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54蒸腾作用教案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9
蒸腾作用1、教学目标(1)描述植物的蒸腾作用。
(2) 说出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3)认同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教学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3、教学难点蒸腾作用的概念。
4、教法演示实验法、观察法、分析法。
5、教学过程:导入:播入两幅场景让学生体会对比:在炎炎烈日的夏天,人们是愿意走在林荫小道上,还是愿意走在宽敞的柏油马路上?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导入蒸腾作用的学习主题。
教学设计:精讲点拨1教师活动一、蒸腾现象(演示实验)观看演示实验视频,多媒体逐个展示问题:1、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些植物油?2、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3、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4、想一想这些水珠从哪里来?5、水珠主要从什么器官散发出来的?6、袋内的水珠是以液体形式流出来的还是以气体状态从气孔散发出?7、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二、蒸腾概念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
学生活动1、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讨论分析并逐个回答问题。
2、学生归纳总结蒸腾概念多名学生作依次回答: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
水分散失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来完成的。
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精讲点拨2置疑并过渡:植物蒸腾出的水分究竟是怎样由根到叶并散失出来呢?教师出示多媒体。
学生仔细观察,回忆讨论,用已学的知识解释:水分通过根毛的吸收进入植物体内,气孔是水分散失的门户,强调根毛和气孔的作用。
归纳出蒸腾作用的过程: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逐渐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
精讲点拨3置疑并过渡:一株玉米一生中要消耗200Kg以上的水,其中只有1%左右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99%左右的水则被蒸腾掉了,这是不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呢?学生在教师的提醒下,结合熟知的生活现象,来探讨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蒸腾作用K教学目标月1.知识:(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彖,解释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2)举例说明蒸腾作用的概念;(3)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4)说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Z能力:(1)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运用观察和分析能力:(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植物蒸腾失水的观察实验,以及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实验等,形成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2)通过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树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K教材内容分析》1.知识结构植物的蒸腾失水现象蒸腾作用的概念蒸腾作用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蒸腾作用的意义2.教学重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3.教学难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
4 •与其他章节的联系(1)水分蒸腾促进植物吸收水分和水分与无机盐的运输,因此,“蒸腾作用”与“吸收作用” 一节的知识相联系:(2)植物的蒸腾作用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这部分知识与“绿色植物与生物圈” 一章知识相联系;(3)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中,气孔的知识和叶的结构知识相联系。
K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贵阳市第二实验中学,位于贵阳市区内,是贵阳市课改实验样本校之一,师资力量强,教学条件优良,教学设备比较齐全。
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对生物知识普遍兴趣浓厚,有强烈的求知欲。
K课时分配》本节内容的教学时间为1课时。
先演示槓物的蒸腾现彖,进而指出植物主要通过气孔蒸腾敬失水分,接着通过“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实验,揭示植物与蒸腾作用相适应的某些形态结构特点,报后阐述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
K设计思路月1.教学方法本节课以学生探究为主,老师以一连串的问题引路,学生动脑思考、讨论、解答问题、自主总结,同时辅以教师的演示、讲授和点评,师生共同努力,圆满完成此部分的学习。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
——达尔文5-4蒸腾作用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
2.举例说出气孔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
3.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提升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
三、教学难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
四、教学准备:1.提前准备“植物蒸腾作用现象”的相关实验,用于课前的导入部分。
2.收集与蒸腾作用相关的生活实例,包括:旁晚或阴天移栽植物,大树底下好乘凉,植物到了冬天会落叶等等。
3.制作教学授课课件。
五、教学方法和过程:(一)新课导入1.炎炎夏日,烈日当空,大家最想选择的旅游景点是哪种类型?(意在引导学生说出森林中可以感受到低温,湿润。
)2.在晚上,许多老人喜欢在树下乘凉,为什么呢?(学生给出的各种答案暂不做评价,作为整节课的引子。
)(二)新课学习【过渡】:学习完今天这节课,前面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实验。
1.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①植物的蒸腾现象:从一株阔叶植物上,剪下大体相同的两个枝条,一个枝条上剪除全部叶片,另一个枝条上减掉下部分叶片,在两个相同的小试管中加入等量清水,将两个枝条分别插在两个试管中,管内水面上再滴上少量的植物油。
然后,用透明塑料袋分别套在两个枝条上,结扎塑料袋口,使其不漏气,将上述实验装置放在有阳光、温暖的地方,数小时后,观察发生的实验现象。
【讨论】:A.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些植物油?(防止试管内水分的蒸发。
)B.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植物的蒸腾速率较快,容易观察到预期现象。
)C.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有叶片的塑料袋壁上出现水珠,没有叶片的塑料袋上没有水珠。
《蒸腾作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2、举例说出气孔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3、说明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说出蒸腾作用的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植物气孔数目和分布的探究,理解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气孔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教学难点】: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
【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验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观察与思考、小组合作交流、联系生活求知等。
【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创设问题情境:植物体从土壤里不断吸收的水分,只有一小部分保留在植物体内,被植物体利用。
哪么,植物吸收的大部分水分又到哪里去了呢?(二)探究活动:1、植物的蒸腾失水(1)选一个学生动手操作演示实验“植物的蒸腾失水”。
(2)展示教师提前做好的“植物蒸腾失水”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与思考、小组合作交流。
(3)讨论:1)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些植物油?2)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A 3)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4)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2、归纳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水分的运输途径。
概念:在温暖、有阳光照射的条件下,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生理过程。
部位:主要在叶片进行,叶柄和幼嫩的茎上也能少量进行。
3、用动态图解展示蒸腾作用水分的运输途径。
4、【建议活动】: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取叶片和温水观察一两种植物叶片气孔的分布。
方法:将植物叶片放入盛有46摄氏度左右的温热水中,观察叶面气泡的多少。
第4节蒸腾作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2)举例说明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3)举例说出气孔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对植物蒸腾失水的实验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尝试完成和分析“植物的蒸腾失水”的探究实验,培养科学探究、合作、科学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的第4节,本节主要任务是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
2.学生的学习情况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和无机盐的吸收作用以及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等内容,掌握了植物一些基本的生理作用,并初步了解了叶片及气孔的相关知识。
而即将学到的蒸腾作用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叶片和气孔的结构。
三、教学重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四、教学难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
五、教学过程:(一)趣味性提问,导入新课:利用投影提出问题:还有202千克的水哪儿去了?教师边口述以下内容:同学们,对于玉米我们并不陌生,肉香汁甜,是一道美丽的佳肴,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消耗204千克的水,其中作为组成部分的水1.87千克,维持生理过程的水0.25千克,那么还有202千克的水哪儿去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新课。
(二)质疑引导,实验探究:1、教师在前面学生推测、争论的基础上提问: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你的推测吗?学生思考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蒸腾作用实验装置,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提问: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物质生成?这说明什么?2、继续提问:(1)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些植物油?(2)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3)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蒸腾作用》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蒸腾作用》是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中的一课,关于植物生理生态学的重要章节,它主要介绍了植物体内水分通过叶片表面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植物体自身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本节课内容承上启下,既是对前面所学的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知识的深化,也是后续学习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蒸腾作用的定义、发生部位及主要过程。
(2)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蒸腾作用对植物体内水分平衡、矿物质运输及温度调节的作用。
(2)学生能够分析蒸腾作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理解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蒸腾作用的定义、过程及其对植物体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蒸腾作用如何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矿物质的运输,以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生物学不久,对植物生理过程充满好奇但理解尚浅。
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分析复杂生理过程和生态系统间关系的能力还需培养。
因此,教学中应注重直观展示、实验演示和启发式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蒸腾作用的动画和视频,使学生直观感受蒸腾过程。
2.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植物蒸腾作用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蒸腾作用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组,针对蒸腾作用的重要性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讨论,促进知识交流和思维碰撞。
4.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逐步揭示蒸腾作用的内在机制和生态意义。
孔数目和分布时,想一想,怎样保证获得比较准确的数据?
大家说得很好,在这里跟大家介绍一种生物学上求平均值的方法—五点取样法。
(向学生展示五点取样法的示意图)在我
们生物学上,有一种常见的调查方法叫做五点取样法。
即先确定对角线的中点作为中心取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心样点距离相等的点作为样点。
所以我们可以依照此方法选取叶片的下表皮,再求得气孔数目的平均值就可以作为最后的实验结果。
比较叶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气孔的数目和分布时,应该怎么办?
真聪明。
生记下:多处测量求平均值即可保证获得比较准确的数据。
取样法。
中,消耗水分的去向)。
1%~5%。
散失到体外。
蒸腾作用。
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4节蒸腾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说出蒸腾作用的概念。
2、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
3、说明蒸腾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4、举例说明蒸腾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上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激发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2、认同绿色植物对环境的有利影响,增强爱绿、护绿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
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难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蒸腾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上的应用。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以师生共同探究为主,辅以演示、讲授和讨论等方法。
五、课前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提前准备用于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的实验材料和实验装置。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导入课题→探索新知→课堂总结→巩固和应用新知 教学设计
七、板书设计
5.4 蒸腾作用
一、植物的蒸腾现象
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意义、应用
八、教学反思。
蒸腾作用教学设计以及气孔在上下表皮的分布特点。
2、模型演示气孔的不同状态。
教师通过模型的演示来展示气孔的张开和闭合状态。
在演示时要让学生知道气孔内壁和外壁的厚度不一样。
通过上面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气孔的开闭受保卫细胞的控制。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保卫细胞气孔水分蒸腾吸水膨胀开放蒸腾失水缩小关闭不蒸腾3、比较保卫细胞和表皮细胞的结构特点。
形状有无叶绿体表皮细胞保卫细胞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气孔的开闭受保卫细胞的控制,那么植物的蒸腾作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4、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结论。
下表是某一植物在一天中某些时段的失水量,请分析回答:时间(时)失水量(克)7:00-8:00 190 皮的保卫细胞形态、结构及气孔在上下表皮的分布特点。
模型观察气孔的不同状态,认识气孔的张开和闭合状态。
比较保卫细胞和表皮细胞的结构特点。
分析表中数据,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模型演示气孔的开闭。
利用PPT展示保卫细胞和表皮细胞结构特点比较表格9:00-10:00 209 11:00-12:00 221 13:00-14:00 233 15:00-16:00 227 17:00-l8:00 213 19:00-20:00 19021:00-22:00 10023:00-24:00 90引导学生从不同时间段的光照强度、温度两方面因素分析失水量,分析、讨论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继续引导学生,除了光照强度、温度能影响蒸腾作用外,其他因素也能影响蒸腾作用。
空气湿度:湿衣服晾晒的过程,空气越干燥,温度越高,水越容易变成水蒸汽而散失;如果天气阴冷,湿度大则不容易发生。
空气流动状况:晾衣服时,如果风比较大,就容易干,如果无风状态,衣服干的就较慢。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5、蒸腾作用的意义。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但是在植物体内为的水却能从根部流向树叶呢?教师让学生思考、讨论、看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很快继续分析其它因素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第4节 蒸腾作用【教学目标】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2.举例说明蒸腾作用的概念;3.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4说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教材内容分析】1.知识结构蒸腾作用2.教学重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3.教学难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
4.与其他章节的联系(1)水分蒸腾促进植物吸收水分和水分与无机盐的运输,因此,“蒸腾作用”与“吸收作用”一节的知识相联系;(2)植物的蒸腾作用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这部分知识与“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一章知识相联系;(3)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中,气孔的知识和叶的结构知识相联系。
【课时分配】本节内容的教学时间为1课时。
先演示植物的蒸腾现象,进而指出植物主要通过气孔蒸腾散失水分,接着通过“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实验,揭示植物与蒸腾作用相适应的某些形态结构特点,最后阐述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
植物的蒸腾失水现象 蒸腾作用的概念 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与分布 蒸腾作用的意义【设计思路】1.教学方法本节课以学生探究为主,老师以一连串的问题引路,学生动脑思考、讨论、解答问题、自主总结,同时辅以教师的演示、讲授和点评,师生共同努力,圆满完成此部分的学习。
2.教学思路本节课的内容按两条思路展开,一是通过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现象”,引导学生探讨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二是通过对“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引导学生探讨与植物蒸腾作用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3.问题思路上课一开始,联系前面学习吸收作用的知识,指出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绝大部分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呢?给学生一个悬念,引起他们探究的兴趣,而自然地引入蒸腾作用的主题。
在演示“植物的蒸腾现象”之前,让学生有目的地边仔细观察演示实验,边思考:①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②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③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植物油?④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和思考,解开了导入时向他们提出的悬念,即植物吸收的水绝大多数散失到空中去了,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学生从心理上愿意与老师一起继续往下探索。
在学习蒸腾作用的意义时,紧紧围绕下列问题依次展开:①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实际上是蒸发)②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往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的引力?③植物是怎样源源不断地获取无机盐的?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在解答了以上问题后,要求他们自己总结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的意义。
老师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再次获得成就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
这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为1.827千克,维持植物生理过程的水为0.25千克,两者用水量加起来约为2.077千克,仅占植物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跑”到哪里去了呢?要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得从植物的蒸腾作用说起,那么,什么叫做蒸腾作用呢?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些问题。
师生共同学习探究新课。
二、植物的蒸腾现象请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在观察时,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分组讨论:①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②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③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些植物油?④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的实验目的,首先在于使学生观察到植物的蒸腾现象,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生理现象,使他们认识到:植物体内水分能够以水蒸气形式散失(水珠的发生),从而解答了导入时提出的玉米一生所吸收总水量的99%的水“跑”哪去了的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追问,植物体为什么要大量地散失水分?它们是怎样散失水分的呢?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从而引导出本节课的主题――植物的蒸腾作用。
三、蒸腾作用教师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总结:①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温度、阳光。
②蒸腾作用的主要结构基础――气孔。
③什么是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形式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四、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1.在确定了水分是从叶片的气孔蒸发出去的这一事实后,教师启发学生:阳地植物与阴地植物的生活环境不同,有些植物可以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同一株植物的上部叶子和下部叶子,以及同一片叶的上表皮和下表皮接受光照的强弱也是不同的,那它们的叶子上的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会不会一样呢?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兴趣,把全部学生分成八组,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让各组学生去探究。
在各组开展探究活动前,将《活动评价表》发给学生。
2.教师建议方案(对开展探究活动有困难的小组提供)。
方案一:①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②假设:a.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同一植株在阳地生活的植株比阴地生活的植株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c.同一植株,上部叶子比下部叶子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d.同一片叶子,上表皮比下表皮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③制定和实验计划a.材料器具:烧杯、镊子、70℃以上的热水、蚕豆叶、玉簪叶、枸树叶。
b.方法步骤将对比叶子分别浸在盛有70℃以上的热水的烧杯中,看叶片表面会不会产生气泡,如果有气泡,统计气泡的数目,根据不同假设,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一)至(三)中。
④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方案二:①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②假设:a.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下表皮比上表皮气孔数目多或少。
③材料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清水、剪刀、镊子、解剖针、蚕豆叶、玉簪叶。
④方法步骤:a.分别取蚕豆叶和玉簪叶的上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
b.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在相同放大倍数下,统计视野内气孔数目,记录在表(五)中:c.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3.注意问题①本活动为学生活动,要给学生提供充足时间,保证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活动。
②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假设,并针对本组的假设设计实验计划,设计实验计划时要有定量研究的意识,能获得可靠的实验数据。
③教师特别注意不要包办代替,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即使实验失败也是一种结果。
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施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的正确分析。
④对独立探究有困难的组,教师可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
⑤鼓励学生上讲台交流本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让其余组的同学大胆质疑和点评。
⑥教师应注重通过评价肯定和激励学生。
本活动的评价应注重小组的合作性;如何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否在实验中善于发现新问题,在小组交流时是否能提出新问题;对评价结果不满意的小组,可鼓励他们课下重新完成实验,然后再修改评价。
4.引导全体学生得出正确结论通过探究得知,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多;不同环境中的同一植物,叶气孔的数目不同,阳光充足处较多,阴湿处较少;植物上部叶的气孔较下部的多,有许多植物叶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但下表皮一般较多。
总之,植物叶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五、蒸腾作用的意义一开始上课我们就提到,一株玉米一生中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其中,只有1%左右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99%左右的水则被蒸腾掉了,这不是在做无用功吗?其实不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意义可大了。
1.降低植物体叶片的温度问: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答:沾满了水的手感到凉爽。
这是因为水分蒸发会带走手上的热量。
由此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蒸腾作用同样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致于在炎热的夏天受到高温的伤害。
这是因为通过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带走了植物体内热量的缘故。
2.促进根吸收水分问: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往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对水的引力?由此问题,让学生总结出蒸腾作用就像一个水泵,是水往高处流的动力来源。
叶片里的水分蒸腾出去之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吸收叶脉中导管里的水分,从而促进水分从根通过导管上升到叶子里,这也就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3.促进无机盐的运输问:无机盐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学生通过复习已学过的这个问题,总结出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里,才能被根吸收,导管中的水分里就溶解有各种无机盐。
所以无机盐随着水分在导管中的上升而上升,并且最终进入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
【学以致用】1.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常常被剪去了大量的枝叶,这是为什么?2.取四株大小相同且叶数相同的嫩枝,在有光照的正常条件下,依教材P93图所示的方法进行处理。
实验开始时,先将各个装置的重量调整至80g,其后每隔4h记录各个装置的重量变化,实验结果用下面曲线表示:①曲线Ⅰ代表哪两组装置的重量变化,说明理由。
②曲线Ⅱ和曲线Ⅲ分别代表哪两组装置的实验结果?③比较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对叶片上下表面气孔的相对数量作出推断。
④假如将装置A放在暗室中,对实验结果会有什么影响?3.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4.森林附近地区往往降雨较多,这是什么原因?【教学反思】“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这一探究实验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探究实验,要求学生分组独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出实验结果,经过本书前面的几个探究实验,学生已有一定的能力,熟悉探究实验的各个环节。
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教师不做任何铺垫和包办,明确即使失败也是一种结果,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结果的正确分析。
由于给了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学生在活动中以积极主动的身份出现,使得他们敢于大胆去提问、去假设、去想、去做、去创新,表现出了对未知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对于学习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中将其作为重点帮扶对象,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使他们与集体同步。
活动评价是本次探究活动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进行活动之前知道评价的标准会使他们学习目的更明确,心理准备更充分。
在活动前,给学生发一张探究活动评价表,使他们了解评价要求,评价要求包括小组的合作性、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否在实验中善于发现新问题,交流时的表达能力,对其他小组陈述的大胆质疑等等。
对于活动中出现结果与课本内容不符的情况,教师指导学生科学地对待实验结果,要脱离课本的束缚,尊重事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从中找出实践与理论出现差距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