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11
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发布时间:0000-00-00 点击次数:260公共安全行业标准一安全防范报警类1 GB 10408—89 《入侵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本标准规定了入侵探测器的通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是设计、制造入侵探测器及制定各类入侵探测器技术条件的基本依据。
2 GB 10408.2—89 《超声波入侵探测器》本标准规定了超声波入侵探测器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标淮适用于安装在室内的入侵报警系统的超声波入侵探测器。
3 GB 10408.3—89 《微波入侵探测器》本标准规定了使用在建筑物内的入侵报警系统的微波多普勒探测器的特殊要求和试验方法,是设计、制造微波入侵探测器的主要依据。
4 GB 10408.4—89 《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本标准规定了入侵报警系统中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在性能、结构和安装方面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室内或室外安装的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
5 GB 10408.5—89 《被动红外入侵探测器》本标准规定了入侵报警系统中被动红外入侵探测器在性能、结构和安装方面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安装在室内的被动红外入侵探测器。
6 GB 10408.6—91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本标准规定了在建筑物内使用的入侵报警系统中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探测器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是设计、制造和检验的基本依据。
7 GB 10409—89 《防盗保险柜》本标准规定了装有机械和电子密码锁,并带报警装置的防盗保险柜技术要求与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内部容积小于1m3的各种类型的防盗保险柜。
8 GB 12662 —90 《爆炸物销毁器技术条件》本标准规定了爆炸物销毁器的技术条件,是设计、制造、验收爆炸物销毁器的基本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销毁简易包装的爆炸物,销毁时不引发爆炸的爆炸物销毁器。
9 GB 12663—90 《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本标准规定了一般民用建筑物内安装的防盗报警控制器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是设计、制造、验收防盗报警控制器的基本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0 7年8月1日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586号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394—2007,自2007年8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3.0.3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oO七年三月二十一日前言根据建设部建标[2001]87号文件《关于印发“二o O o至二Oo一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本规范编制组在认真总结我国入侵报警系统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标准,广泛征求国内相关技术专家和管理机构的意见,制定了本规范。
本规范是《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的配套标准,是安全防范系统工程建设的基础性标准之一,是保证安全防范工程建设质量、保护公民人身安全和国家、集体、个人财产安全的重要技术保障。
本规范共10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系统构成,系统设计,设备选型与设置,传输方式、线缆选型与布线,供电、防雷与接地,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电磁兼容性、环境适应性,监控中心。
本规范中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公安部负责日常管理,由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0)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应用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北京市海淀区首都体育馆南路一号,邮政编码:100044,电话:010———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主编单位: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参编单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一二研究所西安北方信息产业有限公司陕西省公安厅科技处主要起草人:李天銮施巨岭刘希清万军金巍目次1总则 (1)2术语 (2)3基本规定 (3)4系统构成 (5)5系统设计 (7)5.1纵深防护体系设计 (7)5.2系统功能性能设计 (7)6设备选型与设置 (10)6.1探测设备………………………………………………(1 o)6.2控制设备………………………………………………(1 2)6-3无线设备………………………………………………(1 2)6.4管理软件 (13)7传输方式、线缆选型与布线 (14)7.1传输方式………………………………………………(1 4)7.2线缆选型……………‘………………………………..(1 4)7.3布线设计 (15)8供电、防雷与接地 (15)9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电磁兼容性、环境适应性…………(1 8)10监控中心……………………………………附录A设计流程与深度……………………………………附录B常用入侵探测器的选型要求………………………本规范用词说明…-…………………………………………..附:条文说明…………………………………………………1总则1.0.1为了规范入侵报警系统工程的设计,提高入侵报警系统工程的质量,保护公民人身安全和国家、集体、个人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入侵探测器的通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是设计、制造入侵探测器及各类入侵探测器技术条件的基本基础。
本标准适用于防盗报警系统中使用的各类入侵探测器,也适用于防盗、防火复合系统中的入侵探测器。
2.引用标准GB4208外壳防护等级的分类GB6833.1 电子测量仪器的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总则GB6833.3 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静电放电敏感度试验GB6833.4 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电源瞬间敏感度试验GB6833.5 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辐射敏感度试验3.术语3.1 入侵探测器i ntrus ion detect ors用来探测入侵者的移动或其他动作的电子及机械部件所组成的装置。
3. 2 电路 high voltag e circui t交流电压有效值大于30V、直流电压大于42.4V,且交流电压小于600V并具有过压限制的电路。
3. 3 压电路low voltag e circui t交流电压有效值不大于30V,直流电压不大于42.4V,且输出功率不大于100W的电路。
3.4 安全电路sa fetycircui t用来避免引起火灾、触电或因无意碰到活动部件而发生危险的电路。
3.5 警戒状态 standb y condit ion入侵探测器接通电源后,能探测到入侵者并转入报警状态。
3.6 报警状态al arm condit ion输出信号表明入侵已经发生的状态。
3.7 故障状态 failur e condit ion探测器不能正常工作的状态。
3.8 误报警 falsealarm没有入侵者,而由于入侵探测器本身的原因或操作不当或环境影响而触发报警。
3.9 漏报警 leakag e alarm入侵已经发生,而入侵探测器没有给出报警信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超声波入侵探测器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79(秘书处)53号文件(超声波入侵探测器)(1987年版。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超声波入侵探测器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安装在室内的入侵报警系统的超声波入侵探测器。
超声波入侵探测器除符合GBl0408.1的规定外,还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2引用标准GBl0408.1 入侵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GB4208 外壳防护等级的分类3术语3.1 超声波入侵探测器ultrasonic intrusion detector应用多普勒原理,对移动的人体反射的超声波产生响应引起报警的装置。
3.2 传感器sensor超声波入侵探测器的发射和接收部件。
3.3 超声波辐射ultrasonic radiation频率不小于22kHz的声波辐射。
3.4 探测范围边界boundary of detection coverage当参考目标从不同方向朝着探测器移动而引起报警状态的最远点的集合3.5 最大探测距离maximum detection range从探测范围边界到探测器的最远距离。
4 技术要求超声波应能覆盖所规定的空间范围,能探测到该空间范围内移动的人,探测器应设灵敏度调节装置以根据不同的保护环境和对象调节探测范围的大小。
4.2 性能4.2.1 工作频率探测器的工作频率不小于22kHz。
4.2.2 电源电压额定工作电压如无特殊规定应为12VDC。
4.2.3 探测范围边界表B1试验方案4:6的判决标准表(α=0.20,β=0.20,Dm=2.0)注:相关失效数大于或等于8,一律拒收。
表B2试验方案4:7的判决标准表(α=0.20,β=0.20,Dm=3.0)在正常环境条件下,不调整灵敏度,探测范围应符合产品说明书中给定值,不得超过给定值的25%。
4.2.4 灵敏度参考目标以每秒一步(约0.75m/s)的速度沿轴向从探测器边界处向探测器移动,在3 m或最大探测距离的30%之内(二者中取其小值)应报警;但参考目标的移动小于0.2m不应报警。
微波入侵探测器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微波入侵探测器Microwave intrusion detectors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TC 79 (中央办公室)26号文件《微波入侵探测器》(1988年版)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使用在建筑物内的入侵报警系统的微波多普勒探测器的特殊要求和试验方法,是设计、制造微波入侵探测器的主要依据。
微波入侵探测器除符合GB 10408.1 的规定外,还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2 引用标准GB10408.1 入侵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GB4208 外壳防护等级的分类3 术语3.1 微波入侵探测器microwave intrusion detector应用多普勒原理,辐射频率大于9GHZ的电磁波,覆盖一定范围,并能探测到在该范围内移动的人体而产生报警信号的装置.3.2 传感器sensor探测器的发射或接收部件.3.3 微波辐射microwave radiation频率大于9GHZ的电磁波辐射.3.4探测范围边界boundary of detection coverage当参考目标从不同方向朝着探测器移动引起报警状态的最远点的集合.3.5 探测距离detection range在指定的方向上从探测器到探测范围边界的径向距离.4 技术要求4.1 一般要求探测器应由一个或多个传感器和信号处理器组成.探测器应具有能改变探测范围的方法.4.2 性能4.2. 1 工作频率探测器使用的频率应大于9GHZ、而小于15GHZ,其中心频率为10.525GHZ.4.2.2 电源电压额定工作电压如无特殊规定应为12V DC4.2.3 探测范围边界在正常环境条件下,不调整灵敏度,探测器的最大探测范围边界应符合制造厂技术条件的规定,但不得超过该值的25% .4.2.4 探测器灵敏度参考目标从探测范围边界处,沿径向以每秒一步(约0.75m/s)的速度接近探测器,移动3m或最大探测距离的30%之内(二者取其小值),应产生报警;移动小于0.2m不应产生报警.4.2.5 报警状态的恢复产生报警状态后,参考目标停止运动,探测器应在10 s 之内恢复到警戒状态.4.2.6 可探测速度范围可探测速度应在0.3~3 m/s之间.4.2.7 间歇移动报警功能探测器应能探测参考目标的间歇移动.间歇移动距离为5m或最大探测距离的50%以内(二者取其小值),应产生报警.4.2.8 信号线的保护信号线发生断路、短路或并接其他负载,应发出报警信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UDC 681.892.614.84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 GB 10408.4—89Active infrared intrusion detectors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出版物839—2—3《室内用红外线遮断探测器技术要求》(1987年)1 主题内容与适应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入侵报警系统中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在性能、结构和安装方面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室内或室外安装的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
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除符合GB 10408.1的规定外,还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2 引用标准GB 10408.1 入侵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的分类3 术语3.1 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 active infrared intrusion ditector发射机与接机之间的红外辐射光束,完全或大于给定的百分比部分被遮断时能产生报警状态的探测器装置。
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一般应由单独的发射机和接收机组成,收、发机分置安装。
3.2 探测距离 detection range发射机与接收机分置安装能满足本标准技术要求的间距。
3.3 最大射束距离 maximum beam range发射机与接收机分置安装,接收机能收到红外射束的最大距离。
4 技术要求4.1性能要求4.1.1发射机光谱发射机的红外辐射光谱应在可见光光谱之外(其波长应大于0.76um)。
4.1.2发射机射束角度发射机应辐射窄射束,在与射束轴线大于15°任意位置处的功密度比射束内任何部分最强点的功率密度应低20dB以上。
4.1.3 接收机接收角度接收机的接收角度,在与接收机光学系统轴线大于15°任意位置处接收到的红外辐射应比在该轴线方向上接收到的辐射衰减20dB以上。
4.1.4 接收机光谱带宽接收机仅对波长大于0.76um的近红外光谱敏感,对波长小于0.76um的灵敏度应至少比光谱带内的最大灵敏度低20dB以上。
入侵探测技术概述14安防徐乐144402103 “入侵”指非法进入警戒区域或触动警戒对象;“探测”指通过一定的手段感测或感知某种行为。
入侵探测与报警技术是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应用于探测非法入侵和防止盗窃等犯罪活动。
入侵探测器是用来探测入侵者的移动或其他动作的电子及机械部件所组成的装置。
包括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被动红外入侵探测器、微波入侵探测器、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超声波入侵探测器、振动入侵探测器、音响入侵探测器、磁开关入侵探测器、超声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等。
一个完善而有效的技术防范配合人力防范的入侵探测与报警技术系统的组成通常如图该系统主要是由报警探测器、报警控制器、传输系统、通信系统及保安警卫力量所组成。
入侵探测报警系统的最基本组成如图防护对象(单位、部位、目标,protection object):由于面临风险而需要对其进行保护的对象,通常包括某个单位、某个建(构)筑物或建(构)筑物群,或其内外的某个局部范围以及某个具体的实际目标。
防护区( protection area):允许公众出入的、防护目标所在的区域或部位。
禁区(restricted area):不允许未经授权出入(或窥视)的防护区域或部位。
盲区(blind zone):在警戒范围内,安防防范手段未能覆盖的区域。
防区(zone):报警主机对应的一路报警输入,即一路防范的区域。
在路报警输入上可以串联多个报警探测器。
周界(perimeter):需要进行实体防护或/和电子防护的某区域的边界。
布防(arming):通过密码或钥匙方法使报警主机进入警戒状态。
撤防(disarming):通过密码或钥匙方法使报警主机退出警戒状态。
探测(detection):感知显性风险事件或/和隐形风险事件发生并发出报警的手段。
延迟(delay):延长或/和推迟风险事件发生进程的措施。
反应(response):为制止风险事件的发生所采取的快速行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入侵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入侵探测器的通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是设计、制造入侵探测器及各类入侵探测器技术条件的基本基础。
本标准适用于防盗报警系统中使用的各类入侵探测器,也适用于防盗、防火复合系统中的入侵探测器。
2.引用标准GB4208 外壳防护等级的分类GB6833.1 电子测量仪器的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总则GB6833.3 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静电放电敏感度试验GB6833.4 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电源瞬间敏感度试验GB6833.5 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辐射敏感度试验3.术语3.1 入侵探测器intrusion detectors用来探测入侵者的移动或其他动作的电子及机械部件所组成的装置。
3. 2 电路 high voltage circuit交流电压有效值大于30V、直流电压大于42.4V,且交流电压小于600V并具有过压限制的电路。
3. 3 压电路low voltage circuit交流电压有效值不大于30V,直流电压不大于42.4V,且输出功率不大于100W的电路。
3.4 安全电路safety circuit用来避免引起火灾、触电或因无意碰到活动部件而发生危险的电路。
3.5 警戒状态 standby condition入侵探测器接通电源后,能探测到入侵者并转入报警状态。
3.6 报警状态alarm condition输出信号表明入侵已经发生的状态。
3.7 故障状态 failure condition探测器不能正常工作的状态。
3.8 误报警 false alarm没有入侵者,而由于入侵探测器本身的原因或操作不当或环境影响而触发报警。
3.9 漏报警 leakage alarm入侵已经发生,而入侵探测器没有给出报警信号。
3.10 参考目标 reference target体重为60±20kg的正常人或模拟物体。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入侵探测器的通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是设计、制造入侵探测器及各类入侵探测器技术条件的基本基础。
本标准适用于防盗报警系统中使用的各类入侵探测器,也适用于防盗、防火复合系统中的入侵探测器。
2.引用标准GB4208 外壳防护等级的分类GB6833.1 电子测量仪器的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总则GB6833.3 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静电放电敏感度试验GB6833.4 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电源瞬间敏感度试验GB6833.5 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辐射敏感度试验3.术语3.1 入侵探测器intrusion detectors用来探测入侵者的移动或其他动作的电子及机械部件所组成的装置。
3. 2 电路high voltage circuit交流电压有效值大于30V、直流电压大于42.4V,且交流电压小于600V并具有过压限制的电路。
3. 3 压电路low voltage circuit交流电压有效值不大于30V,直流电压不大于42.4V,且输出功率不大于100W的电路。
3.4 安全电路safety circuit用来避免引起火灾、触电或因无意碰到活动部件而发生危险的电路。
3.5 警戒状态standby condition入侵探测器接通电源后,能探测到入侵者并转入报警状态。
3.6 报警状态alarm condition输出信号表明入侵已经发生的状态。
3.7 故障状态failure condition探测器不能正常工作的状态。
3.8 误报警false alarm没有入侵者,而由于入侵探测器本身的原因或操作不当或环境影响而触发报警。
3.9 漏报警leakage alarm入侵已经发生,而入侵探测器没有给出报警信号。
3.10 参考目标reference target体重为60±20kg的正常人或模拟物体。
3.11 探测范围area of detection coverage由入侵探测器所防护的区域3.12 探测距离detection range在给定方向从探测器到探测范围边界的距离。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第20号公告——安全技术防范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入侵探测器产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2004.06.24•【文号】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第20号公告•【施行日期】2004.06.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认证认可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修订,新法规名称为《国家认监委公告2009年第4号--关于发布安全防范类产品强制性认证新版实施规则的公告》(发布日期:2009年1月7日实施日期:2009年1月7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第20号公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认监委制定了《安全技术防范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入侵探测器产品》(CNCA-10C-047:2004)、《安全技术防范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防盗报警控制器》(CNCA-10C-052:2004)、《安全技术防范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汽车防盗报警系统产品》(CNCA-10C-053:2004)和《安全技术防范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防盗保险柜(箱)产品》(CNCA-10C-054:2004)(见附件),现予以公告,自2004年8月1日起施行。
原《安全技术防范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入侵探测器产品》(CNCA-10C-047:2001)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作废。
附件:安全技术防范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二00四年六月二十四日附件:安全技术防范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入侵探测器产品编号:CNCA10C047:20042004-06-24发布2004-08-01实施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目录1 适用范围2 认证模式3 认证的基本环节4 认证实施的基本要求4.1 认证的委托和受理4.2 型式试验4.3 初始工厂审查4.4 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4.5 获证后的监督5 认证证书的维持和变更5.1 认证证书的维持5.2 认证证书覆盖内容5.3 认证产品的变更5.4 认证证书覆盖产品的扩展5.5 认证单元的扩展5.6 认证的缩小6 认证证书的暂停、注销和撤销7 认证标志使用的规定7.1 变形认证标志的使用7.2 准许使用的标志样式7.3 加施方式和位置8 收费附件1:入侵探测器产品强制性认证单元划分说明附件2:入侵探测器产品强制性认证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附件3:入侵探测器产品强制性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1.适用范围本规则规定了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中入侵探测器产品强制性认证的要求。
入侵报警系统技术要求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户保护人、财产和环境的入侵报警系统(手动式和被动式)的通用技术要求,是设计、安装、验收入侵报警系统的基本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内、外部的入侵报警系统。
本标准不涉及远程中心,也不包括入侵报警系统与远程中心之间通信数据的加载和卸载。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0408.1 入侵探测器第1部分:通用要求(idt IEC 60839-2-2)GB 10408.2 入侵探测器第2部分:室内用超声波多普勒探测器(idt IEC 60839-2-4)GB 10408.3 入侵探测器第3部分: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idt IEC 60839-2-5)GB 10408.4 入侵探测器第5部分: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idt IEC 60839-2-3)GB 10408.5 入侵探测器第4部分: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idt IEC 60839-2-6)GB 10408.6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GB 12663 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 15207 视频入侵报警器GB 15209 磁开关入侵探测器GB/T 15211 报警系统环境试验GB 15407 遮挡式微波入侵探测器技术要求和试验规范(idt IEC 60839-1-2)GB/T 15408 报警系统电源装置、测试方法和性能规范(idt IEC 60839-1-2)GB/T 16572 防盗报警中心控制台GB 16796 安全防范报警设备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GB/T 17626.2-1998 电磁兼容试验与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 17626.3-1998 电磁兼容试验与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 17626.4-1998 电磁兼容试验与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T 17626.5-1999 电磁兼容试验与测量技术浪涌抗扰度试验GB/T 17626.11-1999 电磁兼容试验与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及电压变化抗扰度试验 GA/T 74 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 75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IEC 60839-5 报警系统第5部分:报警信号传输系统技术要求IEC 60839-7 报警系统第7部分:报警传输系统中串行数据接口信息格式和协议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报警alarm生命、财产或环境面临严重威胁时的警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Combination microwave and passiveInfrred intrusion detestor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在建筑物内使用的入侵报警系统中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探测器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是设计、制造和检验的基本依据。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探测器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还应符合GD10408.1、GB10408.3、GB10408.5的过度。
2.引用标准GD10408.1 入侵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GD10408.3 微波入侵探测器GD10408.5 被动红外入侵探测器3.术语3.1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combination microwave and passive intrarsion detector 将微波和被动红外两种单元组合于一体,且当两者都处于报警状态才发出报警的装置。
3.2 传感器sensor对微波单元指它的发射/接收部件;对被动红外单元的接收元件。
3.3 微波单元microwave unit微波传感器及微波信号处理单元的总称。
3.4 红外单元infrared unit红外光学系统、传感器和红外信号处理单元的总称。
4.一般要求本复合探测器应由微波单元、被动红外单元和信号处理器组成,并应装在同一机壳内。
微波和红外探测范围应大小相当且重叠,在机壳内应有调节两者重叠的装置。
5.技术要求5.1 外观及机械机构要求应符合GD10408.1中4.1条的要求。
5.2 性能要求5.2.1 电性能要求应符合GD10408.1中4.2条的要求,其中4.2.4条灵敏度和探测范围应符合本标准5.2.2条的规定。
5.2.2 灵敏度和探测范围微波和红外两单元探测范围的重叠区即是复合探测器的探测范围。
参考目标在探测范围的边界处,以每秒一步(约0.75m/s)的速度,在探测范围内作横向移动时,移动距离小于3m即应产生报警状态。
入侵检测系统通用技术规范入侵检测系统采购标准规范使用说明1. 本标准规范作为国家电网公司入侵检测系统通用物资采购的统一技术规范书,由通用部分、专用部分、投标人响应和使用说明等四个部分组成,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入侵检测系统通用物资集中采购采购。
2. 通用部分包括一般性技术条款,原则上不需要项目招标人(项目单位)填写,不能随意更改。
如通用部分相关条款确实需要改动,项目单位应填写《通用部分技术条款\技术参数变更表》并加盖该网、省公司物资采购管理部门的公章,及辅助说明文件随招标计划一起提交至招标文件审查会。
经标书审查同意后,对通用部分的修改形成《技术通用部分条款变更表》,放入专用部分中,随招标文件同时发出并视为有效。
3. 本标准规范的专用部分主要包含货物需求及供货范围一览表、必备的备品备件、专用工具和仪器仪表供货表、工程概况、使用条件、技术参数要求等内容,项目单位和设计单位在招标前应结合技术发展并根据实际需求认真填写。
4. 本标准规范的投标人应答部分主要包括技术参数应答表、技术偏差表、投标产品的销售及运行业绩表、主要部件列表、推荐的备品备件、专用工具和仪器仪表供货表、培训及到货需求一览表等内容,由投标人填写。
5. 本标准规范的页面、标题等均为统一格式,不得随意更改。
6. 本规范将根据技术发展和市场变化定期或不定期做出修编,各使用单位注意查询最新版本,以免物资采购出现差错。
目录1 总则 (1)1.1 一般规定 (1)1.2 投标人应提供的资质及相关证明文件 (1)1.3 工作范围和进度要求 (1)1.4 标准和规范 (1)1.5 需随设备提供的资料 (2)1.6 投标时必须提供的技术数据和信息 (2)1.7 备品备件 (2)1.8 专用工具和仪器仪表 (2)1.9 到货、安装、调试、验收 (2)2 其他要求 (3)3 试验 (3)4 质保、技术服务 (3)4.1 质保 (3)4.2 技术服务 (4)1 总则1.1 一般规定1.1.1 投标人应具备招标公告所要求的资质,具体资质要求详见招标文件的商务部分。
安全技术防范标准序号标准名称标准号1入侵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gb10408.1-20002侵略探测器室内用超声波多普勒探测器gb10408.2-20003入侵探测器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gb10408.3-20004侵略探测器主动红外侵略探测器gb10408.4-20005侵略探测器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gb10408.5-20006侵略探测器微波和被动红外无机侵略探测器gb10408.6-917防盗保险柜gb10409-20018爆炸物封存器技术条件gb12662-909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12663-200110便携式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技术条件gb12664-9011手持式金属探测器技术条件gb12899-9112汽车防盗报警器通用技术条件ga/t2-9113便携式防盗安全箱ga/t3-9114防盗安全门通用技术条件gb17565-199815警用摄像机与镜头相连接ga/t45-9316便携式炸药检测箱技术条件ga60-9317手持式警用强光器通用型技术建议与试验方法ga/t64-9318防刺背心ga68-9419防爆毯ga69-9420安全严防工程费用概预算基本建设办法ga/t70-9421机械钟往下压定时点燃装置探测器ga/t71-9422楼寓对谈电控防盗门通用型技术条件ga/t72-9423机械防盗锁ga/t73-9424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74-200025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26超音波和被动红外无机侵略探测器gb10408.7-199627振动侵略探测器gb/t10408.8-199728视频入侵报警器gb15207-9429微剂量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gb15208-9430磁开关入侵探测器gb15209-9431通过式金属观测门通用型技术条件gb15210-9432报警系统环境试验gb/t15211-9433遮当式微波入侵探测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gb15407-9434报警系统电源装置、测试方法和性能规范gb/t15408-9435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gb/t16571-199636防盗报警中心控制器gb16572-199637银行营业场所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gb16676-199638报警图像信号有线传输装置gb16677-199639安全严防报警设备安全建议和试验方法gb16796-199740警用防弹衣通用技术条件ga141-199641灭火机器人通用型技术条件ga/t142-199642金库门通用技术条件ga/t143-199643防尘无机玻璃ga165-199744防盗保险箱ga166-199745侵略探测器室内用被动式玻璃碎裂探测器gb10408.9-200146自行车隐形防盗锁ga245-200047黑白对齐对谈系统ga/t269-200148车辆防盗报警器材安装规范ga366-200149安全严防系统环评规则ga308-200150电子防盗锁ga374-200151视频智能家居监控系统技术建议ga/t367-200152351mhz报警传输技术规范ga330-200153入侵报警系统技术要求ga/t368-200154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水级别的定ga27-200255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规定ga38-9256军工产品储存库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定ga26-9257安全技术严防工程检验规范db34/221—200158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的信息格式和协议总则ga/t379.1-200259报警传输系统以太网数据USB的信息格式和协议公用应用层协议ga/t379.2-200260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的信息格式和协议公用数据链路层协议ga/t379.3-200261报警传输系统以太网数据USB的信息格式和协议公用传输层协议ga/t379.4-200262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的信息格式和协议按照iso/iec8482采用双线配置的报警系统接口ga/t379.5-200263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的信息格式和协议采用itu-t 建议v.24/v.28信令的报警系统接口ga/t379.6-200264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的信息格式和协议插入式报警系统收发器的报警系统接口ga/t379.7-200265报警传输系统以太网数据USB的信息格式和协议与pstn接口处使用itu-t建议v.23信令的数字通信系统中的以太网协议ga/t379.8-200266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的信息格式和协议采用itu-t建议v.23信令的专用信道的pttUSBga/t379.9-200267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的信息格式和协议采用itu-t建议v.24/v.28信令的终端接口ga/t379.10-200268车辆防盗报警系统小客车ga2-199969车用电子报警器gb8108-199970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ga/t394--200271安全技术严防产品分类与代码ga/t405—2002。
⼊侵报警系统⼯程设计⽅案规范1总则1.0.1随着通讯技术信息,传感器技术信息与计算机技术信息⽇益发展,⼊侵报警系统作为防⼊侵,防盗窃,防抢劫,防破坏有⼒⼿段已得到越来越⼴泛使⽤。
采⽤⾼科技所创建⼀套说明迅速,准确⾼效报警系统,并及公安接处警部门联⽹已逐步成为“保护⼈民,制⽌犯罪”有效⼿段。
报警系统建设不仅是公安部门维护社会安定需,也是⼴⼤公民需求。
对于安装此类系统公民来讲,他们得到是安全与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均相当可观。
为了适应⼊侵报警系统⼯程设计⽅案需,规范设计⽅案⾏为,保障我国安全防范⼯程领域⼯程设计⽅案质量,有必要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是《安全防范⼯程技术信息规范》gb50348配套基准,是对gb50348中有关⼊侵报警系统⼯程通⽤性设计⽅案补充与细化。
2描述⽤语2.0.1本条⽂是在《安全防范⼯程技术信息规范》gb50348基础上,增加了“包括主观判断⾯对被劫持或遭抢劫或其他危急情况时,故意触发紧急报警装置”内容,使得⼊侵报警系统定义更加完善。
2.0.2本条引⽤是《⼊侵报警系统技术信息条件}ga/t368-2001中有关“报警状态”定义[引⽤是(iec60839-1-1)],⽽《防盗报警控制器通⽤技术信息环境》gb12663--2001中有关“报警状态”定义为:响应存在危险⽽导致报警控制器⼀种状态。
从字⾯意义上看,《⼊侵报警系统技术信息条件)>ga/t368-2001中有关“报警状态”定义更为⼴泛,准确。
因此,本规范使⽤《⼊侵报警系统技术信息条件}ga/t368-2001有关“报警状态”定义。
2.0.3本条引⽤是《⼊侵报警系统技术信息条件}ga/t368--2001中有关“问题状态”定义[引⽤是(iec60839-1-1)],⽽《防盗报警控制器通⽤技术信息环境}gb12663--2001中有关“问题状态”定义为:及相应基准条件不⼀致状态。
从字⾯意义上看,《⼊侵报警系统技术信息条件/)ga/t368-2001中有关“问题状态”定义更为准确。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入侵探测器的通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是设计、制造入侵探测器及各类入侵探测器技术条件的基本基础。
本标准适用于防盗报警系统中使用的各类入侵探测器,也适用于防盗、防火复合系统中的入侵探测器。
2.引用标准GB4208 外壳防护等级的分类GB6833.1 电子测量仪器的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总则GB6833.3 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静电放电敏感度试验GB6833.4 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电源瞬间敏感度试验GB6833.5 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辐射敏感度试验3.术语3.1 入侵探测器intrusion detectors用来探测入侵者的移动或其他动作的电子及机械部件所组成的装置。
3. 2 电路high voltage circuit交流电压有效值大于30V、直流电压大于42.4V,且交流电压小于600V并具有过压限制的电路。
3. 3 压电路low voltage circuit交流电压有效值不大于30V,直流电压不大于42.4V,且输出功率不大于100W的电路。
3.4 安全电路safety circuit用来避免引起火灾、触电或因无意碰到活动部件而发生危险的电路。
3.5 警戒状态standby condition入侵探测器接通电源后,能探测到入侵者并转入报警状态。
3.6 报警状态alarm condition输出信号表明入侵已经发生的状态。
3.7 故障状态failure condition探测器不能正常工作的状态。
3.8 误报警false alarm没有入侵者,而由于入侵探测器本身的原因或操作不当或环境影响而触发报警。
3.9 漏报警leakage alarm入侵已经发生,而入侵探测器没有给出报警信号。
3.10 参考目标reference target体重为60±20kg的正常人或模拟物体。
3.11 探测范围area of detection coverage由入侵探测器所防护的区域3.12 探测距离detection range在给定方向从探测器到探测范围边界的距离。
3.13 可探测速度detectable speed探测器应能探测到的参考目标的移动速度,一般为0.3-3m/s。
4.技术要求4.1.1 外观入侵探测器的外壳尺寸应与图纸相符。
塑料外壳表面应无裂纹、退色及永久性污渍,也无明显变形和划痕。
金属壳表面涂覆不能露出底层金属,并无起泡、腐浊、缺口、毛刺、蚀点、划痕、涂层脱落和沙孔等。
控制机构灵活,标志清晰。
4.1.2 外壳4.1.2.1 外壳的防护等级应符合GB4208的规定。
4.1.2.2 外壳和框架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刚度。
装与高压电路的外壳应能承受按5.2.3.2所规定的冲击强度试验而不产生永久性变形和损坏。
4.1.2.3 外壳应有防触电防护:处于暴露状态的部件不应有使人触电的危险。
为连接外部天线的外接天线端子应有电阻连接到电源电路的地端,其阻值为5.1MΩ,额定功率大于或等于0.5W。
4.1.3 接线柱和引出线的牢固性4.1.3.1 接线柱应有防止转动和松动的措施。
对快接接线柱进行20次连接和20次断开试验后,在最容易拉断的方向施加24.5N的拉力60S,引出线与接线柱不应脱落。
4.1.3.2 引出线应能承受20次直角弯曲而不折断,每根引线并能承受14.7N的拉力作用60S 而不损伤。
4.1.3.3 交流电源引线应能承受19.6N的拉力作用60S而不损伤。
4. 2 电性能要求4.2.1 功能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按产品说明书进行正常操作时应完成产品标准所规定的功能。
4.2.2.过流保护4.2.2.1 如果在变压器的初级电路中有断路器或保险丝,则它们的额定值应与产品的最大输出额定值相适应。
4.2.2.2 对于不要求区分极性的接线柱与相邻接线柱或成对反接,或碰到电源端,均不应损坏设备,也不能使内部电路损坏。
对于要求区分极性的接线柱,则应极性标志放在最靠近接线柱的地方。
4.2.3 防拆保护入侵探测器应有防拆开关,打开外壳时入侵探测器应输出报警信号。
4.2.4 灵敏度和探测范围入侵探测器的灵敏度和探测范围应符合产品标准的规定。
4.2.5 电源适用范围当入侵探测器的电源电压在额定值的85%—110%范围内变化时,入侵探测器应不需要调整而能正常工作,且性能指标应符合要求。
4.2.6 过压运行入侵探测器在电源电压为额定值的115%时,以每分钟不大于15次的报警速率循环50次,每次均应完成警戒、报警功能。
4.2.7 电源功耗入侵探测器警戒状态和报警状态的功耗应符合产品标准的规定。
4.2.8 备用电源4.2.8.1 使用交流电源供电的入侵探测器应有直流备用电源,并能在交流电源断电时自动切换到备用电源。
4.2.8.2 备用电源的使用时间:银行、仓库、文物单位的报警系统为24h,商业报警系统为16h。
交流电源恢复时对备用电源自动充电。
4.2.8.3 应提供备用电源的类型、电压、电池容量等有关资料。
4.2.9 接口入侵探测器的接口:警戒状态为无电位的常闭触点或导通电阻不大于100Ω。
报警状态和未加电时为常闭触点开路或开路电阻不小于1MΩ。
4.3 环境适应性要求4.3.1 入侵探测器环境试验的分组入侵探测器根据其使用环境的严酷程度分为三组。
I组:能经受偶尔的较轻振动,能适应中等程度的高低温和湿度的变化,在一般室内条件下使用。
II组:能经受突然跌落或频繁移动中承受较大振动和冲击,能适应较大程度的高低温和湿度的变化,并能在露天(或简易遮盖)条件下使用。
III组:除II组条件外,并在严寒露天下使用。
入侵探测器在表1规定的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
试验后灵敏度或探测范围的变化量不应超过±25%。
4.3.3 入侵探测器经自由跌落试验后应能正常工作,并且无元器件松动、位移和损坏,机壳不应变形。
4. 4 稳性要求入侵探测器在正常气候环境下,连续工作7天不应出现误报警和漏报警,其灵敏度或探测范围的变化不应超过±10%。
4.5 耐久性要求入侵探测器在额定电压和额定负栽电流下进行警戒、报警和复位,循环6000次,应无电的或机械的故障,也不应有器件损坏或触点粘连。
4.6 抗干扰要求4.6.1 入侵探测器应符合GB6833.1中规定的静电放电敏感度试验、电源瞬态敏感度试验、辐射敏感度试验中的要求,不应出现误报警和漏报警。
4.6.2 抗热气流干扰入侵探测器在警戒状态下热气流干扰时应能正常工作,不应出现误报警和漏报警。
4.7 安全性要求4.7.1 绝缘电阻入侵探测器电源插头或电源引入端子与外壳或外壳裸露金属部件之间的绝缘电阻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应不小于100 MΩ,湿热条件下应不小于10MΩ(直流电压小于36V且一端接地者除外)。
4.7.2 抗电强度入侵探测器电源插头或电源引入端子与外壳或外壳裸露金属部分之间,应能承受表2规定的50HZ的交流电压的抗电强度试验,历时1min应无击穿和飞弧现象(直流电压小于36V且一端接地者除外)。
4.7.3 阻燃要求外壳有开孔且有着火危险的入侵探测器,其外壳经火焰烧5次,每次5s,不应烧着起火。
4.7.4 人为故障引燃无过载保护的入侵探测器在人为的造成最严酷的电路故障时不应有触电或燃烧的危险。
4.8 耐腐蚀要求在有腐蚀气氛环境工作的入侵探测器经耐腐蚀试验后,应能正常工作,表面应无腐蚀及生锈现象。
4.9 可靠性要求入侵探测器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分为A、B、C、D四级,各类产品指标不应低于A 级的要求。
A级:1×103hB级:5×103hC级:2×104hD级:6×104h5.试验方法5.11 试验条件除有特殊情况外,所有试验应在以下正常环境条件下进行:温度:15—30℃;相对湿度:45%—75%;大气压力:86—106kPa。
5.2 外观和结构性能试验5.2.1 用卡尺等量具对照图纸检验外型尺寸,目视检验外观,用手检验控制机构,均应符合4.1.1和7.1.1的要求。
5.2.2 外壳防护等级按GB4208中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应符合4.1.2.1的要求。
5.2.3 外壳机械强度试验5.2.3.1 外壳压力试验对于内部有高压电路的受试样品,将样品平放,在外壳水平面的中央放一个直径为177mm的钢质半球,球面朝下施加111N的力,作用60±2s,试验后进行外观检查,外壳不应产生永久性变形及损坏。
对内部仅有低压电路的手试样品,在外壳水平面的中央放一个直径为137mm的钢质半球,球面朝下施加49N的力,作用602±s,试验后进行外观检查,外壳不应产生永久性变形及损坏。
5.2.3.2 外壳冲击强度试验对于内部有高压电路的受试样品,将样品平放,用一个直径为50.8mm,重量为540g的钢球,从1.3m的高度垂直自由落下冲击在外壳表面上。
对于内部仅有低压电路的受试样品,将样品平放,用一个直径为50.8mm的钢球,从0.5m的高度垂直自由落下冲击在外壳表面上。
受试样品经冲击试验后均应符合4.1.2.2的要求。
5.2.4 接线柱和引出线牢固性试验5.2.4.1 拉力试验受试样品应固定在正常位置,引出线按产品规定连线,沿着引出线向样品逐渐施加拉力至4.1.3的规定值,保持60±2s,试验后外观检查应符合4.1.3的要求。
5.2.4.2 引出线弯曲试验经外观和电性能检查的样品,在引出线末端挂1.5kg的重物,然后样品在垂直平面上倾斜大约900,时间约2—3s,接着返回原来位置,即构成一次弯曲。
按此方法再向相反方向弯曲,达到规定次数后应符合4.1.3.2的要求。
5.3 电性能试验5.3.1 功能检查在额定电源电压下,按产品说明书进行正常操作,应符合4.2.1的要求。
5.3.2 过流保护经初始检查的样品,对不要求区分极性的接线柱与相邻接线柱短路60±2s;对不要求区分极性的接线柱的引线与相邻接线柱反接后,保持60±2s;对不要求区分极性的接线柱的引线与电源端的引线碰触1±0.5s;试验后均应符合4.2.2.2的要求。
5.3.3 防拆保护试验经初始检测的样品,打开样品的外壳应发出报警信号。
5.3.4 灵敏度和探测范围试验按产品技术条件检查受试样品应符合产品标准的规定。
5.3.5 电源电压适用范围试验5.3.5.1 交流供电十用精度0.5级,量程1.5倍于电源电压的电压表监测,电源电压应以下几种进行试验,每次试验时间不小于15min,试验过程中应检测其功能、灵敏度或探测范围,受试样品应符合4.2.4和4.2.5的要求。
a. 220Vb. 187Vc. 242V5.3.5.2 直流供电时用精度0.5级,量度1.5倍于电源电压的直流电压表监测电源电源,用可调直流稳压电源改变其电压值,分别在额定值的85%和110%进行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