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 格式:doc
- 大小:369.00 KB
- 文档页数:10
3.海洋环境防灾减灾基础题库石油1.海洋石油污染的环境影响有哪些?海洋石油污染不仅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改变生物群落结构、危害海洋生态系统,还能降低海滨环境的使用价值、破坏海岸设施,还可能影响局部地区的水文气象条件、降低海洋的自净能力。
2.溢油事故按其溢油量分为大中小三类,其溢油量标准是如何划分的?溢油量大于100吨为大型事故,在10~100吨之间为中型溢油事故,10吨以下为小型溢油事故。
3.英国“托里坎荣”号油船污染事件发生于何时?1967年3月18日。
4.2009年9月15日,受台风影响,空载集装箱船“圣狄”轮在珠海高栏岛长咀附近海域搁浅,事故造成燃油泄漏入海,这艘船来自哪个国家?巴拿马。
5.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发生在何年?2010年5月5日,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6.中国历史上,最大一次船舶溢油事故发生在哪个水域?中国历史上最大一次船舶溢油事故就发生在南海水域。
1976年2月16日,“南洋”轮在汕尾附近海域与他船发生碰撞,导致8000吨货油全部溢出。
7.美国康菲公司与中海油合作开发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发生在何年?2011年6月11日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B、C平台附近10日出现油带,其中C平台仍有少量油花溢出。
2011年6月11日16时可以清晰看到一条千米以上的油带浮在海面。
2011年8月24日,康菲石油公司就渤海湾漏油事件在北京召开媒体发布会,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司徒瑞在发布会上向公众道歉,表示将对溢油事件负责。
2011年8月31日,是国家海洋局要求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实现“两个彻底”(即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的最后期限。
8.2011年中海油渤海湾漏油事故,康菲和中海油总计支付了多少赔偿金?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计支付16.83亿元人民币赔偿。
其中,康菲公司出资10.9亿元人民币,赔偿本次溢油事故对海洋生态造成的损失;中海油和康菲公司分别出资4.8亿元人民币和1.13亿元人民币,承担保护渤海环境的社会责任。
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海洋局•【公布日期】1990.04.20•【文号】国海管字[1990]196号•【施行日期】1990.04.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新闻出版正文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1990年4月20日国海管字(1990)196号)国务院、军队有关部门,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各海洋产业部门:随着我国沿海经济建设、海上生产作业及国防建设事业的发展,海洋环境状况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特别是海洋灾害问题日益为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所关心与重视。
为顺应客观需要,开拓更为广泛的海洋公益服务领域,我局根据多年及当年的近海污染监测、近海标准断面监测、船舶测报、海洋浮标监测、沿海海洋台站观测,以及各类专项调查所获资料,结合海洋环境的研究、预报和警报等综合分析结果,于每年第一季度末发布上一年度的“中国海洋环境年报”,以便各部门及时了解、掌握这些情况,并对当年可能出现的异常与灾害及早作准备,以保障沿海及海上生产、开发活动的安全、海洋环境的保护、预防和减轻海洋灾害等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为海上执法管理提供依据。
在此基础上,还将编制内容更详细、信息量更大的三份专项公报或年报,即“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国海平面公报”及“中国近海海域环境质量年报”。
这三份材料社会更为关心,定于每年五月份发布。
鉴于“年报”的使用范围较大,为不断改进并完善此项工作,望各部门及时将“年报”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反馈我局,同时还望各部门将自行开展的海洋环境研究、调查所获成果通报我局,以期使“年报”内容更充实、服务效果更好。
来函或材料请寄:天津市七十五号信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邮政编码:300171。
南海生态安全的法治保障探析摘要:南海生态安全面临着海洋环境灾害、陆源污染、生态恶化、战争及自然灾害等多种威胁;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虽然基本形成,但仍不够完善,立法内容应当充实和调整,效力等级有待提高,行政执法体制有改革之必要,生态安全保障机制亟需创新,南海生态安全保障专门立法属于空白;因此应当完善南海生态安全保障的法律体系,健全海洋生态补偿和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生态修复制度,完善南海生态灾害应急处理制度,修改生态安全保障的刑事法律,改革南海执法体制。
关键词:南海;生态安全;法律保障中图分类号:df4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2)05010609海洋生态安全是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关系到国家环境资源保护总体目标能否实现,也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及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南海是我国最大的海域,北临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四省,东南、西南及南边毗邻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印尼、文莱等东盟国家,面积大约356平方公里,主要由海南省管辖。
南海在我国海洋经济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我国通往印度洋、大西洋等海域的主要海上运输通道,因此,必须保证南海的生态安全。
但生态安全的保障本质上依赖于完善的法律制度,本文拟对南海生态安全的法律保障问题进行一些肤浅的探讨,以尽绵薄之力。
一、南海生态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海洋公报》)指出,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基本满足海域使用要求,赤潮和绿潮灾害有所减轻,但江河污染物入海量增加,溢油等突发环境事故灾害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严重。
近岸局部海域富营养化、海洋环境灾害频发和海岸带生境破坏是影响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
[1]《2009年南海区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南海公报》)披露:“南海区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30 750平方公里,比2008年增加21.3%”;南海区海域近岸水体营养盐污染严重。
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 概述2009年,国家海洋局组织沿海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贯彻落实海洋环境保护分级管理责任制,切实履行海洋环境监督管理的职责,深化海洋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建设,提高监测评价能力和水平,在全面做好我国管辖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和趋势监测、海洋功能区监测、入海污染源监测、海洋环境灾害及突发事件监测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渤海等海域的环境监测,进一步深化了近岸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工作,积极推进了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业务化监测工作,开创了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工作新局面。
2009年,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146 980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7.3%。
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
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局部海域沉积物受到重金属和石油类污染。
部分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水平依然较高。
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其功能要求。
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水浴场环境状况良好。
海洋倾倒区和油气区环境质量基本符合其功能区环境保护要求。
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分别占所监测海洋生态系统的24%、52%和24%。
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较上年有较大增长。
73.7%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铜等重金属在长江口、珠江口海域的大气输入通量仍呈上升趋势。
海洋垃圾数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全年发现赤潮68次,累计面积约14 100平方公里;赤潮发现次数与上年相同,累计面积基本持平;赤潮多发区主要集中在东海海域。
海岸侵蚀范围和速度加大。
渤海滨海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加重。
清洁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一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
较清洁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二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国家海洋局关于做好海洋环境公报工作的意见正文:---------------------------------------------------------------------------------------------------------------------------------------------------- 国家海洋局关于做好海洋环境公报工作的意见(国海发[2000]20号2000年6月27日)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为贯彻实施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加强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当前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现就做好海洋环境公报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发布海洋环境公报的重要意义发布海洋环境公报是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及资料,对海洋环境现状作出客观评价,并向社会公众公布的一种行政行为。
新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这是国家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编制并发布海洋环境公报是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行海洋环境监督管理职能的重要形式,也是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为海洋经济建设服务的具体体现。
通过发布海洋环境公报,可使公众及时了解海洋环境状况以及环境破坏问题给沿海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以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海洋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海洋环境保护事业,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
同时,海洋环境公报对各级政府制定海洋环境政策和环境整治措施、确定海洋环境管理目标、减轻海洋灾害、调整沿海地区经济结构等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各地人民政府应从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布海洋环境公报的重要意义,加强对公报工作的领导,把各方面工作做好。
二、海洋环境公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一)指导思想海洋环境公报工作要以提高全社会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促进海洋经济健康发展为目标,坚持为海洋管理服务、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宗旨,本着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在做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海洋环境公报的编制和发布工作。
2010年海域使用管理公报2011-05-18 | 作者:| 来源:国家海洋局| 【大中小】【打印】【关闭】概述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
全国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合理配置资源、保障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参与宏观调控,创新管理思路,突出管理重点,海域管理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新一轮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工作有序开展,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文本编制完成,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
围填海管理全面加强,围填海计划指标得到严格执行。
优先保障国家能源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海洋产业的用海需求,全年报国务院批准重大建设项目用海16个。
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用海管理得到规范,海砂开采海域使用权市场化配置初显成效。
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业务化运行工作扎实推进,海域使用权属数据整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质量年”活动全面开展,海域使用论证监管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海域海岸带整治与修复工作正式启动。
2010年全国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2481本,确权海域面积19.38万公顷,征收海域使用金90.74亿元。
1 基本情况1.1 海洋功能区划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专家评审会充分发挥海洋功能区划统筹作用。
新一轮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工作有序开展,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文本编制完成,印发《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技术要求》,组织召开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专家评审会。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张宏声开展海域管理专题调研成立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厅(局)及有关研究单位推荐的44名专家组成的全国海洋功能区划专家委员会。
经国务院批准,下发《关于规范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修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修改的前提条件和报批程序。
1.2海域权属管理我国首个海砂开采海域使用权挂牌竞价成功进一步优化项目用海审批程序,提高审批工作效率,坚持把合理配置资源、保障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优先保障国家能源和交通等基础设施、重点海洋产业的用海需求,全年报国务院批准了16个重大建设项目用海。
2010年水污染事件回顾我国面临着严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据《中国至2050年水资源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中介绍:中国工业发展平均每年增长8%~18%,同时Ⅴ类水体面积年增长率为3%~5%,相当于经济每增长10%就有3000km2的水面积变成Ⅴ类,水污染速度发展之快令人震惊。
近年来水污染事件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从2001年~2008年平均每年发生近千起水污染事件,给经济发展和居民健康构成极大的危害。
在这岁末年初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在过去的一年里发生的水污染事件,警醒大家水污染还在继续,反思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黄河渭河“漏油门”事件污染指数:★★★污染影响:黄河下游沿岸饮水出现危机2009年12月30日渭河漏油事件——2010年水污染的序幕由此拉开。
陕西渭南赤水的中石油“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渭南支线发生漏油,泄漏量为150立方米,漏油随后流入渭河,并有部分流入黄河三门峡市境内。
1月2日零时,黄河水利委员会监测人员测得干流潼关断面石油类0.4毫克每升,超出地表水Ⅲ类标准7倍,证明赤水河的油污已经流入渭河,再由渭河流入黄河干流,大事不好了。
郑州以下沿黄河中下游的豫、晋、冀、鲁四省各城市的饮水基本来自黄河水源。
事情发生后,中石油在漏油油管附近靠赤水河边挖掘一条深沟,防止已经泄漏的柴油通过地下水流入河道。
同时抢险人员在渭河上增设了两道拦油障,并向河中投放凝油剂。
黄河水利委员会为了确保黄河下游水质不受污染,依次建立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和邙山引水提灌站上游三道防线。
洛川污油泥流入洛河污染指数:★★★★污染影响:千余吨污油泥泄漏造成洛河污染2010年3月31日,陕西洛川县一污油泥处理厂回收池发生泄漏事故,千余吨污油泥沿着山沟倾泻而下,其中有一部分流入洛河流域造成洛河污染。
事发后,当地紧急排险,此事也引起了国家环保部的重视。
发生泄漏事故的企业是陕西长大石油化工产品有限公司洛川污油泥处理厂,地处洛川县交口河镇杨庄河村一处山沟的半山腰上。
初三生物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试题答案及解析1.迄今为止,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爱护,以下行为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A.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B.绿色出行、低碳生活C.少用一次性筷子D.大量砍伐森林,促进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人类的存在是以自然为基础的,人类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虽然人类拥有一定的力量来改变自然影响自然.但是却永远也无法背离自然规律,和自然的基础.所以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统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采取的措施有:①减少煤和石油的燃烧;②开发新燃料,如汽车多采用乙醇汽油,农村减少木柴的燃烧,用生态农业,采用沼气电灯,沼气做饭;③植树造林,绿化荒山;④提倡使用布袋购物;⑤绿色出行,低碳生活;⑥少用一次性筷子等.【考点】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2. 2013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发通知: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下列与该通知精神不相符的是()A.维护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B.最近国际烟草价格猛涨C.使“禁烟令”真正得到落实D.烟草燃烧污染公共环境、损害公众健康【答案】B【解析】2013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发通知: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原因是香烟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尼古丁等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不利.目的是:使“禁烟令”真正得到落实;维护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考点】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3.不属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是A.乱砍滥伐海市B.垃圾迹C.展污染D.退耕还湖【答案】D【解析】选项中的乱砍滥伐、垃圾围城、核污染都是人类活动,这些活动都对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破坏,所以这些都是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而退耕还湖是改善环境的最佳做法,有利于保护水生生物,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4.近几年,雾霾天气在我国中东部地区时有发生,多地城市陷入严重空气污染。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是A.提倡秸秆焚烧还田B.春节大量燃放烟花爆竹C.提倡家庭豪华装修D.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答案】D【解析】焚烧秸秆会造成大气污染,因为会生成一氧化碳等空气污染物,春节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会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粉尘,家庭豪华装修会带来很多粉尘,汽车尾气排放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粉尘,都可能引起大气污染,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会减少空气污染,故选D。
2010年大连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2010年大连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二○一一年四月2010年大连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辽宁省海洋环境保护办法》及大连市政府赋予的职责,2010年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组织实施了大连市海洋环境监视监测预报工作,实施了海水质量、贻贝和沉积物质量、河流污染物入海总量等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监测,加强了陆源入海排污口、近岸增养殖区、滨海旅游度假区等监测,开展了海洋垃圾监测及赤潮、海水入侵等海洋环境灾害的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对大连市海洋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编制了《2010年大连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现予以发布。
希望通过《2010年大连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发布,使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公众全面了解大连市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充分认识落实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增强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海洋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2011年4月大连目录1 概述 (1)2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2)2.1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 (2)2.2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 (5)3 入海排污口状况 (6)3.1入海排污口的分布 (6)3.2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 (7)3.3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11)4 主要河流污染物入海总量 (11)5 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 (12)5.1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 (12)5.2海岛示范区监测 (14)5.3海水浴场环境状况 (14)5.4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 (15)6 重点开发海域状况 (16)6.1长兴岛临港工业区 (16)6.2大连花园口经济区 (16)7 海洋垃圾 (17)8 海水入侵 (19)9 海洋环境灾害与突发事故 (20)9.1“7.16”溢油事故 (20)9.2赤潮灾害 (21)1 概述2010年,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辽宁省海洋环境保护办法》及大连市政府赋予的职责,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部署,加大海洋环境监督管理力度,组织开展了全市管辖海域海洋环境监视监测预报工作,实施了海水质量、沉积物质量、河流污染物入海总量等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监测,加强了陆源入海排污口、近岸增养殖区、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等海洋功能区监测以及重点海水浴场海浪、潮汐、水温等常规要素的监测预报,开展了海洋垃圾监测及赤潮、海水入侵等海洋环境灾害的监测与调查,进行了重金属监控区和海岛示范区的试点监测,基本掌握了全市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2010年的:刚过去的2010年,是中国环境灾难频发的一年,也是环境污染事件持续影响人民生活的一年。
多年来中国重经济轻环保的发展方式所积累的多重矛盾在近几年来不断的被爆发,而随着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透明公告和媒体对环境问题的持续关注,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期待也越来越强烈,国家对未来环境保护的投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规划。
在此选取了年度十大环境新闻,并加以点评,以此来回顾这一年环境问题。
一、紫金矿业工业废水泄漏2010年7月3日,紫金矿业集团所属资金山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
9100立方米的废水顺着排洪涵洞流入汀江,造成汀江重大水污染事故,直接经济损失约为3187.71万元。
然而,紫金矿业将这一污染事故隐瞒了9天才公众于世。
对此,福建省环保厅开出了956.313万元的罚单。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处罚数额最高的一次环境执法行动,甚至被誉为“我国环境执法的里程碑”。
但与此同时,紫金矿业“被罚款”的信息披露后,该股高开后迅速被封住涨停。
点评:灾难的掩盖与公众的知情权、污染的监管与权力的保护、环境代价与经济罚款等博弈,在此重大污染事故中得到了赤裸裸的呈现,表明了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下,中国环境保护任务的任重道远。
二、气候谈判天津会议2010年10月4日至9日,联合国今年第四次气候变化谈判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AWG-LCA)第12次会议和《京都议定书》附件一国家继续减排承诺特设工作组(AWG-KP)第14次会议在天津举行。
2010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现予公布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部长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九日目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1)淡水环境 (5)海洋环境 (23)大气环境 (29)声环境 (35)固体废物 (38)辐射环境 (42)自然生态 (46)土地与农村环境 (50)森林 (54)草原 (57)气候与自然灾害 (59)专栏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70)环境执法检查 (71)国际生物多样性年 (72)渔业水域环境质量状况 (73)全国特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情况 (74)环境保护国际合作 (75)履行国际环境公约 (76)环境状况公众满意度调查 (77)环境经济政策主要进展 (78)化学品管理 (79)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 (80)环境卫星工作进展情况 (81)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2010-2012年) (82)环境宣传教育 (83)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 (84)环境保护标准和技术性文件总体情况与进展 (85)第一届全国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大比武 (86)2010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防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新华社记者摄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
新华社记者摄2010年是中国经济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
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把工作重点更多地转移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上来,妥善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浅谈我国海洋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摘要: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不仅仅关系到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影响着海洋环境的保护和海洋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分析和介绍,对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提供理论经验。
关键词:海洋环境监测问题对策1 引言我国作为海洋大国,拥有18000km的陆地海岸线和超过1.4万km 的岛屿海岸线。
如此辽阔的海域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海洋资源。
我国海域条件优越,为沿海城市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沿海地区成长为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热点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认识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以海洋强国为目标。
综合利用开发海洋资源,以海洋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但前提是了解海洋环境的特点与规律。
海洋环境监测就是一种有效研究海洋环境的重要方法,在改善海洋环境和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广泛的运用。
换句话说,海洋环境监测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海洋资源利用的能力和海洋环境保护水平。
2 我国海洋监测工作面对的严峻环境形势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近海环境质量却严重下降。
2.1 污染源增加海洋环境污染主要是通过入海口污染、海上开采建设、海水养殖污染等等。
污染源控制工作对海洋环境的改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灾难性后果。
长期的监测、评估和研究调查显示我国的海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前景不容乐观。
2.2 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国家海洋局早在21世纪初,着手进行了全面的海洋生态系统勘测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海洋生物产卵育幼海域破坏严重。
被大量的养殖、旅游、排污区域占有,此外湿地资源也破坏严重。
海洋生态体系失衡,生物栖息地面积大幅萎缩,传统海洋经济资源匮乏,海水养殖品质下降。
调查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沿海地区围海造地总面积接近70万hm2,湿地面积萎缩近50%,红树林面积下降近73%,此外海洋开采导致我国沿海恢复能力逐渐降低,水体质量急剧下降,传统海洋生物栖息地不复存在,海洋生态环境遭到显著破坏。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12-04-2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长江上游、鄱阳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南、四川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成功抗御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水利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
着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水资源调度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一、水资源量降水量 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
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65.8mm,比常年值偏多11.5%;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80.2mm,比常年值偏多6.7%。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辽宁和吉林等3省(自治区)偏多程度大于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偏少18.2%、12.6%和10.6%。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发展历程与思考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发展历程与思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海洋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当前海洋环境问题中最为突出的。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监测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而形成了现在的完善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一、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历程1.20 世纪初至20 世纪60 年代20 世纪初,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当时,国内没有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监测工作主要是在一些大城市和军港进行的。
20 世纪60 年代初,中国开始关注海洋环境问题,开始了一些零散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
2.20 世纪70 年代至80 年代20 世纪70 年代,中国为建设海洋经济和发展海洋资源,开始了规范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
1974 年,国家海洋局成立,中国开始建立统一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
1981 年国家海洋局首次组织了全国海洋环境监测,开始了规范的现场监测。
1985 年,国家海洋局下发了《海洋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3.90 年代至21 世纪初90 年代初,国家海洋局下发了《石油化工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船用污水排放标准》,进一步完善了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标准和规范。
此时,中国在监测手段、监测网络、监测数据处理等方面都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4.21 世纪至今21 世纪初,中国继续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建设,不断完善监测网站和监测网络。
2004 年,国家海洋局出台了《全国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规划》,规划了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的布局。
2010 年,国家海洋局成立了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负责中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管理和协调。
二、当前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1.监测手段中国目前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已经拥有了相对完善的监测手段,包括人工监测、遥感监测、报告监测等。
其中人工监测和遥感监测是主要的监测手段。
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一)2011-06-07 | 作者:| 来源:国家海洋局| 【大中小】【打印】【关闭】1 概述我国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 900余个,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入海河流众多,流域范围广阔,有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1 500余条河流入海。
海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已记录的海洋生物22 629种,分布有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草床、海岛、海湾、入海河口和上升流等多种类型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资源环境为沿海经济社会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了海洋环境质量、海洋功能区、入海污染源及海洋环境灾害监测工作,推进了全海域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专项监测工作。
2010年,各级海洋环境监测业务机构完成了全海域约9 800个监测站位的现场监测工作,共获得各类海洋环境监测数据250余万个。
2010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基本满足海域使用要求,海洋赤潮和绿潮灾害有所减轻,但江河污染物入海量增加,溢油等突发事故灾害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严重。
近岸局部海域富营养化、海洋环境灾害频发和海岸带生境破坏是影响我国海洋环境状况的突出问题。
我国管辖海域的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但尚有4.8万平方公里的近岸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近岸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各项监测指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均在91%以上。
我国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总体处于健康和亚健康状态。
90%监控区域的生态系统基本维持其自然属性,生态服务功能能够正常发挥;局部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变化较大,生态服务功能受损。
海洋保护区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主要保护对象或保护目标基本保持稳定。
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娱乐用海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养殖活动要求。
海洋倾倒区基本满足继续使用的要求。
油气开发活动未对邻近海域海洋功能造成影响。
受入海径流量增大的影响,2010年河流携带的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入海量较上年明显增加。
监测的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例为46%,总磷、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的达标率均有所提高;但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较上年未见明显改善,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较差。
全海域发现赤潮69次,累计面积10 892平方公里,赤潮发现次数与2009年基本持平,但累计面积减少3 208平方公里,赤潮多发区主要集中在东海近岸海域。
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重灾区主要分布在渤海滨海平原地区。
2 海洋环境质量状况2.1 海水环境质量状况2010年,在我国管辖海域开展了海水环境质量监测。
各季节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
夏季全海域海水中营养盐、酸碱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和重金属等指标的监测结果显示,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
近岸局部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面积约4.8万平方公里,主要超标物质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其中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劣四类水质区域面积分别为3 220、6 530、30 380和7 900平方公里,主要污染区域分布在黄海北部近岸、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
其他季节,渤海和黄海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含量比夏季略有升高,东海和南海海水水质基本稳定。
2006~2010年夏季全海域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各类海域面积2.2 近岸沉积物质量状况2010年,在我国近岸海域的289个站位开展了沉积物质量监测,监测指标包括石油类、汞、镉、铅、砷、多氯联苯、硫化物和有机碳等。
监测结果显示,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监测指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均在91%以上,仅辽宁青堆子湾和常江澳、浙江杭州湾北岸、福建福宁湾等个别站位沉积物中的石油类含量劣于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2.3 近岸海洋生物质量状况2010年,在我国近岸潮间带及浅海区的163个站位开展了生物质量监测,监测的生物品种为紫贻贝、菲律宾蛤仔和僧帽牡蛎等底栖双壳贝类,监测指标包括石油烃、六六六、总汞、镉和滴滴涕等。
监测结果显示,六六六、总汞和滴滴涕等指标符合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分别为99%、95%和84%。
受石油烃等的影响,12%监测站位的生物质量劣于第三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主要分布在古黄河口、嵊泗、杭州湾、三门湾、台州杜桥和晋江围头湾内,表明其环境质量不能满足海域使用要求。
2.4 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掌握我国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及变化趋势,继续对18个海洋生态监控区的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生态系统开展监测,监控区总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
2010年,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监控区分别占14%、76%和10%。
2010年全国海洋生态监控区基本情况2006~2010年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 *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分为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三个级别:健康:生态系统保持其自然属性。
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基本稳定,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正常发挥。
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
亚健康:生态系统基本维持其自然属性。
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一定程度变化,但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尚能发挥。
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不健康:生态系统自然属性明显改变。
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发生较大程度变化,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或丧失。
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生态系统在短期内无法恢复。
2.4.1 河口生态系统河口为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区域,是许多重要海洋经济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和栖息地。
2010年,监测的典型河口生态系统均呈亚健康状态,与2009年相比其健康状况基本保持稳定。
黄河口和珠江口水质较2009年略有好转,海水中无机氮含量有所下降,夏季长江口外海域中下层水体出现面积约2 330平方公里的低氧区。
监测的其他河口生态系统水质和沉积物质量状况基本保持稳定。
黄河调水调沙工程初显成效,2010年黄河口新增湿地面积约26平方公里。
监测的河口生态系统浮游植物密度基本处于正常变动范围之内,浮游动物及鱼卵仔鱼密度总体偏低,底栖动物生物量偏低、经济物种的丰度略有下降。
与2009年相比,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优势种类变化不大,生物多样性指数波动较小。
2010年监测河口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是生物种数和种类间个体数量分配均匀性的综合表现,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征。
2.4.2 海湾生态系统海湾是深入陆地形成明显水曲的海域,是人类从事海洋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海洋开发的重要基地。
2010年,监测的典型海湾生态系统多数呈亚健康状态,与2009年相比,健康状况总体略有好转,渤海湾和莱州湾生态系统由不健康转变为亚健康。
监测的海湾生态系统沉积物中有机碳等指标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部分海湾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氮磷比失衡,其中杭州湾富营养化指数高达173,锦州湾氮磷比高达332:1。
受围填海和滩涂围垦等人为活动影响,栖息地破坏严重。
?监测的海湾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总体状况较差,杭州湾、莱州湾、乐清湾和大亚湾等海域生物群落结构异常,赤潮优势藻类密度显著升高。
鱼卵仔鱼密度总体偏低。
与2009年相比,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优势种类变化不大,生物多样性指数波动较小。
——————————————————————————————————————————————*富营养化指数(E):依据公式E=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无机磷×106/4500(浓度单位:mg/L)计算水体富营养化指数,如E≥1,则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
富营养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使某海域水体中氮、磷营养元素浓度超过正常浓度范围,引起浮游植物过量增长和整个水体生态平衡的改变,而造成危害的一种污染现象。
?2.4.3 滩涂湿地生态系统滩涂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护岸减灾和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功能,是应对环境变化的缓冲区。
2010年,苏北浅滩滩涂湿地处于亚健康状态,与2009年相比其健康状况基本保持稳定。
苏北浅滩滩涂湿地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全部监测站位的沉积物质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77%监测站位的水质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受围垦造田影响,生物栖息面积缩减。
苏北浅滩滩涂湿地生物群落总体状况较差,浮游动物和鱼卵仔鱼密度偏低。
滩涂湿地潮间带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连续五年无较大变化。
在盐城湿地越冬的丹顶鹤数量逐年减少,本年度较2006年减少了200余只。
———————————————————————————————————————————*滩涂湿地是我国滨海湿地主要类型之一,指潮间带泥滩、沙滩和植被盖度小于30%的滨海沼泽。
2010年,对苏北浅滩滩涂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监测。
2.4.4 珊瑚礁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极高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是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
2010年,监测的典型珊瑚礁生态系统总体呈亚健康状态,与2009年相比其健康状况略有下降。
监测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海水环境质量良好,悬浮物含量和酸碱度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但近五年来,活造礁石珊瑚平均盖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西沙、海南东海岸和雷州半岛西南沿岸平均盖度分别下降58%、15%和12%。
监测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总体呈退化趋势,部分海域仍存在珊瑚礁白化现象,硬珊瑚补充量较低,造礁石珊瑚种类明显减少。
近五年来,西沙造礁石珊瑚由87种减少至43种,珊瑚礁鱼类密度由213尾/百平方米下降到124尾/百平方米。
海南东海岸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明显下降,长棘海星和核果螺等敌害生物的侵害仍是珊瑚礁白化和死亡的重要原因;高位虾池的养殖废水直接排海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较大。
广西北海涠洲岛竹蔗寮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略有好转,活珊瑚礁盖度增加,新生珊瑚和鱼类数量增多。
2.4.5 红树林生态系统红树林具有稳定和保护海岸的重要作用,为许多海生和陆生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还是一些海洋鱼类的重要繁育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