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猝死的防治分析共49页
- 格式:ppt
- 大小:4.00 MB
- 文档页数:25
心内科住院病人心脏性猝死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引起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因素,并提出针对性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措施。
方法:选取30例近期在本院接受主要治疗的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引发患者猝死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并寻找针对性预防解决措施。
结果: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因素有情绪激动、过度劳累、过度进食和抽烟、季节变化等因素,在基础性疾病方面,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呼吸道感染、急性心梗死是引发患者猝死的高因素基础性疾病。
结论:引发心内科住院病人心脏性猝死的因素较多,多数患者在严重性基础病和合并疾病共同促进下,以及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情绪管理方面,都是主要的诱发因素。
对高危心脏性猝死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强化对患者各项生命指标的密切监测,给予患者正确的健康宣教、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等,并抑制患者的心脏性猝死因素以达到有效预防效果。
【关键词】心脏;猝死;诱发因素;对策;原因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的改变,以及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加,促使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心脑血管内科疾病的发病的日益剧增,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极易导致心脏性猝死情况的发生,严重的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健康。
临床将心脏性猝死的常见原因归为患者出现了心血管功能障碍,脑部突然失去供血,导致患者在突然间失去正常意识,最后就引起了患者的死亡。
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当注重心内科住院病人的心脏性猝死因素分析及对策,这样才能保证患者的康复。
基于此,本文选取在本院内科接受治疗期间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引发患者猝死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并寻找针对性预防解决措施,具体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30例近期在本院接受主要治疗的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男性患者 17 例,女性患者 13 例,年龄分布在 36-87岁,平均年龄为(62.37±4.18)岁;所有患者在入院时经常规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并给予综合性方案接受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后病情稳定,且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死亡时以猝死为主。
住院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护理【摘要】目的:分析住院患者心脏性猝死的相关发生因素,探讨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70例因心脏性猝死的住院患者,分析引发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探讨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
结果:70例患者中,入院检查时有18(25.7%)例患者为高血压性心脏病,16(22.8%)例患有风湿性心脏病,26(37.14%)例患者冠心病,10(14.2%)例患者心肌梗死。
另外,从伴随疾病看,70例患者中,伴随呼吸道感染的28(40%)例,伴高血压24(34.2%)例,伴糖尿病者21(30%)例,伴急性心肌梗死者16(22.8%)例。
根据心电图显示结果看,有45(64.2%)例患者出现心肌缺血,25(35.7%)例患者出现心率失常。
根据动态心电图显示,41(58.5%)例患者左心室肥厚。
大部分患者的吸烟史≥10年。
结论:导致心脏性猝死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患者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风湿或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在住院期间,对患者的原发病积极的进行治疗,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护,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
【关键词】住院患者;心脏性猝死;冠心病;预防措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也逐渐在改变,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而这些疾病会为住院患者带来一定的风险,引发患者心脏性猝死[1]。
心源性疾病是导致患者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患者发病后1h内的病情较急,进展快,短时间内使患者失去意识,患者的心脑血管发生障碍后,脑部供血受到阻碍,最后引发死亡[2]。
积极的探讨导致患者心脏性猝死的相关因素,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治疗干预,能提高心脏性猝死患者的抢救率,降低患者死亡率[3]。
本文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住院的70例心脏性猝死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住院的70例心脏性猝死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22例,年龄44~85岁,平均年龄(61.4±3.5)岁。
住院患者发生院内猝死的原因分析与对策通过分析5例在院内发生猝死患者的死亡原因,提出要关注重点患者、重点症状、重点人员、安全风险的管理,提高护士观察病情变化和早期识别风险的能力,有效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
标签:住院患者;猝死;原因分析;对策猝死是最严重的临床事件,世界卫生组织将猝死定义为1h内发生的非创伤性、不能预期的突然死亡[1]。
临床上,患者突发猝死大多是在病情稳定或已明显改善,或无明显症状因受到不良刺激而突发病情变化随即死亡。
患者猝死前常无任何先兆,其死亡非常迅速,85%在病情骤变后30 min内死亡,令人措手不及[2]。
由于它比较突然,在医疗过程当中,家属很难接受患者死亡的事实,对医务人员不理解,并且产生很多猜疑,常常引起纠纷和医闹,给医务人员造成很大的工作压力,为此,回顾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患者发生院内猝死的患者5例,引起纠纷3例,分析患者死亡的原因和纠纷的特点,我们提出相应的对策,以避免类此纠纷的发生。
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院内猝死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
2猝死的原因分析2.1肺栓塞是长期卧床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本组病例心内科患者、妇产3科的产妇是肺栓塞引起的,两例患者都是长期卧床,肢体活动减少形成DVT(深静脉血栓),栓子脱落并发肺栓塞。
诱发DVT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年龄增加DVT的易患因素也随之增加。
老年人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活性较高,小腿肌肉的泵作用减弱使血液在比目鱼肌静脉丛和静脉瓣袋内淤滞较重,因此DVT的发病率较年轻人高。
评估患者有吸烟病史,因为吸烟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周围血管管壁变厚,管腔狭窄和血流减慢,同时尼古丁又可促进血小板积聚,由于组织缺氧,造成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使血液粘稠的增加,发生猝死的危险性增高[3]。
产妇因本身处于高凝状态,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大量增加,加重高凝状态,有可有促使静脉血栓发生,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導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7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猝死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猝死是指在24h内没有任何死亡迹象的、自然发生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1]。
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住院期间发生猝死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有些患者在住院后不久便发生猝死,国内外均有报道[2~4]。
因此,防止精神科住院患者意外死亡是实际工作中的难题,也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方面。
现将5年内发生在我院的7例猝死患者的情况加以分析,探讨导致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的相关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护理观察要点及防范措施。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共有住院患者2817例,其中符合猝死诊断[1]者7例,占同期住院患者的2.48‰。
猝死病例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35~81岁,平均66.3岁;病程:7d~38年,平均9.1年;住院天数:3~2935d,平均503d;诊断:精神分裂症6例(85.71%),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1例(14.29%);用药情况:氯丙嗪1例,氯氮平1例,氯丙嗪加氯氮平2例,奋乃静加舒乐安定1例,利培酮与氯丙嗪注射液加氢溴酸东莨宕碱1例,氯丙嗪加利培酮加舒乐安定1例,使用药物剂量均在正常范围内。
1.2 方法对7例住院猝死精神病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2.1药物联用情况7例猝死患者中,单一使用抗精神病药物2例,占28.57%;两种抗精神病药物联用3例,占42.86%;两种以上抗精神病药物联用2例,占28.57%。
2.2猝死时间与诱因入院1周内发生的2例(28.57%),1~3个月发生的2例(28.57%),6个月以上3例(42.86%);发生在凌晨1~4点4例(57.14%),发生在下午15~18点2例(28.57%),发生在上午9-11点1例(14.29%);其中有诱因3例:进食1例,活动中1例,兴奋躁动1例。
2.3猝死前心电图查看患者死亡前1w~1个月的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2例,Q-T间期延长和ST-T段改变各1例,2例心电图无异常表现,1例因入院2d不合作,未完成心电图检查。
神经内科猝死病例的护理防范对策目的研究分析神经内科猝死患者的临床护理防范方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拾的25例猝死患者的猝死原因、猝死前兆、猝死时间,从安全护理的角度总结防范性护理方案。
结果神经内科患者的猝死率较高,必须加强临床护理的防范性措施。
结论给予神经内科患者科学有效的护理防范措施,可以预防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猝死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标签:神经内科;猝死;防范;护理所谓猝死,是指意想不到的,非外力作用而引起的一种突然死亡现象,突发性和非预见性是猝死最主要的特征[1]。
神经内科所收治的患者多为脑血管疾病患者,且患者年龄偏大,多伴有意识障碍和精神障碍,病情危重,发展迅速。
这些因素的存在无疑提高了神经内科患者的猝死率,严重威胁神经内科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拾的25例猝死患者的死亡原因的基础上,本文归纳总结了神经内科患者的防范性护理方案,目的在于提高神经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水平,降低猝死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拾的25例猝死患者临床资料。
25例猝死患者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在42~81岁,其中65岁以上20例,平均年龄为(69.25±3.49)岁。
25例患者中,脑出血9例,脑梗死6例,格林巴列4例,脑动脉瘤6例。
其中,6例患者合并冠心病,8例患者合并高血压,3例患者合并肺心病,2例患者合并风湿性心脏病,4例患者合并慢性支气管炎。
见表1。
1.2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神经内科猝死患者的病历资料。
归纳总结25例猝死患者的猝死征兆、死亡原因以及发生猝死的时间。
2 结果2.1神经内科猝死患者的先兆症状呼吸困难8例,胸闷心悸6例,消化道不适、饥饿感2例,头晕头痛4例,耳鸣、视物不清2例,恶心呕吐1例,无明显不适2例。
医院猝死防范工作总结猝死是指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
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任。
为了有效防范猝死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我院采取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将相关工作总结如下: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猝死防范工作制度医院成立了猝死防范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各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
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确保猝死防范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制定了完善的猝死防范工作制度和流程,包括猝死的识别、应急处理、报告制度等,使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
二、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猝死防范意识和能力定期组织全院医护人员进行猝死防范知识培训,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内容涵盖猝死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急救处理等方面。
通过培训,使医护人员熟练掌握猝死的识别和急救技能,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此外,还组织了多次模拟演练,让医护人员在实践中熟悉应急处理流程,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三、完善医疗设备和药品配备,保障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医院配备了先进的急救设备,如除颤仪、监护仪、呼吸气囊等,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测,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同时,储备了充足的急救药品,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等,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使用。
四、加强患者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猝死风险在患者入院时,医护人员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潜在的风险因素。
对于高危患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等,加强监护和监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猝死的先兆症状。
五、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效率建立了急诊绿色通道,对危急重症患者实行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治疗。
优化住院流程,减少患者等待时间,避免因流程繁琐而延误治疗。
加强科室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合力,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