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行为的的简介及其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人类为什么有变态行为...人类为什么有变态行为什么是变态?应解释为人类不按人类社会的共性思维规律与共同行为活动的状态.即非常态表现行为.变态行为主要受变态思维支配.什么是变态思维.人类的大脑物质细胞在地球的运动中活跃着.这种大脑物质细胞可通过视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产生人类身体的生物反应并输入在脑思维中.使脑思维活动不断产生有规律活动的思维与无规律活动的奇型抽像思维.而无规律活动的奇型抽像思维可称为变态思维. 而变态思维是怎么产生的呢?以下几方面思考.1人类极度的孤独感是导至变态思维的主因.在很多犯罪类型中是可以探索的.人类为何难忍孤独.是因人类生物基因物质活动频率比较快.新陈代谢的生物体现很有规律性.但人类社会形成规则式发展后.人类的脑思维需按规则化思维去表达.这就会导至人类个体化孤独感加重.这种个体化孤独感会导至思维无正常的活动.也会暴发瞬间的变态行为…..因此.人类极度的孤独不是病.但会因变态思维而导至变态的暴力行动…..2人类的性物质增多增强是导至变态思维的恶因.人类社会从古发展到今.是从原始野蛮到全世界以法规和科学文化健全而走向文明时代的.但当今时代.人类的性物质开始增多增强.并渲泄的频率速度加快.使大脑思维填满大量的压抑痛苦.转化导至变态思维.这种变态思维会导至人类的性活动泛滥而乱性乱伦.还导至下代基因健康组织被残缺.更导至人类动物化退性异变.在男霸世界里.雄性思维如因性活动极端强大会导至人类的残酷性互斗不断……3人类的强弱差异是导至变态思维的潜因.当今科技与文化发展使人类社会出现强弱阶层.强者阶层为权力地位.全方位特享.而弱者阶层为奴层.并因社会动荡而挣扎.漂流移居生存.但因网络世界之窗很大.攀比会导至弱者思维里填满痛苦.悲愤.绝望.仇恨.怒火.反抗.等.也会导至弱者思维因这种状态而变态.并产生很多暴力行为……4人类特有的性格嫉妒是导至变态思维的恐因.人类的嫉妒是在自私的欲望中产生.并导至魔力增大.嫉妒心会促就脑思维活动增多.并转为为固有思维模式.还能影响扩大产生共鸣.并变为群体思维共同活动.嫉妒导至的变态思维与行为是可怕的.大到战争.小到亲人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陌生之间.战争可见可防.但小暴力很难防…..综合思考.人类的变态思维是必须要思考与探索的.因为人类社会要走向高级文明时代是需要重视人类学的……。
犯罪心理学8变态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学: 变态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旨在深入研究犯罪行为的心理原因和动机。
变态犯罪心理是犯罪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涉及到那些犯罪行为具有严重变态或畸形特征的人。
一、变态犯罪的定义变态犯罪是指那些以性取向、行为、欲望、目的等方面表现出严重畸形或变态特征的犯罪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性侵犯、恋童癖、虐待、杀人、恶魔儿童等。
变态犯罪表现出对他人造成严重身体或心理伤害的强烈欲望,违反了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
二、变态犯罪的心理特征1. 内在冲动变态犯罪的人常常有内在的冲动,这种冲动往往是与性欲相关的。
他们可能会在犯罪前感到极度的紧张和不安,只有通过犯罪行为才能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
2. 出于控制和支配的欲望变态犯罪的心理中常常存在一种强烈的支配欲望。
他们希望能够完全控制和支配受害者,通过施加身体或心理上的暴力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3. 对权力的渴望变态犯罪者通常对权力和支配感充满渴望。
他们通过犯罪行为来追求他们心中的权力感和支配感。
4. 对他人的无视和冷漠变态犯罪者通常对他人的感受和权益缺乏共情心。
他们不会考虑到他人的痛苦和后果,只关注满足自己的欲望。
5. 奇特的恋物癖变态犯罪者还可能表现出奇特的恋物癖,对于特定对象或物品产生强烈的性吸引力,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变态犯罪的成因1. 环境因素变态犯罪的成因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
例如,童年时期的虐待或荒谬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变态犯罪者在成年后表现出畸形的性癖好。
2. 学习和社交因素个体的学习和社交经历也会对其形成性取向和行为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交圈中的暴力和犯罪行为可能会引发变态犯罪的意愿。
3. 精神问题一些变态犯罪者可能患有精神疾病,如反社会人格障碍、心理妄想症等,这些精神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对他人做出严重伤害的行为。
四、变态犯罪的预防和治疗1. 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变态犯罪的认知和警惕度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什么是变态
变态是一种极端和不正常的行为,它可以是对他人或社会的攻击、报复或摧毁,也可以是对自身的自我毁灭。
它是一种极端的行为,因为它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并且通常伴随着极端的情绪。
例如,有人可能会攻击自己的家人,或者把自己的家人当做敌人一样对待;有人可能会把自己的家人当做玩具一样欺凌;有人可能会对自己的家人施加极大的压力,甚至伤害自己的家人。
这些行为都超出了正常的范围,是一种变态行为。
变态行为可能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因为它会产生极端的情绪,使人们感到痛苦和恐惧。
同时,它也会破坏人际关系,使人们感到孤独和无助。
因此,变态行为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害的。
变态是一种极端和不正常的行为,它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可能会破坏人际关系。
因此,应该尽量避免变态行为,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
浅析“变态的社会现象”浅析“变态的社会现象”本文主要谈社会变态的问题。
但笔者自知对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认识比较肤浅,掌握的资料也十分有限,难以分析透彻;只能从某几个视角谈谈个人之浅见,希望共同探讨,明辨是非。
——毒瘤不除,难有健康体魄。
关于“变态”的理解并非笔者的灵感,先见之于《中国的教育已经变态到了极点了》一文,读后心服口服。
文章的结论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竞争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知识改变命运”、“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变态的思维,使整个社会发生了变态,教育怎么能不变态?但我觉得,最严重的变态是:一位“学者”竟然说“宁要腐败,不要毛泽东”!于是笔者被刺激了神经,把如鲠在喉的几点看法形成文字。
关于中国教育的变态,别人已有深刻论述,笔者也曾写过几篇文章,不予重复。
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述之。
药家前案后案折射的人格变态和社会变态我之所以关注此事,皆因——太伤天害理!天理不容!!曾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药家鑫案(称为前案),令人发指、匪夷所思。
本来是一桩简单的交通肇事案,却导致残忍的恶性杀人案。
一个大三学生在夜晚开车把人撞伤,谁都相信不是故意的,但他并不愧疚,并未想到施救,而是怕自己承担不良后果,便一不做二不休,竟抽出携带的尖刀杀人灭口,企图逃避责任。
为保护个人私利,居然人性泯灭,对完全无辜的被害人的求情无动于衷,比杀一只鸡还能下狠心,能说这不是人格严重变态么?难道不是因为社会变态么!人格变态属于道德沦丧,但理智基本健全,不同于精神病患者,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按国家现行法律,该怎样定罪也是清楚的,可是却莫明其妙地演绎了一系列闹剧!首先,“人民法庭”在庭审时搞所谓“问卷调查”,征求量刑意见;又有什么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专家”发表不当言论,其目的显然都是为保住那个杀人恶魔的性命,并使法律丧失公正和威严。
而当激起民愤之后,形成了声讨态势,他们又说不该动员群众舆论干扰法庭判案;更有一个北大“法学家”竟说什么“要以群众狂欢的方式处死一个人吗?”纯粹是胡搅蛮缠!分明是他们激起舆论哗然,却倒打一耙;妄图主宰舆论导向,却不主持正义。
读了苏珊.诺伦-霍克西玛博士的《变态心理与心理治疗》一书,发现自己还有周围得的某些朋友有着或者曾经有着一些变态心理及行为。
自己的成长过程似乎一直存在着些许变态心理问题。
变态心理我们又称为“异常心理”“障碍心理”,是指人的知觉,思维,情感,智力,意念及人格等心理因素变表现异常。
变态或者接近变态的心理有很多种,如幻觉,催眠状态,梦游,性变态以及各种精神病和神经病等。
下面,小白给大家介绍几种变态心理和行为。
都是自己经历的,分别为特殊恐怖症,单相抑郁症,强迫症,失眠症,性身份识别障碍,分离性漫游和分离性遗忘。
特殊恐怖症我很怕蛇,我看到蛇我就有一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有类似的体验,但我不怕老鼠,蟑螂,臭虫等等。
也就是说我对蛇有种特别的恐惧,这就是特殊恐怖症。
人们对许多事物都可能产生恐怖症,而针对客体或情境的恐惧我们称为特殊恐怖症。
特殊恐怖症又分动物型,自然环境型,情境型和流血-注射-外伤型。
占十分之一的人在一生中会出现特殊恐怖症的症状,它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例如,有的人害怕老鼠(动物型),有的人害怕打雷(自然环境型),有的人怕怕进入黑漆漆的隧道(情境型),有的人怕看到鲜血和伤口(流血-注射-外伤型),由此看来,我怕蛇还算不上特别变态。
单相抑郁症从小学一直到初中,对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的心应手,我踌躇满志,热情十足,痴迷运动,我觉得自己的思维清晰,记忆超群,专注力好的令人难以置信。
我的世界充满了欢乐和希望,并且进入了高中奥赛班。
但是,我明显的感觉到从初三开始,当恋爱中更多的是争吵时,我的精力开始从我的生活和头脑中消失。
到了高中之后,这种感觉愈发明显。
伴随着恋爱无休止的猜疑,困惑,悲伤,痛苦,我曾经比水晶还要清晰的思维开始变得混混沌。
我开始记不住我读过的内容,开始无法集中注意力。
我找不到任何有趣,令人快乐或有价值的事情。
我精疲力竭,了无生气,从奥赛班的班长变成倒数。
我的世界变成了灰色,自杀的念头时时浮现在脑际。
变态犯罪中的各种癖好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杨书越201411132077一、异性癖异性癖,也叫变性癖,真实名称叫易性者,从医学的角度,易性症称为“性别焦虑”或“性别认同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这不是简单地希望成为另一性别的人,而是心理的一种内在的、不可抗拒的感觉。
很多人在孩童时代就觉得自己属于另一性别,甚至会发展为感觉自己是一个相反性别的人,错误的生活在了现在的躯体里。
二、异装癖异装癖即异性装扮癖,在ICD-10中称为“恋物性异装症”,是恋物症的一种特殊形式,表现对异性衣着特别喜爱,反复出现穿戴异性服饰的强烈欲望并付诸行动,由此可引起性兴奋和达到性满足。
异装癖可以从有时穿戴一、二件,直至完全的装饰打扮。
一般始于童年后期,且至少在初期与产生性唤起有关。
患者性身份辨识没有问题,即其本身对自己的生物学性别持肯定态度,并不希望成为异性,而且其性定向也正常,是指向异性成员的,而只是一种性行为手段方式异常。
三、恋物癖恋物癖属于性偏好障碍( Disorder of sexual preference)的一种。
性偏好障碍原称性倒错(Paraphilia),指一系列异常的性行为,如露阴症、摩擦症、恋物症、窥阴症、异装症、性施虐或受虐症、恋兽症等。
这类性行为障碍在青春期前的儿童中很少见,在ICD、DSM和CCMD 诊断系统中都放在成人性心理障碍中,但调查发现成人的这类问题大多开始于青春期,18岁以前开始的约占半数。
国外有报道显示:在儿童性骚扰事件中,30%~50%的骚扰者是青少年。
很多患儿是多种异常的性癖好于一身。
儿童青少年的性偏好障碍中常见的为露阴症、恋物症、异装症和窥阴症。
四、受虐癖受虐癖指自愿使自己处于受辱或其他能引起自身痛楚的状态以获得性快感的行为(可能通过性交或非性交)。
它在现代社会已成为有争议的、甚至是挑战性的心理学课题。
受虐者只有在被虐待的情景下才能获得最大的快感。
性变态综述概述性变态旧称性倒错泛指性爱异常的一种性心理障碍的类别。
性心理上存在一定的特定模式,而此模式有违法律和道德,或称作性欲倒错、性癖好异常,是一个心理健康名词。
更进一步用来指称对某些物体或情况会产生性渴望,而那些物体或情况并不属于社会规范下的性渴望/性活动模式。
而这种性渴望可能会妨碍个体进行带有感情互动之性活动的能力。
其他可能的中文翻译还有性变态、性欲倒错、性偏差、性偏好、性癖好、特殊性癖好等等。
所有的这些词通常都被使用在具有负面意涵的脉络下。
这个词常被用于不同的领域。
当它被用于心理学或者是性学时,仅仅是一个中性的学术术语,指非典型、非常规的性兴趣。
它包括露阴癖,窥淫解、恋物癖、异性装扮癖等多种类型,其共同特征是性兴奋的唤起、性对象的选择以及两性行为方式等出现反复、持久性异乎常态表现。
如患者以不寻常的露阴窥淫行为和性想像做为性满足的根源。
在人类社会中普遍认为两性之间性器官接触(性交)方式做为合理方式;但露阴癖、窥淫癖患者照例与被害人不做这样的性接触或不做为主要性满足方式.性变态的行为不以生殖为目的,是性变态的行为往往使生殖作用成为不可能,这足以说明性变态行为显然有别于正常人。
同性恋不是一种性变态行为,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分属不同的性取向。
目前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能够普遍接受同性恋者具有与异性恋者同样的权利;虽然同性恋曾经被认为是性欲倒错的一种,但是现代社会大部分的人并不这样认为。
类似的,经双方同意的受虐癖、露阴癖、窥阴癖以及非精神疾病的恋物癖、尿色情甚至粪便嗜好症也相当大程度的称为被人接受的性行为。
这些认识的变化可能由于人们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一些人会对对很多人来说没有作用的事物产生性冲动。
露阴癖与窥阴癖在一定程度内被认为是很多人积极的性生活的一个部分;可以不做为性变态看待;异装癖,恋阴癖,嗜尿癖是一些无攻击性的性喜好,在西方正渐渐被人接受(当然更多的时候人们仍然倾向于隐藏这些喜好)。
如果癖好人没有罹患官能障碍,精神疾病,没有人会为此受到伤害;性虐待癖与性受虐癖不具威胁或危险暴力,这取决于虐待的程度以及是否双方自愿恋童癖在西方社会普遍被认为是触犯宗教禁忌的,遭法律起诉。
猎奇变态知识点总结大全作为一种具有较大争议性的领域,猎奇变态知识点涉及到了人类行为、心理学、生物学等方方面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一些猎奇变态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性变态性变态是指与一般性行为相比,个体在性欲望、性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殊行为模式和法则。
性变态是一种个别的、非正常的性行为,其表现形式包括截肢性欲望、虐待他人性欲望、恋物癖性欲望等。
性变态是一种病态的性行为,常见病理类型有性躁狂症、性犯罪、性变态等。
二、虐待行为虐待行为是指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对弱势对象进行身心受虐、忽视、贬低甚至其它一系列欺凌行为。
虐待行为包括对儿童的暴力、对妇女的暴力、对老年人的虐待以及对动物的虐待等。
虐待行为在当今社会中屡见不鲜,对社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三、食人族食人族是指以食人为乐的一种部落文化。
在一些没有接触到现代社会的原始部落和一些动乱地区,还存在着食人族。
食人族通常会在战斗中夺取敌人的人头并食用其肉体以获得力量。
食人族的存在对当代社会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四、自杀行为自杀行为是指个体出于一些特殊心理因素或者社会因素,利用一种非法、不容易被察觉的方法,对生命进行自杀行为。
自杀行为在当今社会中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五、荒诞行为荒诞行为是指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为了达到一些不合逻辑的目标而采取的具有异常特点的行为。
荒诞行为在当今社会中比较常见,其对社会稳定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
六、变态爱好变态爱好是指某些人对某一种具有过分倾向的爱好,如恋物癖、恋童癖、强奸癖等。
这些变态爱好对自己和他人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七、变态表演变态表演是指某些人在一些公开场合以非常规的方式表演,以求得一些特殊的目的。
这种表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损于社会和道德风气。
总的来说,猎奇变态知识点涉及了人类行为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其涵盖面非常广泛。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要对这些猎奇变态知识点保持警惕,积极引导个体走向正常健康的人生。
各类变态人格者的犯罪行为特征①偏执型变态人格与犯罪偏执型(又称妄想型)变态人格的主要特征是: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窄,好嫉妒,狂妄自大,遇到挫折或失败后怨天尤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为了捍卫自己的“正确”,可能采取各种形式的“斗争”,甚至采取严厉的报复手段。
有的常常凭空认为别人在嫉妒、刁难、迫害他,因此,屡次上访上告,无理取闹,发展成为“诉讼癖”;若诉讼失败,便采取报复性暴行,甚至采取荒谬、残酷的暴行来加害别人或自我折磨。
②爆发型变态人格与犯罪此类型包括易兴奋型、攻击型、类癫痫型、激情型、情绪不稳定型等,其特点是情绪不稳定,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突然爆发出强烈的愤怒或冲动而实施强暴行为。
这类人在发病间隙期的表现大致正常,并对发病时的所作所为感到懊悔,但由于自控力差,不能防止再发。
这类病人一旦发作起来对社会的危害很大,容易发生激情性犯罪。
③反社会型变态人格与犯罪反社会型变态人格是具有反社会倾向的病态人格。
具有这种病态人格的人,不能正常适应社会生活,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常违背伦理道德和社会常理,对人冷酷无情,缺乏责任心,极端自私,自尊心强,但无羞耻感,最易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常表现为危害国家安全罪、经济犯罪、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等。
④情感型变态人格与犯罪主要特点是(1)情绪极不稳定,可持续地情绪低落、抑郁,或持续地情绪高涨,或者两者交替出现;(2)有时狂喜狂怒,失去控制,具有攻击性,有时则相反;对人对事关怀备至或者胆小怕事;(3)好猜忌,有自卑倾向。
常因此而焦虑,有的自感无所作为而引起悲观厌世之感;(4)易激惹。
微不足道的琐事就可能引起强烈的冲动,在暴怒之下可出现强烈的破坏性,毁物伤人,甚至不顾一切地进行殊死搏斗。
本症病人的极端情绪状态在他们的一生中占据优势。
⑤分裂型变态人格与犯罪主要特点是(1)过分内向、孤僻、言行怪异,爱幻想,脱离现实或别出心裁,想入非非,或者闭户呆坐坠入白日梦状态;(2)过敏、多疑,或对人冷漠,处事为人不通人情,而被视为怪人;(3)情绪易波动,好无事生非,寻衅滋事乃至违法犯罪。
完全变态名词解释变态(deviant)一词源于拉丁语“deviare”,意为“偏离正道”或“偏离常态”。
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中,变态通常用来描述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不符的行为、情感或性偏好。
变态行为一般指的是与社会道德观念冲突的行为或偏好,这些行为或偏好可能对个人或他人造成伤害。
变态行为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可能被定义为有所不同,因为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有所不同。
变态行为通常被视为反社会行为,超出了常规行为的范畴。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犯罪行为,比如谋杀、强奸、虐待等。
变态行为也可能包括其他形式的不道德行为,如偷窥、性骚扰、欺骗等。
另一方面,变态也可以指代一些人具有不寻常或异常的性偏好。
这些性偏好可能涉及非常规的性行为或对不同物体、情境或同性别的喜好。
这些性偏好被称为性变态(paraphilia)。
性变态包括一系列偏好,比如性虐待、恋物癖、戈莫菲利亚(指对于观看被虐待、侮辱和痛苦的他人感到性快感)、戈莫菲利亚(指对自残、自我诱虐感到性快感)、展示性行为等。
虽然这些性偏好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被认为是违法的,但并非所有变态行为都导致伤害或违法。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因为一个人有一种变态行为或性偏好,就断定他是变态或有问题。
变态行为和性偏好是一种多样的现象,不同人群对这些行为和偏好的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
对于一个行为或偏好是否被视为变态,往往需要结合其是否违背社会道德和道德约束来进行评判。
总的来说,变态是一个用来描述与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相悖的行为、情感或性偏好的术语。
变态行为可能包括反社会行为和非常规的性偏好。
然而,需要意识到每个文化和社会对变态的定义和接受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第一章变态行为一瞥第一节定义变态行为定义变态行为:1、文化相对主义标准:没有普遍的标准或原则可以用来界定异常行为,异常行为只能相对于文化标准而存在实证:西方国家:丧居习俗日本:维持与亡者之间的情感文化定义变态的问题:·漂泊狂---黑人逃跑属于心理疾病,通过恰当的治疗,让黑人逃跑问题解决·性别角色期望---当今社会里,界定某行为是否正常主要取决于性别角色期望,违背了性别角色的人被判定为变态者2、异常程度标准:不寻常或少见的行为属于变态行为异常程度定义变态的问题:·多罕见的行为才算是变态·罕见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怪人的严重机能障碍流行率低于普通人3、不适程度标准:只有行为给行为者造成了不适,并且行为者希望获得解脱时,这种行为才能被定义为变态行为实证:同性恋者并不会比异性恋者更容易经历严重的心理障碍美国心理学会于1973年从公认的心理障碍列表中删除了同性恋不适程度定义变态的问题:·人们并不总是能够认知到自身行为给自己或他人造成的麻烦4、心理疾病标准:·由于心理疾病而诱发的行为是变态行为·存在一个清晰可辨的身体过程,该过程偏离了“健康”并导致了特定的行为和症状心理疾病定义变态的问题:·没有任何医学测验可以识别这种身体过程5、适应不良标准:·适应不良的行为和情感属于变态·适应不良用于标识至少具有下列特征之一的行为:给行为者造成生理的伤害给行为者带来情感上的痛苦严重妨碍了行为者的日常生活表明行为者脱离了现实,并且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适应不良定义变态的问题:·需要主观判断·此标准还是要依赖社会规范文化和性别对适应不良的影响:·影响适应不良行为表现出来的问题·影响表达悲痛或脱离现实的方式·影响人们承认某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意愿·影响被人们认为是可接受的或对适应不良行为有帮助的治疗的种类第二节变态的历史回顾历史上关于心理障碍原因的理论:·生物学理论:心理障碍是有体内某系统出现故障导致·超自然理论:心理障碍是神的干预、诅咒、魔鬼附身和个人罪孽的结果·心理学理论:心理障碍是由创伤造成的古代理论:·石器时代的邪魔:魔鬼和幽灵是造成变态行为的原因环钻术被用于治疗产生幻觉或极度悲哀的人·古代中国:阴阳平衡---阴阳失衡导致精神错乱人的情绪受其内脏的控制·古埃及、希腊和罗马的主流理论:生物学理论中世纪的观点:·巫术:有些精神病史学家指出,被指控从事巫术的人肯定精神病患者·内部变化:相信自己是巫师的人可能遭受心理障碍的折磨,也可能没有心理障碍·精神病时疫:疯狂舞蹈症&毒蜘蛛舞蹈症曾被认为是邪魔附身引起的文艺复兴时期精神病院的兴起:·心理障碍患者在早期医院的待遇是非人的·精神病院的修建和经营者认为心理障碍属于可以用药物治疗的疾病18世纪的人道治疗:·治疗手段的特点:认为人之所以变得疯狂是因为脱离了自然,并且快速的社会变化使他们承受了极大的压力;让患者在安静宜人的地方休息和放松·实例:图克:“静思”精神病院迪克斯:帮助修建了30多家精神病院法国医生皮内尔:相信通过恢复病人尊严和平静心态可以治疗多种变态第三节现代观点的出现现代生物学观点的起始·代表人物及工作:·德国精神病学家格里辛格《心理障碍的病理学及其治疗》第一次阐述了各种心理障碍都可以用大脑病理学来解释·克雷珀林心理障碍的分类体系·支持性发现:麻痹性痴呆:梅毒可诱发某种精神疾病精神分析观点·代表人物及工作:奥地利医生梅斯梅尔用“动物磁力”治疗癔病催眠术神经学家沙尔科癔病是由大脑退化所致,与催眠无关法国医生贝尔南和利埃博癔病是自我催眠引起的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布洛伊尔发现催眠状态下鼓励病人讲述自己的问题,可以产生情感上的宣泄·两人合作发表《论癔病现象的心理机制》行为主义的根源·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华生用经典条件反射研究人类行为如恐怖症·桑代克和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认知革命·班杜拉:自我效能信念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埃利斯:容易患心理障碍的人往往对自己和外在世界抱有不理性的消极看法理性-情绪治疗法·贝克:认知疗法第四节现代心理健康保健去机构化运动·病人融入到社会中,在社区治疗设施的帮助下,能恢复得更彻底·国家精神病医院的病人数从55.9万降到大约5.7万·护理资源无法满足需求管理化保健·病人所需的必要服务由一个初级保健护理提供者进行协调·管理化保健可以给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带来巨大的利益·心理健康保健费用高本章总结定义变态行为·文化相对主义:社会规范·异常程度:罕见行为·不适程度:主观不适的行为·适应不良:感到压力或丧失日常生活技能的行为变态的历史回顾·生物学理论:体内的系统故障·超自然理论:神的干预、诅咒、邪魔附身、个人罪孽·心理学理论:压力现代观点的出现:·现代生物学观点:生物学因素·精神分析观点:无意识·行为主义观点:行为的强化和惩罚·认知观点:思维过程。
性变态(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性变态旧称性倒错,泛指性爱异常的一种性心理障碍的类别。
它包括露阴癖,窥淫解、恋物癖、异性装扮癖等多种类型,其共同特征是性兴奋的唤起、性对象的选择以及两性行为方式等出现反复、持久性异乎常态表现。
如患者以不寻常的露阴窥淫行为和性想象做为性满足的根源。
在人类社会中普遍认为两性之间性器官接触(性交)方式做为合理方式,但露阴癖、窥淫癖患者照例与被害人不做这样的性接触或不做为主要性满足方式。
性变态的行为不以生殖为目的,是性变态的行为往往使生殖作用成为不可能,这足以说明性变态行为显然有别于正常人。
二病因1.生物遗传学因素多年来生物遗传方面研究的结果表明,大脑和神经系统中并未能证实有任何特别的化学物质与性变态有关,而激素方面的研究结果始终是矛盾的,无法作出任何结论。
专家们正致力寻找遗传基因方面的问题。
2.心理学因素性心理障碍的患者中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
幼年和早年性心理发展中的挫折或冲突与成年后的性变态有着心理动力学上的因果关系。
3.环境和社会因素性变态是在成年人生活中持续地表现幼年性欲的成分并以幼年的方式获得满足。
家教是否得当对性变态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同性恋的形成与环境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有的同性恋者在孩提时期由于某种遭遇,在潜意识中种下“异性恐怖”的种子,成年后形成一种心理变态,不愿与异性交往。
有的同性恋者由于在与异性交往中受挫,感情上对异性产生厌恶之情,同时又受到同性的诱惑而走上歧途,此外,父母抚养不当也是主要的原因。
母亲过度溺爱儿子,把儿子抚养成毫无男子气概的弱者。
还有些父母因某种原因把男孩当作女孩抚养,把儿子打扮得花枝招展。
日久天长,使儿子形成女性心理,成年后往往对同性发生好感,对异性反倒不感兴趣。
再有一些缺乏异性的环境,如远洋航船、修道院和监狱等地方,易发生同性恋。
三临床表现1.露阴癖主要表现是反复、强烈的,涉及在异性生人面前暴露本人性器官的性渴求和性想象,并付诸行为,一般至少持续半年,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揭秘各国残忍变态的习俗看完后惊呆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些习俗,有些习俗可以用变态来形容,如:中国的太监,日本的剖腹自尽,印度的殉葬等,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古代各国超级变态的六大习俗。
1、太监太监就是割去生殖器的男性:因为特定的社会职责,产生了特指割去生殖器的男性的专有名词--太监。
此后作为一个常见的名词,成为了许多社会体系的一部分。
在古代中国阉割生殖器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刑罚方式(起始于隋朝),也是一种得到侍奉帝王这个职位的方法。
在明代末期皇宫内约有70,000个太监。
这种职位的价值在于:处于一定地位的太监可以得到巨大的权利--甚至高于帝王--但是自行阉割是违法的。
在1912年侍奉帝王的人--太监,这个职业停止了。
而其数量骤降至470人。
2、木乃伊化传说,Sokushinbutsu是指通过一种独特的方式自行死去的佛教徒和僧人,这种特殊死亡方式我们称为木乃伊化。
据报道,这种习俗几乎只发生在日本北部的Yamagata市。
人们在那里发现大约有16-24具木乃伊。
僧人们在三年里维持一种特殊的饮食习惯——只吃坚果和种子。
他们严刻的执行这种对身体“疗程‘,以此减少身上的脂肪。
过了这样的三年后,他们开始只吃一些树皮和树跟,喝一些漆树产生的毒汁。
此过程还是要持续三年。
这种饮食方式使得他们容易呕吐,身体内的液体迅速流失;并且能够杀死身体里的蛆,使他们死后的尸体不易腐败。
3、女性缠足在大约一千年之前,缠足是中国在年轻女性中实行的一种习俗。
此项风俗始于十世纪,终于二十世纪早期。
中国人的缠足文化是指,大约在女孩儿六岁或是更早时,将她们的脚用布条缠紧,这样做她们的脚就不会按照正常情况长大:然后,为了重新塑型,他们将脚打碎变得严重畸形。
一般缠足的脚不会超过4-6英寸(约10--15厘米)。
这就是如今一些上了年纪的中国女性残障(无行走能力)的重要原因。
4、殉葬殉葬是印度一种葬礼习俗。
但是在如今的印度殉葬是十分稀少的,并且认为殉葬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
第三章心理异常的分类与评估对变态心理进行分类和评估,是变态心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心理学家在对心理异常进行分类和评估时,必须要考虑心理异常的本质和影响因素,同时还需要考虑评估所使用的方法及维度。
因此,在本章内容中,我们首先就心理障碍的本质和评估特征进行探讨,然后介绍目前心理障碍的主要诊断和分类系统。
另外,对心理评估的主要方法及有关的统计学要求也进行阐述,以期对心理障碍的考察、评估、交谈、测验等基本方法提供一个来龙去脉。
一、心理异常的本质与评估流程心理异常常常被比作身体疾病,因为它们可以被患得,可以被诊断,而且可以被治疗,因此,这种所谓的疾病模型支配着早期的变态行为的概念。
之所以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心理异常的许多概念都是在精神病的医院领域内产生的。
通常,处理心理异常的疾病模型主要有以下特征:①存在着有机起源、病因学、发展过程和结果的疾病统一体。
②即使它们被认为是心理疾病,它们也被看成是类似于身体失调,即是外表症状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潜在状态。
这种疾病的存在是从症状推知的,改变这些症状并不会治愈这种疾病。
③患上这些疾病,不是由于人们犯了什么错误所导致。
④治疗依靠专业人员的参预,特别是受过医疗训练的人员的参预。
⑤尽管在个人身上这些疾病可能具有文化上的独特表现形式,但是疾病的基本过程却是普通的而不具有文化的特性。
这种疾病模型在精神障碍的早期很流行,但是它却受到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同样的抨击。
大体上,批评者认为使用一种疾病分析并不一定能提高我们对心理异常者的认识,而且甚至可能会错误地认识他们的状况。
更具体地说,一些心理学家注意到,不适当的依赖这种观点可能会导致两种严重的后果:第一,它不适当地强调分类本身,而相应地忽视了具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们所具有的个人积极性和处事能力。
第二,它倾向于培养这样一种信念,即几乎所有的变态行为形式都可以追溯到一种单独的、一旦发现就会产生一种专门治疗的潜在原因。
实际上对心理障碍潜在原因的探索表明,很少有心理障碍是由仅有的一个因素造成的。
变态行为的的简介及其评价
班级:应心132 姓名:曹语学号:1308400086
摘要:变态行为的表现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评定心理现象是否异常,有赖于制定明确的客观标准。
然而,心理的正常与异常之间的界限往往只是相对而言,不一定十分清楚,有时又可互相重叠。
关键词:变态行为(心理异常).
变态行为又称“心理异常”、“心理障碍”。
指人的知觉、思维、情感、智力、意念及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异常表现。
变态或接近变态的心理有很多种,如幻觉、催眠状态、梦游、性变态以及各种精神病和神经病等。
变态的标准取决于社会,也就是说变态指的是行为和偏离了社会普遍认可的准则。
这是心理学上对变态的解释。
一般来说,变态在任何一种文化中,在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身上都能找到。
对变态行为发生的原因和机制有多种探索途径。
由于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不同,对变态心理的认识也不尽一致。
在变态心理学的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过不少试图解释各种病态心理或行为的变态心理模式。
这些模式都较注意根据统计结果区分病态和常态,考虑到变态心理和常态心理之间存在连续的量的改变。
评定心理现象是否异常,有赖于制定明确的客观标准。
然而,心理的正常与异常之间的界限往往只是相对而言,不一定十分清楚,有时又可互相重叠。
一般说来,所谓异常至少有三方面的含义:首先从统计学方面考察:处于群体中常态曲线两个极端的个体处于异常;其次从个人生活史考察:常把个体当前的心理活动与以往的加以对比,看是否有异于寻常的改变,临床病史往往会反映出这类变化;最后从社会适应状况考察:可根据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缺陷的程度,分析其是否属于异常,患者的家属常常是以此为标准而要求治疗。
此外,在评定心理现象是否异常时,不可忽略参考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资料。
心理变态的定义或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标准,异常程度标准,不适程度标准,精神疾病标准以及适应不良程度标准。
另外人们还用偏离社会规范与标准、统计学的指标、个人的经验和感受、适应不良行为等指标来评定变态行为。
文化相对主义标准的核心观点是没有普遍的标准或原则可以用来界定异常行为。
相反,异常行为只能相对于特定的文化标准而存在。
心理诊断只能以个体所在的群体文化规范为正常的标准,根据行为对社会规范的偏离来定义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这个标准强调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忽视了文化本身在历时态上的变化性。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梅尔维尔·赫斯科维奇认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承认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
这一原则,不仅适应于大群体的文化之间,也应适应于小群体以及个体之间。
异常程度标准与文化相对主义标准密切相关,认为心理障碍或变态行为属于少见或出现频率低的行为。
这只是说明了大多数变态行为的一个表面特征,即行为存在于少数人身上。
但并不是所有少数行为都是变态行为,譬如同性恋行为本身(美国心理学会于1973年从公认的心理障碍列表中删除了同性恋(Spitzer,1981)。
此外,在确定某一行为时正常或异常之前,我们应当首先去理解该行为的环境因素或社会文化背景,有些判断是复杂难懂的,人们用于判断行为恰当或适当与否的标准通常从一个次级群体到另一个次级群体有着极大的不同,甚至这些标准因气候、时代、或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着广泛的变化。
由此可见,我们发现把某人的行为称为变态是如此的困难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刘毅、路红著、《变态心理学(第二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2】【美】苏珊·诺伦-霍克西玛著、《变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第三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