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5-8章)【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7.75 MB
- 文档页数:108
第4章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一、选择题1.人力资本是与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它是由著名经济学家()首先给予阐释而获得特定含义的一种资本概念。
A.舒尔茨B.斯特鲁米林C.沃尔什D.韦锥【答案】A【解析】人力资本的概念是美国沃尔什首先提出的,并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首先给予阐释而获得特定的含义。
它与物力资本相对应,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
2.()把教育看作信息,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是怎样挑选工人的,据此,说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A.筛选假设理论B.社会化理论C.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D.人力资本理论【答案】A【解析】筛选假设理论把教育看做信息,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怎样挑选工人,据此,说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教育信息具有社会经济效益。
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①同意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程度与工资收入水平看成是正比例关系;②认为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是通过教育的筛选作用形成的。
教育的作用直接反映在雇主对劳动力的筛选上。
3.()是从研究教育如何培养、训练劳动力的个性特征,从而为生产服务,为发展经服务,论证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A.社会化理论B.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C.筛选假设理论D.人力资本理论【答案】A【解析】社会化理论是从研究教育如何培养、训练劳动力的个性特征,从而为生产服务,为发展经济服务,论证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①批评了早期人力资本理论。
认为在现代化的社会里,教育的作用首先不在于提高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或认知能力,而在于它的社会化作用。
所谓社会化,即着重培养和训练社会生产中需要的各种劳动力的个性特征;②教育作用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经济效益上说,教育、培养和训练不同个性特征的劳动力,能顺利地做好不同技术水平的工作,起到岗位职责对口、生产顺利进行的作用;另一方面从教育与社会不平等关系上说,教育不但没有促进社会平等,而且还会再产生社会不平等。
第2章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选择题1.教育经济学萌芽于20世纪的()。
A.50年代B.60年代C.70年代D.80年代【答案】A【解析】教育经济学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形成于60年代。
本题是对教育经济学产生历史时间的考查,应该记忆。
2.教育经济学在20世纪()转入发展期。
A.50年代B.60年代C.70年代D.80年代【答案】C【解析】20世纪70年代以后是教育经济学的发展时期,教育经济学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独立学科,各国都十分重视这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使得教育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有了一定的地位。
3.1962年出版并正式采用《教育经济学》名称著作的作者是()。
A.苏尔茨B.丹尼森C.贝克尔D.韦锥【答案】D【解析】英国的教育经济学家韦锥于1962年出版并首次正式采用《教育经济学》名称著作,曾一度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的标志。
4.教育经济学首先产生于()。
A.东方国家B.西方社会C.欧洲国家D.北美国家【答案】B【解析】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于西方社会,在世界学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有其历史背景与时代条件。
它是现代经济和现代教育的产物。
它在西方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50年代,形成于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后又有了新的发展。
5.教育经济学在20世纪()引进中国。
A.50年代B.60年代C.80年代D.90年代【答案】C【解析】1980年11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第一次访问中国并作学术报告,介绍了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
此后一些大学与教育科研机构的学者陆续发表文章,对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评述、简介和推广,大大促进了学科的研究工作。
6.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前苏联斯特鲁米林于()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
A.1924B.1935C.1946D.1954【答案】A【解析】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苏联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学术论文,这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
第5章教育供给与需求一、选择题1.教育供求的矛盾有()A.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矛盾B.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的矛盾C.扩大招生与就业紧张的矛盾D.提高教育质量与师资队伍现状的矛盾【答案】A【解析】教育供求之间存在着矛盾。
这种矛盾表现为教育的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教育的社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等。
教育的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个人与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出发点和追求的目标不同,因而在需求的质量上、教育需求的层次和类别结构上必然会出现差异和冲突。
2.不属于教育供求矛盾的主要调节方式的是()A.市场调节B.政府调节C.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相结合D.个人调节【答案】D【解析】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教育需求的无限,从而产生供求之间的矛盾,其主要表现形式为教育经费短缺而导致教育需求与供给总量上失衡。
因此,需要对教育的供求矛盾进行调节。
调节的方式有多种,主要有政府调节、市场调节以及政府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等。
3.影响教育个人需求的决定性因素是()A.个人天赋能力B.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C.学杂费的高低D.个人教育未来收益【答案】B【解析】受教育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家庭要支付教育的直接和间接费用,即使免费的义务教育,家庭也要支付部分教育费用。
儿童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后,家庭还要因为子女受教育而必须支付间接费用。
家庭能够为子女付出多少教育费用取决于家庭的经济状况。
因此,家庭经济状况成为影响教育个人需求的决定性因素。
4.教育供求关系的主要矛盾中,从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看很难解决的是()A.公民个人要求接受教育的范围和程度在扩大与提高B.教育需求无限膨胀与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C.社会教育需求与个体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D.教育供给与教育结构需求之间的矛盾【答案】B【解析】目前,我国教育供求关系中有两个主要矛盾。
其中一个矛盾就是,教育需求无限膨胀与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
教育需求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绝对数的增加,大约每年新增新生两千五百万人;二是公民个人要求接受教育的范围和程度在扩大与提高。
第11章教育经济效益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教育经济效益描述中有误的是()。
A.教育投资只能产生教育成果B.计算教育经济效益,从投入端开始C.具有直接和最终两种表现形式D.具有间接性、迟效性、长效性、多效性、条件性【答案】B【解析】教育经济效益有以下特征:①教育经济效益具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为直接表现形式,另一种为最终表现形式。
②教育投资只能产生教育成果。
③计算教育经济效益,不能直接从投入端开始,应该从物质生产领域中各种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花费的教育经费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为计量的出发点。
④由于教育经济效益具有以上特征,必然导致出一些特有的特点,即教育经济效益具有间接性、迟效性、长效性、多效性和条件性等。
2.教育纯收益是指()。
A.在同样的教育投资情况下,个人教育收益的差额B.不同时期教育收益的差额C.个人由于接受教育所带来的收入增长总和D.由于投资教育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的总和【答案】D【解析】教育纯收益是指由于投资教育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的总和。
具体计算方法是用一定时间内的教育收益总额减去该时期教育成本总额,就是教育的纯经济收益。
3.美国的舒尔茨提出的教育增量分析法公式是()。
A.B.C.D.【答案】A【解析】美国的舒尔茨提出的教育增量分析法公式是式中P e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百分比),△K n为一定时期内教育投资增量,△Y为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增量,r n为一定时期内平均教育投资收益率。
4.教育经济效益指标不包括()。
A.教育收益率B.教育纯收益C.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D.教育对人力资本的贡献【答案】D【解析】教育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一般包括教育纯收益、教育收益率、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以及教育对个人收入的贡献。
5.用个人教育费用(成本)和预期收入相比计算教育收益的计算方法是()。
A.劳动简化法B.余数分析法C.现值折算法D.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答案】C【解析】美国沃尔什教育收益计算法也称现值折算法。
第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1.经济增长答:经济增长是指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和劳务的增加。
2.经济发展答:经济发展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其实质是指社会基础由旧的结构向新的结构发生本质变化的过程。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答: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联系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
(2)区别经济增长是指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和劳务的增加;经济发展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其实质是指社会基础由旧的结构向新的结构发生本质变化的过程。
4.经济发展的实质和特质。
答: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一种新旧结构的大转换,在发展时期一般就表现为如下特点:(1)全面大规模的物质技术更新新的技术体系取代旧的技术体系意味着全面大规模的物质技术更新。
新一代的生产工具、物质装备、技术规范和组织所取代传统的生产工具、物质装备、技术规范和组织,并从某一个地域或部门开始,逐步扩展到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和地域。
(2)集中大量的投资大规模的物质技术更新需要有集中的投资。
罗森斯坦-罗丹提出了“大推进”理论。
该理论合理的部分是提出了在发展阶段必须有较集中的投资和较高的储蓄率。
(3)惯性的突破惯性的突破是指在旧的结构转向新的结构过程中,原来在旧结构下所形成的某种习惯势力受到强烈的冲击。
这种惯性,包括行为的惯性、观念的惯性、组织的惯性和生活的惯性,等等。
(4)动荡的可能性在结构转换过程中,旧的经济不会立即被打破,新的经济也不会立即建立,旧的习惯势力也不会在短期内消失。
因此,经济生活容易出现波动,社会乃至心理上容易产生失衡,这就增加了引发社会动荡的可能性。
5.研究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是研究教育与哪些因素之间的关系?答:(1)教育、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教育、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3)教育、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4)教育、现代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5)教育、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1章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选择题1.《教育经济学选读》(Ⅱ)、《教育经济学注》(新版)、《教育经济学导论》的作者是()。
A.希恩B.科斯塔年C.布劳格D.韦锥【答案】C【解析】以上的几篇著作都是布劳格完成的,本题是对教育经济学著作体系的考核,具有代表性的应进行记忆。
2.教育经济学是研究()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A.教育与社会B.教育与经济C.经济与社会D.经济与政治【答案】B【解析】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二、名词解释教育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2005研]答: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它是在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通过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从劳动力再生产与教育训练的关系角度,从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智力、发展科学技术与教育关系的角度,以及教育内部经济效益发展规律,阐明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这种作用要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确立并计算出具体数理模式和数量指标。
三、简答题1.简述英国教育经济学家布劳格教授对教育经济学研究的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2003研]答:布劳格是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学教授,也是著名的教育经济学专家。
他研究成果众多,在较系统地总结世界各国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布劳格的一大批著作对教育经济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主要著作有《教育经济学著作选注书目》(1966)、《教育经济学选读》(I)(II)(1968,1970)、《教育经济学导论》(1970)。
其中,他的《教育经济学导论》被西方认为是有代表性的教科书。
全书主要包含了人力资本的形成、教育投资、教育对经济成长的贡献、教育设计的目的、人力需求设计法、成本—效益分析:私人的计算法、成本—效益分析:社会的计算法、成本—效益分析的应用、教育的个体分析、教育融资问题等内容。
第6章教育与就业1.就业答: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
2.教育与个人就业的一般关系。
答:(1)通过教育可以建立正确的职业社会评价;教育在建立正确的职业社会评价方面的作用:①通过教育能够改变特定的社会文化,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逐步改变传统的职业等级观,树立职业平等观;②通过教育能够提高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从而改善劳动环境和条件;③通过教育能够提高国民的素质,提高国民参政议政的水平,有利于有关职业政策的改革。
(2)通过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3)通过教育可以缓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
3.教育与社会就业的一般关系。
答:教育与就业的一般关系表现在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1)教育在解决一般性就业问题中的影响教育是解决一般性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①教育是经济发展的保证,是解决劳动力一般性就业问题的前提;②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中介和基础,使劳动力一般性就业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③教育部门本身的发展有助于解决一般性就业问题;④教育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和一般性就业问题的解决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教育在解决劳动力结构性就业问题中的影响①教育的发展影响着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教育程度;②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劳动者技术水平的提高;③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适应能力。
(3)教育在解决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中的影响①通过教育可以建立正确的职业社会评价;教育在建立正确的职业社会评价方面的作用:a.通过教育能够改变特定的社会文化,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逐步改变传统的职业等级观,树立职业平等观;b.通过教育能够提高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从而改善劳动环境和条件;c.通过教育能够提高国民的素质,提高国民参政议政的水平,有利于有关职业政策的改革。
②通过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③通过教育可以缓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
第10章教育成本1.什么是教育成本?答:教育经济学界对教育成本的本质内涵有着基本的共识,即教育成本是指培养学生所耗费的社会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
其货币表现为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直接和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
关于教育成本的主要观点有:(1)曾满超我国学者曾满超认为教育的成本是指用在教育上的投入的经济价值。
一种教育投入的成本或经济价值被定义为它的机会成本,并且以该投入最佳使用的价值来测定。
(2)盖浙生我国台湾教育经济学者盖浙生认为教育成本分为教育生产者的成本和教育消费者的成本。
教育生产者是公私立教育机构,教育的消费者是学生。
教育成本=教育生产者的成本+教育消费者的成本。
(3)王善迈王善迈教授认为教育成本是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以货币形态表现,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
(4)靳希斌靳希斌教授也认为,教育成本是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2.教育成本可分为哪些类别?答:教育成本依据其支出的目的不同、支出的主体不同、支出的性质不同等,可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别。
具体包括:(1)教育的货币成本和机会成本①教育的货币成本是直接用于教育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折合成货币表示的货币总额。
②机会成本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是为达到特定的目标而失去或放弃的资源的价值。
狭义的机会成本是为达到特定的目标而损失的价值。
(2)教育的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①教育的社会成本指国家和社会培养每名学生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社会直接成本和社会间接成本。
②教育的私人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由学生本人、家庭、亲友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个人直接成本和个人间接成本。
(3)教育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①教育的直接成本指社会与受教育者个人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它又可分为教育的社会直接成本和教育的个人直接成本。
②教育的间接成本指社会与受教育者个人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
第4章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1.人力资本理论的含义及其主要特征。
答:(1)人力资本的含义人力资本指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就其实体形态来说,是活的人体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和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总称,它可以在未来特定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剩余价值或利润收益。
(2)人力资本的基本特征在于以下几方面①人力资本是体现、凝结和贮存在特定的人身上,与作为其载体或天然所有者的个人须臾不可分离,并经由这个人形成、支配和使用才能发挥效能。
其他任何个人、组织或政府对人力资本的生产、形成、支配和使用并从中获得收益,都不能无视或超越它的载体、归属体或直接所有者——个人而为之。
②人力资本是为在未来获得预期收益而在目前投资所形成的人力是资本化的人力资产,是可以进行货币计量、会计核算的,并作为获得手段使用的人力资源。
a.“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区别第一,“人力资源”ⅰ.在人口经济学中指的是全体人口或社会劳动者人数;ⅱ.在劳动经济学中主要是指的全体人口或劳动力;ⅲ.在管理学中指企业劳动人事关系。
第二,“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强调投资收益回报、价值增值,所有者权益和人力的个体素质或精神存量的形成和积累。
它指明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经济增长的因素,因而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
b.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区别第一,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显著标志是它属于人的一部分。
它是人类的,因为它表现在人身上;它又是资本,因为它是未来满足或未来收入的源泉或者两者的源泉。
没有人能把自己同他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分开。
他必将始终带着自己的人力资本,无论这笔资本是用于生产还是用于消费。
第二,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区别在于:人力资本的所有权既不能被转让,人力资本也不能被当做财富来继承和买卖,但它与物力资本一样,能够对经济起着生产性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增加。
2.人力资本理论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答:(1)以1929~1933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为背景①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从而使经济学陷入第二次理论危机。
第5章教育供给与需求
5.1复习笔记
一、教育与劳动力供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资源
1.劳动力
(1)定义
劳动力是指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
劳动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同生产资料相结合,能够转换为社会产品,增加社会财富。
(2)特点
马克思揭示了劳动力的三个特点。
①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之中,它不能与活的人体相分离,每一个生存着的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经验积累;
②劳动力包括人的体力和人的智力;
③劳动力只有在劳动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2.劳动力资源
(1)定义
劳动力资源又称人力资源。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源是指它所拥有的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质量。
(2)内涵和外延
①内涵
劳动力资源是指劳动力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②外延
劳动力资源的外延包括现实的劳动力资源和潜在的劳动力资源。
潜在的和现实的劳动力资源共同构成一国劳动力资源的总和。
a.现实的劳动力资源
现实的劳动力资源是指劳动适龄人口中有工作能力和意愿并积极谋职任职者,以及劳动适龄人口(男16~60周岁;女16~55周岁)之外的实际工作者。
b.潜在的劳动力资源
潜在的劳动力资源是指劳动适龄人口中有工作能力与意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参加工作的人口。
(二)劳动力需求
1.定义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劳动力的数量。
2.要素
(1)以购买欲望为前提;
(2)以支付能力为保证。
3.劳动力需求量与劳动力的价格的关系
劳动力需求量与劳动力的价格成反比关系: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劳动力价格工资上涨时,需求量减少;当劳动力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
4.边际收益率理论
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单个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1)核心
边际收益率理论的核心,是将某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收入和它的边际成本作比较。
(2)边际成本
劳动力的边际成本是指追加使用一个单位的劳动力所需要追加的成本。
(3)边际收入
劳动力的边际收入是指增加使用一个单位的劳动力所带来的追加收入。
(4)规律
当边际收益率为正时,即使劳动力价格提高,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仍然增加。
5.影响劳动力总需求的因素
从宏观上看,劳动力总需求受制于多种因素,仅仅用边际收益率理论来解释是不够的,还应当从以下几种因素来综合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
①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的国家和地区,社会的生产总量大,劳动力的需求多;
②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慢的国家和地区,劳动力的需求少。
(2)产业结构
一国的产业结构决定着劳动力的需求结构。
①第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比例决定着对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及其不同熟练程度的需求比例;
②不同行业、不同职业内部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决定着各类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及其比例。
(3)技术水平
①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先进技术设备的应用使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产生了“机器排挤工人”现象,降低了对低层次劳动力需求。
②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广泛应用导致一些新行业不断兴起,一些传统行业逐渐衰落,出现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但从长期来看,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扩大劳动力需求。
(4)其他影响因素
社会人口增长、人口年龄构成及其变动趋势,消费水平变化,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变化等影响社会劳动力的长期需求。
国际局势、国内政治状况、公众舆论,以及劳资政策等影响劳动力的短期需求。
(三)劳动力供给
1.定义
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劳动力数量。
2.内在规定性
(1)供给的愿望;
(2)供给的能力。
3.构成要素
(1)劳动力数量
劳动数量包括正在从业的人员、正在谋取职业的人员和潜在劳动力中准备进入劳动市场的人员,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等。
(2)工作时数
工作时数是指工作日和工作周的多少。
(3)劳动效率
劳动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劳动量。
4.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价格
如图5-1所示,图中,у轴表示劳动力价格,x轴表示劳动力供给量,随着工资从W0
上升至W1,劳动力供给量逐渐增加,但此后进一步增加工资造成劳动力供给量下降。
这表明,劳动力价格并不是决定劳动力供给的唯一因素。
图5-1劳动力供给曲线图
5.影响劳动力总供给的因素
从宏观上看,影响劳动力总供给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人口总量和年龄结构
①人口总量过少,可能造成劳动力供给不足;人口总量过多,可能造成劳动力供给过剩;
②适龄劳动人口越多,劳动力供给就越多。
(2)人力的流动
人力的流动包括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流动两种类型。
由于国家、地区之间生活水平与工资报酬的差别,人才必然大量地流动,结果是流入地的劳动力供给增加,流出地的劳动力供给减少。
(3)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某类劳动力中具有工作能力与意愿、实际就业和积极谋求就业的人数与该劳动力总人数的百分比。
劳动力参与率越高,劳动力供给越多。
(4)在校生人数与毕业生人数
①在一国劳动力人口既定的情况下,在校生人数越多,现实的劳动力供给就越少;
②毕业生人数和类别不仅影响劳动力供给的数量,还影响到劳动力供给的质量和结构。
(四)教育与劳动力供求的关系
对劳动力供求矛盾的调节,可采用经济、计划、行政、法律、教育等各种手段。
其中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事业,对于调节劳动力供求矛盾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发展教育,有助于形成劳动力的合理供给
(1)根据劳动力供给的质量水平,劳动力分为高层、中层和低层。
这三个层次劳动力的合理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及其结构。
(2)现代教育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每个部分可以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劳动者进行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的专门职能和专业技能训练,使他们获得某种专门知识技能并成为某一层次的劳动力。
2.大力发展教育,有助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种类劳动力的需求
(1)劳动力需求的职业特定性很强,必须要有相应种类的劳动力供给才能满足;
(2)教育能够根据经济对劳动力规格的不同需求,培养出相应种类的劳动力。
3.大力发展教育,有助于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供求平衡
(1)目前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特征是以高劳动技能、高熟练劳动程度为主的智力型劳动力的流动,尤其是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
(2)大力发展教育,有助于劳动力自由和合理地流动,合理分配社会劳动。
4.大力发展教育,有助于缓解劳动力供求的矛盾
(1)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从而造成劳动力供求矛盾的加剧;
(2)教育是使失业劳动者获得再训练以便重新获得就业机会和缓和劳动力供求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