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质信息平台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8.91 MB
- 文档页数:34
基于大数据的地质云监控平台建设与应用摘要:地质云是国内地质信息系统安装在虚拟机设备上,地质勘察业的云端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能够采集地理信息数据,实现各地质勘察业务的集成,也会促使产品应用的集成和服务效果的提升。
为了能够保证地质云平台稳健的运行,持续地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要对大量的服务器和软件硬件进行监测。
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了地质云监控平台,建设相关内容研究,使用大数据来构建云监控系统,不断优化地质监控模式,创新的地质勘察监测思路,使用大数据工具技术,来搭建起透明化的云平台,使用信息技术来研制地质云,可完成地质云监控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分析、查询。
经过在线运行表明,地质云监控平台可将监控工作量压缩为原先的20%,还可以完成服务分析、地质云系统稳定性的评价,相关故障的诊断问题快速定位。
关键词:地质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化;监控数据引言:建立起地质监控信息平台来收集地质资料信息,在野外采集实际地理地形数据信息,提供数据化的服务产品及优化服务资源,建立起地质云系统,实现信息集成,大数据可消除过去数据孤岛问题,推动资源共享,实现了互联网加地质调查数据信息有效融合,创造了地理信息一站式云端服务平台,地质云中的软硬件资源,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动态来科学分配,满足大数据时代下用户要求和不同业务用户需求,使得地质调查领域得到拓宽。
一、地质云资源关系地质云中软硬件资源要求站在新资源的角度去看虚拟化软件的资源统筹,硬件资源有存储网络、内存、CPU的相关平台,信息化部件设备,软件资源包含了信息系统,在信息系统中服务器和应用程序等多个子系统,他们之间也是相互支撑、相互联系、嵌套关系,使用虚拟系统,就是硬件与软件设施之间的桥梁。
同时,在虚拟系统内部有CPU、内存、硬盘等部件,在系统内可以容纳许多软件与周边硬件设施,并形成映射的联系,将信息存储在虚拟机上,让工作人员操作系统时,使系统运行更加稳定,要使用服务器信息系统,服务器有数据库组件、地图服务器和资源服务器等,交付期内的各类计算机资源程序汇集起来[1]。
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平台刘锋英;王新春;李晨阳;何春珍【期刊名称】《国土资源信息化》【年(卷),期】2002(000)006【摘要】@@ 一、概述rn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是我国新近建设完成的一个全国性的大型基础地质数据库,这项工作将我国自建国以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所开展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地质图进行数字化,并按照统一标准,建立集中存贮管理的全国数据库.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包括多种形式的数字化产品,全库数据量达80GB.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将为我国的基础调查、资源评价、地质灾害预警及相关科研工作采用信息技术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同时也将为社会公益应用提供服务,是国家地质调查基础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页数】6页(P19-23,36)【作者】刘锋英;王新春;李晨阳;何春珍【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85.1【相关文献】1.全国1∶10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进展 [J], 韩坤英;丁孝忠;李廷栋;范本贤;张庆合;剧远景;庞健峰;柯学;王振洋2.1:5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的探讨 [J], 蔡子华;朱朝晖;陈国锋;潘松林3.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数据质量控制研究与实践--以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为例 [J], 张振芳;赵佳;王岳明4.全国1:200000数字地质图(公开版)空间数据库 [J], 李晨阳; 王新春; 何春珍; 吴轩; 孔昭煜; 李晓蕾5.1:5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的探讨 [J], 蔡子华; 朱朝晖; 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综合采集数据快速录入方法吴继红;贾立国;李伟【期刊名称】《地质与资源》【年(卷),期】2015(024)003【摘要】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在MapGIS基础上二次开发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专业软件,具有地质调查数据与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源数据整合功能.目前该系统只在大比例尺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得到完全应用,并形成相应规范,在物化探工作中并未完全要求使用,物化探原始和成果资料未填入相关记录卡中,这对物化探资料查询及与地质结合使用带来不便.利用MapGIS的库管理-属性库管理模块和实用服务-投影变换模块功能,按照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多源数据的记录卡格式,能快速实现地物化遥数据数字化入库,解决地物化遥数据数字化问题,为地物化遥多源数据整合提供基础平台.【总页数】3页(P261-263)【作者】吴继红;贾立国;李伟【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4;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4;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28【相关文献】1.电子装备数据采集软件数据录入界面动态生成的实现方法 [J], 焦文英;焦文艳;邵东青;刘丽2.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DGSInfo)剖面原始数据快速录入方法及技巧 [J], 高建国;范宇航;蒲松盛;杨昶;高智3.信息数据采集方法及关联度分析--基于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管理平台数据录入分析 [J], 刘娜4.电子装备数据采集软件数据录入界面动态生成的实现方法 [J], 焦文英;焦文艳;邵东青;刘丽5.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前期PRB过程资料录入方法--以1:25万江爱达日那幅为例[J], 张景华;林仕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的应用——对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认识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Digital Geological Survey System)是贯穿整个地质矿产资源调查过程的软件。
随着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完善和应用,已逐步成为国内地质调查领域的主流软件和工具,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由四大子系统组成:一、数字地质填图系统RGMap:具有整合显示地理、地质、遥感等多源地学数据,GPS 导航与定位,电子罗盘测量,路线地质调查地质点、地质界线、点间分段路线地质(不定长的)数据描述,产状、素描、化石、照片、样品、地球化学数据、重砂、矿点检查等数据采集,路线信手剖面自动生成、实测地质剖面导线、分层、地质描述、素描、照片、采样、化石等野外数据采集功能。
二、探矿工程数据编录系统PEData:探槽、浅井、坑道、钻孔探矿工程野外数据采集与原始地质编录,并现场实时自动形成探槽、浅井、坑道、钻孔探矿工程图件等功能。
三、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DGSInfo:提供全国大、中比例尺标准图幅接图表,剖面厚度自动计算,剖面图和柱状图自动绘制,等值线计算与制图,多元统计计算与成图,地球化学数据采集、处理与成图,第四系钻孔综合剖面图、地球物理物理数据处理与成图,PRB 空间数据定量评价,实际材料图编辑与属性继承操作,1/10万实际材料图投影到1/25万图幅(或1/2.5万到1/5万),编稿地质图编辑与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立,异常查证结果数据库、矿点检查结果数据库以及综合地质构造图层、含矿地质建造图层、控矿构造图层、矿产地图层、矿化信息及找矿标志图层、蚀变带信息、物、化、遥等综合异常图层、矿产预测远景区图层、找矿靶区图层、地质工作部署建议图层等内容的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图数据库的建立等功能,满足完成野外手图、实际材料图、编稿地质图及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整个过程的要求,覆盖各种比例尺填图全过程。
另外提供了探矿工程数据综合、处理、制图过程:探槽、浅井、坑道、钻孔探矿工程数据、勘探线数据、采样分析数据录入与组织管理,自动生成坑道、探槽、钻孔、浅井工程图件的基本内容投影在矿区平面图上,自动输出坑道、探槽、钻孔、浅井工程编入数据采集表、素描图、矿区平面图,多模式多用途钻孔综合柱状图应用等相关功能。
基于DGSInfo数字地质填图的实测剖面的室内整理及注意问题【摘要】基于区域数字地质矿产调查项目,本文总结了DGSInfo数字地质填图的实测剖面整理的经验,归纳其室内整理方法及相关注意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数字地质填图;实测剖面;室内整理方法;注意问题DGSInfo作为数字地质调查综合信息平台,是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桌面数据处理部分,实现了将区域地质野外调查的数据在本系统中进行室内处理、综合分析和地质成图的业务流程,满足了完成野外手图、PRB图幅库、实际材料库、编稿地质图及地质空间数据库整个过程的要求,涵盖了各种比例尺填图全过程。
数字地质填图实测剖面模块具有快速、准确的优势,可以自动计算厚度,自动生成剖面图和柱状图,剖面线和导线剖面图一次性自动生成。
减少了室内工作量,提高了剖面图制作的精度和效率。
野外实测剖面测制完成后,需要进行必要的整理过程,使原始数据能满足计算机自动作图的要求。
尽管数字地质填图系统中数字剖面模块不断完善,并日臻成熟,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需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改进与提高。
本文重点论述了实测剖面的室内整理方法及相关注意问题。
1.原始资料的整理1.1 数据采集库的整理野外用掌上机采集剖面数据后,回到室内对导线库、分层数据库、产状库、样品库、素描图库、分层描述库等进行整理完善,补充修改野外描述不详细或存在问题的地方。
根据野外剖面数据采集的编号规则,对采集到的各类数据(导线号、分层、产状、采样、照片和素描等)进行各种编号检查,防止因编号重复或错误发生文件覆盖而导致的数据丢失、破坏、混乱。
注意问题:(1)跨导线不分层时,在导线起点处(0米)重新记录该分层,应注意核对,很容易出现问题,并且有褶皱存在时可以不分层或者先依次分层后按室内分层重新整理。
(2)层描述修改完成后须点击保存按钮,否则输入结果不能被保存。
(3)样品、产状等录入要注意,每层都是从“1”开始按顺序编号的。
特别是要注意样品录入时样品类别字符格式及名称要一致,各小组要统一,便于计算机搜索查询,即建立统一的字典库。
目录第一讲 MAP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1)第二讲图形输入 (10)第三讲图形编辑 (15)第四讲拓扑处理及实用工具 (28)第五讲系统库编辑 (32)第六讲误差校正 (36)第七讲图型裁剪 (38)第八讲数字高程模型(DTM分析) (41)第九讲图形输出 (44)第十讲数据接口转换 (47)第一讲MAP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一、地理信息系统概述(一)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采集、存储、管理、检索、分析和描述地理空间数据,适时提供各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用于管理和决策过程的计算机系统。
它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空间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其核心是计算机科学,基本技术是地理空间数据库、地图可视化和空间分析。
(二) GIS的基本功能GIS的基本功能有:①数据采集与输入;②地图编辑;③空间数据管理;④空间分析;⑤地形分析;⑥数据显示与输出。
GIS所管理的数据主要是二维或三维的空间型地理数据,包括地理实体的空间位置、拓扑关系和属性三个内容。
GIS对这些数据的管理是按图层的方式进行的,既可将地理内容按其特征数据组成单独的图层,也可将不同类型的几种特征数据合并起来组成一个图层,这种管理方式对数据的修改和提取十分方便。
(三) GIS与通用数据库的区别虽然数据库系统和图形CAD的一些基本技术都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但地理信息系统和这两者都不同,它是在这两者结合的基础上加上空间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构成的。
GIS与通用的数据库技术之间的主要区别有:①侧重点不同数据库技术侧重于对非图形数据(非空间数据)的管理,即使存储图形数据,也不能描述空间实体间的拓扑关系;而GIS的工作过程主要处理的是空间实体的位置及相互间的空间关系,管理的主要是空间数据。
国内外典型GIS 软件简介一.Geostar.GeoStar是武汉吉奥信息工程公司所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吉奥之星系列软件的核心(基本)板块。
用于空间数据的输入、显示、编辑、分析、输出和构建与管理大型空间数据库。
GeoStar最独特的优点在于矢量数据、属性数据、影象数据、DEM数据高度集成。
这种集成面向企业级的大型空间数据库。
矢量数据、属性数据、影象数据和DEM数据可以单独建库,并可进行分布式管理。
通过集成化界面,可以将四种数据统一调度,无缝漫游,任意开窗放大,实现各种空间查询与处。
GeoStar NT版采用当前计算机领域最先进的面向对象技术,根据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将网络化和集成化作为软件的基本特征。
它几乎涉及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应用领域的所有基本功能。
GeoStar NT版定位在企业级,面向大型的空间数据管理。
同时管理GIS中的图形数据、属性数据、影象数据和DEM数据,通过ODBC可以与各种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连接,如SQL Server、Sybase、Oracle等,通过自行开发的空间数据交换模块可以与当前流行的GIS软件及我国的空间数据交换格式交换数据。
功能介绍组织矢量数据:利用文件菜单,可以新建、打开、工作区与工程,递交工作区到工程,加载、卸载工作区,进行数据格式转换、数据变换、抽取,创建DEM库、递交工作区,打印图形,管理扩展模块等。
控制数据的显示:利用视图菜单,可以实现数据显示比例的缩放、选择显示数据、控制界面上窗口的显示风格,叠加影像、影像库、DEM晕渲图,设置背景色等。
进行空间查询:利用查询菜单,可以实现属性查图形、属性查图形,拓扑查询、扩展SQL 查询等各种空间查询。
进行图形编辑;利用图形编辑菜单和编辑工具条,可以使用一百多种丰富的编辑功能,图形操作的基本功能和GIS特有功能相结合使得操作方便、简洁、灵活。
除了常见功能外,一系列自动、半自动批处理功能更能使您的工作事半功倍。
第八章 MAPGIS软件简介MAPGIS是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武汉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自行研制开发的大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
MAPGIS已广泛用于测绘、土地管理、电信、交通、环境、地质勘查、资源管理、房地产等领域。
本章从MAPGIS软件的图形输入、编辑、输出整个流程较详细地介绍了MAPGIS软件的基本内容与操作方法。
第一节 MAPGIS软件简介1 总体结构MAPGIS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完整的地理信息系统,它分为“输入”、“图形编辑”、“库管理”、“空间分析”、“输出”以及“实用服务”六大部分,如图8-1所示。
图8-1 MAPGIS系统总体结构图这六大部分,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可以选择六个部分内各个子系统。
一般的处理过程是:先用输入系统采集图形、图像、属性等数据,然后通过图形编辑对输入的数据158进行编辑和校准,通过库管理进行入库和库维护,接下来就可以通过空间分析来进行各种查询、分析、统计等操作,需要输出的图形、图像、报表等数据通过输出系统进行输出。
2 系统的特点(1)以Windows为平台,采用C++语言开发,用户界面友好,使用方便;(2)支持大型网络数据库管理;(3)具有扫描矢量化、数字化、GPS、外业电子平板直接成图等几乎所有输入手段,具有完备的错误、误差校正方法;(4)具有丰富的图形编辑工具及强大图形处理能力;(5)具有直观实用的属性动态定义编辑功能和多媒体数据、外挂数据库的管理能力;(6)地图库管理系统具有较强的地图拼接、管理、显示、漫游和灵活方便的跨图幅检索能力,可管理多达数千幅地图;(7)采用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并存的结构,两种数据结构的信息可以有效、方便地互相转换和准确套合;(8)具有功能较齐全、性能优良的矢量空间分析、DTM分析、网络分析、图象分析功能,以及拓扑空间查询和三维实体叠加分析能力;(9)提供开发函数库,可方便地进行二次开发;(10)具有齐全的外设驱动能力和国际标准页面描述语言Postscript接口,可输出符合地图公开出版质量要求的图件,并具有能自定义的灵活的报表输出功能;(11)电子沙盘系统提供了强大的三维交互地形可视化环境,利用DEM数据与专业图像数据,可生成近实时的二维和三维透视景观、通过交互地调整飞行方向、观察方向、飞行观察位置、飞行高度等参数,就可生成近实时的飞行鸟瞰景观;(12)图像配准镶嵌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控制点编辑环境,以完成图像的几何控制点的编辑处理,从而实时完成图像之间的配准,图像与图形的配准,图像的镶嵌,图像几何校正,几何变换,灰度变换等功能。
地质勘查中的信息管理与共享平台研究与探讨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地质勘查领域对于信息的高效管理和共享需求日益增长。
地质勘查工作涉及大量复杂的数据和信息,包括地质结构、矿产资源分布、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等。
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信息,并建立一个便捷的共享平台,以促进地质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成果的广泛应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地质勘查信息具有多源性、复杂性和时空性等特点。
多源性体现在信息的获取渠道多种多样,如野外实地调查、实验室分析、遥感技术等。
复杂性则表现为信息的类型丰富,涵盖了文本、图像、图表、数据等多种形式,且相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
时空性意味着这些信息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时间阶段密切相关。
传统的地质勘查信息管理方式存在诸多弊端。
例如,信息以纸质文档或孤立的电子文件形式存储,导致查找和整合困难;不同部门和项目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容易形成信息孤岛;数据更新不及时,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地质勘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建立地质勘查信息管理与共享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这样的平台能够实现信息的集中存储和统一管理,大大提高了信息的查找和利用效率。
其次,通过平台可以促进不同部门和项目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打破信息壁垒,提高工作的协同性。
此外,实时更新的数据能够为决策提供更准确的依据,降低决策风险。
在构建地质勘查信息管理与共享平台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关键技术。
数据采集与整合技术是基础,要确保从各种来源获取的信息能够准确、完整地录入平台,并进行有效的整合。
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则要保证大量数据的安全存储和高效管理,采用合适的数据库架构和存储策略。
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地质勘查提供支持。
同时,平台的功能设计也至关重要。
应具备完善的信息录入和编辑功能,方便用户将各种类型的信息输入平台,并进行修改和完善。
强大的查询和检索功能可以让用户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的基本概念和最新进展地质矿产资源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中—大比例尺地质矿产填图、探矿工程和采样、地球化学勘查、地球物理勘查、重砂测量、遥感地质调查、矿产检查和综合研究、资源量估算、矿体三维显示等。
由于涉及的专业多、内容复杂,因此,一体化的描述、组织、管理和处理,不同阶段的数据模型具有无缝互通和继承的技术问题,成为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实现的难点。
正因如此,国内外矿业界在数据采集后的处理方面,特别是在矿山的储量计算、矿山生产的三维可视化技术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技术含量高、价格昂贵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有MINMINE(澳大利亚)、Minesight(英国)、DATAMINE(美国)、Surpac(澳大利亚)、Mircomine(澳大利亚)、Vulcan(澳大利亚)等。
但目前国内外还没有贯穿整个地质矿产资源调查完整全过程的软件,包括覆盖贯穿于矿床预查前(矿调、填图)、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和开采的各个阶段的软件,集地质填图和地质剖面法、地质块段法、地质统计学法3种储量计算方法为一体的三维可视化软件系统。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2010)DGSS的完成和推广使用对解决以上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据国土资源网2011年3月17日报道,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李超岭等人编写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操作指南》出版发行。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涵盖地质调查、矿体模拟等内容,实现了地质填图、固体矿产勘查的全数字化过程。
该书由上、中、下三册组成,包括“数字地质填图系统操作指南”、“探矿工程数据编录系统操作指南”、“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操作指南”、“资源储量估算与矿体三维建模信息系统操作指南”等内容。
另据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5月25日报道,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研发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2010)”,由数字地质填图系统等4个子系统构成,这4个子系统近日分别获得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国内外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数字地球软件介绍与比较来源:skyline中国社区空间信息技术,又称为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综合集成,是将空间对地观测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应用结为一体的信息技术体系。
人们认识到的空间世界是三维的,因此空间对地观测信息在本质上有别于其他信息的显著特性:地域性(territorial)、多维结构特性(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和动态变化特性(dynamic changes)。
如果仅仅采用传统二维数据描述空间世界,会有大量多维的空间数据无法得到利用,于是,人们越来倾向于研究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技术。
与此同时,二维数据模型与数据结构理论和技术的成熟,图形学理论、数据库理论技术及其它相关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为三维空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作好了铺垫。
另一方面,随着客户对于应用系统三维功能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具有处理三维数据能力的三维空间信息技术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500年前,葡萄牙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险家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绕过南美洲,发现麦哲伦海峡,横渡太平洋,环绕地球一周再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
麦哲伦的勇敢的实践无可辩驳地证实了地圆学说,为人类揭开了地球的神秘面纱,是人类第一次“真正发现了地球”。
如果说首次环球航行对于发现和认识地球有极大意义,那么如今空间信息技术的诞生更是赋予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力量,在掌上翻转地球。
空间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而这种改变比起有史以来其他任何一种发现发明带来的变革都更加的深刻。
自八十年代末以来,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技术一直就是业界的研究热点,尤其是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研究呈现出了前所未有壮丽情景。
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纷纷认准了三维空间技术的良好发展势头,进行了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研究和三维技术攻关,研发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优秀产品。
数字地质与数字矿产勘查浅析摘要:数字地质和数字矿产勘查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勘探技术。
本文通过分析数字地质和数字矿产勘查的发展历程、理论框架和实际应用,阐述了数字技术在地质和矿产勘查领域的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数字技术可以加快勘探过程,提高勘探效率和勘探质量,并有望成为未来勘探发展的核心技术。
关键词:数字地质、数字矿产勘查、勘探技术、信息技术、勘探效率引言:在地球资源日益减少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成为了全球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
传统的地质和矿产勘探技术已经无法适应迅速变化的勘探需求,数字技术逐渐成为了地质和矿产勘探的重要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探讨数字地质和数字矿产勘查的理论框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对数字技术在地质和矿产勘探领域未来的应用进行展望。
一、数字地质与数字矿产勘查的重要性数字地质和数字矿产勘查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勘探技术,在地质和矿产勘探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数字地质与数字矿产勘查可以大大提高勘探效率和勘探质量。
传统的勘探方式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物力和人力,而数字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数据,为勘探提供更多方向和思路。
数字技术还可以模拟勘探过程,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提高勘探质量和准确度。
其次数字地质和数字矿产勘查可以缩短勘探周期和降低勘探成本。
通过数字化勘探过程,可以有效减少勘探的时间和成本。
数字技术还可以在勘探初期对资源优劣进行预测,为后续勘探和开发提供指引,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勘探投入。
最后数字地质与数字矿产勘查可以应对勘探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随着勘探深度的不断增加,勘探过程越来越复杂,数字技术可以帮助勘探人员更好地了解地层结构和资源分布的变化,从而减少勘探过程中的风险,提高勘探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数字地质与数字矿产勘查是推动勘探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保障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目前数字地质与数字矿产勘查存在的问题1.数据共享和交换不便造成信息孤岛难以跨越数字地质与数字矿产勘查中数据共享和交换不便确实会造成信息孤岛,这是当前数字技术在地质和矿产勘查领域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DGSInfo)剖面原始数据快速录入方法及技巧高建国;范宇航;蒲松盛;杨昶;高智【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7(037)004【摘要】实测地质剖面图是野外地质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能够准确测量、实时整理、快速录入剖面原始数据,避免低效、繁琐、不利于对比,易出错的局面,基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Info)实测剖面这一平台,配合SectionInfo.mdb、GeoSection.mdb等剖面数据库,利用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处理软件进行快速原始数据整合录入,进而高精度、高效率绘制实测地质剖面图,对后期野外路线PRB采集定位、地层单元准确划分以及对整个地区地质背景的了解均具重要指示意义.【总页数】4页(P682-685)【作者】高建国;范宇航;蒲松盛;杨昶;高智【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28+.5【相关文献】1.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Info)空间数据库建立流程及技巧 [J], 郑翔;吴志春;郭福生;张洋洋;陈瀚之2.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综合采集数据快速录入方法 [J], 吴继红;贾立国;李伟3.浅谈利用DGSinfo绘制剖面图的方法及技巧 [J], 李瑜;王路4.数字填图系统(DGSS)中DGSInfo在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以西藏绒布地区索改幅1∶5万区域地质填图为例 [J], 董斌斌;丁枫;杨敏;范宇航;田京京5.数字填图DGSInfo中统改路线号及地质点号的方法与技巧 [J], 董斌斌;杨敏;王鑫伟;于文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