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中图版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展示方案齐讨论)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课题:数码设备在身边、数码照片随手拍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认识和学会使用常见的数码设备和软件,例如:使用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拍摄照片、美化照片和制作电子相册。
在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教学重点:1、通过合作学习和知识分享,认识各种数码设备,了解数码设备的功能。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会使用各种数码设备收集信息。
教学难点:1、教师在组织分组学习,设法保证合作学习时,学生互相分享知识的效果。
2、指导学生在面对不同数码设备时,通过理解各种标志图案的意义,总结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操作方式。
教学内容:、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的数码设备图教师:谁能够给大家介绍一下图中的数码设备,说说它们的名称和用途。
请学生介绍一、数码设备在身边1、教师用课件(图片)进行演示,说明本课学习内容(课件出示课题)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各种数码设备的使用方法,并用同学们带来的数码设备来采集照片信息。
3、教师说明学习要求:同学向组内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数码设备的使用方法,并演示拍照和播放照片。
一名同学介绍时,组内其他同学不能干扰,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使用他人的数码设备。
4、教师分组:分组时尽量保证各组都有照相,录像和录音的设备。
指定各组负责的同学,由负责的同学安排发言顺序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请3名同学分别介绍自己的数码设备录音,拍照,录像的方法。
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用手机拍照的操作步骤,想一想用数码相机和平板电脑照相有哪些相同步骤。
请学生比较说明2、对比第7页数码相机的功能键,请同学找一找自己的数码设备的开关键,快门,录像键的位置有什么字母和图案和其他同学的数码设备相同,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请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1、组内同学可以互相拍照,交流照片,会使用美图等软件的同学可以教其他同学使用编辑美化软件的处理照片。
(也可以分享制作电子相册的方法)2、阅读“信息加油站”1、回家后请家长协助把课上的照片发送给同学,并保存到电脑或者邮箱里。
清华版六年级信息技术下册全册教案+天津市中图版小学教案+电子工业出版社安徽版课题:第1课你好,机器人教学内容:初步认识机器人工作原理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⑴了解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⑵了解教育机器人的组成。
⑶理解机器人简单工作原理。
2、过程和方法。
⑴熟悉纳英特积木式编程系统的界面。
⑵学会下载程序到机器人中,以及控制机器人的运行。
3、情感目标:⑴培养学生对机器人的兴趣。
⑵培养学生关心科技、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机器人应用范围。
2、机器人组成。
3、操作程序、控制机器人。
教学难点:1、机器人应用范围。
2、机器人组成。
3、操作程序、控制机器人。
教学准备: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完成课前小研究:让学生了解身边的机器人,查资料看看现在机器人的发展情况。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你了解机器人吗?你心目中的机器人是什么样子的?机器人离我们还很遥远吗?今天就让我们与他们面对面地接触,让我们一起步入机器人的神奇世界吧!二、学习指导:师播放一段视频,请学生思考:(演示板书)1、同学们讨论,机器人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1)、机器人是具有一些类人的功能的机械电子装置,又叫自动化装置并具有类人功能;(2)、机器人是根据程序来完成相应地工作。
2、那么,我们人类为什么要制造机器人呢?(1)、主要是因为机器人可以在有毒、有害、高温或危险环境工作;(2)、它可以从事大量的、重复性的劳动密集型工作或人类不能完成的工作。
3、因为机器人都是为了适应各种需要和各种特殊环境而设计制造的,所以它的外形不一定都要做成人形。
(出示录象,展示几种不同用途的机器人如舞蹈机器人、爬墙机器人、体操机器人等)1、通过观察刚才的演示,试说明机器人是怎样处理信息的?2、机器人的活动与人的活动有哪些类似的地方?3、通过观察和检测,了解机器人各种模块的结构和作用。
生参与分组,分工活动,完成自己的任务。
三、实践操作。
六张图的内容,各传递了什么信息。
图1,闻到花香,我们获取的信息是“花开了”。
图2,看到报纸,我们获取的信息是“新闻报道”。
图3,吃到美味的食物,我们获取的信息是“美食的味道”。
图4,听到上课铃声,我们获取的信息是“上课了”。
图5,看到闪电、听到雷声,我们获取的信息是“要下雨了”。
图 6 感到手指的疼痛,我们获取的信息是手指受伤了。
信息无处不在。
我们可以从身边的许多事物中获取信息。
日常生活中的声音、文字、图像、气味、自然现象等信息,经过人类自身的感觉器官传递给大脑,再由大脑分析、处理,形成了我们对世界的初步认识。
人类通过感觉器官获取信息,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手——摸。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对信息传递的速度和精度要求越来越高,这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使今天的我们能够做到“不出门,知天下”。
科学技术是怎样使人类的沟通方式发生变革的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传递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人类信息传播史上发生了五次重大革命。
1.语言的使用——语言传播语言产生后,人类长期依靠口头传递信息,这种口口相传的方式,使信息在传递中,容易掺杂个人观点,甚至造成讹传。
三人成虎的故事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2.文字的出现和使用——文字传播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大创举,被视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文字使信息保存的时间更加久远,也令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加广阔,从而实现了对语言传播方式的真正超越。
但早期文字完全依靠人工手抄,无法形成传播规模,且传播范围也相当有限。
3.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印刷传播印刷术的发明是信息传播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我国宋朝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如图1一1一3所示,这是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印刷术的发明,使人类可以大规模、高效率地用文字传递信息。
4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电讯传播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梦想自己能有“顺风耳”和“千里眼”,从而突破时问和空间的限制,迅速而准确地知道远方的信息。
课题:精彩动画大赏析、动画奥秘来探寻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欣赏动画范例,了解动画作品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弄清动画的原理,了解连续的画面在动画制作和播放的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了解动画作品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动画生成的奥秘。
教学难点:1、了解帧在动画制作和播放的中的作用。
2、形成动态画面思维一、精彩动画大赏析1、教师播放网上搜集的优秀动画作品教师:同学平时还见过哪些形式的动画作品,并分析它们的应用领域及特点,填写书P18表格。
2、教师:动画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表现形式,已经被应用到生活、学习等各个领域中,传递着各类信息,今天我们来探索动画的奥秘二、动画奥秘来探寻1、教师用课件(图片)进行演示,说明本课学习内容(课件出示课题)2、教师介绍动画的来源:动画起源于人类用绘图的方式记录和表现运动的愿望。
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曾用“走马灯”和“皮影戏”等方式来演绎神奇的“动态”效果。
(教师边播放边讲述走马灯和皮影戏的介绍)3、教师带领学生阅读“信息加油站”实际上,动画的产生是基于人眼的视觉暂留特性。
每一段动画其实都是由一幅幅连续的静止画面组合而成的,当这些画面被快速播放时,就产生了动态变化效果。
(用小鸟入笼的玩具体验人眼的视觉暂留特性)1、了解画面连续出现的效果教师: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这些静止画面连续看起来像是运动的。
(人眼的视觉暂留特性)教师:制作一个动画作品应该怎样去做?(绘制静止的画面,然后连续播放)2、自己动手制作动画作品教师:下面我们来快速浏览多张图片,探寻动画生成的奥秘。
老师这有8张连续变化的图像文件;在图片查看窗口中,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快速、顺序地浏览各个图像。
5、教师讲解“做一做”的操作步骤并演示学生参照教师演示和“做一做”的说明,尝试进行连续看图的操作6、学生操作,师巡视指导。
教师:请同学们说一下你在快速浏览图片时看到的现象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学生汇报。
1、请学生对动画的相关原理进行叙述和回顾,2、教师对学习情况,学生表现进行小结和评价。
课题:做个小小演讲家
教学目标:
学生合作展示学习成果和成长经历,促进情感交流,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小组合作展示“成长纪念册”,并进行评价
2、利用“单元小结”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整理,使知识系统化
教学难点:
1、对“成长纪念册”的合理评价
2、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化
教学内容:
教师:今天是我们展示“成长纪念册”作品的时间。
(课件出示课题)
做个小小演讲家
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评一评”中的评价量规表,
2、各小组根据制定的展示方案,按照任务分配,合作展示自己的“成长纪念册”并进行讲解。
“评一评”:参照评价量规表对各组作品进行点评
“说一说”:交流一下自己在展示活动中受到什么启发,学到那些经验。
“试一试”:
1、尝试用同学们的“成长纪念册”,制作“班级成长纪念册”。
2、把自己的“成长纪念册”作品在家里展示,与家人分享。
教师利用教材第114页—115页的“单元小结”对单元知识结构进行梳理,通过完成“练一练”和“比一比,夺金星”和学生一起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第二节图文并茂重搭配图表显示真形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信息技术六年级教材中的第四单元《创作成长纪念册》中第二节《图文并茂重搭配》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会了文字编辑,图文编辑之后进行的深一步的教学。
二、学情分析学习对象为小学六年级学生,大多数学生已经接触过信息技术知识,并且他们对信息技术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新鲜感,想象力丰富,乐于学习及动手操作。
文本类的编辑能运用到学习生活当中,通过本节课内容,学生能借鉴并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利用表格和组织结构图表达具有逻辑性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能列举表格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会根据任务需求设计表格编辑表格,利用表格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并学习制作简单的组织结构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制作并美化表格,培养学生能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简洁有效方法解决,同时培养学生根据任务内容选择合适的美化样式,使之色彩和谐。
制作组织结构图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性的能力,发散其思维。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表格的制作方法和简单的编辑美化,以及组织机构图的制作。
教学难点:合理运用逻辑性制作组织结构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网、PPT、素材等。
教学用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考查、设计意图信息技术的应用六、教学反思优点:学生们能利用WPS软件建立表格和组织结构图,并能制作和解决实际问题。
不足:对于个别学生接受能力较差,还需要反复练习。
由于时间关系评价环节没能充分展开。
板书设计第二节图文并茂重搭配图表显示真形象一、插入表格设计表格行列→输入表格标题→插入空表→输入表格内容→调整列宽二、组织结构图插入组织结构图→增加下一级的结构图→调整布局→美化组织结构图。
课题:展示方案齐讨论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围绕主题进行交流,讨论展示方案,明确展示的内容和方法,并根据展示方案修改演示文稿。
教学重点:
1、组织学生围绕主题进行交流,讨论展示方案
2、学生根据展示方案独立修改演示文稿
教学难点:
1、根据演示方案,调整演示文稿内容
2、根据主题,突出自己“成长纪念册”的特点
教学内容:
教师:我们制作的“成长纪念册”已经基本完成,下节课就要使用“成长纪念册”展示、讲解学生简述上节课学习内容。
自己的成长经历。
这节课我们一起制定下节课的展示方案。
展示方案齐讨论
教师用课件(图片)进行演示,说明本课学习内容(课件出示课题)
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90页“做一做”中设计展示方案需要完成的步骤。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展示方案,分配任务。
3、请学生说一下本组的展示方案和组员各自的任务
4、学生根据展示方案,独立修改“成长纪念册”
阅读“试一试”:小组合作练习一下展示过程,根据展示需要修改作品。
阅读“教你一招”:学习把文件保存为直接放映格式。
1、学生完成展示方案和“成长纪念册”
2、教师对学习情况,学生表现进行小结和评价。
回家排练展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