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pdf
- 大小:303.01 KB
- 文档页数:12
基础护理学(一)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250102Z10课程名称(中/英文):基础护理学(一)/Fundamental Nursing(Ⅰ)课程类别:必修学时/学分:88/4先修课程:护理学导论、人文护理、心理护理适用专业:护理学教材、教学参考书:1.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李小寒、尚少梅主编,《基础护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6月。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基础护理学是高等院校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护理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
基础护理工作作为临床各专科护理的基础,贯穿于满足患者对健康需求的始终,为临床专科护理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从概念、程序、和实践的角度出发介绍护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通过对知识、技术程序和经验积累、以及人文关怀理念的整合,注重教学的整体优化,重点培养学生关怀和照顾病人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注:实践包括实验、上机等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熟悉各项基本操作的要求,掌握操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程序、注意事项,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以满足病人需要为原则,有较强的无菌观念和隔离概念,操作熟练、轻稳、快捷、节力、省时。
毕业后能很快适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根据课程类型、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及特点,确定适合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考核方式采用多种形式(笔试、口试、答辩、测验、论文等)、多个阶段(平时测试、作业测评、课外阅读、社会实践、期末考核等)、多种类型(作品、课堂实训、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竞赛等)等全过程的考核;成绩评定加大过程考核及阶段性考核成绩比例(原则上七、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
《基础护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C0411003s课程名称:基础护理学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和年级:临床医学(全科医生方向)二年级开课学期:秋季学期总学时:48学时(理论:18学时,实习:30学时)学分:3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平行课程:生物化学、生理学、人体寄生虫学后续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课程简介:《基础护理学》是护理学科的基础,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是临床各科护理的基础。
其包括的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既是护理学生学习临床课程和日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也是为满足个体、社区和社会基本需求所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学习本课程对护理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推荐教材:《基础护理学》ISBN978-7-117-16074-2.李小寒主编..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参考书目:1.《新编护理学基础》ISBN978-7-117-07473-5.姜安丽主编.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出版2.《基础护理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ISBN978-7-117-08052-1.李小寒主编.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出版二、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确立以护理对象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运用护理程序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指导护理实践,能熟练掌握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
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和团结协助精神,在整体护理观念的指导下,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护理实践技能及护理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护理对象服务。
三、实验内容实验一:无菌技术【目的和要求】目的:掌握无菌技术的操作方法,形成并增强无菌观念。
要求:1.护生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态度认真、严肃。
2.手法正确,操作熟练。
3.无菌观念强,能正确区分无菌区和非无菌区。
《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Fundamental Nursing)学时数:152其中:实验学时78 课外学时0学分数:9.5课程类别:专业课程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执笔者:审核人:编写日期:一、课程简介《基础护理学》的教学,不仅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内容:绪论,环境,患者入院和出院的护理,预防与控制医院内感染,患者的安全与护理职业防护,患者的清洁卫生,休息与活动,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冷、热疗法,饮食与营养,排泄,给药,静脉输液与输血,标本采集、疼痛患者的护理、病情观察及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护理,临终护理,医疗与护理文件记录等。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学本科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课程,它是在学习《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的基础上,为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满足临床护理工作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基础护理学》是一门以护理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为主要内容,护理人员必修的专业课程。
适用于护理学专业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通过护理学基础的学习,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护理实践中,牢固树立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的思想和决心。
用娴熟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结合护理理论知识,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满足病人的生理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也将为今后学习各专科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主要教授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学的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教材的知识框架和理论是建立在新的护理观的基础上运用整体护理的理念,以护理程序的思维方式为基本框架,介绍了护理专业基本操作技术的有关内容,以构筑学生的现代护理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打造娴熟的职业能力,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临床各科常用的一般生活护理技术、与诊疗相关的护理技术、危重病人抢救配合技术、病情观察、临终病人护理以及护理文件的书写等。
《基础护理学1》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地位与任务基础护理学是研究帮助护理对象满足生理、心理和治疗需求的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其内容包括护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帮助护理对象满足生理、心理及治疗需求的基础护理技术和相关的护理基本知识。
本课程的任务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在整体护理观念的指导下,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护理实践技能及必备的护理基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观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护理对象服务。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确立以护理对象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运用护理程序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指导护理实践,能熟练掌握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
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和团结协助精神,在整体护理观念的指导下,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护理实践技能及护理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护理对象服务。
(三)课程教学改革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章节内容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直观化、立体化,从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压疮的预防及护理,吸痰法、洗胃法、导尿术等课题,可以选用图片、模型、科技、视频等多种教学方法,做到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枯燥的问题生动化,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合理缩减理论课程首先,在明确大纲的基础上,将现有教材进行合理整编,突出重点难点,简单内容可以改为自学。
不同内容的课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讲授,例如灌肠、注射、消毒灭菌等课题采用列表比较法,有助于加强理解和记忆各自的异同点,做到举一反三。
另外,还可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在教师授课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开展自由讨论,根据所学知识积极思考。
最后,课后作业尽量出病例等思考题,这样既能巩固基础基本知识,又能培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基础护理学》教学大纲Teaching Syllabus for Fundamental Nursing一、课程任务与性质《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是护理专业主干学科之一,是护理患者所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课程主要容包括满足患者清洁、舒适、休息活动、营养排泄等需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用药知识与技能;常用抢救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护理事业的情感,掌握评估和满足患者各种基本需要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敏锐的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情景式模拟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护理程序科学化管理病人,满足服务对象整体护理的需要,为后期临床各专科护理的学习和临床护理实践打下重要基础。
二、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采用单元测试、阶段测试、期末测试、操作考核及实验报告测评等方法进行教学评价。
理论考试采用闭卷形式,理论考试占70%,技能考试占30%。
三、学时分配表四、课程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基础护理学的基本任务;2、熟悉基础护理学的学习容及目的;3、了解基础护理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教学容】1、容(1)基础护理学的基本任务;(2)基础护理学的学习容及目的;(3)基础护理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2、重点、难点重点:基础护理学的基本任务;难点:基础护理学的学习方法。
3、学科专业新进展基础护理学的工作畴以及临床发展状况。
【授课学时】1学时第二章环境【目的要求】1、掌握医院环境的特点;住院患者对物理环境的需求和护理方法;住院患者对社会环境的需求和护理方法;医院规则;2、熟悉环境中影响健康的因素;3、了解人类环境的围;护理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容】1、容(1)环境概述;(2)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3)护理与环境的关系;(4)医院环境。
2、重点、难点重点:住院患者对物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需求和护理方法;医院规则;难点:住院患者对社会环境的需求和护理方法;医院规则。
《基础护理学》教学大纲课程性质: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而且也是学习临床课的基础,是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后期护理专业课程学习和临床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采用“以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模式,将护理程序有机地贯穿始终,并在护理操作中融入相应理论与实践,适应整体护理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方法:考试;笔试(60﹪)+操作(40﹪)学时学分:144学时,10学分,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践课72 学时,理论授课学时分配:实验项目及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一、掌握基础护理学的基本任务。
二、熟悉基础护理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
三、在学习过程中能运用各种基础护理学的学习方法,达到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一、护理学的概念和作用。
二、《基础护理学》课程的地位和基本任务。
三、基础护理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
四、基础护理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实践学习法、反思学习法【重点难点】1.重点:基础护理学的概念。
第二章环境【目的要求】一、了解环境定义、分类。
二、了解环境中影响健康的因素。
三、熟悉环境与护理的关系。
四、熟悉医院环境的分类及特点。
五、掌握医院物理环境的要求;熟悉医院社会环境的内容。
六、掌握各种铺床的方法和具体要求。
【教学内容】一、环境与健康:环境的概念;环境的范围;环境中影响健康的常见因素;环境与护理的关系中护理人员的职责。
二、医院环境的概念、特点、分类方法。
三、医院环境的调控:物理环境的调控、社会环境的调控。
四、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患者单位的概念。
患者单位的设备;人体力学的概念;常用的力学原理;人体力学的运用原则;各种铺床法目的;各种铺床法的异同点。
运用节力原则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种铺床法,做到态度认真、步骤有序、方法正确、过程完整,达到平、紧、美、实的要求。
《基础护理学》教学大纲设计一、课程目标1.理解并掌握基础护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2.掌握基础护理技能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3.具备基础护理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4.具备护理观察、评估和评价的能力;5.具备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的能力;6.具备预防感染、保护患者安全和应急处置的能力;7.具备继续学习和提升自我能力的素养。
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1.课程内容:1.1基础护理学概论1.2患者观察与评估1.3基础护理技能与操作1.4应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1.5感染和感染控制1.6家庭护理1.7老年护理2.教学方法:2.1授课方式包括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思维能力;2.2实践操作为主,包括模拟实验、技能训练和实地护理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3小组讨论和课堂演示,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2.4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以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和案例分析。
三、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1.考核方式采用综合考核的形式,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实践操作考核和课堂参与度评价;2.评价标准:2.1理论知识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护理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2实践操作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基础护理技能的操作能力;2.3课堂参与度评价,主要考察学生的积极性和与他人的合作能力;2.4期中和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实践操作考核和课堂参与度评价占总评成绩的30%。
四、教学进度安排(以15周为例)1.第一周:基础护理学概论(2学时)2.第二周:患者观察与评估(4学时)3.第三周:基础护理技能与操作(8学时)4.第四周:应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4学时)5.第五周:感染和感染控制(4学时)6.第六周:家庭护理(4学时)7.第七周:老年护理(4学时)8.第八周:复习备考(6学时)9.第九周:期中考试(2学时)10.第十周:实践操作训练(8学时)11.第十一周:模拟实验(4学时)12.第十二周:技能训练(4学时)13.第十三周:实地护理实习(4学时)14.第十四周:实践操作考核(2学时)15.第十五周:期末复习备考(4学时)+期末考试(2学时)五、参考教材1.基础护理学教材(第三版),主编:XX,出版社:XX2.护理实践技能教程,主编:XX,出版社:XX六、教材选择和资源支持1.本课程教材的选择应该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和课程目标,详细阐述基础护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并配有丰富的案例分析和操作指导;2.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实验设备的支持,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和案例分析,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基础护理学课程大纲健康学院二〇二〇年十一月本科《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基础护理学》2.课程代码: 0801ZB153.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4.课程学时:160学时5.课程学分:10学分6.开课学期:第2、3学期7.先修课程:《护理学导论》、《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8.后续课程:《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9.适用专业:护理10.课程简介:《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职业能力最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
是护理学历教育与老年照护职业技能(初级、中级)融合、对应实施的重点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明确护理在国家健康战略中的地位,明确全生命周期和全疾病阶段护理的功能定位。
使学生了解护理与人、环境、健康的基本关系。
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评估患者并制定和实施护理计划,满足患者的基本生理需求和心理需要。
通过实训大纲的实施,熟练掌握各项基础护理的基本操作和老年照护职业技能初级、中级的基本技术操作;掌握临床急救技术和老年人噎食、外伤止血、骨折固定与转运等紧急救护技术。
能正确记录和书写各种护理文书与表格。
11.选用教材:《基础护理学》李小寒、尚少梅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06月第6版12.参考资料:《基础护理学》、《护理学基础视频教材》李小寒、尚少梅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基础护理技术》(临床案例版)王静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理论方面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最新的护理进展;教学目标2:树立整体护理观,能熟练、灵活运用本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为病人提供较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二)技术技能方面教学目标1:能规范地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教学目标2:能按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提供整体护理,满足护理对象生理、心理和治疗需求;教学目标3:根据照护计划,完成生活照料、常见救护等作业。
三、课程学时分配四、课程教学内容、要求、重难点及设计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课程的地位和基本任务2.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3.课程的学习方法及要求【教学要求】1.能正确陈述基础护理学课程的学习内容。
感谢你的观看感谢你的观看《基础护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005.0.1课程名称:基础护理学Fundamental nursing开课(二级)学院:护理学院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学分:2学分学时:28学时。
本课程总学时为28学时,其中课堂讲授26学时,考试2学时。
前期课程:正常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
授课对象:医学、针推、中西、康复运、骨伤专业(本科、研究生)考核方式:考试。
期末考试占70%。
平时成绩占30%。
以考勤、作业等形式考核。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基础护理学作为医药专业本科学生限选课程,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临床工作中常用护理技能及相关基本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理论基础,掌握饮食、用药、输液输血、医院感染控制等的基本知识,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Basic goal of the course:(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course)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the 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command the basic theory, knowledge and technique indispensable for the nursing work in the clinic. This course can also make a good prepar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t is hoped wit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the students could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of nursing operation, and familiarize themselves with the essential knowledge of diets, medication, infusion and infection control. Theories relevant to nursing practice are adopted in the course of study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holistic nursing.大纲内容:一、前言【教学要求】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其专业特点的内容进行教学。
《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Fundamental Nursing)学时数:152其中:实验学时78课外学时0学分数:9.5课程类别:专业课程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执笔者:陈希萍副教授审核人:保颖怡副教授系主任;詹海涛教授副院长编写日期:2013年9月一、课程简介《基础护理学》的教学,不仅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内容:绪论,环境,患者入院和出院的护理,预防与控制医院内感染,患者的安全与护理职业防护,患者的清洁卫生,休息与活动,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冷、热疗法,饮食与营养,排泄,给药,静脉输液与输血,标本采集、疼痛患者的护理、病情观察及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护理,临终护理,医疗与护理文件记录等。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学本科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课程,它是在学习《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的基础上,为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满足临床护理工作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基础护理学》是一门以护理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为主要内容,护理人员必修的专业课程。
适用于护理学专业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通过护理学基础的学习,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护理实践中,牢固树立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的思想和决心。
用娴熟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结合护理理论知识,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满足病人的生理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也将为今后学习各专科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主要教授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学的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教材的知识框架和理论是建立在新的护理观的基础上运用整体护理的理念,以护理程序的思维方式为基本框架,介绍了护理专业基本操作技术的有关内容,以构筑学生的现代护理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打造娴熟的职业能力,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临床各科常用的一般生活护理技术、与诊疗相关的护理技术、危重病人抢救配合技术、病情观察、临终病人护理以及护理文件的书写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掌握人的生理需求及病人的心理社会需求。
(二)掌握基础护理工作中的各项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
(三)熟悉运用护理程序提供病人生活护理,病情观察与病人的交流,基本护理技术操作和健康教育等护理内容。
(四)了解整体护理理论的实际运用。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基础护理学》分为Ⅰ、Ⅱ两部分,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期中期末考试。
课程采用目标教学、直观教学(参观、示范、练习)、视听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综合教学方法进行。
强调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评判性思维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训练和培养,为学生的护理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一)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程,考试方式为理论和操作考试。
1、理论考核:闭卷考试。
2、实验考核:根据基础护理学操作评分标准,进行一对一考试,按100分计,85分为合格,不合格要补考,至合格为止。
(二)成绩评定总评成绩评定:理论占50%,实验占50%。
六、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理论与操作并重;在操作过程中须充分体现以病人为本,以健康为导向的宗旨。
第一章绪论一、绪论(一)《基础护理学》课程的地位和基本任务(二)《基础护理学》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目的(三)《基础护理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重点:《基础护理学》的基本任务,学习内容及学习目的。
难点:《基础护理学》的基本任务。
第二章环境一、环境与健康(一)环境概述(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三)护理与环境的关系二、医疗环境(一)医院环境的特点及其分类(二)医院环境的调控重点: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护理与环境的关系,医院环境的特点及其分类,医院环境的调控难点:医院环境的调控。
第三章患者入院和出院的护理一、患者入院的护理(一)入院程序(二)患者进入病区后的初步护理(三)患者单位的准备(四)分级护理二、患者的卧位(一)舒适卧位的基本要求(二)卧位的分类(三)常用卧位(四)变换卧位法三、运送患者法(一)轮椅运送法(二)平车运送法四、患者出院的护理(一)患者出院前的护理(二)患者出院当日的护理五、人体力学与护理操作(一)常用的力学原理(二)人体力学的应用重点:患者单位的准备,分级护理,出院当日护理;轮椅运送法,平车运送法。
难点:患者单位的准备,分级护理,轮椅运送法,平车运送法。
第四章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一、医院感染(一)医院感染的概念及分类(二)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三)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四)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二、清洁、消毒、灭菌(一)消毒灭菌的方法物理消毒灭菌法,化学消毒灭菌法,医院日常清洁、消毒、灭菌方法三、手卫生(一)概述(二)洗手(三)卫生消毒(四)外科手消毒四、无菌技术(一)无菌技术的概念(二)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方法五、隔离技术(一)概述(二)隔离种类及措施(三)隔离技术基本操作方法重点:无菌技术、隔离技术。
难点:医院感染的管理。
第五章患者的安全与护士的职业防护一、患者的安全(一)影响安全的因素(二)患者安全需要的评估(三)医院常见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四)保护患者安全的措施二、护士的职业防护(一)职业防护的相关概念及意义(二)职业损伤的有害因素(三)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四)常见护理职业损伤及预防措施第六章患者的清洁卫生一、口腔护理(一)评估(二)口腔的清洁护理二、头发护理(一)评估(二)头发的清洁护理三、皮肤护理(一)评估(二)皮肤的清洁护理(三)压疮的预防与护理四、会阴部护理(一)评估(二)会阴的清洁护理五、晨晚间护理(一)晨间护理(二)晚间护理重点:皮肤的评估、皮肤的清洁护理、口腔护理、头发护理措施。
难点:压疮的预防、临床分期及护理措施。
第七章休息与活动一、休息与睡眠(一)休息(二)睡眠件二、活动(一)活动受限的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二)患者活动的评估(三)协助患者活动(第八章生命体征的评估和护理一、体温的评估与护理重点:协助患者休息的护理措施,促进睡眠的护理措施,对患者活动的指导。
难点:对患者活动的指导。
重点:患者安全、护士的职业防护。
难点:常见护理职业损伤及预防措施。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二)体温评估(三)体温的测量二、脉搏的评估与护理(一)正常脉搏及生理变化(二)异常脉搏的评估及护理(三)脉搏的测量三、血压的评估与护理(一)正常血压及生理变化(二)异常血压的评估及护理(三)血压的测量四、呼吸的评估与护理(一)正常呼吸及生理变化(二)异常呼吸的评估及护理(三)呼吸的测量(四)促进呼吸功能的护理技术(五)痰及咽拭子标本采集方法重点:生命体征的测量与记录方法;鼻导管吸氧放;吸痰法难点:缺氧的程度判断及氧疗的评估与监护第九章冷、热疗法一、概述(一)概念(二)冷、热疗法的护理评估(三)冷、热疗法的效应(四)影响冷、热疗法效果的因素二、冷、热疗法的应用(一)冷疗法(二)热疗法重点:冷、热疗法的方法和禁忌。
难点:冷、热疗法的效应第十章饮食与营养一、概述(一)人体对营养的需要(二)饮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三)饮食、营养与疾病的关系二、医院饮食(一)基本饮食(二)治疗饮食(三)试验饮食三、营养状况的评估(一)影响因素的评估(二)饮食状况的评估(三)身体状况的评估(四)辅助检查的评估四、患者的一般饮食护理(一)病区的饮食管理(二)患者的饮食护理五、特殊饮食护理(一)管饲饮食(二)要素饮食(三)胃肠外营养重点:医院饮食、患者的一般饮食护理、鼻饲法。
难点:管饲饮食、要素饮食、胃肠外营养。
第十一章排泄一、排尿护理(一)与排尿有关的解剖与生理(二)排尿的评估(三)排尿异常的护理(四)与排尿有关的护理技术(五)尿标本的采集二、排便护理(一)与排便有关的解剖与生理(二)排便的评估(三)排便异常的护理(四)与排便有关的护理技术重点:排尿的评估、排尿异常的护理、与排尿有关的护理技术,排便的评估、排便异常的护理、与排便有关的护理技术。
难点:导尿术。
第十二章给药一、给药的基本知识(一)药物的种类、领取和保管(二)给药的原则(三)给药的途径(四)给药的次数与时间(五)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二、口服给药法(一)口服给药的优缺点(二)口服给药的目的(三)口服给药的具体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四)口服给药过程中的健康教育三、注射给药法(一)注射原则(二)注射前准备(三)常用注射法四、雾化吸入法(一)超声波雾化吸入法(二)氧气雾化吸入法(三)手压式雾化器雾化吸入法五、药物过敏试验法(一)青霉素过敏试验及过敏反应的处理(二)链霉素过敏试验及过敏反应的处理(三)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及脱敏注射法(四)普鲁卡因与碘过敏试验(五)细胞色素C过敏试验法(六)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试验法六、局部给药(一)滴药法(二)插入法(三)皮肤用药(四)舌下给药重点:给药原则,给药途径,青霉素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
难点:青霉素过敏试验法;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
第十三章静脉输液与输血一、静脉输液(一)静脉输液的原理及目的(二)静脉输液的常用溶液及作用(三)常用输液部位(四)常用静脉输液法(五)输液速度及时间的计算(六)常见输液故障及排除方法(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八)输液微粒污染(九)输液泵的应用二、静脉输血(一)静脉输血目的和原则(二)血液制品的种类(三)静脉输血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四)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五)静脉输血的方法(六)自体输血和成分输血(七)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重点:静脉输液法及注意事项,输液故障及排除方法,输液反应及护理,常见输血反应与护理。
难点:静脉穿刺部位选择,输液故障及排除方法,输液反应及护理,常见输血反应与护理。
第十四章标本采集一、概述(一)标本采集的意义(二)标本采集的原则二、各种标本的采集(一)血液标本的采集(二)尿液标本的采集(三)粪便标本的采集(四)痰液标本的采集(五)咽拭子标本的采集重点:各种标本的采集。
难点:标本采集的操作方法。
第十五章疼痛患者的护理一、疼痛概述(一)疼痛的概念(二)疼痛的原因及发生机制(三)疼痛的分类(四)疼痛对个体影响二、影响疼痛的因素(一)客观因素(二)主观因素三、疼痛患者的护理(一)疼痛护理评估(二)疼痛的护理原则(三)疼痛患者的护理措施难点:引起疼痛的机制和原因;疼痛的评估重点:疼痛患者的护理措施第十六章病情观察及危重患者的管理一、病情观察(一)病情观察的概念及意义(二)护理人员应具备的条件(三)病情观察的方法(四)病情观察的内容二、危重患者的管理(一)抢救工作的组织管理与抢救设备管理(二)危重患者的护理三、常用急救技术(一)心肺复苏(二)洗胃法)(三)人工呼吸器重点:危重病人病情观察及抢救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