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试题教学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的传统节日(说课稿)一、教学思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它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无穷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感染力。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学习过程中懂得感恩祖国,爱护传统文化。
并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运用能力,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中秋节中秋节是一个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指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时值三秋,故名“中秋”。
蜜饯、糖果、瓜子、莲蓉饼、月饼以及桂花酒等传统节日食品成为中秋节最为重要的特色。
教学目标•了解中秋节的起源、文化内涵以及传统习俗;•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家国情怀;•能够制作并品尝传统中秋食品。
教学内容•中秋节的由来和意义;•中秋节的传统食品;•制作蛋黄酥及月饼;•中秋节赏月的文化内涵。
2.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时间节点,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俗称“过年”。
除夕夜是春节的最重要时刻之一,全家团圆在一起吃年夜饭,敬神祭祖,燃放爆竹、放烟火等。
教学目标•了解春节的起源、文化内涵以及传统习俗;•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家族文化;•能够制作传统春节年货。
教学内容•春节的由来和意义;•春节的传统食品;•制作汤圆和年糕;•放烟花爆竹和禁燃宣传。
3. 清明节清明节,也称踏青节、寒食节,是中华民族传統节日之一,是为了祭祀前人、表达思念之情、传递道德、弘扬民俗等等目的而广为传承。
人们到墓园扫墓,祭奠祖先。
教学目标•了解清明节的起源、文化内涵以及传统习俗;•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家国情怀;•掌握清明节文化知识和扫墓礼仪。
教学内容•清明节的由来和意义;•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扫墓礼仪;•优德母校植树活动。
三、教学方法1. 观看短片利用PPT或其他方式播放相关短片,让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背景、由来、相关的食品及活动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文化内涵和节日意义。
2. 游戏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体验和互动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激发他们对节日的热爱和参与热情。
《传统节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让学生了解各个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活动。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由来、习俗和活动。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各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背后的故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故事、观看视频、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图片、视频等资源。
2. 准备相关的实物道具,如灯笼、粽子等。
3. 准备足够的学习材料,如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内容1. 春节:介绍春节的由来、习俗和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
2. 端午节: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活动,如赛龙舟、包粽子、挂艾叶等。
3. 中秋节:介绍中秋节的由来、习俗和活动,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
5. 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传统节日,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进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印象。
2. 讲解与展示:教师讲解每个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活动,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该节日的了解和体验,讨论各个节日的文化内涵。
4. 实践活动:学生参与制作与节日相关的手工艺品,如剪窗花、包粽子等。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实践活动。
2.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理解程度。
3.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手工艺品的制作质量和文化内涵的表达。
八、教学拓展1. 邀请传统文化的专家或艺人来课堂进行讲座或表演,增加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直观感受。
2.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的展览或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
人教版中学语文传统节日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意义。
2. 学习传统节日相关的诗词、故事和歌曲。
3.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尊重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分类和特点。
2. 分别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几个重要节日的传说、习俗和庆祝活动。
3. 学习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诗词、故事和歌曲。
三、教学流程1. 概述中国传统节日的分类和特点(15分钟)-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两大类别:农历节日和定历节日。
- 简要说明农历节日的由来和特点。
2. 学习春节(60分钟)- 介绍春节的由来和传说(如:年兽、红包等)。
- 讲解春节的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如:贴春联、腊月二十三、舞龙舞狮等)。
- 学习与春节相关的诗词(如:《春联》、《过年》等)。
- 听唱与春节相关的歌曲。
3. 学习清明节(45分钟)- 介绍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如:拜祖祭神、扫墓等)。
- 讲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如:祭祖、踏青等)。
- 学习与清明节相关的诗词(如:《清明》、《乡书难寄》等)。
4. 学习端午节(45分钟)- 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如:屈原、赛龙舟等)。
- 讲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 学习与端午节相关的诗词(如:《端午》、《闻笛瀑布》等)。
5. 学习中秋节(45分钟)- 介绍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如:嫦娥奔月、赏月等)。
- 讲解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如:赏月、吃月饼等)。
- 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诗词(如:《月夜忆舍弟》、《明月几时有》等)。
6. 总结与展示(20分钟)- 回顾所学的传统节日的知识点和相关内容。
-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体验。
- 制作传统节日主题的诗集或展板,展示学生创作的诗词、故事和画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观察评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学生的诗词创作、口头报告和展示作品的评价。
3. 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文化素养进行综合评价。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传统节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传统、贴、宵、巷、祭、舟、艾、堂、乞、巧、郎、饼、赏、菊”等词语。
- 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学生能够分析并体会文中传统节日的特点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传统节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 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分析并体会文中传统节日的特点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传统节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教学难点 - 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等。
- 体会作者对传统节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 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2. 讨论法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 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3. 朗读法 -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4. 写作法 - 让学生通过写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时间安排]) - 播放一段关于传统节日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文化内涵。
最新传统节日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涉及章节为《传统节日》。
具体内容包括:介绍我国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六个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表达能力。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各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掌握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这些节日的名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
3. 课堂讲解(1)春节:来历、习俗、文化内涵。
(2)元宵节:来历、习俗、文化内涵。
(3)清明节:来历、习俗、文化内涵。
(4)端午节:来历、习俗、文化内涵。
(5)中秋节:来历、习俗、文化内涵。
(6)重阳节:来历、习俗、文化内涵。
4. 例题讲解(1)春节的来历是什么?(2)春节期间有哪些习俗?(3)春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6. 课堂小结七、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两部分:1. 左侧:列出各个传统节日的名称。
2. 右侧:依次列出各个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
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传统节日的认识。
2. 答案:(2)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回答。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我国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我国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通用11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内容分析本文描写了一年中我国传统的节日。
通过儿歌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了我国传统节日不同的习俗活动。
儿歌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
课文配有插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识记15个生字,会写“贴、街、舟”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知道传统节日不仅带来了快乐,更传递着亲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解决方法重点:识字、写字、背诵课文难点:1.通过学习,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知道传统节日不仅带来了快乐,更传递着亲情。
2.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解决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课件,音频、生字板贴1.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教师)2.多媒体课件:《传统节日》 (教师)3.熟读课文,预习生字,搜集传统节日习俗。
(学生)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一)观看《传统节日歌谣》,学生拍手跟唱。
(二)揭题,板书题目,识记“传统”二字。
(三)课件出示所有二类字,学生自读一遍圈生字。
(四)随文识字。
1.“宵”:宝盖+肖=宵(加一加)——形声字2.“巷”:港—三点水=巷(减一减)——三坊七巷图片3.“祭”:甲骨文字形演变——字源识记4.“舟”:甲骨文字形演变——字源识记5.“艾”:——艾草图片6.“赏”、“堂”:——下面分别是土和贝——(比一比)7.“郎”:“朗”(换一换)8.“饼”:食字旁+并=饼(形声字)(五)全班齐读二类字及词语。
《中国传统节日》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我国主要的八个传统节日,了解这几个传统节日的时间和主要风俗。
2、初步了解这些节日和农历有关。
3、感受传统节日所带来的节日气氛与快乐,进一步感受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
教学重点:感受传统节日所带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
活动过程:一、激情导入:播放视频:《小孩你别馋》学生:观看视频,感受并理解歌词。
老师:邓鸣贺在儿歌说到了很多节日,这些节日啊,是从我们的祖先开始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节日,我们把它们称为传统节日。
比如说……(课件点出八个传统节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传统节日》。
二、提出探究的内容老师: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
老师:对于这些传统节日我们要了解它们的习俗(时间、人们的主要活动、吃什么)那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中国主要的几个传统三、研究探讨1、清明节多媒体展示:清明视频、(图片:祭祖)老师: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要做些什么?吃些什么呢?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端午节多媒体展示:(图片:赛龙舟、包粽子、挂艾叶)老师: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做些什么?吃些什么呢?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3、七夕节多媒体展示:图片(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图)老师:同学们知道七夕节的传说吗?学生:自由回答4、中秋节多媒体展示:中秋视频、(图片:吃月饼、赏月、嫦娥奔月。
)老师:同学们,中秋节,家家户户都要做些什么?吃些什么呢?学生:思考并回答。
5、重阳节多媒体展示:(图片:登高、赏菊、饮酒、到敬老院看望老人。
)老师:同学们,关于重阳节,你又了解了什么呢?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老师:总结。
说出重阳节的别名——老人节。
6、腊八节多媒体展示:腊八节视频、(图片:腊八粥)老师:同学们知道腊八节吗?你们知道腊八节有哪些习俗吗?我们又要吃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个视频《腊八节》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7、春节老师:同学们,在一年里我们最期待的节日就是春节了,春节又叫做过年,那什么就是年呢?你们知道年的来历吗?提出两个问题:(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年”的来历?(古时候年是一头吃人的怪兽,人们为了把它赶走,就在这一天穿红衣服、贴红对联,放鞭炮,一直这样传了下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过年”。
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传统节日题目
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传统节日
一、活动目标:
1.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文化。
2. 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3. 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二、活动内容:
1. 传统节日知识介绍
通过PPT、视频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讲解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寓意。
2. 传统节日故事分享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中过传统节日的故事,或者自己亲身经历的节日趣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传统节日习俗体验
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习俗的体验活动,如包饺子、做月饼、包粽子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4. 传统节日主题写作
布置一篇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写出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思考。
三、活动评价:
1. 知识掌握程度评价:通过口头问答、小测验等形式,检查学生对传统节日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表达能力评价:根据学生在故事分享环节的表现,评价其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3. 实践活动评价:根据学生在传统节日习俗体验环节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4. 写作能力评价:根据学生在传统节日主题写作环节的作品,评价其写作能力和思维深度。
校本课程——中国传统节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2. 重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活动3.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节日的起源、发展和习俗。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活动,亲身体验。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资料和教材。
2. 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
3. 活动材料:准备传统节日的活动材料,如剪纸、灯笼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重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传统节日的价值和文化意义。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活动,如制作灯笼、剪纸等,让学生亲身体验。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个传统节日,深入了解其习俗和文化内涵,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和习俗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价值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以及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传统文化展览,加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
2. 邀请传统文化的专家或民间艺人来校进行讲座或表演,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3. 开展传统节日的主题班会或征文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表达。
八、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资料,如历史起源、习俗、活动等。
2. 图书资源:查阅相关的书籍和文献,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节日试题
中华传统节日知识竞赛
班级:姓名:等第:
第一轮:单项选择题:
第一组: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法定节假日的是:()
A、元旦
B、春节
C、愚人节
D、国庆
2、你认为以下四种活动,哪一种属于春节的传统习俗:()
A、和父母一起外出旅游
B、和同学一起到游乐场游玩
C、跟这父母给亲戚拜年
D、欣赏中央电视台转播的春节联欢晚会
3、下列节日中,全部属于外国节日的是()
A、感恩节、圣诞节、狂欢节、母亲节、愚人节
B、圣诞节、情人节、狂欢节、端午节、愚人节
C、狂欢节、母亲节、愚人节、中秋节、圣诞节
D、母亲节、愚人节、中秋节、圣诞节、端午节
第二组:
1、下列选项不属于我国传统节日的是:()
A、元旦
B、端午
C、重阳
D、元宵
2、下面是四则民间传说。
你认为,哪一个与元宵节的起源有关。
()
A、牛郎织女的故事
B、东方朔设巧计让那位宫女与父母双亲相见
C、嫦娥奔月的传说
D、爱国诗人屈原含愤投江报国的传说
3、以下各个选项中,全是传统节日的是()
A、元旦、春节、中秋、国庆、七夕
B、元旦、春节、中秋、七夕、重阳
C、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
D、春节、清明、建军、中秋、重阳
第三组:
1、下列选项不属于世界性节日的是:()
A、三八
B、五一
C、六一
D、十一
2、以下内容,哪项属于七夕节的风俗?()
A、乞巧、祭拜钟馗、登高、赏月
B、乞巧、祭拜魁星、晒衣、晒书
C、乞巧、祭拜钟馗、晒衣、晒书
D、乞巧、团圆、祭拜魁星、饮菊花酒
3、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希冀家人团圆的两个节日是()
A、中秋节、七夕节
B、中秋节、重阳节
C、中秋节、春节
D、中秋节、元宵节
第四组:
1、你认为下列哪个节日是我国的教师节?()
A、5月1日,
B、6月6日
C、8月27日
D、9月10日
2、下列节日属于外国节日的是:()
A、感恩节
B、植树节
C、教师节
D、环卫工人节
3、在以下内容中,哪项与中秋节起源的节俗完全相符?()
A、嫦娥奔月、玉兔捣药、拜月赏月、燃放鞭炮和张贴耀武扬威的门神
B、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拜月赏月赏玩神气活现的兔儿爷
C、嫦娥奔月、拜月赏月、祭祖扫墓、龙舟竞渡和祭拜面目狰狞的钟馗
D、嫦娥奔月、玉兔捣药、拜月赏月、晒衣晒书和祭拜相貌丑陋的魁星爷
第五组:
1、2006年中国国际动漫节将在()举办。
A、杭州
B、上海
C、北京
D、南京
2、下列选项不属于端午风俗的是:()
A、悬艾草,挂菖蒲
B、赛龙舟
C、吃“五黄”
D、春游踏青
3、按照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七月初七是七夕节,那么()是重阳节。
A、正月十五
B、八月十五
C、九月初九
D、六月初六
第六组:
1、1919年(),我国爆发了彻底反封建的伟爱国主义青年运动。
后来,把每年的这一天定为中国青年节。
A、1月29日
B、3月8日
C、5月4日
D、9月10日
2、以下哪一习俗不属于清明习俗:()
A、祭祖扫墓
B、插柳戴柳
C、春游踏青
D、闹社火
3、母亲节是()
A、3月8日
B、5月的第一个星期日
C、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D、每年的5月18日
第二轮:填空题
第一组:
1、春节时,人们在门上张贴倒着的“福”字,寓意是。
2、请说出端午节的两个习俗、。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出自王安石的《元日》,后两句是。
第二组:
1、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之义色彩的是。
2、请说出春节的两个习俗、。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前两句是。
第三组:
1、我国的老人节也就是,老人在这一天或赏菊陶冶情操,或郊游以锻炼体魄。
2、请说出元宵节的两个习俗、。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出自李白的《夜思》,后两句是
第四组:
1、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的第一天,也是的开始。
2、请说出重阳节的两个习俗、。
3、“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出自孟郊的《古意》,前两句是
第五组:
1、饮雄黄酒是的习俗。
2、请说出清明节的两个习俗、。
3、“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出自殷尧藩的《》。
第六组:
1、每年的七月一日是的节日。
2、请说出中秋节的两个习俗、。
3、杜牧的《七绝.清明》前两句是。
抢答题:
第一轮:
1、下面有四句诗,你知道哪一句与清明节有关?()
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C、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下面这首古诗描述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日的景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个传统节日是:
A、重阳
B、七夕
C、中秋
D、元宵
3、元宵节中的“元”和“宵”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元指,宵指。
4、“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这个成语出自于节的一段故事。
5、“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这句民谚反映的是清节
这个习俗。
6、宋代张择端画的《》描绘了宋代汴京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时节忙碌的人群。
7、实际上端午节时民间一年一度的全民“”,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等。
8、中秋起源于远古人类对对自然的崇拜,所以中秋又是“”。
10、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曾出现过四种不同的称谓:中国工农红军、
、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
11、除了汉族,我国共有个少数民族。
12、感恩节是最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
第二轮:
13、中国的七个传统节日是
14、请报出《我们的节日》一书中列举的9个现代节日中的五个:
15、请报出《我们的节日》一书中列举的6个现代节日中的四个:
16、年糕又称年年糕,谐音是年年高,含有
17、元宵又称“汤圆”,味道有:。
18、嫩柳叶拌豆腐是(填地名)清明时节的寒食佳品。
19、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宋词,其中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
20、东晋陶渊明最爱菊花,它的名句“,悠然见南山。
”历来为人们传诵。
2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是《》。
22、国际上把每年的( )定为“世界水日”: A.5月31日 B.3月21日 C.3月
22日 D.6月5日
23、屈原和下列那个中国传统节日有联系:() A.重阳节 B.青年节 C.元旦 D.端午
节
24、我国古代根据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关系,共划分了个节气。
备用加赛题:
1、南宋词人辛弃疾《青玉案》中“东风夜放花千树”、“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描绘的是()晚上的狂欢情景。
A、中秋节
B、元宵节
C、七夕节
D、除夕
2、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以下不属于其形象组成部分的是()
A、蛇身
B、鱼鳞
C、虎爪
D、鹿角
龙蛇的身,鱼的鳞,马的头,狮的鼻,虎的眼,牛的舌,鹿的角,象的牙,羊的须,鹰的爪,狗的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