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六年级语文下:体验时间流逝 增强生命意识──《匆匆》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10
体验时间流逝增强生命意识──《匆匆》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一、复习检查1、听写词语。
2、分小组朗读。
(过程略)词语训练、朗读训练作为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内容之一,应得到充分重视。
二自由品读,体验感悟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含义较深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喜欢,有什么感受,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在书上批注,可以和同学讨论。
生:自由读书,讨论交流,写批注,师巡视。
师: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一定有很多收获,老师希望与你们交流,分享你们收获的快乐。
生:我喜欢“燕子去了……,有再开的时候”这一句。
因为这句话很美,以燕子、杨柳、桃花为例,说明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规律。
师: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举这些例子吗?生:因为作者想拿这些事物和时间对比,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
师:是啊,“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时间是不能回头的。
大家能通过朗读把这种体会表达出来吗?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读这段话?生:读。
师:你为什么用猜测、追问的语气读?生:可以读出燕子、杨柳、桃花与时间的对比。
师:全班一起读读这段话。
生:全班齐读。
师:谁再来说?生:“在默默地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说明时间的短暂。
师:你是怎么读懂的?生:作者把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八千多个日子,也就是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二十多年不算短,可是在时间的长河里,它却是那么的短暂。
师:你可真会读书。
是啊,时间真是溜得悄无声息,令人毫无觉察。
请大家通过朗读把这一特点表现出来。
生:全班齐读。
师:谁再来汇报?生:“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爱恋。
生:“洗手的时候,……从我脚边飞去了。
”这些话具体地写出了时间的来去匆匆。
生:我很欣赏“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因为这一句写得太形象了。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匆匆》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匆匆》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匆匆》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时间的宝贵,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对《匆匆》第一课时的回顾,导入第二课时的学习。
2.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3. 文章主题思想学习: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 文章结构分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5. 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生字词。
2. 难点:文章结构分析,问题解决。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对《匆匆》第一课时的回顾,导入第二课时的学习。
2.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3. 文章主题思想学习: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 文章结构分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5. 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板书设计1. 《匆匆》第二课时2. 生字词: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3. 文章主题思想: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 文章结构分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5. 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匆匆》的主题思想,写一篇短文。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对《匆匆》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体验时间流逝增强生命意识一匆匆》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一、复习检查1、听写词语。
2、分小组朗读。
(过程略)词语训练、朗读训练作为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内容之一,应得到充分重视。
二自由品读,体验感悟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含义较深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喜欢,有什么感受,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在书上批注,可以和同学讨论。
生:自由读书,讨论交流,写批注,师巡视。
师: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一定有很多收获,老师希望与你们交流,分享你们收获的快乐。
生:我喜欢燕子去了••…,有再开的时候”这一句。
因为这句话很美,以燕子、杨柳、桃花为例,说明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规律。
师: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举这些例子吗?生:因为作者想拿这些事物和时间对比,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
师:是啊,“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时间是不能回头的。
大家能通过朗读把这种体会表达出来吗?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读这段话?生:读。
师:你为什么用猜测、追问的语气读?生:可以读出燕子、杨柳、桃花与时间的对比。
师:全班一起读读这段话生:全班齐读。
师:谁再来说?生:“在默默地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说明时间的短暂。
师:你是怎么读懂的?生:作者把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八千多个日子,也就是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二十多年不算短,可是在时间的长河里,它却是那么的短暂。
师:你可真会读书。
是啊,时间真是溜得悄无声息,令人毫无觉察。
请大家通过朗读把这一特点表现出来。
生:全班齐读。
师:谁再来汇报?生:“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爱恋。
生:洗手的时候,•…从我脚边飞去了。
”这些话具体地写出了时间的来去匆匆。
生:我很欣赏“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因为这一句写得太形象了。
《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分享,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珍惜时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匆匆》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及修辞手法的学习。
3. 课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及人生哲理的探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及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及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重点词汇、句型及修辞手法。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4.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及人生哲理。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匆匆》第二课时2. 课文重点词汇、句型及修辞手法3. 课文内容概括4. 课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及人生哲理七、作业设计1. 背诵课文。
2. 摘抄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进行欣赏和分析。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及人生哲理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课堂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同时,通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人生观。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8《匆匆》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绿线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懂得珍惜时间,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朱自清的《匆匆》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学到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 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小组合作: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引导学生珍惜时间。
6. 作业布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板书设计匆匆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课时内容,激发兴趣2. 朗读课文:自读课文,感知内容,画出喜欢的句子3. 理解课文:阅读、讨论、交流,体会作者思想感情4. 小组合作:分享喜欢的句子,说明理由5. 课堂小结:强调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珍惜时间6. 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内容六、作业设计1. 背诵课文2. 抄写生字词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珍惜时间的短文七、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3篇)《匆匆》第二课时篇1一、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这篇散文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作者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
二、自主诵读、感悟体验(一)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并思考: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2、作者发出了什么人生感慨?找出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3、找出你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和同学们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4、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二)集体交流: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现在,谁愿意读读你画的句子)(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a、谈谈你的感受。
(日子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b、你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吗?你能通过朗读感染大家,让大家体会时光易逝。
谁还愿意读读?我看到还有很多同学想读?愿意读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读一读好吗?c、作者细心地发现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在我们不注意它时悄悄地过去了,除了以上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方面吗?这个单元的读写例话就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晒太阳时,日子从身边一闪而过;……(2)“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a、首先谈谈你的体会好吗?(作者想留住时间,但时间还是匆匆的过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叹息,而时间又在叹息里闪过了;b、结合你画的句子,能读出你的感受吗?过渡:是啊,从这些句子中作者体会到了时光流逝的踪迹。
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飞快地闪过,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
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住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跟时间赛跑,不要让时间白白地匆匆地流逝,以至于叹息、惋惜。
2、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交流:谈体会,朗读,说理由(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进修;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匆匆》中的一连串问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学习朱自清描写时间流逝的方法,能说出自己对“时间之流”的感触,仿照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写下来。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时间之流”的感触,仿照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写下来。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时间之流”的感触,仿照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写下来。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二、回顾课文,把握主题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三、品读理解,体会方法(一)学习第1、4自然段1.找出文中两处使用了一连串问句的地方,品读,体会感情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惋惜、疑惑之情。
2.体会运用一连串问句这样表达的好处。
3.对比第1和第4自然段,体会比喻和排比在作者流露感情中的好处。
4.仿写比喻句和排比句。
(二)学习第2自然段1.品读,体会作者感情。
2.引申联系实际,引发学生共鸣。
(三)学习第3自然段1.品读,体会作者感情。
2.延伸:自己的生活细节。
3.小结:作者是将生活细节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展现在我们面前。
4.小练笔:你对“时间的流逝”有什么感触?仿照第3自然段把你的感触写出来。
(四)学习第5自然段1.学习作者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的写法,体会好处。
2.升华主题:珍惜好时光四、回顾总结1.作者流露感情的方法:用一系列的问句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又将比喻、排比、拟人、对比等方法运用于生活细节中,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2.面对时光飞逝,做有意义的事情。
五、课外拓展《明日歌》六、作业1.搜集几条有关时间的格言。
2.自己创作一条关于时间的格言。
板书设计:匆匆一去不复返惋惜无奈留恋珍惜好时光《匆匆》教学反思《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无声无息,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与惋惜。
《匆匆》第2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匆匆》这首散文诗的主题和情感,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中的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散文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时间的宝贵,激发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内容1. 导入:回顾上一课时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课时的学习状态。
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匆匆》这首散文诗的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主题和情感。
4.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诗中的内容和情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匆匆》这首散文诗的主题和情感,把握诗中的意象和哲理。
2. 难点: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和哲理,引导学生珍惜时间。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用于展示诗中的意象和内容。
2. 学具: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心得。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课时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课时的学习状态。
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匆匆》这首散文诗的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主题和情感。
4.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诗中的内容和情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珍惜时间。
板书设计1. 《匆匆》2. 重点内容:主题、情感、意象、哲理3. 课堂讨论:学生对诗中的主题和情感的理解4. 小组合作:学生对诗中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作业设计1. 个人作业:写一篇关于《匆匆》这首散文诗的读后感,要求表达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通过读文、感悟、品析语言文字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使学生通过学文认识到时光匆匆,要和时间赛跑,有所作为。
教学重点: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文中语言文字的美。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小学的六年时光,一转眼就要从我们身边匆匆而逝了,想不想留住时光飞逝的脚步,让我们小学的日子再长一点呢?可是,这样的想法能实现吗?还记得上节课那位因时光飞逝而叹息的那个人吗?他是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他的散文名篇《匆匆》。
(板书课题)(课件)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散文中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一生都细细思考,不断追寻的问题,是什么呢?(齐读: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作者的八千多日子匆匆而逝,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细腻的笔触一起去追寻时间的踪迹!二、细读,深入理解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时间是怎样匆匆走过的,画出有关句子,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写好之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课件)学生自读课文,批注。
谁能说说自己画了哪些句子,有什么感受?预设 1、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读出了时间轻轻悄悄地溜走,我不知所措。
还有句子说明时间从哪里走过的吗?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说说你的感受。
(时间悄无声息)其实,不仅是洗手,吃饭,默默时,时间在不经意的溜走,我们在做什么时,时间也能匆匆地过去?你能用像作者这样有诗意的句子说一两句话吗?(课件)同学们说得真好。
善于观察生活的学生最会表达。
是啊,真想留住时间呀!留得住吗?留不住啊!作者也想留住时间呀!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语说明了作者也想把时间留住?快速浏览,找出这个词。
(是一个动词)(遮挽)把整个句子读一读,说说什么是遮挽?(同桌之间做动作体会遮挽的意思。
《匆匆》(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匆匆》。
2.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生能够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如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2. 通过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2. 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内容1. 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 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作者的表达技巧。
4.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2. 掌握并运用作者的表达技巧。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展示文章内容和相关图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记录重点内容和学习心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展示文章标题和作者,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师提供阅读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四、探究学习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2. 学生分享探究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展示文章标题和作者,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
二、深入学习1. 教师讲解文章的表达技巧,如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
2.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并运用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实践运用1. 教师提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8、匆匆▶教学目标1.会写“藏、挪”等6个字,正确读写“确乎、空虚、不禁、挪移”等11个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背诵课文。
3.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比较中感受句中修辞手法的作用。
4.体会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写出自己的感触。
5.感悟时光匆匆,懂得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的道理。
▶教学目标1.在朗读中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课文的表达方式和作者的真情实感。
2.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写出自己的感触。
▶教学策略1.词语理解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如:“蒸融”可以结合课文描述的情景来理解。
2.阅读理解指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课文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从而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启发学生反思自己从前是否虚度光阴,并思考如何珍惜时间。
3.表达运用课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排比、设问等,让学生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迁移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从而让学生的文章更加生动真切。
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直接说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让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流露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比较中感受句中修辞手法的作用,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写出自己的感触。
3.感悟时光匆匆,懂得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点面结合忆旧知1.汇报上节课在文中找到的有关时光特点的字词。
课件出示:一去不复返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轻轻悄悄挪移匆匆伶伶俐俐跨过飞去闪过逃去如飞2.指名读词语。
3.从这些字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把这些词语再放进课文中读一读。
预设:从这些字词中我感受到了时光的飞逝,时光的匆匆。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比较中感受修辞手法的作用,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写出自己的感触。
3.引导学生感悟时光匆匆,懂得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的道理。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对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进行组词听写。
2.课文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学生发言)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板块二品词赏句,体会感情1.过渡: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2自然段,了解到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剩下的内容,看看作者又表达了什么情感,以及是如何表达的。
2.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思考:时间的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事,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作者抓住了生活中的细节,如吃饭、睡觉等。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又是每个人都有的真实经历,所以会让我们产生共鸣。
(2)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结合课文句子分析。
句段1: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①引导学生感悟拟人这一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提示:拟人的主要表达效果是使描写的事物形象生动,使抽象的事物更具体)②教师点拨: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流逝的日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和我们形影不离,却又转瞬即逝;用“跨”“飞”“溜”等动词,写出时间流逝之快。
(3)学生仿照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对时间流逝的感受写下来,同桌交流。
教师相机出示仿写示例。
示例:哭泣的时候,日子从眼泪中淌过;上课的时候,日子从笔尖划过;听音乐的时候,日子从旋律中飘过;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闪过。
3.学习第4、5自然段。
(1)第4自然段共有几个问句?有何效果?六个问句。
起到了加强语气、强调感情的作用。
强烈地表达出作者感慨时光流逝,不愿虚度自己青春年华的情感。
(2)朗读指导。
《匆匆》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对时间的逝去感到无奈、惋惜和不甘虚度此生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3.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作者用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不甘心虚度年华的思想感情。
品味、积累语言。
2.难点:作者怎么至于为时间的流逝“头涔涔而泪潸潸呢?”【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同学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呢?”那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开始我们的品读。
看看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能不能迎刃而解。
二、细读课文,品味词句,体会感情1. “头涔涔”“泪潸潸”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这一句话呢?2.为时间的流逝着急到流汗,流泪的地步,至于吗?同学们,要真正读懂这一句话中蕴涵着的感情,仅就这一句孤立地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咱们要联系上下文,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感受,去与作者,与文章对话,你才能真正读懂作者为什么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头涔涔”“泪潸潸”了。
3.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的1~3自然段,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者你很喜欢的句子,圈一圈,划一划,作作批注,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就与小伙伴交流交流,探究探究。
(师巡视,参与合作学习)4.全班交流。
预设:生:我喜欢的是第一自然段中的排比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生情不自禁读了起来)师:你能注意到作者的语言表达,这是学习语文很重要的方法。
作者写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大家接着读读,看看你又会有什么样的体会?生:作者是为了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师:是呀,写这个排比句是为了更加鲜明的对比出作者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苦恼与沮丧。
把这种鲜明的对比读出来吧!生:读句子“但是,聪明的……不复返呢?”(男女同学分别读出这两个层次。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揣摩运用修辞手法和叠词的好处,感受语言的优美。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4.背诵课文,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学生齐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2.学生谈本文中给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预设: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在谈话中体会作者是如何将时间流逝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写得如此感人的。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由自然现象引出时间一去不复返。
(1)教师出示燕子、杨柳、桃花的图片,引导学生从这些事物中感受时光流逝。
(2)赏析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朗读体会。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①引导学生汇报感受:你感受到时光流逝了吗?(燕子春来秋去、杨柳一岁一枯荣、桃花花开花落都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②这个句子好在哪里?(这三个分句句式相同,构成排比句;作者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描写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用燕子有再来、杨柳有再青、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反衬日子一去不复返,引出下文写日子匆匆过,应好好珍惜的意思。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①读句子,明确句子的类型。
(前两个问句是设问句,最后一个问句是疑问句。
)②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连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疑问句引出下文的内容。
)③朗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流露出作者对时间流逝的叹惋和留恋之情。
)(3)学生个性化朗读。
预设: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重点引导学生读好问句。
2.在生活中感悟日子一去不复返。
(1)指名读第2自然段,学生听读,体会作者的感受。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8《匆匆》第二课时教案2023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蒸融、挪移、凝然”等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时间对人生的重要性;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课文,感悟时间的流逝;通过观察生活,提高观察力和思考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珍惜时间,树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朱自清的《匆匆》2. 课文背景: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及其在生活中的体现3. 课文结构:总分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间的流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主题,懂得珍惜时间;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及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解答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时间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匆匆》2. 作者:朱自清3. 课文结构:总分总4. 重点词语:蒸融、挪移、凝然5. 主题:珍惜时间七、作业设计1. 背诵课文2. 抄写生字词3. 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珍惜时间的作文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时间的流逝。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同时,课堂讲解环节可以更加生动有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均有所体现,但仍有改进空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匆匆》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匆匆》一文的主题,感受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2. 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课文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4.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教学内容1. 《匆匆》全文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的结构与语言特点。
3. 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惋惜。
4.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如何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与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匆匆》第一课时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全文阅读: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内容理解: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梳理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4. 语言品味: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5. 主题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讨论。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课题:《匆匆》第二课时2. 结构:引言 - 全文阅读 - 内容理解 - 语言品味 - 主题探讨 - 总结3. 重点:珍惜时间,积极面对生活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写一篇关于珍惜时间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2. 课后思考: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珍惜时间,列出具体的行动计划。
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优点与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学生反思:让学生在课后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如何更好地珍惜时间。
(注:本教案为简化版,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内容”部分,特别是对课文结构与语言特点的分析,以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教育资料】六年级语文下:体验时间流逝增强生命意识
──《匆匆》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1、听写词语。
2、分小组朗读。
(过程略)
词语训练、朗读训练作为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内容之一,应得到充分重视。
二自由品读,体验感悟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含义较深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喜欢,有什么感受,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在书上批注,可以和同学讨论。
生:自由读书,讨论交流,写批注,师巡视。
师: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一定有很多收获,老师希望与你们交流,分享你们收获的快乐。
生:我喜欢燕子去了,有再开的时候这一句。
因为这句话很美,以燕子、杨柳、桃花为例,说明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规律。
师: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举这些例子吗?
生:因为作者想拿这些事物和时间对比,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
师:是啊,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时间是不能回头的。
大家能通过朗读把这种体会表达出来吗?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读这段话?
生:读。
师:你为什么用猜测、追问的语气读?
生:可以读出燕子、杨柳、桃花与时间的对比。
师:全班一起读读这段话。
生:全班齐读。
师:谁再来说?
生:在默默地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说明时间的短暂。
师:你是怎么读懂的?
生:作者把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八千多个日子,也就是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二十多年不算短,可是在时间的长河里,它却是那么的短暂。
师:你可真会读书。
是啊,时间真是溜得悄无声息,令人毫无觉察。
请大家通过朗读把这一特点表现出来。
生:全班齐读。
师:谁再来汇报?
生: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爱恋。
生:洗手的时候,从我脚边飞去了。
这些话具体地写出了时间的来去匆匆。
生:我很欣赏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因为这一句写得太形象了。
平时,我们常常在叹息:日子过得可真快啊!一天又过去了。
我觉得时间好像不够用。
时间真是如流水啊!我们都没有注意到,其实,我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时间又从我们的嘴边溜走了。
师:大家读书都能做到有自己的见解,很好!让我们通过朗读把时间的来去匆匆表现出来。
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
生:互读。
师:面对时间的流逝,作者有什么感受呢?谁接着说?
生: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
只有匆匆罢了。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无奈和惋惜的心情。
师:作者在惋惜什么呢?
生:惋惜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不能做什么。
生:惋惜时间的来去匆匆。
生:惋惜自己的一事无成。
生:惋惜自己虚度光阴。
师:作者是在苛求自己。
他只活了60岁,却留下几百万字的著作。
正是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对时间有一种紧迫感,抓紧时间读书、做事,才有他后来的辉煌成就。
作者这种无奈与惋惜的心情还可以从文中的哪些话体会到?
生:从过去的日子如轻烟体会到。
师:作者在苛求自己,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走这一遭呢?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不想赤裸裸的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想白白走这一遭。
生:作者不甘愿虚度此生。
生:作者想干出一番事业来。
师:对,作者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人,毛主席曾这样赞扬过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在事业上,他都是如此。
真是令人敬佩。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话,体会体会,该用什么语气读。
生:自由读。
师:哪一组的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
生:小组读。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不够好,没有读出无奈与惋惜的语气。
师:你邀请你小组的人和你一起读读好吗?
生:读。
本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个性化阅读的时空,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自读自悟,在书上写批注,汇报阅读收获。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写的时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汇报的时候喜欢说什么就说什么。
这样更让学生有个自由感,有个表现欲,显得更为畅怀、洒脱,有利于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在适当的时候予以点拨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读中感悟、积累语言。
三、联系生活,畅谈感受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透过作家的语言文字,大家对时间有了很深的感受。
假如作者这时候来到了你们的中间,你们想对他说什么呢?我就是作者,谁愿意说给我听听?
生:读了您写的这篇文章,我才明白时间是那么容易消逝,以前我把太多的时间用在玩游戏,看电视,真是不应该。
生:读了您写的这篇文章,我想到了人的一生犹如时间长河里的一朵浪花,稍纵即逝,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
生:您的文章使我想起了一年级刚入学的情景,那时候我很兴奋,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可是转眼间已经到了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了,我已经认识了三千多百个汉字,能读懂您的文章了,时间真是过得太快了。
师:说的太好了!你们这么小就懂得时间的意义,你们将来会比我有出息。
现在请同学们分小组轮流扮演作家,与作家对话。
生:小组交流。
通过创设情景题假如作者来到你们中间,你们想对他说什么,引发学生的真切感受和对生活经验的联想,让学生在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中,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畅谈读书感受,强化阅读体验。
四、挑战名家,仿写名言
师:同学们讨论得真热烈,肯定发表了不少的感受。
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挑战名作家,看看能不能像作者一样写出对时间的感受的名言,大家有信心吗?
生:有。
师:请看屏幕上这两个句子: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2、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请同学们仿照上面两句句写一写对时间的感受。
生:自由练习。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谁想让同学欣赏你的杰作?谁能声情并茂地把你写的名言读出来?
生: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小草黄了有再绿的时候,树叶掉了有再长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能告诉我,我们的日子怎么一去不复返?
生:我们能找回童年的记忆,却找不回童年;我们能找回儿时的伙伴,却找不回儿时的天真;我们能找回曾经的梦想,但找不回做梦的日子。
聪明的,你能告诉我,我们的日子怎么一去不复返?
生:冬天时,我坐在暖暖的阳光下磕瓜子,他便从我的身边一溜而过。
生:当我在操场上散步时,它又像风一样呼啸而过。
生:当我在看电视时,它风驰电掣地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通过挑战名家这一游戏,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通过写的方式再现他们思维的结果,实现从读到悟,从悟到写的飞跃。
在写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时光的匆匆;在写的过程中,练习使用排比这一语言表达方式。
五、练习感情朗读
师:同学们写得太棒了,相信将来你们也能成为一名作家。
六、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2、推荐朱自清的文章。
拓展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让学生多读朱自清写的文章,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
【总评】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尊重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这一教学理念,采用对话,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自主阅读、自主感悟,体会作者对时光的感悟,自由表达自己从作者字里行间获得的感受。
再让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对话,联系生活实际抒发自己对时间的感受,最后通过仿写、感情朗读等方式加深对课文、对时光的体验。
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