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霉病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5
灰霉病的症状与防治花卉灰霉病是生产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在花卉的生长季节经常发生,尤其是在冬春棚室内的花卉生长期间,致病菌可以侵染植株地上任何部分。
如果放松栽培管理,更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严重时可引起大量落花、落叶,影响植物开花,降低观赏价值,对花卉品质和产量造成很大危害,严重制约着花卉生产的经济效益。
一、危害的花卉种类:灰霉病危害多种草本、木本花卉,如丽格海棠、新几内亚凤仙、仙客来、瓜叶菊、蝴蝶兰、一品红、四季报春、翠菊、秋海棠、大丽花、倒挂金钟、荷包花、大岩桐、天竺葵、唐菖蒲、鹤望兰等50种花卉。
二、危害症状:该病危害叶片、花、花梗、叶柄以及嫩茎,也危害果实。
使叶片、花腐烂,嫩茎折断,降低或丧失了花卉的商品价值。
灰霉菌侵害叶片,往往在叶缘或叶尖处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如开水烫伤),并不断向叶内扩展,湿度大时造成褐色腐烂,其上长满灰色霉状物。
湿度变小时,发病部位变成褐色、浅褐色、枯黄色等干枯状(因花卉种类不同而异),花瓣上出现褐色、浅褐色、白色等水渍状斑块(因花卉种类不同而异),继而腐烂。
嫩茎或含水量高的茎上出现褐色斑块,若温度、湿度合适,病斑扩展很快,使病部发生褐色腐烂,枝、茎杆折断或倒伏,病部以上部分萎蔫、枯萎死亡,发病严重时整株死亡。
无论花卉的什么部分发病,在高湿条件下,病部长出灰色霉状物是它们的共同特征,也是该病的重要症状。
三、病原菌及发病规律:病原菌为灰葡萄孢属半知菌类,丛梗孢目的灰葡萄孢,病部出现的灰色粉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梗细长,直立,有分枝,长1.3毫米,端部细胞膨大如球形,上面有许多小梗,其上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聚生成葡萄穗状,分生孢子卵形或椭圆形,少数球形,无色至淡色。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及菌核附着在病残体上,或遗留在土壤中越冬。
该菌发育适温10-32℃,最低4℃,相对湿度应保持90%。
潮湿时病部所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是再侵染的主要病原。
温暖、潮湿是灰霉病流行的主要条件,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成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灌溉水、棚室滴水和农事操作等传播。
灰霉病特点⾼清图解灰霉病病叶典型“V”字病斑
灰霉病中后期病叶密⽣灰霉
灰霉病叶柄发病
灰霉病叶柄叶⽚接触发病
灰霉病后期病叶⼲枯
灰霉病发病叶⽚具有轮纹
照⽚部分放⼤
⽣长后期灰霉病致整叶枯死
照⽚部分放⼤
灰霉病花器发病后期整花凋萎
灰霉病果蒂发病症状
灰霉病残存花瓣发病后扩展到果实蒂部
灰霉病果蒂发病型病果初期症状灰霉病果蒂发病型病果中期症状灰霉病果脐发病型病中期症状灰霉病后期病果(在植株上)灰霉病幼茎发病症状
灰霉病侧枝发病症状。
随着保护地面积的逐渐扩大,灰霉病已经成为保护地栽培种的主要病害之一,它不仅危害叶片,花,茎,还严重危害果实,尤其是青果发病最重,一般减产20%-30%,重者减产50%以上,严重影响番茄等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所以灰霉病目前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广泛重视。
灰霉病的症状幼苗和成株都可发病,该病主要侵害果实,也可以侵害叶片和茎,幼苗发病的时候,叶片和叶柄上产生水浸状腐烂,之后干枯,表面产生灰霉,严重时可以扩展到幼茎,使幼茎产生灰黑色病斑,腐烂折断,成株叶片感染后一般先从叶尖或者叶缘处产生水浸状病斑,呈V形病斑向内扩展,边缘不规则,并有深浅相间的轮纹,干燥时病叶灰白色,湿度高时表面生灰色霉层,果实发病一般在青果期,花期侵染后,病菌残留在柱头,花瓣,花托上,向果面,果柄扩展,病部初呈灰白色水渍状软腐,很快发展为不规则形大斑,后期长出大量灰色霉层,病果一般不脱落,失水后僵化,茎发病后初期产生水渍状小点,后扩展为椭圆形或者长条形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褐色霉层,严重时引起病部以上枯死。
灰霉病发病规律及条件番茄灰霉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者越夏,第二年春天条件适宜的时候,菌核萌发,产生菌丝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及农事操作传播蔓延,病原菌属于弱寄生菌,从伤口,衰老的器官和花器侵入,尤其病果采摘后随意扔弃,最易使孢子飞散传播危害,蘸花也是重要的人为传播途径,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可进一步经风雨传播,引起多次在侵染。
低温高湿是该病发生的必要条件,湿度是发病的主导因素,当气温为21-23摄氏度的时候,相对湿度持续在90%以上时,病害发生严重,当温度高于30摄氏度或者低于2度时,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下时候,病害停止蔓延,偏施氮肥,有机肥施用少,土壤板结,栽培密度大,植株生长瘦弱,过于繁茂等容易发病,阴雨天气多,光照少,发病重,番茄与黄瓜,茄子,西葫芦等蔬菜同棚种植,发病率高防治方法可以选择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用无病新土做苗床,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确保幼苗生长茁壮,苗床科学调控温湿度,防治徒长,及时间苗,定苗,培育健壮无病抗逆性强的壮苗。
灰霉病防治技术
灰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主要影响果树、蔬菜、花卉等植物。
其病征为叶片、花朵、果实等部位出现灰色霉斑,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枯死。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灰霉病,需要采用科学的防治技术。
一、预防措施:
1. 选择抗病品种或优良品种,降低灰霉病的感染率;
2. 种植密度要适宜,保持空气流通,减少湿度,降低病菌发生的机会;
3. 保持土壤通气性和排水性,避免积水;
4. 及时清除落叶、病枝、病果等,减少病菌的滋生;
5. 注意施肥和浇水,合理控制氮肥用量,避免过度生长,增加植物的抗病性。
二、化学防治:
1. 在病菌繁殖高峰期进行防治,一般是在植物开花前后;
2. 选择有效的杀菌剂,如百菌清、腐霉净等;
3. 合理使用杀菌剂,避免过量使用,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生物防治:
1. 利用天敌,如瓢虫、蚜茧蜂等,捕食灰霉病的危害昆虫;
2. 利用拮抗微生物,如木霉、阴盘菌等,对灰霉病病原菌进行生物防治。
通过合理采用预防、化学和生物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灰霉病,并保障植物的健康生长。
灰霉病的研究现状及防治策略探讨灰霉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它的病原菌叫做灰色链格孢菌(Botrytis cinerea)。
这种病菌能够侵入多种植物,如玫瑰花、番茄、草莓等。
在植物园艺和农业生产中,灰霉病的发生率很高,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过去几十年中,许多研究者都开展了灰霉病的研究工作,以期寻找有效的防治策略。
灰霉病的病原菌灰色链格孢菌,是一种丝状真菌,很容易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
它能够侵入植物的叶片、花朵、果实等部位,引起植物的腐烂和脱水。
当大面积的植物受到灰霉病侵害时,病损会不断扩散,形成一片片较大的病斑,最终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因此,灰霉病的防治对于维护植物健康和增加农作物产量至关重要。
近年来,研究者们对灰霉病的研究日益深入,发现了许多有关该病的新信息。
例如,灰霉病的发生与气候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潮湿和高湿度的气候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同时,一些植物品种更容易受到灰霉病侵害,这些品种可能存在易感性基因。
在防治灰霉病方面,研究者们也探索了多种方法。
其中,化学农药是最常见的防治方法之一。
但是,化学农药的使用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对环境的影响和残留物的危害,因此,许多人开始寻找更加环保和安全的防治策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植物抗病性的提高,以期通过培育抗病品种来有效防治灰霉病。
另一种比较新的防治方法是生物农药,即利用昆虫或细菌等天然的生物杀虫剂和杀菌剂来控制病害。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方法可以用于灰霉病的防治。
例如,改善植物生长环境,包括气候、灌溉、土壤营养等方面,有利于提高植物的免疫力;同时,利用一些预防性的防治方法,如早期发现和处理病害部位和领土、病菌的飞沫消毒等,也能有效减少灰霉病的发生。
在真正的防治灰霉病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的防治措施,选取适合自己植物、环境和条件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总的来说,灰霉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植物病害,在植物园艺和农业生产中会给生产者带来很大的困扰。
32/812植保土肥 灰霉病是茄子、番茄、黄瓜等蔬菜上最主要的也是最让人头疼的病害。
它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蔬菜的花、叶和果实,高湿低温时易发病,严重时会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一、发生特点 该病害发生早,流行快。
大棚蔬菜一般于11月中旬前后定植,11月底番茄、黄瓜苗期灰霉病就开始发生,12月至第二年1月是灰霉病第一个发病高峰,第二个发病高峰为2月中下旬至三四月份(花果期),主要危害幼果、幼瓜,常导致幼果、幼瓜迅速变软、萎缩、腐烂,表面密生灰色霉层。
染病幼果、幼瓜附着在茎上时,能引起茎部腐烂。
病株率和病果率在7-10天内暴发流行。
灰霉病属于气传病害,可以随空气、水流以及农事操作、伤口及衰败的花叶等方式进行传播。
尤其当植株衰弱、抵抗力低下,灰霉病菌就会乘虚而入,从植株伤口侵入危害植株健康生长。
灰霉病菌是一种腐生菌,喜欢从腐败的枝叶和花瓣侵入,一般先从植株叶片干枯后返潮的落花上发起进攻,在叶片上形成由边缘向内部扩展的“V”型病斑,并形成灰色葡萄穗状霉层。
灰霉病菌的发育适温是10℃~23℃,最佳湿度在90%以上。
在32℃以上、4℃以下环境中停止发展。
而一般大棚蔬菜的生长温度在15℃~30℃,同时由于大棚大多采用双膜覆盖,棚内湿度高,白天空气相对湿度可达80%左右,夜间达90%以上,尤其是在冬季和早春时节,如果遇到连阴天或雾霾天气,棚内湿度基本都在90%以上,非常利于灰霉病菌的大暴发。
二、浸染途径 (1)病菌从因农事操作、机械损伤引起的伤口侵入。
(2)底部叶片受肥害后,从叶边缘感染病菌。
(3)带菌花粉散落于叶片,致使病菌侵入。
(4)茎部伤口或病果病叶附着于茎部容易感染。
(5)土壤中越冬或残存的病菌从茎基部侵入。
(6)灰霉病菌从残留花瓣处侵入。
(7)灰霉病菌从未脱落的柱头处侵入。
(8)枯死的花瓣、叶片粘贴于果面,致使病菌从果面侵入。
三、防治措施 根据灰霉病菌的发生特点及浸染途径,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植保方针,可以通过以下措施预防早春灰霉病的暴发。
灰霉病防治绝招
灰霉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它会影响到许多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如葡萄、草莓、番茄等。
灰霉病的发生会给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灰霉病的防治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灰霉病防治的绝招。
1. 清除病源
灰霉病的病原菌主要是在植物残体、土壤和空气中存在的,因此,清除病源是防治灰霉病的第一步。
在种植前,要彻底清除田间的植物残体和杂草,以减少病原菌的存活。
同时,要注意保持田间的通风和干燥,以降低病原菌的传播。
2. 使用生物防治剂
生物防治剂是一种有效的灰霉病防治方法。
它们是一些天然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病毒,可以抑制灰霉病的发生。
在种植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生物防治剂,如拮抗菌、真菌和病毒等,来控制灰霉病的发生。
3. 使用化学防治剂
化学防治剂是一种常见的灰霉病防治方法。
它们是一些化学物质,如杀菌剂和杀虫剂,可以杀死病原菌和害虫,从而控制灰霉病的发生。
在使用化学防治剂时,要注意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使用,避免过
量使用和误用。
4. 加强管理
加强管理是防治灰霉病的关键。
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及时修剪和清除病叶、病果和病枝,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同时,要注意保持田间的通风和干燥,以降低病原菌的传播。
此外,要定期检查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害。
灰霉病的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包括清除病源、使用生物防治剂、使用化学防治剂和加强管理等。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灰霉病的发生,保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治疗严重灰霉病的配方,发病条件是什么回答灰霉病在发病初期可以用50%异菌脲按1000-1500倍液稀释进行喷施,每隔5天用一次,连续用2次即可。
种植的过程中需要对作物加强栽培管理。
实行轮作,栽种前必须进行土壤消毒,在灰霉病的发病初期一定要及时摘除病叶、枝、芽和带病的花蕾,喷药时除了要喷患病部分外,还要喷施土壤表面。
一、治疗严重灰霉病的配方1、灰霉病在发病初期可以用50%异菌脲按1000-1500倍液稀释进行喷施,每间隔5天用一次,连续用2次即可。
如果再次发病,可以用41%聚砹嘧霉胺按1000倍液稀释进行喷施,每间隔一周左右用药一次。
如果是在发病的中后期,可以用40%嘧霉胺悬浮剂兑水15公斤进行喷施,每隔5天用一次。
2、种植的过程中需要对作物加强栽培管理。
实行轮作,栽种前必须进行土壤消毒,可以用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将种苗浸泡10-12分钟然后再进行栽种。
栽植时植株不要过密,生长期间不要偏施氮肥。
盆栽每年换一次新的培养土最为适宜。
3、在灰霉病的发病初期一定要及时摘除病叶、枝、芽和带病的花蕾,然后喷洒50%代森铵800-1000倍液。
喷药时除了要喷患病部分外,还要喷施土壤表面。
每隔15天左右喷一次,连续喷2-3次即可。
二、灰霉病发病条件是什么1、灰霉病的病原菌在气温为18-25℃的高温条件下会进行大量的繁殖,如果温度特别低并且干燥则会影响孢子的形成。
灰霉病的病原菌还会在受害植株组织中进行越冬,产生分生孢子飞散传播,尤其在连续阴雨或多雾天气容易流行。
2、灰霉病的分生孢子在阴天和雨后次日的早晨比较多,晴天最少。
栽植垄过低、植株基部老叶过多以及垄上积水、棚内通气不良,灰霉病的发病都会比较严重。
3、植株表面有积水也特别容易发病。
空气湿度过高,或浇水后逢雨天或地势低洼积水等,都有利于此病的发生与蔓延。
灰霉病的化学防治灰霉病,又称灰霉、灰霉霉菌病,是由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引起的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影响范围广泛。
灰霉病对果蔬作物、经济作物和花卉等植物造成了严重危害,不仅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还可能引起存储和销售上的问题。
因此,灰霉病的控制一直是农业生产中一个重点研究的课题。
目前,灰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途径,其中化学防治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在中,主要采用的是化学农药,通过喷洒或涂抹的方式,对植物进行治理,从而达到控制灰霉病的目的。
然而,由于化学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环境污染、残留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
因此,如何在化学防治灰霉病的同时,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在进行灰霉病的化学防治时,首先需要了解灰霉病的病原菌特性和生物学习性,根据其生长繁殖的规律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目前,常用的化学农药主要包括有机磷、杀菌醇、吡唑酮酯等,这些化学农药对灰霉菌有较好的杀菌效果,可以有效控制灰霉病的发生。
然而,由于灰霉病病原菌的抗药性问题,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不断开展化学农药的研发和创新,研究新型化学农药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同时,也在化学农药的使用方法上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喷施效果,减少药剂用量,降低环境污染和残留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而实现对灰霉病的有效控制。
除了化学农药的研发和使用方法的优化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化学防治方法可以辅助控制灰霉病的发生。
例如,采用化学吸附剂对病原菌进行捕捉和杀灭,有效阻断其扩散传播的途径;或者利用化学消毒剂对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和清洁,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和污染源,降低灰霉病发生的风险等。
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化学防治的效果,提高防治成功率。
此外,对于灰霉病的化学防治还需要搭配其他防治措施。
真正的灰霉病的防治措施简介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主要侵害果实、蔬菜以及一些花卉植物。
它会给植物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对于灰霉病的防治措施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介绍一些真正有效的灰霉病的防治措施。
1. 保持植物的健康保持植物的健康是防治灰霉病的首要措施。
只有健康的植物才能抵御病菌的侵袭。
以下措施可用于保持植物的健康:•提供足够的阳光:阳光是植物生长和免疫力的关键。
确保植物可以获得足够的阳光,可以通过适当调整植物的位置或提供人工照明。
•适量浇水:过度浇水可能导致根部病菌的滋生,因此要注意控制浇水的量和频率。
同时,避免在植物的叶面上浇水,这样会增加灰霉病的传播风险。
•施肥:提供适当的营养可以增强植物的免疫力。
根据不同的植物种类和生长阶段,选择适合的肥料,并正确施肥。
2. 清除植物残余物植物残余物是病菌滋生和传播的重要来源之一。
及时清除植物残余物可以有效减少病菌的传播风险。
以下是清除植物残余物的方法:•及时修剪:定期修剪植物的叶子、枝干和花朵,特别是受到病害侵染的部分,将其彻底移除并销毁。
•清除落叶:在秋季,植物掉落的叶子可能携带病菌,应该及时清除,以防病菌滋生。
•挖除植物残株:对于已经受到灰霉病侵染的植物,应该及时挖除并销毁,以防止病菌在土壤中滋生。
3. 提供良好的通风环境灰霉病喜欢潮湿的环境和缺乏通风的空气。
因此,提供良好的通风环境可以帮助减少灰霉病的发生和传播。
以下是提供良好通风环境的方法:•防止过度密植:植物之间的间距过小,容易导致通风不良和湿气滞留。
因此,在种植植物时要留出足够的间距,以确保充足的通风。
•使用风扇:在温室或封闭环境中种植植物时,使用风扇可以增加空气流通,帮助降低湿度和减少病菌的滋生。
•定期通风:在天气适宜的情况下,经常打开门窗,进行通风,尽量减少湿度的滞留。
4. 使用合适的农药当植物已经受到灰霉病侵染,或者为了预防病害的发生,可以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治疗或防治。
五步防治花卉灰霉病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灰霉病简介•灰霉病发生的原因•灰霉病的预防措施•灰霉病的治疗方法•防治灰霉病的注意事项01灰霉病简介病菌多从叶尖或叶缘侵入,呈“V”形病斑,后期病斑上产生灰色霉层,影响花卉观赏价值。
灰霉病的症状叶片受害病菌侵入后,引起皮层腐烂,导致植株折断或倒伏。
茎部受害花朵受害后,容易脱落,且湿度大时,出现灰色霉层。
花序受害土壤传播带菌土壤是灰霉病的主要侵染来源之一。
空气传播病菌通过气流、浇水等传播到健康的花卉上。
工具传播使用带菌的工具或手触摸植株,易引起交叉感染。
灰霉病的传播途径影响观赏产量下降连年发病严重时会导致花卉产量的下降。
灰霉病易反复发作,给防治工作带来困难。
03灰霉病的危害02 01患病植株的观赏价值大大降低。
02灰霉病发生的原因灰霉病菌在低温高湿的环境下繁殖,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25℃。
温度湿度高时,病菌繁殖迅速,易引起灰霉病。
湿度低于80%时,病菌繁殖明显受抑制。
湿度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光照光照不足,植物抗病能力减弱,易受灰霉病菌侵染。
空气流通空气流通不畅,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扩散。
光照和空气流通的影响土壤营养土壤中氮肥过多、钾肥不足时,植株抗病能力减弱,易发生灰霉病。
PH值土壤偏酸或偏碱,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和繁殖,但过度酸碱化也会对植物造成伤害。
土壤营养和PH值的影响03灰霉病的预防措施总结词:增强光照详细描述:灰霉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其中光照强度和时长是两个重要因素。
提高光照强度和时长可以减少灰霉病的发生。
具体方法包括增加室内通风、使用植物生长灯或调整花盆摆放位置,使植株接受充足的光照。
提高光照强度和时长总结词保持适宜环境详细描述花卉灰霉病喜潮湿、温暖的环境,因此控制温度和湿度可以有效预防其发生。
通过调整室内温度、降低湿度、控制浇水等措施,使环境条件不利于灰霉病的发展。
控制温度和湿度总结词选择抗病性强的花卉品种详细描述不同花卉品种对灰霉病的抗病性有差异,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可以有效降低灰霉病的发生率。
灰霉病形态特征
灰霉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主要侵害果实和蔬菜的叶片。
它的形态特征使得人们很容易辨认出它的存在。
一旦果实或叶片受到灰霉病的侵害,其外观就会出现一层灰色的霉斑。
这些霉斑通常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形状,大小各异。
灰霉病的霉斑表面有一层灰白色的菌丝,这些菌丝是由病原真菌产生的。
这些菌丝是细长、柔软且有弹性的,它们像细小的丝线一样交织在一起。
观察这些菌丝,可以看到它们在霉斑表面形成了一层网状结构,这是灰霉病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当灰霉病严重侵害果实或叶片时,这些霉斑会扩大并逐渐融合。
果实的外皮会变得松软,甚至开始腐烂,这是由于灰霉病菌在果实内部生长并分解果肉的结果。
果实的颜色也会变暗,失去原有的鲜艳色彩。
除了果实和叶片的外观受到影响外,灰霉病还会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
这种气味带有一种腐败的味道,让人感到不舒服。
这也是人们在接近受灰霉病侵害的植物时会察觉到的一个特征。
灰霉病的形态特征不仅仅是对病害本身的描述,更是对植物的一种警示。
一旦发现植物出现灰霉病的迹象,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这包括修剪受感染的部分、清除病害物质,以及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喷洒。
灰霉病的形态特征不仅帮助人们识别病害,还提醒我们保持植物的健康。
只有保持植物的健康,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灰霉病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该密切关注植物的生长状况,并及时采取措施来保护它们。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植物的生长和繁衍,为我们提供丰富的食物和美丽的景观。
灰霉病防治绝招灰霉病是由灰霉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它被认为是土壤传播的最重要的植物病原菌之一,它可以毒害大量的植物,如苹果、橙子、梨、火龙果、葡萄、芒果、番茄、玉米、小麦等。
它是一种严重的植物病害,若病毒发展到中等程度,可使植物死亡,并可引起植物生长迟缓或生长发育不良,以至植株长出低质量或不定型果实,甚至影响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二、预防灰霉病的措施1、土壤处理土壤处理是预防灰霉病的最基础措施,可以有效的防止灰霉菌的传播。
可以将土壤处理包括:酸性土壤处理、沈积灰霉病菌污染、施用有机肥料和改良土壤结构等。
2、喷洒防治剂灰霉病可以通过防治剂的喷洒防治效果良好,采取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控制灰霉病的发生,只需按照用药指南,定期定量喷洒防治剂,以保证药剂的疗效,可以显著减轻灰霉病的症状,及时有效地防治灰霉病。
3、施用抗病药剂为了有效地防治灰霉病,可以在种植前施用抗病药剂,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灰霉病的发生,有效地改善病害的严重程度,从而减轻灰霉病的危害。
但是,在施用抗病药剂时,也应该注意药剂的合理使用,以防止药剂造成环境污染和残留。
4、消毒和清洁为了减少灰霉病的发生,应当做好植物消毒,清除植物表面上的灰尘、污垢等杂质,维持植物表面的洁净,通过及时保持植物的消毒和清洁,来防止灰霉病的发生。
5、做好农田的管理仓储管理要努力做到必要的维护,要尽可能保持农田湿润,避免灰霉病菌的传播,在粮食种植中,要尽可能减少植物的营养物质及水分,保持适当的土壤温度,控制病虫害的发生,防止灰霉病的发生。
三、正确使用农药防治使用农药防治灰霉病是有效预防的重要措施,但要注意下面几点: 1、选用合适的农药:在选择农药时,要根据病原菌的特性,以及植物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农药,以保证药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正确使用农药:使用农药时,要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确保农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及时防治:灰霉病防治中,及时施用农药可以有效控制灰霉病的发展,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
灰霉病,白粉病,霜霉病,疫病的防治措施作物常见的病害有很多,例如灰霉病,白粉病,霜霉病,疫病,立枯病,根腐病,枯萎病都是危害作物生长的病害,防治作物各种病害,南京博士邦建议认真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正确选用农药杀菌剂,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方可有效的防治作物各种病害。
下面南京博士邦小编着重为您介绍灰霉病,白粉病,霜霉病,疫病的发病原因以及防治方法:一、灰霉病:灰霉病由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低温多雨,温室内高湿,病菌基数高,栽培不当,品种不良,光照减弱都会致使作物发生灰霉病,灰霉病是露地、保护地作物常见且比较难防治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作物得了灰霉病,青果受害重,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先被侵染,后向果实扩展,致使果皮呈灰白色,并生有厚厚的灰色霉层,呈水腐状,叶片发病从叶尖开始,沿叶脉间成“丫”形向内扩展,灰褐色,边有深浅相间的纹状线,病键交界分明。
作物常见灰霉病有:草莓灰霉病,番茄灰霉病,黄瓜灰霉病,葡萄灰霉病,辣椒灰霉病。
灰霉病药剂防治方法:以早期预防为主,掌握好用药的3个关键时期,即苗期、初花期、果实膨大期,在三个关键期,可选用南京博士邦农药杀菌剂嘧霉百菌清和异菌脲来防治作物灰霉病。
嘧霉百菌清和异菌脲是防治灰霉病的一种高效、广谱、低毒农药杀菌剂。
嘧霉百菌清是防治灰霉病的一种高效、广谱、低毒农药杀菌剂。
具有内吸传导和熏蒸作用,施药后可迅速传到植物体内各部位,杀死已侵染的病菌,药效快而稳定,不受气候影响;同时又可阻止病原菌侵入,在作物表面有良好的粘着性能,不易被雨水冲刷掉,因此药效期较长。
与其他杀菌剂无交互抗性。
异菌脲的功能特点:1、高效、低毒、接触型农药杀菌剂、杀菌广谱、对多种作物灰霉病、菌核病、早疫病有特效。
2、先进的工艺,高纯的原药、超微粉体、杀菌活性倍增。
3、助剂内含抗低温因子,低温时可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光合作用,激活作物抗病力。
二、白粉病:白粉病由麦类白粉菌引起的病毒性病害,白粉病流行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二是适宜的环境条件。
危害表现:大蒜灰霉病多发生在植株生
长的中后期和蒜薹贮藏期。
从下部老叶尖端
开始发病。
病斑开始为水渍状,以后变为白
色至浅灰褐色。
病斑扩大后成为沿叶脉扩展
的梭形或椭圆形,后期连接成长条形大病
斑,湿度大时,病斑表面密生灰色至灰褐色、
线毛状的霉层。
严重时全叶枯死。
枯叶表面
有不规则形的黑色菌核。
下部老叶发病后,
可继续蔓延至叶鞘及上部叶片,乃至整株叶
片,使假茎甚至鳞茎腐烂,病部可见灰霉及
黑色菌核。
冷库贮藏的蒜薹先从梢部开始发
病,以后向下蔓延,造成蒜薹腐烂。
发生规律:病原菌属真菌中半知菌的葡萄孢属葱鳞葡萄孢菌。
菌丝透明,有隔,分枝基部不缢缩。
分生孢子梗由叶部组织内伸出,开始为淡灰色,透明,以后变为暗褐色,有分隔1~6个。
孢子梗顶端多分枝,枝梗顶端膨大,其上着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透明。
田间病叶上大量形成不规则形、黑色、坚硬的菌核。
大蒜灰霉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过冬、夏,以后借散落在土壤表层或附着在病株残体上的灰霉(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在田间传播蔓延。
风雨、流水、工具及田间操作都可以成为病菌传播的媒介。
大蒜灰霉病的发生除了与品种抗性有关外,还受气候、土质及栽培技术的影响。
春季降雨多,田间湿度大;土质粘重,透水性差;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透光不良;播期过晚,苗子长势差;偏施氮素化肥,植株抗病力减弱等有利于病菌繁殖和传播。
在冷库中贮藏的蒜薹,当库温变化大、塑料袋中湿度大结成水滴时,也易发生灰霉病。
防治方法:
第一,选用抗病品种。
第二,选择地下水位低、土壤排水性良好的地段种植。
整平厢面,设排水沟,防治田间积水。
第三,施用有机肥作底肥,增施磷、钾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及灌水,合理密植,防止植株徒长。
第四,田间发现中心病株后,及时拔除并喷布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第五,贮藏蒜薹的冷库和其中的货架,在使用前喷0.3%~0.5%的漂白粉溶液消毒。
叶枯病不但危害大蒜,而且危害大葱、洋葱、韭菜等葱蒜类蔬菜。
在国内分布广,危害重,90年代以来曾在陕西、江苏、云南等大蒜产区暴发流行,损失很大。
危害表现:叶枯病主要危害叶片和蒜薹,多从下部老叶尖端开始发病。
发病初期病斑呈水渍状,叶色逐渐减褪,叶面出现灰白色稍凹陷的圆形斑点。
病斑扩大后变为灰黄色至灰褐色,空气湿度大时为紫黑色,病斑表面密生黑褐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最后散生小黑点,即子囊壳。
病斑形状不整齐,有梭形和椭圆形。
病斑大小不一,小的直径仅5~6毫米,大的可扩展到整个叶片。
发病部位由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扩展蔓延。
蒜薹一抽出就可染病,病斑和叶片上的一样。
发病严重时,地上部提早枯死,花薹不易抽出甚至枯黄,使蒜头和蒜薹产量降低;蒜头因未充分成熟,不耐贮藏;染病蒜薹不但外观品质大大降低,而且在冷藏期间病部失水凹陷或腐烂断条。
发生规律:病原菌属真菌中半知菌的匐柄霉属。
子囊壳球形,黑褐色。
每个子囊壳内有子囊20~30个,子囊黑色,长筒形,子囊之间有丝状物相隔。
每个子囊内含8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椭圆形,多细胞,有纵、横隔膜。
以菌丝体或子囊壳在病株残体或土壤中越冬。
借风、雨、灌溉水、种瓣、肥料、人、畜、工具等媒介传播。
叶枯病菌为弱寄生菌,生长健壮的植株不易染病。
常与紫斑病同时发生。
雨量多、湿度大、气温高及缺肥、植株早衰的田块发病较严重。
防治方法:
第一,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病力。
第二,加强田间排水及松土保墒工作,降低田间湿度,控制发病条件,田间操作时避免损伤叶片,以减少伤口。
第三,及时发现病株,收集后烧毁或深埋。
第四,播种前种瓣用40~50℃温水浸泡90分钟,预防种瓣带菌。
第五,发现中心病株后,喷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敌枯唑(叶枯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0%杀枯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为增强药液在叶片上的附着力,药液中可酌情加入0.1%的洗衣粉。
危害大蒜的蚜虫有葱蚜、桃蚜、棉蚜、豆蚜和萝卜蚜。
发生规律:蚜虫以卵在蔬菜、棉花或桃树枝上越冬,也可以成虫和若蚜在温室、大棚、菜窖等比较温暖的场所越冬并继续危害,靠有翅蚜迁飞扩散。
温暖、干旱的气候有利于蚜虫的发生,春、秋两季危害严重,夏季高温多雨危害减轻。
防治方法:蚜虫的防治要采取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①农业防治:基本方法是清洁田园。
在秋季蚜虫迁飞前,清除田间地头的杂草、残株、落叶并烧毁,以减少虫口密度。
②化学防治:及早喷药防治,把蚜虫消灭在点、片阶段。
用于喷布的农药可选用50%抗蚜威1000倍液,或10%吡虫啉2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
还可以用1.5%乐果粉剂在清晨或傍晚有露水时喷撒,每亩(667平方米)用量1.5~2千克。
最好用不同药剂轮换喷施,以免蚜虫产生抗药性。
③物理防治:利用蚜虫对不同颜色光线的趋、避性进行诱蚜或拒蚜。
诱蚜的方法是:用木板、玻璃或白色塑料薄膜制成长1米、宽0.2米长方形牌子,正反两面都涂上橙黄色涂料,再刷上10号机油。
把黄牌插在田间,引诱有翅蚜飞到黄牌上被粘住,每亩(667平方米)需设黄板30块。
拒蚜的方法是:将银灰色塑料薄膜剪成宽20厘米左右的条带,两端拴在竹竿上,插在田间植株的上方,可以起到避蚜作用,减少有翅蚜的迁入。
④生物防治:在田间分放人工繁育或人工助迁的七星瓢虫、草蛉等天敌,以捕食蚜虫,减轻危害。
大蒜病虫害防治方法(1)
1、采用脱毒大蒜生产种。
2、消灭大蒜植株生长期间及蒜头贮藏期间的传毒媒介。
3、大蒜用周围不要种植其他葱属作物,如大葱、洋葱、韭菜等。
4、实行3~4年轮作,避免与大蒜及其他葱属作物连作。
5、播种前严格选择,淘汰有病、虫的蒜头,再将选出的种瓣用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浸泡24小时,以消灭螨类。
6、从幼苗期开始,对种子田进行严格选择,及时拔除发病植株,以减少病害传播。
7、加强大蒜生产田的水、肥管理,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病力。
8、发病初期喷20%病毒a2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
灰霉病
1、选用抗病品种。
据报道,苍山大蒜中的高脚子品种抗性较强,其次是蒲棵和鲁山白、二水早、嘉定白蒜、安丘大蒜。
感病品种有糙蒜和苏联红皮蒜二号。
2、选择地下水位低、土壤排水性良好的地段种植。
整平畦面,设排水沟,防治田间积水。
3、施用有机肥作基肥,增施磷、钾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及灌水,合理密植,防止植株徒长。
4、田间发现中心病株后,及时拔除并喷布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咪鲜胺1500倍液。
5、贮藏蒜薹的冷库和其中的货架,在使用前喷1%~2%的福尔马林溶液或0.3%~0.5%的漂白粉溶液消毒。
叶枯病
1、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病力。
2、加强田间排水及松土保墒工作,降低田间湿度,控制发病条件,田间操作时避免损伤叶片,以减少伤口。
3、及时发现病株,收集后烧毁或深埋。
4、播种前种瓣用40%~50%温水浸泡1个半小时,预防种瓣带菌。
5、发现中心病株后,喷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敌枯唑(叶枯灵)粉剂1000倍液,或10%本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
为增强药液在叶片上的附着力,药液中可加入0.1%的洗衣粉。
紫斑病
1、播种前种瓣用40~45℃温水浸泡1.5小时;或用 50%多菌灵粉剂拌种,药剂用量为种瓣重量的0.5%;或用 40%多菌灵胶悬剂50倍液浸种4小时,预防种瓣带菌。
2、实行3~4年轮作,避免与葱蒜类蔬菜连作。
3、发病初期喷布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
白腐病
1、避免连作,实行3~4年轮作。
2、选择地下水位较低、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大蒜,加强松土保墒,降低地表湿度。
3、经常进行田间检查,及时发现中心病株,在未形成菌核时连根带土挖出深埋。
4、播种前,种瓣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拌种,药剂用量为种瓣重量的0.3%。
拌种的方法是,先将药粉用适量水溶解,装在喷雾器中喷拌种瓣,晾干后播种。
5、田间发病初期,喷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
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