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建筑
- 格式:ppt
- 大小:11.94 MB
- 文档页数:33
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导读:现代设计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并在欧美等国家流行发展。
“现代设计”作为设计的信条一直繁荣到20世纪70年代。
在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从建筑设计上发展起来的“国际主义风格”。
家居设计时尚理念在20世纪50年代晚期达到发展的鼎盛时期,垄断了整个建筑界。
但是,现代主义风格的冷漠、单调、毫无个性的设计理念也致使许多青年建筑家与设计师们感到厌倦,急于寻找和发现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
从20世纪60年代的波普设计开始,各国设计师们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反现代主义设计的尝试,运用美国的通俗文化对现代主义设计进行改造,后现代主义设计由此拉开了帷幕。
1966年,美国建筑家、理论家罗伯特•文丘里出版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在著作中他首先肯定了现代主义在设计史上做出的伟大贡献,同时也提出了现代主义风格设计理念的丑陋、平庸和千篇一律,严重阻碍和限制了设计师才能的发挥,并导致了大众欣赏趣味的单调乏味。
同时,他也指出现代主义已经完成了它在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并在新时期显得过时了。
罗伯特•文丘里虽没有明确提出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法则,但他对“风格混乱,含义模糊,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的建筑风格” 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提出设计创造必须要有“杂乱的活力”的理论观点。
这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作,在年轻一代建筑家中产生了极大的震动,成为后现代主义审美理想的独白,现代建筑与室内设计变革的宣言,导致了设计界对国际现代主义风格的全面挑战,引导了后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
1977年,英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出版了他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一书,奠定了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的基石。
他极力推崇后现代主义建筑及室内设计的多义性、二元性及多种可供选择的文化价值,朝着隐喻、形意、乡土和新的模糊空间等方向发展。
后现代主义设计并不是一种具有明确宗旨的设计风格,而是一种在形式上对现代主义进行修正的设计思潮与理念。
首先提出的一整套关于建筑的思想体系和设计方法,决定了后现代主义风格首先表现在建筑设计上,而后再影响到其他领域。
浅谈后现代主义设计在建筑领域的体现内容摘要: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它是一种具有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倾向,旨在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方法论的一场运动,它广泛地体现于文学,哲学,批评理论,建筑及设计领域中。
尤其是在建筑方面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风格装饰历史符号形式主义所谓“后现代”并不是指时间上处于“现代”之后,而是针对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而言的,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它表现了大众对政治的不满,无可奈何乃至出于实用主义的目的积极利用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后现代主义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
广义的后现代主义具有高度隐喻的设计风格,比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的设计等,它们企图达到诗歌式的象征和隐喻性的一种努力,对于现代主义的抽象性来说是一种反动。
但是,不具有历史主义的痕迹,更对强调特殊形式造成的象征意义。
狭义的后现代主义比较强调以历史风格为借鉴,采用折衷手法达到强烈表面装饰效果的装饰主义作品。
对于后现代主义,体现在建筑上主要有三个特征:1采用装饰;2具有隐喻性;3与现有环境融合。
罗伯特斯坦恩在他的著作《现代经典主义》把它分成:1冷嘲热讽的古典主义,采用大量古典的历史的建筑符号、装饰细节、设计基本计划来达到来达到丰富的效果。
作品有查尔斯穆尔设计的美国新奥尔良的意大利广场,。
2潜伏的古典主义,采用传统风格为动机,设计多半处于一半现代主义、一半传统风格之间,并且没有任何冷嘲热讽的动机,比如塔夫特建筑设计事务所在德克萨斯州沃斯堡设计的河湾乡村俱乐部。
3原教旨古典主义,它主要强调建筑设计必须从研究古典风格的、工业化以前的城市规划入手,应该建筑设计与传统的城市规划重新结合为一体,比如意大利设计家阿道罗西设计的意大利那亚市卡洛费利斯剧院等。
4是规范的古典主义,这是与后现代主义有区别的一个复古流派。
建筑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有昆兰泰利在英国埃塞克斯设计的住宅。
浅说后现代主义及其建筑理念和建筑艺术中文三班:米小娟2007020337李孟霞2007020325一、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定义(一)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一般说来,“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汇在普通大众心里,尤其是大学生心目中,它所代表的含义是叛逆、反传统、非物质、超越主流、夸张、荒诞……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做了一些调查,节选了几个比较有代表的说法,这些都是来自学生,分别是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1、一个发达的社会体制,以自我为中心。
追求一些高于物质的东西。
2、应该是以现代主义为比较对象,是它的继承与发展。
源于现代主义但不同,从社会角度来看,应该是对社会另一个方面的……也许是负面的思考。
3、首先弄清现代主义,它是20世纪初左右的一种艺术形式,他们用区别于之前写实的艺术形式,加以抽象和升华,类似于中国的写意画。
后现代主义就很好理解了,在超越主流的现代主义的艺术形式下,以更加夸张的艺术手法,表达我们的生活艺术。
4、后现代主义“以艺术的大众性反对艺术的精英性,以粗俗、生活化反对精雅的艺术趣味;主张艺术各门类、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艺术品不仅作用于视觉,而且应该作用于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美学主张,以及艺术的目的是创造‘整体情景’等等,从而,促使了‘环境艺术派’、‘大地艺术派’、‘偶发派’和‘表演派’的出现”。
基本上,这四点已经说出了对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最基本理解,或者说不同流派对后现代主义不同的阐释。
绝大多数理论家都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体现在各种艺术领域的,包括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等等,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是由多种艺术融合而成的,它无法让人对其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精准界定。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甚至说:“后现代主义其实是一个大杂烩。
我看其中有两个相反的趋向。
一个是‘新学院派’,它抄袭古典主义,但这一派人并不去复兴真正的古典精神,不过摆弄而已……另一趋向是逃避一切规律,提倡‘爱怎样搞就怎样搞’,把互相矛盾的东西杂在一起。
建筑历史知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念和艺术表现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念和艺术表现后现代主义建筑(Postmodern Architecture)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反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建筑设计思潮,它对建筑风格、形式、语言、结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批判和反思,并试图通过新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来推进建筑的创新和进步。
后现代主义建筑有许多不同的理念和艺术表现,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它强调和尊重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相反,现代主义建筑则忽略了这一点,强调抛弃传统,追求功能性和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认为,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积累,是当代社会的文化标志和象征,因此必须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要素。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方法也和现代主义建筑有很大差别。
现代主义建筑以功能性为核心,强调建筑的“真实性”和“内在性”,建筑结构和形式被看作是技术和工程的问题,追求简单、直接和单一的表达方式。
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建筑的“虚拟性”和“外在性”,建筑结构和形式不再是技术问题,而是意识形态和文化语境的体现,形式多样,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和元素。
后现代主义建筑重视建筑内部和环境的互动关系,注重建筑和城市、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协调统一。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艺术表现方式也很多样化,它的设计手法和表现形式包括:历史建筑的复制、模仿和改装,建筑表面的图案、图像和装饰,材料的多样化和反光效果,建筑的游戏性和夸张性等。
这些手法和表现方式不仅有助于建筑的艺术创新和表达,还反映了当代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迪底里欧博物馆(Pompidou Center)和凯旋门商场(Arch of Triumph)等建筑。
这些建筑共同具有创新性、多样性和强烈的个性特色,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历史和文化的要素,并通过多种手法和表现方式来突出建筑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总之,后现代主义建筑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重要反思和批判,它强调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统,并试图通过多种手法和表现方式来推进建筑创新和进步。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原理今天来聊聊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原理的事儿。
你知道吗?有时候我们走在城市里,看到那些奇奇怪怪的建筑,就像穿越到了一个超现实的世界。
这其实和后现代主义建筑有点关系。
我举个例子哈,就像我们去迪士尼乐园,那里的建筑风格就很后现代。
你看灰姑娘城堡,它可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城堡模样,它既有童话里城堡的那种梦幻元素,又加入了很多现代的建筑技巧和特殊的装饰。
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个特点——混合不同的风格元素。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原理之一就是反对现代主义建筑那种纯粹单一的设计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往往追求简洁、功能性,像那种方方正正、玻璃幕墙的大厦。
而后现代主义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把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的元素都拿出来,拼凑在一起,打造出一种新奇的视觉效果。
比如说,在一个建筑的立面上,你可能会看到古希腊柱子的装饰,但是这个建筑的整体框架却是现代的钢结构。
再打个比方,后现代主义建筑就像是一场华丽的时尚混搭秀。
模特儿身上穿着古典风格的蓬蓬裙,但是搭配了一双现代感十足的高跟鞋,还戴了很酷的朋克风格的项链。
在建筑里呢,这可能就是把古典建筑的拱形元素和现代建筑的几何形状组合起来。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么混搭就不会乱吗?”其实呀,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的厉害之处了。
他们遵循一种隐性的逻辑,这个逻辑可能是对场地文化的回应,或者是对使用者需求的特殊解读。
老实说,我一开始也不明白为什么要有这么复杂的建筑风格呢?后来发现这其实是人们对建筑需求的变化导致的。
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大家想要更有趣味性、更能体现文化内涵的建筑。
它的原理还体现在对建筑意义的重新塑造上。
现代主义建筑往往更多从功能角度定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则认为建筑可以像一部历史书或者一件艺术品,传递更多的情感和故事。
就拿悉尼歌剧院来说吧,它那像帆船一样的造型,既是为了符合悉尼海港的地理文化特征,又给人一种充满动态和戏剧感的视觉体验。
从学习过程来说,了解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原理有点像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
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及其流派后现代主义建筑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出现的一种建筑流派,它对现代主义建筑传统进行了批判和超越,强调破坏规则、多样性和反传统。
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和流派在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反对规则和规范:后现代主义建筑批判了现代主义建筑的规则和规范,强调个体的创造性和自由性。
建筑师们开始追求非常规的形式和结构,突破传统的建筑观念。
2. 反对功能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不再追求单一的功能性,而是注重建筑本身的表达和意义。
建筑师们将建筑视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设计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3. 强调历史和文化:后现代主义建筑将历史和文化纳入设计考虑的范畴。
建筑师们试图在建筑中表达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通过建筑体现社会价值和认同。
4. 多样性和碎片化:后现代主义建筑鼓励多样性和碎片化的表达方式。
建筑师们将建筑分割成不同的部分或表层,创造出丰富而复杂的建筑效果。
后现代主义建筑流派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了一系列流派和代表性建筑作品。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流派:1. 反功能主义流派:这个流派批判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功能主义思维,追求非功能性的建筑形式和空间布局。
代表性建筑包括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的作品。
2. 装饰主义流派:这个流派注重建筑的装饰性和细节处理,通过富饰和细致的工艺来表达建筑的价值。
代表性建筑包括英国建筑师迈克尔·格雷夫斯的作品。
3. 后现代主义正统流派:这个流派继承了后现代主义的核心理念,追求建筑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代表性建筑包括荷兰建筑师雷姆·科尔哈斯的作品。
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和流派的出现,为建筑界提供了新的思考和设计范式。
它们推动了建筑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展示了建筑艺术的无限可能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后现代主义,不是陌生的词汇但它的概念却往往是模糊的。
我们在这也就简单的定义成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思潮。
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分支,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场反叛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潮和设计运动。
后现代主义设计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随后很快发展到包括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广泛领域,其风格特征是,它是以反对现代主义设计艺术为思想基础,在设计方法设计语言及表现形式方面,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没有一种主流思想。
总体上讲,后现代主义设计有以下四个表现:第一,反对设计形式单一主张设计形式多样化。
第二,反对理性主义,关注人性。
第三,强调形态的隐喻、符号和文化的历史,注重产品的人文含义,主张新旧柔和,主张兼容并蓄。
第四,关注设计产品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设计的结果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所以后现代主义设计所表现出来的即是一种历史产物的反思的结果,同时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从前面所述“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探索者文杜里和詹克斯的理论中,以及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实践中,可以总结发现,在后现代主义设计特征之下,作为设计领域最重要分支之一的建筑,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强调建筑的精神功能,注重设计形式的变化。
第二,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历史文化,即所谓“文脉主义”。
第三、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具备“隐喻”、“象征”和“多义”的特点,表现在建筑造型与装饰上的娱乐性和处理装饰细节上的含糊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上述特点,是在一个历史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并不是在所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一方面,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从现代主义受到质疑到否定,从后现代主义萌芽到最终确立,有一个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建筑作为一切艺术的综合,它不仅受到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而且还与现代科技,特别是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现代科技的每一进步,可能会改变建筑的结构形式和装饰面貌。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从爱德华•杜勒尔•斯东于1955年设计新德里美国大使馆开始,在欧、美、日本乃至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中,出现了不少的设计师,设计了大量的、著名的具有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的作品。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何为设计?何为设计之美?何为后现代主义建筑之美?自从人类诞生哪天起,这个世界上就多了一种东西,那就是设计,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设计就像是后轮伴随着前轮,不断的,紧跟其后的向前发展着!从古至今,到底设计是什么这个问题,有多少学者为之恶心呖血,查尔斯依姆斯讲:设计是一种进行的方式,是动词而非名词;格罗皮乌斯讲:设计包容了人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所有物品的整个轨迹:斯塔克讲:产品不一定是精美罕见的东西,他们应该是充满真诚的优秀作品;莫里森讲:设计是现实:雷蒙德罗维:好的设计就像是上升的曲线。
到头来设计就像是永远也捕捉不到的影子,神秘而不可触摸,没有人能够给设计下一个很全面的定义。
然而我认为设计就是使事物美好,适用和和谐的过程。
何为设计之美呢?我们先说说美吧!美,即美感,其本身是主观的,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意识。
同样一幅画,两个不一样的人看了之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看出的美感也是不一样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设计之美,就是设计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一些人的审美要求。
美还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
美,这种意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文化、人文的发展而发展的,且其存在的理由于都是以这些为基础。
而且反作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这种反作用,所以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审美风格,如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而这些审美风格又不断促进人们的审美标准的变化。
反反复复,推动着人们的审美标准向前发展着。
所以说,美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最原始的审美风格不断向前发展着,在这个漫漫的长河中,当一种风格适合了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那它必然照就人们形成新的审美情趣,新的审美体系大约19世纪60、70年代开始,那些生活在这世界上的男女们,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主义那些冷漠的简单,他们需要感性的发泄、需要理想的寄托、需要有情感的生活方式,于是这个世界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审美标准——后现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