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_(公开课)--去优质课
- 格式:ppt
- 大小:950.50 KB
- 文档页数:10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胜利、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6篇公开课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挚友、小挚友们。
篇一:孙权劝学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
吸引学生留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专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殊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
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
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
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
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
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殊簇新兴奋,大家聊得特殊兴奋。
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
全部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争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中学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高校。
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全部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方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
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闻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2、简介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语文《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孙权劝学》。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孙权的生平事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2)学会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孙权的智慧、胸怀和人格魅力。
(2)树立勤奋学习、不断进步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准确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 分析孙权劝学的智慧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体会孙权劝学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讲述孙权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孙权劝学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表达技巧和孙权劝学的智慧。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对孙权劝学的感悟和启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孙权劝学的智慧和方法。
7.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总结孙权劝学的启示,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孙权劝学的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
2.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讨论孙权劝学的智慧和方法,促进学生思考。
3. 情景模拟:让学生模拟孙权劝学的场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4. 比较分析:将《孙权劝学》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2024年孙权劝学优质课教案2. 课程类型:文言文阅读与分析3.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4.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孙权劝学》全文。
学生能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如实词、虚词的识别和句式结构的理解。
学生能够分析并阐述孙权的劝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学生能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孙权劝学》全文的理解与背诵。
孙权劝学思想的理解和分析。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
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实词、虚词的识别和运用。
句式结构的理解和翻译。
角色扮演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孙权劝学》的文言文内容和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辅助工具,如PPT、翻译工具等。
准备角色扮演和口语表达的实践活动。
2. 学生准备:预习《孙权劝学》全文,初步理解文意。
复习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孙权和《孙权劝学》的背景。
提问学生关于孙权和三国时期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与分析(15分钟):学生集体朗读《孙权劝学》。
教师引导学生识别文中的实词、虚词,解释难点词汇。
分析句式结构,翻译重要句子。
3. 讨论与思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孙权劝学的意义。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4. 角色扮演(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孙权劝学的场景。
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口语表达和表演技巧。
5. 总结与作业(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孙权劝学的思想。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孙权劝学》全文,准备下一节课的默写检验。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等方面。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教学体验,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上对《孙权劝学》的背景、作者、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3)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1、演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设想】1、以“朗读——译读——思读——演读”逐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感情。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分角色朗读等。
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
2、比较阅读。
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参与教学,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为文学常识专家组、字词专家组,质疑专家组、名言专家组,分别收集有关本文相关资料,进行交流。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
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二、展示与交流。
1、文学常识专家组展示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与本文有关的文学知识。
2、教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与本文有关的文学知识。
(幻灯片演示)三、感知与理解1、朗读课文,准确认读。
(1) 教师范读。
要求:听清字音,明确句读。
(2) 学生练读。
要求:熟悉字音,练习断句。
第4课《孙权劝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下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 抓住关键语句,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2. 体悟文章主旨,学习人物品质。
3.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语句,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流程1.孙权一劝(上级与下级)【课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疏通文义】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注释】①初:当初。
②谓:对……说。
③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④今:现在。
⑤涂:同“途"。
当涂:当道,当权。
⑥掌事:掌管军中的事务。
⑦可:可以。
【翻译】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军中的事务,不可以不学习!”⑵蒙辞以军中多务。
【注释】①以:用。
②辞:推托。
③务:事务。
④多务:事务多。
【翻译】吕蒙用军中事务多加以推托。
或“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朋友圈】用“文言文”把“蒙辞以军中多务"变成吕蒙的一句话吗?蒙曰:……蒙曰:“军中多务,无暇,如何能学!”(沟通受阻,吕蒙很不给面子啊!)2.孙权二劝(上级与下级)孙权会怎么做呢?可能“打",也可能“逃”。
⑴打权怒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君叫臣学,臣不得不学!不学,杀!"⑵逃权叹曰:“罢了,罢了……孺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也!此人非帅才,随他去吧!”⑶孙权的做法【课文】权曰:“孤⑺岂欲卿治经⑻为博士⑼邪⑽!但⑾当涉猎⑿,见往事⒀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疏通文义】⑴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注释】①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欲:想要。
④治:研究。
⑤经,儒家经典。
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书。
(简称《诗》《书》《礼》《易》《春秋》⑥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第4课孙权劝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词语;把握课文内容。
(知识目标)2. 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能力目标)3. 学习孙权和吕蒙的精神品质,领会文章带给读者的启示。
(情感目标)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孙权和吕蒙的精神品质,领会文章带给读者的启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关羽曾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却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肯定有非凡之处,他就是吕蒙。
吕蒙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可他就是不爱读书,这不,孙权来劝说他了,结果怎样呢?我们来学习《孙权劝学》。
师生一起明确本课学习目标:1. 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词语;把握课文内容。
(知识目标)2. 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能力目标)3. 学习孙权和吕蒙的精神品质,领会文章带给读者的启示。
(情感目标)(二)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富有节奏、读出感情。
②小组同学朗读比赛,师生指正。
③朗读指导,播放录音,师生静听。
2、疏通文意:挑战自我,一决胜负:分配小组任务,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同学互助,翻译句子。
①采用抢答或教师提问的方式,师生共同理解文意,翻译文章。
②强调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现象。
③师生共同总结翻译成果。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三)析读课文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怎样劝服吕蒙的?(可以引用原文)提示:可以根据下列表格去梳理解题思路。
2、孙权劝学的效果如何,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提示:①鲁肃的神态和语言②鲁肃结友的举动③吕蒙的语言3、人物形象分析:①孙权:重视人才培养。
语文《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孙权劝学》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能够分析孙权的劝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对比分析,了解孙权劝学与当代教育观念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孙权劝学》的文言文内容及其翻译。
2. 孙权的劝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结合现实分析孙权劝学的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孙权劝学》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孙权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言文内容,记录不懂的字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比分析孙权劝学与当代教育观念的异同。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重点字词的含义,翻译课文,分析孙权的劝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5. 拓展延伸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分享解决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孙权劝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孙权劝学》,巩固文言文知识。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2.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后作业,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孙权劝学》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2.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课堂互动是否充分,学生参与度如何?4. 教学评估是否准确,能否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八、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对教学进行改进,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具体措施包括:1. 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可以采用更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图片、视频、案例等,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孙权劝学》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劝告大臣们学习的故事。
通过孙权的劝学,体现了他重视人才,注重知识的思想。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感受孙权的才华和智慧,理解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
他们对历史故事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对文言文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文言文,并引导他们从中汲取智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字词的掌握。
2.难点:文言文的断句、翻译,以及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共同进步。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孙权及其时代。
2.呈现(10分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同时,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孙权的劝学之情。
随后,进行课文翻译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巩固(5分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孙权劝学优质课教案2篇Sun Quan's teaching plan of high quality lessons编订:JinTai College孙权劝学优质课教案2篇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孙权劝学优质课教案2、篇章2:孙权劝学优质课教案篇章1:孙权劝学优质课教案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孙权劝学》是人教社20xx年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自读课,选自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讲的是三国时期东吴吕蒙在孙权劝说下认真读书,才略长进的故事。
文章短小精悍,对话描写生动,既可承担、落实本单元写人的教学重点任务,又是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的好文本,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本设计以朗读(不同形式)为主线,以练习(不同形式)为副线,意在通过引导,学生能够疏通文意,积累一些基础的文言词句,体会传神的语言,感知生动的人物形象,习得文言文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教师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学情学法分析教学此课前,学生初中阶段已学过八篇文言文,初步掌握了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疏通浅显文言文文意的能力,本课的主题与学习有关,易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联系实际选准切入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在读中质疑文题,圈点勾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感知文本思想内容,提升学生的感悟与理解能力。
三、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两个成语。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3.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及两个成语,把握文意;2.难点:品味人物对话并据此评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语文《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孙权劝学》。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孙权劝学》的背景知识,理解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解读《孙权劝学》。
(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孙权的智慧与魅力,学习他的博大胸怀和远见卓识。
(2)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课文《孙权劝学》。
2.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孙权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孙权劝学》,提问:“你们认为孙权为什么要劝学?”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
(2)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读课文。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探究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孙权劝学的目的是什么?”(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孙权的博大胸怀和远见卓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四、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学习感悟的短文。
3. 深入了解孙权的生平事迹,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背诵课文和课后作业的质量。
3. 学习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课后短文和分享学习成果中的表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孙权的形象和时代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初中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精选公开课教案一等奖《初中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精选公开课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初中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精选公开课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法学法】朗读法,揣摩探究法,点拨法【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老师有几个问题请教同学们:1、孙权是三国中哪一个国的开国君主()A、魏国B、蜀国C、吴国2、在孙权心目中胆识、学问、才能、谋略仅次于周瑜的大将是()A、关羽B、吕蒙C、鲁肃二、介绍故事出处和文中人物《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三、朗读感知课文1、听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显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
2、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3、体会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词语,把握文意。
2、品味人物对话并据此评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说到三国这一段历史,正如一首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确实,在三国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曹操、刘备、孙权,可谓三足鼎立,水火不容。
但是,曹操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可能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作为帝王的一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二)明确目标,了解作者1、学生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资料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及其作者的知识。
(二)朗读品味1、一读:读准字音(1)教师朗诵课文,学生看书听读,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2)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时,教师巡回作个别指导)(3)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然后在读音、停顿方面给予评价。
(4)教师对这课需要关注的字音在大屏幕上作提示。
(5)师生一起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二读:读懂文意(1)结合资料书和课下注释,请同学们梳理文意,即把课文试着口头翻译一下,独立完成。
(学生自主进行,教师巡回指导)(2)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刚才不能翻译出来的地方提交小组讨论解决。
如果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做好记录,一会儿提交全班讨论解决。
(学生合作解疑,教师巡回指导)(3)小组也不能解决的句子,提交全班讨论,学生代表提出问题。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孰若孤”“蒙辞以军中多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4)师生一起再次结合注释和上下文,合作解疑。
(5)师生一起朗读全文,在朗读中加深对文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