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远古时代的海洋文化及舟船起源
- 格式:ppt
- 大小:12.99 MB
- 文档页数:4
初一历史《古代的航海技术》知识点回顾古代的航海技术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从远古时代的简陋木筏到后来的强大舰队,航海技术的进步不仅推动了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也拓宽了人类的视野。
本文将回顾初一历史课程中学到的古代航海技术的知识点。
航海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初,人们使用简单的木筏和独木舟进行航行。
他们依靠太阳、星星和鸟类的迁徙来进行导航。
这种航海方式很原始,只能在近岸进行,无法进行远洋航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制造更高级的船只。
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时期,人们发明了桅杆和帆船,这使得航行更加便捷。
帆船的出现使航行范围扩大到了海洋,为未来的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础。
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航海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人们开始利用恒星、天文观测和罗盘进行导航。
希腊人开发了三角测量法,可以通过测量太阳的角度来计算出船只所处的纬度。
古罗马人发明了轮船,使得航行更具稳定性和速度。
在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自秦汉时期起,中国人就开始使用指南针进行导航。
指南针通过指向北极星来确定方向,大大提高了航行的准确性。
此外,中国的纸张制造和印刷术的发展也促进了航海地图和航海书籍的制作与传播。
古代的航海技术在欧洲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在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了航海技术的领导者。
葡萄牙人开创了环绕非洲航线,并于1498年成功到达印度。
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发现,更是开启了通往新大陆的大门。
在航海技术的发展中,船只的设计和建造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代船只主要是木质结构,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船只开始采用铁质、钢铁和现代合金材料,提高了船只的强度和耐用性。
船只的推进方式也从人力、风力逐渐转变为蒸汽动力和现代化的燃料动力。
古代航海技术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航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贸易网络的建立,促进了各地文化交流和资源交换。
通过航海,人类开启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大门,并且建立了全球化的联系。
综上所述,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人类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船舶于海洋工程发展简史船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其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船舶的起源开始,梳理船舶在海洋工程发展中的历程。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艘船是由原始人类使用树皮制作的简易船只。
这种船只的主要功能是在河流上进行渡船运输,使人们能够更方便地穿越河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使用木材、石头等材料制作更大型的船只。
这些船只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了海洋。
在古代,船舶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贸易和探险方面。
例如,中国古代的七次下西洋就是一次伟大的海洋探险。
郑和率领的船队在这次探险中,使用了巨大的木质船只,穿越了广阔的印度洋,到达了东非的贸易港口。
这次探险不仅推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发展,也使中国的船舶制造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随着科技的进步,船舶的设计和制造技术也逐渐改进。
在18世纪,蒸汽船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船舶的动力来源,使航行更加便捷和高效。
蒸汽船的使用不仅带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也促进了海洋工程的发展。
蒸汽船的出现使得航线更加广泛,船只的运载能力和速度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为海洋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20世纪,船舶工程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随着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船舶的动力系统得到了全新的革新。
内燃机的使用不仅提高了船舶的速度和效率,还降低了船舶的运营成本。
这使得船舶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随着船舶的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船舶相继出现。
从货船到客船,从石油船到军舰,不同类型的船舶在海洋工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货船和客船主要用于货物和人员的运输,石油船则专门用于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输,军舰则用于海上的军事行动。
各种类型的船舶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了海洋工程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船舶的设计和制造技术也在不断革新。
现代船舶采用了先进的材料和技术,例如船体采用了轻质高强度的合金材料,船舶的动力系统采用了先进的燃气轮机和涡轮发动机。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船舶的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海洋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绪 论韩一宇在《林纾与福建船政——从法文合作者看翻译家林纾的人文资源》“船政创办者所追求的坚船利炮事实上决不只是‘器物’ ,而是实 中曾这样说:实在在的‘精神’的媒介:对‘器物’必不可免地导向对文化整体的追求,甚至本身就是对整体上的‘文化’的追求。
” ① 19 世纪后期有位革命家王韬,曾“今者欧洲诸国日臻强盛,智慧之士造火轮舟车以 经做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通同洲、异洲诸国,……夫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曰器。
道不能既通,则先” ② 在世界史上,文化的沟通首先是以 假器以通之,火轮舟车所以载道而行也。
器物作为媒介的。
尤其到了近代,西方文化的崛起与“船”这种器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哥伦布远航发现新大陆到西班牙无敌舰队称霸海上;从欧洲殖民者用船大量向北美移民,到英国凭借其海上势力而成为“日不落”帝国……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更与“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86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殖民者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由于闭关锁国而日渐腐朽、不堪一击的国门,中国人“师夷长技”以图自强,在福建兴船政办水师,北洋水师的舰队曾经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然而,北洋水师最终失败了。
可以说,它源于文化的失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种观点深入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中国再也“船”集结着中国人一种非常 没有了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荣耀感,在国人看来,复杂的情愫。
由此,我选择“舟船”文化意象作为本论文探讨的对象,将这篇论文的题。
因为 目拟定为《载道而行——20 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舟船”文化意象阐解》本论文希望大致解读出所涉及文本中“舟船”文化意象的具体内涵,所以将论,所载之“道”并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文以载道” 文正题定为“载道而行”)探讨它的精神价值“器”的道统之“道” ,而是以“舟船”作为一个物质载体(,必须首先对中西文化语境中 指向( “器”)。
要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中“舟船”的“舟船”做一个意义上的大致梳理,以便能够更好地分析论文所涉及的小说中“舟船”承载的意蕴所发生的变延。
古代海洋文化与航海技术追溯到古代,人类就有了对海洋的探索与开发。
在西方文明中,古希腊人是最早探索海洋的民族。
由于地中海是古希腊地理环境的一部分,这使得古希腊人对海洋的探索成为了必然历程。
同时,古希腊人的商业航海也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航海技术的发展。
在中国,有着辽阔的海岸线和广泛的海外贸易,因此,“海洋”成为了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元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借助古代希腊和中国文化的实例来探讨古代的海洋文化和航海技术。
古希腊海洋文化古希腊人不仅是希腊文明的缔造者,也是海洋文化的先驱者。
他们以海为邻,对海洋生产和海洋经济充满了兴趣。
古希腊人创造了海神波塞冬,发展了神话,给了他们一个更深层次的认知。
波塞冬被业界称之为“海洋之神”,拥有着巨大的权威和善良的本质。
同时,古希腊人也将波塞冬视作是海上商业航运的守护神,在海上航行的过程中需要得到波塞冬的保佑。
在古希腊历史上,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是伯罗奔尼撒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古希腊的海军战斗中曾经取得了重大胜利,从而占领地中海的霸权地位。
他们不断改进战船,使得战船无论在速度和战斗能力上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古希腊人还发明了雾笼,让战斗更加具有隐蔽性。
而且,他们提出了“同盟体系”,使得古希腊联盟能够有效地协调军务,便于海上战斗和贸易。
中国海洋文化中国文明在海洋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地位和特色。
早在西汉时期,中国人就开始了对南海的探索和经贸联系。
在宋代,南方海上的经济和文化也开始蓬勃发展,经营渔业和海运贸易也越来越成为了中国南方经济的支柱,这并非一蹴而就,历经千年的积淀。
对于中国人而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此,中国民众在海上工作和生活中常常被人类社会认为是低等的。
这在许多时期和地域都催生了很多歧视的言行,但是在当代中国海洋文化受到关注和认识的因素下,这些现象随着时代的推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中国人长期在海洋中生活,海洋文化在其至今发展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比如,中国传统的“海味”,即各种海鲜美食,已经融入到了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
船的起源与历史舟船溯源人们今天可以很方便地坐在豪华舒适的游船上遨游各片水域,或周游世界,在兴尽之余,出于人类好奇的本能,有时可能也会浮想联翩,思索这成为自然存在的承载工具——船舶,并产生一系列疑问:它究竟是谁创造的?它源自什么现象呢?最早的船出现在什么时候?这一类的问题,既简单又复杂,要想得到比较满意的答案,我们必须回溯到人类的上古时代。
一、大自然的启示马克思说:“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对生活在江河之滨的人类祖先来说,从事的渔猎活动和水密切相依,而洪水的爆发经常危及人类生存,因而解决洪水的威胁问题成为上古人类最基本也是最切实的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诞生之初时各地都曾遭遇毁灭性的大洪灾,《圣经》中即记载有“诺亚方舟”的传说。
同样中国先秦文献亦有大量关于上古大洪水的记载。
《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洪兴注曰:“凡洪水渊薮自三百仞以上。
”故而有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孟子·滕文公上》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这里表明在帝尧时期,黄河大地上成发生过一次极大地的大洪灾,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尚书·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这里又一次印证了上古时期的特大洪灾,洪水淹没了广大平原,包围了丘陵和山冈。
《山海经·海内经》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
”为了治理大洪水,鲧在未经天帝同意的情形下,盗取息壤。
(图1-1)人类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及文献资料,以不可争辩的事实告诉我们洪水成为人类祖先首先必须面对的最大挑战。
在这些毁灭性的洪灾面前,为了生存,人类必须进行有效的自我保护。
中国历史上的航海与海洋文化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国,从古代开始就有丰富的航海传统和深厚的海洋文化。
这些航海活动和海洋文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成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
一、古代航海活动的起源古代中国的航海活动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商代和周代。
当时,中国人就开始利用船只在黄河、长江等内陆水域进行水上交通。
随着商业和贸易的发展,中国开始进行海上交通,并开拓了东海、南海等海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汉代的郑和下西洋航海。
二、郑和下西洋航海的影响郑和是明朝初期的一位著名航海家,他带领船队多次下西洋,开辟了航海与贸易的新路线。
这些航海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地理知识,还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这一系列航海活动还使中国的物产和文化得以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三、海洋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括海洋神话、渔民文化、海洋艺术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海洋的描写非常丰富,比如《庐山谣》中对海上风景的描绘,以及《红楼梦》中对船舶与航海的描述。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人对海洋的向往,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海洋的深沉理解。
四、海洋文化与现代中国的联系尽管现代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国家之一,但海洋文化在现代中国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在南海和东海拥有辽阔的海洋领土,并探索和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日益增强。
海洋经济的发展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推动了海洋科技和海洋文化的繁荣。
总结:中国历史上的航海与海洋文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古代的航海活动到现代的海洋经济,海洋文化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科技创新等方面面临着重要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的航海与海洋文化将继续对中国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
船的发展史简介在遥远的古代,人类的祖先还处于以采集和渔猎为生的时期,他们活动的场所是森林、草原、江河、湖泊。
由于没有水上工具,深水的鱼群,可望而不可得;河对岸的野兽,可见而不可猎;洪水袭来,来不及逃避就得被淹死。
他们在与天斗、与洪水猛兽斗的长期斗争中增长了才干,增添了智慧。
自然现象使他们受到了各种有益的启发。
“古观落叶以为舟”,就反映了我们祖先早期对一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的认识。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自然现象,才引起人们航行的念头。
人骑坐在一根圆木上,就可以顺水漂浮;如果他还握着一块木片,就可以向前划行。
如果把那根圆木掏空,人就可以舒适地坐在里面,并能随身携带上自己的物品。
这就是人们创造的最早的船——独木舟。
以后人们又逐步学会了就地取材,制造了简单、平稳、装载面积较大的筏。
筏的种类较多,有木筏、竹筏、皮筏等。
原始社会出现的独木舟和筏,使人类在征服江河的斗争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到了大约三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木板船。
木板船出现以后,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也为船舶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造奠定了基础。
随后人们又在长期航行的实践中,创造了利用风力行驶的船——帆船。
初期的帆不能转动,只有风顺时才能使用,风不顺就只有落帆划桨。
后来人们在航行的实践中逐步发现,即使不顺风,只要使帆与风向成一定的角度,帆上还是能受到推船前进的风力,于是人们又创造了转动帆,在逆风的情况下,船也能前进。
我国的帆船,在世界上是相当有名的。
早在秦代,我国就能造出长达三十米、宽六至八米,能载重6万公斤的漂洋过海的大帆船——海船。
到了汉代,就能制造百尺楼船。
到宋代,已可制造载重20万公斤以上的大船。
明代郑和下西洋乘坐的宝船,已长达140米,宽达60米。
自从人类创造了帆船以后,帆船运载着人们在世界的海洋上来往,直到十九世纪,世界上一些大型的船还是帆船,有的帆船,桅杆高达30米,挂帆30多面。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帆终于被机械所取代,帆船也逐渐发展成为装有引擎的船,最先代替帆的是蒸汽机。
古代船舶与海洋文化的研究航海始于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利用,而船舶作为人类航海活动的载体,扮演着重要角色。
古代船舶与海洋文化的研究,对于了解人类的历史发展和海洋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船舶的起源、分类和发展,以及与海洋文化的交融等方面,探讨古代船舶与海洋文化的关系。
一、船舶的起源与分类船舶作为远古时期人类的交通工具,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最早的船舶通常是简单的木筏或独木舟,用于渡过河流和湖泊。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船舶逐渐演化出多种不同类型,如帆船、桨船和蒸汽船等。
古代船舶按照用途和构造特点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其中,商船是远洋贸易的主力,通常具备较大的货舱和稳定的航行性能;战船在海上军事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常常配备强大的火力和装甲保护;漁船主要用于捕鱼,根据不同的渔业特点,有划桨式、拖网式和拖耙式等不同类型。
二、古代船舶的发展古代船舶的发展离不开航海技术和航海知识的积累。
最早的帆船通常采用风帆作为主力推进装置,通过利用风力来推动船只的运动。
然而,帆船的运动受限于风力的方向和大小,这限制了航海的范围和速度。
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人们逐渐发明了地中海的三角帆和中国的平衡帆等新型帆船。
这些帆船在航行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利用风力,并通过对帆舵的合理运用,提高船只的航向稳定性和灵活性。
在13世纪的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的船队航行到了印度洋和非洲东岸。
郑和船队的船只拥有巨大的货舱和强大的携带能力,标志着中国古代船舶建造和航海技术的巅峰。
三、古代船舶与海洋文化的交融古代船舶作为载体,不仅承载了人们的生活和贸易活动,也承载了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船舶在海洋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勇敢和探索精神。
在古代各个文化中,海洋都被赋予了神秘、壮丽和危险的特征。
而船舶作为征服海洋的手段,在各个文化中成为英雄和冒险的象征。
例如,希腊神话中的阿尔戈号船成为了古希腊冒险精神的象征,被用来讲述英雄历险的故事。
此外,船舶在古代的艺术作品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我国早期的海洋文化及其产生我国很早就产生了海洋文化,它丰富了农业文明。
夏商时期的海洋文化表现为出现了朦胧的海洋意识、海神崇拜以及早期的海洋旅游行为和以海岛为避难所,表现为开发了近海的海洋资源,有了一定的航海能力。
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还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说过,“中国人被称为不善于航海的民族,那是大错特错了。
他们在航海技术上的发展随处可见。
”这是外国学者对我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充分肯定。
这些成就的取得,无疑是长期发展的结果。
实际上,我国的原始先民不仅在航海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在对海洋的其他认识方面也相当深刻,无论是海洋信仰,还是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交通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而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海洋文化。
我国早期的海洋文化及其产生海洋文化是与内陆文化相对而言的。
凡是人们缘于海洋而生成的认识、思想、观念、心态,以及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均可视为海洋文化。
历史上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有着不同内容的海洋文化。
回溯我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有着较为丰富的海洋文化,而在此以前的长时段内,则是海洋文化刚刚萌生的初始。
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这就使得近海的原始先民能够接受自然的恩赐而与海洋发生不同的关系。
其中就包括他们的滨海活动、对海洋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以及对海洋艺术品进行加工等内容。
从其滨海活动来看,现代考古学证明,石器时代中国沿海地区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就其活动开始时间而言,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已经开始注意海洋资源的开发。
就其活动范围来说,从辽宁的长山群岛、山东朝岛群岛、浙江舟山群岛、福建金门岛、台湾、澎湖列岛,一直到环珠江一带岛屿与海南岛等地,都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海洋文化内容。
可见,其活动的范围还是很广的。
另外,无论在滨海岛屿,还是在内陆的某些地方,都发现了原始先民与海洋发生关系的丰富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内容反映了人们对海洋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程度以及对海洋艺术品的加工程度。
在幼儿园小班故事会上探索船的起源与传说在幼儿园的小班故事会上,孩子们总是对各种神秘的故事和传说充满好奇。
而其中一个主题——船的起源和传说,更是充满了神秘和奇幻色彩。
在这次故事会上,我们将一同探索船的起源和传说,听听来自不同文化和民族的故事,以及对船的理解和想象。
1. 船的起源:我们知道,船是人类最早的交通工具之一,也是连接不同地域和文化的桥梁。
但船是怎样起源的呢?根据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最早的船只是由原始人类利用树干或竹子制作而成的简单漂流工具。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船的形态和功能也不断改进和丰富,成为了海上探险和贸易的关键工具。
2. 船的传说:在不同的文化中,船都有一些神秘的传说和故事。
希腊神话中有着关于阿尔戈号的传说,这艘船承载了众多英雄进行了激烈的冒险和探索。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关于船的神话故事,比如神舟的传说等等。
这些传说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船的神秘和奇幻,同时也启发了他们对大海与未知世界的想象和探索。
3. 我对船的理解:作为儿童文学作家,我对船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在我看来,船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连接和探索的精神象征。
它让人类能够跨越重重的障碍,去追寻梦想和探索未知的世界。
船也是人类智慧和勇气的象征,它让我们明白了团结和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勇气。
通过这次幼儿园小班故事会上的船的起源与传说探索,孩子们不仅听到了有趣的故事和传说,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对海洋、船和探索的兴趣和热爱。
希望这次故事会能够激发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让他们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能够拥有更多的世界观和胸怀。
在接下来的故事会中,我们将继续探索船的起源和传说,不仅仅是在文化传统中,还将拓展到船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我们将带领孩子们一起深入了解船的奥秘,同时也激发他们对航海和船舶的热爱和兴趣。
4. 船的形态与功能:在上一次故事会中,我们提到了船是由原始人类利用树干或竹子制作而成的简单漂流工具。
古代船的起源与发展史中国的舟船文化至少可追溯到一万年前,历史上中国创造了古代世界最丰富多样的船型,曾为人类造船与航海业的发展奉献过许许多多伟大的发明。
船是水路主要运输工具。
船的起源国尚无定论。
早在公元前6000年,人类已在水上活动。
世界上最早的船可能就是一根木头,人们试着骑到水中漂浮的较大的木头上,从而想到了造船。
一、浮具:浮具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水上工具。
浮具所使用的物料包括倒下的树干、脱落的树枝,以及随处可见的竹竿和芦苇。
树干、竹竿、芦苇等本身浮力小,需要束捆起来使用;而葫芦则具有体轻、浮力大、防水性强的优点。
古人一般将三、四个葫芦串接起来,缚在腰间,入水后人半沉半浮,利用手脚划水前进,古代称这种浮具为腰舟。
二、筏子:筏子的制作材料多为树干、竹竿、芦苇等长条形的物体,把它们横向排列,然后用野藤、草绳、皮条捆扎起来。
后来,人们又将树干或竹竿扎成长方形框架,在框内缚上其他具有浮力的物体,如皮囊、葫芦、陶器等,以制成不同材料的浮筏。
与单体浮具相比,筏子的浮力增强了,行驶时更平稳和安全;筏面面积扩大,可运载更多货物,人在筏面上可立可坐,无需使半身浸在水里。
筏子确实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水上工具。
三、独木舟:独木舟最迟在大约七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初时的独木舟结构极为简单,一般是捞取一段槽状朽木并将其内部稍加整理,或者将一段树干砍挖成槽,然后削去外面的旁枝和树杈。
当时制造独木舟的主要工具是石刀、石斧等,以如此简陋的工具制造独木舟,特别是在整段树干上挖槽,当然是困难重重,所以制造独木舟时必须使用火。
四、木板船:早期的木板船是比较简单的,而且还保留着独木舟的某些痕迹。
1979年上海市川沙县出土的唐代木船,其船底就是由三根独木舟前后连接而成,中间挖空成槽,两侧再加舷板,先弯成弧形,再将它钉在船底上。
这条古船虽然在不同部位保留着独木舟的特点,但显然已经是独木与板材复合组装的木板船。
五、舫:舫就是两船并列。
中国早在西周时就有舫,汉代也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