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 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0.51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望洞庭》优秀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望洞庭》选自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
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这首诗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二、说学情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求知欲强,本文是一首山水诗歌,对学生来说较为熟悉。
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寻找诗歌主要意象。
2.通过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描绘夜间洞庭湖景色特点,体会诗歌意境。
3.感受刘禹锡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教学重点:描绘夜间洞庭湖景色特点,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刘禹锡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五、说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会运用多媒体展示五张图片,为学生介绍中国五大淡水湖,重点介绍洞庭湖,进而引入文本。
(二)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望洞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的第3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望洞庭》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的一篇古诗,本单元共包含四篇文章,均是以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主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湖的美景再现于纸上。
通过对本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说学情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识字能力,这一阶段的学生背诵能力强,而且乐于背诵,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积累。
但是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对一篇古诗进行准确,深入的理解,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想象、朗读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依据以上对于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正确读写“磨”,“螺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通过朗读与想象,理解古诗内容。
(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洞庭湖景色的喜爱的感情,体会意境美(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四、说教学方法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秉持着快乐学习的宗旨并结合本节课的特点,一方面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中心,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我采用配乐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以及发挥想象等方法。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五、说教学过程为了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我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谈话导入,激发求知欲上课伊始,我会采用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请学生谈谈印象当中最美的景色,进而引出课题《望洞庭》。
我的导入语设计如下: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们印象最深的一处美景是哪里?这样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学习的课题和内容,同时还形成了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望洞庭》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转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
全景由面到点,点面结合。
从月夜遥望角度进行观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写了秋天月夜的洞庭美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描写山水的诗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体会感情。
四、说学情描写的是洞庭湖美丽的风光,而且之前孩子们学过了很多首描写祖国风光的诗,学习这首诗孩子们还是会能够调动出很多首与之相关的诗。
五、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并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力求达到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的效果。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本节课将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朗读感悟法,想象感悟法,穿插自主合作学习法,力求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学习中掌握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欣赏优美的图片来揭示洞庭湖的美2、请同学们回忆以前学古诗的方法。
总结出学古诗的四步方法,(1)、学古诗,知作者;(2)、识体裁,会诵读;(3)、抓字眼,明诗意;(4)、多吟诵,悟诗情。
组织教学。
3、了解诗人,介绍诗人: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具一格之作。
4、识体裁,让学生理解七言绝句,每一句有七个字,每句有四句。
望洞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逐南荒,在经过洞庭湖时所作。
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豁达开朗的心境。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优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诗。
它不仅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
但是,他们对于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诗人情感的体会还比较薄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此外,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想象、诵读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洞庭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意境。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诗句描绘的画面在脑海中呈现出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讲授法:对于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难点句子,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洞庭湖的美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望洞庭》教案《望洞庭》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望洞庭》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洞庭》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背诵古诗。
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
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2、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héhuó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
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
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⑴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
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第【1】篇〗一、说教学目标:1.学习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2、学习作者遭遇困境却光明磊落、处变不惊的心境和超拔高洁的人格。
二、说教学重点:物境与心境相交融的艺术特色赏析。
三、说教学难点:感受作者超拔高洁的人格。
四、教学课时: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同学们,这句诗写的是哪个湖泊是洞庭湖,那同学们还学过哪些跟洞庭湖有关的诗句呢学生可能答到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天,我们就再来接触一首跟洞庭湖词《念奴娇过洞庭》。
看看,作者通过写洞庭,抒发了他怎么样的情怀。
二、整体感知1、准备两分钟,让一两个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
配乐为《秋湖月夜》读音三万顷qǐng细斟zhēn扣舷xián扁舟pīan2、老师配乐朗读。
3、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三、细节感知,理解课文。
(其景其人其情)1、逐句分析上阕。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要理解全词,得读懂这么一句“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要理解这句,而理解这句的关键,还得把景物和人放到一起来看。
作者到底心会了什么呢(板书:心会)2、上片告诉我们,作者到洞庭湖来,心情怎样用文中的字来概括。
-----悠然3、作者身处美景之中悠然自得,那到底洞庭湖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景物特点:开阔静澄澈(板书)朗读上片。
4、逐句分析下阕。
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因遭馋毁而被罢官,北归经过洞庭湖时写下了这首词。
从词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分析:我们说人生有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其中那个金榜题名是多少人一生的梦,多少人为了鲤鱼跃龙门而皓首穷经,当上了官当然春风得意马蹄疾,是人生一大喜事,但是丢了官呢,那又该是怎样的失意人丢了心爱的东西之后总是会愁会哀叹,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这许多愁。
古诗望洞庭说课稿〔共11篇〕篇1:望洞庭古诗朝代:唐代刘禹锡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山水色一作:山水翠)译文: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青水绿。
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屹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注释: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程度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篇2:望洞庭刘禹锡古诗望洞庭刘禹锡古诗《望洞庭》全诗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青水绿。
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屹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注释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程度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诗人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优秀教案(最新12篇)《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
指导书写“庭”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1、指名读诗。
(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
感悟“和”(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生评价)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望洞庭》说课稿《《望洞庭》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望洞庭》。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一、创设情境,感知诗文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
(板书:洞庭)2、课件展示洞庭湖风光,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秋月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物?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4、过渡: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5、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师将课题补充完整。
二、质疑问难,自悟诗意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
(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4、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意思。
5、过渡:通过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6、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点拨相关词语的意思。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范文(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背诵古诗。
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
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2、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héhuó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
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
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⑴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
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
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
望洞庭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4、教学重、难点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三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
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
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字迹不工整、规范,在阅读理解能力、朗读、概括等方面能力不强。
所以,他们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序善诱,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大家都去哪里旅游过呢?都是什么样的景象?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第【1】篇〗一、学习《独坐敬亭山》(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李白写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
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四)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
二、学习《望洞庭》(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我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解释;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及其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绘画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望洞庭》这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秋夜的宁静美景,通过对月亮、湖面、山色等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诗人内心的宁静。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句的解读、生字词的学习、诗歌背景的介绍以及诗歌意境的体会。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掌握生字词。
2. 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正确理解并解释一些较为复杂的诗句;将古诗的学习与现代生活相联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望洞庭》的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黑板,用于板书。
2. 学具:学生自备笔和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诵读:教师带领学生诵读《望洞庭》,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
3. 解读: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5. 绘画:鼓励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绘画创作,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板书设计- 诗歌《望洞庭》- 诗人:刘禹锡- 重点词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山水翠、白银盘、青螺- 诗句解读:逐句解释诗句,突出意境和情感作业设计1. 背诵:背诵《望洞庭》。
2. 解释: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含义。
3. 写作:写一段关于洞庭湖美景的短文,不少于100字。
《望洞庭》说课稿6篇《望洞庭》说课稿1【说教材】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展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才能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忽略。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的)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风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才能。
(智能目的)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的)在这些目的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的,要求人人到达。
“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的,让根底好的学生有开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略)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
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将要为大家展示的是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望洞庭》这首诗的教学设计。
首先,在开始新课之前,我会带领学生们一起复习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词鉴赏技巧和诗歌常识,以此为之后讲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接着,我会让学生们逐句读诵并翻译这首诗,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和景物描写的特点。
然后,我会组织学生们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对诗句进行深入剖析,深化他们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们模仿该诗的形式,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诗,以此来强化他们对诗歌写作技巧的理解。
总的来说,《望洞庭》这首诗主要强调了诗歌的艺术性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我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们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个主题,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
谢谢!。
作品编号:8712358496587631697458912354698
学校:朱于南市格龟起镇安绸小学*
教师:绩安又*
班级:可汗自壹班*
望洞庭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
我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
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
4.教学重、难点
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
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
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
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字迹不工整、规范,在阅读理解能力、朗读、概括等方面能力不强。
所以,他们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序善诱,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大家都去哪里旅游过呢?都是什么样的景象?从古至今有无数
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在这里做的预设是:引出题目——《望洞庭》并对洞庭湖做一下简介。
出示PPT
(二)初读感知,熟悉生字。
出示PPT
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入初读感知环节。
让每位学生都能正确朗读古诗,准确掌握字音。
帮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古诗意境。
多媒体出示古诗朗读,教师范读。
(三)再读古诗,提出质疑。
让学生自己默读并画出难以理解的古诗字词。
(四)整体回顾,理解诗意
1.通过读古诗,学生们对古诗大概的了解是什么?是如何理解诗人写这首古诗的意境?
在这里做的预设是:望的意思是:遥望。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2.对古诗逐句理解。
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在对古诗做全面分析了解的情况下,我做了如下预设:出示PPT 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
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展现了海面风平浪静的感觉。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第三句“遥望洞庭山水翠”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遥望:远望。
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
“遥望”将我们的视野一下拉向广阔的八百里洞庭。
此时,不仅可以欣赏到洞庭湖之美,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山水之景。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四句“白银盘里一青螺”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作者展开奇丽的想像,给整幅画画上了点睛之笔:如果把月光下泛着银白波光的洞庭湖比作一个巨大的白色银盘的话,那么湖中风景秀丽的君山就如同古时小妇人的青螺髻了。
这是这两句的诗意。
3.总结,回顾本诗。
出示PPT
对本诗中的重点词义做一个整理,便于学生理解诗意。
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这么美的意境,让我们好多人都对洞庭湖充满了向往,那么这首充满意境的诗是出自何人之手呢?大家对他得了解又有多少。
我们应该要牢牢记住,这位诗人是如何描写洞庭湖的静态美的。
出示PPT 预设: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著名诗人。
(五)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入境吟读古诗,并尝试背诵。
(六)结束语
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批评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