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青文胜为民请命》卷一百四十中考语文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理解
- 格式:doc
- 大小:17.06 KB
- 文档页数:2
《明史》语文阅读答案及翻译《明史》语文阅读答案及翻译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
天顺初进士。
授刑部主事。
囚多疫死,为时其食饮,令三日一栉沐,全活甚众。
又善辨疑狱。
河间获盗,遣里民张文、郭礼送京师,盗逸。
文谓礼曰:“吾二人并当死。
汝母老,鲜兄弟,以我代盗,庶全汝母子命。
”礼泣谢,从之。
文桎梏诣部,继宗察非盗,竟辨出之。
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
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
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
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
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
师儒竞劝,文教大兴。
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
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
”中官咋舌不敢受。
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
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
”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
数与中官张庆忤。
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
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
”闻母丧,立出。
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
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
服除,以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
畿内多权贵庄田,有侵民业者,辄夺还之。
按行关塞,武备大饬。
星变,应诏陈言,历指中官及文武诸臣贪残状,且请召还中官出镇者。
益为权贵所嫉。
孝宗立迁湖广按察使既至命汲水百斛洗涤厅事而后视事曰吾以除秽也居无何复以佥都御史巡抚云南三司多旧僚相见欢然。
既而出位揖之曰:“明日有公事,诸君幸相谅。
”遂劾罢不职者八人。
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自处必以礼。
为知府,谒上官必衣绣服①,朝觐谒吏部亦然。
或言不可,笑曰:“此朝廷法服也,此而不服,将安用之?”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
继宗欲宽之而无由。
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
较他司亦然。
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
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由是十人者获释。
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
”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
《明史》阅读答案附译文《明史》阅读答案附译文李徜,字正言,平城人。
嘉靖三十五年进士。
授行人。
擢御史。
历按畿辅、淮、扬,矫然有风裁。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徜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
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
按行关隘,增置敌楼①三百余所,筑边墙万余丈。
录功,进右副都御史。
中官冯保家在畿内,张居正属为建坊,徜拒不应。
知二人必怒,五年春引疾归。
其冬大计京官,言路②希居正指劾之。
诏起官时,调南京用。
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
知府遣吏报御史,吏为虎噬。
及再报,则居正已死,事乃解。
起应天府尹。
召拜大理卿,进户部右侍郎。
十五年,河北大饥。
徜乡邑及邻县蒲城、同官至采石为食。
徜伤之,进石数升于帝,因言:“今海内困加派,其穷非止啖石之民也。
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徵派有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
”帝感其言,颇有所减罢。
寻由左侍郎擢南京右都御史,以病归。
召拜刑部尚书。
徜以狱多滞囚,由公移③牵制。
议刑部、大理各置籍,凡狱上刑部,次日即详谳大理,大理审允,次日即还刑部,自是囚无淹系。
寻奏,帝报从之。
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
帝称善,优诏褒纳。
自是刑狱大减。
有内监杀人,逃匿禁中。
徜奏捕,卒论戍。
改左都御史。
徜以白首趋朝,非荐贤无以报国。
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
徜齿虽迈,帝重其老成清德,眷遇益隆。
而徜乞去不已,疏复二十余上。
既不得请,则于明年二月拜疏径归。
家居二年卒,年八十三。
赠太保。
天启初,追谥恭介。
注:①敌楼:城墙上御敌的城楼,即谯楼。
②言路:言官。
③公移: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的总称。
(选自《明史》)4.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徜/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B.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徜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C.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徜/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D.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徜/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理,官名,掌刑法,北齐置大理卿,隋唐之后沿之,此处指大理寺。
《明史》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明史》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篇一」高拱,字肃卿,新郑人。
穆宗居裕邸,出阁请读,拱与检讨陈以勤并为侍讲。
拱侍裕邸九年,启王yi敦孝谨,敷陈剀切。
王甚重之,手书“怀贤忠贞”字赐焉。
严嵩、徐阶递当国,以拱他日当得重,荐之世宗。
四十一年,擢礼部左侍郎。
寻改吏部,兼学士,掌詹事府事。
进礼部尚书,召入直庐。
四十五年,拜文渊阁大学士,与郭朴同入阁。
穆宗即位,进少保兼太子太保。
阶虽为首辅,而拱自以帝旧臣,数与之抗,朴复助之,阶渐不能堪。
而是时以勤与张居正皆入阁,居正亦侍裕邸讲。
阶草遗诏,独与居正计,拱心弥不平。
会议登极赏军及请上裁去留大臣事,阶悉不从拱议,嫌益深。
三年冬,帝召拱以大学士兼掌吏部事。
拱乃尽反阶所为,凡先朝得罪诸臣以遗诏录用赠恤者,一切报罢。
拱之再出,专与阶修郤,所论皆欲以中阶重其罪。
阶子弟颇横乡里。
拱以前知府蔡国熙为监司,簿录其诸子,皆编成。
所以扼阶者,无不至。
逮拱去位,乃得解。
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
其在吏部,欲遍识人才,授诸司以籍,使署贤否,志里姓氏,月要而岁会之。
仓卒举用,皆得其人。
又以时方忧边事,请增置兵部侍郎,以储总督之选。
拱又奏请科贡与进士并用,勿循资格。
其在部考察,多所参伍,不尽凭文书为黜陟,亦不拘人数多寡,黜者必告以故,使众咸服。
以广东有司多贪黩,特请旌廉能知府侯必登,以厉其余。
失人废事,渐不可训。
神宗即位,拱以主上幼冲,惩中官专政,条奏请诎司礼权①,还之内阁。
又命给事中雒遒、程文合疏攻保,而己从中拟旨逐之。
拱使人报居正,居正阳诺之,而私以语保。
保诉于太后,谓拱擅权,不可容。
太后颔之。
明日,召群臣入,宣两宫及帝诏。
拱意必逐保也,急趋入。
比宣诏,则数拱罪而逐之。
拱既去,保憾未释。
复构王大臣狱,欲连及拱,已而得寝。
居家数年,卒。
久之,廷议论拱功,赠太师,谥“文襄”,荫嗣子务观为尚宝丞。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一》)【注】司礼权:司礼,指司礼监,官署名,各种职位由太监担任。
《明史》阅读答案翻译《明史》阅读答案翻译何景明,字仲默,信阳人。
八岁能诗古文,弘治十一年举于乡,年方十五,宗籓贵人争遗人负视,所至聚观若堵。
十五年第进士,授中书舍人.与李梦阳辈倡诗古文,梦阳最雄骏,景明稍后出,相与颉颃。
正德改元,刘瑾窃柄。
上书吏部尚书许进劝其秉政毋挠,语极激烈。
已,遂谢病归。
逾年,瑾尽免诸在告者官,景明坐罢。
瑾诛,用李东阳荐,起故秩,直内阁制敕房。
李梦阳下狱,众莫敢为直,景明上书吏部尚书杨一清救之。
九年,乾清宫灾,疏言义子不当畜,边军不当留,番僧不当宠,宦官不当任。
留中。
久之,进吏部员外郎,直制敕如故。
钱宁欲交欢,以古画索题,景明曰:“此名笔,毋污人手。
”留经年,终掷还之。
寻擢陕西提学副使。
廖鹏弟太监銮镇关中,横甚,诸参随遇三司不下马,景明执挞之。
其教诸生,专以经术世务。
遴秀者于正学书院,亲为说经,不用诸家训诂,士始知有经学。
嘉靖初,引疾归,未几卒,年三十有九。
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梦阳并有国士风。
两人为诗文,初相得甚欢,名成之后,互相诋諆。
梦阳主摹仿,景明则主创造,各树坚垒不相下,两人交游亦遂分左右袒。
说者谓景明之才本逊梦阳,而其诗秀逸稳称,视梦阳反为过之。
然天下语诗文必并称何、李,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
(选自《明史》)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上书吏部尚书许进劝其秉政毋挠:屈服B.用李东阳荐:任用C.众莫敢为直:伸冤D.初相得甚欢:投合11.下列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内阁制敕房舍人:明代中书舍人的一种,掌书办制敕、诏书、诰命、题奏等机密文书,以及各王府敕符底簿。
B.进士:明代殿试中选者称为进士。
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合称“三鼎甲”,赐进士及第;二、三甲若干人,二甲第一名叫传胪。
C.吏部:吏部为管理文武官员的机关,负责考授、升调、封爵、世职、恩荫、出继、入籍、终养等事务。
D.书院:起自明朝的书院有考课式和会讲式。
考课式书院重授课、考试;会讲式书院强调讲会、论辩。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案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规律总结】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所以,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第一个难关。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准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
推断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方法:一、联想推断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能够联想课文相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简析]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能够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
“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也能够联想成语推断。
很多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二、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能够利用这个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例如: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明史》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明史》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
祖贵,户科给事中。
父宝,永州知府。
顺之生有异禀。
稍长,洽贯群籍。
年二十三,举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改庶吉士。
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
固辞,乃调兵部主事。
引疾归。
久之,除吏部。
十二年秋,诏选朝官为翰林,乃改顺之编修,校累朝实录。
事将竣,复以疾告,璁持其疏不下。
有言顺之欲远璁者,璁发怒,拟旨以吏部主事罢归,永不复叙。
至十八年选官僚,乃起故官兼春坊右司谏。
与罗洪先、赵时春请朝太子,复削籍归。
卜筑阳羡山中,读书十余年。
中外论荐,并报寝。
倭躏江南北。
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
起南京兵部主事。
父忧未终,不果出。
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覈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总督王忬以下俱贬秩。
寻命往南畿、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讨贼。
顺之以御贼上策,当截之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
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
从者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
倭泊崇明三沙,督舟师邀之海外。
斩馘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
擢太仆少卿。
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
顺之闻贼犯江北,急令总兵官卢镗拒三沙,自率副总兵刘显驰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大破之姚家荡。
贼窘,退巢庙湾。
顺之薄之,杀伤相当。
遂欲列围困贼,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以火炮攻之,不能克。
三沙又屡告急,顺之乃复援三沙,督镗、显进击,再失利。
顺之愤,亲跃马布阵。
贼构高楼望官军,见顺之军整,坚壁不出。
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步。
镗、显惧失利,固要顺之还。
时盛暑,居海舟两月,遂得疾,返太仓。
李遂改官南京,即擢顺之右佥都御史,代遂巡抚。
顺之疾甚,以兵事棘,不敢辞。
渡江,贼已为遂等所灭。
淮、扬适大饥,条上海防善后九事。
三十九年春,汛期至。
力疾泛海,度焦山,至通州卒,年五十四。
讣闻,予祭葬。
故事,四品但赐祭,顺之以劳得赐葬云。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永不复叙复叙:再度任用B.督舟师邀之海外督:督促C.坚壁不出壁:营垒D.条上海防善后九事条:分条陈述答案:B解析督:率领。
明史原文译文与习题及参考答案明史原文译文与习题及参考答案【原文】席书,字文同,遂宁人。
弘治三年进士。
入为工部主事,移户部,进员外郎。
十六年,云南昼晦地震,命侍郎樊莹巡视,奏黜监司以下三百余人。
书上疏言:“灾异系朝廷,不系云南。
如人元气内损,然后疮疡发四肢。
朝廷,元气也;云南,四肢也,岂可舍致毒之源,专治四肢之末?今内府供应数倍于往年,冗食官数千,织造频烦,赏赉逾度;皇亲夺民田,宦官增遣不已;大臣贤者未起用小臣言事谪者未复灾异之警偶泄云南欲以远方外吏当之此何理也?今樊莹职巡察,不能劾戚畹、大臣,独考黜云南官吏,舍本而治末。
乞陛下以臣所言弊政,一切厘革。
他大害当祛,大政当举者,悉令所司条奏而兴革之。
”时不能用。
武宗时,历河南佥事、贵州提学副使。
时王守仁谪龙场驿丞,书择州县子弟,延守仁教之,士始知学。
屡迁福建左布政使。
宁王宸濠反,急募兵二万讨之。
至则贼已平,乃返。
寻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
中官李镇、张旸假进贡及御盐名敛财十余万,书疏发之。
嘉靖元年改南京兵部右侍郎。
江南北大饥,奉命振江北。
令州县十里一厂,煮糜哺之,全活无算。
大同军变,杀巡抚张文锦,毁总兵官江桓印,而出故帅硃振于狱,令代桓。
帝因而命之,谕礼部铸新印。
书持不可,请讨之,□政府忤。
时执政者费宏、石珤、贾咏,书心弗善也,乃力荐杨一清、王守仁入阁,且曰:“今诸大臣皆中材,无足与计天下事。
定乱济时,非守仁不可。
”帝曰:“书为大臣,当抒大略,共济时艰,何以中材诿?”守仁迄不获柄用。
书以议礼受帝知,倚为亲臣,虽诸辅臣莫敢望。
后书得疾不能视事,举罗钦顺自代。
屡疏乞休,帝辄慰留不允。
其后疾笃,请益力,诏加武英殿大学士,赐第京师,支俸如故。
甫闻命□卒。
赠太傅,谥文襄。
书遇事敢为,性颇偏愎。
初,长沙人李鉴为盗,知府宋卿论之死。
书方巡抚湖广,发卿赃私,□劾卿故入鉴罪。
帝遣大臣按,不如书言。
而书时已得幸,□命逮鉴入京再讯。
书遂言:“臣以议礼犯众怒,故刑官率右卿而重鉴罪,请敕法司辨雪。
《明史》阅读答案及翻译《明史》阅读答案及翻译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
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
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舍。
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
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
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
从破擒元将陈野先,别将兵去溧阳、溧水,从下集庆。
太祖身居守,而命达为大将,帅诸军东攻镇江,拔芝。
号令明肃,城中宴然。
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寻拜征虏大将军,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
即获壮士谍,结以恩义,俾为己用。
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
至是,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
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迭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以达兼太子少傅。
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
还辄上将印,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
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
”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厨辞。
一日,帝与这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①卧正寝。
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
帝觇之,大悦。
乃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日“大功”。
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
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
后果败,帝益重达。
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这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
明年二月,病笃,遂卒。
年五十四。
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
达言简虑精。
在军,令出不二。
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
善拊循②,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
尤严戟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阁井宴然,民不苦兵。
归朝之日,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也。
帝尝称之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注】①舁:抬。
②拊循:抚慰人。
(节选自《明史》,有改动)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业农业:以……为职业B.子兴执孙德崖执:捉拿、逮捕C.帝觇之,大悦觇:看D.不矜不伐矜:怜悯,同情9.以下四组话,分别直接表现徐达“刚毅武勇”和“中正无疵”的一组是A.①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②以达兼太子少傅B.①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②单车就舍C.①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②有布衣兄弟称D.①诸将奉持凛凛②延礼儒生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达年轻时,投奔太祖部下的郭子兴,两人一见如故;后来又因屡立战功,而被任命为统军元帅。
《明史》阅读答案《明史》阅读答案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明史》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明史》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18分)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
”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
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
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
帝大悦。
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
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
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
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
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
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
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
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
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
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
即迁本部尚书。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
王惊谢至再。
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王乃受命。
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
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
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
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
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
徙附郭居民入城。
通州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赢米为之直,毋弃以资敌。
文臣如轩輗者,宜用为巡抚。
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为将帅。
《明史》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明史》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常熟有桑悦者,字民怿。
书过目,辄焚弃,曰:“已在吾腹中矣。
”为诸生,上谒监司,曰“江南才子”。
监司大骇,延之校书,预刊落①以试悦。
文意不属者,索笔补之。
学士丘濬重其文,属使者善遇之。
使者至,问:“悦不迎,岂有恙乎?”长吏皆衔②之,曰:“无恙,自负才名不肯谒耳。
”使者遣吏召不至,益两使促之。
悦怒曰:“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
与若期,三日后来,渎③则不来矣。
”使者恚,欲收悦,缘濬故,不果。
三日来见,长揖使者。
使者怒,悦脱帽竟去。
使者下阶谢,乃已。
所著书,颇行于世。
(选自《明史》,有删节)【注】①刊落:削除,删去。
②衔:怨恨。
③渎:轻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4分)⑴ 监司大骇,延之校书( ▲ ) ⑵ 益两使促之(▲ )⑶ 使者恚,欲收悦( ▲ )?? ⑷ 使者下阶谢,乃已(▲ )2.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预刊落以试悦A.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3.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⑴ 悦不迎,岂有恙乎?⑵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4.桑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3分)答案:1.(4分)⑴延:请;⑵益:增加;⑶恚:恼怒;⑷已:停止。
【评分要点及说明】各1分,若答案与参考答案是同义词、近义词,只要讲得通,亦可。
2.(2分)C。
【评分要点及说明】原句和C项均是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用来”。
A项,介词,把;B项,介词,按照;D项,介词,因为。
3.(6分)⑴(2分)桑悦不来迎接,难道是生病了吗?【评分要点及说明】反问句,“恙”需翻译到位。
⑵(2分)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评分要点及说明】“自非”“亭午”“曦”,需翻译到位。
《明史》语文阅读答案及译文《明史》语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蒋瑶,字粹卿,归安人。
弘治十二年进士。
授行人。
正德时,历两京御史。
陈时弊七事,中言:“内府军器局军匠六千,中官监督者二人,今增至六十余人,人占军匠三十。
他局称是,行伍安得不耗。
”并言:“传奉官及滥收校尉勇士并宜厘革。
刘瑾虽诛,权犹在宦竖。
”有旨诘问,且言“自今如瑶议者,毋复奏”。
寻出为荆州知府。
筑黄潭堤。
调扬州。
武宗南巡至扬,瑶供御取具而已,无所赠遗。
诸嬖幸皆怒。
江彬欲夺富民居为威武副将军府,瑶执不可。
彬闭瑶空舍挫辱之,胁以帝所赐铜瓜,不为慑。
会帝渔获一巨鱼,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畀瑶责其直。
瑶怀其妻簪珥、袿服以进,曰:“库无钱,臣所有惟此。
”帝笑而遣之。
府故有琼花观,诏取琼花。
瑶言自宋徽、钦北狩,此花已绝,今无以献。
又传旨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
帝曰:“苎白布,亦非扬产耶?”瑶不得已,为献五百疋。
当是时,权幸以扬繁华,要求无所不至。
微瑶,民且重困。
驾旋,瑶扈至宝应。
中官邱得用铁縆系瑶,数日始释,竟扈至临清而返。
扬人见瑶,无不感泣。
迨迁陕西参政,争出资建祠祀之,名自此大震。
嘉靖初,历湖广、江西左、右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
帝命桂萼等核巡抚官去留,令瑶归候调。
已,累迁工部尚书。
四郊工竣,加太子少保。
西苑宫殿成,帝置宴。
见瑶与王时中席在外,命移殿内,而移皇亲于殿右以让瑶,曰:“亲亲不如尊贤。
”其重瑶如此。
时土木繁兴,岁费数百万计。
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
以忧去。
久之,自南京工部尚书,召改北部。
帝幸承天,瑶扈从。
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
至是大工频仍,岁募民充役,费二百余万。
瑶以为言,因请停不急者。
豪家所匿军毕出,募直大减。
以老致仕去。
瑶端亮清介。
既归,僻处陋巷。
与尚书刘麟、顾应祥辈结文酒社,徜徉岘山间。
卒年八十九。
赠太子太保,谥恭靖。
(选自《明史》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彬即畀瑶责其直责:询问B.驾旋,瑶扈至宝应扈:侍从C.帝命桂萼等核巡抚官去留核:考核D.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赉:赏赐4.【答案】A【解析】责:索要。
明史| 青文胜为民请命》卷一百四十中考语文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理解青文胜为民请命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
仕为龙阳典史④。
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
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
再上,皆不报⑧。
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
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 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
邑人建祠祀之。
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
万历(11)十四年诏有司(12)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注释]①夔(ku 1)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
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
③ 典史:县令的属官。
④洞庭:指洞庭湖。
⑤逋赋:拖欠赋税。
⑥阙(qu e):宫殿外的望楼。
此指宫门外。
⑦疏:给皇帝的奏章。
⑧不报:不答复。
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
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万历:明神宗年号。
2有司:官吏。
[ 文化常识] “登闻鼓”及其他。
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
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 。
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枉。
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转而自杀的吗?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行的马车,诉说冤情,但效果也极小。
[ 思考与练习]1 .解释:①仕②濒③具④悯⑤邑⑥祀2.选择: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 中的“诣”,解释为:(A)上告;(B)至到; (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 •翻译:①岁罹水患②死者相踵③遂自经于鼓下④养以公田百亩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什么【译文】28.青文胜为民请命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
《明史》阅读题答案及译文《明史》阅读题答案及译文狄仁杰以资授汴州判佐,工部尚书阎立本黜陟河南,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惊谢曰:“仲尼云:‘观过,斯知仁矣。
’足下可谓海曲明珠,东南遗宝。
”特荐为并州法曹。
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
”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①犯法,善才绳之。
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
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高宗大怒,命促刑。
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
”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
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
”仁杰固谏,侍中张文瓘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②之例,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
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
”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
须法外杀之。
”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
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
”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
”命编入史。
又曰:“仁杰为善才正朕,岂不能为朕正天下耶?”授侍御史。
后因谏事,高宗笑曰:“卿得权善才便也。
”时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惧之,仁杰按之,请付法。
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曰:“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高宗乃许之。
由是朝廷肃然。
【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
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
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
③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也叫“阙”或“观”,为悬示教令的地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B.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C.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D.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青文胜为民请命》原文及译文赏析青文胜为民请命原文青文胜,字质夫,夔(kuí第二声)(1)州人。
仕(2)为龙阳(3)典史(4)。
龙阳濒(5)洞庭,岁罹水患,逋赋(6)数十万,敲扑死者(7)相踵。
文胜慨(8)然诣(9)阙上疏(10),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
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11)疏,击登闻鼓(12)以进言,遂自经(13)于鼓下。
帝闻大惊,悯(14)其为民杀身,诏宽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定为额。
邑(15)人建祠祀(16)之。
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
万历十四年诏有司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阅读练习一、解释:①仕②濒③具④悯⑤邑⑥祀二、选择: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A)上告(B)到(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三、翻译:①岁罹水患②死者相踵③遂自经于鼓下④养以公田百亩四、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参考答案一、①做官②靠近③准备④同情⑤县⑥祭二、①(A)②(B)三、①每年遭遇水灾②死者接连不断③便在登闻鼓下上吊自杀④用公田一百亩来养家糊口。
四、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
注释1 夔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2 仕:做官3 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4 典史:县令的属官5 濒:濒临6 逋赋:拖欠赋税7 罹:遭遇8 敲扑死者:受鞭挞之刑而死的人9 慨:情绪激昂10 诣:到······去11 疏:给皇帝的奏章12 具:准备13 登闻鼓: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所悬之鼓14 自经:自杀15 悯:同情16 邑:乡里17 祀:祭18 妻子:妻子和孩子19 名:名字20为民请命:给21 选自《明史·青文胜列传》卷一百四十译文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
做官担任龙阳县令的属官。
《明史列传第四十》阅读理解答案及译文《明史列传第四十》阅读理解答案及译文文言文阅读(21分)王英,字时彦,金溪人。
永乐二年进士。
选庶吉士,读书文渊阁。
帝察其慎密,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
与修《太祖实录》,授翰林院修撰,进侍读。
二十年,扈从北征。
师旋,过李陵城。
帝闻城中有石碑,召英往视。
既至,不识碑所。
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余。
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碑阴刻达鲁花赤等名氏。
具以奏。
帝曰:碑有蒙古名,异日且以为己地,启争端。
命再往击碎之。
沉诸河,还奏。
帝喜其详审,曰:尔是二十八人中读书者,朕且用尔。
因问以北伐事。
英曰:天威亲征,彼必远遁,愿勿穷追。
帝笑曰:秀才谓朕黩武邪?因曰:军中动静,有闻即入奏。
且谕中官勿阻。
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
以英奏,复给予。
仁宗即位,累进右春坊大学士,乞省亲归。
宣宗立,还朝。
是时海内宴安,天子雅意文章,每与诸学士谈论文艺,赏花赋诗,礼接优渥。
尝谓英曰:洪武中,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则解缙、胡广。
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
修太宗、仁宗《实录》成,迁少詹事,赐麒麟带。
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
寻起复。
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礼部侍郎。
八年命理部事。
浙江民疫,遣祭南镇。
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
年七十,再乞休。
不许。
十二年,英子按察副使裕坐事下狱。
英上疏待罪。
宥不问。
明年进南京礼部尚书,俾就闲逸。
居二年卒,年七十五。
赐祭葬,谥文安。
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余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裕后累官四川按察使。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既至,不识碑所识:知道B.赏花赋诗,礼接优渥渥:深厚C.英上疏待罪。
宥不问。
宥:宽恕D.居二年卒,年七十五。
居:居住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英慎密的一组是(3分)①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②师旋,过李陵城③沉诸河,还奏④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⑤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⑥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④⑤⑥ D.③⑤⑥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英随皇帝北征路过李陵城,被召去查看石碑,王英发现碑上阴刻有鲁花赤等名氏,担心日后起争端,就将石碑击碎,沉入河底,受到了皇帝的赞扬。
明史列传第四十阅读答案及翻译明史列传第四十阅读答案及翻译文言文阅读(21分)王英,字时彦,金溪人。
永乐二年进士。
选庶吉士,读书文渊阁。
帝察其慎密,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
与修《太祖实录》,授翰林院修撰,进侍读。
二十年,扈从北征。
师旋,过李陵城。
帝闻城中有石碑,召英往视。
既至,不识碑所。
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余。
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碑阴刻达鲁花赤等名氏。
具以奏。
帝曰:“碑有蒙古名,异日且以为己地,启争端。
”命再往击碎之。
沉诸河,还奏。
帝喜其详审,曰:“尔是二十八人中读书者,朕且用尔。
”因问以北伐事。
英曰:“天威亲征,彼必远遁,愿勿穷追。
”帝笑曰:“秀才谓朕黩武邪?”因曰:“军中动静,有闻即入奏。
”且谕中官勿阻。
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
以英奏,复给予。
仁宗即位,累进右春坊大学士,乞省亲归。
宣宗立,还朝。
是时海内宴安,天子雅意文章,每与诸学士谈论文艺,赏花赋诗,礼接优渥。
尝谓英曰:“洪武中,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则解缙、胡广。
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
”修太宗、仁宗《实录》成,迁少詹事,赐麒麟带。
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
寻起复。
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礼部侍郎。
八年命理部事。
浙江民疫,遣祭南镇。
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
年七十,再乞休。
不许。
十二年,英子按察副使裕坐事下狱。
英上疏待罪。
宥不问。
明年进南京礼部尚书,俾就闲逸。
居二年卒,年七十五。
赐祭葬,谥文安。
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余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裕后累官四川按察使。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既至,不识碑所识:知道B.赏花赋诗,礼接优渥渥:深厚C.英上疏待罪。
宥不问。
宥:宽恕D.居二年卒,年七十五。
居:居住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英“慎密”的一组是(3分)①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②师旋,过李陵城③沉诸河,还奏④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⑤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⑥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④⑤⑥ D.③⑤⑥1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英随皇帝北征路过李陵城,被召去查看石碑,王英发现碑上阴刻有鲁花赤等名氏,担心日后起争端,就将石碑击碎,沉入河底,受到了皇帝的赞扬。
《明史|青文胜为民请命》卷一百四十中考语文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
题理解
青文胜为民请命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
仕为龙阳典史④。
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
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
再上,皆不报⑧。
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
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
邑人建祠祀之。
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
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
[注释] 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
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
③典史:县令的属官。
④洞庭:指洞庭湖。
⑤逋赋:拖欠赋税。
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
此指宫门外。
⑦疏:给皇帝的奏章。
⑧不报:不答复。
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
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⑾万历:明神宗年号。
⑿有司:官吏。
[文化常识]
“登闻鼓”及其他。
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
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
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枉。
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转而自杀的吗?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行的马车,诉说冤情,但效果也极小。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仕②濒③具④悯⑤邑⑥祀
2.选择: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 (A)上告;(B)到;(C)登上;
(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 (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
(D)不能耕种。
3.翻译:①岁罹水患②死者相踵③遂自经于鼓下
④养以公田百亩
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什么
【译文】
28.青文胜为民请命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
做官担任龙阳县令的属官。
龙阳濒临洞庭湖,每年遭遇水灾,拖欠赋税几十万,受鞭挞之刑而死的人接连不断。
青文胜情绪激昂的样子,来到宫门外呈上给皇帝的奏章,为百姓请命,再三上书,都不答复。
青文胜叹息说:“我用什么脸面回去见父老乡亲们啊!”又一次准备了奏章,敲击登闻鼓来上诉,于是在鼓下上吊自尽。
皇帝听闻后十分惊讶,同情他为了百姓而牺牲了自己,下令宽贷龙阳赋税二万四千多石。
乡里人建立了祠堂来祭奠青文胜。
【参考答案】
28.青文胜为民请命
1.①做官②靠近③准备④同情⑤县⑥祭 2.①② 3.①每年遭遇水灾;②死者接连不断;③便在登闻鼓下上吊自杀;④用公田一百亩来养家糊口。
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不顾
百姓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