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量变与质变
- 格式:pdf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17
量变与质变(高二政治上册)本节课是高二《哲学常识》第四课第二节第一框的内容,课程设计为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四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全书的结构体系来讲,量变与质变阐述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从本课《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来说,本节“事物发展的状态”是联结“事物发展的原因”和“事物发展的趋势”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本节“事物发展的状态”而言,本框“量变与质变”是第二框“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的哲学依据。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能够识记量变、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并能用正反两方面事例,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理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举一反三,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任何成功的取得都需要长期的契而不舍的艰苦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恒心、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的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这不仅是本框的重点,也是全课的重点。
重点成因:①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②质量互变规律是指导学生看问题的重要方法。
(2)教学的难点:“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难点成因:这部分内容教材没有展开,虽然普遍存在但不容易被感知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揭示。
二、说教法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依据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规律,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法:1. 直观演示法:设置小游戏--请三、四位同学到讲台上"吹气球" 比赛,让学生具体地、直观地感受气球的变化状态,在此基础上关注事物量的积累与变化。
高二政治必修四笔记(一)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1)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联系: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②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方法论要求: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坚持适度原则。
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高二政治必修四笔记(二)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量变与质变》说课一、说教材1、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量变与质变》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思想政治》(必修)上册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第二节《事物发展的状态》第一个框题。
从教材体系来看:其内容既是对第二课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的进一步具体化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课矛盾分析法指导下,具体分析事物发展的状态。
从第四课来看:其内容则是联系第一节和第三节的桥梁和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本节来看:其内容讲量变与质变的基本原理,是第二框方法论的哲学依据。
因此,在教学中在教学中要自觉处理好这一框与第二课、第三课及第四课各节的关系,引导学生把握其内在联系。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分类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识记量变、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2)能力目标:本框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实例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善于联系的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框题侧重点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为下一框进行方法论、人生观教育奠定理论基础。
因此教学中注意通过原理和实例分析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使学生明确任何成功的取得都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确立依据:①这一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是《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的基本原理。
②从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有机结合来看,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③从对学生的实际影响来看,这一观点是指导学生看问题的重要方法。
(2)难点: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与排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确立依据:虽然现象普遍存在,而这一问题教材没有展开,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可能会有一定难度二、说教法和学法1、教法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及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特点,构建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
质的提升:高中政治《量变与质变》教案。
为了提高政治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确定教学目标。
高中政治教学的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政治现象的历史发展,深入了解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政治文化,同时也助于对“民主的重要性”“国家战略”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量身定做一个全面的课程。
抓住教学重点。
政治课程实质上是帮助学生了解和讨论政治实践、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三个方面。
在这三个方面的教学中,不同政治现象应该得到重视。
创设有益的教学环境。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尤其是在学习政治课程时,教师应该创设有益的教学环境。
这包括提供给学生教育文化用品,例如纪念品和书籍,同时也应该亲自编写质量高的教科书和教案。
这些措施都有助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热情。
注重引导性学习。
政治学习的对象是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又是多元化而复杂的,有着很多难点和迷惑。
因此,政治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调查和实践,同时也有助于理清学生思路。
提高教学质量。
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某些课程难度很大,更需要有针对性的教法。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习。
例如,有关“民主”和“权力”问题的教导可以采用讨论和辩论,而与“公民责任”和“民族认同”这些问题有关的教学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
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我们社会保证全体公民有一个良好政治素养的前提。
提高政治课程的教学质量不但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公民,也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普及、质优的追求。
只有通过教育和学习的不断努力,我们才能达到更高水平,为国家的繁荣和文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四课4.2.1、量变与质变〖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难点〗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素质要求〗知识方面:识记:①量变和质变的含义;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能力方面:⑴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体验,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和程度的变化,是不显著的变化,而质变是指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通过事例论证学习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提高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认识到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既要注重量的积累,又要抓住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
【重点解决办法】1、准确把握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这一问题是本课重点之一,因为这是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之一,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准确掌握运用这一原理,对做好各项工作有重大意义。
掌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首先要区别二者: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可见,"不显著"是量变的特点,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
"显著"是质变的特点,体现了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掌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还要弄清二者的紧密联系。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先从量变开始,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发生质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不过必须注意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形:一是量的增加或减少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质变;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定要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
质变是旧质向新质转化的决定环节,是新旧交替的关节点。
质变既是前阶段量变的结束,又是新、阶段量变的开始。
精心整理高二政治《量变与质变》说课稿高中政治说课稿要怎么写?下面小编就以高二政治《量变与质变》说课稿为例,为大家展开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量变与质变》。
本节课是高二《哲学常识》第四课第二节第一框的内容,课程设计为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四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1. 势”2. (1) (2) (3) 的品质。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的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这不仅是本框的重点,也是全课的重点。
重点成因:①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②质量互变规律是指导学生看问题的重要方法。
(2)教学的难点:“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难点成因:这部分内容教材没有展开,虽然普遍存在但不容易被感知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揭示。
二、说教法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依据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规律,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法:1. 直观演示法:设置小游戏--请三、四位同学到讲台上"吹气球" 比赛,让学生具体地、直观地感受气球的变化状态,在此基础上关注事物量的积累与变化。
2. 例证法:3.的。
再次,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民主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一) 情景设置,导入新课(2—3分钟)通过设置小游戏--请三、四位同学到讲台上"吹气球" 比赛,以学生参与课堂的形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
采用这种直观的手段,把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事物的变化总是从点滴开始,然后积少成多最终使事物的状态和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
(二) 自主探究,合作共进(35分钟)设置展示教学目标的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在教学中按顺序分步实施。
高二政治量变与质变练习与解析人教版一、选择题1.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在()A.一定质的基础上进行,先从质变开始B.一定量的基础上进行,先从量变开始C.一定质的基础上进行,先从量变开始D.一定量的基础上进行,质变和量变同时开始【解析】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正确的选项为C,选项A的“先从质变开始”,选项B的在“一定量的基础上进行”,选项D 的“在一定量的基础上进行,质变和量变同时开始”都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
【答案】 C2.事物发展状态中的量变属于()①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②事物在质上的变革③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④事物处于急剧变化状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解析】该题意在考查量变的特点,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在量变过程中,事物是自身没有变成其他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故①③可入选,②④不是量变的特点是质变的特点,不选。
【答案】 B3.质变是指()A.事物性质相对稳定时期B.事物处于数量的增减时期C.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D.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处于原统一体中【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对质变含义的理解。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即事物内部矛盾主次双方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故C正确;D项与C项的意思相反,故排除;A、B项都是量变的特点,故不选。
【答案】 C4.下列变化属于质变的是()①货币变为资本②冷水变成60℃的热水③石墨—金刚石④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A.①②③B.①③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该题意在通过具体事例考查对于“质变”含义的理解。
紧紧抓住“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这一点作判断即可。
①货币变为资本,即货币为资本家所掌握,变成了剥削工人的工具,就不再是一般的货币了,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②水在0℃~100℃之间的变化都是量变,其物理性质并没发生变化;③石墨和金刚石的成分相同,但由于排列次序的不同而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物质,这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另一种形态;④第一宇宙速度,使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转,成为地球的卫星,如果达到第二宇宙速度,人造卫星就挣脱地球的引力,变成绕太阳运转的人造行星或飞到其他行星上去了,这显然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量变与质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量变与质变的含义;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2、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2)辩证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既要注意量的积累,又要抓住质变,推对事物的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2、难点:量变的第二种形式三、教学方法启发、讨论、讲读相结合,归纳和演绎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一粒谷子能算作谷堆吗?答曰不能。
再添一粒如何?答曰仍不能,这也只是两粒谷子。
不用问,即便继续添上几次,也只是若干粒谷子罢了。
然后,倘若这个行为不断地重复下去,终有一日,人们就不再说它们只是若干粒谷子而是谷堆了。
谷子是一粒粒添上去的,到底哪一粒谷子如此可爱、如此重要——有它则算谷堆,无它则只能算是若干粒谷子呢?古希腊的智者们企图把它找出来。
可惜,他们苦思冥想了许久,也没有找到这粒谷子。
因为,孤立地看,每一粒谷子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它们的存在与否似乎无足轻重。
可是,若干粒谷子与谷堆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而谷堆确实是由一粒粒谷子构成的,这就是说,这粒非同小可的谷子还是应该存在的。
那么,它到底在哪儿呢?古希腊的智者们没有解开这个谜。
直到19世纪,黑格尔提出了质量互变法则以后,才使得人们最终找到这个谜底。
黑格尔认为,谷粒向谷堆转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这种渐进的量的积累,最终会导致质的飞跃。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量变与质变的有关知识。
(二)自主、合作、探究师:我们先来学习量变、质变的含义。
1、量变、质变的含义(屏幕显示)(1)什么是量变?师:同学们也许烧过水,那么请问同学们,在大气压强为101.35千帕的情况下,水温升到100摄氏度之前,此时的水是液态还是气态?变化是否显著?生答:液态。
不显著。
师:由此我们看出,水这个事物在温度逐渐升高,但又没有达到100摄氏度时,它的运动是不显著的,并且它的液态性质也没有发生变化。
高二政治《量变与质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量变与质变的概念,掌握其中的重要性;2.能够运用量变与质变的理论解释不同领域的变化;3.能够分析量变与质变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概念解释:量变与质变的概念及其区别;2.量变与质变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3.量变与质变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4.量变与质变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1.量变与质变的区别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2.如何分析量变与质变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了解量变与质变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实验法: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量变与质变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3.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量变与质变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促进学生主动思考;4.归纳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量变与质变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五、教学手段1.课件:PPT展示教师课件,方便学生跟随;2.实验器材:物理实验器材等;3.黑板:教师可以通过黑板书写记录重要内容。
六、教学流程时间教学环节内容5分钟课堂导入通过提问和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了解本课内容。
10分钟概念解释解释量变和质变的概念和区别。
15分钟实验演示通过物理实验器材演示量变和质变。
15分钟讨论与互动引导学生讨论量变和质变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10分钟分析研讨分析量变和质变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5分钟总结梳理总结本节课程的核心内容。
七、教学评估1.对于概念解释环节: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于量变与质变概念的理解;2.对于实验演示环节:教师观察学生实验操作,检查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方法;3.对于讨论和互动环节:教师通过观察和听取学生发言,检查学生表达和思考能力;4.对于分析研讨环节:教师评估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八、教学展望通过本次课程教学,学生们将会更深入地了解量变与质变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掌握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促进自己未来职业和学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