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1
- 格式:doc
- 大小:286.00 KB
- 文档页数:2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最新12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重点1.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户:门;欣然:愉快地,高兴地;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念:想,思考;遂:于是,就;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寝:卧,睡;相与:共同,一起;步:徒步而行,散步;庭:庭院;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都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空明:清澈透明;藻荇:泛指水草;交横:交叉错杂;盖:原来是,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不过;耳:而已,罢了”;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
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
文中十八字写景,使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水平目标:1.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3.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4.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把握苏轼豁达的心境,继而领悟其人生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朗读,读出月夜的恬淡,读出作者的欣喜孤独旷达。
2、知人论诗。
搜集相关资料,辅助学生深刻理解此文及苏轼。
(三)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苏轼的背景介绍,和对“闲”的领悟,把握苏轼豁达的心境,继而领悟其人生态度,学习作者旷达乐观从容的心态。
三. 教学重点:“月”和“闲”的揣摩与品味。
四.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诵读法、品味法、合作探究。
六.教学设想:抓住两个关键词:“月”和“闲”。
赏“月”,悟“闲”。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谪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听读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7篇)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p《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
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四、教学环境及资准备利用多媒体这个教学硬件资料,结合所准备的课件来完成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学生欣赏,教师提问词作者,学生回答,引出苏轼,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测1、了解作者。
指名学生介绍,学生补充。
教师投影提示重点。
2、正音畅读。
指名学生朗读并正音纠错,教师提示重点语句的停顿。
(三)速读训练要求:自由朗读(速读)课文1分钟,看谁读得既准确又流畅。
指名检查。
重点检查中等偏下的学生5-8人。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十月十二日夜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夜游的对象贬官之人张怀民夜游的地点黄州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庭院赏月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4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1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二篇短文的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妙,培育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热爱生活、追求美妙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点)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老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解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老师点拨。
(1)古今异义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2)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提问2: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一、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
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三、教学设想由人及情,由读到悟,对本篇课文,设想通过读课文来体会其中的感情,通过了解,了解创作背景来领悟感情。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意气风发,豪情壮志,他仕途坎坷,笑看人生。
他是谁呢,他就是宋代的著名词人苏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游记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了解苏轼生平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在他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大家一起念。
(出示文字)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出示苏轼图片)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
我们就从《记承天寺夜游》中寻找答案,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三)、朗读课文,感受情景学生听范读,感受朗读时的节奏,感情。
请同学起来读课文,看看大家能否感受到其中的要点。
大家齐读感受。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方法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习)与诵读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上课:同学们好!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
(点击多媒体)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导语: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附: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月色入户夜游之因叙事欣然起行月色——积水空明绘景皎洁空明竹柏——藻荇交横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洒脱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人生的感慨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教学反思: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1、注重诵读教学。
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6篇)《记承天寺夜游》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下面给大家分享《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借鉴!《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
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在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多种方式,理清文章内容,把握重难点。
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翻写成优美的散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
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1、给学生放范读,根据范读,纠正自己的读音,确定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听,交流。
3、请学生给大家读一遍,师生一起点评,全班齐读课文。
4、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5、放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朗读描写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学品味月色描写,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