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与热处理目录.
- 格式:ppt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56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一、引言工程材料是现代工业和科技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电子、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领域。
热处理是工程材料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改变材料的内部结构,提高其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工程材料的分类、性能与特点、热处理原理、常见热处理工艺、材料选用原则、材料检测与评估、热处理设备与工艺优化以及工程材料应用领域。
二、工程材料分类工程材料可分为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两大类。
金属材料包括钢铁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和合金等;非金属材料包括塑料、橡胶、陶瓷、玻璃等。
这些材料在性能上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工程领域。
三、材料性能与特点1.金属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塑性和韧性,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不同的金属材料在耐磨性、耐腐蚀性等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2.非金属材料: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等特点,且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
非金属材料在加工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和可加工性。
四、热处理原理热处理是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等工艺手段,改变材料的内部结构,从而提高其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
热处理过程中,材料的内部原子或离子重新排列,形成新的晶体结构,从而改变材料的性质。
五、常见热处理工艺1.退火:将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后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
退火可以消除材料的内应力,改善其组织和性能。
2.淬火:将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后迅速冷却,使材料表面硬化而内部保持韧性。
淬火可以提高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
3.回火:将淬火后的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后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
回火可以消除材料的内应力,改善其组织和性能。
4.表面处理:通过化学或电化学方法对材料表面进行处理,提高其耐磨性、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等性能。
六、材料选用原则1.根据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类型和牌号;2.考虑材料的性能参数,如强度、硬度、韧性等;3.考虑材料的耐腐蚀性、耐磨性等特殊要求;4.考虑材料的加工工艺和经济性等因素。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工程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3.5计划学时:60适用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1.前言1.1课程性质工程材料与热处理机制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是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使学生通过理论教学,获得常用机械工程材料、金属热加工和热处理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及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打下必要的基础。
1.2设计思路本课程根据机械行业技术专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择课程内容,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绪论\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纯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与结晶、铁碳合金相图、钢的热处理、常用钢材及选用、铸铁、非铁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铸造成型工艺、锻压成形工艺、焊接成形工艺、机械零件的毛坯成形综合选材等十三个任务的学习,让学生在了解金属材料特性,各毛培成形工艺过程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合理选择零件材料及毛坯加工成形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2.课程目标2.1总体目标学习并掌握常用材料特性和用途、掌握常用材料的热处理方法与作用和用途,使学生能合理选择材料和进行合理的热处理,从而培养适合专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2.2具体目标2.2.1能力目标:1.具有根据零件的使用要求选择零件材料的能力;2.初步具有选择钢材热处理方法的能力;3.初步具有选择零件毛坯成形方法的能力。
2.2.2知识目标:1.以铁碳合金的成分组织温度性能为主线,了解四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础知识,初步具有根据零件的使用要求选择零件材料的能力;2.了解钢材在实际加热和冷却时内部组织的变化及其对钢材性能的影响,了解各种热处理方法的目的、工艺和应用,初步具有选择钢材热处理方法的能力;3.了解毛坯的成形方法和基本工艺过程,初步具有选择零件毛坯成形方法的能力。
清华大学《工程材料》第5版教材简介《工程材料》第5版教材由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朱张校教授、姚可夫教授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工程材料》第5版教材目录如下:绪论0.1中华民族对材料发展的重大贡献0.2材料的结合键0.3工程材料的分类第1章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特点1.1金属材料的结构与组织1.2金属材料的性能特点1.3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特点1.4陶瓷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特点第2章金属材料组织和性能的控制2.1纯金属的结晶2.2合金的结晶2.3金属的塑性加工2.4钢的热处理2.5钢的合金化2.6表面技术第3章金属材料3.1碳钢3.2合金钢3.3铸钢与铸铁3.4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第4章高分子材料4.1工程塑料4.2合成纤维4.3合成橡胶第5章陶瓷材料5.1普通陶瓷5.2特种陶瓷第6章复合材料6.1复合材料的复合原则6.2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6.3非金属基复合材料6.4金属基复合材料第7章功能材料及新材料7.1电功能材料7.2磁功能材料7.3热功能材料7.4光功能材料7.5隐形材料及智能材料7.6纳米材料第8章零件失效分析与选材原则8.1机械零件的失效8.2机械零件失效分析8.3机械零件选材原则第9章典型工件的选材及工艺路线设计9.1齿轮选材9.2轴类零件选材9.3弹簧选材9.4刃具选材第10章工程材料的应用10.1汽车用材10.2机床用材10.3仪器仪表用材10.4热能设备用材10.5化工设备用材10.6航空航天器用材附录1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新、旧国家标准性能名称和符号对照表附录2金属热处理工艺的分类及代号(摘自GB/T 12603—2005) 附录3常用钢的临界点附录4钢铁及合金牌号统一数字代号体系(摘自GB/T 17616—1998)附录5国内外常用钢号对照表附录6常用铝及铝合金状态代号与说明(摘编自GB/T 16475—2008)附录7若干物理量单位换算表附录8工程材料常用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参考文献本教材有以下特点:(1)体系科学合理,内容丰富新颖,实例丰富。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授课教师:李静研究内容科学性a. 从化学角度出发,研究材料的化学组成、键性、 结构与性能的关系b. 从物理角度,阐述材料的组成原子、分子及其运动状态与各物性之间的关系c. 材料的制备工艺技术性d. 材料的性能表征e. 材料的应用(3) 材料工程 Materials Engineering对于工程技术人员:如何选择特定应用环境下需要的材料,来满足使用要求,如何按实际要求设计新材料,须弄清以下三个关系使用性能Performance合成与制备过程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组成与结构Compositionsand Structures性质Properties(工程)(化学) (物理学)第二节合金及相结构一基本知识:1.合金:有2种或2种以上的金属元素或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具有金属性质的物质。
2.组元:组成合金的最简单、最基本、能够独立存在的物质。
3.相:成分相同,结构相同,并与其他部分以界面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
二、合金中的相结构固溶体:形成合金时,如果一种组元的晶格中可以包含其他组元,即新相的晶格结构与某一组元的晶格相同,这种新相称为固溶体。
晶格与固溶体相同的组元称为溶剂,其他组元称为溶质。
化合物:形成合金时,新相的晶格结构不同于任一组元的晶格,则新相是组元间形成的一种新的物质,这种新相称为化合物。
(一)固溶体1.分类: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2.特征:造成晶格畸变,固溶体的强度及硬度升高,物理性能也会发生变化。
——固溶强化(二)化合物1.分类:正常价化合物,电子价化合物及间隙化合物2.各种化合物的比较第四节二元合金相图1.合金系:由给定的的组元可以配制成不同成分的合金,这些合金组成的合金系统称为合金系。
2.(相)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合金中参与结晶或相变过程中的各相之间的相对重量和相的浓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3.相图:不同温度及成分下,合金中的合金相的构成及相之间的平衡关系的图形。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一、名词解释(20分)8个名词解释1.过冷度:金属实际结晶温度T和理论结晶温度、Tm之差称为过冷度△T,△T=Tm-T。
2.固溶体:溶质原子溶入金属溶剂中形成的合金相称为固溶体。
3.固溶强化:固溶体的强度、硬度随溶质原子浓度升高而明显增加,而塑、韧性稍有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4.匀晶转变:从液相中结晶出单相的固溶体的结晶过程称匀晶转变。
5.共晶转变:从一个液相中同时结晶出两种不同的固相6.包晶转变:由一种液相和固相相互作用生成另一种固相的转变过程,称为包晶转变。
7.高温铁素体:碳溶于δ-Fe的间隙固溶体,体心立方晶格,用符号δ表示。
铁素体:碳溶于α-Fe的间隙固溶体,体心立方晶格,用符号α或F表示。
奥氏体:碳溶于γ-Fe的间隙固溶体,面心立方晶格,用符号γ或F表示。
8.热脆(红脆):含有硫化物共晶的钢材进行热压力加工,分布在晶界处的共晶体处于熔融状态,一经轧制或锻打,钢材就会沿晶界开裂。
这种现象称为钢的热脆。
冷脆:较高的含磷量,使钢显著提高强度、硬度的同时,剧烈地降低钢的塑、韧性并且还提高了钢的脆性转化温度,使得低温工作的零件冲击韧性很低,脆性很大,这种现象称为冷脆。
氢脆:氢在钢中含量尽管很少,但溶解于固态钢中时,剧烈地降低钢的塑韧性增大钢的脆性,这种现象称为氢脆。
9.再结晶:将变形金属继续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就会在金属中发生新晶粒的形核和长大,最终无应变的新等轴晶粒全部取代了旧的变形晶粒,这个过程就称为再结晶。
10.马氏体:马氏体转变是指钢从奥氏体状态快速冷却,来不及发生扩散分解而产生的无扩散型的相变,转变产物称为马氏体。
含碳量低于0.2%,板条状马氏体;含碳量高于1.0%,针片状马氏体;含碳量介于0.2%-1.0%之间,马氏体为板条状和针片状的混合组织。
11.退火:钢加热到适当的温度,经过一定时间保温后缓慢冷却,以达到改善组织提高加工性能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12.正火:将钢加热到3c A或ccmA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在空气中冷却以获得珠光体类组织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工程材料是指在工程设计和制造中所使用的材料,其性能和特性直接影响着工程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而热处理则是指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等工艺,改变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以达到提高材料硬度、强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的目的。
本文将对工程材料及其热处理进行介绍和分析。
首先,工程材料包括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
金属材料是工程中使用最广泛的材料,包括钢、铝、铜、镍等,具有优良的导热性、导电性和机械性能,常用于制造结构件、零部件和工具。
非金属材料包括塑料、橡胶、陶瓷等,具有轻质、绝缘、耐腐蚀等特点,常用于制造绝缘材料、密封件和化工设备。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成,具有综合性能优异的特点,如碳纤维复合材料、玻璃钢复合材料等,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领域。
其次,热处理是对金属材料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等工艺处理,以改变其组织结构和性能。
常见的热处理工艺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
退火是将金属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缓慢冷却,以减少内部应力、改善塑性和韧性。
正火是将金属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在油或水中急冷,以提高硬度和强度。
淬火是将金属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在油或水中急冷,使其获得高硬度和强度。
回火是将经过淬火处理的金属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冷却,以降低脆性和提高韧性。
最后,工程材料的选择和热处理工艺的应用是工程设计和制造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选择工程材料时,需要考虑其力学性能、耐磨性、耐腐蚀性、导热性、导电性等因素,以满足工程产品的使用要求。
在应用热处理工艺时,需要根据材料的种类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方法,以获得理想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同时,还需要注意控制热处理过程中的各项参数,以确保产品质量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是工程设计和制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工程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工程技术人员需要对工程材料的性能和特性有深入的了解,熟悉各种热处理工艺和方法,以保证工程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热处理教材
以下是一些关于热处理的教材推荐:
1. 《工程材料热处理与质量控制》(王燮卓著):这本教材是一本系统详细介绍工程材料热处理和质量控制的教材,结合理论和实践,内容广泛全面。
2. 《热处理工艺学》(高宠、肖志洪著):这本教材主要介绍金属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工艺和设备,包括淬火、回火、退火等多个工艺,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了热处理的过程。
3. 《材料热处理基础》(冯相庆、刘兆麟著):这本教材从材料科学的角度出发,全面介绍了材料的热处理基础知识,包括相变规律、组织变化和性能改善等方面。
4. 《金属材料热处理与表面处理》(刘道友、王国勋著):这本教材主要介绍了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和表面处理技术,包括金属的淬火、回火、硬化等处理方法,以及表面处理的电镀、喷涂等技术。
5. 《原子排列进化引论》(滨野裕一著):这本教材主要从原子层次出发,介绍了材料的结构演变过程和热处理的机制,对于理解热处理的原理和效果有较深入的解释。
这些教材都是针对热处理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学习水平选择适合的教材进行学
习。
同时,还可以参考一些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了解最新的热处理技术发展和应用。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
工程材料是指用于各种工程和制造领域的材料,包括金属材料、聚合物材料、
复合材料等。
而热处理是指通过加热和冷却过程来改变材料的性能和结构。
工程材料的选择和热处理工艺对于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工程材料的选择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不同的工程应用需要不同的
材料,比如在机械制造领域,需要具有良好机械性能和耐磨性的金属材料;在建筑领域,需要具有良好耐候性和耐腐蚀性的材料。
因此,工程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以确保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其次,热处理是改善材料性能的重要手段。
热处理可以通过改变材料的晶粒结构、组织形态和化学成分来提高材料的硬度、强度、韧性和耐磨性。
常见的热处理工艺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每种工艺都有其特定的应用领域和效果。
通过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可以使材料达到最佳的性能状态,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
此外,工程材料的热处理还可以改善材料的加工性能。
在金属加工过程中,材
料的硬度和韧性对于加工工艺和工具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热处理可以调节材料的硬度和韧性,提高其加工性能,降低加工难度,提高加工效率。
总的来说,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是工程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工程
师需要充分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材料,并通过合理的热处理工艺来改善材料的性能,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只有在工程材料的选择和热处理工艺的合理应用下,才能生产出性能优良的工程产品,满足不同工程领域的需求。
材料学学科目录汇总表本文档旨在整理和概述材料学学科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以供学习者参考。
材料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现代工程和科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按照材料学学科的不同领域和内容进行分类和汇总,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材料学。
1. 材料的基本性质•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材料的物理性质•材料的化学性质•材料的热性质•材料的电性质2. 材料的分类•金属材料–纯金属材料–合金材料•陶瓷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玻璃材料•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胶•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状复合材料3. 材料的制备和加工•材料的提取和矿石冶炼•材料的制备方法–熔融法–溶液法–沉淀法–气相法•材料的加工工艺–塑性加工–焊接和铸造–热处理4. 材料的改性和表征•材料改性方法–合金化–表面处理–化学改性•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表征–机械性能测试–物理性能测试–化学性能测试–热性能测试–电性能测试5. 材料的应用领域•金属材料的应用–建筑和土木工程–交通工具制造–电子设备制造•陶瓷材料的应用–陶瓷制品–先进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塑料制品–橡胶制品•复合材料的应用–航空航天领域–汽车制造–体育器材制造6. 材料学的发展与前沿•新材料的研究与发展•纳米材料和超材料•生物材料和可降解材料•材料模拟和计算以上内容仅为材料学学科目录的一个概要,具体的知识和理论在实际学习中需要进一步深入。
对于材料学的学习者和从事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来说,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希望本文对您在材料学学习和应用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是现代工程领域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工程发展的日益迅速,对材料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在此背景下,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的研究变得尤为关键。
本篇文档将探讨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的定义、分类、特性、热处理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限制。
1. 工程材料的定义与分类工程材料是指设计、制造和使用机器、结构、设备和其他物品所必需的材料。
包括金属、塑料、丝绸、琉璃、橡胶、陶瓷等一系列材料。
而从材料的特性来看,工程材料基本上可归为六大类:① 金属材料:如钢、铁、铝、铜等;② 非金属无机材料:如玻璃、陶瓷、水泥等;③ 硅酸盐纤维及纺织品:如玻璃纤维、石棉、铬绿石等;④ 聚合物材料:如塑料、橡胶、纤维素等;⑤ 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铝基复合材料、玻璃钢等;⑥ 其他材料:如木材、纸张等。
2. 工程材料特性工程材料的特性包括机械特性、物理特性、化学特性、热特性、电特性及防腐蚀特性等。
其中,机械特性是指材料的强度、韧性、硬度、弹性模量、屈服点等方面的特性。
而物理特性则是指材料的密度、热膨胀系数、热导率、热容等方面的特性。
化学特性是指材料的化学成分组成、耐腐蚀性、易溶性等方面的特性。
热特性是指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热导率、热容等方面的特性。
电特性则是指材料的电阻率、导电率等方面的特性。
防腐蚀特性是材料的长期使用时所表现出的耐腐蚀性能。
3. 热处理方法热处理是通过控制工程材料的加热、冷却、温度保持等过程来改善或调整其力学性能和硬度等特性的方法。
常见的热处理方法包括:① 硬化:将工程材料加热到高温,再通过淬火、油淬、水淬等方式进行快速冷却,使工程材料获得更高的硬度和强度;② 回火:对硬化处理过的工程材料进行低温加热处理,通过缓慢冷却来降低材料的硬度,增加其韧性;③ 退火:将工程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从而降低材料的硬度和强度,并达到改善材料塑性和加工性能的目的;④ 淬火:将工程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并在保持一定时间后迅速冷却,以增加材料的硬度和强度;⑤ 等温淬火:将工程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在该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再通过快速冷却获得更为均匀的组织结构和高强度。
《机械制造基础》教材目录绪论第1章工程材料1.1 材料的物理、化学及机械性能一、物理性能二、化学性能三、金属材料试验与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1.2 钢的热处理一、铁碳相图二、钢的热处理方法1.3 钢铁材料一、钢的分类二、碳素钢三、合金钢四、铸铁1.4 有色金属一、铝及铝合金二、铜及铜合金三、钛及钛合金四、轴承合金五、粉末冶金材料1.5 非金属材料一、陶瓷二、高分子材料三、复合材料1.6 主要材料的加工性能一、主要机械材料的加工性能二、材料的选用第2章铸造2.1 砂型铸造一、造型材料二、砂型三、浇注系统、冒口及溢放口四、造型2.2 特种铸造一、金属材料铸造二、压力铸造三、离心铸造四、熔模铸造五、特种铸造的特点和应用2.3 铸件的清理与检验第3章塑性加工3.1 塑性加工概述3.2 金属热变形加工一、锻造二、轧制三、其他热变形加工法3.3 冲压第4章焊接4.1 焊接概述4.2 气焊4.3 电弧焊4.4 其他焊接方法一、电阻焊二、钎焊三、特殊焊接第5章切削加工5.1 切削加工概述5.2 切削基本原理5.3 切削液第6章常用加工机械6.1 车床6.2 钻床与镗床一、钻床二、镗床6.3 刨床6.4 铣床6.5 磨床第7章螺纹及齿轮制造7.1 螺纹加工7.2 齿轮加工第8章特种加工8.1粉末冶金加工8.2 电火花加工8.3 电镀加工8.4 特殊切削加工简介第9章计算机辅助制造9.1 数控加工基础9.2 生产自动化9.3 机械制造的展望第10章新兴制造技术10.1 半导体制造简介10.2 微细制造简介10.3 其他制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