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胡荣社会学概论_第7章_越轨行为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章传播学论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1、为什么要考察传播学产生前的传播活动我们考察传播学产生之前的传播活动将对我们认识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学术传统将大有裨益。
2、早期传播研究的成果。
最早的传播研究成果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和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如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和我国的《论语》等,其中不乏精辞的论断。
3、早期研究的不足第四节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1、拉斯韦尔拉斯韦尔(1902-1977),美国著名的政治家,他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提出“5W”模式:谁在传播控制分析传播什么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媒介分析向谁传播对象分析传播效果如何效果分析2、卢因库尔特·卢因(1890-1949),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群体动力论“的开创者。
第二章传播论第一节传播一、传播的含义1、传播的文字起源距今1400年前,《北史·突厥传》中“传播中外,咸使知闻”。
英语中“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原义为“分享”、“共有”。
“传播”的基本内涵是信息的流动。
2、传播学者对传播的定义徐耀魁:“传播就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
”张国良:“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西方学者对“传播”的定义众说纷纭,他们从共享、互动关系、符号以及目的、影响、反应等诸多方面对传播下了定义。
本书作者认为:传播。
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第三章传播材料论第一节信息一、信息及其实质1、几种对信息的界定(1)信息是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确定性的量度,因此,将信息看作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
(2)信息是控制系统进行调节活动时,与外界相互作用,相互交换的内容。
(3)信息作为事物的联系、变化、差异的表现。
(4)信息表现了物质和能量在时间、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
(5)信息是系统的组织程度,有序程度。
(6)信息是由物力载体与语义构成的统一体。
2、传播学所指的信息是精神产物,它是用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稳定性的任何事物。
第七章离轨、犯罪与社会控制7.1复习笔记一、离轨1.离轨的含义离轨是脱离社会生活正常的轨道,即超越社会的行为规范去行动,也称为越轨。
广义的离轨包括违法犯罪和违法但未构成犯罪,以及违规、违章、违反一切社会规范的行为。
狭义的离轨是指除犯罪以外的违反社会规范因而影响社会秩序的行为。
离轨行为主要包括:(1)违法行为违法行为违反了法律,但不具备犯罪构成的主客观要件而未构成犯罪,这是离轨的主要形式之一。
这类离轨有两种情况:①离轨主体虽然触犯了法律,但是违法情节轻微,构不成犯罪行为,这种情况在社会生活中比较常见。
②触犯法律,从犯罪的客观要件方面看,构成犯罪,但因犯罪主体是未成年人,没有责任能力,又不构成犯罪,不能给予刑罚处罚。
(2)违警行为是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则、规定、条例的行为。
(3)违反一般社会规范的行为这种离轨涉及面较广,它包括不按社会认可的社会规范行事的一切行为,即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都是离轨行为。
2.离轨的分类(1)离轨行为是普遍存在、经常发生的社会现象,它会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根据离轨行为对社会生活影响的性质,可以将离轨行为分成三类:①离轨行为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起消极和阻碍作用;②离轨行为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③离轨行为的社会作用的方向性不明显,我们称它为价值中性的离轨。
(2)三种不同性质的离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①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起消极作用的离轨行为,对社会生活的危害仅次于犯罪行为。
它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其消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这种性质的离轨往往是犯罪的先兆,许多人的犯罪行为都是由离轨行为发展而来的。
②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离轨行为,它的积极作用在于它冲击和突破旧的落后的社会规范,启发人们的头脑,并为创立新的行为规范创造经验。
这种性质的离轨者,甚至可以是社会改革的启蒙者和勇敢的先驱;积极的离轨行为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社会变迁首先是从离轨行为开始的。
第七章传播者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即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
控制分析:1、传播者对大众传播过程的控制;2、传播者所受的社会因素的控制。
第一节传播者的制度环境一、社会制度与传播的四种体制“那种认为媒介是独立的力量,能够随意影响和型造社会的老看法,过于简单而且已经过时。
所有的制度都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它们的媒介加以管制和控制。
基本的原则是,在任何社会对它的传播机构所施加的控制都是从这个社会中产生出来并代表它的信仰和价值观的。
”——梅尔文·德弗勒希尔伯特、彼得森、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1、集权主义传播体制2、自由主义传播体制3、社会责任传播体制4、苏维埃-极权主义传播体制1、集权主义(君主独裁式)发展于:16、17世纪的英国;现在很多地方仍被广泛接受并采用思想源泉:君主和政府绝对权力的哲学思想主要目的:支持、推进现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媒介使用者:取得皇家特许的人媒介控制:政府特许、指导、颁发执照,时有新闻检查媒介禁忌:批评掌权的政治机构或官僚媒介所有权:私有或公有与其他三者的主要区别:虽说不一定为政府所有,但一定是执行政府政策的工具2、自由主义(自由竞争式)发展于:1688年后,为英美采用;也影响其他地方思想源泉:弥尔顿、洛克、密尔等人的启蒙思想著作;理性主义和自然权利的基本哲学思想主要目的:提供信息、娱乐,进行销售,但主要用于了解真相、监督政府媒介使用者:任何有经济力量可以使用媒介的人媒介控制:依靠“思想自由市场”实现“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依靠法庭媒介禁忌:诽谤、亵渎、无礼,战时煽动叛乱媒介所有权:主要为私有与其他三者的主要区别:监督政府的工具,也满足其他社会需要弊端:①大众传播媒介不受政府控制,但是受到资本控制。
媒介所有者形成了垄断,使得其他声音的发出者根本无法进入这个领域,自然谈不上意见的自由竞争。
②大众传播媒介为了获取利润,多注意肤浅和刺激性的新闻事件,娱乐内容也缺乏积极性和创造力。
名词解释1.社会: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3.优势需要:一般地说,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并不是同时只有满足一种需要活动,而是有几种需要活动并存的,不过在同时期内,只有一种活动占有优势,叫做优势需要。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
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6.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
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7.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8.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
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
这种管理方式俨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长对于成员,家长有绝对的权力,而不管对错,成员的顺从只因为对方是家长。
正因为如此,具有上述特征的管理方式才称为家长制,应该说明的是,家长制并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强烈封建色彩的落后的管理方式。
9.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
第七章传播者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即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
控制分析:1、传播者对大众传播过程的控制;2、传播者所受的社会因素的控制。
第一节传播者的制度环境一、社会制度与传播的四种体制“那种认为媒介是独立的力量,能够随意影响和型造社会的老看法,过于简单而且已经过时。
所有的制度都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它们的媒介加以管制和控制。
基本的原则是,在任何社会对它的传播机构所施加的控制都是从这个社会中产生出来并代表它的信仰和价值观的。
”——梅尔文·德弗勒希尔伯特、彼得森、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1、集权主义传播体制2、自由主义传播体制3、社会责任传播体制4、苏维埃-极权主义传播体制1、集权主义(君主独裁式)发展于:16、17世纪的英国;现在很多地方仍被广泛接受并采用思想源泉:君主和政府绝对权力的哲学思想主要目的:支持、推进现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媒介使用者:取得皇家特许的人媒介控制:政府特许、指导、颁发执照,时有新闻检查媒介禁忌:批评掌权的政治机构或官僚媒介所有权:私有或公有与其他三者的主要区别:虽说不一定为政府所有,但一定是执行政府政策的工具2、自由主义(自由竞争式)发展于:1688年后,为英美采用;也影响其他地方思想源泉:弥尔顿、洛克、密尔等人的启蒙思想著作;理性主义和自然权利的基本哲学思想主要目的:提供信息、娱乐,进行销售,但主要用于了解真相、监督政府媒介使用者:任何有经济力量可以使用媒介的人媒介控制:依靠“思想自由市场”实现“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依靠法庭媒介禁忌:诽谤、亵渎、无礼,战时煽动叛乱媒介所有权:主要为私有与其他三者的主要区别:监督政府的工具,也满足其他社会需要弊端:①大众传播媒介不受政府控制,但是受到资本控制。
媒介所有者形成了垄断,使得其他声音的发出者根本无法进入这个领域,自然谈不上意见的自由竞争。
②大众传播媒介为了获取利润,多注意肤浅和刺激性的新闻事件,娱乐内容也缺乏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7章越轨行为越轨是一个生活中时刻无法回避的现象。
如果说你每天的生活都是井然有序的,那么,你越轨的机率就会比较小;如果你是个不拘小节、生活放肆的人,你越轨的倾向就可能比较明显。
【第一节越轨行为】为越轨下定义是件困难的事。
阿尔伯特·柯亨为今日美国社会中万花筒似的越轨现实勾勒出了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图画。
他说,他的一部著作的主题是“耍无赖、诈骗、撒谎、不端、犯罪、偷窃、装病、投机取巧、不道德、不诚实、陷害人、贪污、腐化、心怀恶意、过失,简言之越轨”。
因此,我们就先来看一下越轨的涵义以及几个不同视角的界定标准。
一、越轨的涵义道格拉斯的“越轨漏斗”——(1)某种事物不对劲、陌生、奇特的感觉。
(2)厌恶、反感的感觉。
(3)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观念的感觉。
(4)某种事物违反道德准则和道德价值的感觉。
(5)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的判断。
(6)某种事物违反道德准则或道德价值的判断。
(7)某种事物违反正统道德轻罪法的判断。
(8)某种事物违反正统道德重罪法的判断。
(9)某种事物违反人类本性的判断。
(10)某种事物绝对邪恶的判断。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对越轨所做的定义是:越轨指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又称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
越轨行为的特点有:(1)具有相对性,即它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才成为越轨行为。
某一社会成员或群体中的越轨行为,在另一群体中可能是正常或正当的行为;(2)必是违反重要的规范;(3)是多数人不赞同的行为;(4)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问题;(5)越轨的程度以及受到惩罚的程度取决于该行为触犯规范的重要性。
二、越轨行为的界定1.医学标准 2. 价值标准 3. 统计的标准三、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1.越轨行为的社会危害破坏社会秩序,危及社会稳定。
破坏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
降低群体和社会的凝聚力。
2. 越轨行为的积极作用积极的越轨行为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越轨行为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
《社会学》第六讲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一、社会控制1、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卢梭:人类应该在公共秩序(通过社会化和一定的社会控制实现)和个人自由之间实现二者的平衡。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
适度的社会控制(平衡个人自由与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很难实现的原因有:①人们对自由与控制的重要性的看法不同。
②利益的复杂性。
③现实的复杂性。
2、社会控制的概念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3、社会控制的类型①统治与制约:统治是建立在外在的强制力量基础之上的控制方式,当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运用强制性手段迫使他人去遵守既定规范时就表现为统治;制约也称社会制约,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由于人们认同某种规范而产生的,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控制方式。
②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正式控制也称形式化的社会控制,是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非正式控制是指用不那么成型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
③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如果一个人感觉到是外在的社会环境对其行为产生了约束和压力,使其不敢违反社会规范,即外在控制;内在控制的直接控制力量来自于行动者本身,如果一个社会成员接受和内化了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规范,自觉地实践角色规范,这就是实现了内在控制。
④积极的控制与消极的控制:积极的社会控制是建立在积极的个人顺从动机之上的,以倡导、鼓励为特征的防止违规行为发生的控制方式;消极的社会控制是指运用惩罚手段来制裁某些违规行为的控制。
4、社会控制的方式①习俗、道德和宗教②政权、法律和纪律③社会舆论与群体意识从众与服从:米尔格拉姆有效区分了社会控制的两个重要层面即从众与服从。
从众是与同辈一样的行动,同辈指的是和我们处在相同地位且没有特别权力指导我们行为的个人;服从则是对等级结构中具有较高权威者的依从。
二、越轨行为对社会学家而言,越轨行为这个名词并不代表堕落或邪恶。
越轨行为是破坏规范或违反群体与社会期望的行为。
社会学概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得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得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保障、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是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他们还未危险,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也叫有障碍的常态运行。
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是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社会主义社会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协调,而社会保障、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限度和最小范围之内。
社会的中性运动和模糊发展: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它未破坏、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社会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问题:1定义社会学的对象或侧重社会或侧重个人2.区别社会学的学派都是根据这个问题来划分3确定社会学的属性也是以这个问题为准绳4社会学的主要内容,不论是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角色、社会群体,不论是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区,也不论是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变迁、无一不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着、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发展的根本线索。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而不是那种僵死的二元对立的关系。
社会学的功能:(1)认识和改造社会(2)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3)构建和谐社会社会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第7章越轨行为
越轨是一个生活中时刻无法回避的现象。
如果说你每天的生活都是井然有序的,那么,你越轨的机率就会比较小;如果你是个不拘小节、生活放肆的人,你越轨的倾向就可能比较明显。
【第一节越轨行为】
为越轨下定义是件困难的事。
阿尔伯特·柯亨为今日美国社会中万花筒似的越轨现实勾勒出了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图画。
他说,他的一部著作的主题是“耍无赖、诈骗、撒谎、不端、犯罪、偷窃、装病、投机取巧、不道德、不诚实、陷害人、贪污、腐化、心怀恶意、过失,简言之越轨”。
因此,我们就先来看一下越轨的涵义以及几个不同视角的界定标准。
一、越轨的涵义
道格拉斯的“越轨漏斗”——
(1)某种事物不对劲、陌生、奇特的感觉。
(2)厌恶、反感的感觉。
(3)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观念的感觉。
(4)某种事物违反道德准则和道德价值的感觉。
(5)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的判断。
(6)某种事物违反道德准则或道德价值的判断。
(7)某种事物违反正统道德轻罪法的判断。
(8)某种事物违反正统道德重罪法的判断。
(9)某种事物违反人类本性的判断。
(10)某种事物绝对邪恶的判断。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对越轨所做的定义是:
越轨指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又称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
越轨行为的特点有:
(1)具有相对性,即它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才成为越轨行为。
某一社会成员或群体中的越轨行为,在另一群体中可能是正常或正当的行为;
(2)必是违反重要的规范;
(3)是多数人不赞同的行为;
(4)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问题;
(5)越轨的程度以及受到惩罚的程度取决于该行为触犯规范的重要性。
二、越轨行为的界定
1.医学标准 2. 价值标准 3. 统计的标准
三、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
1.越轨行为的社会危害
破坏社会秩序,危及社会稳定。
破坏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
降低群体和社会的凝聚力。
2. 越轨行为的积极作用
积极的越轨行为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越轨行为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
越轨行为可以从反面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
越轨行为可以成为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预警器。
【第二节越轨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自然环境、生物有机体以及心理因素的解释
1. 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有机体来解释越轨
2.用心理因素来解释越轨
二、社会学的解释
与环境学、生物学、心理学不同,社会学家在解释越轨行为时往往强调越轨行为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仅仅是一种个体行为。
因而,社会学家更倾向于从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解释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
其主要的理论解释有:
社会失范理论、亚文化理论、标签理论、差异交往理论等。
1. 社会失范理论
迪尔凯姆提出的最为著名的概念之一就是“失范”(Anomie)。
失范也称为社会反常态,指价值观发生冲突、趋于淡漠,甚至消失的社会状态。
迪尔凯姆认为,当现有的社会结构不再对个人的需要加以控制时,失范的状态就会产生。
失范是社会的一种状况和特性,而不是指人的一种状况。
在这样的社会状态下,犯罪和其他社会问题(如自杀)将易于产生。
默顿指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基本上都是少数民族和穷人,他们可能以以下五种方式对其社会失范的困境作出反应:
(1)遵从,即认可文化所倡导的目标,又运用社会所认可的合法手段来实现这种目标。
(2)革新,即接受文化所倡导的目标,但拒绝社会所认可的手段。
(3)仪式主义,即接受社会所认可的手段,但拒绝文化所倡导的目标。
(4)隐退主义,即既拒绝文化所倡导的目标,也拒绝社会所认可的手段。
(5)反叛,即拒绝文化所倡导的目标和社会所认可的手段,并代之以新的目标和新的手段。
2. 亚文化理论
亚文化理论又称文化传递理论,试图从人们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寻找越轨行为的原因,其特征是将越轨行为也视作一种文化所规定的社会行为。
该理论认为,与社会主流文化不一致的较小的文化组成部分就是亚文化,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内部包含着许多亚文化,每一亚文化都有自己不同于主流文化的独特的目标和价值。
共享某一亚文化的群体就是亚文化群,它是主文化群的一个分支。
亚文化群体有以下特征:
(1)它们是主体社会中可以辨认出的组成部分,在某些方面(而不是所有方面)不同于主体社会。
(2)作为主体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至少服从该社会的一部分准则和法律。
(3)作为与主体社会有显著差异的集团,它们为其成员规定了自己所特有的行为规范。
(4)它们是一个发挥某种功能的单位,也就是说它们至少能够为了某些目标而作为一个整体行动。
(5)它们意识到自己是在某些方向与主体社会相离异的单位。
3. 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认为犯罪是社会互动的产物。
该理论吸收了符号互动理论的一些基本假定作为自己的理论起点。
其有关越轨的基本观点是:
在人们变成越轨者并持续作为越轨者的过程中,给人们贴上越轨者的标签是一个关键因素。
初级越轨与次级越轨
埃德文•雷梅特区分了两种越轨行为:
一是初级越轨(primary deviance),即偶尔卷入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二是次级越轨(secondary deviance),即卷入了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并被其他人标签为“越轨”,且越轨者本人也接受了。
4.差异交往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萨瑟兰提出来的。
他认为,与其他一切社会行为一样,越轨行为也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
每一个人都可能接触到遵纪守法者,也可能接触到越轨行为者。
一个人是否会成为越轨行为者,取决于他与什么样的人交往。
【第三节社会控制】
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学科着眼点的不同等等,学者们对社会控制的内容、性质和方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对社会控制的规定也不一样。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社会控制的涵义。
一、社会控制的涵义和特征
1. 社会控制的涵义
一般认为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依靠自身的力量,运用社会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包括个人、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等)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控制,则是指社会对偏离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而采取的限制措施及其过程。
在社会学研究中,一般来讲,是从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的。
2. 社会控制的特征
从社会控制的内涵来看,社会控制具有:普遍性、统一性、强制性、多重性等特征。
其中,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是普.
遍性
...。
..与.强制性
二、社会控制的类型与手段
1.社会控制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把社会控制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分类有:
(1)制度控制与非制度控制
(2)积极控制与消极控制
(3)硬控制和软控制
(4)内在控制和外在控制
2. 社会控制的手段
罗斯把社会控制手段分为两类:
一是伦理的控制手段,它们的形成是由于感情的力量,比如舆论、暗示、个人理想、社会宗教、艺术和社会评价等控制手段;
二是政治的控制手段,比如法律、信仰、礼仪、教育和幻想等。
三、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越轨行为是社会控制的重要内容。
具体来讲,防止越轨行为的有效途径主要有:
1. 改变社会规范
2. 消除产生越轨行为的社会条件和形成原因
3. 加大越轨行为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