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改革宗简介
- 格式:pdf
- 大小:246.32 KB
- 文档页数:3
改革宗护教学第一课1.什么是护教学?(一般福音派的说法)2.“预设派”对于护教学有何定义?3.护教学有什么用途?(一般福音派的说法)4.预设派依靠什么来护教?5.预设派的创始人是谁?6.林教授认为福音派传福音时有一个很大的错误是什么?1.“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恐怕你与他一样。
”(箴言26:4)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
”(箴言26:5)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罗马书1章18节中人的“不虔不义”,不虔指的是不敬拜______,敬拜______。
不义指的是阻挡______,不要神在______的启示。
4.范泰尔的名句:人人都______神,人人都______神。
人堕落之后不是因为______而不认识神,而是不要去知道。
5.良心怎样才不会责备我们呢?6.林教授说:圣经没有说过________________人可以得到永生,上帝拯救人不是因为______,而是用他的______和______。
7.我们的伤痕就是______,透过________的心,伤痕就可以医治。
第三课1.“文化”用一个简单的方式解释:最外圈是______,中间是_____,中心是______。
2.神是创造主,人、天使等都是______。
人的智慧、思维、良善等等都是______的,所以就算有一天到了天堂,人也无法知道神所有的____。
3.现今的科学研果不客观,因为参杂了很多____________的因素。
1.新纪元运动的形而上学是什么?2.福音派的家庭辅导机构缺乏了什么?3.林教授如何解释“形而上学”?4.请写出范泰尔的知识论∕基督教的知识论。
5.人可以分成哪四个状态?6.圣经给人的启示是好的,但穷究真理会表现出什么?1.比较基督徒的知识论和非基督徒的知识论,完成下表2.林教授说,人的理性在堕落后是扭曲的,所以理性是______的,除非______的光照。
论改革宗神学五大唯独一. 唯独圣经二. 唯独神得荣耀三.唯独恩典四.唯独基督五.唯独信心教会历史清楚显示:当《圣经》真道未被传讲、持守时,教会就处于黑暗之中。
中世纪教会有一千年之久,被称为是「黑暗时代」,正因《圣经》真道被遮蔽、谬讲。
在十六世纪,神兴起马丁路德与约翰加尔文等改教家,带来「宗教改革」,高举《圣经》真道,持守「唯独圣经,唯独恩典,唯独因信基督称义,唯独基督是中心,唯独神得荣耀」,带来教会的更新与复兴。
纯正福音信仰的基督教会,都是「宗教改革」的子孙,然而历经四百多年后,今日有的教会彷彿退回到了中世纪:真道不彰,假道横行,世俗歪风吹进教会,人本主义充斥于信徒生活中。
华人教会未能倖免于难,一些教会也受到异端、假道的多方侵袭。
那敌真道、似是而非的学问,以各种狡猾方式渗入教会,使得有些人虽常常学习,终久不能明白真道,甚至偏离了真道。
真是令人痛心疾首。
华人教会唯有归回《圣经》,唯有坚守「宗教改革」的真道信仰,才能拨乱反正,才能避免「中世纪时期」的假道迷惑。
一. 论圣经:「唯独圣经」1.「神学」是「以信学神」,完全根据信靠神的话来学习神,不是根据人的理性,经验,传统。
所以,我们教导的内容就是《圣经》,因为《圣经》就是神的话,凡是《圣经》清楚教导的,我们就高举、坚持到底;凡是《圣经》未提及的,我们就静默,不望文生义(来11:6; 提后3:16; 腓2:16; 犹3; 约贰9)。
2.《圣经》都是神所默示、呼出来的话。
《圣经》所说的,就是神所说的,也就是我们信仰生活与万事万物的唯一準绳。
《圣经》不只是在神学与信仰方面毫无错误,在论及历史与科学方面,也没有任何错谬。
因为《圣经》是神的话,所以是绝对完全无误的,整本《圣经》(从创世记至启示录,共66卷)每一部份都是神的话;《圣经》的每字每句都是神的话,所以《圣经》的一点一划都不能废去(提后3:16-17; 彼后1:21; 帖前2:13; 林前14:37; 太5:17-20; 约17:17; 多1:1-2)。
改革宗对千禧年看法改革宗对千禧年的看法1. 引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关于世界末日、预言和千禧年的说法和预测。
不同的宗教和信仰体系对于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解释。
改革宗是基督宗教的一个分支,他们对于千禧年(Millennium)的看法也有着独特的理解和立场。
本文将探讨改革宗对千禧年的看法,并分享我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2. 改革宗的基本信仰为了更好地理解改革宗对千禧年的看法,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改革宗的基本信仰。
改革宗是由马丁·路德等人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的一个分支,他们注重对圣经的权威解释和教导。
改革宗信仰的核心包括信仰独一无二的上帝、人类的原罪、基督的救恩以及圣经的权威性。
3. 千禧年的概念千禧年是指圣经中启示录中提到的一个时期,其中基督将在地球上统治一千年。
关于千禧年的想法在基督教历史上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有些信仰派别相信千禧年是一个字面意义上的时期,而有些则认为它是象征性的。
改革宗的看法则更倾向于后者。
4. 改革宗对千禧年的理解改革宗认为,千禧年是指基督的统治和神的国度的扩展。
他们相信千禧年并不是一个字面上的时期,而是在这个世界上,基督的统治逐渐显现的一段时期。
在改革宗的理解中,基督的统治并不是指他实际上坐在王位上统治世界,而是指他的福音在世界上被宣扬和传播,人们的心灵被改变。
5. 我对改革宗的看法和理解对于改革宗的理解,我个人深表认同。
在我看来,千禧年是一个象征性的时期,它代表着人类对于神圣使命的回应和信仰的复兴。
在这个时期,我们被呼召将基督的爱和福音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和社会。
这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时期,而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
6. 总结和回顾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改革宗对千禧年的看法。
改革宗认为千禧年是基督的统治和神的国度的显现,而不是一个特定的时期。
我个人认同改革宗的观点,并认为千禧年是人类回应神圣使命和信仰的象征性时期。
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将基督的福音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和社会。
基督教宗教改革简介:政教合一的体系逐渐瓦解
宗教改革(英语:Reformation),历史学名词,开始于欧洲16世纪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 *** 宗教改革运动,Protestant Reformation),该运动奠定了新教基础,同时也瓦解了从罗马帝国颁布基督教为国家宗教以后由天主教会所主导的政教体系,为后来西方国家从基督教统治下的封建社会过渡到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奠定基础,因而西方史学界直接称之为「改革运动」(Reformation)。
宗教改革期间代表人物包括马丁·路德、慈运理、约翰·加尔文、门诺·西门斯、雅各布斯·阿民念、约翰·卫斯理及其后发展出来的新教徒教派。
而狭义上的新教及宗教改革,往往限定在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出台为止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宗教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马丁·路德个人详细资料马丁·路德是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新教路德宗的奠基人。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马丁·路德人物简介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 ,1483年11月出生在日耳曼(人称日耳曼为改革发源地)中部绍森几亚(Thuringia)的曼斯菲德(Mansfeld)附近的艾斯里本(Eiskeben)——撒克森伯爵(选候)领地。
他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创始人。
他本来是罗马公教奥斯定会的会士、神学家和神学教授。
他的改革终止了中世纪罗马公教教会在欧洲的独一地位。
他翻译的路德圣经迄今为止仍是最重要的德语圣经翻译。
2005年11月28日,德国电视二台投票评选最伟大的德国人,路德名列第2位,仅次于康拉德·阿登纳。
代表作品是《九十五条论纲》。
马丁·路德人物生平马丁·路德生于神圣罗马帝国(今德国)艾斯莱本,父母原是勤俭的务农人家,但当时因社会商业方面开始发达了,并带动了工业的发展,故其父亲转而成为矿工,在当时以矿工当职业的人口并不多,算是新兴的行业,在父亲的积极努力下竟也自行当起了一个小矿主,后来上升为城市的议会会员。
父亲汉斯·路德(Hans Luder,1459—1530年),母亲玛格路德,原姓林德曼(1459—1531年)。
路德是九个孩子中的第八个。
1483年11月11日(都尔.圣玛定主教纪念日),他受洗礼,并以当日的圣人圣玛定(马丁)命名。
他在邻近他的出生地的曼斯费尔德长大,当时艾斯莱本和曼斯费尔德约有数千居民,而他的父亲拥有当地的一处铜矿。
严格而充满爱心的父亲,要他接受时尚的启蒙教育。
父亲非常积极培育路德的教育,故送他到大城市就学。
路德为了维持就学时的经济需要,和其它的就学孩子们共组了一个唱诗班,在富有人家吃晚餐的时候,于主人们享用丰盛晚餐之时,边聆听孩童诗班唱圣诗。
美国部份基督教神学院简介晓恩(感谢著者惠寄)按官方统计,中国国内现有牧师和传道人三千位左右。
如按国外正常标准牧者和信徒比例最多一比一百五十的话,国内以六千万信徒(保守估计)算,需至少四十万传道人。
国内神学院的神学教育远远满足不了教会目前和将来不断增长的需要。
一个有效的缓解的方法就是借助于海外的高等院校。
美国以基督教立国,注重教育及科学研究,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到神学教育,其水准都非常高,因此成为华人海外留学国家的首选。
美国许多公、私立大学都设有神学院或宗教系,其教学目标和对象也不同(如哈佛、耶鲁这些美东私立常青藤名校的神学院比较注重学术研究)。
这里只向大家介绍一些正统信仰,并且为华人教会普遍接受的基督教神学院。
(一) 英文教学福乐神学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地址:135 North Oakland Ave., Pasadena, CA 91182, USA1947年在加州建校,下设三间学院:神学院、心理学学院和世界宣教学院。
在校学生超过3200人,来自60多个国家。
延伸部/分校:南加州、北加州、克罗拉多州、西北区和西南区。
课程:证书课程、神学硕士、道学硕士、文学硕士、婚姻与家庭治疗科学硕士、教牧学博士、宣教学博士、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
学费:$221-428/学分(取决于专业和学位)。
TOEFL:笔试550,计算机测验213。
低于此分数需参加福乐神学院的ESL英文课程。
网址:三一福音神学院(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地址:2065 Half Day Road, Deerfield, IL 60015, USA1897年在伊利诺斯州建校。
1995年与佛州的三一学院(文理学院)合并成为三一国际大学,1998年将位于加州的三一法学院并入。
三一国际大学在校生超过3800名。
现下设四间学院:文理学院、研究生院、神学院和法学院。
野人献曝野人献曝──加尔文五百年冥诞的几点省思庄祖鲲在华人教会圈子里,加尔文及其神学体系─即俗称之「加尔文神学」或「改革宗神学」,可谓如雷贯耳。
然而同时,加尔文神学最近也在国内造成极大的论争与裂痕。
当我去国内时,常有国内同工小心翼翼地私下问我:「你对改革宗神学有什么看法?」后来我才知道,有些地区的教会分为「唐崇荣派」、「反唐崇荣派」,及「中间派」三大派,几乎已经到了互不交通、互不合作、互不往来的地步,可见其对立之严重。
今年洽值加尔文五百周年冥诞,也许是对其神学思想之争论,作一反思的时机。
首先,我们必须确认,加尔文可能是宗教改革五百年以来,基督教(更正宗)最重要、最伟大的神学家,其地位可以与天主教所尊崇的阿奎那(Thomas Aquinas)相提并论。
而加尔文的巨著《基督教原理》(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也足以与阿奎那的《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ae )相互辉映。
因此,固然马丁路德是登高一呼,举起宗教改革大旗的先锋。
但是要论对更正教神学思想的影响,无论深度与广度,加尔文无疑是公认的第一号战将。
其次,虽然在救恩论方面,加尔文的观点与亚米念派有很大的争论,但是救恩论只是整个加尔文神学体系的一部分。
他的大部分神学思想,是普遍被更正教界(包括亚米念派)所接受的。
所以我们不要因为一些局部的争论,而拒斥整个加尔文神学。
至于有关救恩论的争论,我不准备对这个已经争吵四百多年的神学议题,再提出我个人的浅见。
因为我个人既不可能有超越前人的新见解,也解不开这个死结,反而会使问题失去焦点。
我想指出的,却是一般人在讨论这个神学议题时,容易忽略的三个前题:1. 所谓的「加尔文救恩论」,就是那五点式的神学论述(即所谓的TULIP )吗?2. 我们坚持圣经无误,但是我们能主张任何一种神学体系是无误的吗?3. 加尔文神学所强调的神之主权,与亚米念派所强调的人之责任,是不兼容的吗?何谓何谓「「加尔文救恩论加尔文救恩论」?」?今天大多数人提到加尔文救恩论,一定会提到有名的「五点式加尔文主义」(Five Points Calvinism),并且认为这就是加尔文救恩论的总纲。
威斯敏斯特小要理讲解摘要:1.威斯敏斯特小要理的背景和历史2.威斯敏斯特小要理的内容概述3.威斯敏斯特小要理的重要教义4.威斯敏斯特小要理的现代意义正文:1.威斯敏斯特小要理的背景和历史威斯敏斯特小要理是基督教改革宗的重要教义文献,起源于17 世纪初期的英国。
当时,英国国王詹姆斯六世试图推行天主教教义,引发了英国国内的宗教冲突。
一些英国国教的教士和神学家,在清教徒运动的影响下,于1643 年起草了一份名为《威斯敏斯特信条》的教义文件,旨在阐述改革宗的神学观点,反对天主教的教义。
2.威斯敏斯特小要理的内容概述威斯敏斯特小要理共分为39 条,系统地阐述了基督教改革宗的基本信仰。
其中包括上帝的属性、人类的堕落与罪恶、基督的救赎、圣灵的工作、教会的性质与使命等教义。
威斯敏斯特小要理强调人的全然败坏和上帝的主权,以及神在救赎计划中的预定论。
3.威斯敏斯特小要理的重要教义(1)上帝的属性:威斯敏斯特小要理认为,上帝是公义、慈爱、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永恒的存在。
上帝是全知的,知晓一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上帝是全能的,可以成就一切祂所愿意的事;上帝是全善的,对所有信徒施予无尽的慈爱和怜悯。
(2)人类的堕落与罪恶:威斯敏斯特小要理认为,人类由于亚当夏娃的堕落而陷入罪恶,失去了与上帝的交通。
人类的本性从此变得败坏,无法自救。
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到罪恶的辖制,无法达到上帝的公义标准。
(3)基督的救赎:威斯敏斯特小要理强调基督的救赎是上帝对罪人的恩典,通过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死亡和复活,完成了对罪的救赎。
人类的救赎唯独依赖于基督,信徒因信称义,与上帝恢复关系。
(4)圣灵的工作:威斯敏斯特小要理认为,圣灵在信徒生命中的工作是不可或缺的。
圣灵使人认识罪恶,引导信徒悔改,帮助信徒理解圣经,并在信徒心中为基督作见证。
圣灵的工作使得信徒得以成圣,更加像上帝的形象。
(5)教会的性质与使命:威斯敏斯特小要理强调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是信徒的共同体。
归正宗(英语:Reformed churches,也称加尔文宗),别的宗派一般称之为改革宗,但他
们本宗派在汉译时自称为归正宗,暗示比其他宗派更归回正确的教导。
归正宗是基督教的宗派之一,其中广义的归正宗还包含长老会(Presbyterian,苏格兰加尔文派教会)及公理会
等信奉加尔文主义的教会。
狭义的归正宗即欧洲大陆(特别是荷兰人)的教会,而长老会一般是苏格兰、英美人的教会。
长老会与狭义的归正宗教会在教会治理上都采用长老制,但公
理会采用会众制。
若用来指一整套信仰生活与价值观,称为归正宗信仰(Reformed Faith)。
如果是指神学,是指加尔文主义(或称“归正神学”、“改革宗神学”)(Reformed Theology)。
基督教简史一、基督教概况基督教是目前世界上信奉人数最多(约有19亿信徒)和分布最广(几乎遍布世界各国)的宗教。
基督教包括天主教、Orthodxia)基督教新教、东正教和其它一些小教派。
它与伊斯兰教、佛教一起并称世界三大宗教。
在基督教的信仰体系中,各个教派都认可的核心内容可以概述为三个“一”,即一信(信仰救世主基督)、一经(信仰《圣经》)、一洗(信仰受洗)。
二、基督教发展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基督教发端于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环境。
1至5世纪是基督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的时期,是基督教从受迫害的宗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的时期,是使徒和早期教父建立基督教基本教义和神学学说的时期。
这一时期常被称为基督教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阶段。
(1)耶稣创立基督教。
(2)早期传教与改革。
耶稣十架受死后,其门徒继续把基督教传向希腊罗马;保罗改革基督教教规,为把基督教推向世界扫除了由于风俗习惯而造成的严重障碍。
基督教在希腊罗马文化区域传播的过程中注意吸收希腊罗马文化,这为基督教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创造了条件。
(3)定为国教。
起初,罗马帝国迫害基督教。
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所允许的宗教。
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 Theodosius一世宣布它为国教。
从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全境广为传播,整个地中海沿岸地区很快基督教化了。
(4)迁都和早期教父神学。
罗马帝国分为说希腊语的东部地区和说拉丁语的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的神学家称为“希腊教父”Hellenic Fathers,西部地区的神学家称为“拉丁教父” Latin godfather。
330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罗马帝国的首都从罗马迁往“新罗马”即君士坦丁堡(现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君士坦丁堡成为罗马帝国的新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基督教神学思想的中心在东部。
4、5世纪基督教内部有关教义的争论和信经的拟定在东部进行。
西部教会承认罗马教会的首席权。
宗教改革主要思想简介与评析【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宗教改革的两位思想家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说和加尔文的“先定论”学说,对两种不同的观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分析了两种思想之间的异同点,最后对宗教改革进行了评析指出了宗教改革的意义和局限性。
【关键词】因信称义;先定论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的权力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教会不仅是精神领域的统治中心,而且也要成为政治的中心,它的势力渗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随着教会的世俗化,它也陷入了自上而下的腐败之中,引起了人们普遍的不满。
席卷欧洲的人文主义运动虽然触动了教会的权威,但尚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它。
16世纪,最初在德国,接着在瑞士、英国、法国以及北欧诸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震撼教廷的宗教改革运动,并且最终脱离了罗马教会,字形成立了新教,经过长时间的斗争还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一、路德德“因信称义”说马丁•路德提出的宗教改革主要内容有:《圣经》是信仰的最高权威,不承认教皇和教会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力;强调信徒因信称义(得救),教皇和赎罪券均无赦罪效能,信徒能直接与上帝相通,无须由教会做中介;要求民众用民族语言举行宗教仪式,简化形式;主张教士可以婚娶等等。
路德的主张得到市民中上层和部分德国诸侯的支持。
运动从改革教逐渐会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以闵采尔为代表的平民革命派主张用武力推翻现存封建制度,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产的千年王国,参加并领导了1524—1525年的德国农民战争。
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所以他反对罗马教会的因行称义说,即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才能得救。
他主张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他还提出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
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
《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每个信徒都应当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做出个人的价值判断与理解,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别人信仰自由的权利。
改革宗传统简介Introduction to the Reformation2004-09-05佚名点击: 388改革宗传统简介使用"改革宗"(Reformed)一词,乃是为了使加尔文派传统(Calvinistic)与信义宗(Lutheran)及重洗派(Anabaptist)传统有所区别。
改革宗传统的开山鼻祖是苏黎世第一个改教者慈运理(Ulrich Zwingli, 1484-1531)和日内瓦的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64),其中加尔文更是在其圣经注释,小册丛书,特别是在《基督教要义》(Institutes of Christian Religion)一书中,发展出一整套新教神学(Protestant Theology)。
从宗教改革时期直到如今都有许多人和团体随从加尔文的教训,但他们并不是完全循着相同的思考或发展路线前进。
因此改革宗传统中的加尔文主义者,尽管在许多方面基本上都彼此认同且相似,但因着历史或地理上的环境,也存在诸多差异。
这些差异就形成了此传统中的许多路线或门派。
宗教改革和改革宗传统改革宗传统发展出的第一路线,为西北欧、瑞士、法国、荷兰和德国所共享;并且也影响到匈牙利东部和意大利南方的瓦德西亚教会。
改革宗教会在这些地区活跃于编制早期的信仰告白与要理问答,许多教会视其为教义标准。
1537年加尔文起草了第一篇改革宗要理问答,并于1541年重新修订。
这项工作被翻译成数种文字,并产生莫大影响力。
而更为重要的是1563年出台的海德堡要理问答(Heidelberg Cathecism),它至今还是大多数欧洲改革宗教会内标准的信仰告白文件。
比利时信条(The Belgic Confession,1561年)也清楚说明了加尔文派的教义立场。
越过大不列颠群岛的水道,加尔文主义乃是宗教改革时期英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
当时伊丽莎白女王(Queen Elizabeth)强迫英格兰教会(Church of England)保留半天主教式的崇拜仪式和管理方式,但加尔文主义仍如呈现于1563年《三十九信条》(Thirty-nine Articles)中一样是基要的神学(此三十九信条是克兰麦大主教[Archbishop Cranmer]于1553年所著的四十二信条的翻版)。
美国部份基督教神学院简介晓恩(感谢著者惠寄)按官方统计,中国国内现有牧师和传道人三千位左右。
如按国外正常标准牧者和信徒比例最多一比一百五十的话,国内以六千万信徒(保守估计)算,需至少四十万传道人。
国内神学院的神学教育远远满足不了教会目前和将来不断增长的需要。
一个有效的缓解的方法就是借助于海外的高等院校。
美国以基督教立国,注重教育及科学研究,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到神学教育,其水准都非常高,因此成为华人海外留学国家的首选。
美国许多公、私立大学都设有神学院或宗教系,其教学目标和对象也不同(如哈佛、耶鲁这些美东私立常青藤名校的神学院比较注重学术研究)。
这里只向大家介绍一些正统信仰,并且为华人教会普遍接受的基督教神学院。
(一) 英文教学福乐神学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地址:135 North Oakland Ave., Pasadena, CA 91182, USA1947年在加州建校,下设三间学院:神学院、心理学学院和世界宣教学院。
在校学生超过3200人,来自60多个国家。
延伸部/分校:南加州、北加州、克罗拉多州、西北区和西南区。
课程:证书课程、神学硕士、道学硕士、文学硕士、婚姻与家庭治疗科学硕士、教牧学博士、宣教学博士、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
学费:$221-428/学分(取决于专业和学位)。
TOEFL:笔试550,计算机测验213。
低于此分数需参加福乐神学院的ESL英文课程。
网址:三一福音神学院(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地址:2065 Half Day Road, Deerfield, IL 60015, USA1897年在伊利诺斯州建校。
1995年与佛州的三一学院(文理学院)合并成为三一国际大学,1998年将位于加州的三一法学院并入。
三一国际大学在校生超过3800名。
现下设四间学院:文理学院、研究生院、神学院和法学院。
加尔文的历史贡献简介约翰·加尔文(法语:Jean Chauvin,德语:Johannes Calvin,英语:John Calvin,1509年7月10日-1564年5月27日)又译喀尔文、克尔文,是法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神学家、法国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的重要派别加尔文教派(在法国称胡格诺派)创始人。
加尔文出生于法国巴黎北部不远的瓦兹省,父亲是一名律师。
1523年,他进入巴黎大学学习法律,获得文科硕士,然后又赴奥尔良进修获法学博士学位。
1532年改新新教,1534年赴瑞士巴塞尔,1536年定居日内瓦并发表《基督教原理》。
1538年由于过激改革宗教,和市政当局冲突,被迫出走斯特拉斯堡,1541年返回日内瓦,重获市政当局支持,建立日内瓦归正会,从1541年到1555年进行一系列的神学争论。
加尔文的神学思想概述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同路德宗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认为人类在亚当堕落之后,完全败坏,失去意志自由;主张因信称义,不能靠行为得救等。
加尔文还继承发展了奥古斯丁的预定论,从上帝的至尊谕令和全能出发,认为上帝在创世以前,即预先选定一些人得救,和决定另一些人沉沦,这种预定论是加尔文神学体系的基石。
在政教关系上,加尔文认为政权是上帝按其神圣意志所任命的,要为人民造福,并捍卫纯正的教义和教会。
实际上他将教会权力置于国家之上,异于路德教会倚仗国家支持的主张。
关于圣餐礼,加尔文的立场介于路德和U.茨温利两人之间,从形式上看,似乎更接近茨温利,但从实质上分析,应该说更接近路德。
他反对天主教的变体论和路德的同体论,但也否定纪念说。
他明确地肯定在圣餐中凭信心所领受的,是一种真实的,但是属灵的身体。
这种主张,后被称为灵性的“真实存在论”。
加尔文还在可见的教会和不可见的教会之间作了明确划分,并强调教会自治的原则,但在加尔文指导下的日内瓦教会却规定该市居民都是归正宗信徒,都必须服从该宗的教律。
改革宗传统简介使用"改革宗"(Reformed)一词,乃是为了使加尔文派传统(Calvinistic)与信义宗(Lutheran)及重洗派(Anabaptist)传统有所区别。
改革宗传统的开山鼻祖是苏黎世第一个改教者慈运理(Ulrich Zwingli, 1484-1531)和日内瓦的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64),其中加尔文更是在其圣经注释,小册丛书,特别是在《基督教要义》(Institutes of Christian Religion)一书中,发展出一整套新教神学(Protestant Theology)。
从宗教改革时期直到如今都有许多人和团体随从加尔文的教训,但他们并不是完全循着相同的思考或发展路线前进。
因此改革宗传统中的加尔文主义者,尽管在许多方面基本上都彼此认同且相似,但因着历史或地理上的环境,也存在诸多差异。
这些差异就形成了此传统中的许多路线或门派。
宗教改革和改革宗传统改革宗传统发展出的第一路线,为西北欧、瑞士、法国、荷兰和德国所共享;并且也影响到匈牙利东部和意大利南方的瓦德西亚教会。
改革宗教会在这些地区活跃于编制早期的信仰告白与要理问答,许多教会视其为教义标准。
1537年加尔文起草了第一篇改革宗要理问答,并于1541年重新修订。
这项工作被翻译成数种文字,并产生莫大影响力。
而更为重要的是1563年出台的海德堡要理问答(Heidelberg Cathecism),它至今还是大多数欧洲改革宗教会内标准的信仰告白文件。
比利时信条(The Belgic Confession,1561年)也清楚说明了加尔文派的教义立场。
越过大不列颠群岛的水道,加尔文主义乃是宗教改革时期英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
当时伊丽莎白女王(Queen Elizabeth)强迫英格兰教会(Church of England)保留半天主教式的崇拜仪式和管理方式,但加尔文主义仍如呈现于1563年《三十九信条》(Thirty-nine Articles)中一样是基要的神学(此三十九信条是克兰麦大主教[Archbishop Cranmer]于1553年所著的四十二信条的翻版)。
步入十七世纪,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也为说英语的神学生提供了基础神学的指导。
当时由独立教派(Independents),长老会(Presbyterians), 以及更为坚定的加尔文派人士所形成的清教徒(Puritans),坚持要根除国立教会中一切罗马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的残迹。
同时,一群为数可观,受重洗派影响的新教徒,虽然接受为成人施洗是执行圣礼的唯一适当方式;另一方面也接受改革宗绝大部分的教义。
因着他们相信预定的教义,因此人称之为"特别"浸礼派("Particular" Baptist),以区别那些拒绝预定论的"自由意志"浸礼派("Freewill" Baptists)。
而这些不从国教的团体也就负起了起草《韦斯敏斯德信条》(Wes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和《韦斯敏斯德要理问答》(Westminster Catechisms)、教会行政方式和崇拜规程的责任,直到如今这些都仍然是一切说英语的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的标准。
苏格兰长老会和苏格兰教会最初使用《苏格兰人信仰宣言》(1560)和《日内瓦要理问答》,后于1647年采用了韦斯敏斯德信仰准则;在独立派以压倒性的多数占据英国国会之后,他们就拒绝接受英国国教的信仰标准。
十七和十八世纪在全世界欧洲和英国的殖民地上的改革宗和长老会,都是十七世纪末移居麻省、纽约、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及他处的移民者所建立的。
虽然起初母会并未给什么帮助,可是他们还是遵循母会的教义、崇拜仪式、和行政传统,发展了自己的教会。
大多数长老会都采用《韦斯敏斯德信条》(Westminster Document)的基准,而根源于欧陆改革宗传统的教会则坚守其原有的信仰告白和要理问答。
改革宗传统的历史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毫无争议的。
有时出现难题,令那些坚守改革宗立场的人对其基本信仰作重新检讨和辩护。
其中最有影响的明证之一,是一场始于荷兰神学家雅各·阿民念(James Arminius)的争论。
阿民念反对加尔文有关恩典的教义。
1610年他的信徒发表了一份《抗议文》(Remonstrance),反对那些与他们意见不合的人,使事态陷入白热化。
1618年,来自世界各地的神学家们为此在荷兰的多特勒克(Dordrecht)举行了一次专门会议,与会者谴责了阿民念派的观点,确认:(1)人类完全堕落;(2)神无条件拣选;(3)基督的赎罪仅限于选民;(4)神恩之不可抗拒;(5)信徒蒙保守直到永远。
阿民念派(Arminians)人士被驱出改革宗教会,成立了自己的教会,并且声势浩大,成为卫斯理主义循道派(Wesleyan Methodism)及其他非改革宗和抗改革宗教派的根基。
多特总会的《多特信经》(Canons of the Synod of Dort)与《比利时信条》(Belgic Confession)、《海德堡要理问答》(Heidelerg Catechism)合称为三项联合信条(Three Forms of Unity),是大多数改革宗教会持守的信仰基准。
在英国与苏格兰之间发生了与以上不同的冲突。
清教徒试图完全改革英国国教,但遭到伊丽莎白女王及其继承者詹姆士一世(James I)和查理一世(Charles I)的反对。
由于清教徒在国会的影响很大,因此能与皇室对抗,但最后这场对抗演变成战争。
战争的起点是在苏格兰,因查理一世想强迫苏格兰长老会接受主教制,遭到后者的坚拒。
查理一世想用武力镇压反抗,却受到国会中清教徒的强烈反对。
结果是1649年国王战败,被俘,被国会送上断头台,其后九年就由克伦威尔(Cranwell)当政。
但克氏去世后不久,查理二世(Charles II)登基,遵循其父查理一世的政策继续治理英格兰和苏格兰。
此时英国的清教徒受到压制,但苏格兰人却奋起以武力反抗查理二世,从此展开了游击战。
所谓"盟约者"(The Covenanters),乃因共同立约要为"耶稣基督的王权"(Crown Rights of Jesus Christ)争战而获名。
他们一直坚持奋战下去,即使查理二世的弟弟,罗马天主教徒雅各接替其兄即位也未能止息他们的对抗。
直到1688年雅各王被迫退位,奥伦治王子威廉(William, Prince of Orange)继承王位,他们才放下了武器。
改革宗传统虽然有其坎坷争议之处,但它在世界上具有正面积极的影响。
十八世纪时,它在世界福音复兴中就占有中心地位。
如1700年在苏格兰的复兴运动是由于汤摩斯·波士顿(Thomas Boston)以及清教徒之著述而产生。
其中《现代神学的精华》(The Marrow of Modern Divinity)一书鼓吹加尔文派信仰,影响巨大。
这场复兴逐渐与英格兰在乔治·怀特菲德(George Whitefield)领导下的大复兴汇合。
在美国殖民地,约拿单·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参与大觉醒运动(Great Awakening),这场运动也与英格兰的大复兴息息相关。
在所有这些运动中,加尔文神学乃具最根本的影响力。
近代的改革宗传统在大不列颠群岛,改革宗传统继续结出累累硕果。
其中最重要的教会事件是绝大部分人脱离了苏格兰教会(Church of Scotland),成立了苏格兰自由教会(Free Church of Scotland)。
尽管直接原因是反对赞助者强迫牧师对会友的权力,根本原因则是因为苏格兰教会已大规模地放弃了改革宗的立场,而那些渴望持守这一立场的人就坚持主张他们有自由选择自己的牧师。
这一要求被否决后,他们就退出成立了自己的宗派。
但改革宗信仰的影响不仅只在教会范围内有所行动。
当时产业革命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变化,工场主普遍残酷地剥削工人。
英格兰的安东尼·阿希理·库珀(Anthony Ashley Cooper)、谢福斯白瑞之第七伯爵(the Seventh Earl of Shaftesbury)、汤摩斯·钱模士牧师(Rev. Thomas Chalmers)等人大力奔走,促使国会立法保护工场工人,矿工,和残疾人的利益。
这些领袖大多数都极力赞同加尔文信仰。
到该世纪末不少持同样看法的人进入了英国国会,为其他改善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立法负责。
以改革宗观念参与社会和政治的惯例被带入美洲。
长老会和改革宗教会许多人参与了废除奴隶制的运动,近年来对民权运动和其他类似运动更是非常热心。
改革宗传统向来积极支持教会信徒的教育。
加尔文坚持对教会青少年进行要理问答的训练,并建立了今天的日内瓦大学(University of Geneva)。
苏格兰的约翰·诺克斯(John Knox)参照这一教育模式,在所著的《第一训诲书》(First Book of Discipline)中提出了有关教育的条文。
在荷兰,莱登大学(University of Leiden)是按照这一教育思想成立的;在法国则据此设立了数间神学院。
美国受同样教育传统的影响,建立了哈佛和耶鲁(Harvard & Yale)等大学。
改革宗传统在西方文化占有重要一席,西人的思想和生活的各部分都受到它的深刻影响。
可是逐渐地,它的许多贡献被世俗化,信仰上的根也被抛弃忽视。
因此人们不禁要问:西方社会的现况是否就是这种拒绝信仰根基,以自我中心取代"万事为荣耀神"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