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区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10.55 KB
- 文档页数:4
沂蒙红色文化在山东临沂,有一个响当当名字“沂蒙”,它出现在革命战争年代,曾经历过无数战争的洗礼和风雨的吹打,是红色文化的产物。
沂蒙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继承的,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沂蒙精神,无数的临沂人把它当成一种信仰,作为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精神支柱,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也许就不会有“沂蒙”。
饱经战火洗礼的沂蒙人民,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精神和血肉之躯践行了爱党爱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奋进的高尚品质。
正是经过了这血与火的历练,使以“忠诚”、“大爱”、“正义”和“实干”为本质特征的沂蒙红色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以蒙山、沂水为主要象征的沂蒙山区,既是一块孕育中华文明的文化沃土,也是一块滋润中国革命的红色热土。
在临沂的孟良崮,曾经发生过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战役。
孟良崮战役是1947年5月中旬华东野战军和国民党军在蒙阴县孟良崮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山地运动战役,也是一次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扭转华东地区战局的关键战役。
沂蒙人,用小米加步枪支撑起中国革命军,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了自己幸福,他们付出了很多,也牺牲了很多。
但,再多的泪也不怕,再多的血也无所畏惧。
这就是沂蒙人,这就是沂蒙精神!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这都是沂蒙精神的内涵,是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升华优秀民族文化品质。
它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成长和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过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洗礼、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陶冶、改革开放时期的考验,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充实,达到新高度,进入新境界。
“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展示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著的崇高政治信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沂蒙山区开辟了全国著名的抗日根据地。
根据地人民饱受日寇残酷的扫荡,也亲眼目睹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挺身而出、冲锋在前。
沂蒙红色文化资源临沂的红色文化资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以八路军115师、新四军、华东野战军转战路线为主线的革命历史遗迹。
包括党政军机关旧址、战场遗址、伟人足迹和红色纪念建筑。
主要有:1、以夏蔚镇王庄为中心的沂水红色文化区域。
这里地处沂蒙山腹地,徐向前、罗荣桓、陈毅三位老帅都曾在这里战斗过,是三四十年代山东军民抗战的指挥中心和山东省建党建军开创时期的革命圣地,在革命斗争史上被称为“王庄时代”。
有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野战医院旧址,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遗址,山东分局、分局党校旧址,《大众日报》创刊地、印刷厂旧址,孟良崮战役陈毅指挥所旧址,山东第一个党支部——沂水支部诞生地,王庄烈士陵园等。
2、以马牧池乡为中心的沂南红色文化区域。
这里有八路军第一纵队、山东纵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战工会、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抗大一分校旧址,青驼镇山东战工会纪念馆,徐向前旧居,鲁中革命烈士陵园等。
3、以大店镇为中心的莒南红色文化区域。
这里有八路军115师师部旧址、山东省政府旧址,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军区驻地,刘少奇、罗荣桓等办公地,山东新华书店诞生地,山东省第一个团支部诞生地,中华抗日第一村——渊子崖,甲子山战斗遗址,鲁东南革命烈士陵园等。
4、以河东区九曲镇新四军军部旧址和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为主体的临沂市内红色文化区域。
1945年10月28日,新四军军部在军长陈毅的率领下北移山东,设在临沂市九曲镇前河湾,是新四军历史上最后一个军部所在地(之后新四军与山东八路军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现遗存有陈毅住所、张云逸住所及军部办公室共15间。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建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949年4月,占地15万平方米,有大型纪念建筑物18处,是全国最大的综合型烈士陵园之一。
5、蒙山红色旅游区。
位于沂蒙山腹地,是我党较早的革命根据地,主要包括115师东进支队司令部遗址、山东省委驻蒙山办公遗址等,陈毅、徐向前、罗荣桓、粟裕、肖华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
临沂市古称琅琊郡、沂州府,其历史可上溯至2500多年前,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
临沂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化资源。
汉晋文化、红色文化与当代文化共存互依,书法文化、兵学文化、孝文化、商文化根深叶茂。
闻名中外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就出土在这里,拥有精美的汉画像石刻的沂南北寨汉墓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沂市博物馆存有文物万余件,其中国家级文物300余件。
临沂还是一代名相诸葛亮、书圣王羲之、书法家颜真卿、算圣刘洪,以及曾子、匡衡、王祥等的故乡。
他们灿若星辰,光照千秋,折射着沂蒙大地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光辉。
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孙膑兵法竹简是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属全国少有。
市内著名文化旅游景点有:王羲之故居,诸葛亮文化旅游区,荀子墓,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北寨汉画像石墓等。
依托灿烂历史文化,临沂已成功举办了书圣文化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文化活动。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临沂市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山东解放区的首府。
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华东局、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山东省政府、八路军115师、新四军军部、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等党政军机关驻地,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
古老的沂蒙山区,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有的饮食文化,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来一展才华,吟诗作赋。
在孔子“登东山(蒙山)而小鲁”之后,李白、杜甫携手翩然而来,写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千古诗句,李白更是为兰陵美酒佳肴而吸引,乐不思蜀,以至醉卧兰陵“不知何处是他乡”,醉出一段极致。
历史上,诸葛亮、王羲之等名人都出生在这里,他们为沂蒙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饮食文化物产的丰富、食俗的久远、使沂蒙人民流传下来许多独具特色的食品,如:糁、八宝豆鼓、民间伏酱、六姐妹煎饼、莒南锅饼、沂水丰糕、郯城挎包火烧等都是沂蒙独有的地方小吃;能登大雅之堂的沂蒙菜有:光棍鸡、蒜泥鱼、烩肉丝鱿鱼、蒙山全蝎、莒南炉肉等都是土生土长的民间特色菜;档次较高的饭店流行的新潮菜有:果味银杏、灯笼虾片、龙珠鲍翅、清汤乌穗、桃源焖鱼头、甲鱼丸子等已成沂蒙美食的新族。
沂南县早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有一大批共产党人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并为红色文化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抗日战争时期,沂南县是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
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主旨的沂蒙精神这一红色文化,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沂蒙具有着十分典型的意义。
早期红色文化在沂南的传播沂南县是早期共产党人在沂蒙活动的地方之一。
1923年,在上海大学就读的沂南苏村镇门家庵子村进步青年刘鸣鸾,就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期间,每回乡省亲便传播马克思义,如共产党机关报《向导》周刊,就是他带到沂南的。
1927年春,在沂南一批土生土长的进步知识分子,也相继接受共产主义,加入共产党。
如苏村镇北良水的杜润芳、依汶乡朱家里庄的朱寿年。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沂南的面貌也就焕然一新了。
到1928年,苏村和朱家里庄这两个地方成为共产党人活动的基地并发展了一大批党员。
同时,这两个地方,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特别是在苏村镇一带,在司马村农民运动领袖徐相南的领导下,农民运动得到迅速发展,这在沂蒙山区是屈指可数。
组织起来的农民们拆庙宇、砸神像、剪辫子、动员妇女放脚,不仅如此,他们还打击土豪劣绅、惩治为富不仁、斗争恶霸地主、带领农民抗捐抗税冲击国民党沂水县政府。
在苏村镇一带,广大农村一切权力归农会,地主阶级们吓得惶惶不可终日。
司马村地主徐鼎新拿350块大洋到农会说:“我捐上点钱,也入会吧?”他被农民嘲笑了一顿,灰溜溜地离开了农会。
农民运动发展的结果,农民的文化程度迅速提高了。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农民运动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先进文化传播的过程。
通过农民运动,红色的文化深入宣传到广大农村。
为抗日战争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和沂蒙红色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29年夏,中共沂水县委遭破坏,县委书记朱寿年和一批共产党人被捕,农民运动领袖徐相南壮烈牺牲,沂南的革命处于低潮。
但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他们擦干战友的血迹,继续顽强战斗,党员徐海萍、贺百珍、秦鸿钧以对党坚定的信念和忠诚外出找党,在历尽艰难后终于和党取得了联系。
沂蒙文化及其内涵临沂师专学报1999年8月作者:侯振岩沂蒙山区,峰奇崮秀,风景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众多,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有着丰厚的古文化内涵。
近代,沂蒙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谱写出光辉的历史篇章,沂蒙山区成为闻名全国的革命根据地。
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民告别落后的经营方式和陈旧封闭的思想观念,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全国八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脱贫致富。
从古至今,在沂蒙人民身上,既有淳厚清新的民风、民情,典雅古朴的民俗,又有着勤劳、勇敢、善良、正直的品格;既有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美德,又有着改革开放、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
独特的自然条件,种种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沂蒙文化。
其鲜明的文化特色,是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
长期以来,人们都在努力探讨、研究地方特色的文化,以继承文化传统,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文化环境,其意义是深远的。
那么,沂蒙文化的特色到底是什么?它所包含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内涵又是什么呢?沂蒙文化灿烂悠久,博大精深,其层面很多,包容甚广,内涵极为丰富。
概括起来,沂蒙文化内涵有以下五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一、沂蒙自然文化沂蒙山区位于山东东南部,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人口和面积各占山东省的九分之一。
境内大小山岭七千余座、七十二崮,有全省第二高峰和第二大河流。
著名的蒙山蜿蜒八百余里,蒙山龟蒙顶高度仅次于泰山,其峰奇崮秀,古迹荟萃,景物壮美,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东汉文学家蔡邕来此登山观光,并留下墨迹;沂河自北而南流贯于沂蒙山区,婉若彩练,盘曲铺展于绵绣的山岭之间,美不胜收。
解放后,沂蒙山区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改山造水,重整山河,使这里变成了山岭水果香,平原稻浪翻,河湖鱼虾欢的江南景色。
得天独厚的优美自然风光,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留连忘返、吟诗作赋、歌咏不尽的好地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沂蒙自然文化。
沂蒙精神的源头是传统文化加
沂蒙精神的源头是传统文化加革命文化。
沂蒙山区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在战争年代分属于鲁中区、滨海区、鲁南区。
而这三个区是构成沂蒙根据地的核心地区,是山东党政军所在地。
虽然“沂蒙”这一区域概念出现在革命战争年代,是红色文化产物,但是就其专属区域而言,却是具有相对独立人文精神的历史文化区域。
这里是东夷文化的核心区,春秋战国时期深受鲁文化、齐文化、楚文化影响。
沂蒙精神的源头是传统文化加改革文化。
沂蒙地区毗孔孟之乡,据考证,孔子72高徒中就有13人就在临沂。
沂蒙红色文化宣传卡片内容简介沂蒙红色文化宣传卡片内容简介沂蒙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山东省临沂市沂蒙山区域内的红色文化遗产和革命历史。
沂蒙山区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这里孕育了许多伟大的革命先烈和英雄事迹。
沂蒙红色文化宣传卡片通过图文并茂、简洁明了的方式,向人们介绍沂蒙红色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内涵。
卡片的正面呈现了沂蒙山区景色的插图,以及一些代表性的红色文化标志,如红色五角星等。
背面则用简单的文字介绍了沂蒙红色文化的由来和重要意义。
正文拓展:1. 沂蒙红色文化的由来:沂蒙红色文化起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斗争。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区成为党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临沂特别是沂蒙山区域内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战斗和事件,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这些英雄事迹和红色文化标志成为了沂蒙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沂蒙红色文化的特点:沂蒙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它以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为核心,弘扬了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和坚定信仰。
沂蒙红色文化还注重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精神,通过举办纪念活动、建设纪念馆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沂蒙红色文化。
3. 沂蒙红色文化的意义:沂蒙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越的斗争历程。
它激励着广大人民砥砺奋进、团结奋斗,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沂蒙红色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学习、参观和体验。
通过沂蒙红色文化宣传卡片的推广,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沂蒙红色文化的重要性,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沂蒙精神内容一、引言沂蒙山区位于中国山东省中部,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一种特殊的精神——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是指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下,沂蒙人民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这种精神不仅是沂蒙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历史背景沂蒙山区地处中国东部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气候恶劣。
长期以来,这里饱受战争和自然灾害的摧残。
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区成为了中国革命根据地之一。
在这里,毛泽东领导下的红军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区再次成为了中国革命根据地之一。
在这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长达七年半的战斗。
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沂蒙精神得以形成和发展。
三、沂蒙精神的内涵1.顽强拼搏沂蒙山区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土地贫瘠,交通不便。
在这样的环境下,沂蒙人民必须要进行艰苦卓绝的劳动才能生存。
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开垦出了一片片良田,建起了一个个村庄。
在战争年代里,沂蒙人民更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卫家园、抵御敌人。
他们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仍然坚持不懈地拼搏着。
2.自强不息在沂蒙山区中,大多数人都是农民。
由于这里经济相对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很多人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
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沂蒙人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追求知识和进步。
他们通过自学、相互帮助等方式提高了文化素质,并且不断努力改善生活条件。
在战争年代里,沂蒙人民更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取得了胜利。
3.团结互助沂蒙山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在这里,汉族、回族、苗族等不同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帮助。
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下,沂蒙人民更是紧密团结在一起,相互扶持。
无论是在日寇进攻时期还是国共内战时期,沂蒙人民都展现出了高度的团结精神和互助精神。
四、沂蒙精神的现实意义1.启示我们要顽强拼搏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学习沂蒙人民那种顽强拼搏的精神。
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追求才能取得成功。
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什么是沂蒙红色文化沂蒙山区指的是山东省临沂市的沂山区、蒙阴县和平邑,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也是红色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这个地区诞生了许多杰出的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蕴含了许多宝贵的革命遗产和历史文化遗址。
沂蒙红色文化是指这个地区所孕育的红色革命文化,它包括了红色历史、革命遗迹、革命文物等方面的内容,代表了这个地区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文化特色。
沂蒙红色文化是中国的文化宝库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虽然沂蒙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和发展落后,大部分的红色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很多红色文化遗产受到了破坏或者被遗忘,这些宝贵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挖掘和利用。
同时,由于游客数量较少,缺乏开发利用,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
这就导致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址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维护。
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沂蒙红色文化资源,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使得这些资源得到更好的挖掘和利用。
具体的方法如下:加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护工作是开发利用的基础,只有做好了保护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
加强保护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设立专门保护机构:应该设立专门的红色文化保护机构,负责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调查和研究。
2.设置保护区:应该根据红色文化遗产的特点,划定专门的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保证红色文化遗产不受到损害。
3.加强宣传教育:为了更好地加强对红色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
加强旅游业的开发和推广红色文化遗产不仅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有旅游经济价值,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具体的措施如下:1.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加强旅游设施的建设,比如交通、住宿、景点等。
2.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通过宣传和推广,将沂蒙红色文化打造成独特的红色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到这里来旅游。
沂蒙山红色宣言摘要:一、前言二、沂蒙山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三、沂蒙山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四、沂蒙山红色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五、沂蒙山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六、沂蒙山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七、结论正文:一、前言在我国广袤的国土上,沂蒙山地处山东省南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名山。
这里地形复杂,风光秀丽,更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沂蒙山红色宣言旨在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将沂蒙山打造成为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二、沂蒙山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沂蒙山位于山东省南部,地跨临沂、日照、枣庄、济宁、泰安等市,总面积约2.4 万平方公里。
沂蒙山区地势较高,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具有优良的革命根据地条件。
自抗日战争时期起,沂蒙山就是我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之一,有着光辉的革命历史。
三、沂蒙山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沂蒙山红色文化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沂蒙山人民解放军,沂蒙山红色文化见证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程。
红色文化在这里深入人心,成为沂蒙山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沂蒙山红色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沂蒙山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融合了沂蒙山地区的民间文化和革命文化。
红色文化在这里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传承了沂蒙山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优秀品质。
沂蒙山红色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历史意义,更在于它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沂蒙山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沂蒙山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包括革命纪念地、战斗遗址、烈士陵园等。
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通过修复革命遗址、建设红色旅游专线、开展红色旅游宣传等措施,使沂蒙山红色旅游品牌逐步走向全国。
六、沂蒙山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了传承和弘扬沂蒙山红色文化,当地政府积极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和研究。
同时,通过红色旅游,让更多的人了解沂蒙山红色文化的内涵,感受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从而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前言沂蒙文化,是指以山东省临沂市沂蒙山区为中心,涵盖周边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
它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深入了解沂蒙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我们组织了一次沂蒙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社会实践的报告。
二、实践背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各地纷纷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
沂蒙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推广意义。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沂蒙文化,我们决定开展此次社会实践,旨在深入了解沂蒙文化的内涵、特色和价值,为推动沂蒙文化传承与创新贡献一份力量。
三、实践内容1. 调研沂蒙文化的历史渊源我们通过查阅资料、走访当地老人等方式,了解了沂蒙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沂蒙文化起源于远古时期,历经沧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民间艺术、传统工艺等。
2. 调研沂蒙文化的特色民俗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入了解了沂蒙地区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民间信仰等民俗活动。
例如,沂蒙地区的婚俗讲究喜庆、热闹,新娘子要穿红嫁衣,寓意吉祥如意;节日庆典中,舞龙舞狮、扭秧歌、放鞭炮等传统习俗盛行。
3. 调研沂蒙地区的民间艺术沂蒙地区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民间剪纸、泥塑、柳编、刺绣等。
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和与民间艺人交流,了解了这些民间艺术的制作工艺、传承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4. 调研沂蒙地区的传统工艺沂蒙地区的传统工艺独具特色,如沂蒙石雕、竹编、草编等。
我们参观了相关企业和工作室,了解了这些传统工艺的制作流程、历史渊源及传承现状。
5. 调研沂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沂蒙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脱节、传承人断层、市场竞争力不足等。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政策扶持,鼓励民间艺人传承和发展沂蒙文化;(2)开展文化教育培训,提高民众对沂蒙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3)创新传播方式,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推广沂蒙文化;(4)加强文化交流,推动沂蒙文化与国内外优秀文化的交融发展。
弘扬沂蒙精神弘扬沂蒙精神是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它让人们学习到勇气、顽强、团结、信仰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作为一个历经百年沧桑的山区,沂蒙山区的人们在生存、发展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困难,但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灵魂,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
弘扬沂蒙精神,顾名思义,就是要传承和发扬沂蒙地区的文化和人文精神。
沂蒙地区既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革命的主战场之一,曾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气息,体验到一种特殊的文化。
因此,弘扬沂蒙精神就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弘扬沂蒙的勇气和顽强精神。
沂蒙地区地处山区,资源贫乏,生存条件恶劣,但沂蒙人民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他们勇敢地和自然斗争,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同时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们也奋勇杀敌,自然形成了勇敢、坚毅的精神。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二,弘扬沂蒙的团结精神。
在沂蒙地区,因为地处边远、生存压力大,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习惯比其他地区更为朴素、单纯和直接。
他们在困境中更加团结,通过互帮互助、救互合作,共同应对困境。
这种团结精神不仅让他们排除了许多困难,也激发了他们在历史关键时刻的同仇敌忾、共赴胜利的气势。
第三,弘扬沂蒙的信仰和坚守不懈精神。
沂蒙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其他的原因,曾经历过许多战乱和动荡。
因此,沂蒙人民一直非常重视信仰与宗教,据统计,这里有着宽敞明亮的寺庙和祭祀场所,寺庙香烟弥漫,信众来来往往。
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沂蒙人民都充满信仰,坚守对中国文化的信仰,对祖国民族的信仰,对革命事业的信仰。
这种信仰和坚守不懈的精神,无疑是我们今天需要学习和发扬的。
弘扬沂蒙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发展和建设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种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我们可以找到我们自己的文化身份,形成自己的文化特点,更好地我们迎接未来和应对挑战。
因此,弘扬沂蒙精神应该成为我们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并应该得到各个方面的关注和支持。
沂蒙山区地名有关古语词的文化含义探析沂蒙山区,古称“沂州”,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东临省会太原市,西接山西省阳泉市,距离太原市90公里,是山西省最重要的蔬菜种植基地之一。
沂蒙山区的地名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一些经典的古语词汇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就沂蒙山区的地名中的古语词汇的文化含义,做一比较深入的探析。
首先,从古语词汇中,可以看出该地区的民族多样性,其中用来表达炎热寒冷的“沂”和“蒙”,充分展示出沂蒙山区南北集聚、地域宽广的特点。
“沂”代表热,如宋朝诗人林升《沂热咏》中的“沂水由热,沂阳满夏”;“蒙”代表寒冷,如《蒙山月沂蒙山引》中的“蒙山月高照,蒙阴当城南”。
由此可见,沂蒙山区气候温暖寒冷交替,且北部气温低于南部,也能从古语词汇中得到解释。
其次,古语词汇中还体现了该地区的地貌格局,“蒙”代表险峻,如《沂蒙山引秋夜》中的“蒙山月中排,蒙水石拥崖”;“沂”则代表平坦,如《沂热咏》中的“沂水满平野”、“沂阳光洒满田”等。
从古语词汇的描述可以看出,沂蒙山区大体呈“蒙沂相间”的地貌,其中“蒙”代表山地,“沂”代表平原的景象,正是如此,使得沂蒙山区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得以良好的结合,成为一个石油和蔬菜种植的大农业基地。
最后,古语词汇中还可以体现该地区对自然环境的传统文化保护。
比如《沂蒙山引秋夜》中的“蒙山水溢山明,蒙阴月照山灯”,描绘出山间月光明媚,景色宜人的景象,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传统文化中对沂蒙山区自然风光的赞美,而且也彰显出沂蒙山人珍惜自然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总之,古语词汇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展示出沂蒙山区的独特气候地貌,而且还记载了沂蒙山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珍惜,因此沂蒙山区的古语词汇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是当地文化延续发展的有力载体。
未来,我们应继续挖掘古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增强对沂蒙山区的文化认同感,在保护和振兴沂蒙山区传统文化的同时,以古语词汇为载体,构筑出更为精致的文化表述,以此来深化沂蒙山区的文化底蕴,完善地方文化的体系,为沂蒙山区的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更加充实的依据。
沂蒙山区地名有关古语词的文化含义探析沂蒙山位于河北省沧州市西北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隐藏于地名中的古语词汇。
首先,“城”字可以指城墙或围城,具有“守城”的意思,城子镇、
马店城、白城等沂蒙山区域地名中都含有“城”字,传达着“守城”的意义,也是当地人民对自身安定平静的思念。
其次,“田”字可以指农耕地,体现出农耕文化,沂蒙山地名中有许
多“田”字,如安国大田、毛坦田、大桥田等,传达着当地人民对农耕的
热忱,也是对耕种的祝福。
此外,“店”字可以指采购中心,具有“补充”的意思,毛坦店、大
柳店等沂蒙山区地名中含有“店”字,表达当地人民对物资的需求和多元
化的日子,也是他们对家园的思念。
最后,“原”字可以指原野,具有“清新”的含义,譬如小刘原、毛
虎原等沂蒙山区地名,传达着当地人民想念大自然的思想,也是他们对家
乡清新空气的向往。
总之,沂蒙山区地名中隐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表达了当地人民对安全、农耕,以及对家园的思念和对大自然的向往。
沂蒙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引子:沂蒙精神是指在陕西、河南、山东等沂蒙山区的一种特有的精神文化现象,代表了中国人民的顽强、勇敢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沂蒙山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孕育出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沂蒙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沂蒙精神的内涵沂蒙精神是指在沂蒙山区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它包括了顽强、勇敢、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等品质,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精神风貌。
沂蒙山区的土地贫瘠、自然环境恶劣,而沂蒙人民却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困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这种精神表现了中国人民在艰苦环境中的顽强生存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儒学思想、孔子文化、儒家经典等等,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宽容、仁爱等价值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稳定。
这些价值观念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民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的基石。
三、沂蒙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1.共同的价值观念沂蒙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比如顽强、勇敢、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等品质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勤劳致富、勇往直前、厚德载物等品质,这与沂蒙精神所包含的意义是一脉相承的。
沂蒙山区的人民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形成了这些品质,并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弘扬。
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念使得沂蒙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根本上是一脉相承的。
2.相辅相成的关系沂蒙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沂蒙人民的顽强生存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也在沂蒙精神中得到了具体的展现和传承。
荆楚网消息(楚天都市报)记者高霞徐蕾:今天,“魅力山东游——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采访团走进沂蒙革命老区。
临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走进这座城市,记者迎面感受到的是经过多年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
下面,大众网记者带您走进一个勃勃生机,全面发展的新临沂。
?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素称沂蒙山区。
1995年撤地设市,现辖3区9县,180个乡镇、办事处,1013万人口,总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耕地面积1000万亩。
人口、面积各占全省的九分之一,是山东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新兴的工业、商贸、旅游城市。
??? 临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早在四、五十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里创造了远古文明。
这里先后有3000多处文物古迹被发现,其中600多处被公布为国家、省、市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闻名中外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和汉代帛画就出土于临沂。
洗砚池晋墓出土被列为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临沂钟灵毓秀,地灵人杰,素有“鲁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之美誉。
春秋时期孔子的高足曾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况,东汉时期珠算发明家刘洪,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东晋书圣王羲之,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清代民族英雄左宝贵等,都出生或生活在这里。
孔子七十二贤徒,临沂籍十三人;著名二十四孝,临沂占有七孝。
临沂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蒙山海拔1156米,是省内仅次于泰山的第二高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风光秀丽,被誉为“天然氧吧”和“养生长寿胜地”。
沂河小埠东橡胶坝1135米,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沂河风景区被列为首批国家18个水利风景区之一,二期工程完成后可形成30平方公里水面,40公里水道和80公里滨河景观路。
费县奇石千姿百态,园林石妙趣横生,堪称我国石林瑰宝。
蒙山叠翠,沂水拖蓝,文峰山、苍山、马鬐山、72崮风光秀丽,沂水天然地下画廊、山东地下大峡谷洞奇水幽,沂蒙之春,草长莺飞,姹紫嫣红,千山万壑,繁花似锦;沂蒙金秋,硕果累累,稻谷飘香,风吹草低见牛羊。
银雀山汉墓竹简,北寨汉画像石,王羲之故居,诸葛亮故里,孟良崮战役旧址、华东革命烈士陵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映生辉,形成了以沂蒙好风光为主题的临沂旅游品牌。
2004年,临沂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临沂物产资源丰富。
已发现和探明的矿产资源66种,其中非金属矿产45种。
金刚石储量居全国第2位,闻名中外的“常林钻石”在这里发现,重达158.7860克拉,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大钻石。
黄金储量居全省第3位。
花岗石、石灰石、石膏、石英沙储量全省之最,被列为国家重要的建材工业基地。
临沂水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境内有沂河、沭河、中运河、滨海四大水系,河流300多条,大中型水库36座,水资源总量达60亿立方米,总量及人均占有量居全省前列。
临沂又是山东重要的粮食、油料、黄烟、蔬菜、果品、肉类、淡水养殖等生产基地,农产品产量、质量均居全省前列,大蒜、银杏、金银花、板栗、杞柳、苹果等特色产品名扬海内外,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
临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1926年这里就建立了党组织。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先后在这里创建了滨海、鲁中、鲁南革命根据地。
1938年,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山东,随后一一五师、华东局和华东军区领导机关和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都驻在这里,是当时华东和山东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在这里工作、战斗过。
当时沂蒙山根据地人口420万人,有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0多万人拥军支前,可以说是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有10万多革命烈士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涌现出了闻名全国的“抗日楷模村”渊子崖、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雄典型。
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艰苦奋斗,向贫穷和愚昧宣战,涌现出了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等艰苦创业的先进典型,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批示表彰。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
改革开放以来,临沂人民继承革命传统,开拓奋进,改革开放,又涌现出了被江泽民同志称赞为“了不起”、“不简单”、“好样的”王廷江等大批全国闻名的改革开放典型。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沂蒙人民培育出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已成为临沂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推动临沂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由于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临沂过去一度经济发展缓慢,到改革开放前,全地区13个县市中仍有7个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临沂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大力实施“农业稳市、工业强市、商贸富市、科教兴市”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
1995年,临沂在全国18个扶贫连片地区中,一举率先实现整体脱贫。
在此基础上,临沂人民与时俱进,乘势而上,尤其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奋战三年过千亿,打好基础翻三番”和建设大临沂、新临沂的目标,全市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齐心协力谋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04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12亿元,同比增长17%,提前一年实现了“过千亿”的奋斗目标,并在全国老区中率先实现了人均GDP过万元。
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69.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6亿元。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市委、市政府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为重点,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单产363公斤,总产345.5万吨。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67.8亿元,增长8.3%。
支农力度加大,千村帮扶和“百万农户致富工程”初见成效,地方各级财政支持三农资金达10亿元,增长58%;农业贷款余额达到164.7亿元,增加36.6亿元;通过降低农业税率3个百分点和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为农民减负4.26亿元,农民人均负担降至43元。
落实粮食直补政策,补助粮农资金6302万元。
有组织输出劳务18万人,全市在市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31万人。
累计投资25.4亿元,完成农村硬化道路1万多公里,居全省第一位,提前一年基本实现村村通。
千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投资1.8亿元,解决了900多个村、70多万人饮水困难问题。
积极实施了一批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和灌区改造续建工程,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市委、市政府制定和实施“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坚持膨胀总量与提高素质并举,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目前,全市拥有34个工业行业大类,形成了纺织、食品、机械、化工、建材、医药、发电等优势明显的支柱产业,新型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
200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437.4亿元,增长18.4%。
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增强。
工业7大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0.7%;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23家,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12家,山东金锣集团成为我市第一家过百亿元的企业。
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00家,过亿元的14家;实交税金过5000万元的企业达到11家。
全市已拥有山东省名牌产品40个,中国名牌3个,全国驰名商标1个。
园区建设得到加强,临沂经济开发区入园在建项目51个,完成投资17.8亿元;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累计完成投资达7.3亿元。
商贸业异军突起,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临沂商贸业异军突起,短短几年,崛起了一座商品批发城,如潮的人流物流,琳琅满目的商品,形成了苏鲁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南有义乌,北有临沂。
在批发市场的带动下,全市各类市场发展到1002处,其中专业批发市场209处,形成了以临沂商贸城为龙头、以批发市场为骨干、专业综合相配套、批发零售相结合、功能完备、类型多样、辐射全国的商贸流通格局。
2004年全市市场成交额达到616.7亿元,其中临沂批发城成交额近400亿元,连续10年居全省工业品批发市场首位,列全国工业品批发市场第二位。
面对市场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临沂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批发市场进行改造和提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东西两大物流城,投资300亿,鲁信、立晨、澳龙、香江、香港华药等大型物流项目落户临沂。
旅游业发展迅速,近年来,以蒙山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和以革命纪念地为主的红色旅游,吸引了海内外大批游客,2004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
“三个亮点”的培植取得新成效。
对外经贸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5.8亿元,其中出口11.3亿美元。
全年实际利用市外资金150亿元,其中外资4.9亿美元,连续三年实现翻番。
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
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18.1万户,私营企业1.8万家;个体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达到230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6.6%,利税占比71.1%。
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双过百”的目标。
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44.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5.9%。
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
过去,沂蒙山区被称为“四塞之崮,舟车不通”,经过多年的发展,交通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现在,形成了海上、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
公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汽车,通车里程达7833公里,其中,京沪和日东高速公路纵横穿越临沂,通车里程达282公里,居全省首位。
胶新铁路纵贯南北,兖石铁路、坪岚铁路横穿东西。
临沂海运优势明显,距岚山、日照、连云港三大港口均在100公里左右,距青岛港200公里,是黄海、东海结合部经济圈内最大的内陆“码头”。
临沂飞机场为国家二级机场,已开通国内航线20多条,是鲁南地区最大的民航机场。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
全年邮政通信业务总收入26.04亿元。
全市固定和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41.6万门,固定电话用户219.1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60.22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70万户。
城市面貌变化巨大。
根据临沂历史、地理和经济文化特点,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把临沂城建设成鲁南苏北区域中心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山水生态城、现代商贸城的目标,实施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的“一创六建”工程。
2003年到2004年,先后投资60多亿元,实施了一批重大城市建设项目,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临沂城的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多平方公里,人口100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