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5
用关联理论分析广告语言中的双关现象【摘要】作为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广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许多构思巧妙的广告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本文将尝试用关联理论来解释广告语言中的双关现象,并分析广告中的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
【关键词】关联理论;最大关联;最佳关联双关语1.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1.1关联理论的交际观关联理论是斯珀波和威尔逊共同提出的一种交际理论,斯珀波和威尔逊结合语码模式和推理模式,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这就是关联理论的交际观。
明示推理交际观认为从说话人角度看,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认知能力有所了解;从听话人角度来说,交际是一个推理的过程,听话人必须推断出说话人的暗含意图。
1.2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交际就是希望说话人的话语与听话人的认知语境之间实现最大关联。
因此,斯珀波和威尔逊提出了最佳关联假设和最佳关联原则(Sperber & Wilson,1986a)。
后来关联原则被改为关联交际原则(communicative principle of relevance),也就是所说的第二原则,即每一个话语或明示行为都应设想有个最佳关联。
另外还增加了一条原则——关联的认知原则(cognitive principle of relevance),即人类认知倾向语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称为第一原则。
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对于区分关联理论非常重要。
最大关联是听话人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推理努力之后,去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而最佳关联是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推理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话语要满足最佳语境效果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是话语的语境能够引起听话人注意,其次是听话人应该为取得语境效果而付出推理努力。
2.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在商品经济时代,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对创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双关语的使用使得广告语言更加诙谐幽默。
浅析汉语商业广告语中的语用现象篇一:浅析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浅析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摘要:汉语歧义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是汉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进入21世纪之后,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汉语歧义现象进行了探讨.在本次课程论文中,我将从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类型、影响和消除办法三方面对歧义现象进行浅析. 关键字: 现代汉语语法歧义什么是歧义?一言以蔽之,歧义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如: 1、开刀的是他父亲。
句中“开刀的”既可指主刀做手术的大夫,也可指“被做手术的患者”。
同一个句子出现不止一种的理解,这就是我们所要浅析的现象――歧义。
而我今天将从歧义的分类、影响和消除的办法这三方面对汉语中歧义现象进行论述一、歧义的种类歧义在划分种类时可以有多种依据,这里我将歧义划分为句法结构和语法结构两大类。
(一). 句法结构造成的歧义1句法结构关系不同。
汉语语法中结构关系有五种基本类型,分别是主谓结构、偏正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和联合结构。
一个歧义句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句法结构,如:2、学生家长都来了3、他想起来了。
例五,是谁来了?句中的“学生家长”,到底是联合结构“学生和家长”,还是偏正结构“学生的家长”呢?而例六,是他要起床了,还是他想起了什么事?我们是该理解为述宾还是述补?(2)层次构造不同,句法结构关系相同。
4、新工人宿舍这句话的意思是工人宿舍是新建的?还是理解为这宿舍是新进来的工人住的?5、其他国家大事与例四类似,这个例子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结构,它一方面可以认为是本国其他的大事,另一方面也可以认为是外国的国家大事。
(3)层次构造不同,句法结构关系不同。
6反对哥哥袒护妹妹反对哥哥袒护妹妹7告别山区的青年告别山区的青年(二). 语义造成的歧义1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8 “鸡不吃了”到底是鸡不吃饭了还是人不吃鸡了,再看:9、这个人谁也没问过。
是大家谁也没有问过这个人,还是这个人没有问过其他人?这种歧义就是由于施事与受事同形造成的(2)语义指向不明造成的歧义。
反语的语用分析与理解机制摘要:反语是一种有标记的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
它通过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不一致性,达到讽刺、幽默等交际目的。
反语的理解,是一个根据话语所提供的信息或假设去寻找话语的最佳关联性的推理过程。
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反语使用的话语与事物的逻辑发展顺序相悖,貌似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
旨在通过对反语的语用学分析,归纳出反语理解机制中的三大原则,既合作原则,最佳关联性原则和语境原则。
关键词:反语合作原则关联理论语境一、文献综述在中文里,反语被定义为反语修辞法。
通俗地讲,反语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讲反话”,即故意使用意义相反、违反逻辑的词语,产生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语言效果,在特定语境中增强讽刺性和幽默感。
grice的反语理论基于交际的概念,以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为基础对反语进行语用分析。
searle和leech发展了grice的反语观,他们认为,反语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并提出了新的反语原则:当说话人为维护礼貌原则而明显违反质的准则或量的准则时,反语就会产生。
sperber和wilson( 1986) 接着提出回应理论,结合与交际和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对反语的生成与理解作了全新的阐释,说话人“通过回应式提述对该言语表达自己的贬抑性态度。
”尽管对于反语现象及其生产机制已有多方理论支持,但存在的问题是对反语本质的探讨及对其理解机制的探讨还不够深入。
grice的反语理论忽视了反语交际的一般语用原则与反语理解的认知标准,把违反质的准则视为反语的认知标准。
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理论框架下提出的回应理论,对反语的本质特征和语用机制有一定的探讨,弥补了传统反语理论的不足,为反语的生成、辨识和理解提供了更为合理的认知语用学理论。
但回应理论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比如因受到回应性影响,反语的理解对话语双方的认知环境的要求较高,既当认知环境的某一方面出现偏差,便会影响讽刺效果的产生,人们的认知程度的差异同样会导致反语理解的偏差。
反语在广告中的广告中的反语通常运用含有贬义的语言描述产品,通过这种说话方式,表现出幽默、真诚的一面,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得到他们的信任。
本文将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解读广告中出现的反语,进一步揭示反语在广告中的语用效果,以期对广告人创作反语广告以及消费者理解广告中的反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引言广告,简单点说就是广而告之,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杂志等媒体向用户广泛宣传推销产品或招徕、承揽服务以扩大销售目的的一种形式。
但在这个信息化,商业化的时代,使广告具有新意,才能吸引消费者眼球,最高效率地达到准确传播信息,最大化提高企业经济收入。
国内外语言学家也一直致力于在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框架下研究广告语的特点及语用功能,以期对广告语的发展有所启发与指导。
广告中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段,反语作为其中一种不仅丰富了广告语言,还对未来广告语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走向。
本文将结合Sperber和Wilson在1986年提出的关联理论,对广告中的反语进行分析解读。
二对反语的解释2.1传统的反语理论反语,简单地说,就是说反话。
即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
一般情况下,听者必须通过话语所处语境来推理言者所想要真正表达的意思。
塞尔(2002:125)指出,言者通常通过与话语P相反的语言表达本意。
格莱斯(1989)认为反语是一种特殊的会话含义,而不仅仅是一种修辞。
反语的产生是因为言者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即“不说自知虚假的话;不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目的是使听着注意其言外之意。
利奇在礼貌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反语原则”(IronyPrinciple)。
他认为,如果要冒犯别人,至少不能公开违反合作原则,但可以让听者通过你的话间接的推导出你的会话含义。
在修辞学上,言语反语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其字面意义与说话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相反,正是因为如此,其在广告中的应用也就更能吸引消费者眼球。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都可以从某种程度上用来解释广告中反语的语用功能,但也有不足之处。
2010 年 1 月ISSN 1009-5039hwsy@Overseas English 海外英语 Overseas English 海 外 英 语Tel:+86-551-5690811 5690812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广告语中的歧义现象周 燕(广东工业大学 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1495 )摘要:歧义是一种常见的语言学现象,它指一个词或短语有多个不同的意义。
歧义在广告中广泛应用。
该文试从歧义的定义、歧义的 分类以及歧义在广告中的作用等方面分析歧义在广告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其有用性。
关键词:歧义;一词多义;广告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39(2010)01-0147-02 义之间有历史渊源,这样的多义就是一词多义 ,以 下 是 一 个 典 型例子:Spoil yourself and not your figure. 这 是 Weigh-watcher 冰 淇 淋 公 司 专 为 减 肥 者 设 计 的 冰 淇 淋的广告。
“spoil oneself ”指尽情享受,“spoil one's figure ”指身 材变胖。
该广告的意义在于说明 Weigh-watcher 冰淇淋味道好 又不会让人变胖。
天仙牌风扇的广告:“吹出来的名牌”。
此 处 的 “吹 ”为 一 词 多 义 ,它 有 两 种 含 义 :“吹 风 ”和 “吹 牛”。
电风扇厂家的意旨显然不在后者,不 过 通 过 有 意 制 造 歧 义可以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1 定义及其语言学意义歧义指一个词或短语有多于一个 意 义 , 通 常 提 供 其 他 信 息可消除歧义。
以 下 是 一 个 歧 义 的 例 子 :I promise I'll giveyou a ring tomorrow. “giving someone a ring ”的意思可以是给某人打电话。
但是,很明显上句话中的“ring ”还可以 指 手 上 带 的 首饰,因此这是一个歧义句。
品牌互怼广告语对比一、品牌互怼广告语的背景及现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品牌之间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产品、服务、技术等方面,广告宣传也成为了一种竞争手段。
近年来,品牌互怼广告语的现象日益增多,一些知名品牌通过调侃竞争对手,以达到提高自身品牌知名度、吸引消费者的目的。
本文将对品牌互怼广告语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其背后的逻辑与影响。
二、品牌互怼广告语的类型及案例分析1.直接攻击型此类广告语直接针对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进行讽刺、贬低,以凸显自身优势。
例如,某品牌手机曾推出“拍得清、看得清”的广告,暗讽竞争对手拍照效果不佳;某空调品牌则以“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的广告语,暗示其他品牌牛奶品质较低。
2.借势营销型此类广告语借助竞争对手的知名度,以幽默、夸张的方式进行自我宣传。
如某运动品牌在奥运会期间推出“更快、更高、更强”的广告,暗示自家产品助力运动员创造佳绩,同时调侃竞争对手。
3.对比展示型此类广告通过对比自身与竞争对手的优势,彰显品牌特点。
如某汽车品牌发布“同等价格,更多配置”的广告,明确告诉消费者自家产品性价比更高。
4.创意恶搞型此类广告语通过创意设计,以幽默、轻松的方式表达,吸引消费者关注。
如某方便面品牌曾推出“告别方便面,拥抱健康”的广告,暗讽竞争对手不健康,同时又传达出自身产品具有健康优势。
三、品牌互怼广告语的影响及启示1.提高品牌知名度:互怼广告语能够引发公众关注,提高品牌知名度,从而增加市场份额。
2.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通过凸显自身优势、调侃竞争对手,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好感和信任,进而激发购买欲望。
3.强化品牌形象:独特、幽默的广告语有助于塑造品牌形象,使消费者更容易记住品牌特点。
4.警示竞争对手:品牌互怼广告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竞争对手带来压力,提醒对方加强自身竞争力。
5.启示:企业在制定广告策略时,可以充分借鉴竞争对手的优点,同时发挥自身优势,以更具创意、幽默的广告语吸引消费者。
四、总结品牌互怼广告语作为一种新颖的营销手段,在吸引消费者、提高品牌知名度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浅谈城市形象广告语的错乱与反正日期:2010-12-16 14:50:30 来源:中国城市发展网近年来,国内众多城市都通过请专家策划或公众征集等办法,有了自己的营销口号,这体现了品牌形象的识别已被城市管理者们重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的城市也像工业品一样进入了营销时代。
城市形象口号的概念城市形象口号又叫城市营销口号、城市形象广告语。
指通过精炼的一句话或一个词向公众来传播城市的某一独特卖点,比如历史、文化、价值观、发展方向等。
对内,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等软件建设;对外,可宣传、推介城市,提高城市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来投资兴业、旅游观光。
城市形象口号的现状目前,我国很多大中型城市都已拥有了自己的形象口号,不少县,以及大城市的某一区也正在酝酿形象口号。
比如,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的形象口号是:“上海,精彩每一天”;西南重镇重庆的形象口号是:“没到过重庆,不了解中国”;北京市密云县的形象口号是:“休闲之都,生态密云”。
附:中国部分城市形象口号一览表。
城市形象口号北京新北京新奥运上海注重提升城市软实力天津做中国的金融创新基地哈尔滨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沈阳活力之都石家庄现代化魅力型区域中心城市和“沿海强省”省会城市乌鲁木齐亚心之都、国际都市、商旅名城、宜居城市兰州文化兰州西宁中国夏都西安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银川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郑州打造“大郑州都市圈”济南让泉城走想世界,让世界了解泉城太原晋商之都不锈钢城重庆市世界的重庆,永远的三峡广州市一日读懂两千年福州市福山福水福州游昆明市昆明天天是春天南宁市绿城寻歌壮乡情银川市塞上明珠,中国银川长沙市多情山水,天下洲城成都市成功之都,多彩之都,美食之都桂林市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市人间天堂,苏州之旅无锡市太湖美景,无锡旅情大连市浪漫之都,中国大连宁波市东方商埠,时尚水都厦门市海上花园,温馨厦门深圳市深圳---每天带给你新的希望珠海市浪漫之城,中国珠海汕头市海风潮韵,世纪商都三亚市天涯芳草,海角明珠五指山市不登五指山,不算到海南曲阜市孔子故里,东方圣城东营市齐鲁神韵,豪情山水日照市游山登五岳,赏海去日照威海市拥抱碧海蓝天,体验渔家风情咸阳市中国金字塔之都---咸阳宜昌市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承德市游承德,皇帝的选择邯郸市游名城邯郸,品古赵文化洛阳市国花牡丹城---洛阳焦作市焦作山水,人间仙境登封市中国少林武术之乡---登封三门峡市文化圣地,天鹅之城南通市追江赶海到南通常熟市世上湖山,天下常熟嘉兴市水都绿城,休闲嘉兴富阳市富春山水,孙权故里龙岩市福建西部风情漳州市水仙花的故乡三明市走进多情山水,拥抱绿色三明武夷山市东方伊甸园,纯真武夷山中山市伟人故里,锦绣中山梅州市千色客都,中国梅州肇庆市肇庆山水美如画,堪称东方日内瓦江门市侨乡山水风情画惠州市名山秀水惠州游河源市绿色生态河源游揭阳市揭阳古邑风情游阳江市海天动情阳江游云浮市奇山异水云浮游但,纵观这些城市的形象口号,不难发现这些形象口号在创作上可以分成以下四类:一、相互照搬型。
反语的语用分析反语作为一种修辞方法指的是故意使用和本意相反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
反语的特点决定它的使用必须建立在语境的基础之上。
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反语的表达机制、表达形式及其语用功能。
标签:反语修辞方法语境语用学一、引言交谈是传递信息、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
有的人说话直截了当;有的人则委婉含蓄,话中有话;有的人甚至用相反的话语表达意图,这种表达方式就是反语,反语是一种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的表达手法。
反语不仅应用于日常对话,它还在戏剧、小说、诗歌等文学体裁中广泛使用。
反语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在语用学范围内主要是研究它的表面意义和意欲表达的意义之间的关系。
本文拟从语用的角度对反语进行分析。
二、反语的表达机制(一)反语的会话含义与语境言语交际总是在具体的时间、场合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由于反语的辞里意义和辞外意义完全相反,唯有语境是联系两种意义的桥梁,所以反语的会话含义必须在语境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语境是一种语义功能的作用范围。
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一种环绕着话语而散开来的语义氛围。
这种语义氛围跟一般的外在环境是不同的,有的是由上下文的语义线索所提供,有的是由一定交际文化与社会文化所提供。
反语的辞里意义和辞面意义有着共同的语义基础,只不过它们常常是反义的,如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等等。
它们同属一个范畴,同属一个评价对象,只是评价的结果截然相反而已。
辞里意义要借助于辞面意义才能体会到,说话人正是根据汉语的这种语言表达形式巧妙地把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与形式上的意义结合起来;而听话人则是依据具体语境,透过字面意义最终获取句子所要表达的真正内容。
因此,语境在明确语义方面有独特的功能。
1.语境的等值性语境的等值性是指某个句子变换后能形成另一个等值的句子,且句子的变换是以相同的语义内容为基础的。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明确语义,即通过转换成等值话语能更清晰地显现其语义特征。
反语的使用就是这种等值性的逆向转换,即用含糊不清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话语通过具体的语境来表达真正要表达的意图。
从语义平面谈房地产广告语中的语误现象一、语误概述语误,通俗来讲,就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违反语言规范及交际原则,在语言表达上出现的失误。
陈一先生在《现代汉语语误》中,将语误定义为:实际言语活动中,语言使用者运用特定表达形式时对语言规范的消极偏离。
①语误现象共分为三个平面,即:结构平面的语误,语义平面的语误,及语用平面的语误。
②结构平面的语误,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违反了交际原则,破坏了语言的内部结构,造成言语交际产生障碍。
语用平面的语误,包括对谦称敬语的误用及感情色彩的误用,主要在言语交际的环境中进行分析。
结构平面的语误及语用平面的语误在本文中不做过多分析。
语义平面的语误,就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虽并未违反言语规范,但是却出现了语义不明确的情况,给听话者造成困扰。
例如:一辆乳黄和深红色的电车飞驰而去。
从结构平面及语用平面上来看,并没有任何问题,但从语义平面来看,就让人产生了分歧。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两个意思:①一辆乳黄色的电车和一辆深红色的电车同时飞驰而去;②一辆乳黄和深红色相间的电车飞驰而去。
因此,产生了分歧。
这就是在语义平面上的语误。
再如,在黄伯荣廖旭东版的《现代汉语》中,有一个很经典的例子:鸡不吃了。
当听话者听到这句话时,同样也会产生两种歧义,①鸡不吃食了;②(人)不吃鸡了。
像这样产生语义歧义的语误现象还有很多。
因此,本文主要从房地产广告宣传语入手,在语义平面进行语误分析。
二、从语义层面对房地产广告进行语误分析语义平面的语误,分为五个方面:语意不明,语义重复,语义偏离,语义悖反及语义抵牾。
③房地产广告宣传语中的语误,主要存在于其中的三个方面,即语意不明,语义偏离,及语义悖反。
1、语义不明语义不明,即语义表达不明确。
上面提到的两个例子均属于语义不明。
在房地产广告语中,也存在这样的语误。
例如:(1)买房送老婆;(广东佛山某楼盘)(2)买房送墓地,一生置业一步到位(四川成都某楼盘)例(1)中的这个宣传语,让人一看便会好奇:买房子还赠送一个老婆么?其实不然,开发商打出的这个口号,为的就是吸引人的眼球,但是犯了表达不明确的错误。
Journal of Jilin Radio and T V U niversity No.4,2010(Serial N o.100)学术论坛5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6 2010年第4期(总第100期)收稿日期:2010-03-08作者简介:侯晓媛(1982-),女,山东东平人,硕士,山东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贾帅(1982-),女,山东济南人,硕士,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基础部英语教研室。
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联理论对中文商业广告委婉语阐释力的研究侯晓媛 贾 帅(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510;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山东烟台 264000)摘 要:委婉语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达成交际任务,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
委婉语也被广告商广泛地用于商业广告中,以达到避讳禁忌、美话语言、减少言语责任和避免竞争者之间矛盾的目的。
本文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中文商业广告委婉语的产生和受众理解机制,探寻其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关联理论;中文商业广告委婉语;明示;推理;互明;最佳关联中图分类号:H 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2010)04-0104-02一、引言委婉语是一种间接的表达方式,即用一种迂回的、温和的、令人愉快的表达代替那些直接却令人不悦的说法。
委婉语也被广告商广泛地用于商业广告这一特殊交际形式中。
作为一种有效的广告交际手段,对商业广告委婉语的产生机制和理解过程的探究无疑是在研究委婉语和广告语言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同其他语用理论对言语尤其是委婉语的解读相比,关联理论被证明能更有效、更合理地解读商业广告委婉语。
本文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中文商业广告委婉语的产生和受众理解机制,并探寻其存在的合理性。
二、商业广告委婉语1、商业广告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在商业广告中,委婉语起到四个交际功能:第一是避讳社会禁忌,如性、灾祸、疾病、死亡等等。
反语广告语篇一: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浅析《宠儿》中塞丝背上的树的形象2对比分析苔丝和蓓基--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和萨克雷《名利场》3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及翻译策略4communicativeFunctionsofSilenceinconversations5ananalysisofTrademarkTransl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SkoposThe ory6《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困惑7圣经对J.K.罗琳创作《哈利波特》的影响——对《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写作手法及其宗教主题的研究8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9《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10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分析《雾都孤儿》中人物性格11从跨文化角度论商标的翻译12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13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中文旅游文本翻译14从中西文化差异看英汉数字翻译15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16高中英语听、说、读教学活动中写作融入模式的初探17中英委婉语语用功能的对比研究18《晚安,妈妈》中公共汽车和洗衣机的象征寓意19《十日谈》中的乡村意象20从民族特性看中美高等教育差异21试析新课程标准下词汇教学策略的改变22《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23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24论世纪年代以来美国文化冲击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策略改革的应对措施25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及有效策略研究2627aBriefStudyofSchemaTheoryanditsapplicationinEnglishReading28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29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30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技巧31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79975793832《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33从《达罗卫夫人》看弗吉妮娅伍尔夫的个性34商务合同中短语的翻译技巧35至美的追求—美学视角下泰戈尔的《吉檀迦利》36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语音差异研究37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38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39onthecombinationofRomanticismandRealisminJohnKeats’sPoems 40对比分析嘉莉妹妹与简爱的女性形象41论翻译的艺术42反思任务型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43influencesofculturaldifferencesinFoodonTranslationofchinesedishes 44浅探篮球文化的理论构建45论奥斯卡?王尔德的艺术道德观46浅析英汉语言中颜色词的运用47从《到灯塔去》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48电影英文片名汉译的原则49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50国际快递公司的本土化战略51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52《永别了,武器》悲剧特征分析53culturalimpactsoninternationalBusiness54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55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56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57英语中常用修辞格58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哈利波特》小说中魔法生物名的翻译59《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之死的必然性60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61Personalitythatmatters:aPsychologicalanalysisofthemisunderstandingbe tweenElizabethanddarcy62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63身势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64从文化差异比较研究中美家庭教育65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66环境、性格、命运--评《远大前程》主人公皮普67扼杀在萌芽中的期许—“一小时里故事”中的女权渴望68ananalysisoftheFoolinKingLearfromthePerspectiveofnewHistoricism 69浅析广告语及其汉译70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71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72《蝇王》中神话元素的象征意义73哲学视角下的中英数字对比研究74卢梭的浪漫主义思想在《远大前程》中的反映75acomparisonoftheEnglishcolorTerms76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重读77developingUniversityStudents’cross-culturalawarenessinEnglishTeachingandLearning78简析商务沟通中的非语言沟通79影响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因素的分析及对策探讨80EnglishTeachingandLearninginchina'smiddleSchool81从弗洛伊德理论解析《呼啸山庄》82从《基督山伯爵》看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83小说《黑猫》中双重人格84onambiguityofHumanconversations85英语委婉语及其翻译86论《一个小时的故事》中马拉德夫人女性意识的觉醒87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自然主义观88中英文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89ontheSufferingsoftheProtagonistsinwilde’sFairyTalesfromtheaestheticPerspective90战争、归乡、爱情—《冷山》的多元主题研究91华兹华斯诗歌的精神生态研究—以《丁登寺》为例92从关联理论看科技英语的汉译93论《简爱》中话语的人际意义94TheinterpretationtocaptainahabinmobydickthroughabnormalPsycholog y95从文化差异角度看谚语的英汉互译:动态对等96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97《辛德勒名单》主人公性格分析98通往真正的人性之路:《紫色》中西丽的转变99中美商务谈判中恭维语的分析100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101onthePrincipleofEleganceintheTranslationofBusinesscontracts102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10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104言语行为理论在意识流作品中的应用——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为例105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应用106culturalElementsinchineseFilmSubtitlesandTheirTranslationStrategies 107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108从《简爱》看世纪女性地位及女性意识的觉醒109ananalysisofGothicatmosphereinTheShining110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111StudyontheBasicPrinciplesofLegalEnglishTranslation112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研究——以“死亡”委婉语为例113“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后”比较研究——以摇滚音乐为分析视角(开题报告+论)114aStudyoftheoedipuscomplexinSonsandLovers115论《野性的呼唤》中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呼唤116StudyonchineseandwesternmenuTranslationinViewofdietaryculturaldi versity117culturecolonialisminHeartofdarkness118从奥运菜单看中式菜肴英译名规范化程度119从伊登和盖茨比之死探析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120从文化视角看英语习语的翻译121英汉习语中的文化比较122Beowulf:achristianityGuidedPaganEpic123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124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125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126交替传译中笔记的作用127中英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128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部分重要象征物129TheReflectionofVirginiawoolf’sandrogynyinorlando130分析《华伦夫人的职业》中母女矛盾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131非语言交际中体语的文化分析132ananalysisofdavid’sdualPersonalityindavidcopperfield133模糊限制语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功能134从文化的角度看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差异135从莎翁作品透视伊丽莎白时期女性社会地位136浅析造成盖茨比悲剧的因素137《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灵魂救赎138acomparisonoftheEnglishcolorTerms139《七宗罪》的人性解剖140彼得潘--孩子和成人共同的童话141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142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143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144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145美国牛仔形象演变和西部电影发展的研究146浅析《库珀尔街》中英语过去时的翻译147culturaldifferencesinBusinessnegotiations:Eastandwest148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看维多利亚时期的新女性主义观149《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赏析150儿童本位主义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种译本的对比分析151由《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看中西文化差异152传统与超越-解读成长小说《占卜者》153StruggleandcompromiseinnorthandSouth154简析《蝇王》的象征主义155堕落的世界-----评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156功能对等视角下英汉颜色词的对比与翻译157《可以吃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158论《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利夫的性格159FeministThoughtsofTheodoredreiser——acaseStudyofSistercarrie 160从语境视角分析电影字幕英译中翻译161从《草原日出》看多丽丝?莱辛的成长观162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163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原则164工业化进程下人的主体性的追问——梭罗的《瓦尔登湖》165discourseanalysisontheTranslationofPersonoftheYear,anEditorialinthe Timemagazine166托马斯哈代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对比研究——以苔丝和顾曼桢为例167梭罗《瓦尔登湖》中的“简单”原则168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69论《蝇王》中戈尔丁对人性之恶的解析170论跨文化因素在跨国企业管理中的影响作用171从迷茫的玛尔特的悲剧看女性存在的社会价值172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xx中学为例173跨文化因素对字幕翻译的影响174《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175浅析《飘》中人物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176《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分析177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178美国俚语中所折射出的美国亚文化现象179论黑暗中的光明在《八月之光》中的体现180解读苔丝悲剧的成因181商务英语的词汇特征及翻译策略182论《海浪》中体现的死亡意识和生命意识183浅谈“白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184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问题与对策185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186acomparisonoftheEnglishcolorTerms187李安电影中的文化融合现象188英雄还是魔鬼-论亚哈船长的双重性格189论爱伦?坡小说《莫格街谋杀案》中悬疑的设置190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对文学的影响——以白衣女人为例191从目的论的角度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192论归化翻译法在宋词文化意象英译中的运用193诗歌《飞鸟集》的意象评析194浅论创造性叛逆—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为例195论文化背景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196《红字》中霍桑的女性观197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98anEmbodimentofVirtue---amoralinsightintotheimageofTess199对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简爱的女性主义分析200acomparativeanalysisofEnglishV ocabularyTeachingbetweenchinaanda mericaatthe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Level篇二:十大流行广告语十大流行广告语1.多一些润滑少一些摩擦(统一润滑油)2.我的地盘听我的(中国移动通信动感地带)3.我就喜欢(麦当劳)4.只要你想(联想)5.帕萨特,成就明天(帕萨特系列)6.不同滋味不同心情(蒙牛心情二次方牛奶)7.男人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柒牌服饰)8.热爱生活冷静选择(奥克斯空调)9.喝前摇一摇(农夫山泉农夫果园果汁)10.煮酒论英雄才子赢天下(才子男装)最佳广告语策划1、德国大众:?小即是好。
单位代码 ***** 密级公开学号 ************ 学士学位论文翻译作品论文作者:指导教师:学科专业:英语专业(商务方向)提交论文日期:2010 年 4 月 10 日论文答辩日期:2010年 4 月 24 日学位授予单位:中国2010年4月BA ThesisTranslation WorkBA Candidate:Supervisor:Major: EnglishApril 20102010届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目录目录摘要.................................................................................................... 11引言................................................................................................. 12反讽,轻描淡写和讽刺 (2)2.1两个荷兰案例 (2)2.2反讽,轻描淡写和讽刺的处理 (3)2.3负面和正面用词的不适宜 (8)3研究1 (10)3.1方法 (11)3.1.1调查对象 (11)3.1.2材料和设计 (11)3.1.3因变量 (12)3.1.4步骤 (13)3.1.5可信度 (13)3.2结论 (13)3.3讨论 (14)4 研究2 (14)4.1方法 (14)4.1.1调查对象 (15)4.1.2材料和设计 (15)4.1.3因变量 (15)4.1.4步骤 (15)4.1.5可信度 (15)4.2结论 (16)4.3讨论 (17)5 总论 (17)参考书目 (19)致谢 (20)附录 (21)2010届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广告中的反语和讥讽:相关的不恰当影响*Luuk Lagerwerf ٭阿姆斯特丹VU大学通讯科学院De Bocelelaan1081, 1081HV荷兰阿姆斯特丹。
反语应用案例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反语应用案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这句口号表面上看是在鼓励人们勤奋学习,但实际上却带有一种讽刺的意味。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好好学习”,也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天天向上”。
这句口号的反语之处在于,它通过一种夸张的方式来暗示人们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状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种讥讽的意味。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反语在广告中的应用。
比如某汽车品牌的广告语“不买车,你会后悔;买了车,你也会后悔”。
这句广告语看似在推销汽车,但实际上却在暗示消费者购买汽车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这种反语的应用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从而达到广告的宣传效果。
此外,反语也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比如莎士比亚的名篇《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曾说“我要说的话可能听起来像是在开玩笑,但我保证,这是认真的”。
这句话表面上看是在强调自己的认真态度,但实际上却带有一种反语的意味,暗示着哈姆雷特的言辞并不可信。
这种反语的应用使得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反语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不同的场合和语境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能够通过对比和反差的手法,达到一种讽刺、讥讽或者引人思考的效果。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需要注意反语的语境和情境,避免产生歧义或者误解。
同时,也需要注意反语的使用频率,过多的反语可能会使得语言表达变得生硬和不自然。
因此,在运用反语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以达到更好的修辞效果。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对反语这一修辞手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际写作和表达中,我们可以尝试运用反语来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和表现力,从而使得我们的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希望本文的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广告大战实际上就是谋略竞争。
怎样才能在高手如林的商业广告中脱颖而出呢?只有出奇谋,是不是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呢?也就是“悖反”策略。
“悖反”策略就是与大多数广告创意手法相“悖”,从而取得一种卓然超群的商业效果的策略。
在广告中运用“悖反”思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创意。
一、创意策略。
创意作为整个广告的核心部分,更侧重于对企业形象、产品形象来进行诉求。
大多数的广告创意,则是直接从商品的正面入手,“虚”的也好,“实”的也罢,在一种刻求创新的氛围中,把产品“托”起来。
而广告创意的“悖反”策略,则是反其道而用之,出乎预料,一反常规,这样反而格外引人注目。
例如,日本有则手表广告语:“本表尚不完美,一年还有24秒的误差。
”这是明贬暗褒的手法,效果比正面烘托更佳。
广告创意中“悖反”思维的合理应用,会使广告取得一种标新立异的效果,在促销上发挥其号召作用。
诉求方式一:洛杉矶市BBDO西部公司,为格伦戴尔联邦银行做广告创意时,就大胆采用了“悖反”思维。
其广告标题为:“千万不要让我恭谦的态度、优质的服务和对你的诚心蒙骗了您。
我们,依然是一家银行。
”话不多,却颇具震撼效果。
以文取胜,要使消费者用心体会才行;正话反说,更需要消费者心有灵犀。
这种诉求方式,可谓险之又险,使用不当,反而弄巧成拙。
不过,它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出人意料,险中取胜。
有些创意形式,偶尔用之,超凡脱俗,影响巨大,也是这个道理。
二、消费心理。
面对产品投放区域客观市场状况,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在广告创意中是个必须考虑的因素。
有些广告创意要从消费心理方面去寻找,在对市场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特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创作出真正有用的广告。
美国有一个经营香烟的商人,由于经营不善,濒临破产。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采用了一则广告:请不要购买本店生产的卷烟。
另用红色大字标明:“有人曾吸了此烟而死亡。
”在某种条件下,人们会产生一种与正常反应相反的逆向反应,利用这种逆反心理组织创作的广告,往往会产生难以想象的促销效果。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浅析《宠儿》中塞丝背上的树的形象2 对比分析苔丝和蓓基--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和萨克雷《名利场》3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及翻译策略4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Silence in Conversations5 An Analysis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6 《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困惑7 圣经对J.K.罗琳创作《哈利波特》的影响——对《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写作手法及其宗教主题的研究8 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9 《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10 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分析《雾都孤儿》中人物性格11 从跨文化角度论商标的翻译12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13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中文旅游文本翻译14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英汉数字翻译15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16 高中英语听、说、读教学活动中写作融入模式的初探17 中英委婉语语用功能的对比研究18 《晚安,妈妈》中公共汽车和洗衣机的象征寓意19 《十日谈》中的乡村意象20 从民族特性看中美高等教育差异21 试析新课程标准下词汇教学策略的改变22 《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23 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24 论世纪年代以来美国文化冲击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策略改革的应对措施25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及有效策略研究2627 A Brief Study of Schema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lish Reading28 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29 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30 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技巧31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32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33 从《达罗卫夫人》看弗吉妮娅伍尔夫的个性34 商务合同中短语的翻译技巧35 至美的追求—美学视角下泰戈尔的《吉檀迦利》36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语音差异研究37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38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39 On the Combination of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in John Keats’s Poems40 对比分析嘉莉妹妹与简爱的女性形象41 论翻译的艺术42 反思任务型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43 Influenc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Food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es44 浅探篮球文化的理论构建45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艺术道德观46 浅析英汉语言中颜色词的运用47 从《到灯塔去》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48 电影英文片名汉译的原则49 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50 国际快递公司的本土化战略51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52 《永别了,武器》悲剧特征分析53 Cultural Impacts 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54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55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56 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57 英语中常用修辞格58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哈利波特》小说中魔法生物名的翻译59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之死的必然性60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61 Personality that Matters: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Elizabeth and Darcy62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63 身势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64 从文化差异比较研究中美家庭教育65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66 环境、性格、命运--评《远大前程》主人公皮普67 扼杀在萌芽中的期许—“一小时里故事”中的女权渴望68 An Analysis of the Fool in King Le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Historicism69 浅析广告语及其汉译70 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71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72 《蝇王》中神话元素的象征意义73 哲学视角下的中英数字对比研究74 卢梭的浪漫主义思想在《远大前程》中的反映7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76 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重读77 Developing University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78 简析商务沟通中的非语言沟通79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因素的分析及对策探讨80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s Middle School81 从弗洛伊德理论解析《呼啸山庄》82 从《基督山伯爵》看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83 小说《黑猫》中双重人格84 On Ambiguity of Human Conversations85 英语委婉语及其翻译86 论《一个小时的故事》中马拉德夫人女性意识的觉醒87 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自然主义观88 中英文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89 On the Sufferings of the Protagonists in Wilde’s Fairy Tales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 tive90 战争、归乡、爱情—《冷山》的多元主题研究91 华兹华斯诗歌的精神生态研究—以《丁登寺》为例92 从关联理论看科技英语的汉译93 论《简爱》中话语的人际意义94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95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谚语的英汉互译:动态对等96 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97 《辛德勒名单》主人公性格分析98 通往真正的人性之路:《紫色》中西丽的转变99 中美商务谈判中恭维语的分析100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101 On the Principle of Elegance in the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s102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103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104 言语行为理论在意识流作品中的应用——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为例105 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应用106 Cultural Elements in Chinese Film Sub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107 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108 从《简爱》看世纪女性地位及女性意识的觉醒109 An Analysis of Gothic Atmosphere in The Shining110 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111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112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研究——以“死亡”委婉语为例113 “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后”比较研究——以摇滚音乐为分析视角(开题报告+论)114 A Study of the 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115 论《野性的呼唤》中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呼唤116 Study on Chinese and Western Menu Translation in View of Dietary Cultural Diversity 117 Culture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118 从奥运菜单看中式菜肴英译名规范化程度119 从伊登和盖茨比之死探析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120 从文化视角看英语习语的翻译121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比较122 Beowulf: A Christianity Guided Pagan Epic123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124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125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126 交替传译中笔记的作用127 中英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128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部分重要象征物129 The Reflection of Virginia Woolf’s Androgyny in Orlando130 分析《华伦夫人的职业》中母女矛盾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131 非语言交际中体语的文化分析132 An Analysis of David’ s Dual Personality in David Copperfield133 模糊限制语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功能134 从文化的角度看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差异135 从莎翁作品透视伊丽莎白时期女性社会地位136 浅析造成盖茨比悲剧的因素137 《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灵魂救赎13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39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140 彼得潘--孩子和成人共同的童话141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142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143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144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145 美国牛仔形象演变和西部电影发展的研究146 浅析《库珀尔街》中英语过去时的翻译147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East and West148 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看维多利亚时期的新女性主义观149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赏析150 儿童本位主义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种译本的对比分析151 由《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看中西文化差异152 传统与超越-解读成长小说《占卜者》153 Struggle and Compromise in North and South154 简析《蝇王》的象征主义155 堕落的世界-----评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156 功能对等视角下英汉颜色词的对比与翻译157 《可以吃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158 论《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利夫的性格159 Feminist Thoughts of Theodore Dreiser——A Case Study of Sister Carrie160 从语境视角分析电影字幕英译中翻译161 从《草原日出》看多丽丝•莱辛的成长观162 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163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原则164 工业化进程下人的主体性的追问——梭罗的《瓦尔登湖》165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166 托马斯哈代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对比研究——以苔丝和顾曼桢为例167 梭罗《瓦尔登湖》中的“简单”原则168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69 论《蝇王》中戈尔丁对人性之恶的解析170 论跨文化因素在跨国企业管理中的影响作用171 从迷茫的玛尔特的悲剧看女性存在的社会价值172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xx中学为例173 跨文化因素对字幕翻译的影响174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175 浅析《飘》中人物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176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分析177 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178 美国俚语中所折射出的美国亚文化现象179 论黑暗中的光明在《八月之光》中的体现180 解读苔丝悲剧的成因181 商务英语的词汇特征及翻译策略182 论《海浪》中体现的死亡意识和生命意识183 浅谈“白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184 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问题与对策185 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18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87 李安电影中的文化融合现象188 英雄还是魔鬼-论亚哈船长的双重性格189 论爱伦•坡小说《莫格街谋杀案》中悬疑的设置190 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对文学的影响——以白衣女人为例191 从目的论的角度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192 论归化翻译法在宋词文化意象英译中的运用193 诗歌《飞鸟集》的意象评析194 浅论创造性叛逆—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为例195 论文化背景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196 《红字》中霍桑的女性观197 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98 An Embodiment of Virtue--- A Moral Insight into the Image of Tess199 对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简爱的女性主义分析20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