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人类社会尤其是现代社会延续发展的前提,“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展望21世纪,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基础教育──小学教育,上好科学课和开展好科学活动,无疑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最好途径。
下面就如何在科学课活动中营造一种探究和宽松愉悦的氛围,吸引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谈几点体会:一、通过学具发展学生操作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发达,动手能力强的基础之上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形象思维是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主要是指人们获得感性认识和事物表象,根据感性认识和事物表象创造新形象的思维活动,没有形象思维就没有创新。
实验是小学科学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手段,实验直观、具体、形象生动。
实验教学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校有限的实验器材不能满足学生人手一份。
教师利用废物指导学生共同参与制作学具。
例如:科学《研究磁铁》探究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牙膏盒和磁铁制作磁性玩具。
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计并制作各种磁性玩具。
制作出像磁性蝴蝶、猴子爬竿、小人在天花板上行走、磁性迷宫等多种磁性玩具。
从而扩展到课外科技活动中制作和创造出许多磁性玩具和利用磁铁的日常生活用品。
由此可见,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的思维由获得表象,到产生出一种新的思维──创造性思维。
又如:利用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口服液小玻瓶里装入合适的水刚好能在矿泉水瓶里能浮在上面,制成“潜艇”,以魔术的形式出示给学生看,我说:“矿泉水瓶子中有一个小瓶浮在上面,我能把他拉到瓶底。
”同学们的好奇心一下就调动起来了,迫切想知道究竟和自己也做一个,通过学生自制“潜艇”使学生进一步探究了沉和浮的秘密,了解到水的浮力可以为我们做许多事。
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科学的本质是探究未知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示范,引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并提供让学生参与的机会,如课堂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
2. 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观察和思考是创新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教师还可以进行科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结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互相交流意见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促进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合作可以促进思维的碰撞和创新的产生。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参与实验和项目,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5.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实验和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进行探究,鼓励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解决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
6. 提供资源和支持为了培养创新能力,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和找出解决办法。
通过以上策略,可以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需要学生具备观察、思考、问题解决、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挑战,达到创新能力的目标。
小学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和创新能力科学实验和创新能力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
科技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小学科技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和创新能力。
一、科学实验的重要性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科学知识,培养观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科学方法和技能。
这样的实践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科技教育中的科学实验教学在小学科技课程中,科学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内容和步骤,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技能。
例如,在学习水的沸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水沸腾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
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科学知识,还能够锻炼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科技教育中的核心目标之一。
小学科技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通过创新性的实验设计和项目学习,学生可以主动探索和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学习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小型的植物自动浇水装置,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的实践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科技教育中的资源支持为了促进小学科技教育的发展,需要有充足的资源支持。
学校可以配备科学实验室和实验器材,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和条件。
同时,科普展览、科技比赛等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参加科技竞赛,让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科学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潜能。
五、教师的角色和能力教师是科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创新活动。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摘要: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成长的要求。
作为一名小学的科学教师,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性培养,就成为我们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改革;创新能力;有效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素质和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大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阶段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共识。
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其作为独立的个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
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成长的要求。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性培养,就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课题。
下面,结合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谈一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更好的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轻松自由的状态下,学生才会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要的前提就是要在课堂上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和创新的环境。
为此,教师就要摒弃传统的教学中那种教师高高在上的教学在状态。
要以一种和蔼可亲的教师形象出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轻松愉悦。
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环境,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才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策略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键,而学生作为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时,才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在教学中可以提出一些引人入胜的实验和现象,让学生产生疑问,并通过实践和探索去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观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只有当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实践能力时,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提出新的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组织实验和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实践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规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勇于解决问题。
在课堂中可以给学生一些情境,让他们动脑筋,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在一个积极向上,鼓励创新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浅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运用于日常生活。
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热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所谓“科学”是指反映自然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前人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探索研究才形成的。
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的就是人的创造性。
小学科学正担负着它的启蒙任务,通过启蒙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周围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和联系,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好基础,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进步的需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是中华民族要繁荣昌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
因此,提高小学生的科技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通过四年级上册科学书中的《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课前精心准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科学知识包罗万象,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动物生物等知识无所不有,这就决定了科学课的课前准备不能照搬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1、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教学目标九年义务教育新的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认识,即把科学课的性质,由原来的“知识性”学科改变为“教育性”学科,科学课的任务由原来单纯的“传授知识”改为“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备课,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热空气和冷空气》这一课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性质,这将为认识风的成因打下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策略探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小学科学教学作为学生接触自然界和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需要相应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通过一些策略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培养观察和发现的习惯观察和发现是创新的第一步,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的习惯至关重要。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实验活动或者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
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比如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动物的行为特点等,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观察和发现的习惯,为后续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二、激发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
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并且渴望寻找答案。
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可以提出一些有关动物行为、植物生长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探究,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老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去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四、引导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学习,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在科学实验或者探究活动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创新实践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创新实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科技创新比赛,或者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型的科技创新实践,让学生将平时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策略探究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而如何有效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策略,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科学教学要重视启发式学习启发式学习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从实际情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习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个小型的种植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种植、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从中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二、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解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物质的性质时,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思考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科学教学要注重跨学科整合在小学阶段,学科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科学知识与数学、语文等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科学教学要注重跨学科整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学习物体的运动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轨迹,并运用数学知识简单的进行运动轨迹的数据统计、分析,再进行语文方面的文章撰写,整合各科知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科学教学要注重实践和应用科学知识既是理论性的,也是实践性的。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设计一些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并让学生思考实验结果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学习水的状态变化时,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加热、冷却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水的状态变化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科学课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已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方向。
因此,如何在科学课中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每个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在科学课中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以及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践中。
1. 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创新能力的第一步是通过发现实际问题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当孩子们在课堂中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时候,教师可以教导他们如何找到科学实验中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难题。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同时锻炼他们的思维和分析技能。
2. 提倡探究精神在课堂中提倡探究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教授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让小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并尝试解决它们,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团队精神。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帮助、引导学生,鼓励他们在实验中发挥自己的创意和观察力,这有助于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和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 打造适合小学生的实验场景在科学课上,实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实验,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和概念,同时也能够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实验场景应该是安全、易操作和有趣的,同时也要满足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以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例如,可以提供简单的实验器材和模型,让小学生自主操作和探究,这样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 多角度思考与反思创新能力是需要不断发掘和培养的。
在科学课上,通过启发性的思考,可以让小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从而不断发掘创新潜能。
同时,在实验完成之后,也要引导小学生对实验和结果进行思考和反思,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便下次能够做得更好。
5. 鼓励团队合作在实验课上,鼓励小学生进行团队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团队合作,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和领导力。
同时,在团队合作中,教师也可以起到引领和辅导的作用,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果。
浅析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
科学课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面广,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科学课堂教学中,能更好地再现教材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情景、过程,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化繁为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等,并且学生通过自己参与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中,引领自主地去尝试、实践、经历,在探索中有所得,有所悟,甚至还有所创。
在科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及实践能力,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的课堂教学效果发生质和量的变化。
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思维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呢?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培养创新思维思维的广泛性指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不依常规地去思考问题,它反映思维的宽度、广度。
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
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发散,要求学生思考解答某个问题的种种方法。
如教学《身边的材料》这一课时,让学生对自己带的物品仔细观察,分析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多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观察植物的一生;观察我们周围生活的小动物,观察土壤、空气、水;观察云、雾、雨、雪、霜、风;观察我们吃的食物,了解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观察家中的电器,调查家中的材料,观看星空的变化,观察月相的变化;寻找身边的混合物等。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
还要做到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创新,能让学生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探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进行尝试、改造或创新,这才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的。
试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小学教育科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a)-0168-01
新世纪的突出特点是创新。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课应在实验教学中进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体现“立足干做,突出实践性,着重于思,注重启发性;着力于放,体现自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
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下面就结合小学科学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达一方面的尝试。
1 提高学生重视科学的意识
美国著名学者乔治·奥威尔指出,科学不只是发生在实验室中的事,不只是一种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们观察世纪的一种
方式。
如果小学科学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培养,那将会使受教育者在处理问题方面缺乏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很难有创新的意识。
因此,我们应十分重视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引入最新科学信息,激发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鼓励他们关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在教学中除书本科学知识外,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要结合科学知识教学及时向他们讲解各门类科技发展最新动态。
2 营造创新氛围
创造性好比种子,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才能生根、开花、结果。
教育即是一种环境,一种经过科学组织的环境。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里,只有循规蹈矩,听从教师安排,服从绝对权威,造成的结果是高分低能,死气沉沉,在这样的环境里只能压抑人的创新精神。
有利于培养并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环境应该是开放、宽松、民主、和谐的,它应该包容多样性,鼓励独创性,支持求新求异,挑战权威。
有利于创造的风气,不仅会促进求知欲滋长旺盛,激发探索异常解决办法的强烈兴趣,而且还会刺激新思路的开拓。
因此,科学教学要积极营造创新氛围,搞好校园环境布置,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创新环境中。
并感受到整个校园都渗透着浓浓的科技创新氛围。
例如,在教室长廊上挂中外科学家画像和名言,利用黑板报等定期摘录科学家的名言,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的名言摘录在自己的日记本扉页上,可激发起他们献身科学、追求科学的热情。
结合科学
教学开展有关科技知识小讲座、开展科普知识竞赛、撰写科普小文章、组织科技制作比赛等等,消除学生对创造发明的神秘感,使之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增强创新的意识。
特别是科学教学的实验课,让学生各自身边的简易材料证明结论的科学性。
3 鼓励学生自己创新实验
实验课重在学生自主地操作活动,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探索知识、领悟科学的真谛,这就要求教师放手,不“放”何来自主?学生的知识、能力、对学习的情感态度,都是通过他们亲身卷入实践活动才能形成的。
教师放了手,学生处在主动地位,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实验、描述、整理、加工事实材料,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收获都有了。
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让学生自主选用各种器材,运用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设计实验并操作,学生不仅完成了教材中的实验,还想出了与教材不同的实验方法。
他们认为:在试管里滴几滴红墨水,操作起来较难,不易使试管内外空气隔绝。
有的学生竟然想出用气球套在烧瓶口上,把烧瓶放在热水中加热,气球渐渐地膨胀起来,将烧瓶移到凉处,原来已充气的气球就慢慢瘪了。
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在“观察——猜想——思考——得出结论”这一活动中,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得到了培养。
4 善于用评价手段,创设创新环境
评价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能够影响、改善教学环境。
从本质上说,任何形式的评价都是激励和鞭策学生的手段,而不应是压制、
伤害学生的工具。
实践表明,部分创造性高的学生不一定会有优异的成绩,部分创造性低的学生往往是高分的获得者。
此外,创造性高而成绩差的学生常常由于猎奇出现不轨的行为,如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等。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手段,改善教学的环境。
应该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看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学生的能力、情意、思维是否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的评价也要适应这一变化,做到全面、准确、科学,手段多样。
教师对知识掌握得好的同学评价要恰当,不要把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造成对成绩差学生的压抑,而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下降。
对积极思考的同学要大力表扬,鼓励积极参与学习的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
对大胆提出问题、大胆质疑的同学,不能挖苦、讽刺、打击,而应该满腔热情地帮助加以引导,甚至给予适当表扬。
通过全面、科学、有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评价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需要良好的环境,它应该是开放、宽松、民主、和谐的,具有包容性、多样性和鼓励独创性。
要创设这样的环境需要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探究精神,加强教学评价,通过努力一定能创造一个适合创新精神培养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