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立法的若干法律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立法的若干法律问题

[摘要]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是民事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世界

各国的民事立法中普遍都有规定。在我国,债权人代位权立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空白的,直到1999年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才真正从实体法上确立了合同债权人代位制度。同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下称《解释》)对代位权的构成及其行使作了较为详尽的补充规定。合同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确立,弥补了原有我国民事立法规定债权人无权向第三人行使权利的不足,提高了债务履行和债权实现的可能性,在代位权实行效果上采取了代位债权人优先受偿的原则,是我国立法在法律平等价值取向方面从结果平等向机会平等转化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债代位权怠于行使入库规则优先受偿

前言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是民事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现代意义上的债权人代位权立法则普遍被认为是起源于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该法第1166条规定:“债权人得行使其债务人的一切权利与诉权,但专与人身相关的权利除外。”[1]《法国民法典》关于债权人代位权的此项规定对后世各国的民事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大陆法系国家在其民法中普遍都有规定。在我国,债权人代位权立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空白的,直到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下

称《意见》),在第300条有关执行程序中才有所体现。该条规定:“被执行人不能清偿债务,但对第三人享有到期债权的,人民法院可依申请执行人的申请,通知第三人向申请执行人履行债务。该第三人对债务没有异议但又在通知指定的期限内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执行。”该规定是我国民事立法上第一次涉及债权人代位权问题,但由于是规定在民事程序法中,只涉及执行的步骤和方法,而对实体问题没有涉及,因此,上述规定有其局限性。1999年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才真正确立了合同债权人代位制度。同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下称《解释》)对代位权的构成及其行使作了较为详尽的补充规定。合同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确立,填补了我国立法上的空白,弥补了原有我国民事立法规定债权人无权向第三人行使权利的不足,提高了债务履行和债权实现的可能性,从而对平衡债权人与债务人利益,进一步保障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起了积极的作用。

一、我国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适用范围

从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起源和其本身的文义看,代位权的行使主体是债权人,代位保全针对的客体是债务人对第三人享有的债权,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应适用于一切债的范围。但我国债权人代位权制度规定是在《合同法》中的,因此,学术界关于代位权的适用范围就产生了不同看法。

有学者认为,代位权的本旨在于保全债权人的合同债权,债务人

对第三人的债权可以是合同债权,也可以是因不当得利,无因管理

和侵权产生的债权,因而得出: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只有基于合同

关系而产生的债才能适用代位保全,债务人对次债务人不论是基于合同,还是不当得利,无因管理,侵权,债权人均可适用代位保全。[2]也有学者认为,虽然规范债权代位保全内容的法律为合同法,理论

中对合同法所指应作扩大解释,而不能仅局限于合同之债,如果适

用代位保全的债仅为合同之债,那么因侵权行为,不当得利,无因管理引起的债权债务,当债务人现有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而对第三

人却有可得债权时,债权人因不能行使代位权而无法获得债权的保护,其结果显然与本制度全面保护债权人权利实现的立法宗旨相悖。因此,适用代位保全的债应是除人身债权以外的一切财产性债权。[3]

在确定我国的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适用范围之前,我们有必要再来分析一下相关的法条。《合同法》第73条第1款规定:“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

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但该债权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除外。”这就是我国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基本条文。单就该条文内容上看,条文中关于“债权(人)”、“债务(人)”的字眼确实没有明确限定在合同关系中。任何一部科学制定的法律,其立法语言强调一词一义,同一词语在同一部法中必须保证同一的、非歧义性的理解,特别是法律用语,不论其出现在法条的何处,其含义都是一致的,这是现代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由于我国债权人代位

权制度是规定在《合同法》中,根据上述立法评议技术要求,《合同法》中有关“债权”、“债务”词语的含义均是指合同之债,而不能任何扩展解释为包括合同、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不当得利在内产生的债,这才能与《合同法》的适用范围相一致。不能因为债权人代位制度最初设立的宗旨是适用所有类型的债,也不能因为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债更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而将我国的债权人代位权制度进行任意扩张性理解。因此,我国现行的债权人代位权制度仅适用于合同之债,不仅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是合同之债关系,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也同样是合同之债关系。

当然,将债权人代位权制度扩展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债更有利于全面保护债权权利的实现,但这需要立法机关今后在制订《民法典》时将其纳入其中。

二、债权人行使条件分析

《合同法》第73条对债权人代位权制度仅进行了原则性规定,《解释》第11条则规定了债权人提起代位权诉讼应当符合的4个条件:(一)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合法;(二)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三)债务人的债权已到期;(四)债务人的债权不是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债权。该规定对于完善合同立法,解决司法实践中债的代位保全问题,起了普遍指导作用。但其规定存在不合理之处,势必影响司法实践操作,下面逐一进行探讨。

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合法。

《合同法》第73条没有对债权是否合法进行规定,该条件是《解

释》对《合同法》的补充规定。从法理上讲,该条件是没有必要的。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实现某种利益的可能性,其本身就含有合法性的判断,不存在合法与非法之分。同样的道理,债权即债权人享有的权利,本身也含有合法性的判断。因此,法律层面上的债权都是合法的,不存在不合法债权。[4]只有产生债权的依据——合同才存在合法与不合法之分。

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

1、关于代位权行使是否应以主债权到期为条件,颇有争议。《合同法》第73条没有主债权须到期的限制,债权人完全可以在其债权未到期的情况下,专为保全债务人的权利而提起代位权诉讼。《解释》第11条关于代位权行使要件中也没有提及,但《解释》第13

条却作了如下规定:“合同法第七十三条规定的‘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是指债务人不履行其对债权人的到期债务,又不以诉讼方式或者仲裁方式向其债务人主张其享有的具有金钱给付内容的到期债权,致使债权人的到期债权未能实现。”由于可见,《解释》支持了债权人行使代位权必须以主债权到期为前提的观点。《解释》第13条的规定从根本上限制了债权人的上述权利,是对《合同法》进行了限制性解释,有违《合同法》原意,限制了债权人权利的实现。

关于“怠于行使”,理论界普遍认为债务人怠于行使权利是指债务人应行使权利且能行使权利而不行使权利。所谓应行使,是指若不于其时行使,则权利将有消灭或者丧失可能。能行使,指客观上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