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各章节知识结构图教学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99.50 KB
- 文档页数:23
2024年版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物质的世界第一节:物体的运动第二节:力的作用第二章:力的运动第三节:牛顿第一定律第四节:摩擦力第三章:简单机械第五节:杠杆原理第六节:滑轮与轮轴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作用及效果。
2. 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及其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简单机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力的运动规律的掌握。
2. 摩擦力的计算。
3. 简单机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2.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 杠杆原理与滑轮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滑轮、杠杆等)。
2. 学具:物理实验报告册、计算器、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第一章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第二章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第三章杠杆原理、滑轮与轮轴等内容。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探究摩擦力的产生及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提纲: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难点与重点、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
2. 板书细节:用图示、公式、关键词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两个力,其中一个力为10N,方向向东,另一个力为15N,方向向北,求物体的合力。
论述题:简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实践题:观察家中或学校的简单机械,说明其原理及作用。
答案:1. 合力为约18.03N,方向为东北方向。
2. 略。
3.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物体运动、力的作用、简单机械等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八年级上物理思维导图一、八年级上物理知识框架1. 运动和静止(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参照物:用来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物体。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2. 长度、时间和速度(1)长度的测量:刻度尺、卷尺等。
(2)时间的测量:秒表、电子表等。
(3)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4)平均速度: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3. 声音(1)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4. 光和颜色(1)光的传播:沿直线传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
(2)光的反射: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
(3)光的折射:凸透镜、凹透镜等。
(4)颜色:物体反射的光的颜色。
5. 物质的性质(1)密度: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2)比热容: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时温度变化的大小。
(3)熔点、沸点: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从液态变为气态的温度。
6. 力(1)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2)力的单位:牛顿(N)。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 压强(1)压强: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压强的计算: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8. 浮力(1)浮力的产生: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
(2)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的液体重量。
9. 简单机械(1)杠杆:支点、动力臂、阻力臂。
(2)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
(3)斜面:斜面的倾斜角度越小,省力效果越好。
10. 能量(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3)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二、八年级上物理重点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区分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特点。
2. 光的反射和折射: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原理。
2024版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1. 简介物理与物理学2. 物理量的测量3. 物质的性质4. 力与运动5. 热现象6. 光现象7. 电流与电路8. 电磁现象详细内容涉及物理量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物质的三态变化、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热量传递、光的传播与反射、电路的组成及电磁感应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理量的测量、力的合成与分解、电路分析等。
2. 教学重点:物理基本概念、定律、实验操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天平、刻度尺、电流表、电压表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出本章物理概念。
2.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解析解题思路。
3.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代表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列出本章重点概念、定律。
2. 板书右侧:展示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
3. 板书中间:详细解析例题,展示解题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物质的性质及三态变化。
(2)已知物体质量为2kg,受到一个水平方向的力F=10N,求物体的加速度。
(3)分析电路图,求出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
答案:(1)物质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三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气态。
(2)物体的加速度a=F/m=10N/2kg=5m/s²。
(3)电流表读数:I=U/R=10V/5Ω=2A;电压表读数:U=IR=2A×5Ω=10V。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总结机械运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单位。
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 际统一的单位,叫 _____________ (简称SI )。
2、 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 _______________ ,其他单位有:千— 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ym )、纟纳米(nm )。
1km=1 000m ; 1dm=0.1m :1cm=Q01m ;…一lmm=Q.Q01m 一;…1 展m=..QQlm …1nm= 000 001m 。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 具: ______________ 。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 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 线、 、 _____________ ;② 测量时刻度尺的 ______________ ,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且对 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_______________ 。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 (h )、分 (min )。
1h=60min 1min=60s 。
4、 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 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 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科学探究包含有七个要素:提出问题T T ____________ T 分析和论证T__ T 制作计划与设计实验T 交流与合作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1.1 生活中的力1.2 运动的描述1.3 力的作用效果2. 摩擦力2.1 摩擦力的概念2.2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3 摩擦力的应用与减小3. 浮力3.1 浮力的概念3.2 阿基米德原理3.3 浮力的应用4. 压强4.1 压力的概念4.2 压强的计算4.3 压强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力与运动、摩擦力、浮力、压强等基本概念,理解相关物理规律。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摩擦力、浮力、压强的计算与应用。
重点:力与运动的关系,摩擦力、浮力、压强的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浮力计、压力计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力与运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2)介绍摩擦力、浮力、压强的概念,分析影响它们大小的因素。
3. 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题,讲解摩擦力、浮力、压强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摩擦力、浮力、压强的相关规律。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2. 摩擦力3. 浮力4. 压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摩擦力、浮力、压强的计算。
(2)应用题:分析生活中摩擦力、浮力、压强的实例。
2. 答案:课后附上详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物理书籍,了解更多物理现象,提高物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2. 教学目标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实验探究;6. 板书设计;7.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八年级上册物理思维导图(人教版)第一章:物理学的基本概念1.1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学的基本任务1.2 科学方法和物理学的实验与观测•科学方法的基本过程•物理学的实验方法•物理学的观测方法1.3 物理量和物理单位•量和单位的关系•常用物理量和相应的单位第二章:力和压力2.1 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分类2.2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力的分解2.3 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测量•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2.4 压力的定义和测量•压力的定义•压力的测量方法第三章:机械能及其转化3.1 功和功率•功的定义•功率的定义3.2 力和位移的正交分解•力的正交分解•位移的正交分解3.3 力的做功与功率•力做功的条件•力做功的计算公式•功率的计算公式3.4 动能和动能定理•动能的定义•动能定理的表述•动能定理的应用第四章:压强与浮力4.1 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压强的定义•压强的计算公式4.2 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浮力的定义•浮力的计算公式4.3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惯性的概念和例子4.4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与加速度•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牛顿第二定律的计算公式第五章:机械功和机械能的守恒5.1 机械功和功率•机械功的定义•机械功的计算公式•功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5.2 机械能的守恒•机械能的定义•机械能守恒定律5.3 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动能与重力势能的转化关系5.4 锥形滑车•锥形滑车的原理•锥形滑车的工作过程以上是八年级上册物理思维导图(人教版)的目录,包含了每一章节的核心内容和要点。
希望这份思维导图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力和压力、机械能及其转化、压强与浮力、机械功和机械能的守恒等知识。
通过系统地学习这些内容,相信你能够在物理学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完整全套课件300页一、教学内容1. 力的基本概念2. 力的测量3. 物体的运动状态4. 摩擦力5. 杠杆原理6. 简单机械7. 动能和势能8. 机械能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的基本概念,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及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测量、摩擦力、机械能守恒定律。
2. 教学重点:力的基本概念、物体的运动状态、杠杆原理、简单机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滑轮组、杠杆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力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力的测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加深对力的理解。
4. 例题讲解:分析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基本概念、分类、作用效果2. 力的测量3. 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4. 摩擦力、杠杆原理、简单机械5. 动能、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某物体质量为2kg,受到一个水平方向上的力F=10N,求物体的加速度。
(3)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2. 答案:(1)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2)物体的加速度a=F/m=10N/2kg=5m/s²。
(3)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产生的阻力,受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因素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机械运动和力1.1 机械运动1.2 速度和平均速度1.3 力的作用1.4 重力2. 第二章:压强和浮力2.1 压强2.2 液体的压强2.3 大气压强2.4 浮力3. 第三章:简单机械3.1 简单机械的认识3.2 杠杆3.3 滑轮3.4 轮轴和斜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速度、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2. 使学生了解力的作用,认识重力、压强、浮力等物理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简单机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力的合成与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
2.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力的作用、简单机械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斜面、滑轮、杠杆、轮轴、液体压强计等。
2. 学具:直尺、三角板、量筒、天平等。
五、教学过程1. 引言: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机械运动、力的作用等概念。
2. 知识讲解:通过实例和动画演示,讲解机械运动、速度、平均速度等概念。
结合实验,讲解力的作用、重力、压强、浮力等物理现象。
通过实物展示和案例分析,讲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及应用。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采用图示、表格、公式等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2. 突出重点、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计算平均速度、压强等。
分析题:分析力的作用、简单机械的应用。
论述题:阐述机械运动、浮力等现象。
2. 答案:详细解答每个题目,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推荐相关阅读资料,拓展学生知识面。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速度的计算: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其计算公式为 v = s/t。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完整全套课件300页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机械运动和力详细内容:速度、速率、加速度;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
2. 章节二:简单机械详细内容:杠杆原理;滑轮组;轮轴与斜面。
3. 章节三:功和能详细内容:功的计算;动能和势能;能量守恒定律。
4. 章节四:物体的浮沉条件详细内容: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2. 学会运用简单机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其工作原理。
3. 掌握功和能的关系,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浮力计算;能量守恒定律。
2. 教学重点:简单机械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功和能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滑轮组、杠杆、浮力计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章节内容,结合课件和实验,使学生深入理解。
(1)机械运动和力:讲解速度、速率、加速度的概念;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介绍牛顿第一定律。
(2)简单机械:介绍杠杆原理、滑轮组、轮轴与斜面的工作原理,结合实际应用进行讲解。
(3)功和能:讲解功的计算方法,演示动能和势能的转换,阐述能量守恒定律。
(4)物体的浮沉条件:讲解浮力概念,演示物体的浮沉实验,解释阿基米德原理。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将重点内容、公式、原理等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示在黑板上。
2. 课件: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动画、视频等辅助教学。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机械运动和力:计算物体的速度、速率、加速度;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实例。
(2)简单机械:设计杠杆和滑轮组的应用题;计算轮轴与斜面的效率。
八年级上物理思维导图完整版一、力学1. 质点和物体质点的概念质点的特点物体的概念物体的特点2. 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力的分类3.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平衡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4. 重力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重力的大小重力的计算5. 弹力弹力的概念弹力的方向弹力的大小弹力的计算6. 摩擦力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的计算7.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8.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9.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10. 动能动能的概念动能的计算动能的影响因素11. 势能势能的概念势能的计算势能的影响因素12. 机械能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的计算机械能的守恒二、热学1. 温度温度的概念温度的单位温度的测量2. 热量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热量的传递方式3. 比热容比热容的概念比热容的计算比热容的影响因素4.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5.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6. 热机热机的概念热机的工作原理热机的效率7. 热传导热传导的概念热传导的方式热传导的影响因素8. 热辐射热辐射的概念热辐射的方式热辐射的影响因素9. 热对流热对流的概念热对流的方式热对流的影响因素10. 热膨胀热膨胀的概念热膨胀的方式热膨胀的影响因素三、光学1. 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凸面镜成像3. 光的折射光的折射定律凸透镜成像凹透镜成像4. 光的色散光的色散现象光的色散原因光的色散应用5. 光的干涉光的干涉现象光的干涉条件光的干涉应用6. 光的衍射光的衍射现象光的衍射条件光的衍射应用7. 光的偏振光的偏振现象光的偏振条件光的偏振应用光的散射现象光的散射原因光的散射应用9. 光的吸收光的吸收现象光的吸收原因光的吸收应用10. 光的发射光的发射现象光的发射原因光的发射应用四、电磁学1. 电荷电荷的概念电荷的单位电荷的分类2. 电流电流的概念电流的单位电流的计算3. 电压电压的概念电压的单位电压的计算4. 电阻电阻的概念电阻的单位电阻的计算5. 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内容欧姆定律的应用6. 电路电路的概念电路的分类电路的计算7. 电功电功的概念电功的单位电功的计算8. 电能电能的概念电能的单位电能的计算9. 电热电热的概念电热的单位电热的计算10. 电磁感应电磁感应的概念电磁感应的条件电磁感应的应用五、现代物理1. 相对论相对论的概念相对论的基本原理相对论的应用2. 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量子力学的基本应用3. 原子物理原子的概念原子的结构原子的性质4. 核物理核物理的概念核物理的基本原理核物理的基本应用5. 粒子物理粒子物理的概念粒子物理的基本原理粒子物理的基本应用6. 天体物理天体物理的概念天体物理的基本原理天体物理的基本应用7. 地球物理地球物理的概念地球物理的基本原理地球物理的基本应用8. 生物物理生物物理的概念生物物理的基本原理生物物理的基本应用9. 化学物理化学物理的概念化学物理的基本原理化学物理的基本应用10. 环境物理环境物理的概念环境物理的基本原理环境物理的基本应用八年级上物理思维导图完整版二、热学(续)11. 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内容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应用12. 热平衡热平衡的概念热平衡的条件热平衡的应用13. 热容热容的概念热容的单位热容的计算14. 热导率热导率的概念热导率的单位热导率的计算15. 热辐射定律热辐射定律的内容热辐射定律的应用16. 热力学循环热力学循环的概念热力学循环的分类热力学循环的应用三、光学(续)17. 光的偏振光的偏振现象光的偏振条件光的偏振应用18. 光的散射光的散射现象光的散射原因光的散射应用19. 光的吸收光的吸收现象光的吸收原因光的吸收应用20. 光的发射光的发射现象光的发射原因光的发射应用21. 光的干涉光的干涉现象光的干涉条件光的干涉应用22. 光的衍射光的衍射现象光的衍射条件光的衍射应用23. 光的色散光的色散现象光的色散原因光的色散应用四、电磁学(续)24. 电容电容的概念电容的单位电容的计算25. 电感电感的概念电感的单位电感的计算26. 电感与电容的关系电感与电容的相互作用电感与电容的应用27. 电感与电阻的关系电感与电阻的相互作用电感与电阻的应用28. 电容与电阻的关系电容与电阻的相互作用电容与电阻的应用29. 电磁波电磁波的概念电磁波的传播电磁波的应用30. 电磁场电磁场的概念电磁场的性质电磁场的应用31. 电磁感应定律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32. 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现象的观察电磁感应现象的解释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五、现代物理(续)33. 相对论(续)相对论的时间观念相对论的空间观念相对论的质量观念34. 量子力学(续)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量子力学的纠缠现象35. 原子物理(续)原子的能级结构原子的光谱原子的辐射与吸收核裂变与核聚变核能的应用核物理的实验方法37. 粒子物理(续)粒子的分类粒子的性质粒子的相互作用38. 天体物理(续)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星系的结构与演化黑洞与暗物质39. 地球物理(续)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外部环境地球物理的观测方法40. 生物物理(续)生物分子的结构生物系统的功能生物物理的实验方法41. 化学物理(续)化学反应的原理化学键的形成化学物理的实验方法环境污染的物理机制环境保护的物理方法环境物理的研究热点八年级上物理思维导图完整版六、波动学1. 波动的基本概念波动的定义波动的分类(横波、纵波)波动的传播方式(机械波、电磁波)2. 波动的基本性质波长、频率、波速的关系波动的能量与动量波动的干涉与衍射3. 机械波机械波的产生与传播机械波的反射、折射与衍射机械波的应用(声波、水波)4. 电磁波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电磁波的性质(电场、磁场)电磁波的应用(无线电波、光波)七、量子物理1. 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量子态量子态的叠加量子态的坍缩2. 量子力学的实验验证双缝实验量子纠缠量子隧穿效应3. 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量子比特量子算法量子密钥分发4. 量子物理的应用量子传感器量子成像量子材料八、宇宙学1. 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宇宙的膨胀宇宙的年龄2. 宇宙的结构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黑洞暗物质与暗能量3. 宇宙的演化宇宙的早期阶段宇宙的中期阶段宇宙的晚期阶段4. 宇宙学的观测方法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红外望远镜九、环境物理1. 环境污染的物理机制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2. 环境保护的物理方法净化技术治理技术预防技术3. 环境物理的研究热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的保护环境质量的监测十、物理与技术1. 物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量子计算光纤通信激光技术2. 物理与能源技术的结合太阳能风能核能3. 物理与材料科学的结合新型材料纳米技术磁性材料4. 物理与生物技术的结合生物传感器生物成像生物材料。
2024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机械运动与力1.1 速度与速率1.2 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1.3 重力与质量2. 章节二:牛顿运动定律2.1 牛顿第一定律2.2 牛顿第二定律2.3 牛顿第三定律3. 章节三:能量与能源3.1 动能与势能3.2 机械能守恒定律3.3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运动、力、能量等基本概念,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对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基本概念的掌握、物理规律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滑轮、小车、砝码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机械运动、力、能量等概念。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教材章节内容,结合实验进行演示。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复习巩固。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 板书内容:各章节、重要概念、定律、公式、典型例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机械运动的速度与速率的计算。
(2)力的作用效果及其计算。
(3)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4)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 答案:见课后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科学的发展,了解前沿科技动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施5. 作业设计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1. 知识点的连贯性:确保各章节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实践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入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声音的产生(2)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1)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2)传播形式: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1)声速就是指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速度(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同种介质中温度不同其速度也不一样。
一般在气体中最慢,在固体中最快;15ºC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所发生的反射现象。
能听到回声的最小时间差:0.1s)人耳的构造:人耳由外耳、中耳及内耳组成。
主要有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和听觉神经等。
2)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1)过程:发声体振动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振动听小骨等组织传播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2)传导方式①空气传导②骨传导(3)常见耳聋①传导性耳聋②神经性耳聋(4)双耳效应:能准确的判断发声体的位置(1)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赫兹,简称:赫,符号:Hz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超声波和次声波(2)人们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3)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4)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1)声音的高低叫音调(2)影响因素:频率)音调(3)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也叫音量))响度(2)影响因素:振幅和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3)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音色(1)声音的品质特色叫音色(2)影响因素: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1)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音(2)环境保护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音。
(1)单位:分贝,符号:dB①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②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2)噪音的等级和要求③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④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质量⑤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音环境中,会影响听力(1)在声源处减弱(消声))噪声的控制(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吸声)(3)在人耳处减弱(隔声)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回声定位、B超、声呐、监测地震、海哨、台风等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牙齿、清洗钟表、除人体内结石等第二章光现象(2)人造光源(1)条件:同种透明介质,介质分布均匀(2)现象: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3)应用:开凿隧道、排队、针孔相机等。
八年级上物理思维导图完整版一、力学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 速度的计算3. 加速度的概念4. 力的概念5. 牛顿三大定律6. 惯性的概念7. 力的平衡8. 摩擦力9. 弹力10. 重力二、热学1. 温度的概念2. 热量的概念3. 比热容的概念4. 热传导5. 热辐射6. 热对流7. 热机的工作原理8. 热力学第一定律9. 热力学第二定律三、光学1. 光的传播2. 光的反射3. 光的折射4. 光的干涉5. 光的衍射6. 光的偏振7. 光的色散8. 光的波长和频率9. 光的速度10. 光的强度四、电学1. 静电学2. 电流的概念3. 电阻的概念4. 欧姆定律5. 电路的串并联6. 电容的概念7. 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8. 电感的概念9. 电感器的自感和互感10. 电磁感应五、现代物理1. 相对论2. 量子力学3. 原子结构4. 原子核5. 核反应6. 核能7. 宇宙大爆炸理论8. 黑洞9. 引力波10. 量子计算机六、实验探究1. 力学实验2. 热学实验3. 光学实验4. 电学实验5. 现代物理实验八年级上物理思维导图完整版一、力学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体是否运动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
2. 速度的计算: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计算公式为 v = s/t。
3. 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计算公式为 a = Δv/Δt。
4.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量度,具有大小和方向。
5. 牛顿三大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F=ma)、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6. 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7. 力的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8. 摩擦力:物体接触面之间的阻力。
9. 弹力: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
10.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二、热学1. 温度的概念: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 热量的概念:物体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3. 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物质温度升高1摄氏度所需的热量。
八年级物理全册思维导图一、力学1. 力的概念力的定义: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单位:牛顿(N)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2. 力的分类接触力:摩擦力、弹力、支持力非接触力:重力、磁力、电力3.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力为零4.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合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5.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6. 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物体在表面上滑动时受到的阻力静摩擦力:物体静止时受到的阻力7. 弹力弹簧的弹性:弹簧的形变量与弹力成正比拉伸与压缩:弹力与形变量方向相反8. 重力重力的大小:G=mg,其中m为物体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9. 磁力磁场:磁力作用的空间磁力线:描述磁场分布的线10. 电力库仑定律: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电荷量成正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电场:电荷作用的空间电场线:描述电场分布的线二、热学1. 温度与热量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量度热量:物体传递热能的量2. 比热容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物质温度升高1度所需吸收的热量比热容的单位:焦耳/千克·摄氏度(J/kg·℃)3. 热传递热传导:热量通过物体内部传递热对流:热量通过流体(如空气、水)传递热辐射:热量通过电磁波传递4. 相变熔化:固态物质变为液态凝固:液态物质变为固态汽化:液态物质变为气态液化:气态物质变为液态升华:固态物质直接变为气态凝华:气态物质直接变为固态5.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6.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三、光学1. 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遇到界面返回原介质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2. 光的反射平面镜:光线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凸面镜:光线发散,形成虚像凹面镜:光线会聚,形成实像3. 光的折射凸透镜:光线会聚,形成实像凹透镜:光线发散,形成虚像4. 光的色散光谱:白光分解为不同颜色的光色散现象:光通过三棱镜时,不同颜色的光发生偏折5. 光的干涉与衍射干涉:两束相干光相遇时产生的明暗相间的条纹衍射:光绕过障碍物或通过狭缝时产生的弯曲现象四、声学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波声音的传播:声波在介质中传播2. 声音的三个特征频率:声音的高低,单位为赫兹(Hz)响度:声音的强弱,与振幅有关音色:声音的质感,与波形有关3. 声波的反射、折射与干涉反射:声波遇到界面返回原介质折射:声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干涉:两束相干声波相遇时产生的明暗相间的条纹4. 声波的共鸣与共振共鸣:一个物体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共振:物体在特定频率下振动幅度最大五、电磁学1. 电荷与电流电荷:物体带电的性质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2. 电阻与欧姆定律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欧姆定律:I=U/R,其中I为电流,U为电压,R为电阻3. 电路串联电路:各元件依次连接,电流相等并联电路:各元件并列连接,电压相等4. 磁场与电磁感应磁场:磁力作用的空间电磁感应: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电动势5. 电磁波电磁波的产生:电荷振动产生电磁波电磁波的传播: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六、原子物理1. 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围绕原子核运动2. 原子能级能级:原子内部电子的能量状态能级跃迁: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跃迁,吸收或释放能量3. 原子核反应核聚变:轻核聚合成重核,释放能量核裂变:重核分裂成轻核,释放能量4. 放射性放射性衰变:不稳定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变为稳定核放射性同位素:具有放射性的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5. 半衰期半衰期:放射性物质衰变到原有数量一半所需的时间七、能源与环保1. 能源的种类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2. 能源的利用与转化能源的利用:将能源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电能、热能等能源的转化:能量在传递和转换过程中,遵循能量守恒定律3. 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节能减排: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4. 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能够持续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低碳经济:降低碳排放,发展绿色产业八、现代科技1. 物理与科技的关系物理是科技发展的基础,科技是物理应用的体现科技进步推动物理研究,物理研究促进科技发展2. 物理在科技中的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等新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生物材料等能源技术: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核能等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等3. 物理科技的发展趋势量子计算:利用量子力学原理,实现高效计算虚拟现实:通过计算机技术,创造逼真的虚拟环境4. 物理科技对社会的影响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丰富娱乐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创造就业机会改变生活方式:便捷出行,智能家电,在线教育等九、实验与探究1.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研究一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类比法:通过类似现象,推测未知现象的性质模型法:建立物理模型,研究物理问题2. 探究过程提出问题:发现现象,提出疑问猜想与假设:根据已有知识,提出可能的解释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选择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实施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与论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验证猜想与假设评估与交流:评估实验结果,与他人交流分享简明扼要地概括实验内容引言:介绍实验背景、目的、意义等实验原理:阐述实验所依据的物理原理实验器材:列出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设备实验步骤:详细描述实验过程,包括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数值、图表等结果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讨论与建议:讨论实验结果的意义,提出改进建议十、物理学习的方法与技巧1. 理论学习理解概念:掌握物理概念的定义、内涵和外延掌握规律:理解物理规律的本质和适用范围建立知识体系: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2. 实验学习观察与思考: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实验原理操作与记录:熟练操作实验器材,准确记录实验数据3. 练习与应用做习题:通过习题训练,巩固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参与竞赛:参加物理竞赛,提高学习兴趣和水平4. 学习习惯预习:提前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学习重点复习:及时复习所学知识,巩固记忆讨论:与同学、老师讨论学习问题,提高理解能力反思: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改进方法十一、生活中的物理现象1. 每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日出日落:地球自转导致昼夜更替水的沸腾:水加热至沸点时,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冰的融化:冰加热至冰点时,固态冰变为液态水2. 交通中的物理现象汽车行驶:汽车发动机提供动力,驱动汽车前进飞机飞行:飞机的机翼产生升力,使飞机升空火车运行:火车在轨道上行驶,利用摩擦力前进3. 娱乐中的物理现象体育运动:运动员利用物理原理进行运动,如跳高、投掷等游乐设施:过山车、摩天轮等游乐设施利用物理原理提供刺激体验4. 环保中的物理现象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太阳能加热水,实现热水供应风力发电:利用风力驱动发电机,产生电能水力发电:利用水流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十二、物理与人文素养1. 物理与哲学物理是研究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与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相呼应物理的发展推动哲学的进步,哲学的思考促进物理的研究2. 物理与艺术艺术作品中常常运用物理原理,如光影效果、透视等物理与艺术相互交融,创造独特的艺术形式3. 物理与历史物理的发展与历史进程密切相关,如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等物理的进步推动社会的变革,影响人类历史的发展4. 物理与伦理物理研究应遵循伦理原则,如保护环境、维护人类福祉等物理技术的应用应考虑伦理问题,如核能利用、基因编辑等。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关于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第一章: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机械运动1、运动与静止: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而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比较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大小;比较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的大小。
3、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
它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能发声。
第三章:物态变化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第四章:光现象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现象: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等等。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六章:质量与密度质量: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叫物体的质量,符号:m。
物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的变化无关。
2、密度: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快速提高物理成绩的方法是什么第一,课堂紧跟老师,提高分析能力。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都比较简单,难的是在遇到问题时灵活的应用。
同学们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要注意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切入点,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此外,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把学过的物理知识应用起来,解决问题,这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这是因为物理知识都是从生产、生活、科学实验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
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不仅能提高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第二,学习物理,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
对比高中,中学的物理规律并不多,要记忆的内容比其他科目少很多,不过物理现象和过程却是千变万化的。
只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假设法(理解摩擦力),理想化法(光滑面),等效替代法(等效电阻),隔离法与整体法(受力分析),独立作用原理以及迭加合成原理等等。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章节知识结构图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总结与设计实验→__ ____________→分析和论证→_______________→交流与合作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叫做单位。
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001m;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②测量时刻度尺的,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4、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法:、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
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
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符号为或,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或,1m/s=3.6km/h。
v=st,变形可得:。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
四测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2、实验器材:小车斜面3、实验时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停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在用公式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4、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得出的结论: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声现象知识结构图: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而产生,它需要靠传播,不能传声。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通常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m/s= km/h,声速大小与与有关。
(会用速度公式v=s/t计算,书P16:利用回声测距离)4、声音以的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人听到声音的途径:传导和传导。
(判断发声体的位置:双耳效应)、声音的特性:、、、音调高低由决定;响度的大小由决定;闻其声而辨其人是因为各人的不同。
、超声波指的是;次声波指的是。
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
超声和次声是人耳听到的。
(1)、噪声是用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2)、为了保护听力,噪声不能超过;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不能超过;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噪声不能超过。
噪声Array①、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3)、控制噪声可以从三方面入手②、③、理解并举例:声传递,请举例:本章重点:运用本章的基础知识去了解和解释生活中的事例(如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的应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探究题等)。
考点提示:(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探究声音的特性;(3)学会减弱噪声的方法,增强环保意识;(4)人类对声的利用。
典型例题:1、马明同学用手将自己的耳朵堵住,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和牙齿上,他(填“能”与“不能”)听到音叉的声音;若能听到,其中的道理是。
分析:正常情况下,我们听到声音是空气传到人耳的(空气传导),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人的骨头也能传播声音(骨传导)。
2、某同学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水管,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水管的人能听到次敲击声,第一次是通过传来的,因为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3、指出下列各种声音现象,反映了声音的哪种特性:1)拍打西瓜,判断其生熟的依据是:2)乐手调节琴弦的松紧,是在调节声音的:3)暖水壶灌水时,根据声音的变化就能判断水是否满了的依据:4)我们可以判断交响乐中是不同的乐器演奏:5)声如洪钟:6)瓦匠用瓦刀敲打红砖:4、控制噪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A 、防止噪声产生;B 、阻断噪声的传播;C 、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以下分别属于哪一种?市区内多种树:无声手枪:摩托车的消声器:机器上加装隔音罩: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靠近公路的居室安装双层玻璃,关紧门窗:居民区中午和晚间不允许建筑安装施工:5、敲桌子时能听到声音,却看不到桌子振动,你能设计实验证明桌子在振动吗?光现象、透镜知识结构图: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1、光源指的是: 。
光在 (条件)中沿直线传播,光的真空中的速度是最 ,其值是 km/s= m/s 。
试着举些例子说明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
(1)三线共面:2、光的反射定律 (2)两线分居:(3)两角相等: 当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时,此时入射角为 ,反射角为 。
技能:会画光的反射光路图。
3、光在反射时光路是 的。
(1)、 表面发生 4、反射的种类 都遵守光的(2)、 表面发生 定律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 光的反射特别指出: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的光进入了我的眼睛。
我们之所以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到同一个物体,是因为在物体表面发生了反射。
黑板反光“晃”眼是发生了反射。
试着举些例子说明是光的反射现象:。
(1)、等大:(2)、等距:、平面镜成像特点(3)、垂直:(4)、平面镜所成的是立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组成。
技能:会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
6、利用平面镜能改变来制潜望镜。
凸面镜:对光有作用;应用:汽车后视镜,街道拐弯处的反光镜。
7、球面镜凹面镜:对光有作用。
应用:太阳灶,手电筒的反光装置,反射式、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光的折射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1)、三线共面:光的折射规律(2)、两线分居:(3)、折射光线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当光线垂直射入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
举例说明哪些现象是折射现象:。
会大致画出折射光路图。
2、光在折射时光路是的。
3、光垂直入射时,反射角为,入射角为,折射角为。
太阳光经三棱镜可以分解成,,,,,,,七种色光。
白光不是单一色光,而是由许多色光混合而成的。
4、色散色光的三原色:;三者混合变成色。
颜料的三原色:;三者混合变成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决定;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决定。
会解释一些颜色的现象(如书上作业)红外线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1)特点:,。
5、看不出见的光 2)应用:紫外线1)特点:,,。
2)应用与危害:6、透镜有两种(1)、凸透镜:中间边缘,对光线有作用(2)、凹透镜:中间边缘,对光线有作用几个重要概念:主光轴:;光心:,通过光心的光传播方向不变。
焦点:;焦距:。
(看图并标出光线)。
重点理解:会聚的本质: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相对入射光线偏向主轴;发散的本质: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相对入射光线偏离主轴。
学会画光路图与确定黑箱内透镜的类型。
(书P62,5)物距减像变大7、实像:实际光线的会聚点,用光屏承接,物像侧;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用光屏承接,只能用观察,物像侧,8、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另外,当物体到凸透镜距离等于2倍焦距时成。
更进一步的认识:一倍焦距分,二倍焦距分,物近像像变,实像立虚立。
说明:成实像时(条件):9、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镜,底片相当于;10、投影仪:物距在像距在成的像。
幻灯机: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幻灯片要插在架上。
放大镜:成的像。
11、眼睛:(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可变焦距的“照相机”。
调节作用:看远时,睫状体,晶状体;看近时,睫状体,晶状体;(1)近视眼:晶状体变,成的像在视网膜。
用矫正。
(2)远视眼:晶状体变,成的像在视网膜。
用矫正。
12、显微镜与望远镜均由两块组成。
显微镜:物镜相当于一个幻灯机,成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望远镜:物镜相当于一个照相机,成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13、视角的理解:视角越大,我们人看到的物体相对较大,视角与和有关。
所以,显微镜与望远镜是靠改变视角来放大的。
光现象重点:在光的基本知识原理的基础上探究一些简单的光现象。
考点提示(1)学会理解和解释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会熟练画出反射、折射光路图。
(3)看不见的光的应用典型例题1、小孔成像、影子形成、日食、月食都是属于光的;平面镜成像、倒影、水中的月属于光的;看水中的鱼、海市蜃楼、透镜成像属于光的。
透镜重点: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典型例题1、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当人观察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
物态变化知识结构图:1、温度:表示物体,常用单位是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度,沸水的温度为度。
某地气温-3℃读做。
2、测量温度的工具:,工作原理是,常用温度计有: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或细管,使用前要,可离开人体读数,分度值为,量程为)例:某护士由于忙碌忽略了其正确使用,先测了一个体温为39.70℃的病人后,接着测体温为38.80℃的病人,这时她读出的数据是。
若又马上测40.8℃的高烧病人,她读出的数据又是。
3、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它的 ,认清它立的 。
使用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 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 和 ,待温度计的示数 后再读数,读数时 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 。
4、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 、 ,状态变化(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5、物质三态转变图:请同学们在转变图上填写6、熔化和凝固① 熔化:叫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