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及精子畸形实验
- 格式:ppt
- 大小:15.04 MB
- 文档页数:12
小鼠精子畸形实验报告
本实验旨在研究小鼠精子畸形对后代的影响,以期为人类生育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实验选取了30只健康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小鼠
在受孕前接受了精子畸形诱导剂处理,而对照组小鼠则未受任何处理。
经过一系列观察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实验结果。
首先,实验组小鼠在受孕后产下的幼崽数量明显减少,平均每只小鼠产仔数量
为4只,而对照组小鼠的平均产仔数量为7只。
这表明精子畸形对小鼠生育能力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其次,在实验组幼崽中,出现了较高比例的畸形幼崽,包括畸形四肢、畸形头部等。
而对照组幼崽中几乎没有出现畸形情况。
这进一步证实了精子畸形对后代健康的不良影响。
此外,我们还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崽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观察。
结果显示,
实验组幼崽的生长发育明显滞后于对照组幼崽,体重增长速度较慢,行动能力较弱。
这说明精子畸形不仅影响了幼崽的出生情况,还对其后续的生长发育产生了长期影响。
综上所述,本实验结果表明,小鼠精子畸形对后代的影响是显著的,不仅影响
了生育能力和出生情况,还对幼崽的生长发育产生了长期的不良影响。
这一结论对于人类生育健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维护精子健康,减少畸形对后代的影响。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究精子畸形的形成机制,寻找可能的干预手段,以期能够更好地保障后代的健康。
希望本实验结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人类生育健康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一、目的与要求1. 熟悉微核的概念、微核的来源、体内微核试验的实验设计、微核试验检测的遗传学终点。
2. 学习和掌握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基本方法步骤,嗜多染红细胞及微核细胞镜下观察。
3. 了解微核试验数据整理、分析方法及结果的评价。
二、实验原理微核与染色体损伤有关,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细胞质中,末期之后,单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包含在子细胞的胞质内,因比主核小,故称微核。
无论是断片还是整条染色体,其实质都是遗传物质,一但发生畸变,就有能形成遗传物质方面的问题,造成突变,因此,微核的检测实质上就是遗传物质突变的检测,现已被卫生部定为外来化合物毒理检测的—个必检指标。
微核试验是观察受试物能否产生微核的试验。
主要可检出DNA断裂剂和非整倍体诱变剂。
传统的微核试验是体内试验,它观察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中的微核。
微核可位于多种细胞,但在有核细胞中难与正常核的分叶及核突出物区分,所以只有在无核的红细胞中才易辨认。
在骨髓中无核的红细胞有嗜多染红细胞或称晚幼红细胞(呈灰蓝或浅蓝色)和成熟红细胞(呈粉红或桔红色)两种,正常情况下嗜多染红细胞占多数,所以观察骨髓嗜多染红细胞。
PCE指在红细胞成熟之前,最后一次分离后数小时将主核排出而微核仍保留在细胞质中的细胞,但由于嗜多染红细胞的胞质内含有核糖体,因此Giemsa染色呈灰蓝色,成熟红细胞的核糖体已消失,被染成淡橘红色,使嗜多染红细胞在染色上与正常RBC(NCE)有所不同。
微核可以由染色体诱裂剂导致的染色体无着丝粒片段所构成,也可以由非整倍体诱发剂所导致的落后染色体形成。
三、实验设计1. 动物选择:常用小鼠,体重18~20 g,7~12周龄,每组10只,雌雄各半。
2. 染毒途径:原则上与人接触化学毒物相同或相近的途径。
3. 染毒次数及取样时间:一般采用两次染毒或多次染毒。
两次染毒:第1次染毒后24小时进行第2次染毒,6小时后取样;多次染毒:每天染毒1次,连续染毒5天,末次染毒后24小时取样。
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对小鼠精子畸形及骨髓细胞微核的影响作者:王月娇王伟来源:《科技资讯》 2012年第36期王月娇1 王伟2(1.吉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吉林长春 130033; 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儿科吉林长春130031)摘要:目的:研究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对小鼠的精子畸形及骨髓细胞微核的影响。
方法:取昆明种雄性小鼠50只,随机分为实验高、中、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每组10只。
实验组分别以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水溶液5.67、2.83、1.42g/kg·BW灌胃。
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分别以等量的生理盐水和环磷酰胺50 mg/kg·BW灌胃,每天1次,连续5天。
研究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对小鼠精子畸形的影响;另取昆明种小鼠50只,随机分为实验高、中、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每组10只。
实验组分别以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水溶液5.67、2.83、1.42 g/kg·BW灌胃,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分别以等量的生理盐水和环磷酰胺50 mg/kg·BW灌胃,每天1次,连续4天。
评价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的影响。
结果:实验组磺胺间甲氧嘧啶钠高、中剂量对小鼠精子畸形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实验组磺胺间甲氧嘧啶钠高剂量对小鼠微核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结论: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对小鼠的精子畸形与骨髓细胞微核均有影响,具有潜在的致畸、致突变作用。
关键词: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精子畸形骨髓细胞微核中图分类号:R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072-01磺胺间甲氧嘧啶钠(Sulfamonome thoxineSodium)是新一代长效磺胺类药,从抗菌作用来讲,名列磺胺药的首位。
由于其具有双重药理作用:既能抗菌,又能抗原虫,对革兰氏阳性菌及一些阴性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而被广泛运用于家禽等畜牧产业。
由于磺胺类药物广泛具有一定的急慢性毒性以及潜在的三致作用,但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的毒性作用特别是对精子畸形以及骨髓细胞微核的影响究较少。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金一和大連理工大学環境与生命学院微核形成机理微核实验原理微核是染色体断裂或纺锤丝受损, 在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滞留在细胞核外的遗传物质。
RBC在成熟之前最后一次细胞分裂后,主核排出细胞外,微核仍滞留在PCE细胞中。
因此,可以根据PCE细胞中微核出现率,观察环境污染物对染色体完整性和染色体分离改变的影响,判定其有无遗传毒性。
实验目的1.掌握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方法2.掌握骨髓多染红细胞(PCE)中微核的观察方法实验器材1.手术刀2.手术剪3.无齿镊4.小型弯止血钳5.干净纱布6.带橡皮头吸管7.台式离心机8.刻度离心管9.电吹风机10.玻璃蜡笔11.2ml注射器及针头12.载玻片及推片13.定时钟14.带油镜头显微镜15.细胞计数器16.玻璃染色缸17.晾片架主要试剂甲醇(分析纯)生理盐水小牛血清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分别取1/15 mol/L的磷酸二氢钾溶液50.40ml和1/15 mol/L的磷酸氢二钠溶液49.60ml,两者混合均匀。
阳性对照物环磷酰胺或丝裂霉素C实验操作步骤•染毒次数连续 4 次染毒取样时间最后一次染毒后,经过24h,取骨髓制作骨髓涂片骨髓涂片的固定、染色和封片微核观察和细胞计数骨髓细胞染色方法取胸骨剪去骨骺端擦净血污,剔去肌肉小牛血清Giemsa 应用液10~15min 甲醇中,固定15min 混匀、推片冲洗、晾干晾干冲洗、晾干细胞计数嗜多染红细胞和微核微核率计算方法结果分析与评价阳性判断实验组中至少一个剂量组微核阳性率显著大于对照组,并具有重现性和剂量-反应关系。
阴性结果试验剂量不够、采样时间不合适、细胞计数量不足、实验动物自发微核率高等原因,均可以造成实验结果阴性。
当实验设计符合标准,试验剂量足够大,其他染毒方式的微核试验结果仍为阴性时,可认为受试物微核试验阴性。
注意事项1. 实验所用的器具必须洁净,小牛血清无污染。
2. 骨髓涂片上,细胞疏密程度要合适,细胞之间互不重叠。
小鼠骨髓中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实验简介微核(micronucleus),与染色体损伤有关,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细胞质中,末期之后,单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包含在子细胞的胞质中,比主核小,故称微核。
故微核试验能检测化学毒物或物理因素诱导产生的染色体完整性改变和染色体分离改变这两种遗传学终点。
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测定方法2.了解细胞染色体损伤情况,掌握检测断裂剂和部分非整倍体致突变剂的测定方法3.进一步熟练制片和镜检操作器材与试剂1.器材手术剪、无齿镊、小型弯止血钳、载玻片、玻璃染色缸、定时钟、晾片架、显微镜(带油镜)、注射器及针头、干净纱布、乳头吸管、玻璃铅笔、电吹风机2.试剂甲醇、Giemsa储备液、磷酸盐缓冲液(PH6.8)环磷酰胺操作步骤1.试验动物及处理(1)动物选择:一般选用大小鼠,小鼠最常用,18-20g,每组10只,雌雄各半。
(2)染毒途径:根据研究目的或受试物性质不同,原则上可尽量采用人类接触受试物的途径:通常采用灌胃法和腹腔注射。
(3)染毒次数:多次染毒法(每天染毒一次,连续4天,第五天取样)或两次染毒法(处死前30h+处死前6h)(4)剂量及对照选择据受试物的LD50,以1/2LD50为最高剂量组,下设3-4个剂量组。
同时设立阳性(环磷酰胺)和阴性对照(溶剂组)2.骨髓细胞制片和涂片:最后一次染毒后,在确定时间脱颈椎处死动物,迅速剪取其胸骨,剔去肌肉,用干净纱布擦拭,剪去每节骨骺端,用小型弯止血钳挤出骨髓液,点在载玻片一端预先滴好的一滴小牛血清中。
混匀后推片。
长度为2-3cm。
3.固定:将推好晾干的骨髓片放入染色缸中,用甲醇固定15min,取出晾干。
4.染色:Giemsa应用液染色15min.冲洗染色液,晾干。
5.观察计数:先以低倍镜、高倍镜粗检,选择细胞分布均匀、疏密适度、形态完整、染色良好的区域,再在油镜下按一定顺序进行PCE和微核计数。
小鼠精子畸形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研究小鼠精子畸形对生育能力的影响,通过对小鼠进行精子畸形实验,观察其繁殖能力和后代健康状况,以期为人类生殖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实验方法:首先,我们从实验室中选择了一组健康的雄性小鼠作为实验对象。
然后,我们对这些小鼠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观察和饲养,以确保它们的身体状况良好。
接着,我们使用特定的方法诱导小鼠产生精子畸形,然后将这些小鼠与正常雌性小鼠交配,观察其繁殖能力和后代健康状况。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出了以下实验结果:1. 精子畸形对小鼠的生育能力产生了显著影响。
精子畸形的小鼠在交配过程中出现了较低的交配成功率,且受孕率也明显降低。
2. 精子畸形对后代健康状况产生了一定影响。
经过观察发现,由精子畸形小鼠交配后所生的后代中,出现了较多的畸形现象,且部分后代的生长发育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实验结论: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小鼠精子畸形对生育能力存在着显著的负面影响,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交配成功率和受孕率的降低上。
2. 精子畸形对后代健康状况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这表明精子畸形可能会对后代的遗传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实验意义:本实验结果对人类生殖健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精子畸形作为一种常见的生殖健康问题,其对生育能力和后代健康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
通过本实验,我们对精子畸形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有助于人类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精子畸形相关的生殖健康问题。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小鼠精子畸形对生育能力和后代健康的不良影响,这为人类生殖健康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希望本实验结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