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方法讲解:大气的受力状况和风向的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149.36 KB
- 文档页数:7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提纲:地球上的大气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提纲:地球上的大气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提纲:地球上的大气
【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地表冷热不均
2.形成风的制约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垂直于大气运动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只改变风的方向,不改变风的大小。
(3)摩檫力--方向与风向相反,既改变风的方向也改变风的大小。
3.不同作用力影响下的风向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垂直(理想状态)
(2)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高空状况)
(3)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近地面状况)
【规律总结】
如何在等压线图上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画水。
一、从大气的受力状况判读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向的变化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三个力的特点是:风向的判读最准确的方法就是通过以上三个力(作曲线运动时还受离心力)的影响情况来判读。
总结规律如下注:夹角的大小总是陆地大于海洋,低纬大于高纬,近地面大于高空。
例1、绘出下图(图1)中近地面M点的风向。
注:a、水平气压梯度力b、地转偏向力c、摩擦力d、风向解析:因是近地面,故有摩擦力的影响,风向最后则与等压线成一夹角,见图2。
二、从风向标和风频玖瑰图判读风向是指风的来向,气象台的风向标即指向风的来向。
风频玖瑰图的判读则需掌握其绘制的原理:中心原点的风频概率为零,离中心原点越远,说明风频概率越高。
该点所在位置朝中心原点的指向即该方位的风向。
例2、图3为气象台风向标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和该地多年来平均风向频率统计图。
读图后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此时该地吹东南风②此时该地吹西北风③该地多年平均盛行风向为西南风④该地多年平均盛行风向为东北风图3A. ①③B. ②④C. ②③D. ①④解析: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风向标指向西北方即该地风的来向是西北方向,故此时该地吹西北风。
该地风频最高的风是东北风。
所以正确答案选B项。
三、从地理位置判读由于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在全球形成了六个风带,因此在典型的地理位置,其风向应是有规律可循的。
如:东亚--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南亚--夏季吹西南风,冬季吹东北风;西欧--全年处在西风带中。
四、从景观图判读风是一种动力。
受风的吹拂,一些地理事物常会留下一定的痕迹,故从这些痕迹中就可以判读风向。
(1)从流动沙丘判读风向例3、读图4,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
判断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______________。
图4解析:本题所示的地形为新月型沙丘,风向的判读关键在于了解流动沙丘与风的关系:新月型总是在背风坡,且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徒,因此确定该地风向应是西北风。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影响一、考试内容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图示2.气压带、风带移动及海陆分布对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影响二、考查方式常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出现。
主要通过经纬网地图或区域图考查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的名称,对气候的影响;地中海气候及东亚季风气候的成因及特点是潜在考点。
三、考点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影响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三抓”:(1)抓“偏转”——突破风带的风向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2)突破位置判断——抓“分布”①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
②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③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3)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
如图所示: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四、考点训练1.下图表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与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变化。
赤道低气压带位置的变化( )A.夏季北移、冬季南移B.一年中影响南半球的时间较长C.滞后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D.盛行下沉气流2.下图为“大气环流示意图”。
关于①②③④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为动力上升B.②为高空西风C.③为热力下沉D.④为东南信风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气压带风带形成原因与分布特征一、知识讲解二、跟踪训练读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 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由南向北排序正确的是A. ②①③④B. ②③①④C. ④③①② D. ④①③②2. 有关图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 风带 a 和 c 之间的区域终年温和湿润B. 气压带M 和风带 b 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C.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与气压带M 无关D. 南亚夏季风的形成与风带 c 的北移有关【答案】1. C 2. D【解析】1.根据图中各风带的风向及所处的纬度,可以判断①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②为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③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④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
2.①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②为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③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④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南亚夏季风的形成与风带c的北移有关。
读“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3. 图中的“丙气压带”是指A. 赤道低气压带B. 副热带高气压带C. 极地高气压带D. 副极地低气压带4. 根据图中信息,说法正确的是A. 宁波地区夏季受甲风带的影响B. 丙气压带是热力因素形成的C. 7月,大陆上的热低压能切断该气压带D. 受甲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地区夏季多雨【答案】3. B 4. D【解析】3.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图中的“丙气压带”的风吹向两侧,是高气压带,A、D错。
北侧是东南风,南侧是西北风,是指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B对。
极地高气压带周围是东北风或东南风,C错。
4.宁波地区夏季受丙气压带的影响,出现伏旱天气,A错。
丙气压带是动力因素形成的,B错。
7月,北半球大陆上的热低压能切断该气压带,南半球是冬季,大陆上是高压,C错。
受甲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地区夏季多雨,D对。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一、知识讲解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1)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2)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
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如下图):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如下图):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1)季风环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2)典型地区:亚洲东部和南部。
3.季风环流的成因(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1)1月份季风环流的成因(如下图):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形成。
(2)7月份季风环流的成因(如下图):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4.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
据此回答下题。
1.“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
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A.蒙古高压B.印度低压C.阿留申低压D.夏威夷高压解析本题考查世界主要气压中心的分布。
“露气寒冷,将凝结”大意是近地面气温低,使近地面水汽凝结。
这种现象易出现在秋天晴朗的夜晚。
10月8日左右,蒙古高压已经控制我国北方地区,此时秋高气爽,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差,近地面气温低,易使近地面水汽凝结而形成露。
夏季印度低压控制南亚地区;阿留申低压冬季形成于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地区,夏季强盛。
答案A2.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下图b)。
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
考点1:结合实例,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1.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作用: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3.三圈环流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①以北半球为例成因结果A高低纬冷热不均——一圈环流高低纬冷热不均B三圈环流地转偏向力②北半球四条气压带的两类成因A、赤道低压带:空气受热上升热力极地高压带:空气冷却下沉因素B、副热带高压带:空气聚积下沉动力副极地低压带:空气辐合上升因素4.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5.全球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6.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向高纬移,冬季向低纬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移动5∽10个纬度考点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影响1.南半球基本呈带状分布,南半球海洋面积广,性质均一。
2.北半球气压被断裂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3.1月和7月亚洲大陆、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气压活动A:7月陆地温度高海洋低,陆地形成热低压,副热带高压带被亚洲低压切断,副热带高压带保留在海洋里,在北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北大西洋形成亚速尔高压。
B:1月陆地温度低海洋高,陆地形成冷高压,副极低低气压带被亚洲高压切断,副极低低气压带保留在海洋里,在北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压,北大西洋形成冰岛低压。
一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和冬季风4.季风环流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
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考点3: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般说来,高气压带气流下沉,降水少,低气压带气流上升,降水较多;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风带,气流较湿润,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风带,气流较干燥。
地理风向相关知识点总结一、风向的概念和形成风向是指风的吹向或者来自的方向。
风向受到地球自转、地形、气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风是大气层内因气压差异导致的气体运动的一种形式,风向受到大气环流和气压系统的影响,主要有地转偏向、高压区和低压区的影响、地形等因素决定。
北半球的风在地面上是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则是逆时针方向。
风的形成是由于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受到不同的太阳辐射,导致地表温度差异,形成气压差异,从而形成风。
其中,地球自转会使风受到科里奥利力的影响,导致风向偏向。
二、影响风向的因素1.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会使地球内的空气产生一些力,这些力将影响气流的方向。
在北半球,地面上的风顺时针倾斜;而在南半球则是逆时针的倾斜。
2. 高压区和低压区的影响大气压力的差异会导致风的形成,气压高的地方空气会流向气压低的地方,形成风。
高压区往往会有较大的气流,而低压区则形成强风。
在高压区时,风向一般是往外吹,而在低压区则是往内吹。
3. 地形地形对风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山区的地势起伏会影响风的流向,形成起降风的现象,而且山区风向多会受到山脉的屏障效应影响。
4. 热力作用地面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风的形成。
地表温度的变化会造成气压差异,从而导致风的产生。
5.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在大气层中,一定区域内的空气呈现一定的运动规律,形成不同的风系。
例如,在赤道附近的季风,会使风向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6. 潮汛潮汛对风向也有一定的影响。
潮汛的周期性变化会引起气压的变化,从而影响风向。
三、风向的测量方法1. 风向标风向标是一种用来指示风向的仪器,一般由一个箭头和一个固定的底座组成。
箭头会随着风向的变化而转动,从而指示风向。
2. 风袋风袋是一种用来观测风向的工具,一般由一根主杆和挂在主杆上的袋子组成,风袋会随着风的吹向而摆动,从而指示风向。
3. 风向计风向计是一种专门用来测量风向的仪器,通过测量风的方向和速度,绘制风向图。
四、全球风向的特点1. 赤道附近的风向特点赤道附近的风向受到地球自转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高考地理风向知识点地理学中的风向是指风的吹向,它是气象学和地理学中重要的概念。
对于考生来说,了解地理风向的知识点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气候变化规律。
下面将介绍高考地理中与风向相关的知识点。
一、风向的定义和测定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通常使用风向标或指南针来测定。
在地理学中,风向常用八个主要方向: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和西北。
根据风向的不同,各个方向在地理学中都有不同的特征和影响。
二、风的形成原因风是由于空气压力差异而形成的。
在大气层中,地表受到不同的气候影响,出现气压差异,从而形成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动的气流,我们常说的风就是这种气流的表现形式。
三、地形对风向的影响地形因素对风向起着重要的影响。
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特征通常会导致局部的气候变化和风向的改变。
比如,当湿润的气流经过山脉时,会发生障碍,导致山脉背风向降水增多,而背风向则相对干燥。
四、地理环境对风向的影响地理环境对风向也有重要的影响。
比如,地球自转和大洋环流对风向的形成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赤道附近的气流被称为热带东北风,而极地气流则被称为西南风。
五、风向与气候的关系风向直接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例如,东风吹向中国的东海和南部地区,带来了湿润的气流,形成雨季。
而西风则吹向中国北部地区,带来干燥的气流,形成旱季。
六、风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风向对人类的农业、交通、能源等活动有重要的影响。
了解风向能够帮助人们选择合适的耕作方式和农作物种植,预防自然灾害。
同时,合理利用风能也能够成为一种清洁能源的替代方式。
七、风向的预测和利用风向的预测在天气预报和海洋航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测气象条件和风向的变化,可以提前预防自然灾害,并为人们提供合适的出行条件。
综上所述,地理风向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与气候、地形、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了解地理风向的知识点对于考生来说十分关键,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在高考中更好地掌握地理学的相关内容,还可以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持。
大气运动高考地理知识点大气运动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也是高考地理科目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不仅涉及到大气环流、气候形成等方面,还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在本文中,我将以大气运动为主题,探讨它的相关知识点,深入剖析其原理和影响因素,并通过相关案例引发对大气运动的思考。
大气运动,简单地说,是指地球大气中空气的大规模流动。
这种流动既包括垂直运动,也包括水平运动。
大气运动的形成和发展与地球的自转、地球形状、太阳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球自转引起了地球表面的气压差异,从而形成了大气运动的根本动力。
大气运动主要表现为纬向运动和经向运动。
纬向运动指的是大气团沿着纬度圈流动,如赤道附近的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
经向运动则是指大气团由高压区向低压区移动,形成了地球上各种气压系统。
这些压力带的存在和移动,决定了各地区的气候和天气变化。
大气运动也受地球热带与极地之间的温度差异所影响。
热带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较高,导致地表温度升高,从而形成热带低压带。
而极地地区由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较低,地表温度较低,形成极地高压带。
这种温度差异引起了空气的连续流动,形成了热带气候带、温带气候带和寒带气候带。
此外,地球上的地理环境也对大气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地形地貌和海陆风向的变化等,都会改变大气运动的方向和强度。
例如,海洋对大气运动的调节作用很大。
海洋的水汽蒸发和降水使得大气中的水分得以再循环,维持了地球上的水循环。
而陆地的地形和地貌则对大气运动的路径和速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季风气候。
季风是一种由大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度差异引起的周期性大气运动。
我国的长江流域以及印度、东南亚等地都受到了季风的影响。
由于亚洲大陆在冬季辐射能量流失较快,而海洋辐射能量的流失相对较慢,形成了大陆冷高压和海洋暖低压,导致了冬季的东北季风。
而在夏季,亚洲大陆迅速地吸收太阳辐射能量,形成了大陆暖低压和海洋冷高压,引发了夏季的西南季风。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方法讲解:大气的受力状况与风向的关系一、典题示例在地球低层大气中,同一地点不同高度上的风并不完全相同。
其主要原因是空气在水平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这样,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不同高度的风向和风速都会发生变化。
读图回答1~2题。
1.若某地不同高度上的风向、风速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则四幅图中能够表示北半球地表到高空的风向随高度变化而形成的曲线图是()A.①图B.②图C.③图D.④图2.在①图中,按地图的一般方向判断,其高空大气高气压可能位于该地的()A.东方B.南方C.西方D.北方解析:1.A 2.B第1题,随着高度上升,摩擦力减小,风速增大,风向右偏。
因此①图符合题意。
第2题,高空大气的摩擦力较小,风向基本与等压线平行,①图为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垂直风向并向右偏,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南指向北,该地南侧为高压,北侧为低压,因此高空大气高气压可能位于该地南方。
3.读某半球大气水平运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表示的是________(高空或近地面)风,受两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________),风向与等压线________,背风而立,左低压右高压。
(3)图乙表示的是________(高空或近地面)风,受三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________),风向与等压线________,背风而立,左前低压,右后高压。
(4)两图均位于____(南、北)半球;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观察发现,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________于等压线,并指向________;地转偏向力始终________于风向(或摩擦力方向);摩擦力方向始终与风向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风的成因、两种风的受力过程及其对风向的影响,重点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难度较小。
答案:(1)水平气压梯度力(2)高空地转偏向力平行(3)近地面摩擦力斜交(4)北风向右偏(5)垂直低压垂直相反二、方法讲解1.影响风的三种力)F(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地转偏向F(水平气压梯度力)、F(地转偏向力)(1)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大。
(2)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
三、跟踪训练下图是某一等高面。
M、N为等压线,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
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
据此完成1~2题。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A.⑥或⑦B.②或⑥C.④或⑧D.③或④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A.③或④B.②或⑧C.⑥或⑧D.③或⑦解析:第1题,若此图表示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右偏,跟气压梯度力方向成锐角(近地面,考虑摩擦力)或与等压线平行(高空,不考虑摩擦力),⑥或⑦正确。
第2题,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③或⑦正确。
答案:1.A 2.D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不争的事实。
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
请回答3~4题。
3.图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A.25 ℃B.12 ℃C.10 ℃D.8 ℃解析:选B。
本题中的玻璃瓶相当于大气受热过程中的大气层,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因而玻璃瓶里的温度高于外面,但是不会过高。
4.图乙中与“地球变暗”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选B。
“地球变暗”主要是因为云层变厚,反射作用强。
读“合肥的城市热岛示意图”,完成5~6题。
5.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
A地乡村风的风向是()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北风D.西南风6.正确表示N地近地面在竖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解析:第5题,城市热岛环流近地面风由乡村吹向城市,结合等温线分布及地转偏向力可知,A地吹东南风。
第6题,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故等温面上凸,等压面下凹。
答案:5.A 6.A宁夏气象台发布大雾橙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3小时内,中卫市及以北大部分地区有能见度小于200米的浓雾且可能持续。
据此完成7~8题。
7.由材料知,深秋初冬时节是该地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原理是()A.昼夜温差较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B.昼夜温差较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朗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8.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D.大雾增强大气逆辐射解析:第7题,宁夏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深秋初冬降水少,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水汽易凝结;晴天多,表层土壤松散干燥,易产生扬尘,凝结核较多。
第8题,雾的反射作用较强,使白天空气能见度降低。
答案:7.D8.B大气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大气每时每刻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9~10题。
9.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热力环流中气温越低的地方,气压一定越高B.近地面气温高,空气作上升运动,气压较低C.近地面大气气温低的地方,高空的等压面向上拱起D.热力环流与气旋、反气旋一样都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10.城市和郊区之间设置炼油厂需要注意将其设置在城市与郊区环流的外围主要是因为()A.防止将有污染的大气带到城区B.取材方便C.环境优美D.地价便宜解析:第9题,高空气温较低,气压也比近地面低。
近地面气温较高,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近地面气温低,形成高压,高空则为低压,等压面下凹。
气旋、反气旋不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第10题,炼油厂会污染大气,在郊区布局时应将其设置在城市与郊区环流之外。
答案:9.B10.A二、综合题11.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原理是掌握其他大气运动的基础,某教师为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请结合实验报告,完成下列问题。
由此总结出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热量差→________→同一水平面上的________→大气________→热力环流。
(2)若下图中的虚线表示不同高度上纸屑点燃前的等压面,则用实线表示出纸屑点燃后的变化。
由此得出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关系规律是:低压处等压面________弯曲,高压处等压面________弯曲。
(3)上图中纸屑点燃后一段时间,A、B、C、D四处中,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由此可总结出不同海拔高度上气压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能说出一个生活实例吗?解析:本题通过实验现象综合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与相关知识的判断与应用。
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冷热不均,因此应紧密结合冷、热对气压的影响进行分析。
就气压分布和变化规律而言,应注意区分不同海拔高度上的变化及近地面与高空绝对气压值的差别。
答案:(1)画图如下所示。
大气上升或下降气压差异水平运动(2)画图如下所示。
向下向上(3)B>A>D>C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近地面与相应高空气压“高”“低”相反(4)房间内的暖气装在下部,空调冷风口装在上部。
12.读甲、乙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两图中可以看出,太阳高度角越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路径越________,被大气削弱得越________,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________。
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在不同的AB和AC两地区,太阳高度角________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2)AB和AC地面辐射较强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个角度来说明,在南极极昼时期去那里进行科学考察,为什么仍然很寒冷?解析:从图乙中可以看出,由于不同地区在某一时刻太阳高度不同,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过程中经过的大气路径的长短就不同,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也不同,从而地面的温度就不同,地面辐射的强弱也就不同。
答案:(1)短少多大(2)AB AB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集中,地面温度高,地面辐射强(3)此时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南极圈出现极昼,但该地的太阳高度角很小,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比较长,被大气削弱得多,再加上出现斜射,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地面辐射弱,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