).B・物体浮沉的调节与应用技术上为了实现浮沉总是设法改变重力与浮力的“力量对比”来,达到目的•若保持浮力不变,可改变自身的重力,实现沉浮;若保持重力不变,可改变排开液体(气体)的体积来实现沉浮•a 轮船采用”空心”办法,使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达到增大浮力•b 潜水艇浮力不变,通过改变“自重”来实现上浮、下沉的•c 气球与飞艇用小于空气密度的氢气或氦气充入气球和飞艇中,通过改变气球和气囊的体积而改变浮力的大小,实现升降•d密度计用来测定液体密度的仪器•它利用漂浮原理:G密度计=丙=曲gV排,即p液大,V排就小,密度计露出部分大而做成的•4•关于液面升降的问题• 分析其实质是比较变化前后的V排.例:一块冰浮于水面,如图•那么当冰熔化前后,其水面将________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解:冰熔化前:由于漂浮尸浮=G物则V排=口冰§/水g= m冰/ 水.冰熔化后:由于m水=口冰,由p= m/V得 V化水=口水/水=m冰/水因V排水=V化水,即冰熔化成水后,刚好填满原来被冰排开的水的体积,因此,水面保持不变•扩展一①若上题中的冰包含有气泡,则冰熔化后液面将如何变 ?②若上题中的冰包有一小木块(物<水),则冰熔化后液面又将如何 ?③若上题中的冰包含有一小石块(物>水),则冰熔化后又如何 ?扩展二如图甲,铁块A叠放在木块B上,然后放在水缸中当将铁块从木块上拿下,并放在水缸底部时,水面高度将()A.上升B.下降C.不变D.无法确定5.如何用浮力知识来测固体或液体的密度 .A.测固体的密度例一请利用弹簧测力计、水、烧杯测出一块小石头(P> p K)的密度•①实验原理 F s= G— F拉(称重法)②步骤a用弹簧测力计先测出小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记为G石;b用弹簧测力计悬吊着小石块,使之浸没在水杯中,并记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拉;c由F浮+ F a= G可求得小石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F s= G石一 F拉;d 由F s= p液gV排和G= mg = p物gV物及V物=V排得p n= p K 例二利用量筒、水、细针测出不沉于水的蜡块(p< p水)密度.①实验原理 F ff= G(漂浮法)②步骤a先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为V0;b然后往量筒中放入小蜡块,待小蜡块静止后,记下水面现在所对应的刻度为V1,即蜡块漂浮时2排=V i — V o;c用细针将蜡块全部按入水中,记下现在水面刻度为 V2,此时蜡块的体积为2蜡=V2— V o;d利用漂浮条件 F浮=6,即p水gV排=p蜡gV蜡得出卩蜡= P水B.测液体的密度第一原理 F s= G— F拉和F s= p液gV排.(称重法)器材弹簧测力计、烧杯、适量的水、适量的待测液体和一个密度大于水和液体的物体.过程用上述器材分别测出物体在水中和待测液体中的浮力,则有即:液=第二原理卩浮=G物(漂浮法)器材量筒、水和待测液体、一个密度比水和待测液体小的物体 .过程用上述器材分别测出物体在水中和待测液体中的V排即可,即:由G物= F浮水和G物=F浮液可知p水gV排水=p液gV排液,也即卩液=6.掌握计算浮力大小的四种方法.A.称重法 .利用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不等来计算浮力.基本公式卩浮=G — F拉(式中的G和F拉分别为称在空气中的物体和称在液体中的同一物体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适用围此式适用于液体中下沉的物体 .常用于题中已知用弹簧测力计称物体重的情况 .B.压力差法.利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来计算浮力.基本公式卩浮=F向上一F向下.适用围此法用于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或计算浸没深度已知的规则物体所受的浮力.C.原理法.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来计算浮力.基本公式卩浮=G排液或卩浮=p液gV排液.适用围普遍适用 .D.平衡法 .利用物体漂浮或悬浮的条件来计算浮力.基本公式卩浮=G物、F浮+ N支=G物、卩浮=G物+F拉.适用围漂浮体、悬浮体、沉底、连接体等 .其中称重法、原理法、平衡法是常用的计算浮力的方法.其它方法一般都要与原理法联合使用,才能顺利完成浮力问题的解答 .7.求解浮力问题的一般步骤a 明确研究对象C. 铁块与铝块受到的浮力一样大5、关于物体受到的浮力,下列说确的是(D.无法比较浮力大小 )A •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比沉在水底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b 明确研究对象所处的运动状态 .(漂浮、悬浮、沉底、上浮或下沉等 )c 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示意图.(除分析重力、浮力外,还要注意是否有其它相关联的物体对 它有拉力、压力等)d 列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力的平衡方程 (在展开方程时,应注意抓住题中的关键字 全浸” 部分浸” 漂浮”沉底”露出水面”等) e 解方程求出未知量.浮力专题训练题型一有关探究浮力大小规律的实验题1、如下图所示是研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弹簧秤的示数依次是2、如下图所示,研究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验装置是下图中的( A.图(a )和图(b ) B.图⑻和图(c )3、在探究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一问题时,班级的 物理小博土 ”为同学们做了如下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
第十章浮力
§第1节浮力
□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与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密度有关。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到重力。
F浮= G排
例题:有一个重7 N的铁球,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受到多大的浮力?g取10N/kg。
解:根据阿基米德原理,铁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重力,即F浮 = G 排。
由于铁球浸没在水中,它排开的水的体积等于铁球的体积,而铁球的体积可以由体积、质量、密度的关系式V = m /ρ求出。
由铁球所受的重力G铁=7N,可以得出铁球的质量
m铁= G铁/g = 7N / 10N/kg = 0.7 kg
铁球的体积
V铁 = m铁 /ρ铁 = 0.7kg / 7.9×103kg/m3 = 8.9×105-m3
铁球排开水的体积等于铁球的体积
V排=V铁=8.9×105-m3
铁球排开的水受的重力
G排= m水g = ρ水V排g = 1×103kg/m3×8.9×105-m3×10N/kg = 0.89
N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铁球受到的浮力与它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相等,即
F浮= G排 =0.89 N
§第3节物体沉浮条件及应用
□物体的沉浮条件
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受力平衡;物体等于重力,物体受力平衡。
第十章浮力知识点一、认识浮力的实验【知识干货】一、浮力的产生:在流体里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
方向:竖直向上产生的原因:物体上下面的压力差计算公式一:F浮= F向上—F向下注意:浸没在流体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必须下表面与流体接触。
如桥墩就不受浮力。
二、浮力的测量:借助于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浮力的大小。
原理:一定重力的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浮力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小于重力的大小,小的这部分力即是浮力。
这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即称重法。
计算公式二:F浮= G—F拉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控制变量法)注意:有时候会把浮力的大小与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之前的关系,转化为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
在浸没前,浮力与深度有关,在浸没后,浮力与深度无关。
四、阿基米德原理:1、计算公式三:F浮=G排= ρ液gV排. 此处的密度是指液体的密度,而不是是排开的液体的体积,而不是物体的体积。
物体的密度。
V排2、公式的变形:V排= ,ρ液= 。
3、计算浮力的方法:① 称重法:F浮=G-F(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① 压力差法:F浮=F上-F下(知道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时常用).① 平衡法:当物体漂浮、悬浮时,F浮=G物(仅仅物体在平衡状态时使用).① 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G排或F浮=ρ液V排g (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常见典例】1、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班级的“物理小博士”小东为同学们做了如图3所示的一系列实验,实验中的铜块与铝块体积相同.(1)根据实验数据,可知铝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为N.(2)做①①①三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的关系,可得到的结论是.(3)分析①①①三次的实验数据,可知浮力的大小与.方向为.(4)做四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重的关系.(5)做三次实验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6)实验中采用了的研究方法.(7)根据测得的实验数据,作出的浮力F与铜块下表面在水中所处深度h的关系图像是()(8)根据有关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出铜块的密度为kg/m3;盐水的密度为kg/m3.小东还想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是否有关,他找来一小团橡皮泥、烧杯和水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步骤一:将橡皮泥团放入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橡皮泥团下沉至杯底.步骤二:将橡皮泥团捏成“碗状”再放入水中,它漂浮在水面上.(a)小东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由于第一次橡皮泥团受到的浮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二次呈“碗状”时受到的浮力,所以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有关.(b)同组的小红不同意小东得出的结论,她指出小东的实验有一处错误,所以才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错误的原因是:他只关注了橡皮泥形状的改变,没有控制.2、如图5所示,海底上有一块体积为100m3且底部与海底紧密相连的可燃冰A,其受到海水的浮力为N.(2)3、关于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B.物体没入水中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C.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D.漂在水面上的物体比沉在水底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4、将一小木块和一大石块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小木块上浮,大石块下沉,比较刚松手时两者所受的浮力大小()A. 木块受到的浮力较大B. 石块受到的浮力较大C. 两者受到的浮力一样大D. 条件不足无法比较5、重为5N的正方体物块,用细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浸没在水中时,测力计的示数为2N,则物块所受浮力的大小为N;增大物块浸没的深度,它所受浮力的大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6、一长方体物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98N,已知物块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是50N,则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是()A. 48NB. 50NC. 98ND. 148N7、如图7所示,一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圆柱体缓慢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圆柱体接触容器底之前,能正确反映弹簧测力计示数F和圆柱体下降的高度h 关系的图像是()8、“094型”潜艇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潜艇,当它从深海中上浮而未露出水面的过程中,它受到的海水的()A.压强减小,浮力不变B.压强减小,浮力增大C.压强减小,浮力减小D.压强增大,浮力不变9、在探究“浮力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中,小辉按图4进行实验,具体操作步骤如下:A.将水倒入溢水杯中;B.把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石块的重力G1;C.把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石块浸没在水中,让溢出的水全部流入小桶中,读出测力计示数F;D.测出小桶和被排开水的总重G2;E.测出空桶的重量G3;F.记录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实验结论,整理器材.(1)分析评估上述实验,指出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这样的操作会导致测出排开液体的重力会偏.(2)上述实验中,两个步骤测出了浮力(选填代号即可).(3)在进行步骤C时看到的现象是.(4)改正实验操作后,根据上述实验数据,石块所受的浮力为,排开水的重力为,若等式成立,则可得到“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的结论.(5)如果要想更精确的得到(4)中的结论,你觉得上述的实验步骤应该是.(6)如果实验中,小辉在C步骤中,石块碰到了容器底,则测出的浮力会偏.(7)小明同学利用上面实验中的器材和木块,进一步探究了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是否遵循阿基米德原理.但实验过程中有一个步骤与如图不同,这个步骤是(选填代号即可).10、如图10所示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几个实验情景. 实验甲、丙和丁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 4.0N、2.8 N和 2.5N.若盐水的密度为1.2×103kg/m3,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物体A的密度为3.2×103kg/m3B.实验乙中,物体A受到的拉力为1.0NC.实验丙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乙中小0.5ND.实验丁中,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大于0.3N11、一艘船重为8.0×104 N,当船漂浮在水面上时,船排开水的重力为________N,此时船排开水的体积为________m3。
第十章浮力 知识网络构建()F G F m g F gV F G F F F F F G gV F G ρρ⎧⎪⎪⎪⎨⎪⎧⎪⎨⎪⎩⎩====-⎧⎪=-⎪⎨==⎪⎪=⎩浮浮浮排排液排浮浮向上向下浮排液排浮排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产生的原因:上下表面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的压力差浮力排开液体的体积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液体的密度原理内容公式:;;称重法:阿基米德原理压力差法:浮力的计算方法公式法:平衡法:物体漂浮或悬浮时,浮力,,,,F G F G F G F G ρρρρρρρρ⎧⎪⎪⎪⎪⎪⎪⎪⎪⎧⎪⎪⎪⎪⎪⎪⎪⎪⎪⎪⎨⎪⎪⎪⎪⎪⎪⎪⎪⎪⎪⎪⎨⎩⎪⎪⎪⎧>>⎧⎪⎪==⎪⎪⎨⎪<<⎪⎪⎪⎪=>⎩⎪⎪⎧⎧⎨⎪⎪⎪⎨⎪⎪⎪⎪⎪⎩⎪⎨⎪⎪⎪⎪⎪⎪⎪⎪⎩⎩⎩浮液物浮液物浮液物浮液物上浮:悬浮:浮沉条件下沉:漂浮:空心原理:轮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浮沉原理改变自身重力原理:潜水艇改变自身体积原理:鱼的上浮与下沉应用轮船的排水量密度计的原理及用途⎪⎪⎪⎪⎪⎪⎪⎪⎪⎪⎪⎪⎪⎪⎪⎪ 高频考点透析 序号考点考频 1 浮力产生的原因 ★★ 2 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 3 阿基米德原理 ★★★ 4 物体的浮沉条件 ★★★ 5生活中的浮沉现象★★知识能力解读知能解读:浮力的概念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受力物体是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
3.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方同是竖直向上的。
如图中的3F 所示。
知能解读:(二)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是由于周围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存在压力差而产生的。
如图所示,浸没在液体中的立方体,左右两侧面、前后两侧面所受液体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彼此平衡。
而上、下两表面处在液体中不同深度,所受到的液体的压强不同,因受力面积相等,所以压力不相等。
下表面所受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所受的竖直向下的压力,因而产生了浮力,所以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即F F F =-浮向上向下。
例如:浸在水中的蜡块,受到的浮力就是水对一蜡块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轮船船底受到水向上的压力产生了浮力;埋在水底的桥墩由于下表面没有受到水的压力,故不受浮力。
知能解读:(三)阿基米德原理1.原理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2.公式:()F G G m g gV ρ===浮排排排液排式中ρ液表示液体的密度,V 排是被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g 取9.8 N/kg 。
3.阿基米德原理的五点透析(1)原理中所说的“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包含两种状态:一是物体的全部体积都浸入液体里,即物体浸没在液体里;二是物体的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里,另一部分露在液面以上。
(2)G 排是指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F G =浮排表示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3)V 排表示被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当物体浸没在液体里时,V V =排物;当物体只有一部分浸入液体里时,则V V <排物。
(4)由F G gV ρ==浮排液排可以看出,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这两个因素有关,而跟物体本身的体积、密度、形状、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多少等因素无关。
(5)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但公式中ρ液应改为ρ气。
知能解读:(四)实心物体的浮沉条件上浮下沉悬浮漂浮沉底F G >浮F G <浮F G =浮F G =浮N F F G +=浮ρρ>液物 ρρ<液物ρρ=液物V V =排排ρρ>液物V V <排排ρρ<液物处于动态(运动状态不断改变),受非平衡力作用可以停留在液体的任何深度处是“上浮”过程的最终状态是“下沉”过程的最处于静态,受平衡力作用知能解读:(五)漂浮和悬浮1.漂浮:漂浮是指物体有一部分体积浸在液体里,另一部分体积露出液面。
例如一般树木、冰块都属于在水中可以漂浮的物体,这种物体一也叫做“浮体”。
浮体可以静止在液面上,也可以在液面上水平运动。
2.悬浮:悬浮是指物体在液体中既不沉底,又不露出液面,即悬浮的物体全部浸在液体里。
悬浮或静止的漂浮都是平衡状态,悬浮的物体可在液体中的任何位置停留,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F G =浮或gV gV ρρ=液排液物,又V V =物排,所以悬浮条件是ρρ=液物。
知能解读:(六)浮力的利用1.轮船:轮船是用密度大于水的钢铁制成的,把它做成空心的,当它的平均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它就会漂浮在水面上轮船的大小通常用排水量来表示,排水量就是轮船按设计的要求装满货物—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当轮船由河中驶入海中时,由F gV ρ=浮液排变形得FV g ρ=浮排液可知,海水密度大,因此V 排减小,即轮船上浮一些;反之,由海中驶入河中,轮船将下沉一些。
但不管哪种情况,轮船的重力、浮力、排水量均不变。
(如图所示)2.潜水艇:潜水艇下潜和上浮时是靠改变它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
如图所示,潜水艇的侧面有水舱,当它下潜时,使水舱充水,于是自身重力增大,潜水艇就逐渐下沉。
当水舱中充入适量的水时,潜水艇可以在水中任何位置停留,此时潜水艇所受的重力等于浮力,当潜水艇需要上浮时,可以将水排出,当潜水艇所受的重力减小到小于浮力时便会上浮,上浮到最终漂浮在水面上。
3.热气球:热气球是根据热空气密度比冷空气密度小,相同体积热空气比冷空气轻而产生浮力的原理制成的,如图所示。
4.飞艇:飞艇是热气球中的一种,如图所示,贮氢气或氦气于长椭圆形或梭形的气囊中。
因为这些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所以能借空气的浮力上升。
5.密度计:密度计是测,如图所示,它是一支密封的玻璃管,下端装有铅粒,上端有刻度。
把它放在待测液体中时,它保持竖直状态浮在液面上,液面所对的刻度值就是待测液体的密度值。
密度计原理是物体漂浮在液面上的条件F G=浮物,即F gV Gρ==浮液排物(不变),ρ液增大时V排减小,密度计在液面以上的体积增大。
刻度线越靠下越密,密度值越大。
解题方法技巧方法技巧:(一)浮力的计算方法1.称重法: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G,再把物体浸入放体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则F G F=-浮。
2.平衡法:即物体悬浮或漂浮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由二力平衡条件知,F F=浮物。
注意:悬浮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V V=排物;漂浮时,物体的一部分浸在液体中,V V<排物。
3.公式法:利用阿基米德原理F G =浮排,而G m g gV ρ==排排液排,得F gV ρ=浮液排,普遍适用于计算任何形状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4.压力差法:即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的方法,浮力就是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液体的压力差,公式为:F F F =-浮向上向下。
方法技巧:(二)判断物体浮沉的方法判断物体浮沉通常有两种方法:(1)比较物体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如果浮力大于重力,则物体上浮,反之则下沉,刚好相等则悬浮(或漂浮);(2)比较物体的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如果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则物体上浮,反之则下沉,刚好相等则悬浮。
跨越思维误区思维误:(一)对浮力的认识不全面受生活经验的影响,没有全面认识浮力,造成一些错误认识,对浮力产生的原因不能正确理解,认为只要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就会受到向上的浮力,而事实上,上下同粗的物体的下表面如果和容器接触密合,则这个物体就不受浮力的作用。
思维误区:(二)不能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误认为浮力的大小与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由公式F gV ρ=浮液排可知,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ρ液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 排有关,与物体的密度、形状、质量、重力、浸没后所处深度、运动状态等因素无关。
物理思想方法思想方法:(一)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中的应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去分析和设计,即:在研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应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在研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时,应控制液体的密度不变。
具体采用“称重法”来进行探究,既能从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中体验浮力,同时,还能准确地测出浮力的大小。
思想方法:(二)用等效替代法测物体的重力 等效替代法在物理量的测量中经常用到,对一些不便直接测量的量,可利用其与其他可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间的等量关系,通过测量其他物理量来间接测量该物理量。
如: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其受到的重力等于浮力,即物体的质量等于它排开的水的质量,而只要测出创非开的水的体积,便可由公式m V ρ=求出排开的水的质量,从而得到物体的重力。
中考考点链接考点链接:(一)中考考点解读本章知识的重点是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和用弹簧测力计探究浮力的大小,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浮力使物体上浮、下沉、悬浮或漂浮的原理;难点是应用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解答有关浮力的问题。
出题形式有选择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
(二)中考典题剖析1.探究浮力大小的决定因素 2.浮力的应用 3.浮力的综合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