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_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14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要求: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词卡、小黑板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揭示课题、解题。
⒈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⒉解释题意。
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亲人⑵介绍王维。
王维,今山西人,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轻声读课文。
读通顺语句,画出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写会读生字。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兄弟异乡思念无限深情情景佳节登高兴高采烈⒉检查自学情况。
⒊各人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五、布置作业:⒈朗读课文。
⒉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分自然段读。
第1自然段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⑶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讲的是唐朝诗人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
⑷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请读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一到第三句说了什么?理解扶老携幼的意思。
⑶从那儿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⑷在这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时,诗人王维有什么感受,看第4句是怎么说的?⑸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人。
点明了题意。
⑹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请读:第3自然段⑴指名读第3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和第二句说了什么?⑶第三句到第五句说了什么?理解天各一方。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课件【三篇】导读:本文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课件【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1.板书课题:14每逢佳节倍思亲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
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
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
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课
文
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差不多两年了。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一大早,大街上便喧闹起来。
人们扶老携幼,津津有味地去登高游玩。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形,更加想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想,往常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眺望。
大伙儿团圆在一起,是多么让人快乐啊!现在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现在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想念着我呢。
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材简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以“文包诗”专门形式显现的文章。
在课文中不仅出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说明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
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
读起来饶有味味。
2023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评课稿整理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评课稿《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一篇文包诗。
课文主要叙述了王维在重阳节这天,特殊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文诗对比,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
郭越老师敢于选择这样的一种文体来执教,我很观赏其挑战自我的士气,让我们全部语文老师都在思索:文包诗这种文体的课文我们该如何教?倾听完郭越老师的这节课,以下几点感受颇深:一、教学设计基本体现文体特点。
“文包诗”这种文体是苏教版教材的独创。
“文包诗”,“文”是对“诗”的意思、背景或情感的描述;“诗”是对“文”的凝聚和升华,内核还是在“诗”。
郭越老师从品读古诗入手,因势利导询问同学:“王维在诗中表达的怎样的感情?(思亲)他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呢?”以这条主线导入到“文”的赏读。
教者充分挖掘“文”的作用,指导同学反复赏读、吟诵,不但拓宽、深化了对古诗意境的领悟,而且增加了同学的语感,提高其理解与表达力量,收到了“读文学诗”的双重功效。
最终回到“诗”主题上来:“现在你们还小,可多年以后,你们总要离开自己的父母,独自一人在外求学、工作,这时,你们孤独在外,每逢佳节,就会想起家乡,想起亲人,你还会想起唐代曾经有个跟你一样经受的人,他就是——王维。
于是,你看着窗外人们的欢庆节日的'场景,你肯定会忍不住布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郭越老师的教学设计基本体现了文包诗这种文体的特点。
二、教学中有语言训练的意识。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郭越老师在这节课中努力体现新课标关注语用的精神:上课伊始,让同学联系课文内容用这些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学习其次小节大街上喧闹景象时,让同学用成语描述看到的情景;紧接着让同学联系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想象大街上人们还在干什么,进行句式练习:节日的长安街头可真喧闹呀!人们有的(),有的( ),还有的( ),真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