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德蕾莎
- 格式:ppt
- 大小:5.46 MB
- 文档页数:24
玛丽娅·特蕾莎是谁?神圣罗马帝国皇后玛丽娅·特蕾莎简介本文导读:1713年,她的父亲、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六世发布国事诏书承认女性同样可以继承管理家族世袭领地奥地利大公国,由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不能由女性继承,他迫使德意志诸侯们在“1713年国事诏书”上签字以确保女儿的继承权(玛利亚·特蕾西亚有权承袭其奥地利大公之位,而玛利亚·特蕾西亚的夫婿弗兰茨一世则承袭其神圣罗马帝国帝位),但这份诏书对诸侯们缺乏约束力。
1740年查理六世皇帝去世之后,玛丽娅·特蕾西亚依照诏书的规定成为奥地利首位女大公,诸侯们群起而攻之,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就此爆发。
1742年,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巴伐利亚选帝侯、波希米亚国王卡尔·阿尔布雷希特利用诸侯们与玛丽娅·特蕾西娅之间的矛盾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史称为查理七世。
查理七世的继位虽然得到了诸侯们的支持,但不能控制神圣罗马帝国的中心奥地利大公国(今奥地利)和波希米亚王国(今捷克),更不用说群雄并起的德意志地区。
他既无兵又无饷,只是个挂名皇帝而已。
正在此时,玛丽娅·特蕾西娅依靠奥地利皇室的力量打败诸侯,巩固了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的统治。
1745年,查理七世在四面楚歌声中去世,玛丽娅·特蕾西娅迫使查理七世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放弃了继承要求,并巧妙地使自己的丈夫前洛林公爵弗郎茨·斯蒂芬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
作为一个女强人,玛丽娅·特蕾西娅在很长时间内保持着对全欧洲的影响力。
她的丈夫于1765年去世,他生前只是一个寻花问柳形同虚设的皇帝(不过女王与夫君的关系始终和睦,且值得一提的是,两人当年是在王室传统中难以想像的自由恋爱下结为连理)。
1780年玛丽娅·特蕾西娅去世之前,她和她的儿子约瑟夫二世皇帝一直保持着神圣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权。
她的女儿们则在欧洲各国保持着王后的地位。
高考议论文作文人物素材积累:特蕾莎修女特蕾莎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地注重着贫穷的人,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特蕾莎修女,没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诚恳、服务而有行动的爱,来医治人类最严重的病源:自私、贪婪、享受、冷漠、残暴、剥削等恶行;也为通往社会正义和世界和平,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她不曾像摩西那样叫红海分开,两边立起如垒,让以色列人从干地上走过去。
她不曾用食物喂饱五千人,叫很多人跟在她后头拥护她。
她不曾搞过叫天地变色的社会革命,她不是个翻天覆地的伟人。
她所做的,是每一个有手有脚的平凡人都有水平做到的事:照顾垂死的病人,为他们洗脚、抹身,当他们被不幸的命运践踏如泥的时候,还给他们一个人的尊严,如此而已。
她就是特蕾莎修女,她的一生都在追寻着这样一个真理:我们都不是最伟大的人,但我们能够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每一件最平凡的事。
特蕾莎修女一生的使命既简单又直接,就是服侍穷人中的穷人。
她认为人的贫穷不是物质上的缺乏,乃是不被需要与没有人爱。
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感觉自己没有人要,是人类所经验到最糟糕的一种疾病。
”因为别的病有药可医,惟独“不被需要”,除了一双愿意服侍的手与一颗充满爱的心肠外,再没有一帖药可医治。
特蕾莎的一生,都在带领仁爱修女会一起服侍世人。
她并没有达官显要在背后作为支持,修女会也没有获得社会名流的积极赞助,她仅仅单纯地依靠她那份几乎是无限的、但却是坚韧的爱。
在特蕾莎修女朴素的装束下,隐藏着一个高贵的灵魂。
她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特殊的人物,也是最令人景仰的女性中的一个。
她靠着无限的爱去服务穷人中的穷人,以她的一生,实际彰显伟大的爱。
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
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
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她个人成功地弥合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点在两者之间建设了一座桥梁。
——诺贝尔和平奖授奖公报她是一位永生的伟大的圣人!——伊斯兰教长布哈里特蕾莎修女是代表和平、代表牺牲、代表欢乐的象征。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的故事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译作德兰修女、特里莎修女、泰瑞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
特蕾莎是阿尔巴尼亚人,她18岁就来到了印度。
她之所以去印度,因为那里是最贫穷的地方,仅加尔各答一个城市,街头流浪的人就有50多万。
每天有无数人死在街头。
据统计,80年代初,印度6亿人中就有3.5亿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大多数人死于饥饿、疾病,每年死于营养不良的儿童就有50万。
看见这些报道,德蕾莎修女毅然来到陌生的印度,以后就没有离开那里,最终成为印度的骄傲。
特蕾莎修女在去世前不久告诉世人:“从血缘上讲,我是阿尔巴尼亚人;从公民身份上讲,我是印度人;但从信仰上讲,我属于全世界。
”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评奖委员会从56位候选人中,选出了这位除了爱一无所有的德蕾莎修女。
她本来不想领这个奖的,但是她还是去了,为了那些饥寒交迫、流落街头和伤残疾病的人们,以及那些被忽略不被关怀的人们。
她穿着一件只值一美元的印度纱丽走上领奖台,不管是和总统会见还是服侍穷人,她都穿着这件衣服,她没有别的衣服。
台下坐着珠光宝气身份显赫的贵人,她视而不见,她的眼中只有穷人。
她是那么瘦小,以至于大家使劲伸长脖子也只能看见一张布满皱纹的脸。
但是当她讲话的时候,台下立即鸦雀无声:“这个荣誉,我个人不配,我是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来领奖的,因为我相信,你们愿意借着颁奖给我,而承认穷人也有尊严。
”全世界许多的大学争相颁授荣誉学位给特蕾莎,各地也纷纷邀请她去演讲,特蕾莎修女成为拥有众多头衔的名人。
但是,她从未被这些虚荣迷惑,她穿著朴素,单纯地接受这些由人而来的赞美与光荣。
她代表穷人发表简单的感言,词句里充满了爱与感谢。
她这样说道:“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
特蕾莎作文素材Mother Teresa, also known as Saint Teresa of Calcutta, is a figure whose life and work have touched the hearts of millions around the world. 特蕾莎修女,又被称为加尔各答的特雷莎圣女,是一个生命和工作感动了全世界成千上万人的人物。
Her dedicated service to the poor and sick in India has made her a symbol of compassion and selflessness. 她对印度贫困和疾病人群的无私奉献使她成为了同情心和无私的象征。
Born Agnes Gonxha Bojaxhiu on August 26, 1910, in Skopje, Macedonia, she felt a calling to help the less fortunate from a young age. 1910年8月26日,特蕾莎出生在马其顿的斯科普里,她从小就感受到要帮助那些不幸的人的使命感。
At the age of 18, she left her home to join the Sisters of Loreto in Ireland, where she began her journey of service to the poor. 18岁时,她离开家乡加入了位于爱尔兰的洛雷托修女会,开始了她的为贫困人群服务的旅程。
In 1946, Mother Teresa founded the Missionaries of Charity in Calcutta, a religious congregation dedicated to helping the poor, the sick, and the dying. 1946年,特蕾莎在加尔各答创建了慈善传教修女会,这个宗教团体致力于帮助穷人、病人和垂危者。
特蕾莎修女特蕾莎修女(英文名:Blessed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称作德兰修女、特里莎修女、泰瑞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
因其一生致力于解除贫困,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
2003年10月被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单Beatification,特蕾莎修女的名称也因此变为真福特雷莎修女(Blessed Teresa)。
特蕾莎修女的原名是艾格尼斯·刚察·博加丘(Agnes Gonxha Bojaxhiu),她出生于奥斯曼帝国科索沃省的斯科普里﹙前南斯拉夫联邦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是阿尔巴尼亚裔人,父亲尼格拉(Nikolla Bojaxhiu)是一个地方的杂货承包商,母亲是Dranafila Bojaxhiu,她是小女儿,上有哥哥和姐姐﹙姐姐后来也成为修女﹚。
家中说阿尔巴尼亚语,是天主教家庭,在她所居住的镇上多为穆斯林和新教徒,仅有少数的天主教徒。
12岁加入一个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并预感自己未来的职业是要帮助贫寒人士。
15岁时,她和姐姐决定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
18岁时,她进了爱尔兰罗雷托修会,并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岭开始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
三学期后,特蕾莎修女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在圣玛莉罗雷托修会中学担任教职,主要是教地理。
1931年,特蕾莎正式成为修女,1937年5月决定成为终身职业修女,并依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修女“圣女德莉莎”的名字和精神,改名为特蕾莎修女。
1940年代初期,特蕾莎修女在圣玛莉罗雷托修会中学担任校长一职,但当时印度贫富差距非常大,校内一片安宁,但校外却满街都是无助的麻风患者、乞丐、流浪孩童。
1946年9月10日,特蕾莎修女到印度大吉岭的修院休息了一年,并强烈的感受到了自己要为穷人服务的心,返回加尔各答后,她向当地的总主教请求离开学校和修会,但一直得不到许可。
慈善工作者特蕾莎修女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原名艾格妮丝·刚察·博加丘(Agnes Gonxha Bojaxhiu,1910—1997),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
因其一生奉献给解除贫困,而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并被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2003年10月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单。
目前特蕾莎修女的名称也变为真福特蕾莎修女(Blessed Teresa)。
2009年10月4日,诺贝尔基金会评选“1979年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三位获奖者之一。
12岁时,特蕾莎加入了一个天主教的儿童教会;15岁时,在印度接受传教士的训练工作;18岁时,先是在一位耶稣会修道士的辅助下,加入爱尔兰修道会,这使她有机会跨越欧洲,从马其顿来到都柏林,接受为期一年的训练。
结业后,特蕾莎被派到印度加尔各答圣玛利亚修道院的学校教书。
她在那里讲授地理和历史课长达17年之久,最后成为学校校长。
她以前不叫特蕾莎,而是叫艾格妮丝。
按照教规,成为终身侍奉天主的修女需要经过两次发誓。
1931年,在她21岁的时候,她第一次发誓时,就为自己取了这个教名“特蕾莎”,以此纪念被称为传教圣女的法国加尔默罗会修女圣·特蕾莎。
在圣玛利亚修道院所在地加尔各答,一堵高墙隔绝开了两个世界。
里面的世界充满蜡烛、鸽子、赞美诗、安宁与祥和,外面的世界则是遍布贫穷、饥饿、疾病和痛苦,那些瘦骨嶙峋、皮肤黝黑、衣不蔽体、臭气熏人的乞丐、孤儿、老弱、病人和穷汉缩在角落,那些行将就木的病人身体发臭,身上布满蛆虫。
当这位在女子学校和修院高墙内过着优雅的欧式生活的欧洲女子第一次走到那个凄惨破败、可怕肮脏的世界中,看到那些乞丐、孤儿、老弱、病人和穷汉,她的伟大命运就开始转折了。
她在决定做这件事之前,一直过着好日子,那是一种悠闲、优雅的欧式生活。
在欧洲,以教士和修女为职业的人们从来不愁生计问题,她们有一个庞大而稳固的组织,这个组织有着良好而丰厚的福利制度,在教会这双温暖而安全的羽翼下,她们可以自由成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7月13日,“失业大叔”英国前首相卡梅伦辞职,随后,踏进唐宁街10号大门的是一双豹纹高跟鞋——英国史上第二位女首相特蕾莎·梅。
被称为“冰雪女王”、“政坛超模”的“梅姨”上任,尽管她曾在公开演讲中说,“撒切尔夫人永远只有一个,我不会成为谁,也不喜欢成为谁的榜样”。
然而,世界民众对这位新任英国女首相投来了相同的问题:“梅姨”会不会成为第二位“铁娘子”?特蕾莎·梅——撒切尔夫人2.0时代?On July 13 when the former British Prime Minister Cameron resigned, consequently,stepping into the door of No.10 Downing Street was a pair of leopard-spotted high-heeled shoes—Theresa May, the second female Prime Minister in the British History.“Margaret Thatcher was the only one. I will never become anybody and I do not like tobecome the example of anybody…” once she said in her public speech. However, theworld people asked this new British female Prime Minister about the same question: willMay become the second “Iron Lady”?.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唐宁街10号的新主人Array 40年前,还在牛津大学读书的特蕾莎·梅曾经有一个梦想,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
我的⼀⽣活的像条狗,可你让我死的像⼀个天使我今天想哭⼀会看完你也会吧⼀个马上要离开⼈世的⼈,”我的⼀⽣活的像条狗,可你让我死的像⼀个天使,谢谢你。
”“我的⼀⽣活的像条狗,可你让我死的像⼀个天使,谢谢你。
努⼒地对特蕾莎修⼥说出了最后⼀句话:“死亡的是⼀位⽼⼈,1948年印度加尔各答市的⼀位贫民,没有家⼈,没有住址,没有姓名的⽼⼈,和所有贫民窟的⼈⼀样,唯⼀在乎他们⽣死的,只有头上,⽊桩上,⽣了锈的铁栅栏上,焦急等待着他们死亡的秃鹰。
谁不想吃点新鲜的⾁呢?他不过只是死在特蕾莎修⼥怀中23000贫民的其中之⼀⽽已。
没有⼈在乎。
可特蕾莎在乎。
特蕾莎修⼥⽤⾃⼰的⼀⽣践⾏了⾃⼰说过的话:“给予爱和尊严,⽐给予⾷物和⾐服更加重要。
”01.可能很多⼈会问:特蕾莎是谁。
毕竟对于很多⼈来说,今天只不过是北京时间2017年9⽉5⽇星期⼆。
当然,也还有⼀些道德⾼尚的⼈正在忙着追究吴京赚了那么多怎么只捐⼀百万,不捐⼀个亿。
今天是特蕾莎修⼥逝世20周年纪念⽇,为纪念在1997年9⽉5⽇逝世的特蕾莎修⼥,联合国将每年9⽉5⽇定为国际慈善⽇,旨在客观认识并动员全世界⼈民通过志愿者和慈善活动帮助他⼈。
今天你帮助了⼏个⼈?今年呢?在1985年美国的青少年“你最崇拜的⼈是谁?”的调查报告中,⼀共出现了9个⼈,6位歌星,1位教皇,1位总统,还有1位票居榜⾸的就是德雷莎修⼥。
⾄于特蕾莎是谁,,她是⼀个“彻头彻尾”的“富的流油”的“穷⼈”。
02.特蕾莎1910年⽣于南斯拉夫境内的⼀个阿尔巴尼亚族家庭,幼年时和所有的孩⼦⼀样,对世界充满疑惑和善良。
⼀次和全家去教堂,在教堂门⼝,她看到很多穷⼈正在排队领取⾯包,就问:“爸爸,你那⾥有治好贫穷的药吗?”爸爸有间药店,所以她这样问。
爸爸被⼥⼉的善良所感动,他怜爱地抱起⼥⼉说:“亲爱的宝贝,到现在为⽌,我还没发现世上有治疗贫穷的药。
如果你能发明这种药,我⼀定⾮常⾼兴。
”爸爸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当年的玩笑,在⼥⼉⾝上成了真。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积累:特蕾莎修女人可以不善,但必须有爱。
无爱之源,便无生命之根。
特蕾莎修女说:“我们在工作时,往往有一种危机,就是为工作而工作。
只有我们为基督而工作的时候,尊重、爱心、热忱才会出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事办得更尽善尽美。
”高考网为大家提供高考作文人物素材积累:特蕾莎修女,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高考作文人物素材积累:特蕾莎修女特蕾莎修女——尘世间仁慈的天使特蕾莎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地关注着贫穷的人,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特蕾莎修女,没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诚恳、服务而有行动的爱,来医治人类最严重的病源:自私、贪婪、享受、冷漠、残暴、剥削等恶行;也为通往社会正义和世界和平,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她不曾像摩西那样叫红海分开,两边立起如垒,让以色列人从干地上走过去。
她不曾用食物喂饱五千人,叫许多人跟在她后头拥护她。
她不曾搞过叫天地变色的社会革命,她不是个翻天覆地的伟人。
她所做的,是每一个有手有脚的平凡人都有能力做到的事:照顾垂死的病人,为他们洗脚、抹身,当他们被不幸的命运践踏如泥的时候,还给他们一个人的尊严,如此而已。
她就是特蕾莎修女,她的一生都在追寻着这样一个真理:我们都不是最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每一件最平凡的事。
特蕾莎修女一生的使命既简单又直接,就是服侍穷人中的穷人。
她认为人最大的贫穷不是物质上的缺乏,乃是不被需要与没有人爱。
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感觉自己没有人要,是人类所经验到最糟糕的一种疾病。
”因为别的病有药可医,惟独“不被需要”,除了一双愿意服侍的手与一颗充满爱的心肠外,再没有一帖药可医治。
特蕾莎的一生,都在带领仁爱修女会一起服侍世人。
她并没有达官显要在背后作为支持,修女会也没有获得社会名流的积极赞助,她只是单纯地依靠她那份几乎是无限的、但却是坚韧的爱。
在特蕾莎修女朴素的装束下,隐藏着一个高贵的灵魂。
她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特殊的人物,也是最令人景仰的女性中的一个。
玛丽娅·特蕾莎军功勋章玛丽娅·特蕾莎军功勋章(Military Order of Maria Theresa)设立始末:玛丽娅?特蕾莎军功勋章设立于1757年6月18日,为科林战役的当日。
6月22日,奥地利皇后玛丽娅?特蕾莎将勋章首次授予在科林战役中大获全胜的军官们,并以此表彰他们为战胜敌人而表现出的英勇行为,以及在战斗过程中“对陛下的忠诚之心”。
玛丽娅?特蕾莎军功勋章授予对象有专门的定义“对一场战役起到至关重要的军官,即使他们来自那些被人遗忘的岗位”。
因此在奥地利的军队中流传着这一个说法:只有坚决执行命令,就会被授予勋章。
虽然这一说法只是部队中的戏说而已,但足以证明玛丽娅?特蕾莎军功勋章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
玛丽娅?特蕾莎军功勋章是奥地利军人的最高荣耀,也是奥地利军队最高的荣誉勋章。
附录:科林战役科林战役(Battle of Kolin),是七年战争中普鲁士与奥地利在1757年6月18日的战役。
科林战役中,奥地利军折损了8100余名官兵与近三千匹马;然而普鲁士军元气大伤,一共死伤13700人(约三分之一以上),包括两千名的骑兵,并且抛弃了45门大炮和全数的辎重。
此次战役中奥地利大获全胜,腓特烈二世吃到了人生中第一场败仗,并成为七年战争中的转折点。
大获全胜的奥地利统帅利奥波德·约瑟夫·冯·道恩伯爵初尝败绩的普鲁士统帅腓特烈二世附录:玛丽娅?特蕾莎全名:玛丽娅·特蕾莎?沃尔布加?阿马利娅?克里斯蒂娜(1717年5月13日-1780年11月29日)。
哈布斯堡王朝唯一的女性统治者,奥地利,匈牙利,克罗地亚,波希米亚,曼图亚,米兰,洛多梅里亚,加利西亚,尼德兰和帕尔马的统治者,洛林公爵夫人,托斯卡纳大公夫人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后。
在位期间使的哈布斯堡王朝重焕生机,是十八世纪中欧洲至关重要的人物之一。
勋章级别:三级勋章大合影玛丽娅?特蕾莎军功勋章设立之初只有两个级别:骑士级和大十字级。
欧洲十大女皇之玛丽娅·特蕾莎女王欧洲十大女皇之玛丽娅·特蕾莎女王(奥地利女王,匈牙利女王,波希米亚女王,1740-1780在位)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0——1713),当时查理六世的父亲利奥波德一世曾想为他取得西班牙国王王冠,但和法国战争失利,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奥尔良公爵腓力成了西班牙菲利普五世。
1711年,在长兄约瑟夫一世死后,查理六世继承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皇冠。
1713年,查理六世颁布《国本诏书》,当时他没有后代,他的兄长约瑟夫没有男性后代,只有两个女儿。
查理六世为了防止西班牙悲剧重演,在这份诏书中特别强调哈布斯堡家族领地奥地利、匈牙利和波希米亚不可分割,如果自己仍然没有后代,那么约瑟夫一世两个女儿可以继承这些领地,这份诏书违背了《萨利克法典》的内容,《萨利克法典》宣称女性没有继承财产土地的权利,1000多年来,《萨利克法典》一直被西欧和中欧各国奉为至高法典,查理六世为了得到欧洲列强保证,同意神圣罗马帝国皇冠可以按照《金玺诏书》的规定,从7个选帝侯中选举产生。
作为保证,法国、普鲁士等国都在这份诏书上签了字。
1717年5月13日,玛丽娅·特蕾莎出生于奥地利霍夫堡皇宫。
当时,她的父亲查理六世已经32岁,还没有孩子。
1730年,彼得二世(彼得大帝唯一的孙子)早夭,玛丽娅·特蕾西娅摆脱远嫁国外的命运,她声称她已经为国家牺牲了一次,现在只是个未亡人,有充分的理由支配自己的第二次婚姻。
1735年,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为了安置路易十五岳父,波兰废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弗兰茨·斯特凡为了奥地利,为了未婚妻玛丽娅·特蕾莎,放弃自己家族领地洛林,而到遥远的北意大利继承绝嗣的美第奇家族领地,托斯卡纳大公国。
为了爱情作出这么大的牺牲,使查理六世皇帝和玛丽娅·特蕾西娅公主备受感动,特许把小公主玛丽雅许配给他的弟弟查理·亚历山大(洛林亲王)。
致爱丽丝钢琴曲指法《致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是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有关《致爱丽丝》的相关资料。
《致爱丽丝》钢琴曲谱详细指法创作背景在1808一1810年间,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 (Therese Marfati)(有的翻译为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写了一首《a 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为了纪念”的字样。
之后,这份乐谱就一直留在特雷莎那里,贝多芬没有自留底稿,因此,他去世后在其作品目录里都没有这首曲子。
直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
1867年,诺尔在德国西南部的城市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原名《致特蕾莎》错写成《致爱丽丝》。
从此,这首钢琴小品开始以《致爱丽丝》的名称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而原名《致特蕾莎》却被人们忘记了。
乐曲鉴赏人们喜欢把《献给爱丽丝》称为“微不足道的音乐”。
但这种微不足道凝聚了贝多芬强烈的体现个人风格的创作理念,体现了他独具一格的创作思维。
乐曲还有其它种种的独具匠心之处,无一不显示了贝多芬创作中一贯的严谨精神。
所以尽管《献给爱丽丝》只是一首演奏时间只有3分多钟的小品之作,但也可以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一个浓缩体,同样渗透了他的精神表达。
《献给爱丽丝》仅仅是贝多芬的一首钢琴小品,但是其中运用的和声手法仍然体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作曲家的风格,不折不扣的体现了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方式,对后世仍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创作的灵感贝多芬创作这个作品的灵感,是来自于一位名叫爱丽丝的女孩。
她为了帮助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实现看见森林和大海的愿望,而四处求助别人。
贝多芬为此非常感动,特地在圣诞夜为老人演奏了一段美妙的音乐,听着听着,音乐让老人看见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四周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耀眼的阳光。
纪念特蕾莎修女诞辰100周年
On August 27, nubs belonging to the order of the Missionaries of Charity celebrated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Mother Teresa’s birth at her tomb in Kolkate, India。
"It's a great day of joy for all of us to celebrate the gift of Mother's life," said Sister Nirmala, Mother Teresa's immediate successor. "Mother who allowed God to live in her has put a bright light in the world, enlightening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so many people."
纪念特蕾莎修女诞辰100周年
8月27日,仁爱传教会的修女们在位于印度加尔各答特蕾莎修女的墓前举行纪念
她诞辰100周年活动。
尼玛拉修女,特蕾莎的继任者说,“我们今天非常高兴能在一起举行庆祝特蕾莎修女诞辰一百周年活动,特蕾莎修女与上帝同在,给全世界带来光明,也给很多人带来心灵上的温暖。
向伟大的天使—德蕾莎修女—致敬见证: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女人--德蕾莎修女。
德蕾莎修女于1910 年8月26日,生于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12岁立志帮助贫寒者,15岁和姐姐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18岁进入爱尔兰罗雷托修女会,并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岭接受传教士训练,随后到印度加尔各答服侍,至辞世。
26岁依法国19世纪最著名修女圣德蕾莎之名,更名德蕾莎。
也称特蕾莎修女、德兰修女等。
德蕾莎18岁来到印度,从此再没离开那里。
1952年夏,为穷人找回爱与尊严,她在印度加尔各答建立“垂死者之家”。
一个年轻姑娘,自己居无定所,每天做的事情:在垃圾堆里、水沟里、教堂门口、公共建筑台阶上,去拣回那些奄奄一息的病人、被遗弃的婴孩、垂死的老人,然后到处去找吃的喂他们,找药给他们治病。
人们看见德蕾莎从水沟里抱起被蛆吃掉一条腿的乞丐;看见她把额头贴在濒死的病人脸上;看见她从一条狗的嘴里抢下还在哭叫的婴儿,看见她把爱滋病患者紧紧搂在怀里,告诉他们:耶稣爱你,他在天上等你。
有位老人在临死前,拉着德蕾莎的手,低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了。
德蕾莎认为人类的不幸并不在于贫困、生病或饥饿,真正的不幸是当人们生病或贫困时,没有人伸出援手,即使穷人死去,临终前也应有个归宿,这就是德蕾莎向垂死者传播的耶稣的爱。
1979年,德蕾莎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她身穿一件价值一美元的印度纱丽走上领奖台。
不论与总统会面,还是服侍穷人,她都穿这件衣服,因为她没有别的衣服。
台下坐着衣着光鲜、身份显赫的贵人,她视而不见,她的眼中只有穷人。
德蕾莎修说:这个荣誉,我个人不配。
我代表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来领奖,我相信你们愿意借着颁奖,而承认穷人也有尊严。
以穷人名义领奖,是因她一生都以穷人的名义活着。
当她得知颁奖宴会要花掉7000美金,她请大会取消宴会,说:你们用这些钱宴请135人,而这笔钱够15000人吃一天。
宴会被取消,修女得到这笔钱,另外还得到了40万瑞币捐款,所得款项连同奖金(19.2万美元)全部转给穷人。
为纪念在1997年9月5日逝特雷沙修女作文纪念在1997年9月5日逝世的特蕾萨修女,联合国将每年9月5日定为国际慈善日,旨在客观认识并动员全世界人民、非政府组织和利益相关者通过志愿者和慈善活动帮助他人。特蕾萨修女1910年出生,逝世于1997年9月5日,年87岁,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在超过50年的时间里,她先后在印度及其它国家救助过数不清的穷人、病人、孤儿及垂死之人,并主导仁爱传教修女会扩张。1979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一”贫穷和苦难是对和平的威胁,献给为克服这一问题而做出的努力"。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当你功成名就,你会有一些虚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实的敌人,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取得成功;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直;你多年来营造的东西,有人在一夜之间把它摧毁,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去营造;如果你找到了平静和幸福,他们可能会嫉妒你,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快乐;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不管怎样,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你看,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天之间的事,而绝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假装看不到这些穷人,也可以选择走到他们中间去。特蕾莎修女作出了"以穷人的名义”的选择,弓|起全世界的关注。1979年12月10日,挪威首都奥斯陆某大礼堂正在进行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典礼。在人们热切的期盼中,一位身材瘦弱矮小的老妇人,激动而安详地走上这个令全世界瞩目的领奖台。她身穿一件只值一元的印度纱丽走上了领奖台,不论是和总统会面还是服侍穷人,她都穿着这件衣服,她没有别的衣服,台下坐着珠光宝气、身份显赫的达官贵,她视而不见,她的眼中只有穷人。她,就是特蕾莎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