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五:土地政策的演变
- 格式:ppt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近代土地政策的演变中国近代以来,土地政策复杂活跃,起重要作用,由于政府政策的不断变化,土地政策也在不断变化,发生重大演变。
中国近代土地政策演变从清朝时期开始。
在清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细则令》为代表的儒家土地制度基本统治了两百多年的中国,主张以地主的权力来经营土地,并实行地主户口制,以维护地主的利益。
清朝末期,湘西起义伴随着乡土民族矛盾日深,清政府不得不改变土地政策,1860年,清政府颁布了《清宣统六年土财细则》,解决了土地租约、交易制度,对外地人口进行调查,布置增收,实行租金与赋税并行的地主赋税和家税制度,从而消除了地主及官府之间的纠纷,但同时也加重了贫苦地主的负担,引发反对的声浪。
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激烈的社会变革时期,各项改革日新月异,以改变土地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引发了激烈的冲突。
1910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孙中山改组新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宪法》,阐述了中国土地政策,宣布中国正式实行民主体系,取消地主权利,赋予地主免交钱财的权利,重新定义了土地制度,并试行了土地改革政策,试图给农民一个公正的立法环境,减轻农民负担,但由于技术和资金的缺乏,改革以失败告终。
1927年,中国共产党统治下又重新改变了土地政策,先将农民的土地夺回,实行土地所有权的实行,然后把土地归还给农民,实行公有集体地私有化改革,根据不同地区,统一实行了土地租赁制。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进一步加快,政府采取了土地改革政策,改革了土地利用权,出台了各种土地政策,将拥有土地的地主和家庭分开,实行土地所有权的继承,实行农民与政府的合作,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实现了农业社会的大发展。
到目前为止,随着中国的社会发展,政府又出台了新的土地政策,地方政府不断改革土地利用权制度,设立城市规划,制定各种房地产政策,旨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经济发展与人民幸福,并不断深化土地改革。
总之,中国近代以来,土地政策曾经发生了多次重大演变。
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以下是其主要的演变过程:1. 土地改革时期(1950年代初-1950年代中)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当时的重要任务。
这一时期,政府实施了土地国有化和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并进行了土地的再分配。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0年代末-1970年代初)在这一时期,政府加强了对土地的集中控制,实行农业合作化政策,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再次归于集体所有,实行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的土地使用制度。
3. 改革开放初期(1970年代末-1980年代末)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逐步放开土地管理权,引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个体承包经营土地的方式,鼓励农民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从而实现经济的发展。
4. 建设用地审批制度改革(1990年代初-2000年代初)在这一时期,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土地供应紧张,政府启动了建设用地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高效、透明、规范的土地供应体系,以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
5. 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2000年代初至今)中国政府启动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目的是通过流转土地使用权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
这一政策推动了农地流转、土地托市等方面的改革。
6. 农村土地确权制度建立(2008年至今)为解决农村土地权益不明晰、冲突频发等问题,中国政府推行农村土地确权改革,逐步建立起农民土地经营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制度,以确保农民土地权益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从国有化到农业合作化,再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及进一步推动土地流转和确权等一系列政策的变革,旨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927年至1931年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千百年来,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是中国农民阶级的最高追求。
土地对于封建统治下的农民而言是唯一的生存资本,离开了土地,他们也就无处容身。
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起与衰落就是围绕农民的土地问题展开的。
在近代民主革命时期,土地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下身背“三座大山”的农民阶级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就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城市,主要方式是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以工人运动与暴动的方式夺取政权是共产党成立初期的大政方针。
因而,在最初的阶段,对于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问题中共中央并没有加以应有的重视。
中共中央对于农村及土地问题的重视肇始于大革命失败后的八七会议。
大革命的失败,以及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的疯狂屠杀与镇压给共产党带来了血淋淋的教训。
以毛泽东为首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中国革命其时的前途并不在城市而是在农村,并不在工人运动而在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枪杆子里出政权”。
中国革命必备的两大因素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一部分共产党人的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
一、大革命及八七会议时中共的土地政策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
大革命时期,以减租减息为中心内容的农民运动在国共合作的推动下蓬勃发展,但在没收地主土地的土地革命问题上存在分歧。
“将土地从不劳而食的人们手中收归”[1]的土地国有化政策是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实践经验,盲目信从共产国际而采取的方针。
为加快中国的革命进程,共产国际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以便通过国民政府执行共产国际有关土地革命的政策。
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土地国有的主张与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所提出的“虽然目前不能立即实行土地国有化,但也应该把土地直接分给在这块土地上耕作的劳动者,消灭不从事耕作的大土地占有者和许多中小土地占有者制”[2]存在原则性的差异。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国民革命军所到之地,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发表时间:2009-07-02T14:02:13.110Z 来源:《魅力中国》2009年第8期供稿作者:樊会玲[导读] 共产党从建党以来一直把土地问题放在重要地位,不断完善土地政策,解决好土地问题,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樊会玲(平顶山市第24中学,河南平顶山 467000)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8-035-01“土地是一切产生和存在的源泉”,自古以来政权的斗争与土地的斗争连在一起。
因此,共产党从建党以来一直把土地问题放在重要地位,不断完善土地政策,解决好土地问题,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一、国民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帝国主义势力重新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政治压迫,在国内各派军阀连年混战,中国经济发展陷于停滞甚至是倒退的境地。
加上地租和高利贷的盘剥,中国的农业日益陷入严重的危机。
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下,土地日益集中到极少数地主手中,农民对土地的渴望更加强烈。
“共产党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取消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作为党的最主要任务,并先后发动和领导了百余次武装起义,打倒土豪劣绅,分配田地浮财。
虽然大多数起义因为敌人的镇压或准备不足而失败,却宣传了共产党的土地革命主张,为以后的土地政策的制定积累了经验。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1928年11月毛泽东在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提出应把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和开展土地革命三者结合在一起。
1929年12月湘赣边苏区政府制定《井冈山土地法》,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红色政权后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
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买卖土地;除老幼疾病没有耕种能力及服公众勤务者外,其余的人一律强制劳动。
《井冈山土地法》第一次用法律形式肯定了中国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
1929年,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农民问题决议案》关于“没收一切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的精神,结合赣南土地革命的经验将《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进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倡导实行土地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将
土地分配给农民,满足民众对于土地的渴望。
此后,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土地改革,实行“土地国有、农民承包、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方针,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推进农村改革,实行“承包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家庭经
济发展。
2003年,中国共产党启动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试点地
区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农民住房等方面的制
度创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之后,2019年,中国共产党再次推
出了“三农”政策,提出了以保障农民利益为核心的农村振兴战略,
鼓励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总的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演进体现了国家的发展需要和
时代的变迁。
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都力求以保障农民利益为
基本出发点,推出有利于农村稳定发展的土地政策,为农民群众谋求
实际利益。
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演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演变近代史土地政策的演变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过程,涉及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
土地政策的变迁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生存状况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本文将就近代史土地政策的演变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
清朝时期的土地制度主要为封建农业经济,老百姓多为小农,土地所有权分布极不平等。
地主阶级占有大片土地,农民只能靠佣工、负债或租种来生存。
土地在封建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晚清时期,农民起义频繁,土地革命势头逐渐增强,清政府开始尝试一些改革措施,如百姓地地赋灾、地公法等,但效果有限。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取而代之,土地政策也有了新的变化。
孙中山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号召农民占有土地,实行土地国有化。
由于时局动荡,内战频发,农田开垦工作受阻,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随后,孙中山去世,中国进入了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等人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方案,但其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土地政策有了重大转变。
国家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了土地国有化的政策,农民获得了长远的土地使用权。
土地改革结束了农民长期受压迫的历史,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
此后,中国陆续实行了一系列土地政策,如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等,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
1978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土地政策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国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分给农民,实行户籍化管理,鼓励农民通过经营提高收入。
这一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也有了明显提高。
随后,国家又推动了土地流转经营、农村土地整治等政策,加快了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至今,中国土地政策仍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中。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是中国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的需要,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和改革措施。
近现代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清朝时期的封建制度、民国时期的农村土地改革和现代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在清朝时期,土地政策主要体现为封建土地制度。
土地是由封建地主集中占有和控制的,农民只是土地使用权的享有者,而无法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这种封建制度限制了农民们的发展,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和农民的贫困。
民国时期,土地政策取得了一些进展。
政府开始推动土地改革,试图通过减轻农民负担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来改善农村经济状况。
国民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法规,如《农民土地法》等,鼓励土地承包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这些政策为农村经济的振兴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中国,土地政策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变革。
农村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土地制度进一步改革,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并引入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承包租赁等新特点。
政府还积极推动农村土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在解决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从封建制度到土地改革再到现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今后,随着中国农村发展的不断深化,继续完善土地政策将是重要的任务之一,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近代史土地政策
中国近代史上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政府实行的土地公有制政策和毛泽东时期的土地改革政策。
在清政府时期,土地公有制是通过废除私有土地,宣布国家对所有土地实行占有和分配,从而实现公有化的。
这一政策是为了缓解农民的生存压力,并在平衡土地利益分配方面发挥作用。
然而,这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土地权益不平等和农民权益受到侵害等问题,因而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实施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政策。
这一政策是为了消除土地方面的不平等和剥削,为农民争取土地权益和提高其生活水平。
在土地改革中,政府实行的措施包括对土地私有化、对地主阶层的重新分配、对土地的重新登记和颁发土地证。
这一政策显著提高了农民的地位和生产热情,为国家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然,任何一个政策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因此,在执行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和局限性,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和预期目标。
2、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对生产关系的调整):4、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当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兴农。
增加农民收入;重视农村教育和医疗.5、针对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提出几点解决建议。
建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世界史俄国1861年改革: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高于当地市场价。
(实质是对农奴一次变相的掠夺).与美国内战时颁布的《宅地法》区别:俄国是高价赎买,美国无偿获得。
农产品价格练习:民富则国昌,民穷则国衰。
富民强国一直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始终是各国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条废除地主阶级封建素的士地所有制,实现农民的士地所有。
第二条没收地主的土地、牲畜、农具、多会的根食及共在衣村中多余的房屋。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的什么重大举措?(1分)根据材料分析这一重大举措的划时代意义。
(1分)(2)材料二是毛泽东在1956年一次国务会议上的一段发言。
结合这段话,谈谈三大改造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3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70-80年代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分)(4)19世纪60年代美国、俄国、日本分别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了本国人民关心的土地问题来改善民生?(3分)(1)开展土地改革(或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 分)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任写1点,)(2)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或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农业、工业发展迅速,经济稳步增长(或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建国以来我国土地政策的演变1、1949~1954年,从土地农民私有制到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的转变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国的土地政策是没收地主土地分田到户,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农民向国家缴纳公粮。
此间,农民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短缺,在一些地区出现村民以生产资料换工等形式的互助生产组。
农民拥有了土地以后,大部分农民的生活有了上升,一部分农民包括有的党员买了土地和车马,雇了长工,少数农民则因种种原因生活下降,开始出卖土地或给别人当雇工。
针对这种情况,东北地区和山西向中央提出进一步提高互助组的层次报告,以防止此现象持续发展。
刘少奇对两地区的报告给予了批评和否定,认为当时的生产工具无法满足集体农庄的要求。
但毛泽东认为这将助长让私有制的出现、使剥削制度再度出现,对于党员雇工更是无法接受的。
随后陈伯达把马克思的工厂分工理论拿出来作为作业农业生产合作的理论基础,认为在生产工具不具备要求的时候通过分工仍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1951年9月,毛泽东倡议召开了全国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促成1952年秋冬全国第一次农业合作运动的高潮。
1953年刘少奇在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及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上作了自我批评。
此时,农民仍然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农民是以土地形式入股到合作社,此阶段仍有十分之一左右的农民没有加入到农生产合作社。
1954年我国的第一部宪法就规定了“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等四种所有制形式,并在其第八条规定了“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其他生产资料所有权。
”2、1954~1958年,从初级社到高级社(人民公社)的转变由于合作化运动发展速度过猛,部分地区出现违背农民意愿强制要求入社的情况,后来出现了整顿。
但这并没有阻止合作化运动的脚步,1956年10月,中共中央在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要求到1958年春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基本上普及初级农业生产合作,实现半社会主义合作化,仅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在全国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到1956年底,已经有大约87.8%的农户参加了所谓高级社,但到了高级社阶段,农民一入社,其土地等生产资料就归所谓高级社集体所有了。
1、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1、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土地按亩产高低划分为9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
2、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平分土地方案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并未付诸实行。
1、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3、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1、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2、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1、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2、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给农民使用,禁止土地买卖。
3、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4、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1、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2、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
3、这两个土地法有两个共同点:第一,都是消灭封建的土地制度;第二,农民对分到的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1、毛泽东和邓子恢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2、土地分配的方法是: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土地政策的演变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对土地的管理和分配政策发生的重大变化和调整。
土地政策的演变通常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土地政策演变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1. 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土地通常是贵族和统治阶级的私有财产,普通民众几乎没有土地所有权。
土地政策主要是关于封建领主对土地的分配和管理,包括赋税、农奴制度等。
2. 资本主义发展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土地所有权开始从贵族和封建领主转向农民和私人企业。
土地政策的重点是土地改革,包括土地分配、土地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土地市场的形成。
3. 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土地政策需要适应城市化的需求。
政府开始规划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土地出让和城市地产税等政策。
4. 农业现代化和土地制度改革时期:许多国家实施农业现代化计划,通过改革土地制度来提高农业生产力。
土地政策的变化包括土地承包制、土地流转、土地集体所有制改革等。
5. 可持续发展和土地保护时期: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政府开始重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土地政策越来越注重土地的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考虑。
6. 社会主义和社会政策时期:社会主义国家通常实行国有土地制度,土地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
土地政策的重点是土地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福利。
7. 全球化和土地外资投资时期: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际土地外资投资逐渐增加,涉及到土地政策的国际合作和争端。
土地政策需要平衡国内发展和国际合作的需求。
总的来说,土地政策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旨在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需求和挑战。
土地政策的成功与否往往与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权益的保护以及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土地政策应该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阶段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
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1)、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2)、1929年,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
(3)、1931年2月,毛泽东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
阶级路线: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即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限制富农)(4)、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这个政策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5)、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但并不是全国范围内的),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即用适当方法将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土地转移到农民的手中,吸收中农参加运动,绝不可侵犯中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区别对待,一般不变动富农的土地。
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过渡。
(6)、1947年7月至9月,中共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是少地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