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
- 格式:ppt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34
第一章糖1、麦芽糖是由葡萄糖与果糖构成的双糖。
2、支链淀粉是葡萄糖分子通过共价键结合的大分子,其中葡萄糖和葡萄糖之间的连接是()糖苷键和()糖苷键。
3、()淀粉遇碘呈蓝色,()淀粉遇碘呈紫色,()淀粉遇碘作用显红褐色。
4、纤维素和直链淀粉都是葡萄糖的多聚物,在纤维素中葡萄糖的构型是(),连接方式是();在直链淀粉中葡萄糖的构型是(),连接方式是()。
5、直链淀粉是一种多糖,它的单体单位是(),它们以()键连接;纤维素也是一种多糖,它的单体单位是(),它们以()键连接。
6、纤维素是由()构成的多糖。
Aα-1,4-葡萄糖 B β-1,3-葡萄糖C β-1,4-葡萄糖D β-1,4-半乳糖7、()不是还原糖。
A D-果糖B D-半乳糖C 乳糖D 蔗糖E 棉子糖8、棉子糖是()A还原性二糖 B 非还原性二糖C 还原性三糖 D非还原性三糖第二章蛋白质1、含硫氨基酸包括:蛋氨酸苏氨酸组氨酸半胱氨酸丝氨酸2、下列哪些是碱性氨基酸:组氨酸蛋氨酸精氨酸赖氨酸甘氨酸3、关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正确的说法是:在alpha-碳原子上都结合有氨基或亚氨基所有的alpha-碳原子都是不对称碳原子组成人体的氨基酸除一种外都是L型脯氨酸是唯一的一种亚氨基酸不同氨基酸的R基团大部分都是相同的4、芳香族氨基酸是: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脯氨酸组氨酸5、关于肽键特点叙述错误的是:肽键的C-N键具有部分双键性质与α-碳原子相连的N和C所形成的化学键可以自由旋转肽键可以自由旋转肽键中C-N键所相连的四个原子基本处于同一个平面上6、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是:疏水键肽键氢键二硫键7、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及高级结构决定于:分子中的氢键分子中盐键氨基酸组成和顺序分子内部疏水键8、关于肽键与肽的下列描述,哪些是正确的:肽键具有部分双键性质是核酸分子中的基本结构键含两个肽键的肽称三肽蛋白质的肽链也叫寡肽肽链水解下来的氨基酸称氨基酸残基9、关于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正确的说法是:一种蛋白质分子只存在一种二级结构类型是多肽链本身折叠盘曲而形成主要为alpha-螺旋和beta-折叠结构维持二级结构稳定的键是肽键二级结构类型及含量多少由多肽链氨基酸组成决定的10、关于alpha-螺旋正确的是:螺旋中每3.6个氨基酸残基为一周为右手螺旋两螺旋之间借二硫键维持其稳定氨基酸侧链R基团分布在螺旋外侧酸性氨基酸集中区域有利于螺旋的形成11、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包括:alpha-螺旋beta-折叠(片层) beta-转角双螺旋结构无规卷曲12、肽键平面中能够旋转的键有:C=O双键C-N单键N-H单键C(alpha)-N单键C(alpha)-C单键13、蛋白质分子中的beta-转角存在于蛋白质的几级结构中?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侧链构象14、关于蛋白质三级结构的描述,其中错误的是:天然蛋白质均有这种结构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都具有生物学活性三级结构的稳定性主要是由次级键维系决定盘曲折叠的因素是氨基酸残基15、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特征是:分子中必定含有辅基每条肽链具有独立的生物学活性在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的基础上,肽链进一步折叠,盘曲形成有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组成16、蛋白质所形成的胶体颗粒,在下列那种条件下不稳定:溶液pH值大于pI 溶液pH值等于pI溶液pH值小于pI 在水溶液中17、下列关于beta-片层结构的论述哪些是正确的:是一种伸展的肽链结构肽键平面折叠成锯齿状也可由两条以上多肽链顺向或逆向平行排列而成两链之间形成离子键以使结构稳定肽链中氨基酸侧链R基团伸向锯齿上侧18、维持蛋白质三级结构的主要键是:肽键疏水键离子键范德华引力酯键19、血红蛋白的结构规律及特点:为一种单纯蛋白质具有两个alpha亚基,两个beta亚基每一亚基具有独立的三级结构亚基之间借次级键连接整个分子呈球形20、下列哪种蛋白质在pH=5的溶液中带正电荷?pI=4.5的蛋白质pI=7.4的蛋白质pI=7的蛋白质pI=6.5的蛋白质pI=3.5的蛋白质21、下列那种因素不能使蛋白质变性:强酸强碱、有机溶剂重金属盐盐析加热震荡22、蛋白质变性不包括:氢键断裂肽键断裂疏水键断裂二硫键断裂23、若用重金属沉淀pI=8的蛋白质时,该溶液的pH值应为:8 >8 <8 >=824、蛋白质高分子溶液的特性:黏度大分子量大,分子对称不能透过半透膜扩散速度快有布朗运动25、蛋白质胶体溶液的稳定因素是:蛋白质颗粒在溶液中进行布朗运动,促使扩散低温蛋白质分子带有同性电荷蛋白质分子表面有水化膜蛋白质溶液粘度大26、蛋白质变性后:肽键断裂一级结构改变空间结构改变分子内亲水基团暴露生物学活性改变27、可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方法有:茚三酮反应电泳法超速离心法双缩脲反应酚试剂反应28、蛋白质沉淀、变性和凝固的关系,下面叙述正确的是:蛋白质沉淀后必然变性蛋白质凝固后一定会变性变性蛋白一定要凝固变性蛋白不一定会沉淀变性就是沉淀,沉淀就是变性第三章核酸1、组成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糖和脱氧核糖磷酸和核糖含氮碱基单核苷酸2、DNA和RNA完全水解后,其产物的特点是:核糖相同,碱基部分相同核糖不同,碱基相同核糖相同,碱基不同核糖不同,部分碱基不同3、自然界游离核苷酸中,磷酸最常见是位于:戊糖的C-5'上戊糖的C-2'上戊糖的C-3'上戊糖的C-2'和C-5'上4、有关RNA叙述正确的是:核糖核酸主要分布在胞液中不含脱氧核苷酸是遗传物质的携带者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5、有关cAMP的叙述正确的是:cAMP是环化的单核苷酸cAMP是由ADP在酶的催化下形成的cAMP是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cAMP是2',5'环化腺苷酸cAMP是体内的一种供能物质6、核酸的结构特征有:分子具有极性一个5'-磷酸末端一个3'-羟基末端磷酸戊糖组成骨架核苷酸残基之间以2',5'-磷酸二酯键相连7、DNA变性发生的变化是:链间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破坏增色效应黏度增加共价键断裂8、含有稀有碱基比例较多的核酸是:细胞核DNA线粒体DNA tRNA rRNA9、关于tRNA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tRNA二级结构通常呈三叶草形tRNA分子中含有稀有碱基反密码环上有CCA三个碱基组成的反密码子tRNA中有一个额外环10、大部分真核细胞mRNA的3'-末端都具有:多聚A多聚U 多聚C 多聚G11、DNA变性是指:分之中磷酸二酯键断裂多核苷酸链解聚互补碱基之间氢键断裂DNA分子中碱基丢失12、组成核小体的是:RNA和组蛋白DNA和组蛋白DNA和酸性蛋白rRNA和组蛋白13、某DNA分子中腺嘌呤的含量为15%,则胞嘧啶的含量为:35% 15% 30% 40%14、tRNA的叙述正确的是:分子中含有稀有碱基空间结构中含有密码环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一种RNA主要存在于胞液中每种tRNA可携带与其对应的氨基酸15、mRNA的特点有:分子大小不均一有3'-多聚腺苷酸尾有编码区有5'-C-C-A结构有三叶草型结构16、影响Tm值的因素有:一定条件下核酸分子越长,Tm值越大溶液的酸度DNA中G,C相对含量高,则Tm值增高溶液离子强度高,则Tm值增高DNA中A,T含量高,则Tm增高17、DNA分子杂交的基础是:DNA变性后在一定条件下可复性DNA的黏度大DNA的刚性和柔性不同来源的DNA链某些区域能建立碱基配对DNA变性双链解开后,在一定条件下可重新缔合18、下列有关tRNA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含有次黄嘌呤核苷酸含有二氢尿嘧啶核苷酸含有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含有假尿嘧啶核苷酸含有脱氧胞嘧啶核苷酸第四章酶1、酶的辅基是指:经透析易与酶蛋白分离者经透析不能与酶蛋白分开者与酶蛋白结合较牢固的金属离子与酶蛋白结合牢固的B族维生素衍生物2、下列关于酶蛋白和辅助因子的叙述,哪一点是错误的?酶蛋白和辅助因子单独存在时都没有催化作用一种酶蛋白只与一种辅助因子结合成一种全酶一种辅助因子只能与一种酶蛋白结合成一种全酶辅助因子直接参加反应3、通常测定酶活性的反应体系中,哪一叙述是不适当的?作用物的浓度越高越好应选择该酶的最适pH反应温度应接近最适温度有的酶需要加入激活剂4、酶蛋白和辅酶之间有下列关系:两者以共价键相结合只有全酶才有催化活性,二者缺一不可在酶促反应中两者具有相同的任务一种酶蛋白通常只需一种辅酶不同的酶蛋白可使用相同辅酶,催化不同反应5、酶原所以没有活性是因为:酶蛋白的肽链合成不完全酶原是普通蛋白质因为其蛋白分子与其他物质结合在一起未形成或未暴露酶的活性中心酶原是未被激活的酶的前身物6、酶的活性中心是指:是由必需基团组成的具有一定空间构想的区域是指结合底物,并将其转变为产物的区域是变构剂直接作用的区域是重金属盐沉淀酶的结合区域是竞争性抑制剂结合的区域7、下列关于酶活性中心的叙述哪项不正确:活性中心内有结合和催化基团辅酶或辅基是必需基团之一活性中心只是必需基团作用而与整个酶分子无关活性中心的构象需与底物分子相适应8、酶原所以没有活性是由于:酶蛋白肽链合成不完全活性中心未形成或未暴露酶原是普通的蛋白质缺乏辅酶或辅基9、关于酶活性中心的叙述,哪个不正确?酶与底物接触,只限于酶分子上与酶活性密切有关的较小区域必需基团可位于活性中心之内,也可位于活性中心之外一般来说,多肽链一级结构上相邻的几个氨基酸残基相对集中,形成酶活性中心酶原激活实际上就是完整的活性中心形成的过程10、酶能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是由于哪一种效应的结果?向反应体系提供能量降低反应的活化能降低底物能量的水平提高底物的能量水平11、竞争性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具有下列哪项特性?Km下降,Vm上升Km不变,Vm上升Km上升,Vm上升Km上升,Vm不变12、关于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使Km值不变Vm不变使Km值增大抑制剂的结构一般与底物结构相似增加底物浓度可减弱抑制剂的影响13、关于酶的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增加底物浓度能减少抑制剂的影响Vm降低Km值不变Km值降低抑制剂的结构与底物可以无相似之处14、比较非竞争性和反竞争性抑制作用:前者使Vmax下降,后者使其增加两者都使Vmax下降两者都使Km值下降前者使Km值不变,后者增高前者使Km值不变,后者下降。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一、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一)实验原理(注:市售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约600C):1.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
2.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
(二)方法步骤:1、取3支试管,编上号(A、B、C),然后分别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2、另取3支试管,编上号(a、b、c),然后分别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3、将装有淀粉溶液和酶溶液的试管分成3组,A和a试管放入热水(约600C)、B和b放入沸水,C和c放入冰块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思考题1、不能只用不同温度处理淀粉溶液或酶溶液,这是为什么4、分别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后,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5、在3支试管中各滴入1-2滴碘液,摇匀后观察这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并记录;思考题2、在试管A、B、C中分别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思考题3、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思考题4、在上述实验中,自变量是什么无关变量是什么思考题5、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是否可以用斐林试剂来检验实验结果为什么二、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一)实验原理:思考题6、请依据下面所列实验操作步骤,写出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步骤:用表格显示实验步骤:(注意操作顺序不能错)思考题7、请在上表中填入你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思考题8、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思考题9、在上述实验中,自变量是什么无关变量是什么思考题10、在设计“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中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附加实验:思考题11、能否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1.(多选)在证明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影响的实验时,有学生取两支试管分别将淀粉溶液与唾液混合后,分别将试管放在冰水、沸水中5min后,待试管冷却后分别加入3滴碘液,结果两支试管都变蓝,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此实验的不足之处是A.酶与淀粉不能在设置各自温度之前接触B.缺少温度为37℃的对照实验C.这两支试管都不应变蓝D.不能用碘液检验是否存在淀粉2.(多选)下图表示的是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唾液淀粉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生化实验讲义思考题参考答案实验一淀粉的提取和水解1、实验材料的选择依据是什么?答:生化实验的材料选择原则是含量高、来源丰富、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
从科研工作的角度选材,还应当注意具体的情况,如植物的季节性、地理位置和生长环境等,动物材料要注意其年龄、性别、营养状况、遗传素质和生理状态等,微生物材料要注意菌种的代数和培养基成分的差异等。
2、材料的破碎方法有哪些?答:(1) 机械的方法:包括研磨法、组织捣碎法;(2) 物理法:包括冻融法、超声波处理法、压榨法、冷然交替法等;(3) 化学与生物化学方法:包括溶胀法、酶解法、有机溶剂处理法等。
实验二总糖与还原糖的测定1、碱性铜试剂法测定还原糖是直接滴定还是间接滴定?两种滴定方法各有何优缺点?答: 我们采用的是碱性铜试剂法中的间接法测定还原糖的含量。
间接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缺点是在生成单质碘和转移反应产物的过程中容易引入误差;直接法的优点是反应原理直观易懂,缺点是操作较复杂,条件剧烈,不易控制。
实验五粗脂肪的定量测定─索氏提取法(1)本实验制备得到的是粗脂肪,若要制备单一组分的脂类成分,可用什么方法进一步处理?答: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
(2)本实验样品制备时烘干为什么要避免过热?答:防止脂质被氧化。
实验六蛋白质等电点测定1、在等电点时蛋白质溶解度为什么最低?请结合你的实验结果和蛋白质的胶体性质加以说明。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等电点时分子所带净电荷为零,分子间因碰撞而聚沉倾向增加,溶液的粘度、渗透压减到最低,溶解度最低。
结果中pH约为4.9时,溶液最浑浊,达到等电点。
答:2、在分离蛋白质的时候,等电点有何实际应用价值?答: 在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与分子间因碰撞而引起聚沉的倾向增加,所以处于等电点的蛋白质最容易沉淀。
在分离蛋白质的时候,可以根据待分离的蛋白质的等电点,有目的地调节溶液的pH使该蛋白质沉淀下来,从而与其他处于溶液状态的杂质蛋白质分离。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实验报告范文3篇An experimental report on salivary amylase activity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实验报告范文3篇小泰温馨提示:实验报告是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
本文档根据实验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唾液淀粉酶活性观察实验报告文档2、篇章2: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测定文档3、篇章3:淀粉酶活性测定实验报告文档篇章1:唾液淀粉酶活性观察实验报告文档2 唾液淀粉酶活性观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环境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及酶的高效性;2.掌握酶定性分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基本原理1.酶是生物催化剂,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其催化效率比一般催化剂高106~1013.在生物体内过氧化氢酶能催化H2O2分解成H2O和O2,铁粉地H2O2分解也有催化作用,但其效率远低于酶。
2.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也会增大。
当到了最大值后,此时温度为酶的最适温度,由于温度过高,酶开始失活,导致酶的效率降低,最后完全失活。
3.酶的活性受PH值的影响。
酶在一定范围的PH值下才有活性,高于或低于最适PH,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
4.酶活性常受到某些物质的影响。
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增加,称为激活剂,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降低,称为抵制剂。
5.碘液指示淀粉水解程度的不同色变化:淀粉淀粉酶紫色糊精淀粉酶暗褐糊精淀粉酶红色糊精淀粉酶麦芽糖+少量葡萄糖加碘后:蓝色紫红色暗褐色红棕色黄色三、试剂与器材篇章2: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测定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研究摘要:讨论了不同条件下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因素很多,必须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最佳催化作用;淀粉酶具有高度专一性,其活性受温度、pH值、激活剂及抑制剂、酶浓度以及作用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产生唾液淀粉酶的量不同,活性强弱也有差异。
湖南省永州市洪观中学高一生物模拟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实验中应分别加入甲基绿和吡罗红B. 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C. 该实验用口腔上皮细胞而不用叶肉细胞,是因为叶肉细胞不含RNAD. 盐酸有利于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开,不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参考答案:B2. 下表为四种不同细胞的比较结果,正确的是参考答案:B3. 下列关于糖类的说法错误的是()A. 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B. 多糖的单体是单糖C. 蔗糖还原性糖D. 麦芽糖是植物二糖参考答案:C【分析】单糖:核糖、脱氧核糖、葡萄糖、半乳糖、果糖;二糖:乳糖(葡萄糖+半乳糖)、麦芽糖(葡萄糖+葡萄糖)、蔗糖(葡萄糖+果糖);多糖:糖原、纤维素、淀粉。
【详解】A.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但能够氧化分解,A正确;B.多糖的单体都是葡萄糖,B正确;C.蔗糖是非还原性糖,C错误;D.麦芽糖和蔗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D正确;故选C。
【点睛】在单糖和二糖中,蔗糖是唯一的非还原性糖。
4. 某研究组获得了水稻的叶黄素缺失突变体。
将其叶片进行了红光照射光吸收测定和色素层析条带分析(从上至下),与正常叶片相比,实验结果是( )A. 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B. 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C. 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D. 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在纸层析的色带上,从上往下依次是胡萝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所以对叶黄素缺失突变体的叶片进行红光照射,光吸收测定和色素层析条带分析,与正常叶片相比,实验结果是: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淀粉的检测方法。
2. 熟悉淀粉在不同物质中的存在形式。
3. 了解淀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二、实验原理淀粉是一种天然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
淀粉分子由大量的葡萄糖单元通过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连接而成。
淀粉的检测通常基于其与特定试剂反应产生特征颜色变化。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土豆- 玉米- 面粉- 淀粉酶- 碘液- 水浴锅- 研钵- 玻璃棒- 试管- 移液管- 滴管2.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 恒温水浴锅- 显微镜-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四、实验步骤1. 淀粉提取(1)将土豆、玉米和面粉分别称取适量,分别研磨成粉末。
(2)取适量粉末放入试管中,加入蒸馏水,充分搅拌,使淀粉溶解。
(3)将溶液煮沸,冷却后过滤,得到淀粉提取液。
2. 淀粉检测(1)取适量淀粉提取液放入试管中,加入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2)取适量淀粉酶溶液,加入淀粉提取液中,观察颜色变化。
(3)将淀粉提取液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淀粉颗粒形态。
(4)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淀粉提取液的吸光度。
3. 结果分析(1)观察淀粉提取液与碘液反应后的颜色变化,若呈蓝色或紫色,则说明淀粉存在。
(2)观察淀粉酶溶液加入后颜色变化,若颜色逐渐变浅,则说明淀粉被水解。
(3)显微镜下观察淀粉颗粒形态,可判断淀粉的存在。
(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淀粉提取液的吸光度,可进一步确定淀粉含量。
五、实验结果1. 土豆提取液与碘液反应后呈蓝色,说明土豆中含有淀粉。
2. 玉米提取液与碘液反应后呈淡蓝色,说明玉米中含有淀粉。
3. 面粉提取液与碘液反应后呈淡蓝色,说明面粉中含有淀粉。
4. 淀粉酶溶液加入后,土豆、玉米和面粉提取液颜色逐渐变浅,说明淀粉被水解。
5. 显微镜下观察淀粉颗粒形态,可确定淀粉的存在。
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淀粉提取液的吸光度,可确定淀粉含量。
六、实验讨论1. 淀粉在不同物质中的存在形式及提取方法。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实验报告范文篇一:唾液淀粉酶活性观察实验报告2 唾液淀粉酶活性观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环境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及酶的高效性;2.掌握酶定性分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基本原理1.酶是生物催化剂,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其催化效率比一般催化剂高106~1013.在生物体内过氧化氢酶能催化H2O2分解成H2O和O2,铁粉地H2O2分解也有催化作用,但其效率远低于酶。
2.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也会增大。
当到了最大值后,此时温度为酶的最适温度,由于温度过高,酶开始失活,导致酶的效率降低,最后完全失活。
3.酶的活性受PH值的影响。
酶在一定范围的PH值下才有活性,高于或低于最适PH,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
4.酶活性常受到某些物质的影响。
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增加,称为激活剂,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降低,称为抵制剂。
5.碘液指示淀粉水解程度的不同色变化:淀粉淀粉酶紫色糊精淀粉酶暗褐糊精淀粉酶红色糊精淀粉酶麦芽糖+少量葡萄糖加碘后:蓝色紫红色暗褐色红棕色黄色三、试剂与器材篇二: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测定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研究摘要:讨论了不同条件下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因素很多,必须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最佳催化作用;淀粉酶具有高度专一性,其活性受温度、pH值、激活剂及抑制剂、酶浓度以及作用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产生唾液淀粉酶的量不同,活性强弱也有差异。
关键词:淀粉酶;活性;温度;抑制剂;激活剂;专一性2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的因素(一)实验目的观察淀粉在水解过程中遇碘后溶液颜色的变化。
观察温度、pH、激活剂与抑制剂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人唾液中淀粉酶为α-淀粉酶,在唾液腺细胞中合成。
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经过一系列被称为糊精的中间产物,最后生成麦芽糖和葡萄糖。
变化过程如下:淀粉→紫色糊精→红色糊精→麦芽糖、葡萄糖淀粉、紫色糊精、红色糊精遇碘后分别呈蓝色、紫色与红色、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不变色。
生物染色剂斐林试剂:检测可溶性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沸水浴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
苏丹Ⅲ和苏丹Ⅳ:检测脂肪,苏丹Ⅲ遇到脂肪出现橘黄色,苏丹Ⅳ遇到脂肪出现红色。
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出现紫色甲基绿:检测DNA在细胞中分布,遇到DNA出现绿色。
吡罗红:检测RNA在细胞中分布,遇到RNA出现红色。
二苯胺:检测DNA的存在,DNA遇到二苯胺,水浴加热出现蓝色。
健那绿:检测细胞中的线粒体,线粒体遇到健那绿呈现蓝绿色。
碘液:检测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出现蓝色。
澄清石灰水:检测CO2,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色变成绿色再变成黄色。
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可以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出现灰绿色。
龙胆紫或者醋酸洋红:检测细胞核中的染色质,可以将染色质染成深色。
高中生物学重要的酶(部分)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将DNA分子的双链骨架切割,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一种序列,而且从特定的位点切割。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破坏DNA分子的骨架上的磷酸二酯键。
DNA连接酶:将被限制酶切割的双链DNA片断连接起来。
DNA连接酶连接DNA分子的骨架上的磷酸二酯键。
DNA聚合酶:在DNA复制的时候需要,将单个脱氧核苷酸一个一个的连接起来,DNA聚合酶连接DNA骨架上的磷酸二酯键。
解旋酶:将DNA的双螺旋解开,解旋酶破坏的是氢键。
(也可以用高温解旋)RNA聚合酶:催化DNA转录为mRNA分子。
胰蛋白酶:将动物细胞间隙的蛋白质水解,使组织分散成游离细胞。
逆转录酶:催化RNA逆转录形成DNA分子。
生物染色剂高中几种染色剂的使用原理、使用方法归纳1。
甲基绿和吡罗红:实验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试剂及配制方法(1)试剂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乙酸钠,乙酸,蒸馏水,吡罗红甲基绿混装粉。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遵义县团溪中学黄定梅“新陈代谢与酶”是高中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必须通过实验探究酶的活性及其特征,为此,我先后尝试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过氧化氢酶催化H 2O2分解来研究温度和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但实验效果不佳,于是我对此实验作了改进,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其具体实验方案如下:一、实验目的1、学会探索影响酶活性因素的方法。
2、探索a—淀粉酶不同温度下催化淀粉水解的情况。
二、实验原理淀粉遇碘后,形成蓝紫色复合物,a—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试管12支,试管刷1把,试管架1个,刻度吸管2支,恒温水浴箱2台(水温分别保持在60℃、100℃)、塑料烧杯1个(冻冰),铅笔1支,1%淀粉溶液,%a—淀粉酶溶液,卢戈氏碘液,蒸馏水。
四、实验准备1、实验前教师应配制好1%淀粉溶液和%的a—淀粉酶溶液,卢戈氏碘液。
2、课前90min,打开2个温水浴箱,并调好温度。
五、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六、实验结论:在不同温度下,a-淀粉酶的活性不同,低于最适温度,a-淀粉酶的活性没有全部释放,高于最适温度a-淀粉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消失。
从以上实验表格可知,在2℃时,a-淀粉酶的活性最低,几乎没有活性,在60℃时,a-淀粉酶的活性最高,即60℃为最适温度,在96℃时,a-淀粉酶活性完全丧失。
七、说明:1)对照组均为深蓝色,实验组中冰水组颜色为深棕色,60℃时为黄色,100℃时为深蓝色。
2)水浴箱水温100℃时,敞开盖后只能维持96℃。
所以测定的是96℃下酶的活性,但也可以观察到明显现象。
3)水浴锅要保持水温60℃时,应设定在61℃,敞开盖时的实际温度为60.1℃左右。
第二节糖类1.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广泛用途以及在现代科学技术上的重要意义。
2.掌握葡萄糖的结构、主要性质,并了解其用途。
(重点)3.掌握蔗糖和麦芽糖的组成、主要性质以及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
(重点) 4.掌握淀粉、纤维素的组成,以及它们的重要性质及其应用;掌握淀粉的检验方法。
(重难点)糖类的组成和分类葡萄糖和果糖[基础·初探]1.糖类的组成和分类2.葡萄糖和果糖[思考探究]1.如何检验糖尿病人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提示】将病人的尿液与新制Cu(OH)2悬浊液混合后共热,观察是否有红色沉淀生成。
2.甲醛、乙酸、葡萄糖、果糖的最简式相同吗?它们的化学性质是否相似?【提示】甲醛、乙酸、葡萄糖、果糖的最简式均为CH2O,但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似。
[认知升华]葡萄糖的化学性质1.加成反应CH 2OH(CHOH)4CHO +H 2――→Ni△CH 2OH(CHOH)4CH 2OH2.氧化反应①银镜反应:CH 2OH(CHOH)4CHO +2Ag(NH 3)2OH ――→△CH 2OH(CHOH)4COONH 4+2Ag ↓+3NH 3+H 2O②与新制Cu(OH)2悬浊液的反应:CH 2OH(CHOH)4CHO +2Cu(OH)2+NaOH ――→△CH 2OH(CHOH)4COONa +Cu 2O ↓+3H 2O③生理氧化反应:C 6H 12O 6(s)+6O 2(g)―→6CO 2(g)+6H 2O(l) ΔH =-2 804 kJ·mol -1 ④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3.酯化反应 4.发酵生成酒精C 6H 12O 6――→酒化酶2C 2H 5OH +2CO 2[题组·冲关]题组1 糖的组成和分类1.下列物质中,属于糖类的是( )【导学号:88032061】【解析】 糖类为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
【答案】 C2.下列物质属于单糖的是( ) A .葡萄糖B .麦芽糖C.蔗糖D.淀粉【解析】麦芽糖、蔗糖属于二糖,淀粉属于多糖。
⾼中⽣物个实验知识点总结⾼中⽣物19个实验知识点总结实验⼀:显微镜的正确使⽤1、是低倍镜还是⾼倍镜的视野⼤,视野明亮?为什么?低倍镜的视野⼤,通过的光多,放⼤的倍数⼩;⾼倍镜视野⼩,通过的光少,但放⼤的倍数⾼。
2、为什么要先⽤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观察的物像移⾄视野的中央,再换⾼倍镜观察?如果直接⽤⾼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找不到。
因此,需要先⽤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观察的物像移⾄视野的中央,再换⾼倍镜观察。
3、⽤转换器转过⾼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不⾏?不⾏。
⽤⾼倍镜观察,只需转动细准焦螺旋即可。
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
4、使⽤⾼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答:(1)⾸先⽤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2)转动转换器,⽤⾼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为⽌。
5、总结:四个⽐例关系a.镜头长度与放⼤倍数:物镜镜头越长,放⼤倍数越⼤,⽽⽬镜正好与之相反。
b.物镜头放⼤倍数与玻⽚距离:倍数越⼤(镜头长)距离越近。
c.放⼤倍数与视野亮度:放⼤倍数越⼤,视野越暗。
d.放⼤倍数与视野范围:放⼤倍数越⼤,视野范围越⼩。
实验⼆检测⽣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质⼀、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特定的颜⾊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作⽤,可⽣成砖红⾊的Cu 2O沉淀。
葡萄糖+ Cu ( OH )2 --葡萄糖酸+ Cu 2O↓(砖红⾊)+ H 2O,即Cu ( OH )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
淀粉遇碘变蓝⾊。
3、蛋⽩质与双缩脲试剂发⽣作⽤,产⽣紫⾊反应。
(蛋⽩质分⼦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产⽣紫⾊反应。
)⼆、实验材料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颜⾊为⽩⾊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
1.直链淀粉遇碘呈蓝色,支链淀粉遇碘呈紫红色,糊精遇碘呈蓝紫、紫、橙等颜色。
这些显色反应的灵敏度很高,可以用作鉴别淀粉的定量和定性的方法,也可以用它来分析碘的含量。
2.纺织工业上直链淀粉显蓝色,据认为这是由于葡萄糖单位形成六圈以上螺旋所致。
其分子量约1万-200万,250-260个葡萄糖分子,以(1 4)糖苷键聚合而成.呈螺旋结构。
一个螺旋圈所含葡萄糖基数称为聚合度或重合度,当淀粉形成螺旋时,碘分子进入其中,糖的羟基成为供电子体,碘分子成为受电子体,形成络合物.3.而支链淀粉除了(1 4)糖苷键构成糖链以外,在支点处存在(1 6)糖苷键,分子量较高.遇碘显紫红色.遇碘显紫红色。
淀粉水解时一般先生成淀粉糊精(遇碘呈蓝色),进而生成红糊精(遇碘显红色),再生成无色糊精(遇碘不显色)及麦芽糖,最终生成葡萄糖。
糖元遇碘显红色。
用它来衡量布匹退浆的完全度。
以前认为,淀粉能吸附碘,使碘吸收的可见光的波长向短的波长方向移动,棕色的碘液就变成蓝色。
同理,支链淀粉和糊精也能吸附碘,不过吸附的程度不同,因此呈现的颜色不同。
这种解释的有力根据是碘的淀粉液在加热时蓝色消失。
这就被认为是加热后分子动能增大,引起解吸的缘故。
近年来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如X射线、红外光谱等)研究碘跟淀粉生成的蓝色物,证明碘和淀粉的显色除吸附原因外,主要是由于生成包合物的缘故。
什么是包合物呢?直链淀粉是由α-葡萄糖分子缩合而成螺旋状的长长的螺旋体,每个葡萄糖单元都仍有羟基暴露在螺旋外。
碘分子跟这些羟基作用,使碘分子嵌入淀粉螺旋体的轴心部位。
碘跟淀粉的这种作用叫做包合作用,生成物叫做包合物。
在淀粉跟碘生成的包合物中,每个碘分子跟6个葡萄糖单元配合,淀粉链以直径0.13 pm绕成螺旋状,碘分子处在螺旋的轴心部位。
淀粉跟碘生成的包合物的颜色,跟淀粉的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有关。
在一定的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内,随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包合物的颜色的变化由无色、橙色、淡红、紫色到蓝色。
高中生物16个必考实验原理全解析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反应方程式:葡萄糖+ Cu(OH)2葡萄糖酸+ Cu2O↓(砖红色)+ H2O,即Cu (OH)2被还原成Cu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二、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 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三、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1、叶绿体的辨认依据: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形;2、线粒体辨认依据: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3、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四、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