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生物防治》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6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025英文名称:Biological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一、课程说明1.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植物保护专业必修3.课程目的(1)了解并掌握农业有害生物天敌的主要类群及其应用的基本原理、途径和方法(2)在生产中开展生物防治,从而实现对环境安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3)了解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趋势,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4. 学分与学时学分为1.5.学时为325. 建议先修课程微生物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推荐教材:(1)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学.吴云锋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2)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吴云锋主编. 校内胶印. 005年参考书目:(1)Biological and Biotechnological Control of Insect Pests. Rechcigl J E & Rechcigl N A. Lewis Publishers 2000.(2)Biological Control: Measures of Success. Gurr G & Wratten 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0.(3)害虫生物防治(第三版).赵修复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4)中国生物防治.包建中,古德祥主编.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5)昆虫病理学.蒲蛰龙主编.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6)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与发展.卢良恕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7)害虫防治:策略与方法.张宗炳, 曹骥主编.科学出版社.1990年(8)害虫生物防治的原理与方法(第二版).蒲蛰龙主编.科学出版社.1984年(9)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单卫星主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7. 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实验课并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2)采用多媒体教学8. 考核及成绩评定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形式有:实验报告(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考试9. 课外自学要求(1)了解生物防治实例(2)掌握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和防治效果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病害生物防治序论基本内容:(1)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概念(2)研究进展(3)生物技术在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基本要求:(1)了解国内外生物防治的发展历史,掌握国内外筛选的重要生防菌,应用病害的成功实例,存在问题等(2)学习组织培养技术、遗传工程技术等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3)掌握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在维持自然生态系和农业生态系的平衡中的作用,有益微生物与植物病害各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应用的现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4)掌握工程菌的遗传改良方法教学重点:(1)生物防治的发展历史(2)有益微生物与植物病害各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难点:(1)生防制剂的应用(2)工程菌的遗传改良方法第二章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原理和措施基本内容:(1)防治原理(2)植物根际和叶围微生物(3)土壤放线菌(4)荧光假单胞菌(5)木霉菌(6)芽孢杆菌(7)内生细菌(8)重寄生真菌基本要求:(1)了解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一般原理和常用方法,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包括降低病原物接种体密度、从病残体上取代病原物、抑制病原物孢子的萌发和生长、保护被侵染的部位以及诱发寄主的抗性反应(2)掌握拮抗作用、捕食作用、竞争作用、溶菌作用、重寄生作用和交互保护作用(3)熟练运用不同的原理和措施适用于不同的生防菌和不同的病害(4)了解植物根际和叶围微生物的种类、影响因素(5)掌握根际促生细菌的防治原理和应用方法(6)掌握放线菌、荧光假单胞菌、木霉菌和芽孢杆菌的种类、菌丝形态与菌落颜色(7)学习放线菌、荧光假单胞菌、木霉菌和芽孢杆菌的防治原理和方法,分离鉴定、活性筛选方法(8)了解植物内生细菌和重寄生真菌的种类与分布(9)掌握防治原理,内生细菌的生态学、鉴定方法,应用方法和注意的问题教学重点:(1)拮抗作用、捕食作用、竞争作用、溶菌作用、重寄生作用和交互保护作用(2)根际促生细菌的防治原理和应用方法教学难点:(1)内生细菌的生态学(2)生防菌的鉴定方法第三章生防微生物基本内容:(1)土壤根际微生物(2)木霉菌(3)荧光假单胞菌(4)放线菌(5)芽孢杆菌(6)内生细菌(7)重寄生真菌(8)内生真菌(9)毛壳霉基本要求:(1)熟悉放线菌、荧光假单胞菌、木霉菌、芽孢杆菌的菌丝与孢子形态(2)掌握土壤微生物种类(3)熟练掌握各种生防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活性筛选方法教学重点:(1)土壤根际微生物的种类(2)木霉菌、荧光假单胞菌、放线菌和芽孢杆菌的生活习性教学难点:(1)生防菌的分离培养(2)生防菌的种类鉴定第四章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基本内容:(1)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2)细菌病害的生物防治基本要求:(1)了解土传真菌病害,如立枯病、猝倒病、枯萎病、全蚀病等的种类和发生特点(2)掌握生防菌如荧光假单胞菌、木霉菌、重寄生真菌,真菌病毒等防治效果、应用状况(3)了解细菌性青枯病、环腐病等重要土传细菌病害(4)运用细菌性土传病害的生防途径,生防菌种类,如芽孢杆菌、链霉菌、假单胞杆菌、菌根真菌等应用状况、应用方式等教学重点:(1)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2)细菌病害的生物防治教学难点:(1)生防制剂的种类(2)生防制剂的应用第五章抑病土基本内容:(1)抑病土概述(2)抑病土的利用基本要求:(1)了解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掌握抑病土概念、利用方法等(2)掌握抑病土的概念,作用机制。
《害虫生物防治》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害虫生物防治(英文):Biological Control of Pest课程编号:13371139课程学分:2.0课程总学时:32学时课程性质:专业课二、课程内容简介(300字以内)(1)本课程内容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总论,讲述害虫生物防治的定义、内容、重要性、发展史、途径和方法等;害虫的发生规律,害虫与天敌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2)第二部分是“以虫治虫”,阐述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昆虫及其他捕食性生物的类群及其生物学;生物防治的三个途径;天敌调查研究方法及天敌作用的评价等。
(3)第三部分是“以菌治虫”,讲述病原微生物类群、致病机理、制剂生产及其利用以及害虫病原微生物的研究方法等。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4)本课程重点讲述了害虫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种类及防治方法。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重点掌握主要害虫天敌防治害虫的原理和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一)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第一章绪论(2学时)1.讲授内容(5)害虫生物防治的定义和内容;(6)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性;(7)生物防治的发展史;(8)国内外研究应用成果和发展趋势;(9)生物防治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2.讲授重点(1)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性;(2)生物防治的途径和方法。
3.讲授方法(1)害虫生物防治的定义着重指出有狭义(传统的)和广义之分,研究内容分条介绍;(2)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性着重讲述化学农药的副作用;(3)生物防治的发展史分四个阶段讲;(4)国内外研究应用成果重点讲述国内在“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方面,特别是我国从1975年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不局限于课本);(5)列表归纳生物防治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章害虫防治理论基础(2学时)1.讲授内容(1)害虫的概念;(2)害虫的发生规律;(3)农业生态系统的运动和发展;(4)天敌的排除效应;(5)害虫防治方法的选择。
2.讲授重点(1)害虫的发生规律;(2)农业生态系统的运动和发展3.讲授方法(1)害虫的概念强调真正需要防治的害虫只占总数的1%;(2)通过分析害虫种群数量变动的内外原因来说明害虫的发生规律,并结合天敌对害虫的跟随现象讲述天敌效能的概念;(3)以对水稻田昆虫生命网的分析说明对农田生态系统要有一个整体的动态的观点;(4)天敌的排除效应讲明概念及天敌排除的方法;(5)害虫防治方法的选择着重指出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的性质及优点和缺点。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大纲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概念:对森林、林木种苗及木材、竹材的病害和虫害的预防及除治。
广义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概念:是指通过检疫、预测预报和防治等手段,减少森林病虫等有害生物对森林的危害,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多样性,促进森林健康生长和提高林分质量的生产经营活动。
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是指综合运用化学、生物、物理、营林措施等防治方法,控制森林生态系统使之达到一个相对稳定、平衡状态的一种手段。
一、营林技术措施从保护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对森林发生的重大或常发性病虫害,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控制灾情并减少灾害引起的损失,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条件。
其中营林技术措施是一种即实用又环保高效的预防和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重要措施。
(一)选育抗病品种(二)育苗技术措施(三)营林抚育技术措施二、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实质上是利用生物种间关系调节有害虫群密度的措施,也即利用害虫天敌控制害虫的方法。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天敌昆虫的利用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天牛类害虫,利用茧蜂防治松毛虫、舞毒蛾等害虫,利用啮小蜂防治舟蛾、白蛾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常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如瓢虫、螳螂、草蛉、蠾蝽等。
近年来利用瓢虫防治蚜虫、蚧壳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二)微生物治虫微生物治虫包括利用细菌、真菌、病毒、线虫、原生动物、立克次体等防治害虫。
1、细菌的应用:苏云金杆菌作为一种微生物杀虫剂,与化学农药相比,其突出优点就是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
2、真菌的应用3、病毒的应用目前病毒杀虫剂的剂型有可湿性粉剂、乳剂、乳悬剂、水悬剂等。
利用昆虫病毒防治害虫有许多优点:①对寄主昆虫具有高度的致病性,极少或不产生抗性;②对环境因子适应性强,不宜丧失活性;③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对人、畜、植物安全;④自然条件下容易引起害虫群体病毒流行,控制种群数量。
(三)鸟类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以鸟治虫”是一种传统方法,对控制害虫有一定的作用,且具有经济、环保、持效性的特点,因此仍是森林害虫生物防治措施中可以采取的方法之一。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治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027英文名称:Agricutural Pest Resistance on Pesticides一、课程说明1.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植物保护专业选修3. 课程目的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农业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抗性机制,掌握抗性治理措施,从而可科学、合理、安全地使用农药,指导有害生物治理。
4. 学分与学时学分为1.5.学时为325. 建议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农药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杂草学等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推荐教材:目前该课程还缺乏一本比较系统、完整的教材,教研组正在组织人员编写。
参考书目:(1)杀虫药剂的分子毒理学.张宗炳主编.农业出版社.1987年(2)昆虫毒理学.赵善欢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3)昆虫抗药性及其治理.唐振华主编.农业出版社,1993年(4)棉铃虫抗药性及其治理.沈晋良,吴益东著.农业出版社,1995年(5)昆虫抗药性的遗传与进化.唐振华,吴士雄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6)杀菌剂毒理学.林孔勋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年(7)农业病虫抗药性问答.李显春、王荫长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8)农田杂草抗药性.黄建中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9)农药学.吴文君,罗万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10)杀虫剂作用的分子行为.唐振华,毕强主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11)Isaac Ishaaya (Ed.) Biochemical sites of insecticide action and resistance.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017.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8. 考核及成绩评定考核方式:考查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40% ,形式有:实验成绩30%;出勤情况10%(2)课程作业占60%,形式有:课程作业9. 课外自学要求各阅读3篇有关农业害虫、植物病原菌、农田杂草抗药性研究的最新文献,写出读书笔记。
《害虫生物防治》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害虫生物防治课程英文名称:Pest Insect Biological Control 课程类别:选修课课程编号: 0901104098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制定时间:2009年7月20日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 课程基本性质和目标:害虫生物防治是一门研究利用生物控制害虫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以课堂讲解与实验技术相结合的专业课,课堂讲解主要介绍害虫生物防治通论、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病原微生物的利用等三大部分内容。
实验主要包括害虫天敌昆虫的形态观察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形态观察、鉴定以及应用等。
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性、发展历史以及趋势,掌握天敌昆虫与病原微生物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了解生物防治在害虫综合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2. 教学的基本要求:讲授内容要求学生对害虫生物防治有个全面的了解,掌握害虫天敌和病原微生物的应用,在实验中加以巩固,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考核方式: 以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及期末笔试方式为考核标准。
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期末笔试占70%。
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植物保护、农安专业本科生,总学时数:24学时。
4. 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与农业昆虫学、害虫综合治理关系密切,是农业害虫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需先修课程有:动物学、昆虫学、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
5.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1)教材:“Natural Enemies”, by Ann E. Hajek (2004, Cambridge Univ. Press)2)主要参考书:“Handbook of biolog ical control:principles and aplications of biological control”,Edited by: Thomas S. Bellows, T.W. Fisher, L.E. Caltagirone, D.L. Dahlsten, G. Gordh and C.B. Huffaker 《害虫生物防治》第四版林乃铨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6. 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准备应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学生的感官认识,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有害生物防治作业手册1. 引言本手册旨在为有关从事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人员提供一份指导性文件。
其目标是提供简明扼要的操作指南,帮助实施有效的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确保农作物和环境的安全。
2. 定义和背景2.1 有害生物有害生物是指对农作物、园林植物或其他生物体造成损害的生物体,包括害虫、病原体和杂草等。
2.2 有害生物防治有害生物防治是指通过采取控制措施,减少或消灭有害生物对农作物和环境造成的损害。
3. 有害生物防治措施3.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利用天敌、寄生虫或病原体等有益生物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
这种方法对环境友好,不会产生对人类和农作物有害的副作用。
3.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使用农药或化学物质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
在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时,应遵守相关法规和安全操作指南,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3.3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包括使用物理手段如陷阱、屏障或高温等来控制有害生物。
这种方法对环境友好,不会对农作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4. 有害生物防治的步骤4.1 识别和监测在进行有害生物防治之前,首先需要识别和监测有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这可以通过使用专业工具和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来实现。
4.2 评估和制定防治方案根据有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评估其对农作物和环境的潜在损害,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
该方案应包括所选防治方法和执行策略。
4.3 实施防治措施按照制定的防治方案,执行相应的防治措施。
在执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人员的安全和控制效果的最大化。
4.4 监测和评估防治效果实施完防治措施后,对防治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这可通过观察有害生物数量和农作物生长情况的变化来实现,从而确定是否需要调整防治策略。
5. 结论本手册提供了一份简明扼要的有害生物防治作业指南。
按照该指南执行有害生物防治,将确保农作物和环境的安全,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有害生物的损害。
有关具体操作细节和安全注意事项,请在实施过程中参考相关法规和专业指导。
有害生物防治计划书一、前言随着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有害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也在不断增长,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有害生物的危害,我们制定了本有害生物防治计划书,旨在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减少有害生物的数量和危害程度,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
二、防治目标(1)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和危害程度,降低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3)提高公众对有害生物危害的认识和防治意识。
三、防治措施预防控制(1)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环境整洁,减少有害生物的滋生场所。
(2)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防止食品被有害生物污染。
(3)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与有害生物接触。
生物防治(1)利用天敌、寄生虫等生物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
(2)采用生物农药等环保型防治方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化学防治(1)在必要情况下,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需严格控制使用量和频率,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2)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四、实施计划(1)建立有害生物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和报告有害生物的危害情况。
(2)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宣传,提高公众对有害生物危害的认识和防治意识。
(3)定期组织有害生物防治培训,提高防治人员的专业水平。
(4)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五、总结本有害生物防治计划书是我们为了控制和预防有害生物的危害而制定的。
我们将按照防治目标,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全力以赴,确保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我们也希望广大公众能够积极参与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共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和健康。
六、附件(1)有害生物监测报告(2)有害生物防治宣传资料(3)有害生物防治培训计划(4)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记录以上是我们的有害生物防治计划书,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配合,共同推进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和健康。
谢谢!。
《害虫生物防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024英文名称:Biological Control of Insect Pests一、课程说明1.课程类别专业课程2.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植物保护专业必修制药工程专业选修3.课程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害虫生物防治理论基础、不同类型天敌昆虫的种类、天敌的保护和助长、昆虫病原微生物及利用等内容4.学分与学时学分为1.5.学时为325.建议先修课程微生物学、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等6.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推荐教材:(1)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学.吴云锋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参考书目(1)害虫生物防治(第三版).赵修复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2)害虫生物防治的原理和方法(第二版).蒲蛰龙.科学出版社.1984年(3)天敌昆虫应用原理和方法.游兰韶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4)Geoff Gurr and Steve Wratten. Biological Control: Measures of Success.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0(5)天敌昆虫图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科学出版社.1978年7.教学方法与手段(1)基本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法、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等(2)教学手段包括课堂讲授、实验、实践教学等8.考核及成绩评定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形式有实验(20%)、平时测验(10%)(2)考试成绩占70%9.课外自学要求阅读和查阅相关资料,掌握课堂讲授内容,提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基本内容:(1)生物防治定义和内容(2)生物防治的重要性(3)生物防治历史和发展※(4)生物防治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基本要求:了解害虫生物防治的概念及发展,掌握生物防治的优点、原则、途径和方法教学重点:害虫生物防治的优点教学难点:害虫生物防治的原则、途径和方法第二章害虫生物防治理论基础基本内容:(1)害虫定义(2)害虫的发生规律※(3)天敌效能的基本概念(4)天敌排除的效应(5)防治方法的选择基本要求:了解害虫定义和发生规律,掌握天敌效能、天敌排除的效应教学重点:(1)天敌效能(2)防治方法的选择教学难点:天敌排除的效应第三章寄生性天敌昆虫基本内容:(1)概述(2)寄生性膜翅目(3)寄生性双翅目(4)捻翅目※(5)寄生性鞘翅目※(6)寄生性鳞翅目※基本要求:了解寄生性天敌类群,掌握寄生性天敌昆虫的主要习性和特征教学重点:重要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教学难点:正确的分类识别特征第四章捕食性天敌昆虫基本内容:(1)概述(2)蜻蜓目※(3)半翅目(4)脉翅目(5)鞘翅目(6)膜翅目※(7)双翅目基本要求:了解捕食性天敌类群,掌握捕食性天敌昆虫的主要习性和特征教学重点:重要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教学难点:正确的分类识别特征第五章其他捕食性天敌生物基本内容:(1)农田蜘蛛(2)捕食性螨类※(3)食虫动物※基本要求:了解捕食性蜘蛛、螨和其它动物类群,掌握捕食性蜘蛛的主要习性和特征教学重点:捕食性蜘蛛的利用教学难点:捕食性蜘蛛的识别第六章害虫天敌的保护与助长基本内容:(1)保护天敌对害虫种群数量控制的重要性(2)害虫天敌保护与助长的基本方法基本要求:掌握害虫天敌保护的技术教学重点:保护天敌对害虫种群数量控制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天敌昆虫的助长第七章天敌的大量繁殖与释放基本内容:(1)繁殖的基本方法(2)主要类群介绍※基本要求:了解害虫天敌繁殖的基本方法,掌握常见天敌的繁殖技术教学重点:害虫天敌保护与助长教学难点:天敌大量繁殖技术第八章天敌昆虫的助迁、移植和引进基本内容:(1)天敌的助迁(2)天敌的移植(3)天敌的引进及其技术基本要求:掌握助迁、移植和引进的概念教学重点:本地天敌的成功助迁教学难点:天敌引进技术和注意事项第九章昆虫病原微生物及其利用基本内容:(1)昆虫的传染病和流行(2)病原微生物主要类群※(3)病原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利用基本要求:了解昆虫病原微生物类群,掌握昆虫病害流行特点教学重点:昆虫疾病的类型及其特征教学难点:昆虫疾病的流行学三、课程学时分配本课程计划32学时,其中讲课20学时,实验12学时。
《农业有害生物及治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040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Pests and their Management一、课程说明1.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制药工程专业必修农学、园艺等非植保专业选修3. 课程目的(1)掌握农业有害生物即病、虫、草、鼠等生物等的基础理论知识(2)掌握危害重要农作物、蔬菜、果树等上的农业有害生物的种类、鉴定特征、危害特点、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调查方法及综合防治技术(3)使学生具备识别和调查农业有害生物的技能和方法,熟悉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为以后研制新农药实践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4. 学分与学时学分为3.学时为485. 建议先修课程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农药学导论、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推荐教材:(1)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农业昆虫学》第三版(非植物保护专业用).袁锋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2)农业植物病理学(第三版).陈利锋徐敬友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3)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杂草学》强胜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参考书目:(1)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农业昆虫学》(北方本).仵均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2)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农业昆虫鉴定》(北方本).李照会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3)《普通昆虫学》.彩万志, 庞雄飞等.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4)《植物病理学原理》. 宗兆锋等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年(5)农业植物病理学(北方本). 董金皋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6)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三版).许志刚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7)农田杂草防治大全.中国农垦进出口公司编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8)王枝荣主编. 中国农田杂草原色图谱.农业出版社,1990年(9)《杂草学》.慕小倩、赵毓主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校内教材) .1999年(10)Introduction to Insect. O. R. L. Metcalf.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11)Plant Pathology. Agrios, G.N. Academic Press. 2004(12)Weed-Crop Ecology, Principles in Weed Management. Aldrich, R. T. Breton Publishers, U.S.A. 20047. 教学方法与手段(1)课堂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基础理论部分以常见的某几种农业有害生物为例详细讲解,实际应用部分以某种作物上的常见有害生物为代表重点讲解,其它均采用讨论、自学、提问等形式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GDOU-B-11-213《有害生物防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有害生物防治学是园艺昆虫学和园艺植物病理学两门课综合起来的一门课程。
它包括昆虫基础知识和园艺等害虫防治知识以及植物病害基础知识和多种园艺植物病害防治知识。
总学时50 理论35学时实验15学时。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有害生物防治学是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主要介绍病虫害防治防治基础知识和各种病虫害防治方法。
为学好林业科学与技术打下良好基础。
该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好植物保护理论基础,掌握各种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理论讲授、实验和教学实习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使学生了解植物病虫害的基础知识和防治通过实验和实习,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要求学生采集昆虫标本50种以上,病害标本30种以上。
三、面向专业: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
四、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学、遗传学、气象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有害生物防治学与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学、遗传学等课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学习植物保护学要有上面的课程的基础知识作依托。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昆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6学时)
1.1 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A
1.2 昆虫头部 A
1.头部的基本构造
2.昆虫的触角
3.昆虫的眼
4.昆虫的口器
1.3昆虫的胸部 A
1.胸部的基本构造
2.胸足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3.昆虫的翅
1.4 昆虫的腹部 A
1.腹部的基本构造
2.外生殖器的构造
3.尾须
4.幼虫的腹足
1.5 昆虫的体壁 B
1.体壁构造与特性
2.体壁的衍生物
3.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A
1.6 昆虫的体腔和内部器官 C
作业:认识昆虫各部位名称。
第二章昆虫生物学(6学时)
2.1 昆虫的生殖方式 A
1.两性生殖
2.孤雌生殖
3.卵胎生和幼体生殖
4.多胚生殖
2.2 昆虫的发育和变态 A
1.昆虫变态类型
2.昆虫个体发育各阶段的特性
2.3昆虫的进代和年生活史 A
2.4 昆虫的休眠和滞育 A
2.5昆虫的习惯 A
1.食性
2.假死性
3.趋性
4.昆虫的本能
5.保护色及拟态
6.群集、扩散和迁飞
作业:把本章名词用作业本抄下来并背熟。
第三章昆虫分类(4学时)
3.1分类阶元 B
3.2种一亚种和学名 B
3.3昆虫纲的分目
1.蚣虫亚纲 C
2.无翅亚纲 A
3.有翅亚纲 A
3.4农业昆虫重要目、科概述 A
1.直翅目
2.缨翅目
3.半翅目
4.同翅目
5.脉翅目
6.鳞翅目
7.等翅目
8.鞘翅目
9.膜翅目
10.双翅目
附蜱螨亚纲
作业:用作业本把昆虫常见10个目的特征写下并记熟。
第四章昆虫生态
4.1农业生态系与农业昆虫
1.农业生态系的特点 B
2.农业昆虫及害虫的类型 B
4.2农业生态系中的若干生态学概念 B
1.食物链与食物网
2.种群的基本牲特征
3.生物群落、优势种及生态位
4.3与农业昆虫有关的物理因子 B
1.气候因子
2.土壤因子
4.4与农业昆虫有关的生物因子 B
1.寄生植物
2.天敌
4.5农业昆虫的生存对策 B
1.生活史对策
2.时间与空间对策
3.生存对策与害虫防治
第五章害虫调查和预测预报(学生自学)
第六章害虫综合治理(4学时)
6.1综合治理的概念 A
6.2综合治理的经济学原理 A
1.害虫对作物的经济为害和作物受害损失的估计。
2.经济损害允许水平和经济阈值
6.3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
1.植物检疫
2.农业防治
3.生物防治
4.物理机械防治
5.化学防治
6.4综合治理方案制订的原则与展望 A
作业:把前面六章内容制作课件。
第七章地下害虫(2学时)
B
第八章果树害虫(2学时)
1.蚧类、星天牛、柑桔全爪螨、柑桔潜叶蛾、柑桔锈螨 A 2.大蓑蛾、食心虫 B
第二部分园艺植物病理学
第一章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2学时)
1.1植物病害的定义 A
1.2 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A
1.3植物病害的症状 A
第二章植物病原物(4学时)
2.1真菌 A
2.2原核生物 A
2.3病毒 A
2.4线虫 A
2.5寄生性种子植物 B
第三章病原物的致病性和植物的抗病性(2学时)
4.1病原物的致病性 A
4.2植物的抗病性 A
4.3病原物与植物的相互作用 A
第五章植物病害的流行和预测
5.1植物病害的流行 A
5.2植物病害的预测 A
第六章植物病害的防治
6.1植物检疫 B
6.2农业防治 A
6.3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A
6.4生物防治 A
6.5物理防治 A
6.6化学防治 A
第七章果树病害(4学时)
10.1柑桔遗疡病 A
10.2柑桔黄龙病A
10.3荔枝霜疫病A
10.4果树其他病害B
第八章蔬菜病害(4学时)
11.1十字花种蔬菜软腐病和霜霉病A
11.2茄科蔬菜青枯病A
11.3辣椒疫病A
11.4瓜类枯蒌病A
11.5蔬菜其他病害B
七、实验名称与类别:
八、实验目的、内容与要求
实验1 昆虫体躯的外部特征
实验目的:了解昆虫各部分构造和名称
实验内容:1。
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2.观察口器构造与类型
3.观察昆虫的头式
4.观察昆虫触角、足和翅的类型。
实验要求:每个学生一台双目解剖镜按实验指导书观察每一顶内容。
实验2 昆虫目的分类
实验目的:1。
初步学会用检索表鉴定昆虫的方法。
2.重点掌握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昆虫十个目的成虫特征,认识代表种类。
实验内容:1。
观察10个目昆虫的代表种类。
2.根据所列检索表,鉴定自己所采的标本属哪个目。
实验要求:根据提供昆虫的标本,完成实验作业。
实验 3 主要园艺害虫识别
实验目的:认识果树和蔬菜等作物主要害虫。
实验内容:1。
果树和蔬菜等作物主要害虫。
实验要求:根据提供的标本,用实验报告描述各种昆虫的主要特征。
实验 4 园艺植物病害症状识别
实验目的:通过室外观察,认识植物病害的多样性。
实验内容:观察五大症状类型和各种病征。
实验要求:要求根据提供标本填写50种病害的症状类型。
实验 5 植物病原真菌一般形态观察
实验目的:认识真菌各种营养体繁殖体类型
实验内容:1。
营养体及其变态
2.繁殖体
实验要求:根据提供的标本,识别形态并画出图来。
九、教材与参考书:
本课程选用教材:1.<<园艺昆虫学>>韩召军等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园艺植物病理学>>李怀方主编.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本课程推荐参考书:1.<<普通植物病理学>>.2.<<普通昆虫学>>.
十、本课程理论课及实验课的考核方式:
理论课考核方式:开卷
实验课考试方式:平时实验操作情况和实验报告成绩总评
执笔:
审核:
批准人: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