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伦《三闾庙》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姜楚公画角鹰歌杜甫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观者贪愁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
此鹰写真在左绵①,却嗟真骨遂虚传。
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
【注释】左绵,地名,代指绵州。
杜甫此诗写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的这首诗不是律诗,而是一首古体诗,不求对仗,押韵灵活,形式更加自由。
B.“贪愁”写出了观画人既喜欢角鹰的高飞长空,却又担心它飞去的矛盾心态。
C.画中鹰很传神,真鹰反而让人觉得徒有其名,作者借此抨击现实中人的不辨真伪。
D.“抟空”即盘旋于高空,“抟空九天”让读者想起庄子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侧面表现姜楚公所画之鹰生动逼真是本诗一大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
②颍:指颍州。
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诗人深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C.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暗含远离官场归隐的意思。
D.诗人在颍州水畔种田为生,垂钓自娱,表达了悠闲生活的快乐与惬意。
(2)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①作(南宋)叶梦得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②,戈戟云横。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出嘉峪关①感赋四首(其一)林则徐②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注】①嘉峪关:在今甘肃嘉峪关市西七十里。
②林则徐1840年9月被革职问罪,1841年6月充军伊犁,1842年10月抵达函谷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里征人驻马蹄”指明全诗的立足点,这首诗从同一视点上,写出对象雄伟壮阔的丰富性。
B.“严关百尺界天西”一句“界”字指出嘉峪关作为通向西北关隘的险要位置。
C.“飞阁遥连秦树直”,诗人回首来路,视角由远及近,嘉峪关楼阁与古秦地。
树木相连,抒发了诗人有家难回的凄凉苦楚之情。
D.“缭垣斜压陇云低”“云烟”“绕垣”被压低“严关”又高出城墙,云烟绕垣烘托了严关高“百尺”。
(2)此诗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苏轼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①。
中有至人②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③。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④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⑤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⑥。
[注]①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
暾:太阳升起。
②至人:指释迦摩尼。
③鼋(yuán):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能伸缩。
④交柯:枝叶交叉。
⑤翮(hé),鸟翎的茎,即指鸟。
⑥间言:非议。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和形式上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起始四句交待吴、王二人画迹所在。
语文初一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带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郎山和韵①宋·辛弃疾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
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2.诗歌鉴赏。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2)分析全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龙钟”和“泪不干”描绘了诗人怎样的神态?(2)想象一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清溪行①(唐)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②,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②新安江: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以清澈闻名。
(1)本诗主要表现了清溪的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特点的?(2)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请解释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该诗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7.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既然题为《望岳》,为何不开门见山写“望”之所见,而以设问开篇?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表明了诗人什么决心?【答案】1.写出了作者乍望(远望)泰山时,其巍峨壮丽,令诗人惊喜,不知如何形容,也表现出一种迫不及待的仰慕之情。
2.只有不畏艰难的去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
(或:“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也可以)【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技巧的理解。
首句“岱宗夫如何?”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
同时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据此理解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从望岳所见的泰山的壮美景色,从而产生了登岳的想法,用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据此理解作答。
2.古诗鉴赏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合理想象,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一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思乡之情。
(意对即可)(2)遥望对岸,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城的树木枝繁叶茂,清楚可见。
那鹦鹉洲上的草长得极为茂盛,郁郁葱葱,就像铺上一层绿茸茸的毯子。
【解析】【详解】(1)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往往会在诗歌的最后一句体现出来。
王鲁复《吊灵均》戴叔伦《过三闾庙》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吊灵均
王鲁复
万古汨罗深,骚人道不沈。
明明唐日月,应见楚臣心。
过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1)两首诗都运用了叠字艺术手法,选择其中一处,赏析其艺术效果。
(3分)
(2)两首诗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明明”突显日之明亮、月之皎洁,借此映衬屈原忠君爱国之心。
“萧萧”突出风声之可闻,渲染一种寂寥、凄冷的环境氛围。
[3分。
“突显日月之明亮、皎洁”和“突出风声之可闻”各1分;“映衬”、“渲染”各1分;“屈原忠君爱国心”、“寂寥、凄冷氛围”各1分。
]
(2)《吊灵均》:对屈原的忠君爱国之心,表达了敬佩之情。
《过三闾庙》:对深怀怨愤的屈原,表达了思怀(同情)之情。
[4分。
“对屈原的忠君爱国之心”、“对深怀怨愤的屈原”各1分,“敬佩”、“思怀”各1分。
]
【赏析】:
《吊灵均》是唐代诗人王鲁复的作品。
这首诗写屈原虽自沉汨罗江而死,但其道永存,抒发了作者对屈原的深深敬佩之情和无限感慨之意。
过三闾庙
三闾庙,是奉祀春秋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据《清一统志》记载,庙在长沙府湘阴县北六十里(今汨罗县境)。
此诗为凭吊屈原而作。
戴叔伦《过三闾庙》阅读答案附赏析【阅读理解题目】:三闾庙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1)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诗眼”可在诗题中,也可在诗句中。
如杜甫《春夜喜雨》,“喜”字就是“诗眼”。
《过三闾庙》一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2分)(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点评“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这两句诗。
(4分)【参考答案】:(1)“怨”字。
(2)这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以景结情”(“以景截情”)的写法,画面明朗而引人思索,诗意隽永而不晦涩难解,深远的情思含蕴在规定的景色描绘里,使人觉得景物如在目前而余味曲包;用哀景写哀情;语意含蓄:写眼前之景,言外有一种悲凉之气。
在字面上不涉及屈原而意义无不关联着屈原,作者一缕幽思缭绕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问题】(1)这首诗表达感情基调的词是哪一个?前两句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2分)(2)《诗法易简录》赞叹三、四句说:“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
”结合诗句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参考答案】:(1)表达感情基调的词是“怨”。
(1分)沅水湘江,江流有如屈子千年不尽的怨恨,“不尽”,写怨之绵长;屈原的幽怨,好似沅湘深沉的流水,“何深”,表怨之深重。
诗句生动地抒发了对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怀。
(1分)(2)三、四句使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
(2分)日暮时分,江上秋风萧瑟,枫林摇落,历时千载而三闾庙旁的景色依然如昔,可是,屈子沉江之后,已经无处可以呼唤他的冤魂归来。
诗人抚今追昔,触景生情,形象地表达了屈原的不尽幽怨,表现了较高的艺术特色。
(2分)【问题】(1)诗歌前两句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请加以赏析。
(5分)(2)李瑛《诗法易简录》赞:“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
”请分析三、四句的妙处。
(6分)【参考答案】:(1)比兴(即景起兴,同时也是比喻):沅水湘江。
江流何似?有如屈子千年不尽的怨恨。
海南省名校高一上学期语文经典40诗歌鉴赏题word含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唐)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
首联写送别之地,紧扣“雨”“暮”的主题。
B.“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出一个细雨笼罩的凄清沉重的场面。
C.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意境开阔渺远。
D.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
2)诗中“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中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泛湘江①南宋张孝祥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
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
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
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②。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
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
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
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③。
(注)①此词作于词人遭谗言去职,从桂林北归途中。
②蝶梦:梦蝶,出自《庄子》。
水云乡:隐者居所,出自苏轼的诗歌。
③渠:通“遽”,迅速。
央:尽。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吴山”二句承上抒发词人深藏内心的渴望舟行到潇湘的意愿。
“买得”三句进一层揭示此次北归,六月下湘江的机遇。
B.“制荷衣”三句都是用了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制芰荷以为衣兮”“纫秋兰以为佩”“盍将把兮琼芳”。
这三句承上转下,而屈原的伟大人格和作品,浮现在词人的脑海里,倾注到笔底下。
C.“唤起”三句,以无比敬仰的心情赞颂屈原其人及作品的不朽价值。
“九歌”即屈原的九首祭神乐歌;“三闾”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才华横溢的贾生。
D.结尾“莫遣”二句把超越时空的思维意识回归到现实中清幽的自然画景,显示出乐趣迅速消失殆尽。
第二章赋比兴-高中古代诗歌写作手法鉴赏教学【手法简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也作铺陈、赋陈、铺排,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它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多用铺陈叙事手法。
赋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
赋起于战国,盛于两汉,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体,叫"律赋";宋代用散文的形式写赋,称"文赋"。
著名的赋体文章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起兴”,又叫“兴”,朱熹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即所谓“借物托起,因物联想,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也。
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
【高考链接】一.【2021•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
意难忘•山家[清] 吴伟业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
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
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
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
把癭尊①茗碗,高话桑麻。
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
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
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注】①癭尊,即癭樽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19.词中“衰翁”的身份是_______。
下片中“_______”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
(2分)20.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官仓鼠(唐)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公子行(唐)孟宾于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1)曹诗讽刺的对象是________,孟诗讽刺的对象是________。
(2)具体赏析这两首诗在讽刺手法上的异同。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梦(唐)杜牧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
C.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季节的更替,牵动着边塞和家乡两地的人,为尾联思妇给丈夫寄征衣的行为做铺垫。
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句中暗暗流露着作者的爱国思想。
(2)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
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载“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到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好酒的诗人在苦寒中却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局长安生活的艰苦。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带解析1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废园(清)李葂谁家亭院自成春,窗有莓苔案有尘。
偏是关心邻舍犬,隔墙犹吠折花人。
(1)首句的“________”和次句的“窗有霉苔”“________”等与标题中的“废”字呼应。
(2)诗歌的后两句“似是信手拈来,却尽得题外之意”。
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后两句的“题外之意”。
2.古诗鉴赏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龃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龊: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历来为人称颂,请结合具体字词品析本句所蕴含的情思。
3.阅读《关雎》,回答下列小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楼之。
(1)诗中划线的四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请你结合本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歧路”的意思是;“在歧路”点出了题目中的“________”字。
(2)请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做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技巧题分类训练:用典抒情(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将只有在大海上才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尤其是“明月出天山”,从戍边将士的角度再现了边塞奇特的景色。
B.“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C.“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写历史上连绵不断的战争,表现战争带来的巨大的牺牲和苦难。
D.诗歌最后四句,写征人在高高的城头眺望边关景色,不停感叹疲于征战,又因为边关月色勾起思乡情怀,所以显现出愁苦的神色。
16.“关山月”是古乐府调名。
“关山月,伤离别也。
”这首诗却不因“伤离别”而显得风格纤弱意境狭窄,请联系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15.D16.(1)借助辽阔的万里边塞图来引发情感。
诗人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境界扩大,涵盖了历代征人怀念乡土的情绪;(2)以凝练的笔触浓缩了时间的历史,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3)诗人胸襟浩渺,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不局促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又因为边关月色勾起思乡情怀,所以显现出愁苦的神色”,征人显出愁苦神色不仅仅是因为思乡,更因为无休止的战争。
故选D。
【古诗文阅读】戴叔伦《题三闾大夫庙》阅读答案及赏析
题三闾大夫庙①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备注】①三闾大夫庙:供奉春秋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
(1)说说“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两句的含意。
(2)你指出,本诗诗眼就是什么?为什么?恳请融合全诗沃苏什卡。
参考答案
(1)“秋风”代普雷季节,“日暮”代普雷时间,“枫树林”加之“萧萧”叠词润色,两句景物描绘图形了一种伤感的气氛。
(2)本诗诗眼是“怨”。
从结构上看,“怨”紧承上句,使滔滔沅湘意蕴深长,既
写出了江水的长流不尽,也写出了屈子深重的哀愁;“怨”又领起后两句,既让眼前的秋
风与枫叶景中含情,又让人联想起屈原笔下的秋风与枫叶,让人体会到屈原诗中浓重的
“怨情”。
从诗歌形象上看,一“怨”字让屈原不被理解、遭谗见谪的哀怨形象立于我们
眼前。
“怨”字还流露出作者面对屈原庙无尽的怀念和凭吊之意。
沃苏什卡
该诗表达了对屈原的悲悯和同情。
全诗抚今追昔,紧紧围绕“怨”字下笔,语言明朗,诗意含蓄,隽永深远,深得历代诗评家的赞誉。
三闾庙戴叔伦第一篇文章:三闾庙戴叔伦——文化名人与历史功臣大家好,我是一名学生,今天我要为你们介绍一位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和功臣——三闾庙戴叔伦。
戴叔伦,唐代宰相,他出生于唐朝“开元之治”,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化名人。
不同于其他官员的钦差大臣、地方分官,戴叔伦极其注重先学、后做,他是一位精湛的文学家,也是一位知名的文化人。
他刻苦钻研,从不厌倦。
他书法、诗词、文章等等,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他还与李白一同留下了《夜泊牛渚怀古》这首经典名篇。
作为唐朝著名政治家的戴叔伦,更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位功臣。
他在唐玄宗年间出任过几次宰相,担任权贵时期的宰相,他始终坚持对国家的献身精神,关心百姓的安危。
他亲自参与了几项国家重大工程,如“治内政、刊书志、整兵马、抵贼寇、扩土地”等。
他是一位勤奋踏实的人,他不断地努力工作,使唐朝在他的卓越领导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总之,三闾庙戴叔伦,是一位文化名人与历史功臣。
他不仅是唐代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唐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文化和艺术成就深刻印刻在中国文化领域中。
他的事迹饱含人生智慧和思想精深,不仅给后人留下了置身于历史,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更在人们的心目中,杆起了一面旗帜。
重点分析:文章主要介绍了三闾庙戴叔伦的生平事迹和影响,重点突出了他的文化成就和历史功绩。
用词方面,文章使用了“知名的文化人”、“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和功臣”、“卓越的领导”等词汇,使文章显得更加严谨、有权威性。
第二篇文章:三闾庙戴叔伦——我们学习的榜样同学们好,我是一名学生,今天我要为你们介绍的是三闾庙戴叔伦,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戴叔伦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没有因为权力和荣誉而远离甚至背叛了理想和信仰,就像他写给儿子的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他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和提高自己学识的同时,更要不断学习人情世故,了解社会百态。
戴叔伦是一位精湛的文学家,他的书法、诗词和文章等等,在当时都有着非常卓越的贡献。
《三闾庙》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闾庙》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闾庙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注:沅湘:沅水、湘水。
7.第一句即景起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做分析。
8.三、四两句运用了表现手法(结构方式)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参考答案】
7.这一句即景起兴,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屈原的.幽怨比作浩浩深沉的沅湘流水,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屈原幽怨之深重,表达了诗人对屈原遭遇的无限同情与之愤慨。
8.运用了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结构方式)。
描写三闾庙四周萧瑟凄凉的情景:日暮时分,秋风萧瑟,枫林摇落,含蓄蕴藉地表达了感慨不已,哀怨不尽的凭吊之情。
情蓄景中,给人无限想象。
查慎行《三闾祠》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查慎行《三闾祠》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三闾祠查慎行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这首诗作于康熙十九年。
诗人虽已逾而立之年,只是一介书生。
毅然应贵州巡抚杨雍建之招,入其幕府,参与平定“三藩之乱”。
本诗就是查慎行随军人黔途经湖南常德府武陵县时,凭吊屈原祠时所作。
(1)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分)(2)最后两句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3分)参考答案(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知己难求”与“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或者是渴望用世界而不得的感情)(1分)诗人在凭吊屈原时,正处于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屈原举世都找不到知己,不容于朝廷,被谗言中伤,敢逐沅、湘。
行吟泽畔。
不能为国尽力,眼睁睁看着楚国为虎狼之秦所灭,最终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
(2分)(2)最后二句作者触景生情,产生奇妙的联想。
(或者虚实相生,超越时空的交流)(1分)楚地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
年复一年,绿遍三湘人地,那不正是屈原辞赋中常见的贤人君子的象征吗?崩原的不灭的灵魂似乎仍在楚山湘水间徘徊往来。
想象与现实融为一体。
同样的遭遇,同样的情怀,使得诗人能够实现不同时空的交流对话,一种志士才人被压抑的苦闷得到宣泄,同时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2分) 二:(1)这首诗的首联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5分)(2)尾句中的“吟魂”在诗中指的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参考答案】(1)诗人先写故楚之地平旷辽阔,江流蜿蜒,远山逶迤,再由远及近,(2分)写古老的三闾祠背城而立,借阔大之景反衬出祠庙的'孤小凄冷,(2分)为全诗定下了悲伤的感情基调。
(1分)(2)“吟魂”指诗人屈原。
(2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感情:既有对屈原伟大爱国精神的崇敬之情,对屈原悲剧的感慨,(2分)又有对时局的愤慨。
榆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灞上秋居(唐)马戴灞①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②久,何年致此身③?【注】①灞(bà)上:又作“霸上”。
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郊扉:郊居。
③致此身:献身于国君。
(1)首联通过描绘景物________和________,渲染了________的氛围。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风雨;雁阵;一种萧索、凄冷、苍凉(2)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入仕,却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
【解析】【分析】⑴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
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
渲染一种萧索、凄冷、苍凉⑵《灞上秋居》中的"灞上"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作者进身无门,困居于此,有感于秋节变换,身世落寞,作此诗慰藉愁情。
诗歌的尾联可谓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故答案为:⑴风雨;雁阵;一种萧索、凄冷、苍凉⑵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入仕,却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知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干要求,锁定诗歌的首联,这两句诗中所描写景物是风雨、雁;渲染了一种愁苦哀伤的氛围。
为整首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⑵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各题。
樵夫词(清)朱景素白云堆里拾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1.诗的开头写景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案】
诗以沅湘开篇,既即景起兴,也是使用比喻,以沅水湘江喻屈子千年不尽的怨恨绵延不断。
2.诗歌的结尾两句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案】
以景结情,描绘了一幅特定的形象的图景,写江上秋
风,枫林摇落,时历千载而三闾庙旁的景色依然如昔,可是,屈子沉江之后,已经无处可以呼唤他的冤魂归来,诗意隽永而不晦涩难解,使人觉得景物如在目前而余味曲包。
【解析】
诗歌的结尾两句从表达上来看显然是借景抒情,或以景作结。
分析其表达效果,要联系景中情,从表达含蓄蕴藉的角度进行分析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