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第3章第4节+第4章第1节》分解
- 格式:ppt
- 大小:3.93 MB
- 文档页数:15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四章第1节《被动运输》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1第四章第1节《被动运输》。
第四章属于模块1“分子与细胞”的内容。
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系统的边界—细胞膜不仅是将细胞内外隔开的屏障,也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门户。
细胞膜是怎样控制物质输入和输出的呢?不同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样吗?这与细胞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呢?通过本章教学,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
本章教学有助于学生科学自然观的形成;有助于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4个方面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本章共有两节,分别从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吞胞吐三个方面讲述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本课是第一节,主要讲述被动运输,本节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章节的基础,也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的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 2.1 物质通过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
2.1.2 举例说明有些物质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不需要额外提供能量。
”二、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内容。
“被动运输”是高中生物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属于必修模块一的组成部分。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是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和章节的基础。
本课以问题探讨导入,先介绍了水进出细胞的原理,主要通。
高一生物三四章知识点梳理高一生物课程的三四章主要讲解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代谢过程和遗传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对这两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包括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种类型。
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基因直接位于胞浆内。
而真核细胞则具有细胞核,基因储存在染色体上。
细胞的主要结构包括质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并通过细胞膜选择性通透性和免疫功能来维持细胞内外的环境稳定。
在细胞质中,细胞器起到不同的功能。
其中,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进行细胞呼吸过程产生ATP。
内质网则参与蛋白质合成和修饰,将蛋白质运送到不同的位置。
高尔基体则起到分泌作用,通过囊泡运输物质至细胞膜上。
溶酶体则参与细胞内垃圾处理和消化作用。
在细胞核中,染色质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DNA是负责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通过DNA复制过程实现在细胞分裂时的遗传传递。
而RNA则作为中间体参与蛋白质合成过程。
细胞核还包括核膜和核仁,核膜起到保护和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作用,核仁则参与蛋白质合成。
细胞代谢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个过程。
有氧呼吸通过线粒体参与,将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产生大量ATP。
无氧呼吸是在缺氧环境下进行的,产生较少的能量。
此外,光合作用是由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参与的过程,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产生葡萄糖和氧气。
遗传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遗传的基础是基因。
基因是位于染色体上的DNA片断,控制着生物个体的遗传特征和遗传变异。
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是将DNA转写成RNA,翻译则是将RNA翻译成蛋白质。
基因突变是基因序列改变的现象,包括点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
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包括基因重组和性繁殖过程。
基因重组是指基因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重新组合,通过交换基因信息产生新的组合,增加遗传的多样性。
而有性生殖则是指通过两个个体间的结合来产生新的后代,同时有助于遗传变异和适应环境的提高。
高一生物第三四章知识点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第三四章是非常重要的章节,涉及了细胞结构和功能、遗传与进化等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讨论和解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也是一切生物体的构成要素。
第三章主要讲述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细胞膜是细胞内外环境的界限,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包括液胞和细胞器,液胞内含有细胞器,并可储存物质。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含有遗传物质。
此外,细胞还包括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质体、内质网等,这些细胞器各司其职,相互协同工作。
线粒体是细胞内主要的能量生成器,它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产生大量的能量。
线粒体含有多个折叠的片层结构,增大了内膜的表面积,从而提高了能量生成的效率。
质体是植物细胞中的一个特殊结构,它含有色素,决定了植物细胞的颜色。
质体还能储存有机物和无机物,维持胞内环境的稳定性。
内质网是细胞中与蛋白质合成相关的重要细胞器。
它由一组膜片和囊泡组成,可分为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
粗面内质网上附着有许多核糖体,负责合成细胞内的蛋白质。
滑面内质网则用来合成脂类和等物质。
除了细胞的结构外,细胞功能也是十分重要的。
细胞是一个高度有机化的系统,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在细胞内进行。
例如,细胞能够进行物质的吸收、消化、合成和排泄。
细胞的代谢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有氧呼吸、光合作用、蛋白质合成等。
在进化过程中,基因的变异和基因频率的改变决定了物种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第四章主要讨论了遗传与进化的相关知识。
遗传是指物种内部或个体间遗传性状传递的现象。
遗传的基本单位是基因,基因携带着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通过基因的组合和基因的突变,新的遗传特征可以在物种中出现和发展。
进化是物种适应环境、改变和发展的过程。
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推动力,它通过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原则,保留了适应环境的特征,并逐渐导致物种的变化和分化。
高一生物第4章知识点第一节细胞的基本特征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生物体的最小结构,也是生物体各种生命活动的基本场所。
细胞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 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的外界边界,由磷脂双层及与之关联的多种蛋白质组成。
它通过选择性渗透,调节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与平衡。
2. 细胞质:细胞质包括细胞内所有的细胞器和细胞中的液体组分。
细胞质是细胞内物质代谢的场所,各种细胞器在其中完成特定的生物化学反应。
3. 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其中包含着遗传物质DNA。
细胞核通过控制基因的表达来调节细胞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不同的结构决定了细胞的不同功能。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细胞结构和其对应的功能:1. 液泡:液泡主要负责储存物质,维持细胞内的渗透压平衡。
植物细胞的大液泡扮演着维持细胞形态和蓄水的重要角色。
2. 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中心,通过氧化反应从有机物中提取能量,并转化为细胞所需的ATP能量。
3. 叶绿体: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场所,其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太阳光能,将其转化为化学能,并合成有机物。
4. 内质网:内质网是由膜系统构成的网状结构,分为粗面内质网和平滑内质网。
粗面内质网负责合成、加工和分泌蛋白质,平滑内质网参与合成脂类、代谢有毒物质等。
5. 高尔基体:高尔基体是内质网产物的运输和改造中心,负责和囊泡一起合成和加工膜糖蛋白。
第三节细胞的运输过程细胞内的物质需要通过运输过程才能在细胞内部进行分布和交换。
常见的细胞运输方式有:1. 扩散:扩散是指溶质在浓度梯度作用下自由分子运动的过程。
扩散速率受到浓度梯度、温度、溶质分子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2. 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是指细胞对物质的主动摄取或排泄,需要通过细胞膜上的蛋白分子参与。
主动运输包括物质的活跃摄取和排泄。
3. 内吞作用和胞吞作用:内吞作用是细胞通过细胞膜将外界物质包囊入内部形成泡,胞吞作用是细胞通过细胞膜将食物颗粒包囊入内部形成泡。
高一生物三四章知识点总结高一生物的三四章是学生们接触到的重要内容,包括细胞分裂与遗传、细胞的物质运输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是生物学的基础,对理解生命现象和进一步学习生物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细胞分裂与遗传细胞分裂是生物学乃至生命界限的重要现象,通过细胞分裂,生物体可以进行生长、发育和修复等过程。
细胞分裂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形式。
1. 有丝分裂有丝分裂是指细胞核的有序分裂过程。
它由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构成。
在前期,细胞核发生分裂现象,染色体的形态开始发生变化;在中期,染色体逐渐变短、变厚,并形成染色体纺锤体;在后期,染色体逐渐分离到两个子细胞核中;在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有丝分裂是有控制的,确保染色体的准确复制和传递。
2. 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的特殊分裂形式,也被称为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比有丝分裂繁复,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它的特点是染色体数目减半,每一次内分裂的细胞都具有独特的遗传物质。
二、细胞的物质运输细胞的物质运输是细胞内各种物质的运输和调配过程,它与细胞内的器官和结构密切相关。
1.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细胞膜是细胞内和外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关键通道。
细胞膜具有选择性渗透性,可以通过主动转运和被动扩散等方式将物质进出细胞。
主动转运是指物质的运输方向与浓度梯度相反,需要耗费能量,包括主动转运和胞吞作用;被动扩散是指物质的运输方向与浓度梯度相同,不需要耗费能量,包括简单扩散和渗透。
2. 细胞器物质的运输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需要进行物质的相互运输,并参与到细胞的生命活动中。
内质网、高尔基体和小液泡是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质网是细胞膜系统中最大的组织,负责合成、包装和运输大部分细胞物质;高尔基体是内质网合成的物质经过加工、储存、运输的场所;小液泡则参与到细胞物质的转运和储存等过程中。
三、其他生物细胞相关的知识除了细胞分裂与遗传和细胞的物质运输,高一生物的第三和第四章还涉及到其他与生物细胞相关的知识。
生物高一知识点总结一至四章第一章:细胞与细胞器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细胞质中包含各种细胞器,细胞器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
常见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
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多样,可以是原核细胞或真核细胞,并可分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细胞的生物膜结构复杂,由脂质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具有选择性渗透性。
细胞膜的功能包括物质的进出、信号传导和细胞识别。
第二章:生命的基础遗传与变异遗传是生物个体间或种群间性状传递的过程。
遗传物质主要是DNA,DNA是由核苷酸组成的双链螺旋结构,核苷酸由糖、磷酸和碱基组成。
DNA的复制是基因传递的基础,复制过程中发生的变异是遗传多样性的来源。
基因是控制性状的单位,由DNA编码。
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最终形成蛋白质。
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基因型和表型的变异,包括点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重组等。
遗传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孟德尔遗传定律、染色体显微镜观察和基因工程技术等。
第三章:细胞的生命活动细胞的生命活动包括新陈代谢、分裂和分化等。
新陈代谢是细胞维持生命活动的过程,包括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细胞分裂是细胞繁殖的过程,可分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类型。
细胞分化是干细胞通过基因调控产生不同功能细胞的过程,形成组织和器官。
细胞凋亡是正常的细胞死亡过程,有利于生物的发育和维持稳态。
癌细胞是由正常细胞发生突变而遗传性增殖和分化的细胞。
第四章:细胞的能量转化细胞需要能量维持生命活动,能量的最基本单位是ATP分子。
ATP通过细胞呼吸产生,细胞呼吸包括糖类的分解和有氧呼吸过程。
糖类的分解发生在细胞质中,生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进行有氧呼吸。
有氧呼吸包括三个步骤:糖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糖类的分解产生乳酸或酒精的过程称为乳酸发酵或酒精发酵。
细胞中的脂类和蛋白质也可以通过代谢产生能量。
细胞在缺氧条件下可发生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和少量ATP。
第三章 细胞的代谢 第一节 细胞与能量一、吸能反应与放能反应1、细胞中主要的能量形式:化学能2、吸能反应与放能反应的判断:吸能反应:小分子化合物合成大分子化合物(一般为合成反应)如: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等 放能反应:大分子化合物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一般为分解反应)如:糖分解成CO 2和H 2O 等一、ATP1、功能:ATP 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注:生命活动的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葡萄糖); 生命活动的重要储能..物质是油脂。
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2、结构:中文名:腺苷三磷酸(分子结构如左图所示)构成:一个腺苷(包括腺嘌呤和核糖)、3个磷酸基团、2个高能磷酸键 简式: A-P ~P ~P(A :腺苷; T :3; P :磷酸基团;~ : 高能磷酸键,第二个高能磷酸键相当脆弱,水解时容易断裂) 3、ATP 与ADP 的相互转化: 酶ATP ADP +Pi +能量 注:(1)向右:表示ATP 水解,所释放的能量用于各种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
向左:表示ATP 合成,所需的能量来源于生物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
(在人和动物体内,合成ATP 所需能量来自细胞呼吸;绿色植物体内则来自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2)ATP 能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原因是细胞中ATP 与ADP 循环转变,且十分迅速。
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一、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渗透定义: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条件:具有半透膜;膜两侧有浓度差方向:低浓度(水分子数多) 高浓度(水分子数少)3、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可以是固体或液体)通过胞吞进入细胞,通过胞吐向外分泌物质。
这两种运输方式需要能量二、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原理: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细胞质)相当于半透膜。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失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会收缩,但原生质层伸缩性比细胞壁大,所以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开,发生“质壁分离”。
第一章走近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一、相关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二、病毒的相关知识: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
主要特征: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
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 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1、1665英国人虎克(Robert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高一生物: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S型细菌有毒,会使小鼠死亡;R型细菌无毒,不会使小鼠死亡。
(1)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①实验结论:已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无毒细菌转化为S型有毒细菌。
②此实验只说明有转化因子,并未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
(2)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①设计思路:设法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分开,分别单独、直接地研究它们的作用。
②S型细菌中只有DNA才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
(此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是DNA)★(3)噬菌体侵染细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赫尔希和蔡斯)①用32P标记一组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另一组噬菌体的蛋白质。
②实验过程:a.标记大肠杆菌:用分别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b.标记T2噬菌体:分别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得到被标记为32P和35S的T2噬菌体;c.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保温、搅拌、离心(目的);1)搅拌: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2)离心: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d.检测放射性。
③实验结果:用35S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用32P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留在外面。
④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3、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1、DNA的相关知识回顾:(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结构:一般为双链(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1分子脱氧核苷酸=1分子磷酸+ 1分子脱氧核糖+ 1分子含氮碱基(A、T、G、C)(3)脱氧核苷酸不同的原因:含氮碱基不同★2、DNA的结构特点: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