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 格式:docx
- 大小:11.52 KB
- 文档页数:3
扬州美句古诗词
1.《题扬州禅智寺》
【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2.《忆扬州》
【唐】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3.《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4.《夜看扬州市》
【唐】王建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5.《纵游淮南》
【唐】张祜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6.《宿扬州》
【唐】李绅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
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
王沂孙《齐天乐蝉》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齐天乐蝉》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
②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
③西窗过雨。
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
④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⑤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
⑥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
⑦余音更苦。
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⑧谩想薰风,柳丝千万缕。
⑨【注释】①此词又见《乐府补题》,题云:“余闲书院拟赋蝉。
”同赋蝉者有吕同老,王沂孙、周密、陈恕可、唐珏、唐艺孙、仇远、王易简。
②宫魂断:晋·崔豹《古今注》:“齐王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嚖唳而鸣,王悔恨。
故世名蝉曰齐女也。
”③乍咽凉柯:《礼记》:“孟秋之月寒蝉鸣。
”④瑶佩流空:唐·李商隐《水天闲话旧事》诗:“正闻佩声和腰细。
”柱:筝上弦柱。
⑤娇鬓:《古今注》:“魏文帝宫人绝所爱者,有莫琼树,……琼树乃制蝉鬓,缥缈如蝉,故曰蝉鬓。
”⑥“铜仙”二句: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云:“魏明帝……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
”诗云:“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难贮零露:唐、徐坚《初学记》卷三十引《车服杂注》:蝉“清高饮露而不食也。
”⑦消得:消,受也。
禁受。
枯形:语本自孙楚《蝉赋》:“形如枯槁。
”⑧甚:是也。
正也。
清高:见注⑥。
⑨薰风:和风,春风。
《尸子》:舜作五弦之琴歌《南风》,辞曰:“南风之薰兮。
”【译文】宫妃满怀一襟悲恨,魂断魄散化为蝉,年年在翠阴庭树之间哀哀鸣叫。
它刚在日渐疏冷的柯枝间哽咽,又移飞到衰残的暗叶中间哀鸣,一遍又一遍地把生离死别的愁绪深深哀诉。
西窗外一阵骤雨掠过,哀蝉惊飞的声音如玉佩流过空中,如玉筝调柱般悦耳,使人惊异时序换移,犹如镜暗妆残,哀蝉还为谁如此一往情深,保持着她的蝉鬓娇妆?金铜仙人铅泪如洗,辞别故宫旧国,叹息他手携承露之盘远去,无法贮存零露供养哀蝉。
【古诗文阅读】杜牧《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阅读练习
及答案
阅读
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飞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这首诗用字讲究,恳请详细分析“青苔满阶砌”中“八十”字的抒发效果。
(3分后)
2.有人认为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珠联璧合”,你同意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3分)
参考答案
1.(3分)“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1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1分)
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
(1分)(应突出“满”描写对象的特点和环境的特点。
)
2.(3分后)同意。
这首诗的结尾以动写静,以“蝉难当”凸现寺静;(1分后)结
尾用静中有动收篇,用扬州的繁盛嘈杂和禅智寺的静寂并作了对照(或凸现;或以乐景衬
哀情,用歌舞嘈杂、市井繁盛的扬州凸现出来禅智寺的静寂,更注重了诗人寂寞重泉和有
所绝望的心境)。
(1分后)首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艺术构想十分精妙。
(1分后)。
杜牧写寺庙的诗
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写过很多关于寺庙的诗,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作品:
1.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 《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3.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4. 《题禅院》: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
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
这些诗中,杜牧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寺庙的景色和氛围,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柳宗元《初秋夜坐赠吴武陵》译文及鉴赏《初秋夜坐赠吴武陵》是由柳宗元所创作的,这首诗可以分为二层。
第一层为开头八句,写诗人在初秋夜坐之时对吴武陵的思念之情,充满了关切和同情。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初秋夜坐赠吴武陵》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秋夜坐赠吴武陵》唐代:柳宗元稍稍雨侵竹,翻翻鹊惊丛。
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风。
积雾杳难极,沧波浩无穷。
相思岂云远,即席莫与同。
若人抱奇音,朱弦縆枯桐。
清商激西颢,泛滟凌长空。
自得本无作,天成谅非功。
希声閟大朴,聋俗何由聪。
《初秋夜坐赠吴武陵》译文萧萧的夜雨随风袭入竹林,惊恐的鸦鹊翻飞于林丛之中。
思念的人儿被阻隔在河的对岸,整夜里刮着瑟瑟寒风。
浓浓云雾,茫然无际,苍苍潇水,波涛汹汹。
所思念的人儿怎说得上遥远?只可惜在座席上不能与他同膝共咏。
这美人心中怀藏奇妙的乐曲,焦桐木上,紧绷的丝弦根根朱红。
清商曲调在秋空中飞扬激荡,犹如闪动的浮光映射到苍穹。
琴曲得自内心真情而非做作,天然而成岂有半点人为的加工。
但细微的心声被封闭在心里,耳聋的俗人又从哪儿能知情听懂?《初秋夜坐赠吴武陵》注释吴武陵:柳宗元在贬谪永州时最亲密的友人之一。
《新唐书·文艺传》“吴武陵,信州(今江西上饶)人。
元和初擢进士第。
……初,柳宗元谪永州,而武陵亦坐事流永州,宗元贤其人。
”稍稍:萧森,阴晦。
翻翻:翩翩,鸟飞轻疾的样子。
美人:此指吴武陵。
按,以美人喻指心中仰慕赞美之人,是《诗经》和《楚辞》以来的传统手法。
湘浦:潇水边。
湘,这儿实为潇水。
浦,水边。
杳(yǎo)幽暗深远。
极:穷尽,这儿指看到尽头。
沧:水青苍色。
云:谓,说。
这儿是说得上的意思。
即席:就席,在座席上。
莫与同:不能与他同坐。
莫,没,不。
若人:伊人,此人。
若,此。
抱:怀有。
縆(gēng):紧绷。
这儿指琴弦紧紧地张在琴上。
枯桐:焦枯的桐木。
这儿借指琴身。
相传东汉蔡邕用烧焦了一截的桐木制琴,音甚美,故名焦桐,又叫焦尾琴。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杜牧的一首五律,写尽了秋日的清幽宁静2021-09-02 09:21华人号:中国文化走过春风十里,看过夏花灿烂,转身遇见清秋。
秋,不只是西风落叶的苍凉,还有过尽浮华的静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浪细生”、“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今天要讲的这首诗是杜牧在扬州禅智寺所写,道尽了秋日的清幽宁静。
《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扬州,自古以来便是许多文人墨客所向往的胜地。
中唐诗人徐凝有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写尽了扬州月夜的无限风姿。
另一诗人张祜在《纵游淮南》中甚至写道“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以极其夸张的手法,将他对扬州的喜爱描绘得淋漓尽致。
而杜牧与扬州的渊源比起这两位诗人更深。
他有一首诗是这么写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很多人就是因为这句诗认定杜牧是个特风流多情种。
事实上,杜牧在扬州并没有逗留那么长时间,“十年”只是虚指,真正的时间大概也就两三年吧。
而“青楼留名”是真的确有其事,他离开扬州时写的《赠别二首》,告别的对象便是与他交好的歌妓。
除此之外,杜牧还有另一首七绝《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同样是千古流传的名作。
可以说,杜牧之于扬州,就如苏轼之于黄州,白居易之于杭州。
而这首《题扬州禅智寺》写于公元837年的一个秋天,当时杜牧以监察御史之职分司东都洛阳。
一般来说,在洛阳任职都比较清闲,像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晚年便是在洛阳养老。
当时他的弟弟杜顗不幸患了眼疾,暂居在扬州禅智寺,所以他便请了个长假,带着眼医,前去扬州,探望弟弟。
禅智寺本就是个一个清静之所,正值秋日,又多了几分幽寂,杜牧一时有感而发便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初秋图景。
一场秋雨过后,树林里传来秋蝉的鸣叫声,嘶哑凄咽;那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让人感受到了凛凛秋意。
宋词《行香子·秋入鸣皋》注释赏析及译文参考《行香子·秋入鸣皋》是由许古所创作的,上片以景语起:“秋入呜嗥,爽气飘萧”,八字画出一幅山中秋日图。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行香子·秋入鸣皋》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行香子·秋入鸣皋》元朝:许古秋入鸣皋,爽气飘萧。
挂衣冠、初脱尘劳。
窗间岩岫,看尽昏朝。
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
细数闲来,几处村醪。
醉模糊、信手挥毫。
等闲陶写,问甚风骚。
乐因循,能潦倒,也消摇。
《行香子·秋入鸣皋》古诗简介《行香子·秋入鸣皋》是金代词人许古创所写的一首词。
该词上片通过描写山的看法,表达了词人悠然心会、神与物游的情趣,下片将词人的自我形象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
全篇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且用词精妙,朴素自然,真率动人。
《行香子·秋入鸣皋》翻译/译文萧瑟的秋风吹入鸣皋山中,凉爽的月夜飘扬着悠扬的箫声,脱去了那身肮脏的官服,刚刚离开混浊不堪的官场中,凭窗遥望远山景色尽收眼底,朝晖夕暗气象万千变化无穷,夜晚暮色朦胧笼罩大地山峰仿佛变低,晴日明丽一望无际仿佛山峰只在眼前,清早晨雾散去朝阳仿佛从山顶升起,山峰显得更加挺拔高峻。
细细地计算一下,悠闲无事曾经喝了多少村民的美酒,沉醉后模模糊糊,信手挥毫挥发着诗情,随意信笔而写,管什么体裁格式平仄押韵,乐得这样长期寄情山水,能够忍受寂寞贫穷,也算逍遥自在快乐万分!《行香子·秋入鸣皋》注释行香子:词牌名。
双调小令,六十六字。
有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四平韵三种。
鸣皋(gāo):山名,在今河南嵩县东北。
挂衣冠:指辞官归隐。
尘劳:人世间的烦劳,此指官场的应酬。
岩岫(yán xiù):山洞,山穴。
醪(láo):酒酿,此处指酿酒之处。
陶写:即写作。
风骚;此处指诗文的讽怨寄托,亦即其政教功利。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出自唐代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原文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秋。
杜牧时年三十五岁,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
杜牧的弟弟杜顗患眼疾,暗无所视,寄住在扬州城东的禅智寺。
杜枚告假,从洛阳带了眼医石公集前去探视。
此诗便作于此时。
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
”杜牧这次即因告假逾百日而离职。
译文雨过后一只蝉在聒噪,松桂飘萧气候已交秋。
青苔长满台阶,白鸟故意迟留。
暮霭已生深树,斜阳渐下小楼。
谁知这条寂静的竹西路,通向那歌吹繁华的扬州。
注释禅智寺:也叫上方寺、竹西寺,在扬州使节衙门东三里。
史载其位于蜀冈之尾,原是隋炀帝故宫,后建为寺,居高临下,风景绝佳,是扬州胜景之一。
蝉噪:指秋蝉鸣叫。
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飘萧:飘摇萧瑟。
阶砌:台阶。
白鸟:指通常为白色羽毛的鸟,如鹤、鹭一类的鸟。
故:故意。
迟留:徘徊不愿离去。
暮霭:黄昏的云气。
竹西路:指禅智寺前官河北岸的道路。
竹西,在扬州甘泉之北。
后人在此筑亭,名日竹西亭,或称歌吹亭。
歌吹是扬州:典出鲍照《芜城赋》:“车挂轊,人驾肩。
廛闬扑地,歌吹沸天。
”芜城即扬,由此化出“歌吹是扬州”。
歌吹,歌声和音乐声;吹,指吹奏乐器。
赏析。
杜牧描写扬州的诗
1、《题扬州禅智寺》——唐代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2、《寄扬州韩绰判官》——唐代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3、《赠别二首》——唐代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4、《润州二首·其二》——唐代杜牧
谢朓诗中佳丽地,夫差传里水犀军。
城高铁瓮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
画角爱飘江北去,钓歌长向月中闻。
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
5、《遣怀》——唐代杜牧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宋词·王沂孙《齐天乐·蝉》赏析宋词三百首·王沂孙《齐天乐·蝉》赏析宋词三百首·王沂孙《齐天乐·蝉》一襟馀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
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
西窗过。
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
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
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
馀音更苦。
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谩想薰风,柳丝千万缕。
作品赏析【注释】:王沂孙于宋末元初,切身地经历南宋国之变,在他个人思想上留下一丝极深的抹不去的痛。
在这首词里,词虽隐晦纡曲,却也深婉有致,借咏蝉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思考。
“一襟余恨宫魂断”。
起笔不凡,用“宫魂”二字点出题目。
据马缟《中华古今注》:“昔齐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王悔恨。
故世名蝉为齐女焉。
”词中带有浓郁的感伤色彩。
词的起笔直摄蝉的神魂,从而避开了蝉的环境和形态。
“年年翠阴庭树”,齐女自化蝉之后,年年只身栖息于庭树翠阴之间,于孤寂凄清的环境之中处活着。
写蝉在“翠阴庭树”间的.鸣叫声。
它忽而哽咽,忽而哀泣,声声凄惋。
蝉在哀鸣,如齐女魂魄在诉怨。
“离愁深诉”承上“宫魂余恨”,“重把”与“年年”相呼应,足见“余恨”之绵长,“离愁”之深远。
“西窗过雨”,借秋雨送寒,意谓蝉的生命将尽,其音倍增哀伤。
然而,“瑶珮流空,玉筝调柱”,雨后的蝉声却异常宛转动听,清脆悦耳,恰如击打玉珮流过夜空,又如玉筝弹奏声在窗外起,令闻者极为惊讶。
“瑶珮流空,玉筝调柱。
”形容蝉声,它使人联想到有这样一位女子:她素腰悬佩,悠然弄筝。
这位女子或许就是齐女宫魂生前的化影吧!一度欢乐与“西窗过雨”后的悲哀相对照,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对比。
“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是赋蝉的羽翼,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却仍然是一位幽怨女子的形象。
女子长期无心修饰容颜,妆镜蒙尘,失去了光泽。
既然如此,今天何以如此着意打扮?不甘寂寞还是心中有所期待?这里的“为谁”和上文“怪”字呼应,实为怜惜。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
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出自唐代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赏析“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从“蝉”和“秋”
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说明音色的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
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
景象时,用意遣词十分精细。
“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
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满”字写出了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地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
了环境的空寂凄清。
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
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呈现孤单冷落之感。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从明暗的变化写静。
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
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
“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
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反映了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
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